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传播学论文-中国新闻传播研究30年12大热点李思屈、曾丽颖、胡倩、张碧霞关键词:新闻传播改革开放理论热点摘要:本文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学术热点的梳理。通过从二十多种学术期刊抽选出的四千多篇文章样本及其它相关学术著述的分析,作者回顾了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新闻传播研究的十二个重要的学术热点,希望以此反映中国新闻传播学三十年来的成就和思想轨迹。Abstract:Thispapergivesacomprehensivereviewabouttheoreticalissuesdiscussedin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studiesinthepastthirtyyearsinChina.Accordingtothesystematicallyanalysiswiththesampleconsistedofover4000thousandpapersselectedfrommorethantwentyacademicjournalsinthisfieldandotheracademicresources,theauthorconcentratedonthe12hottheoreticalissues,bystudyingthehistoricalbackground,revealingtheinternallogic,describingtheevolutionofacademicapproaches.Thus,theoverallachievementscanbeexaminedandthetrajectoryoftheoreticaldevelopmentcanbeshownclearly.Keywords: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studies,reformandopenpolicy,hottheoreticalissues200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恰好三十周年。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个春华秋实,中国的新闻传播学与改革开放的中国一起成长。回眸学术界关于三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理论方面的辛勤耕耘,梳理其发展的思想脉络,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在检索三十多种中国大陆新闻传播类和综合类学术期刊的基础上,对三十年来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的热点进行了一个回顾和梳理。为此,本文作者以时间优先、重复不计、有创新点补入的原则,从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记者、国际新闻界、新闻战线、新闻大学、当代传播、新闻学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声屏世界、新闻实践、传播广播电视、新闻业务、新闻战士、新闻学会通讯、新闻研究资料、新闻学探讨一争鸣、新闻采编、新闻与成才、新闻知识、传媒天地、新闻界、中国记者、新闻记者等20多种新闻传播类学术期刊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新闻与传播及大学学报、综合类学术刊物中,筛选出4820篇文章,以EXCL文件的方式进行摘要,形成样本库。在样本分析的时候,又参考了相关的学术专著和学术数据库。为了避免重复统计,也为了避免先入为主,我们没有利用新闻年鉴一类的工具书,而是以现象学“加括号”的方式处理已经有的结论和印象,以求面对历史事实本身。通过归类、筛选,我们整理出了三十年来有重大影响的十二个学术研究热点,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以此重构中国新闻传播研究三十年历史,反映中国传闻传播学界三十年来的思想轨迹。热点一:新闻本质与新闻真实性讨论回顾过去30年中国新闻传播的实践和学术研究,我们首先必须回到启动中国改革开放这一伟大革命的原点:结束10年动乱,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当时学术界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把被颠倒了的东西重新颠倒过来。在此背景上,在10年动乱期间达到顶峰的假、大、空现象首先受到了全国学术界的批判,新闻本质、新闻的价值和新闻的真实性问题自然就成为当时最大的学术热点。与中国思想界当时拨乱反正的思潮相一致,学术界对新闻本质的讨论重新回到了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上。陆定一于1943年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在很长一段时期中为大众所认可和接受并用于指导实际工作。从1980年起,王中发表了谈谈新闻学的科学研究、论新闻、论传播工具、论宣传等文章,为清理过时观念,重构新闻学理论体系创造了一个良好开端,提出“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播)。”王中(1981)在论新闻一文中提出了两个“新闻”概念,一个是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活动,不计传播的方式;另一个专指通过大众传播工具所传播的“新闻”并认为前一个定义才是新闻学研究的基础,因为“弄清楚新闻在人来社会中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确定了新闻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才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才有可能进入科学的大门”。甘惜分(1982)认为,“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对新闻价值的探讨最突出的成果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受众观念的确立,第二是新闻价值四要素的提出,第三是新闻价值的定义讨论。受众观念的确立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学者对新闻价值的观照。大部分研究者都把价值视为一种客观事物与人之间的需求“关系”,进而开始讨论构成价值的要素,普遍认为新闻价值具有重要性、时宜性、新鲜性和有益性四个要素。1983年5月,林枫提出: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因素的总和,是记者衡量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标准,这一观点得到其他研究者的认同。(陈韵昭、吴文虎,1984)1986年第4期的新闻学转载了光明日报关于把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兼顾起来的文章。有学者提出:新闻具有价值与宣传价值的双重价值,新闻信息决定新闻价值,新闻舆论决定宣传价值。(刘彦,1986)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一向被学术界作为新闻的生命。1979年之后,学术研究重心强调新闻真实性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重要意义。研究者呼吁从专业修养和职业道德等自律角度来保卫新闻真实性。(商恺,1985)期间也举行了包括1983年在山西召开的全国新闻真实性问题座谈会和1987年空军政治学院空军报社召开的一次学术讨论会新闻真实讨论会在内的一系列会议。进入新世纪,新闻学界开始尝试从更高更宽的视野来研究新闻真实性,包括对负传播的研究。有学者提出:“相对于假新闻,负传播的危害更容易被忽视,它是一个社会人群在传播中由于正负面信息的失衡,对另一个人群的集体丑化和矮化。它也表明:人在追求具体新闻真实性的同时,在更高层次上,集体形态下,无意识中存在导致正负面信息失衡的本能。”(张建挺、蔡克平2003)热点二: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新闻思想研究对马列毛邓新闻思想及其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指导作用的研究,在中国学术界一向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在30年来的学术的发展中,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数量大,热点集中,在中国新闻传播学术界占有主流学术的地位。早期的研究者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关于新闻自由、报刊自主性的思想作了深入发掘。1979年学界在讨论新闻自由话题时,列宁的出版自由思想被广泛的引用,之后国内学者关于列宁新闻思想的探讨包括其反对宣传个人主义和经济宣传思想等方面。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新闻思想研究中,有学者围绕“实事求是”这一基本观点,探讨了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特点,强调了其坚持群众观点,不唯书、不唯上等重要方面。(孙旭培,1983)关于邓小平新闻思想,有学者概括为:党的新闻媒介要坚持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要无条件的宣传党的主张;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反对“一切向钱看”的文化倾向。(童兵,2004)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注重研究马列新闻思想在不同时期的指导意义和马列新闻思想的中国化问题,提出了“中国的新闻学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通原理和中国革命新闻实际相结合的新闻学”的观点。(吴冷西,1983)当时出现了大批论文集和著作,如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主编的马克思新闻思想研究论文集(1983)、社科院新闻所和湖南省新闻学会合编的毛泽东新闻理论研究(1984)、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1989)、赵永福和傅显明列宁与新闻事业(1986)、夏鼎铭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报刊理论与实践(1991)、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1994)等成果,反映了这段时期的研究成果。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新闻的商品属性开始引起关注,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商品定义是指有形商品,因此坚持新闻不属于商品这一范畴。也有研究者从“商品交换的实质是使用权经过一般等价物的媒介作用而发生变更”这一经典定义出发,论证“有形物品的商品论”不符合马克思商品定义的原意,从而捍卫了商品化过程中新闻的品质性。(李湛军,1983)1989年之后,新闻理论的党性原则问题和坚持新闻思想正确政治方向的问题重新成为中国大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新闻记者1989年的9月刊卷首篇中,明确提出了以下几个重要观点: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点,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侵蚀。刊登在1989年第4期的新闻学上的试论舆论导向错误的教训一文中,作者严一涛(1989)也认为:宣传舆论的领导权必须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新闻理论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新闻改革必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在20世纪,学界坚持马克思新闻思想的经典性和实践性,在继续研究马克思新闻思想的中国化进程的同时用于指导具体工作。该时期学界对马克思新闻思想的中国化成果-毛泽东新闻思想和邓小平新闻思想在新时期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在各方面的指导意义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研究,分别从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理论风格和实践特色及其在典型报道理论中的特征体现和对新时期新实践的指导原则;邓小平新闻思想的理论要点和历史定位以及它对中国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一系列重要且正确的判断和指示。热点三:新闻法与舆论监督讨论尽管中国至今还没有出台新闻法,但出于对舆论监督功能的重视,也由于新闻法与舆论监督之间的内在联系,改革开放30年来,学术界对新闻法的研究一直热情不减,并形成了三次全国范围内的讨论热潮。第一次是在1978年,与中央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同步。当时首都新闻界举行了新闻法学术讨论会,探讨在中国颁布新闻法的必要性。1981年,新闻学会通讯发表了高灿名为新闻立法与新闻自由的文章,其中指出:新闻自由和新闻法是相辅相成的。离开新闻法侈谈新闻自由就会背离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次热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临社会快速发展,新闻媒体在履行新闻舆论监督职责的过程中遇到了新问题和新情况,却没有相关法律作为调节这类矛盾的依据。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首次提出要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舆论监督开始得到空前的重视,极大推动了相关学术讨论。学界认为:“舆论监督在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公正”和“推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起到了极大作用。(张宗厚,1988)易守祥(1989)在提高舆论监督权威性一文中对舆论监督的性质、目的、量和度,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论述,要求将新闻法制与舆论监督有效结合起来。研究者们要求加快新闻立法,以法律规范新闻媒介行为、保障新闻媒介的权利。(李良荣,1995)有学者提出:舆论监督的制度化、法律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舆论监督不是万能的,应同其他监督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从制度上、法律上对新闻开放度作出规定,有利于提高公开度和透明度。(魏永征,1988)第三次讨论高潮出现在世纪之交,当时学术界展开了关于新闻媒介权利膨胀和发展失准等问题的研究,提出舆论监督要同法制性相结合,要充分考虑社会效果和社会容忍度。(陈力丹,1999)同时,学界开始思考在建设和谐社会新时期舆论监督的新定位和新作用。舆论监督要坚持党性原则和正面宣传为主。学者们在强调舆论监督的同时,也提出了媒体批评权无限扩大,报道的客观性、公正性丧失的问题;舆论监督和新闻法制及民主监督之间的有机结合成为新的讨论热点。热点四:传播学的引进与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现代传播概念就传入了中国,但对传播学系统理论的引进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总的来说,改革开放后国内传播学的引进和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是传播学基本概念被引进阶段。1978年7月,郑北渭教授发表了编译文章公共传播学的研究和美国资产阶级新闻学:公共传播学,学术界将其作为传播学正式引入国内的标志事件。1979年新闻学者开始研究美国传播学者韦尔伯施拉姆的代表作媒介信息与人,并以西方传播学为研究对象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介绍西方传播学研究成果的文章。1980-1981年陈韵昭在其课程和文章中较为系统地介绍“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如传的含义、传的发展史、传的构成要素、传通路线与符号传递、传的回馈、传播中的“把关人”等传播学基本概念。1982年4-5月间,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来访,直接带动了中国传播学研究。与此同时,对受众量化研究的方法被引入中国。国内的传播学在理论体系建设,学科教育发展,跨学科创新发展,跨文化交流沟通方面等各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二是传播学本土化阶段。在引进国外传播学理论的同时,国内学者已经开始探索传播学本土化问题。1982年11月23日-25日,我国第一次有关西方传播学的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篮球理论与实践Ⅱ》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北大学《GNSS原理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混合式步进电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飞机维修船坞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车载式激光平整仪课件
- 2025年广西柳州鹿寨县华宇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1年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测试题库及答案(共六套)
- 暑假趣事作文辅导
- 土木工程毕设设计
- 建筑物抗风设计
- 中医护理-生活起居的护理内容
- 预应力锚索基本试验方案
- 三标体系培训课件
- 舞蹈艺术与舞蹈编导技巧
- 切格瓦拉完整
- 六下古诗《江上渔者》课件
- 固定循环指令G71(G70)(课件)
- 国开电大学学前教育概论形考任务一二三四五答案
- DL/T 5182-2021 火力发电厂仪表与控制就地设备安装、管路、电缆设计规程
- 麟龙量能饱和度圆圈指标
- 腹腔镜盆底重建手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