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测试_第1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测试_第2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测试_第3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7.2弹力测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弹力同步练习 选择题1几位同学使用弹簧拉力器锻炼身体,每位同学都可以将弹簧拉力器拉开至两臂伸直,两臂伸直时对弹簧拉力器拉力最大的是()A几个同学都一样大 B手臂长的同学C体重大的同学 D力气大的同学2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及一切摩擦均不计,物重G=5N,则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分别为()A5N,0N B0N,5N C5N,5N D5N,10N3小明用在水平方向完成校“0”的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重10N的物体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A大于10N B等于10N C小于10N D无法判断4下列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弹簧测力计只能测量重力的大小B弹簧测力计弹簧轴线方向与所测力的方向可以不在一条直线上C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大小一定相等D弹簧测力计所受拉力增加一倍其弹簧长度也增加一倍 填空题5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N,鱼对弹簧测力计秤钩的拉力是 N,鱼的重力和 是一对平衡力6根据物理公式可以推出某些物理量或某些常量的国际单位,实验表明,弹簧弹力的大小F与弹簧的形变量x(压缩量或伸长量)成正比,即F=kx,k叫做弹簧的劲度系数,根据该公式,k的国际单位是 ;实验又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与接触面的压力FN成正比,即F=FN,叫做动摩擦因数,根据该公式,是一个 (选填“有”或“无”)单位的常量 实验探究题7林红同学在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的关系时,根据实验数据绘出了如图所示图象,图中L是弹簧的长度,F是弹簧受拉力的大小请回答下列问题:(1)这根弹簧的原长是 cm拉力为6N时,弹簧长度比原长长了 cm,弹簧发生了 (选填“弹性”或“塑性”)形变;(2)当这根弹簧的长度为4cm时,此时弹簧受到的拉力为 N(3)分析图象及有关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是 答案与解析 选择题1.解:因为弹簧所受拉力越大,伸长越长,所以在同样拉开三根弹簧的情况下,我们还要比较两位同学谁把弹簧拉得更长它们都将手臂撑直了,那么手臂长的同学当然就用了更大的力故选B2.解:因为物重G=5N,所以A弹簧测力计受到向右5N的拉力,静止,向左受的拉力也是5N,示数也为5N;同理,B测力计两端受的力都是5N,示数也为5N故选C3.解:小明是在水平方向完成校“0”的,此时弹簧本身重力不会对示数产生影响,当测物体重力时,测力计要在竖直方向上,所以测力计示数应是物体重力与弹簧本身重力之和,由于物体重力是10N,故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大于10N故选A4. A、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重力、拉力、压力等的大小,故A错误;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B、弹簧测力计弹簧轴线方向与所测力的方向必须在一条直线上,这样才能防止因弹簧与外壳摩擦影响测量结果,故B错误;C、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所以大小一定相等,故C正确;D、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而不是与长度成正比,故D错误故选C 填空题“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5.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值是5N,因此量程是05N;每1N分成5等份,故分度值是0.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2N,即鱼对弹簧测力与测力计对鱼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故鱼对秤钩的拉力是2.2N,鱼静止不动,处于平衡状态,鱼的重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故答案为:05N;2.2;测力计对鱼的拉力6.据公式F=kx可知,k叫做弹簧的劲度系数,其中F是力,单位是N,x是长度,单位是m,故根据该公式k=Fx可知,k的单位是:Nm=N/m;据F=FN,叫做动摩擦因数,即=FFN=NN,即没有单位“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故答案为:N/m;无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7.(1)弹簧不受外力时,由图象可知,弹簧伸长2cm,此时的长度就是弹簧的原长,L0=2cm;由图象可知,弹簧在受到6N的拉力时,弹簧长L=5cm,则弹簧伸长,L=LL0=5cm2cm=3cm,由图象可知弹簧发生了弹性形变,它产生了弹力;(2)因为F=6N,L=3cm,弹簧每伸长1cm,受到的压力为2N,弹簧的长度为4cm时,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