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1886.25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活性炭》这一标准规定了食品级活性炭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该标准适用于以木材、果壳、煤等为原料,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制得的,旨在用于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活性炭产品。

技术要求

  1. 感官要求:活性炭应为黑色粉末或颗粒,无异味,无肉眼可见的外来杂质。
  2. 理化指标:规定了水分、灰分、pH值、铅、砷、镉、汞等重金属含量的具体限量,确保产品安全无害。
  3. 吸附性能:要求活性炭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用以去除食品中的色素、异味等物质。
  4. 微生物指标:对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等微生物有严格的限制,保证产品的卫生安全。

试验方法

标准详细说明了各项指标的检测方法,如水分测定采用干燥法,灰分通过高温灼烧后称重计算,重金属含量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等。

检验规则

规定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的项目、抽样方法及合格判定准则,确保每批产品均符合标准要求。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 标志与标签:产品包装上需清晰标注产品名称、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商信息及执行标准等。
  • 包装:要求使用能有效保护产品不受污染、破损的材料进行密封包装。
  • 运输: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日晒、雨淋,防止包装破损。
  • 贮存:应存放在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避免与有毒有害物质混放,保质期内保持产品质量稳定。

此标准的实施,旨在规范食品级活性炭的生产和使用,保障食品安全,同时为监管部门提供检验依据,维护消费者健康权益。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2016-08-31 颁布
  • 2017-01-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1886.25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活性炭.pdf_第1页
GB1886.25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活性炭.pdf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1886.25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活性炭.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 B1 8 8 6.2 5 52 0 1 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活性炭2 0 1 6 - 0 8 - 3 1发布2 0 1 7 - 0 1 - 0 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 布G B1 8 8 6.2 5 52 0 1 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活性炭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煤炭、 褐煤、 泥煤等非木质材料为原料经物理法或化学法制得的食品添加剂活性炭( 非木质活性炭) 。2 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2.1 分子式C2.2 相对分子质量1 2.0 1( 按2 0 1 1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3 技术要求3.1 感官要求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 感官要求项 目要 求检验方法色泽黑色状态粉末或颗粒取适量试样置于烧杯中, 在自然光下观察色泽和状态3.2 理化指标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 理化指标项 目指 标检验方法碘吸附值( 以干基计) / (m g/g)4 0 0G B/T7 7 0 2.7干燥减量,w/%符合声称附录A中A.3硫酸盐灰分,w/%符合声称附录A中A.4水溶物,w/%4.0附录A中A.5氰化物通过试验附录A中A.6G B1 8 8 6.2 5 52 0 1 62 表2( 续)项 目指 标检验方法高级芳香烃通过试验附录A中A.7砷(A s) / (m g/k g)3.0附录A中A.8铅(P b) / (m g/k g)5.0附录A中A.9重金属( 以P b计) / (m g/k g)4 0附录A中A.1 0G B1 8 8 6.2 5 52 0 1 63 附 录 A检 验 方 法A.1 一般规定本标准所用试剂和水, 在没有注明其他要求时, 均指分析纯试剂和G B/T6 6 8 2中规定的三级水。试验 中 所 用 标 准 滴 定 溶 液、 杂 质 测 定 用 标 准 溶 液、 制 剂 及 制 品, 在 没 有 注 明 其 他 要 求 时, 均 按G B/T6 0 1、G B/T6 0 2、G B/T6 0 3的规定制备。试验中所用溶液在未注明用何种溶剂配制时, 均指水溶液。A.2 鉴别试验A.2.1 试剂和材料A.2.1.1 盐酸溶液:5+9 5。A.2.1.2 碘溶液: 在1 0 0m L水中溶解1 4.0g碘和3 6.0g碘化钾, 加3滴盐酸, 用水稀释至10 0 0m L,摇匀。A.2.2 鉴别方法称取约3.0g试样, 置于盛有1 0 m L盐酸溶液的碘量瓶中, 煮沸并保持3 0s, 冷却到室温, 加1 0 0m L碘溶液, 塞上瓶塞, 剧烈振摇3 0s。用中速定性滤纸过滤, 弃去初滤液2 0 m L, 滤液转移到5 0m L比色管中至刻度, 与参比溶液比对, 其颜色不应深于参比溶液。参比溶液: 用移液管移取1 0m L碘溶液置于5 0m L比色管中, 用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A.3 干燥减量的测定A.3.1 仪器和设备称量瓶:5 0mm3 0mm。A.3.2 分析步骤使用已于1 2 0 2下干燥至质量恒定的称量瓶称取1g 2g试样, 精确至0 .0 0 02g, 于1 2 02下干燥4h。在干燥器中放置至室温后称量。A.3.3 结果计算干燥减量的质量分数w1, 按式(A.1) 计算:w1=m1-m2m1 0 0%(A.1) 式中:m1 干燥前试样和称量瓶的质量, 单位为克(g) ;m2 干燥后试样和称量瓶的质量, 单位为克(g) ;m 试样的质量, 单位为克(g) 。G B1 8 8 6.2 5 52 0 1 64 试验结果以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准。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与算术平均值之比不大于2%。A.4 硫酸盐灰分的测定A.4.1 试剂和材料A.4.1.1 碳酸铵。A.4.1.2 硫酸。A.4.1.3 硫酸溶液:1+1 9。A.4.2 仪器和设备A.4.2.1 瓷坩埚:3 0m L。A.4.2.2 高温炉: 能控制温度在8 0 02 5。A.4.3 分析步骤称取约0.5g试样, 精确至0.0 0 02g, 置于预先于8 0 02 5下干燥至质量恒定的瓷坩埚中, 加入足够量的硫酸溶液, 浸润全部试样。置于电热板上缓慢加热, 直到试样干燥并完全炭化, 继续加热直到所有试样挥发或几乎所有的炭都被氧化, 冷却至室温。加0.1m L硫酸润湿残渣, 按上述方式继续加热直到残余物和过量的硫酸被蒸发, 为促进硫酸的挥发可在加入硫酸的残渣中加几粒碳酸铵。继续在8 0 02 5下灼烧至质量恒定。A.4.4 结果计算硫酸盐灰分的质量分数w2, 按式(A.2) 计算:w2=m3-m4m1 0 0%(A.2) 式中:m3 灼烧后残渣和坩埚的质量, 单位为克(g) ;m4 坩埚的质量, 单位为克(g) ;m 试样的质量, 单位为克(g) 。试验结果以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准。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0.5%。A.5 水溶物的测定A.5.1 仪器和设备A.5.1.1 回流冷凝器。A.5.1.2 电热恒温干燥箱: 能控制温度1 0 02。A.5.2 分析步骤称取已通过7 1m试验筛的试样约5g, 精确至0.0 1g。置于具有回流冷凝器和本生阀的2 5 0m L干燥烧瓶中。加入1 0 0.0m L水和几个玻璃球, 加热回流1h。稍微冷却, 然后使用中速定性滤纸进行干过滤, 弃去最初的1 0m L滤液。将其后的滤液( 滤液A) 冷却到室温。用移液管移取2 5m L滤液, 置G B1 8 8 6.2 5 52 0 1 65 于已于1 0 02下干燥1h的蒸发皿中。将蒸发皿置于水浴上蒸发至滤液近干, 在蒸发过程中不应使溶液沸腾。于1 0 02下干燥1h后称量。保留滤液A用于砷、 铅、 重金属的测定。A.5.3 结果计算水溶物的质量分数w3, 按式(A.3) 计算:w3=m5-m6m2 51 0 01 0 0%(A.3) 式中:m5 干燥后残渣和蒸发皿的质量, 单位为克(g) ;m6 蒸发皿的质量, 单位为克(g) ;m 试样的质量, 单位为克(g) ;2 5 移取试样溶液的体积, 单位为毫升(m L) ;1 0 0 加入水的体积, 单位为毫升(m L) 。试验结果以平行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准。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大于0.3%。A.6 氰化物的测定A.6.1 试剂和材料A.6.1.1 酒石酸。A.6.1.2 氢氧化钠溶液:1 0g/L。A.6.1.3 盐酸溶液:1+1。A.6.1.4 硫酸亚铁溶液:5 0g/L。A.6.1.5 三氯化铁溶液:1 0 0g/L。A.6.2 分析步骤称取已通过7 1m试验筛的试样约5g, 精确至0.0 1 g。置于带有支管的圆底蒸馏烧瓶中, 加5 0m L水,2g酒石酸, 轻轻转动, 使试样完全浸湿和酒石酸溶解后, 把烧瓶加热蒸馏。馏出液用橡皮管导入加有1 2m L氢氧化钠溶液的量筒中, 当馏出液达2 5m L时, 停止蒸馏并立即拉出橡胶导管, 馏出液稀释至5 0m L, 摇匀。吸取2 5m L溶液入烧杯中, 加1m L硫酸亚铁溶液, 加热到近沸后, 冷却, 加1m L盐酸溶液和2滴三氯化铁溶液, 之后观察溶液是否出现普鲁士蓝化合物。若无普鲁士蓝出现, 则为通过试验。A.7 高级芳香烃的测定A.7.1 试剂和材料A.7.1.1 环己烷。A.7.1.2 硫酸奎宁标准使用溶液:1m L溶液含硫酸奎宁 (C2 0H2 4N2O2)2H2S O40.1g。称取1.0 4 8g硫酸奎宁 (C2 0H2 4N2O2)2H2S O42 H2O , 置于10 0 0m L容量瓶中, 溶解于硫酸溶液(3+10 0 0) 中, 用硫酸溶液(3+10 0 0) 稀释至刻度, 摇匀。该溶液为硫酸奎宁标准溶液,1m L溶液含硫酸奎宁 (C2 0H2 4N2O2)2H2S O41m g。G B1 8 8 6.2 5 52 0 1 66 用移液管移取1m L硫酸奎宁标准溶液, 置于1 0 0m L容量瓶中, 用硫酸溶液(3+10 0 0) 稀释至刻度, 摇匀。该溶液为 硫酸奎宁标 准溶液,1 m L溶 液含硫酸奎 宁 (C2 0H2 4N2O2)2H2S O40.0 1m g。 用移液管移取1m L硫酸奎宁标准溶液, 置于1 0 0m L容量瓶中, 用硫酸溶液(3+10 0 0) 稀释至刻度, 摇匀。该溶液为硫酸奎宁标准使用溶液,1 m L溶液含硫酸奎宁 (C2 0H2 4N2O2)2H2S O40.1g, 该溶液现用现配。A.7.2 仪器和设备A.7.2.1 索式提取器: 装置图见图A.1。 说明:1 冷凝管;2 索式提取器;3 滤纸包;4 烧瓶(5 0m L) 。图A.1 索式提取器装置图A.7.2.2 比色管:1 0m L。A.7.2.3 试验筛:7 1m。A.7.3 分析步骤称取已通过7 1m试验筛的试样1.0 0g0.0 1g, 用干净的滤纸包裹严密, 置于索式提取器中, 在烧瓶中加入1 2.0m L环己烷, 按图A.1连接好装置, 将烧瓶置于9 09 5水浴中连续提取2h。将提取液冷却后转移至比色管中。标准溶液是将1 0m L硫酸奎宁标准使用溶液置于比色管中。在紫外灯(3 6 5n m) 下观察, 试样溶液显示的颜色或荧光不超过标准溶液为通过试验。A.8 砷(A s) 的测定A.8.1 试剂和材料A.8.1.1 吡啶。G B1 8 8 6.2 5 52 0 1 67 A.8.1.2 异丙醇。A.8.1.3 无砷金属锌。A.8.1.4 硫酸溶液(1+4) : 量取1 0 0m L硫酸, 慢慢加入水中, 用水稀释到5 0 0m L, 混匀, 冷却后使用。A.8.1.5 硫酸溶液(1m o l/L) : 量取2 8m L硫酸, 慢慢加入水中, 用水稀释到5 0 0m L。A.8.1.6 氢氧化钠溶液(2 0 0g/L) : 称取2 0g氢氧化钠用水溶解并定容至1 0 0m L。A.8.1.7 碘化钾溶液(1 5 0g/L) : 称取1 5g碘化钾, 加水溶解后稀释至1 0 0m L。贮于棕色瓶内( 临用前配制) 。A.8.1.8 氯化亚锡溶液(4 0 0g/L) : 称取2 0g氯化亚锡(S n C l22 H2O) , 溶于5 0m L盐酸溶液(1+1) 。A.8.1.9 乙酸铅棉花: 将脱脂棉浸于乙酸铅溶液(1 0 0g/L) 中,2h后取出晾干。A.8.1.1 0 吸收液: 称取0.5 0g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 研碎后用吡啶溶解, 并用吡啶稀释至1 0 0m L。静置后过滤于棕色瓶中, 贮存于冰箱内备用。A.8.1.1 1 砷标准储备液(0.1 m g/m L) : 称取0.1 3 20g于硫酸干燥器中干燥至恒重的三氧化二砷(A s2O3) , 溶于5m L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后, 加入2 5m L硫酸溶液(1m o l/L) , 移入10 0 0m L容量瓶中, 加新煮沸冷却的水稀释至刻度。A.8.1.1 2 砷标准使用液(1g/m L) : 临用前取1.0m L砷标准储备液, 加1m L硫酸溶液(1m o l/L) 于1 0 0m L容量瓶中, 加新煮沸冷却的水稀释至刻度。A.8.2 仪器和设备A.8.2.1 分光光度计。A.8.2.2 测砷装置: 同G B5 0 0 9.7 6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比色法。A.8.3 分析步骤吸取2 0m L滤液A和3m L砷标准使用液( 含3gA s) , 分别置于砷发生瓶A中, 加水至3 5m L。于上述各瓶中加入2 0m L硫酸溶液(1+4) ,2m L碘化钾溶液,0.5m L氯化亚锡溶液和1m L异丙醇,混匀, 放置3 0m i n。各加入3g无砷金属锌, 立即塞上装有乙酸铅棉花的导气管B, 并使管B的尖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