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导读之导论.ppt_第1页
儒家经典导读之导论.ppt_第2页
儒家经典导读之导论.ppt_第3页
儒家经典导读之导论.ppt_第4页
儒家经典导读之导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 方朝晖 Tel: 62773174,儒家经典导读,看儒家传统的现代意义,导论:从“三纲”,儒家思想特别是“三纲五常”思想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关于“三纲”的几种观点:,一、代表等级制,与平等思想相对立; 二、理论上也许完美、合理,但被人误解和利用,实际影响恶劣;备注 三、束缚了人的个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四、适合于古代,但不适合于今天。,本讲内容,1、三纲概念的提出; 2、君为臣纲的核心是忠而不是无条件服从; 3、指责三纲导致专制的思想错误; 4、如何看待三纲为帝王专制提供了借口; 5、三纲在现实中被严重误解了吗? 6、岳飞、方孝孺是否死于愚忠? 7、三纲的基本含义; 8、三纲导致中国落后了吗? 9、三纲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辞源(合订本)第0028页,三纲五常论语.为政“周因于殷礼.”,三国魏何晏集解引汉马融“所因谓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见白虎通.三纲六纪.性情。,“三纲”概念的提出,礼记.乐记:子夏对曰:“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定,天下大定。” 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义。”“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班固汉书.礼乐志:“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孔子的“三纲”思想,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同上)朱注:彻,祭毕而收其俎也。天子宗庙之祭,则歌雍以彻,是时三家僭而用之。辟公,诸侯也。穆穆,深远之意,天子之容也。此雍诗之辞,孔子引之,言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义而歌之乎?讥其无知妄作,以取僭窃之罪。,春秋是三纲理想的经典之作,孟子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矣。”(孟子.滕文公下)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曰:缘民臣之心不可一日无君。春秋论十二世之事,人道浃而王道备,法布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 周敦颐:“春秋正王道,明大法也。”(周子通书),何谓春秋经?,春秋经选段 ( 鲁隐公元年哀公十四年) 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xuan)来归惠公、仲子之賵(feng)。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公子益师卒。 二年春,公会戎于潜。 ,春秋经僖公28年:天王狩于河阳。 左 传僖公28年: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地也,且明德也。 公羊传僖公28年:狩不书,此何以书?不与再致天子也。,春秋之义1:正名分,隐公元年: 春秋经: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左 传: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 公羊传: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如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春秋之义2:寓褒贬,隐公元年 春秋经:元年,春,王正月。 左 传:元年,春,王周正月。 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春秋之义3:尊王,春秋之义4:大一统,隐公元年 春秋经:元年,春,王正月。 左传*杜预注:凡人君即位,欲其体元以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也。 公羊传: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谷梁传: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2、君为臣纲的核心是“忠”, 而不是无条件服从, 且看:,君臣,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论语.先進),君臣,孟子曰:“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君臣,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郭店楚墓竹简.鲁穆公问子思),君臣,礼记.檀弓上: 事亲有隐而无犯;事君有犯而无隐;事师无隐无犯。 郑玄注:隐谓称扬其过失也。无犯,不犯颜直谏。孔颖达疏:据亲有寻常之过,故无犯。若有大恶,亦当犯颜。,君臣、父子,孝经.谏争章: 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君臣,礼记.曲礼下: 凡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备注孔疏: 君臣有离合之义,有义则合,无义则离。若三谏不听,则待放而去也。又引何休云:“谏有五,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直谏,四曰争谏,五曰赣谏。”凡谏,讽谏为上,赣谏为下。,君臣,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君臣:孟子之谏(顺谏),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君臣:孟子之谏(讽谏),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3、“三纲”在现实中被严重误解了?,三纲五常,忠臣孝子,乱臣贼子,三纲思想不可能在现实中被曲解的原因是:,1、三纲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历代已成共识; 2、儒家经典中相关思想的解释并未由官方所规定或篡改(参四库全书春秋类); 3、中国古代的专制帝王几乎皆被儒家所反对。,从三国看汉代人的“忠”,吕布之不“忠”; 袁绍手下之“忠”:审配等人 黄忠之“忠”; 关羽之“忠”; 诸葛亮之“忠”。,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水浒传中的“忠”,问题:水浒中是不是把“忠”理解为无条件服从了? “忠义堂”:忠、义是何义? 林冲与高裘:孰忠孰奸? “小忠”与“大忠”:宋江接受招安该如何理解?,宋明理学歪曲了三纲?,朱熹曰:尽己之谓忠。(有人问天理人欲,朱子曰:吃饭为天理,暴饮暴食为人欲。) 王阳明为什么要提倡致良知? 门人有私录阳明先生之言者。先生闻之,谓之曰:“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传习录徐爱序),哪一位封建国君歪曲了三纲?,秦始皇? 汉武帝?(独尊儒术歪曲三纲) 隋炀帝?(崇尚儒术?) 李世民?(贞观政要) 赵匡胤?(宋论) 朱元璋?(明史),儒家是反对专制的,王夫之宋论卷一: 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 一、保全柴氏子孙; 二、不杀士大夫; 三、不加农田之赋。 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德之盛者,求诸己而已。舍己而求诸人,名愈正,义愈伸,令愈繁,刑将愈起;如彼者,不谓之涼德也不能。 王道思想对历代帝王的影响力:唐太宗/明崇祯,4、“三纲”的基本含义,以大局为重; 从国家民族大义出发;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忠于自己的良知与做人的道义,后世儒家论忠,礼记儒行篇:怀忠信以待举。严陵方氏曰:忠信非由外铄也,故曰“怀”。(胡广性理大全?),所世儒家论忠,程子曰:尽己无歉为忠,体物无遗为信,表里之义也。(胡广性理大全),后世儒家论忠,朱子曰:忠信一理,但所从言之异耳。尽己则主心而言,物则主理而言。故尽己之心为忠。循物之理为信,虽内外之不同,要之皆诚于我耳。(朱子全书),解扬之忠,左传.宣14年: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申舟子,以托王,示必死。)而行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於窒皇(窒皇,寝门阙)剑及於寝门之外车及於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秋九月楚子围宋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谓以义制命)臣能承命为信(谓以信承命)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陨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知罃之忠,左传.成3年: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纍(lei)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穀。”对曰:“以君之灵,纍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修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县贲父、卜国之忠,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队,佐车授绥。公曰:“末之,卜也。”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马,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遂诔之。士之有诔,自此始也。礼记.檀弓上),5、三纲为帝王专制和腐败行为提供了借口?,是的,确是如此。,如何看待三纲为极权专制提供了借口?,一、学生以老师为纲是否为老师不负责任提供了借口? 二、黑社会老大不实行民主选举,是否为黑社会头子专制和腐败行为提供了借口? 三、民主政治是否为黑金政治、哗众取宠、政治骗子的蛊惑人心之行提供了借口? 问:我们会不会因此而放弃老师为纲和民主政治?,为什么王朝末年的专制那么严重?,回答是:没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如果实行民主,将更加不能解决问题。 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血缘整合(家族本位)是唯一的社会整合方式,民主政治只会导致家族势力之间的相互较量和无休止的冲突,中国历史上魏晋时期门阀政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古代的家族拥有武装力量,民主政治将会立即导致国家的分裂。,王朝末年的腐败和专制是儒家之过吗?,儒家本身也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尽管我们也承认儒家无法真正克服腐败和专制,不能解决一治一乱的循环,但是从根本上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当时条件下放弃“三纲”,中国社会将地更趋混乱,生产力的发展会受到更大的破坏,国家将分崩离析,6、岳飞、方孝孺是不是死于愚忠?,如何看待“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苏格拉底宁死不肯越狱而逃,不是因为法律公正,而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 “三纲”代表的是一种天下为公的精神,相当于“法要你死,你不得不亡” ,但并不意味着无条件服从; “三纲”维护的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大法,但是这种法不完全等同于今天的“法律规范”,而是以“五常”为精神内核的。,方孝孺之忠,明史卷一百四十一.方孝孺列传明史纪事本末 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吾欲法周公辅成王尔。”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文皇曰:“汝安能遽死,即死独不顾九族乎?”孝孺曰:“便十族奈我何?”文皇大怒,以刀抉其口两旁至两耳,复锢之狱,大收其朋友门生,每收一人,辄示孝孺,孝孺不一顾,乃磔之聚宝门外,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奋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乌乎哀哉兮,庶不我尤。” 时年四十六。复诏其妻郑氏,妻与诸子皆先经死。悉蕃削方氏墓,初籍十族,每逮至,辄以示孝孺,孝孺执不从。及母族林颜清、妻族郑原吉等九族既戮,亦皆不从。乃及朋友门生等为一族并坐,然后诏磔于市,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谪戍绝徼死不可胜计。孝孺季弟方孝友就戮时,孝孺目之泪下,孝友口占一诗曰: “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 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 其他诸人见明史纪事本末第4/20册95/115页,其中包括:兵部尚书铁铉,户部侍郎车敬,礼部尚书陈迪诸人。,岳飞之忠,从毛泽东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对中央路线的态度说起 岳飞所捍卫的究竟是宋朝政权还是天下千千万万人的福祉? 岳飞所“忠”的对象究竟是宋徽宗个人还是长治久安的天下大法?,7、指责“三纲”导致专制,是不自觉地预设民主政治是任何历史条件下唯一合理的制度模式,现代工业社会前之政体,欧洲中世纪也是君主制度; 世界各国在农业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皆是君主制(其中包括爵位世袭、长子继承、一夫多妻等等); 这种制度是否是一种不平等的制度?三纲思想对这种制度的实施起到了什么作用?,现代民主、法治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权力的多元化与分散化是市民社会产生的根本条件;与此相伴随的是社会生产力的长期停滞和极不发达; 民主的社会基础:1)血缘纽带的冲破;2)公共领域的形成;3)公民社会的诞生; 民主的文化基础:心理认同(英国与日本) 法治依法治国,其社会历史基础是:1)自下而上的生活方式(惯例法);2)陪审团制度与基层自治;3)新的社会整合方式,君主制是当时唯一合理的政治,主要矛盾:落后的生产力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只有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制度才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有效途径; 中国古代社会在自我整合方面的成功方面举世无双,西方中世纪根本与之无不可比拟。而它的成功也正是它的失败。 在血缘纽带是社会整合的主要基础的条件下根本没有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思想家不可能超越历史去思考问题;指责儒家没有发现民主制是不合适的。,如果实行民主政治将会怎样?,中国历代的地方主义: 春秋战国(以鲁为例)、魏晋南北朝、辛亥革命与军阀混战、今天的地方保护主义 “三纲”虽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但是仍然是利大于弊备注 血缘整合/家族本位条件下,如果实行民主政治,后果将是军阀混战,国家分裂。 儒家为什么要从“公天下”过渡到“家天下”?,8、“三纲”导致了中国落后吗?,有人说:三纲思想致使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从而引起社会不发展。 有人说:儒家重农抑商的思想导致了中国资本主义长期发展不起来。,希腊社会,海洋文明与商业进步 商业发展与血缘纽带的冲破 血缘纽带的冲破与民主政治的形成 民主政治与奴隶制的混合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商业发展与冒险精神,市民社会的形成是商业发展的契机; 哥伦布发展新大陆是商业动机的产物还是西方人比中国更加追求冒险的结果? 有了同样的商业利润,中国人是不是就没有冒险精神了?(中国人会连命都不要),现代性与重农抑商,现代资产阶级兴起的历史背景: 一、权力的多元化与分散化; 二、官商勾结与官商分离 重农抑商的历史必然性: 一、商业并不代表产出; 二、农业是社会生活之本。,工业革命与政治变革是文化的产物还是历史条件的产物?,东罗马与西罗马:一个统一,一个分裂 结果:东罗马长期强大、繁荣,西罗马长期落后,视东方为黄金世界(直到15世纪); 西罗马的分裂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因为多元化的政治格局使得那些不利于当时经济发展的势力得到了庇护; 市民社会与16世纪以后民族国家的兴起。,试看西班牙、英国与美国,1215世纪:西方最强大帝国西班牙,垄断主要海上贸易;此后却长期一蹶不振; 1619世纪:西方最强大帝国是英国,垄断世界上主要殖民地,20世纪以后却长期一蹶不振; 20世纪以后:美国成为西方最强大帝国,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多数工业国经济长期缓慢增长;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迅速腾飞,是冒险精神突然增强了呢还是体制改革的结果?,文明的成熟定型与人的冒险精神,在一定生产力和物质资源条件下,人们在制度上为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了最大限度的努力,文明的框架已经形成,此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