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调查用户调查.ppt_第1页
设计调查用户调查.ppt_第2页
设计调查用户调查.ppt_第3页
设计调查用户调查.ppt_第4页
设计调查用户调查.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设计调查(用户调查),设计调查(用户调查)目的和任务,首先使自己成为专家用户。 使自己跳出自我思维方式,能够从用户角度认识软件。 了解用户的需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认知需要、操作需要、学习需要、纠错需要)。 了解用户对计算机软件的想象和期待。(新手) 了解用户任务操作过程。 了解用户思维特点和思维过程。 了解用户对图标的理解情况。 了解用户学习特性。 了解用户操作出错特性。 发现产品的设计问题和解决问题。 探索新产品概念,建立企业-市场-用户之间联系,满足用户需要。,调查过程设计,确立调查问题和目的 访谈 分析访谈结果 设计问卷 尝试问卷调查 改进问卷 统计调查 分析调查结果 建立用户模型 设计界面和系统功能,如何衡量调查,如何判断访谈和问卷真伪? 准确度:是否全面真实情况。 精度:重复性,行动或回答是否一致。 效度(validity,准确度):实际调查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想了解的全面真实情况(真实含义)。 多因素。 各个因素之和不是各因素的综合。 置信度(reliability,精度,重复性):用同样方法重复实验或调查同一对象时,得到同样结果的可能性。对同一个问题,每次回答是否基本一致。 问卷发放方法及回收率。,如何衡量调查,你是否期望手机有电视节目?喜欢。 如何判断?你平时是否喜欢看电视节目?看什么电视节目?看多长时间? 为什么喜欢?逻辑推理,找理由。这不符合一般思维方式,不适合行为喜好调查。应该调查行为。 是否符合行为(因果)解释。 数据是否彼此相关。 是否有倾向性。 调查的男女分布是否符合正常分布。年龄段分布,职业分布。游戏智力游戏。 各个职业阶层观念差异很大。多样性差异。,用户调查的效度,效度(准确度)是否能够调查到真实全面东西。包含四方面: 预测效度: 设计调查的目的之一是对未来设计起作用。 调查什么才能够预测未来?调查的问题是否能够预测未来? 调查什么东西才能满足未来用户的需要?如何确定新设计产品? 调查哪些方面才能预测用户需要的新产品,这些因素可以预测什么,预测到什么程度? 价值观念、需要期待、追求、审美、心理需要是比较稳定的因素,未来可以持续一定时间。社会病态,心理病态,环境病态。区分时尚与病态。 访谈解决什么问题,问卷调查解决什么问题。,用户调查的效度,设计调查与市场调查的区别。市场上无法调查未上市的产品。市场调查是调查产品销售情况(末端调查),设计调查是在产品设计前调查用户潜在需要(前端调查)。 服装市场变化快,是由于需要变化快,还是设计的服装不能满足需要?,用户调查的效度,结构框架的效度(全局整体观念,战略性知识和能力) 把想了解的问题转换成可调查的因素,“用户需要”是个抽象的概念,是复合因素,包含许多独立因素(自变量),无法直接调查,这时要考虑“用户需要”包含哪些可调查的因素价值、兴趣、匮乏、期待、病态。把这些因素转化成为具体可调查可回答的问题,不能漏掉重要因素。 把可调查的因素分解成独立自变量,彼此不相关。例如,所调查的每个具体兴趣是否与各种匮乏有关?具体期待与具体兴趣是否类似?各种价值与具体期待是否有关? 这种问题比较具体简单。抽象问题、难以回答的问题往往是由于不是独立因素,而是复合因素。 专业水准,职业经验。,用户调查的效度,内容效度。 调查的问题内容是否能够反映你想调查的实际情况? 调查的具体问题是否能够得到期待的解答? 调查的问题是否能够得到与改进设计有关的信息? 开放性问题、或选择性问题? 设计问卷时要考虑以后如何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的问题是否有诱导性?是否片面?“你喜欢什么颜色?”或“你喜欢红色吗?” 例如“为什么喜欢红色?”此问题往往是虚题。可调查的问题应该是“红色引起你什么心理感受?”又例如列出各个颜色,让别人选择喜好色,可能引起诱导。 交流(理解表达)效度。 调查的问题是否可问、可答? 对方是否理解你提出的问题?你是否理解对方的回答? 有些问题不能直接问,只能间接提问。,用户调查的效度,分析效度 认知效度(认知分类) : 如何认识调查目的和调查的问题? 如何分析才能达到预期调查目的? 例如,当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多种多样,我们需要一个认知框架把这些审美观念都按照类型涵盖(认知分类),于是把审美观念分为传统的、现代的、后现代的,这是一种认识框架(宏观认识策略),可以比较简单概括各种审美观念(目的认知)。然而在具体分析服装审美观念时是否可以简单依据这个框架进行调查分类?如何看待这种认知框架?服装调查是从每个人具体审美观念开始调查的(微观认知策略),我们是依据宏观框架把各种审美观念都罗列出来,它涵盖的各种微观审美观念。,用户调查的效度,分析效度 分类方法效度(调查数据分类):分析因果关系、因素-效果关系、分类。 什么问题采用定性分析,如何分析? 什么问题采用定量分析,用什么方法可以达到预期目的? 什么数学方法可以处理什么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归纳?是否可以聚类分析?按照什么变量进行分类?分类的目的是什么?例如服装审美分析,有人想把各个人的审美观念进行聚类分析,按照性别、年龄段、地域、职业等自变量归纳出一些有共同特性的统计性信息,分析结果缺无法得出聚类。为什么?因为多数人同时具有传统、现代和后现代审美观念,因此无法聚类得出“传统人”、“现代人”和“后现代人”。,用户调查的效度是否可调查的问题,例如,你认为需要什么功能?使用过手机的人几乎都知道有什么功能,没使用过的人很难把功能说全。调查这个数据后对改进有什么作用?没有。如果你提出了新功能,问卷上很难说清楚它是什么,也很难调查。 新功能应该在制作原型后通过用户试用来调查。 想调查“用户是否需要玩手机游戏或手机电视”,如果直接提出这个问题,对方很难回答。那么有几种线索: 是否有时间玩。用户什么时候空闲?乘火车、公车或地铁空闲,可能调查如下几个问题: 乘车时是否需要玩手机游戏、MP3?乘地铁时是否想玩手机游戏?” 这些时间你干什么? 这些时间你想干什么? 用户追求什么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导致什么兴趣、喜好、期望。可能思考下列问题,把它具体化为提问的若干问题: 如果手机上游戏能引起兴趣,是否想玩? 喜欢玩什么游戏?看什么电视节目?,用户调查的效度,以手机游戏、手机电视为例 调查使用动机。MTV可能选择什么题材?当前多为“精神刺激”。 弥补心理需要或缺陷。如何缓解精神压力?工作紧张,人际关系,下岗, 什么情绪需要调节弥补?紧张-舒缓,压力-轻松,沉闷-幽默、孤独-与人交流等。夜晚睡不着-希望平静。当前进入偏见:只考虑刺激心跳,造成题材怪异。 弥补社会病态等问题。如何提醒注意普遍的社会问题:家庭和睦,避免青少年犯罪,如何控制利用手机传送不健康信息等。 是否有时间看手机电视或游戏。 手机游戏手机电视的使用限制,与电脑游戏的区别,与一般电视的区别? 不符合用户思维的问题:你为什么喜欢玩游戏?用自己喜好的游戏作为别人的喜好。,调查的置信度,置信度:用同样方法调查同样对象时,得到同样结果的可能性。 调查者的可信度: 他们的职业道德影响调查态度。调查者缺乏可信度,就使得大量工作成为无效。 职业经验,调查经验,他们对调查的认识能力。 观察交流理解能力直接影响调查数据的可信度。 很容易发现调查者可信度是否存在问题。如果同类调查数据明显分散(没有相关趋势),如果不同调查者从同一受访者得出不同答案,这首先要了解调查者的可信度。 受访者的置信度:“可以,好,差不多”,要深入追问。 缺乏安全感(陌生感),戒备防范态度。找愿意回答问题的受访者。 受访者对调查的问题有经验,能够回答问题。 内向,缺乏交流愿望。 理解和表达能力。,调查的置信度,人际交往置信度。 什么问题应该提供选择性问题,或开放式问题。 沟通理解表达能力,态度中性,不要诱导,要尊重对方等。 从受访者理解的角度提问题。避免棱模两可的问题。 街头匆忙,思维链很长的问题不能在街头即兴调查。环境干扰,外人在场。 思维不同步,当对方没有深入思考时,按着你的倾向即兴回答。首先要“激发思维活跃,进入情景,深入思考。 按照对方原话进行记录,不要记录自己理解后的体会总结。 跟随式提问,按照对方思路深入追问。 如何检验? 各个问题之间的相关性。 二次复查。 用其它数据检验。例如,是否符合年龄-人群比例,男女比例等。 与经验进行比较。 调查方法和调查问题的设计。职业道德.,访谈,设计访谈问题大纲,进行实验性访谈。 访谈的核心是:你的沟通能力,根据回答再提问的应变能力。 记录原话,不要记录自己理解后的总结。 尊重别人。约定访谈时间,告诉访谈目的和核心问题,时对方有思想准备。 态度中性,和蔼友好。 避免诱导性问题。避免含混问题。尤其对不符合自己观点的回答不要表现出反感或好笑。 受访者愿意接受调查:有表达愿望,不紧张,态度友好。遇到不愿意接受调查的人怎么办? 问题内容适合受访者的能力,例如适合对方的经验,对方思考过该问题,理解表达准确。 站在对方角度提问题,符合对方思维理解。你的偏好色?你喜欢什么颜色?自来旧色,怀旧色,过度色。,访谈,使对方“激活思维”。说自己遇到的有关情况,给对方思考准备,多次提出同样问题等方法。 问题不符合正常思维方式。例如,“你为什么喜好蓝色?”该问题把颜色的喜好看作是逻辑思维的“因果关系”,只有部分人、对部分颜色属于此情况,其他人只能编造答案。另一种情况是:喜好颜色是情绪感受的表现方式之一,对这种情况可以提问:“蓝色引起什么感受?” 能够坦率回答时,可以提出直接性问题。如果对方发现你的问题目的动机后不愿意采取正面回答态度,这时需要提出迂回性问题,不直接表现出问题目的。避免时人反感的问题问法、不礼貌问题。 避免被意外的回答搞失态惊慌,这会严重影响对方情绪。“你用什么手机?” “我从没有使用过手机。”“啊!”后来对方说:“我感到好象受审,真想走!”,如何设计问卷,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如何进行统计分类处理。 例如,你对蓝色喜好程度:反感,无所谓,喜好,最喜好。 问题能够被直接理解,不需要解释。这很难。要进行多次尝试。 问题分类,有利对方激活思维,全面如实回答。 问题不符合实际情况。例如: 由于调查者自己设计答案,忽略了选项。 有时列出全部答案时有负作用。 例如,“选择你喜好的颜色:红橙黄绿蓝紫黑白,其它_。”对方看到各种颜色似乎都喜好附带信息设计:性别,职业,年龄(出生年月日),地域,调查日期,调查员名等。 设计问卷后,要进行实验性调查。搞清楚哪些问题不容易被理解,不符合实际情况,回答需要多少时间。,定性分析,分析因果关系。有因才有果,无因就无果。同样原因能导致同样结果。 分析因素-效果关系。 寻找普遍性或相似性,建立“模式”。 寻找差异性,区分不同“模式”。 寻找分类的参量(独立自变量),对于不同问题要寻找独立变量、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基本思维方式是:逻辑归纳,分类。 例如可以从6种参量进行定性分析分类: 结构:寻找是否存在共同因果关系。例如,各年龄段是否有共同处,按男女性别是否发现共同差异,按照地域、职业、教育是否存在共同处?。 频率:是否存在类似的频率。多长时间发生一次,或一段时间内发生多少次。例如是否每年都买衣服,或3年买一次? 幅度(程度):是否存在类似的幅度。每次发生时的强烈程度。每次买衣服大约花多少钱,买几件等。 过程:买衣服的过程是否有相似处,都去名牌商店,都要别人陪同等。 原因:买衣服的原因是否有共同处。 后果:衣服引起的心理感受是否有相似处。 如果数据十分分散,无法发现共同类型,反映了多样性。这本身就是调查结果。可以进行单因素分析,统计各因素的百分比。由此说明多样性。,调查中思考的主要问题,如何使自己成为该产品的专家用户(调查谁,如何访谈)? 什么是可直接观察的因素和不可直接观察的因素? 访谈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可以通过观察用户操作解决?是否把问题搞清楚了?是否把问题搞清楚了? 如何使用户理解你提出的问题? 如何从用户的潜意识了解用户的真实情况? 如何从用户的表述了解用户的真实情况? 是否把问题搞清楚了? 数据统计的可靠性。,调查注意问题,产品经验、设计经验、表达交流理解能力、设计问卷的经验十分重要。 用简单易懂的问题引发需要的用户操作心理方面的信息,从日常生活话题中发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需要等心理学调查的内容。 妨碍沟通的主要问题是性格内向,封闭思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