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反思的案例分析.ppt_第1页
深度教学反思的案例分析.ppt_第2页
深度教学反思的案例分析.ppt_第3页
深度教学反思的案例分析.ppt_第4页
深度教学反思的案例分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度教学反思的案例分析,朱咸晟 2013年11月5日,一、什么是教学反思,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一些成功的教师都重视写教学反思,以此而起步成名。,教育反思是教师基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思考和评判。教育反思不仅仅被视为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还可视为一种写作的文体,它把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和评判活动记录下来,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忠实记录和反映,也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一种科研范式,相对有关教育行为来看,它具有明显的独特之处。,教师反思主要是一种个人的内省行为,需要个人的自觉、自为。当这种自觉、自为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后,不需要从外部施加影响,就能使一种理想的行为得以持续。反思性教学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自己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负责,形成一种教师可终身持续的发展过程,这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美国著名学者舒尔漫指出: 教师知识结构=规则的知识+教学案例+实践智慧知识。”,美国教育家玻斯纳的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朱永新教授: 案例+反思=名师。,二、反思的类型,1纵向反思 2横向反思 3个体反思 4集体反思,二、反思的类型,1纵向反思:教师自我成长的不断思考、检测和总结。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教学反思贯穿于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二、反思的类型,2横向反思: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听课交流,研究别人的教学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二、反思的类型,3个体反思:新课程改革强调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果等等的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自身的特色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学的研究者,因为新课程蕴涵的理念、方法及实施过程都是过去的经验和原理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的成果,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问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经常查缺补漏,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完善,这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此外教师还要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不断更新自己陈旧的教学模式。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教师发展和成长的核心。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作好课后反思,促使自己快速成长,总之,只要教师能够经常总结教学的各个环节,就能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二、反思的类型,4集体反思:即集体组织或自由结合在一起进行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并获得对问题解决的广泛途径。教师互相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记录所看到的情景。还可以用摄像机将教学活动拍下来,组织观看。每个观摩的教师都写教学反思,都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分析,促使大家各自思考,然后共同研讨,重在针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进行团队反思,每个教师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出现认识上的冲突,也是一个智慧碰撞和切磋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反思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思不仅仅是“闭门思过”,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这是由教与学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除了同事之间的集体反思外,还可请教育教研学者介入,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三、教学反思应写些什么,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课前都要对一节课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生成”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出现“预设未生成”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地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地得到提升。,一篇高质量的教育反思,首先要选择好切入点。而切入点就是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反思活动时,首先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经常琢磨,学会在貌似没有问题之处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教育教学过后,教师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 ? 课堂中是否关注了每一位学生 ? 学生是否在进行高效、优质的学习 ? 在教学中还存在什么问题 ? 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 ? 或许,教师刚开始写反思日记时,是强迫自己进行的,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慢慢增强对问题的敏锐性,善于发现问题,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四、教育反思的内容与策略,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是什么 ? 如何写好教育教学反思 ? 简单地说,教育教学反思就是研究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记录和思考。,(一)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点,课例一: 年、月、日 一、背景与导读 年、月、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中的内容。 我们知道,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时间单位中“年、月、日”更为抽象。年、月、日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级下学期教材中出现,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学期同样出现了,说明了这一内容的重要性,不过新教材中更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在实际教学时,我注重让教学实践更贴近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亲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独特的乐趣。以下是我在年、月、日中的几次教学探索,进行了成败的反思和剖析。 ,课例一: 年、月、日,片段一 第一次教学: (放录像:播放 2001 年 7 月 13 日 北京申奥成功的情景) 师:看到这一场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骄傲,因为奥运会将要在首都北京举办。 师:谁知道北京申奥成功是发生在什么时间? 生:是 2001 年 7 月 13 日北京时间 夜晚 10 时。 师:刚才你们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 生:年、月、日、时。 师:对,年、月、日是比时、分、秒更大的时间单位,在你的生活经历中,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生:一年有 12 个月。 生:我知道一首歌叫 365 个祝福,它说明一年有 365 天。 生:我知道一天有 24 小时。,反思 开课时我选择了学生关心、感兴趣的北京申办奥运会这一时事,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也想引发学生争相表述已知的“年、月、日”知识的欲望与热情,唤醒学生已储备的知识经验,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奠定基础。但由于放录像时间过长,学生由此引发的对年、月、日的兴趣不是很浓,而且早早地把已知新课内容表述出来,减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次教学: 师:我们班最近有哪些同学要过生日了?你的生日又是哪一天?今天是年月日? (学生争相举手回答问题) 师:年、月、日是比我们以前学的时、分、秒更大的常用时间单位,你们知道年、月、日是怎样形成的吗? (动画演示: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状态) 师:大家记不记得以前的一首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跑一圈的时间是一年;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这样跑一圈的时间是一个月,地球自己会旋转,这样转一圈的时间是一日。 谁能用自己的感受或亲身经历说说一年、一个月、一日有多长? 生:我上两个学期加两个假期的时间是一年。 生:我上四个星期课的时间 大约是一个月。 生:一个白天加一个夜晚是一日。,反思 开课时,拉家常式的交谈,创设了师生亲近的气氛,动画演示与儿歌把抽象的年、月、日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并富有童趣。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教学中创设的儿歌情境和动画演示能紧紧抓住年、月、日这一教学目标,激起学生对所要学的数学知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学生用自己的感受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谈年、月、日时,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较强的探究欲望。,片段二 第一次教学: (出示 1993 年年历,指导学生如何看年历) 师:请大家拿出 1993 年至 1996 年的年历,一边看一边想如何回答思考题,并做出答案。思考题如下: 1 一年有几个月? 2 哪几个月是 31 天? 3 哪几个月是 30 天? 4 二月有多少天? 5 用什么方法记住每月的天数。 找到答案后,可以与同桌互相交流、讨论,再汇报。,反思 “认识大月、小月,知道各月的天数”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我想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设计制作中,有目的地去查寻每个月的天数,哪几个月是 31 天,哪几个月是 30 天等关键性的问题,想让探究成为他们自身的一种需要。但对于这几个问题,大部分学生已经从预见中早已知道了答案,实际教学中学生失去了观察年历的耐心,个个争着举手汇报答案,教师的教学本意没达到,学生的探究也流于形式。,第二次教学: 师:请大家拿出 1993 年至 2005 年的年历,年历中有许多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认真观察,找一找,看谁发现的秘密多?请各组小组长做好记录。 (各小组长汇报本组同学发现了什么)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的秘密可真多,让我们给这些不同天数的月份起个名字好吗?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师:有什么办法记住每月的天数?大家出出主意。 生: 7 月前单, 8 月后双记大月。 生:用儿歌记:“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生:左拳记法。 (教师请这名学生上台教大家,然后集体再数) 师:大家都知道一年有 12 个月和每个月的天数,能算出一年有多少天吗? (学生计算,并汇报不同算法),反思 这一片段中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跟第一次的内容大致一样,但学生投入的热情却大大不同,在这里,探究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身需求,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获得,在年历中发现“秘密”。这样的体验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深度,观察认识的深度不一样,参与的情感也不一样,留下的印象更是不一样。 新的教学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区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标,在知识技能领域中采用“经历、体验、感受、探索”等词语描述学习过程,明确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之一。在这一片段中,主要突出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获取上,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经历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数学,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经验。,片段三 第一次教学: 师:请大家看 1993 年至 1996 年的年历,谁来说一说每一年的 2 月有多少天。 生: 1993 、 1994 、 1995 年的 2 月有 28 天。 生: 1996 年的 2 月有 29 天。 师: 2 月有 28 天的那一年叫平年, 2 月有 29 天的那一年叫闰年。闰年有什么特点?怎么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请大家看课本第 49 页最下面的几行文字。 生:一般公历年份是 4 的倍数,则这一年是闰年。 生:公历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 400 的倍数,才是闰年。 生:一般公历年份数能被 4 整除,这一年就是闰年。 师: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才一闰。,反思 在这里的教学中,关注较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这次教学缺少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学生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使抽象的知识更加枯燥乏味,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所掌握的知识就会不牢固。,第二次教学: 师:请大家看 1993 年至 2005 年 2 月份的天数,说说各年度是平年还是闰年。 生:平年、平年、平年、闰年、平年、平年、平年、闰年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四年有一个闰年。 生:三个平年,然后一个闰年。 师:猜一猜,闰年的公历年份与 4 有什么关系? (学生出现争议) 师:请大家把自己手头上的公历年份除以 4 算算看,并说说有没有什么简便算法。 生:单数的不用除,肯定是平年。 生:双数的只要取后面两位数除以 4 就行。 师: 1900 年是闰年吗? (学生计算后,出现争议) 师:多媒体出示 1900 年的 2 月有 28 天是平年,为什么? 生:整百年份数必须被 400 整除才是闰年。 (多媒体演示太阳、地球、月亮运行的实体,说明为什么会四年一闰),反思 学生通过“猜一猜”、“算一算”、“看一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计算、自己发现、自己概括,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较好地突破了判断闰年的方法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了深刻的体验,从而牢固地建构了判断闰年的好办法。从这一教学实践中,我深刻理解了“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自动发现与探索、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去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的观点和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因此,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将努力引导学生在主动地探究、建构地学习中,亲历探究过程,体验数学的学习乐趣,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他们感受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从而真正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二)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就是记失误之处,侧重于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可以是大的问题,也可以是小的问题。教师通过反思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二度设计”的新方案。即使一个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教学近乎完美的教师,在一节课的某些环节上还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败笔之处。能认真冷静地对整个教学过程加以剖析,回顾、探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略,对今后的再教学积累深层次经验,无疑会有锦上添花之妙用。,自我反思案例: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怎样?,人教版 1下,问题 15-9,算法1,算法2,人教版 1下,问题 12-9,人教版 1下,破十法 12=10+2 10-9=1 1+2=3 12-9=3,一课三教,“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破十法”作为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重要策略,成了这部分教学的难点之一。,教法1反思,套搬教材,片面追求直观化教学,以教师的直观演示代替学生的操作实践活动。学生虽然明白了“破十法”的算理,但是停留于教师的简单代替与强行干涉,学生没有经历自主化的学习历程,无法积累直接的探索体验,体现的是“教教材”与“讲数学”。,教法2反思,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将自主探索的机会还给学生。通过“一捆小棒(10根)和2个单根中去掉9根”的实践活动,力求使学具结构体现“破十法”的思维特点。但是学生在已有经验定势的影响下,难以走出“连减法”的框框,生成对后继学习有重要影响的“破十法”,以至于需要教师“强调”“破十法”,体现的是教师为本的被动的“活动数学”理念。,教法3反思,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反映“破十法”的生活原型,创设为学生熟知的购物情境,以鲜活的付款经验为支撑,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了“破十法”的“再创造”。学生学得轻松、有趣,真正达及教学目标,体现了“生活数学”情境化的理念。,(三)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记录整理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记录学生的见解。常言道,教学相长,学生的一些独到见解犹如智慧的火花在闪烁,不仅对其他学生有启发,对我们教师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如课堂上学生的独特见解、精彩回答、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都是丰富、可贵的课程资源,也都是教师可利用的宝贵教学资料。对于新课程要有新理念。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在这个理念的引领下,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灵光”显现,教师应该适时肯定他们的独特见解,进一步推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用激励的方式、方法促进其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这些独到的见解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和完善,也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例如,在教学“6加几”时,教师投影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一群小学生排路队回家,其中男同学6人,女同学5人。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引出需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列出算式:6+5,并鼓励学生发现、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计算方法多样化:7、8、9,一共有11个人;把5分成4和1,4和6组成10,10+1=11;把6分成5和1,5和5组成10,10+1=11;6+5=11,因为我知道5+5=10,10+1=11这样,学生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教师不再是告诉他们可以怎样算,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例如,在教“混合运算”扩展应用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全校老师(13人)带领同学(65人)去“腾龙洞旅游区”参观,在购票处贴着一张门票价格表:成人票50元,学生票20元,团体票(10人以上)25元。你打算怎样购票?面对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现实问题,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亲身去实践,并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得到创造性解决。显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喜悦.,(四)记录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和记录学生的问题和建议,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必然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个别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一些是教师意想不到的,还有一些是富有创新性的,可能教师一时都难以解答。这些问题应及时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实施补救措施。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着教学民主的精神,对学生的教学建议也应该做必要的记载。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导致一些突发事件,在寻找解决的方法时,偶然出现的瞬间灵感(即使是不能成功解决的方法)也要及时记录,利用课后深刻反思,否则就会不了了之,教学思路就得不到拓展。,(五)课后重写“教学设计”,课后,应回顾一节课的全部进程,思考本节课探索出哪些教学规律;教法、学法上有何创新;启发学生思维有何新招;重点及难点的突破与分散是否得当;课堂训练设置是否有层次感、有梯度;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知识点是否通过迁移训练得到强化等。再次梳理之后进行必要的分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本节内容时应该如何去做,写出新的教学设计,把自己的教学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与高度。,案例:找规律,第一次教案,本单元教材编排了两个例题 例1主题图,从下往上分别编排了盆花摆放、彩灯摆设和彩旗排列。 其编排意图分别为: (一) 盆花摆放,从左往右分别是蓝色1盆、红色1盆、蓝色1盆、红色1盆间隔摆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理解“一一间隔,2盆(个)为一组”的规律。 为了利用这个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通过四个步骤,逐步由实际生活过渡到数学模式(见上P59) 步骤一:提出数学问题,引导数学思考; 步骤二:“用彩笔画一画”,这是思考前面提出问题的方式之一,也是生活情境数学符号化的过程; 步骤三:“左起第1、3、5”同样是思考前面提出问题的方式; 步骤四:建立数学模型(152=7组1盆),这实际上是在前面两个直观形象操作和思考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这个算式(数学模式)意义的。 以上的几个步骤,粗看象是每种思考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知识形成的抽象过程,这是值得大家在备课的过程中注意的。 “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里交流。”目的是体现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同时也是消化和巩固知识的过程。,(二) 试一试(见P60) 第1小题,利用例1主题图和例1的解题思路,运用“一一间隔,3(个)为一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2小题,利用例1主题图和例1的解题思路,运用“二二间隔,4(个)为一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知识模仿中的“创新”。 至此,学生学习好这些内容,就初步掌握用“顺向思考”中的间隔分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因此,老师要做好总结概括,点明方法,否则学生还在混沌之中,理解问题就会“似是而非”。 在备课过程中,老师不需要去做大量的练习,但要扎实地把这些知识落实并巩固好。 (三) 练习设计要注重以直观为主,将P60“练一练”的内容和P62“练习十”的内容综合考虑,使例1的内容得到巩固和补充。 例2与例1相比,是问题解决的“逆思考”,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内容部分,要解决好这部分,其基础是要掌握例1的知识。 建议:在教学例1时,要注意为例2做好铺垫。 例2的具体分析(略)。,案例:找规律,第二次教案,教学三大行为反思策略,课堂教学分为 教师教的行为 学生学的行为 师生互动行为。,1 教师教的行为,( 1 )显示行为。包括讲述行为、板书行为、音像显示行为和动作显示行为。讲述行为主要有:语音准确、词语恰当、语言清楚、语速适中。板书和音像显示行为主要有:板书布局的合理性、板书的适时性和根据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学生特点、媒体的功能与特点等因素选择恰当的显示媒体或媒体组合。动作显示行为主要有:选择恰当的示范方式,创造学习情境。 ( 2 )对话行为。包括问答行为和讨论行为。问答行为主要有:问题清晰,针对性强。讨论行为主要有:确定并精确表述有待讨论的主题。科学、合理地划分讨论小组,帮助学生做好讨论的准备。密切关注学生的讨论,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适时地做出简短的阶段小结,并对出现的某些特殊情况及时给予处理。 ( 3 )指导行为。包括练习指导、阅读指导和活动指导。,案例2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 教师先进行了一些割补的渗透。尔后出示一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求面积,求到面积后,也有两种不同的学习过程。 A教学:(平行四边形纸片,给出了底和高的数据。)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生:我把平行四边形象这样剪开。(拿着一平行四边形纸片,并演示)拼过来就是长方形了,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它的面积。 师:小组讨论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面积呢? 生:(讨论、汇报略) 师: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 生:底乘以高。,B教学:(平行四边形纸片,没有给出数据) 师:谁说说你是怎样求的? 生:(汇报同A过程,加了一些进行测量的话,略) 师:好!你们都会求了!那再试试桌子上的第二块平行四边形纸片,它的面积是多少呢?看谁最快。 (生继续剪拼、测量) 师:谁再说说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做的? 生:(汇报略)。 师:咱们再比赛,看谁最快地求出第三块平行四边形纸片的面积。 (生继续剪拼、测量,有个别同学开始不剪,直接测量了。) 师:这位同学最快,你能说说你为什么会这么快? (生回答,意思是不要剪,直接想象出长方形。略),师:你在脑海中完成了拼剪的动作。好!再来一次,求出第四块的面积,看谁最快。 (大部分学生不再去剪拼,而是直接测量了。) 师:好!大家都快起来了!你们是怎样做的? (生汇报略) 师:那也就是,只要测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积? 生:底和高。 师:为什么呢?,同样是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一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得出的,另一个是在情急的状态下,急中生智,由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由于需要而主动地进行了比较,发现了规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过程,就要多一些这些“迫切需要”的情景!,2 学生学的行为,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注意、参与、交往、思维、情绪等行为。 ( 1 )注意。可以看学生的目光是否追随教师或发言者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回答是否针对所问;倾听是否全神贯注等。 ( 2 )参与。可以看学生是否全程参与学习;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或踊跃发言;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讨论;还可以看有没有一些学生参与教学。 ( 3 )交往。可以看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友好的合作;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愉悦、主动;还可以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否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 4 )思维。观察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看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是否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所学知识。在观察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时,看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观察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时,看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标新立异,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等。 ( 5 )情绪。在课堂上感受到他们张扬的活泼生气,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在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还可以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来调控,如摇头否定,则表明他有异议;如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还有独到见解。,3 师生互动行为,接纳学生的感情; 表扬或鼓励学生; 接受或采纳学生的意见; 提问;讲授;给予指导;批评或维护自己的权威;学生应答反应;学生自发提问;安静或混乱。,怎样评价学生? 评价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学习的方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能总是在等待着高考、中考的变革,而应该从自我做起,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改革评价,让孩子能真正地享受数学的学习。,案例1应用题教学 师:这道题该怎样解答呢?谁愿意把你的解题过程写到黑板上来? (一学生上台在黑板上书写,其他方面都写对了,唯有在写单位时忘记了加括号) A教师:同学们,他的解法对吗? 生:对。 师:对?仔细看看,他丢掉了什么? 生:丢掉了括号。 师:是啊,还是太粗心了。(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个“”),反思: 严格不等于挑剔,求全责备的教学只会换来孩子们对学习的自卑。美国数学课程标准把“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有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第二大目标,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吗?评价不是甄别,评价最应该发挥的功能就是激励。,重教: 同学,你能向同学们解释一下你的解题过程吗? 生说。 师:同学们,你们赞同他的解法吗? 生: 师:真好,同学的解法很有道理。我们再完整地看一下他的书写过程,按照规定,这里写单位时好象应该? 生:加上括号。 师:同学,你愿意上来补写一下吗? 生上台在黑板上添上括号。 师:真好!(随手在黑板上写了个“优”) ,(三)教学三个问题反思策略,这里的教学问题是指从 学生 听课教师 自我反省 的三个角度进行的反思策略。,1 从学生的角度,一般来说,学生课后的情绪、作业的正确程度、后续课中对前一课知识的再现程度,都能反映上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也都能找出上一节课存在的问题。另外,也可以找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访谈,在访谈中直接寻找问题进行反思。,2 听课教师的角度,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上公开课固然重要。然而评比公开课更重要,不管是对执教者还是听课者,其收获更大,在评课中当参加者有了新观点和想法时,他们就大声说出来。然后在他人提出的观点之上建立新观点。所有的观点被记录下来但不进行批评。当你刚完成教学公开课后,一场评比课对你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不同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会提出不同的观点,尤其是来自一个教研组同行的评价。从这些观点中,你会找出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寻找出反思的问题。,3 从自我反省角度,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看自己的录像看不下去,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毫不夸张。“我的手放得多难看 ! ”“我的话真多 ! 真啰唆 ! ”“这个问题怎么可以这样提问”自我反省等于自我教育,而且心服口服,纠正的速度很快。所以,建议给教师分阶段拍一些教学录像片。建立教师成长记录档案,或教师把自己的讲课情况录音,课后再来好好听一听。所有这些方法,都有利于教师的反思,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成熟。,一个聪 明的老师,一定会懂得学生,表现出朋友的善意,充满了热情,和学生分享;与学生共同承担失败的苦涩,赢得他们珍贵的心。 一个 明智的老师,一定会让学生知道适合自己的目标,通过付出努力,尽力达到目标,让学生在体验中长大。 一个 成功的老师,一定会让学生 明白老师的苦心,感激老师的批评,修正自己,不断进步。,案例 数学课堂要“活”中务实 “镜子改变了什么”教学案例与思考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新课程实验正在逐渐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方式。我们的数学课堂正逐渐地“活”了起来,这是令人可喜的局面。而一线教师的具体教学又是怎样的呢? “镜子改变了什么”同一课时的两个教学片段,谈谈个人的一些分析与思考。 片段一:教师甲 师:请第 1 小组站到镜子前面,其他小组站在镜子两旁,让我们一起来发现镜子中的学问。(学校的大厅里面有一面大镜子,上课 时老师把全体学生带到这面镜子前) 师:看看我们的头,镜子里的像的位置在上方还是下方?我们的脚呢? 生:头还在上方,脚还在下方。 师:请把我们的右手举起来,看看镜子里的像,是左手还是右手? 生(疑惑道):变左手了。 师:那么我们伸出左手试试。 生(有所悟):变右手了。,师:那我们好好地思考一下,从刚才的现象中,我们发现镜子到底改变了什么? 生:(发言非常踊跃):镜子不改变物体的上下关系,但改变了物体的左右关系。 师:非常正确,我们来看这道题目。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卡片。 师:首先请数字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0 上场,请各位同学做记录,把镜子里的像填写在表格里。 1234567890 镜子里的像我们发现生:我们发现, 1 、 8 、 0 的像与它本身相同; 2 的像是 5 ; 5 的像是 2 。 师:很好,下面我们再来请字母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上场。也请同学们做好记录。同学们先填一填,再议一议。 生:(学生发言更加踊跃,发现了所有像与字母有无变化的规律),片段二: 教师乙 师:首先请同学们画出这些数和字母关于这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因为前几节课学习的是轴对称的知识,此练习为下面的学习做了一个合理的铺垫) 1234567890ABEHIPXZ (同学们都兴趣盎然地、准确地、迅速地完成了这个练习) 师: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 1 、 8 、 0 、 A 、 H 、 I 、 X 的轴对称图形还是 1 、 8 、 0 、 A 、 H 、 I 、 X , 2 的轴对称图形是 5 , 5 的轴对称图形是 2 , P 的轴对称图形是 q 。 接下去的过程与片段一相同,只是当学生回答了“我们发现”后。 师:同学们发现得很好,但是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吗?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边说边走到刚开始做的轴对称的练习旁有意地指几下)。 (学生陷入沉思之中,这个时间有点长,有的同学甚至放弃思考,终于有一位同学、二位同学、三位同学举手了),师:请各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教师适时地说)。 (学生再次兴奋地交流起来,各抒己见,重现活跃的课堂氛围)。 生:我们发现,镜子里的像与人也是关于镜子成轴对称的,通过轴对称,上面的东西仍在上面,下面的东西仍在下面;因为像是与人正面相对的,所以,左边的东西变到了右边,右边的东西变到了左边。 师(异常兴奋,备课时还想着学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吗):太棒了,今天我们学习时,应用了镜子这个“道具”,但学完这一课后,我们就可以丢掉这面镜子了。学习本身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