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建设方案.doc_第1页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建设方案.doc_第2页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建设方案.doc_第3页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建设方案.doc_第4页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建设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建 设 方 案 二一年八月目 录第一部分 建设基础与优势1一、学院概况1二、建设基础与优势2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9一、指导思想9二、总体建设目标与思路9三、具体建设任务10第三部分 重点建设项目19一、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19项目一:软件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19项目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55项目三:电子商务专业及专业群建设90项目四:通信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123二、非中央财政支持的其他建设项目156项目五: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办学体制机制创新156项目六:高就业率目标下的学生高素质培养170项目七:社会服务能力与教育信息化建设180第四部分 经费预算与建设进度198一、经费预算198二、建设进度203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207一、组织保障207二、实施保障208三、经费保障208四、制度保障209第六部分 预期效果211一、政校行企合作办学建成新体制211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取得新特色211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现新突破212四、师资队伍领导能力跃上新台阶213五、社会服务交流合作获得新成果213第一部分 建设基础与优势一、学院概况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2002年4月,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举办、独立设置的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学院始终坚持“三个面向”(面向市场定专业、面向岗位定课程、面向学生定教法)的职业教育观、人才观,为深圳信息技术产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具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专门人才。学院现设有软件工程系、电子通信技术系、计算机应用系、信息控制与制造系、信息经济系、应用英语系及基础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继续教育部、信息技术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等6系3部2所;开设信息类为主的专业36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290人;教职工597人。学院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思想政治理论优质建设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48门、网络建设课程320门。学院现有校区和正在建设的新校区占地面积共1,582亩,现有校区占地面积193亩,建筑面积11.04万平方米;新校区占地面积1,389亩,建筑面积58.84万平方米,政府投资概算24.33亿元,2010年底将全部完建。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单价800元以上)总值为11,162万元,建有27个实训基地、20个公共机房、6个语音室、101间多媒体教室,藏书90万册,建有较为先进的图书电子阅览室。截止到2009年8月,学院向社会输送了5届毕业生共5,910人,5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7%以上、总体就业率均在98%以上。2007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9.41%;2008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9.90%;2009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8.63%。2008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督查组对学院就业工作全面检查后,对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领导高度重视、后勤保障有力、课程建设得好、活动亮点突出、工作特色鲜明”,认为我院在就业工作中做到了“三全”和“三到位”,即“全员重视、全员参与、全程落实”和“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通过“英才节”等特色活动全面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考促教”等好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学院“有效”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社会认同度高,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素质良好,深受深圳市及珠三角地区用人单位的好评,很多学生被马式基、华为、腾迅、联想集团、香港渣打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录用。学院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先后邀请成功人士来学院做创业讲座,组织有创业经验的社会名人与学生进行座谈,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同时,为鼓励有条件、有创业潜能的应届毕业生大胆进行创业,学院建立了相应的资金扶持配套政策,对自主创业的提供无偿资助,学生自主创业计划经学院审批认可后最高可获得3万元的资金支持。经过8年的发展,学院拥有了多项国家级发展平台。2003年11月,学院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35所之一的“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单位;2004年1月,教育部、国防科工委等七部委将学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确定为全国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6年1月,学院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07年10月,学院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学院成功申办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学院秉承“求学求真求发展、创新创业创未来”的校园精神,人心齐、干劲足、风气正,先后获得“深圳市文明单位”、“深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深圳市先进职工之家”、“深圳市促进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等荣誉称号。二、建设基础与优势学院坚持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创新办学体制,完善优化紧密合作机制,推进学院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具有深圳特区独有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条件。(一)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基础与优势1深圳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取得了“先行先试”的权力深圳建设“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将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破解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难题与制度困境;将切实依法落实高校在人事、经费和管理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大力解放高校的主体活力,保障高校自主办学自主发展,大力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这为我院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实践提供了极好的机遇。2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对深圳的定位和要求,为我院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指引和动力国务院下发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简称纲要)正式确立深圳市“一区四市”的定位,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建设集约化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以新的思维和机制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上水平,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率先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和运作方式。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推进高等学校治理模式改革。”在纲要的指引下,我院将在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行一步,争当体制机制创新的先锋,努力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引领和带动作用。3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为我院具体落实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方向和保障国务院下发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深圳要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积极进行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并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进一步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治理模式改革,创新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探索新途径、新方式。”这对我院落实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4深圳市政府颁发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1+7文件”,启动了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程,为我院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开辟了道路,指明了方向2007年,深圳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七项专项改革方案的通知,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理事会。由政府部门代表、社会人士、行政执行人等多方组成的事业单位决策权力机构,负责确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行使事业单位重大决策权。“1+7文件”对我院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及内部人事制度改革起到了指导和铺垫的作用,我院已被列入第二批试点单位。 (二)政策支持和产业环境的基础与优势1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力度学院办学8年来,得到了国家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及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支持和特别关爱。2010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等领导亲临学院新校区建设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副省长宋海、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分管副厅长魏中林、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谭泽中也多次到学院指导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省级示范校建设及国家骨干校建设工作。2005年,市政府第四届十三次常务会议要求“市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开足通道,像支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一样支持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发展,力争早日将其建设成为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2006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意见指出,支持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办好国家级示范软件学院和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争创全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深圳市政府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将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意见明确指出,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实行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培训,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形成前校后厂(场)的办学实体。继续扩大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并规定市、区政府要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2深圳强劲的信息产业发展环境深圳市信息产业区域集聚优势突出,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深圳企业众多,行业发达,有着良好的信息产业发展背景。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中,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务的电子信息业占高新技术产业gdp的比重达90.5%。经过多年发展,深圳诞生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本土it企业,全球和全国知名的it企业也纷至沓来,这些知名it企业如中兴、华为、腾迅、迅雷、卓望、ibm、oracle、联想、方正等,它们共同打造了在全球产业链里占有重要地位的深圳it产业基地,显示出深厚的发展潜力。深圳市2009-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总体规划强调,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比重达到60%以上。仅2010年第一季度,深圳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就实现工业产值2,046.44亿元,同比增长18.6%,规模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强劲的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和企业行业的资源优势,为学院的信息人才培养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拓宽了合作对象的选择空间,再加上特区优惠政策的推动,为我院政校行企“多元化”协同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三)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与优势1学院初步建设了it特色鲜明的专业学院专业针对深圳信息主导产业而设置,以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为内涵核心的专业占60%以上,初步形成了“信息”学院的办学优势。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吸收深圳高新技术、金融证券、物流和文化等4大支柱产业的行业领头人与企业专家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指导专业建设,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学院加强重点专业建设,现有软件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电子商务等省级示范性建设专业4个,院级示范性建设专业4个,工学结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2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技能竞赛融入专业教学,技能竞赛成果丰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就是把技能竞赛引入专业建设,把技能竞赛嵌入人才培养方案,让企业技师全程参与技能竞赛的指导,引导师生以竞赛项目为载体、技能教学为核心,把教与学有机地串联起来。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创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技能竞赛管理模式,即集中申报、统一规划、学院主办、系部承办,形成国家、省、市、院四级技能竞赛的参赛或办赛基本架构。学院出台了有关技能竞赛项目申报、竞赛方案设计、竞赛项目遴选、竞赛过程管理、竞赛奖励的系列文件。每年投入100多万元,支持师生参加竞赛。在技能培养过程中,学院每年举办英才节、科技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面向全体师生,师生参与率达90以上,其中专业技术技能类项目全部来自企业一线,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国家、省、市组织的技能竞赛,取得丰硕成果。2007年以来,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类专业技能竞赛52项,获奖119个,其中,国家级(全国性)奖项38个,省级奖项69个,市级奖项12个。有的奖项填补省内空白,有的项目竞赛水平在省内具有绝对优势。3校企深度融合,全方位共育高素质、高技能信息人才学院充分利用深圳市主导产业十分发达,企业众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条件比较优越的有利条件,先后与400多家企业和单位签订协议,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学院先后与甲骨文公司合作开办甲骨文学院累计开设5届共6个甲骨文专班,共有220多位学生接受甲骨文学院系统课程培训;与ata公司连续2年引进rgdc课程体系,开设网络游戏软件专班和手机游戏专班,所有参与课改的授课教师全部接受微软公司的系统培训,所有课程均获rdgc课程认证;华为三康技术有限公司正式与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开设“华为3com网络学院”,累计有10名教师参加培训,获得华为3com认证讲师,有30多名学生获得华为3com认证网络工程师(hcne);与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理事会成立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分享思科网络技术学院的课程资源,接受思科公司系统师资培训;与高阳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校企双方就培养高性能服务器(大型机)平台编程员达成共识,双方共同出资建设高性能服务器(大型机)平台编程实训基地,首批25名订单班学员全部进入高阳公司,目前部分学员已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受到企业领导的好评;与富士康科技集团sidc签订协议,校企双方建立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学院按富士康sidc提出的人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培训及人才供应工作,富士康sidc按订单提出的实际人才需求接收我院学生进行实习、就业,首批13名同学参加了富士康sidc“2+1”人才培养模式教改,到富士康sidc软件工厂进行顶岗实习。 目前,平均每个专业有10-12个实训(实习)基地。学生直接到企业参加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完成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的直接转换,实现院内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学院加大引进、吸收企业的设备、软件和生产流程,建立实习实训基地27个,加大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为学生训练专业技能、熟悉行业要求创造条件,大大改善了学院的办学条件。(四)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的基础与优势1学院初步建立了一支双师素质较高和双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始终把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高职教育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院积极实施“两双(双高、双师)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597人,专任教师318人,其中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160人,占50.3%;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229人,占72.0%。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2名,南粤优秀教师3名,深圳市“鹏城学者”2名。近3年,引进教师78人,其中具有博士或副高以上教师59人,聘请兼职教师363人次。学院重视培养教学骨干,选拔出重点培养对象51名,其中学术带头人3名,专业带头人21名,中青年骨干教师27名,“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人,校级培养对象9人。学院建立外引内培的双师素质激励政策和管理制度,制定了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促进了双师素质和双师队伍结构的优化。目前学院拥有双师素质教师231人,占专任教师的73%。2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开拓进取、团结务实、群众满意以党委书记、院长张基宏教授为班长的院级领导班子团结务实,领导坚强有力,建院8年来,学院党委班子每年接受群众测评打分,班子和院级领导得分均在95分以上。在深圳市教育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中,由深圳市教育系统行评办组织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义务行评员,通过座谈会、明察暗访形式对学院的领导班子进行民主测评,参与调查的学生100%满意,教工100%满意,学生家长100%满意,在全市教育系统的满意度测试中名列第一。3中层干部队伍靠得住、有本事、执行力强学院党委十分注重中层干部队伍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坚持从学院的实际出发,严格执行选人用人标准,坚持干部岗位交流、能上能下、能高能低、人尽其才、注重实绩和群众公认等干部任用原则,建立了一支靠得住、有本事、执行力强的中层干部队伍。通过竞聘上岗,形成了一支德才兼备、高学历、高职称、年轻有为的干部队伍,为学院今后的再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4教职员工队伍乐于奉献、敬业创业2007年学院接受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时,评估专家在反馈意见中这样写到:“全院教职员工敬业奉献、乐于干事创业,已经形成了人心齐、干劲足、争创优、谋发展的良好校园氛围。”在创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工作过程中,全体教职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力空前增强,大家恪尽职守,决心按照学院党委提出的创建目标,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努力完成任务。(五)社会服务能力的基础与优势1教师教研科研实力较强近3年,全院教师教科研立项课题270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部级63项,市级37项,院级137项,横向24项,截止到2010年6月,实现科研经费1,051.9万元;教师共发表教研和科研论文824篇,其中核心期刊146篇,编著110部,专著19部。教学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科研成果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学院教师获专利数22个。学院先后组织49个项目参展了6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有13个项目(成交金额189万元)与企业签署转让协议,进入应用生产。学院教研科研成果丰硕,整体教研科研实力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2社会服务能力和辐射效应明显2008年以来,学院先后与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肇庆医学专科学校签订校际交流合作协议,通过互派教师挂职学习交流访问,在促进合作校的课程建设、网络平台建设、合作科研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等方面已经取得成效。近年来,学院先后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考察团来学院进行交流,并于2006年与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合作开设电子设计自动化(eda)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好评。3年来,学院依托继续教育部和各个系部,面向深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服务活动。曾为深圳海关、国土局、计生局等部门送教上门,举办了“办公自动化技术”、“网络应用技术”等信息技术培训班;曾面向深圳企业和社会开展短期技能培训;曾连续3年免费为社会青年提供成人高考考前辅导等培训服务;曾为深圳市华强职校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免费提供师资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开展的各类培训达28,612人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截止2010年4月,学院为华强职校、宝安区教育局等单位进行多次网络教学培训;先后有40多所高职院校针对网络教学平台来学院参观、交流学习;多次在全国用户会上介绍网络课程建设经验,自主设计开发的网络教学培训课程被blackboard公司推荐给全国200所高校使用。(六)人、财、物保障措施的基础与优势1筹备成立了合作办学理事会机构2010年7月,学院邀请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的代表召开合作办学理事会筹备会,在原有系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建构学院完整的校企合作办学新的体制,形成更高的平台。进一步夯实政校行企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得到了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知名企业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理事会进一步规范了合作双方的权利和责任,推动了政校行企合作的深度广度发展。2学院资金比较稳定和充裕,教育教学办学发展保障有力学院是深圳市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深圳市政府全力支持学院建设和发展,在办学经费和办学条件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并适当倾斜,2007年财政拨款1.63亿元,生均3.41万元;2008年2.05亿元,生均3.70万元;2009年1.86亿元,生均2.88万元。学院办学资金运转情况良好,教育教学发展保障有力。3学院将拥有一座数字化、生态型、全国一流的新校区学院新校区与深圳市政府即将举办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场馆统一建设、统一规划、同步推进,其中大运会的“一村、一场、一馆”就设在学院新校区内,“一村”是指运动员村,“一场”是指赛事的足球预赛场,“一馆”是指赛事的羽毛球预赛决赛馆。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室建设与发展三年规划(20112013年)已经专家论证通过并上报深圳市发改委,投资概算4.589亿元,届时新校区北教研组团7栋楼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将全部用于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按规划要求,到2012年,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将达到3.5亿元以上,将建设完成200个实验实训室,30个公共机房,15个语音室和170 间多媒体教室。一座数字化、生态型、全国一流的校园将为学院创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提供坚强的基础保障。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主动参与深圳“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抓住新机遇,依托新校园,积极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着力完善人才共育共管,互利共赢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强化办学特色,增强综合办学实力,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总体建设目标与思路(一)总体目标学院创立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二级学院成立校企合作办学管委会,专业完善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新设行政机构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以“三会一办”为依托,形成共育共管、互利共赢的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办学体制;争取政府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制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鼓励政策,开展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以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为平台,深化专业建设,积极探索全程深度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全面发展、全员育人、全体进步的“三全教育”理念,建构校企共育共管的学生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实现高就业率、高满意度办学效益;改革教师岗位设置方式,实施“一师双岗”等管理制度,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实现“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积极探索社会服务“常态化”新机制,把学院建成深圳及珠三角地区信息技术研发、咨询及培训服务基地,教育信息化示范基地。经过3年建设,使学院成为全国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骨干高职院校。(二)总体建设思路坚持“抓住新机遇,依托新校园,创建新体制,落实新举措,实现新发展”的基本思路,改革创新,扎实推进。1.抓住改革机遇,以体制突破为动力,借势发展,增强办学活力积极把握深圳市“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机遇,充分利用深圳市政府“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七项专项改革工程”条件,积极破解地方政府全额投资的公办职业院校发展的体制难题和制度障碍,组建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办学的“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努力探索事业单位完全“理事会”的法人治理结构。创建“三会一办”的校企合作管理新体制,以体制突破为动力,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进内部运行管理优化,增强办学活力。2.依托特区优势,抓机制完善,趁势而上,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利用、有效落实深圳特区政府现有对学院创建全国一流、深化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高层次专业人才激励和校企合作研发、鼓励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资助学生实习就业、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等力度较强的政策;用好政府新校区建设资金,一流的现代化设施及配套设备,打好发展基础;有效安排政府给予的办学经费,增强合作办学效益;在建设期内,进一步推进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招生改革、鼓励校企合作等政策的配套,优化发展环境。3.发挥学院办学优势,深入改革,进一步深化内涵,实施跨越发展积极利用学院在全国35所之一的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省级示范院校建设申报中已经具备的较好基础,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充分挖掘学院在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潜力,充分利用新校区建设的优越硬件,抓住发展机遇,通过整合资源、合作发展,成果共享、互利多赢,进一步深化内涵,强化特色,提高办学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实现新的跨越。4.着力重点专业建设,以项目为抓手,示范带动,增强办学效益以4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7项改革项目为抓手,深入开展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实施“一师双岗”的师资管理改革,打造双师素质高、结构合理的优秀师资团队;抓好常态化社会服务能力与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示范带动,扎实推进,全面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学院办学实力,实现高就业率、高满意度办学效益。三、具体建设任务(一)创建“三会一办”的政校行企合作办学新体制机制1.创建办学新体制,推进内部管理改革建构“三会一办”的办学管理体制,学院与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联合组建“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全面领导学院校企合作办学事务;各系(学生处)与企业成立“校企合作办学管委会”,系主任、企业代表担任正副主任,管理校企合作项目,推进校企教学共管、资源共享和就业共促;各专业完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代表担任主任,指导专业建设,推进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学院设立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办公室,作为理事会的常设机构,统一管理全院合作办学行政事务,推进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积极探索多元投入办学新体制,校企双方利用设备、技术、资金、场地、项目、管理等多种方式入股,增强实质性合作。2.落实政府支持政策,推进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落实市政府现有对学院创建全国一流、支持深化教学改革,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高层次专业人才激励以及校企合作研发的激励政策;用好鼓励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资助学生实习就业,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等多项政策;用好政府生均2.2万元/年的办学经费;科学规划政府全额配套的新校区启用资金的投入重点,以深化校企合作水平为导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政府完善招生就业、兼职教师聘任、校企合作办学等政策配套,出台产学合作促进法规制度,优化做大做强的环境。3. 完善合作机制,深化校企紧密合作 确立章程及合作协议在双方合作中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政府、学院、行业、企业各利益主体的责权利,建设功能满足、利益驱动的互利双驱,互促共赢的长效性机制,形成培养标准共订、课程资源共建、师资队伍共育、实践基地共建、教育教学共管、就业服务共担的紧密合作,实现全程共育共管,多方位合作共赢。(二)与行业、企业共建二级学院,优化专业结构,建设重点专业 1.与行业协会、产业园区、著名it企业合作,共建6个二级学院与“厂中校”学院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二级学院的方式,推动校企合作育人,带动重点专业的建设与改革。学院与全国第五大软件企业深圳市易思博信息技术公司组建“易思博软件学院”;与中科红旗软件有限公司组建“红旗计算机学院”;与深圳电子商务协会组建“电子商务行业学院”;与中兴通讯、中国联通公司联合组建“中兴联通学院”;与神舟电脑公司合作共建“神舟企业校区”;与深圳电子商务产业园共建“电子商务产业园校区”,增强办学活力。2.主动适应深圳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优化专业,以重点专业带动,形成it专业集群;建好4个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先以4个重点建设的专业为核心,形成以软件技术为核心的游戏软件专业、嵌入式技术与应用、软件测试专业的专业集群;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集群;以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的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集群;以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移动通信和通信技术专业集群等4大专业集群。及时根据深圳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在现有36个专业基础上,跨系整合专业,形成以it为特色的集群;专业群内,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核心课程、实训平台资源共建共享,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共促带动。3年建设期内,4个重点建设专业力争成为有特色的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三)探索全程深度融合的工学结合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1.探索人才共育、共管教学新模式充分利用新校区和it专业优势,筑巢引凤,引企入校,延校入企,合作共建。共建企业冠名的二级学院、订单班,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依托校企合作,共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培养模式改革。4个重点建设专业中,软件技术专业探索“全过程多维度的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创新“21”行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电子商务专业探索“两园、三阶段”的分段式教学与行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信技术专业实施“四层递进”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4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深化全院所有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理事会继续发挥行业协会汇集订单的优势,利用行业协会的“行业订单”和中介企业“中介订单”以及就业大户的“直接订单”等多种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实现零距离就业,促进高就业率的落实。2.构建课程新体系,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库引入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岗位任职要求,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加快课程体系的优化或重构。在4个重点建设专业中,软件技术专业建构“就业核心竞争力与岗位适应能力为一体”的课程体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形成强化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突出开源技术特色、突出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电子商务专业重构以互联网商务贸易业务为主线的新型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电子通信技术专业构建基于核心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开发核心课程标准36个,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建好27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全院继续加强美国甲骨文课程、红旗linux和金蝶软件的认证课程等企业(行业)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引入,3年内,全院每个专业至少引进一套企业优质课程;4个重点建设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35部。按照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加强全院专业(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通过3年建设,建成若干院级优质教学资源库,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成校企共享型省级教学资源库。3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增强与企业生产的融合度在新校区建设中,利用政府配套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费,一半用于与企业合作共建,学院提供场地、设备优惠,企业补充设备、提供技术和师资支持,建设校中厂(园);另一半用于自建真实生产线或多功能仿真生产线,加强虚拟实训功能建设,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硬件水平。同时在校外与企业合作建设“厂(园)中校”,企业出场地、技术、生产性设备,学院补充相应设备。积极拓展功能,使大部分实践教学基地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生产性实训和产品研发一体化多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与企业生产的深度融合。3年建设期内,在4个重点建设专业中,软件技术专业构建“学习性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内顶岗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平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校内通过新建、改建重组,形成神舟电脑组装测试生产车间、红旗linux操作系统新产品测试基地、本地宝公司网站建设工作室等具有浓郁职业氛围、真实工作场景、规范生产流程、严格质量管理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外与神舟电脑公司合作创建“神舟企业校区”;电子商务专业在新校区与企业共建“课程虚拟实训教学系统、校园网上商城、连锁超市网上交易、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创业实习平台”的电子商务实践园,校外与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会员单位共建“电子商务产业园校区”;通信技术专业以“中兴联通学院”为依托,校企共建,形成院内通信终端检修中心、通信运维中心与电子通信技术应用中心为基础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现有基础上,全院新增院外实训基地100个,加强院外“生产性实训顶岗订单就业”一条龙实训基地建设,在市政府新校区实训设备投入基础上,3年投入3339万元,完成院内外实践性教学基地的优化建设,形成校企共管机制。经过3年建设,4个重点建设专业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国家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其余3个重点建设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4改革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以赛促学,以证促学采取每年2个大学期、2个小学期(1个月)“四学段”教学组织方式,灵活安排好每年2个小学期共2个月的生产性实训教学;三年培养期间,利用小学期形成1次“认知性见习”、4次“生产性实训”以及最后半年“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层次,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坚持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已有的基于以赛促学、以证促学的“双促”教学,提高技能学习的效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以上各类技能大赛,积极开展与企业合办竞赛、共同评价,提高实效性,提高全员参与度,提高学习自信心和学习效率;进一步加强“双证”融通教学,职业资格高级证书获证率达到80以上。学生毕业前,专业对口技能和资格证书获证率达到100%。(四)高就业率目标下的学生高素质培养坚持全面发展、全员育人、全体进步的“三全教育”理念,建构校企共育共管的学生高素质培养工作机制;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通过机制、平台、保障体系的建设,实现高就业率、高满意度办学效益。1建设“一会、双师”体制机制一是成立高素质培养指导委员会,落实校企合作框架下高素质培养的方案制定、队伍培育、渠道开拓、过程督导和成果评估;二是打造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校内辅导员和“行企”辅导员)辅导员队伍,实现辅导员业务培训的校企联动。2开拓合作共赢培养平台一是完善第一课堂高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和学分制建设,在加强7门必修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设立4大课组的高素质培养的公共选修课;二是合作开发高素质教育第二课堂,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高素质教育课程;三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与深圳书城等单位共建高素质培养实训基地;四是与入校合作的企业共建创业街、仿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园的“大学生创业园区”。3依托校企合作,健全保障体系一是通过实施“就业大户”制、合作召开校园招聘会等措施,建立多元人才输送渠道;二是强化两个评价,通过职业能力发展手册、网络平台等手段实现企业对学生的实时评价,加强企业对所招毕业生满意度的反馈评价;三是通过采取严格校内外考勤制度,强化管理保障;四是加大对“心理有困惑、学习有压力、经济有困难、行为有过错、生理有残障”五种群体学生的帮扶力度,实现低进高出、人人进步的培养目标;五是出台创业项目的激励政策,每年为20个创业项目提供总额60万元资助。 (五)打造“一师双岗”的优秀双师队伍1.实行教师岗位管理改革,给予强力制度保障按照深圳市政府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等人事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将专职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和兼职教师任课要求纳入岗位设置管理。(1)将教师岗位分为“常设岗位”(专职教师)和“非常设岗位”(兼职教师)两类,教学岗位由校内专职教师岗位和企业兼职教师岗位两部分组成。常设岗位专职教师(含辅导员)设置校内、企业两个工作岗位;非常设岗位聘任企业专业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同时具有企业和稳定的学院兼职两个岗位。(2)专职教师实施“一师双岗”(学院岗位、企业工作岗位)管理。每位专任教师每学年在学院岗位承担480课时的75%的教学工作量(360课时),另25%的工作量(120课时)在企业岗位完成。企业岗位工作量由带学生下企业实训实习、在企业授课培训员工、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开展技术咨询服务、下企业调研、合作开展教学建设、在企业顶岗实践等组成。每位辅导员校内岗位工作量为90%,校外岗位工作量为10%,校外工作量由带学生社会实践、做义工服务、开展企业培训教学、下企业顶岗实践等组成。(3)企业兼职教师“一师双岗”按照各专业的专业课总学时的50%以上设置。企业兼职教师岗位每人每年承担160学时的专业课工作量,同时,每个专业聘请企业专业带头人1名。至2012年,全院40个专业,共需聘请40名专业带头人;全院240个教学班,按兼职教师承担50%教学工作量计算,每班聘请2名兼职教师,全院共需聘请480位兼职教师。(4)探索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双师教师建设质量。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专职教师和辅导员主动下企业实践和为企业服务。专职教师、辅导员企业岗位工作量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科研立项、职务评聘、职务提拔等范围。综合利用教师招聘、报销技能考证费用、博士下企业等措施,确保至2012年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0%。(5)建立契约管理和“常岗优酬”的保障机制,促进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学院与对口企业签订岗位协议书,企业选派符合学院兼职教师资格,具有影响力的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业带头人和兼职教师。按照人事制度改革政策,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管理和待遇参照学院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执行,非常设岗位每年按10万元标准支付工作报酬,每个兼职教师岗位聘任3名兼职教师,每个兼职教师每年3.3万元工作报酬中,50%作为岗位津贴工资,直接支付给签约企业,作为企业提供人员岗位的基本工资;50%作为绩效工资,根据兼职教师本人工作业绩和质量,考核后直接支付给兼职教师本人。2012年,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工作量不少于50%。兼职教师岗位津贴与绩效工资在学院人员经费中列支,并积极争取政府列入鼓励政策范围。2.校企合作培育教师,提高善教学、能开发的师资团队素质与企业合作,全面提高专任教师和辅导员双师素质,加强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3年建设期内,在4个重点建设专业中,投入培养经费953万元,其中重点培养8名专业带头人,12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强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在先进国家和地区培训教师120人次,在2008年启动“创新团队”建设的基础上,每年选拔3-5个,每个每年支持创新经费8-10万元,形成一支具有较强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技术创新推广能力的师资团队。经过3年建设,4个重点建设专业中,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按照国家标准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双师型名师4人,双师结构团队1个,高职名师工作室1个。(六)社会服务能力与教育信息化建设1打造3个服务平台,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一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3年建设,将学院信息技术研究所、软件技术应用中心、电子通信技术应用中心、linux技术应用中心、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中心等5个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深圳市可视媒体处理与传输重点实验室、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基地组合,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向社会、企业提供技术培训、科研、成果推广和孵化等服务,同时,将市场需求及时沟通、反馈学校,提高学校在专业建设、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市场导向性和响应速度。通过建设校企合作技术应用中心,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产业升级服务;建立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基地,并积极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大学等国内高校及科研机构,积极充当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技术服务辐射能力;建设重点实验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行业企业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完善教师社会服务的制度与政策,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提供贴身技术服务。3年建设期内,获得纵向、横向科研项目50项;开展各类技术服务项目超100项,技术服务总价值达500万元;获得发明专利数目超20个。二是培训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利用新校区,依托院内信息中心、继续教育部、招生就业办和各系,加强职业培训资源建设,加大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力度,构建一个创新网络教学模式、服务教学改革,实现实践教学“虚实一体化”;同时建设资源共享、连通校企和常态化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服务平台,为理事会成员单位提供技术及技能培训,满足企业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的需求,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职业资格考证服务工作;积极联系富士康等企业,合作开展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优越学习条件;为社会(社区)人员和企业职工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学习和继续教育,成为当地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中心。建设期内,完成各类培训达50,000人次,年均培训人次达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2倍以上;开展技能认证考试3,800人次。三是科研设备公共服务平台。利用政府在新校区投资建设的教学科研设备,向合作企业和社会开放,完成多个院(系)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初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运行管理机制框架。对学院单台价值在2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资源进行信息整合,形成全院性的信息共享资源,为用户提供统一、规范、实时的设备与服务信息;建成5个种类的通用仪器设备服务平台,促进与实训基地、合作企业的联系,完成设备共享和测试服务。将科研设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为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的重要实验与测试基地,成为立足深圳、辐射珠三角的高水平科研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期内,完成200次以上的设备共享和测试服务。2.加强本省及西部欠发达地区院校支援合作,开展国际交流,增强国际影响力加强与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际合作,在现有4所校际交流合作院校基础上,新增西部欠发达地区对口支援院校1所。就专业建设、核心课程、网络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学生竞赛和社会实践等项目开展实质性合作和对口支援;增加2所境外同类院校作为国际交流院校;派出专业教师到境外教育机构培训和交流达120人次以上;通过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国际交换生、短期留学培训、课程和学分互认等项目接收境外留学生来校学习,建设期内总人数达300人。 3强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凸显办学特色利用新校区信息化建设优势,以数字化校园为基础,通过统一数据库平台整合各新旧应用系统,构建互动式、学习型的常态数据平台,直接与省教育厅以及国家平台对接,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以现有网络教学平台为核心,通过二次开发将其与网络资源平台、教务管理系统整合,实现各系统无缝衔接、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服务和技术应用信息化水平,形成“教、学、管”一体化数字平台,建设学习型网络教育平台。凸现信息学院的教学手段特色,满足学生学习场地分散、实训时段分散的动态课程学习需求,在现有320门网络课程建设基础上,加快优化率,到2012年,网络课程优化数量达到300门,建设虚拟实训创新网络课程不少于30门,完全网络教学创新课程不少于20门,60%以上的公选课实现网络教学。依托学院it专业特色和课程资源,向社会开放,与企业共享,提供跨时空网络教学。依托网络教学平台,配合4个重点建设专业,与重点合作企业共建网络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