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县元峰大桥至姜屯连接线工程(终稿)_第1页
政和县元峰大桥至姜屯连接线工程(终稿)_第2页
政和县元峰大桥至姜屯连接线工程(终稿)_第3页
政和县元峰大桥至姜屯连接线工程(终稿)_第4页
政和县元峰大桥至姜屯连接线工程(终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 告 表(适用于生态型建设项目)项 目 名 称 政和县元峰大桥至姜屯连接线工程建设单位(盖章)政和县国省道过境环城路建设有限公司法 人 代 表(盖章或签字)张成武联 系 人张成武联 系 电 政 编 码353600环保部门填写收到报告表日期编 号福 建 省 环 境 保 护 厅 制1001、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政和县元峰大桥至姜屯连接线工程建设单位政和县国省道过境环城路建设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张成武联系人张成武通讯地址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城关朝阳街4号A1-101楼第5层联系电真/邮政编码353600建设地点南平市政和县境内立项批准部门政和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局批准文号政发科2017138号建设性质新建行业代码E4812 公路工程建筑建设规模项目建设道路总长约为3021米,占地120194m2,分为A、B段建设:A段为全长1950米的元峰大桥纵七线标段,路宽21m,设计时速40km/h;B段为全长为1071米的姜屯S204省道标段,路宽8m,设计时速30km/h。两段路均按三级公路兼城市次干道标准建设。项目A段设置2座桥梁,一座全长为246.08m的撒网山大桥,桥墩数为9座;一座全长为110.4m的姜屯洋大桥,桥墩数为4座,两桥宽均为21m总 投 资(万元)10000环保投资(万元)136.62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1.37%2、项目由来为了完善政和县市政设施的一个重要部分,完善城市道路网骨架的需求,建设政和县元峰大桥至姜屯连接线工程,该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城市周边道路建设,促进周边地块增值,改善城市环境、全面提升政和县形象的重要环节,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愿望。政和县元峰大桥至姜屯连接线工程分为A、B段路建设,呈倒人字形,A段为东西走向的元峰大桥纵七线标段,起于元峰大桥与中元路交叉口,起点桩号AK0+000,穿过茶山和七星溪与国省干线纵七线相接,终点桩号AK1+950.174,设计行车速度40km/h,路宽21m,采用双向四车道规模;B段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姜屯S204省道标段,起于与元峰大桥纵七线标段的交叉口,起点桩号为BK0+000,沿着七星溪左岸与省道S204相接,终点桩号BK1+074.848,路宽8m,设计行车速度30km/h,采用双向两车道规模。项目A段跨越七星溪处建有两座桥梁,一座全长为246.08m的撒网山大桥,桥墩数为9座;一座全长为110.4m的姜屯洋大桥,桥墩数为4座,两桥宽均为21m,设计汽车荷载为城-A级。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本项目属于“E4812 公路工程建筑”,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并对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生态环境部部令第1号),政和县元峰大桥至姜屯连接线工程路线全长为3021m,为三级公路兼城市次干道,且不设置隧道,不设置长度1公里以上的独立桥梁,可知本项目属于“四十九 交通运输业、管道运输业和仓储业 157、等级公路中的其它(配套设施、不涉及环境敏感区的四级公路除外)”编制报告表;及“172 城市道路中的其他”编制登记表,根据从严执行,判断本项目需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为此,政和县国省道过境环城路建设有限公司委托中检集团福建创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编制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委托书见附件1)。我公司接受委托后即派技术人员现场踏勘和收集有关资料,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与环评导则等有关规定编制了本报告,供建设单位报环保主管部门审批。3、环境现状及评价标准3.1 自然环境概况3.1.1 地理位置政和县位于福建省北部,与浙江省南部相邻。周边紧邻浙江省庆元县和本省宁德市的周宁、屏南、寿宁三县,是闽东北与浙南交通咽喉,是闽北离海港最近的县。县道X892、国道G528线、宁上高速贯通全县,松建高速已建成通车,规划中的衢宁快铁已经开工,国道G353线拟(在)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北联“长三角”的前锋平台。元峰大桥纵七线A标段起点(桩号为AK0+000)两侧为胜利村居民点,村庄距项目边界线约1.5m;路线沿着七星溪向东延伸,穿过七星河流域湿地,位于桩号AK1+063.673处第一次横跨七星溪,该处拟建一座撒网山大桥;位于桩号AK1+500道路右侧相距6m为姜屯村;继续向东位于桩号AK1+859.4第二次横跨七星溪,该处拟建一座姜屯洋大桥,最后终点(桩号AK1+950.174)与国省干线纵七线相接。姜屯S204省道B标段起点(桩号为BK0+000)与元峰大桥纵七线标段相交,沿着七星溪向东北方向延伸,位于BK0+900道路左侧为稻香茶场居民点,距项目边界线为1.5m,位于BK1+074.848道路终点两侧为为稻香茶场居民点,距项目边界线为1.5m终点处与省道S204相接。本项目工程较长,在施工过程中需根据实际建设需要进行施工场地的选址布置,施工场地的选取应尽可能远离居民点,如沙石料场应位于周边敏感点的下风向等。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1,项目周边环境现状图见附图2。3.1.2 地形地貌政和县地貌属东南沿海中低山丘陵区。在燕山运动时期,奠定政和县地貌基本轮廓并控制断裂活动,以流水侵蚀为主的外力长期作用,形成了全县地貌。地势东高西低,地表切割强烈,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层状东西排列有序。山地广布,平原谷盆狭小。中、低山地面积216.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2.8%。高低丘陵24.9万亩,占9.5%。海拔300m以下谷盆、平原仅14.4万亩,占7.7%。本工程沿线未穿越对线路安全有明显危害的大型构造或活动构造,其中元峰大桥纵七线标段路段将占用七星河流域湿地的部分湿地,占用面积约为6976m2。建设单位将通过补充湿地面积来确保政和县一般湿地总量不变,维护湿地生态功能。3.1.3 气候气象政和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因境内山地多、地形复杂、高低悬殊,所以政和县具有多层次立体气候,其特点是雨热同期、四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52.2h,年日照百分率达44%;年平均气温为18.4;年蒸发量1414.11611.9mm,平均为1498.4mm;年平均降雨量为1648.5mm。政和县历年平均风速1.5m/s,风向以偏西风为主,政和年平均气压989.5百帕。3.1.4 水文概况政和县河流由于地质构造线的影响,地势东高西低,以香炉尖至风水凹一线分水岭,东面为闽东诸小河系的发源地,西面为松溪支流的发源地。境内地表切割强烈,水系十分发育,河床比降较大,河流源短流急,暴涨暴落。境内水系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及东部地区。中西部水系主要有七星溪、松溪、界溪、乐溪、龙潭溪、梅龙溪;东部水系主要有翠溪、当溪、蛟龙溪、赤溪、暖溪。项目所在区域的水系为七星溪,七星溪是政和县的主要河流之一,发源于外屯黄坑村青丝岭,由东向西流经外屯、星溪、熊山、石屯四个乡镇,于西津处汇入松溪。本项目元峰大桥纵七线标段路线两次跨越河流建设,跨越的河流为七星溪,分别位于桩号AK1+063.673和桩号AK1+859.4,七星溪流域面积728km2,全长64.8km,河床平均坡降4%,多年平均流量23.3m3/s,多年平均径流量7.35亿m3。项目评价范围内不涉及水源保护区或取水口等。3.1.5 土壤、植被政和县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森林覆盖率77.7%。政和县常见的植被类型分为7个植被型:即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经济林、灌丛林及草坡等,共有9个群系纲,66个群系,126群丛。主要的科有壳斗科、山茶科、豆科、樟科、蔷薇科、禾本科。乔木层多数以壳斗科为最大的优势树种,其山茶科、樟科、豆科、杜英科也是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的优势树种。常绿针叶林以马尾松、杉木为主。灌木层以杜鹃科、蔷薇科、冬青科、金楼梅科、茜草科、桃金娘科、马鞭草科、忍冬科、野茉莉科、山矾科、野牡丹科及竹亚科占优势。草本植物群落中以蕨类的中华里白、胎里狗脊、狗脊、芒萁骨及禾本科、莎草科、菊科占优势,尤其是以禾本科的五节芒组成优势群落。矿区范围内常见植被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经济林、毛竹林、灌林丛和草坡等7种植被类型。全县土壤共分为6个土类、15个亚类、23个土属,以黄壤、红壤为主。本项目占地类型主要为耕地、林地、园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根据2011年福建省水土流失遥感数据,熊山街道水土流失面积2.3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64%。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02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3.21%;中度流失面积0.82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4.75%;强烈水土流失面积0.45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19.07%,极强烈级以上流失面积0.07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97%。项目沿线设置有临时占地,包括施工场地、临时堆场、土石方中转场,临时占地类型均为耕地,占地不涉及农作物,选取缓坡地带与周边居民点保持一定防护距离。经现场勘查,本项目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均不涉及珍稀和重点保护的物种。3.2区域总体规划3.2.1政和县城乡总体规划政和县上一轮总体规划为政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20),于 2011 年由南平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经过党的十九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武夷新区建设,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原规划相继编制等都对新时期政和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有必要进行新一轮的总体规划政和县县城城乡总体规划修编(20152030)的编制工作,以适应内外部形势的变化,把握新时期机遇,争取新一轮的快速发展。(1)规划概况政和县城区空间布局结构表述为:“一城二组团”组团式空间布局结构。一城:为主城区,由老城区(现熊山镇所在地)和星溪乡林屯村组成。是政和县城核心区,分布有县级行政、商贸、信息、金融、文体、卫生、旅游服务中心用地及生活居住。二组团:为东部组团和西部组团。东部团位于中心城区东侧,是县域工业集中发展区;西部组团位于中心城区西侧,宁武高速公路石屯互通口的连接线从该组团穿过,规划的衢宁高速铁路在该组团设有火车站,规划安排居住、商贸、物流、交通换乘和工业用地。本次规划将熊山镇全部行政村、星溪乡林屯村、暗桥村和东峰村、石屯镇松源村和鹤林工业园区划入规划区范围。具体范围:东至东峰村和东南涧,西至松源村,南至林屯村,北靠熊山,规划区范围用地总面积 33.89 平方公里。 (2)路网规划内容根据福建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布局规划,围绕福建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战略和“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发展思路,以县级以上行政中心和省级重点发展区域、重要港区、重要交通枢纽、重点旅游区为主要规划节点,形成覆盖广泛、布局合理、衔接顺畅、便捷可靠、提供基本公共运输服务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络。全省国省干线公路网布局形成“八纵十一横十五联”的方案,规划里程约 1.24 万公里。其中,规划横一线、纵七线穿过政和县。结合全省干线公路网布局规划,政和县对中心城区段 S204、S302 省道进行改线扩建,纳入到横一线、纵七线,并将原省道纳入到城市道路。3.2.2交通路网规划政和县“一城两镇”区域是一个东西30km、南北5km左右的狭长地带,且山丘、河道密布,已有东西向道路街道化严重,而新规划国省干线主要为满足区域过境交通,对“一城两镇”东西向快捷联系的需要不能很好满足。因此,着眼于构建“一城两镇”快速通行系统,对“一城两镇”区域路网进行整体规划,尤其是加强东西两翼石屯镇和铁山镇及其与县城之间的便捷联系,密切联系重要交通枢纽及主要功能区就显得尤为必要。详见政和县公路规划布局图,图3.2-1。本项目图3.2-1 政和县公路规划布局图3.2.3生态功能区划本项目为公路工程项目,项目建设不会引起区域环境污染,项目建设过程中将对现有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破坏,工程建成后,随着复绿、复耕措施的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因此项目在采取合理的防护和恢复措施后,不会加剧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根据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和政和县生态功能区划,本项目位于政和县熊山街道,即政和中心城镇生态功能小区(11062502),主要生态功能为农业生态环境,辅助功能为城镇生态环境。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特别是大面积的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实现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本项目为公路工程项目,项目建设会占用部分林地和耕地资源,但相对该功能区资源量而言,项目建设占用量较小,不会对该功能小区农业生态环境主导功能和生态建设方向产生大的影响。3.2 环境质量标准3.2.1声环境质量标准(1)现状评价项目位于南平市政和县境内,本项目所在区域以居住、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根据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中城市区域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可知为2类声环境功能区,则评价范围内居民区等环境敏感目标声环境应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2类标准。本项目与现有的省道S204、国省干道纵七线相交,则省道S204、国省干道纵七线边界线外35m范围内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2)影响评价本项目为三级公路兼城市次干道,工程运营后,当临公路侧建筑高于三层楼房以上(含三层)时,则临公路侧建筑面向交通干线一侧至交通干线边界线的区域为4a类环境功能区;当临公路侧建筑高度低于三层楼房时,则工程边界线外35m范围内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工程边界线外35m范围以外评价范围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工程沿线声环境质量标准详见表3.2-1。表3.2-1 环境噪声评价标准 (单位:dB)序号声环境功能区类别时段/dB(A)标准来源昼间夜间12类6050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4a类70553.2.2 水环境质量标准本项目附近的水域主要为七星溪,根据福建省水(环境)功能区划,该河段水环境功能类别为类水体,水环境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SS参照执行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63-94)中的三级标准,详见表3.2-2。表3.2-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摘录)序号项目III类(mg/L)标准来源1pH(无量纲)6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II类水质标准2溶解氧(DO)53化学需氧量(COD)204生化需氧量(BOD5)45石油类0.056高锰酸盐指数67氨氮1.08SS30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63-94)中三级标准3.2.3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项目选址位于南平市政和县境内,所在地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属二类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执行的标准详见表3.2-3。表3.2-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序号污染物项目平均时间浓度限值标准来源1二氧化硫(SO2)年平均60g/m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其修改单二级标准24小时平均150g/m31小时平均500g/m32二氧化氮(NO2)年平均40g/m324小时平均80g/m31小时平均200g/m33一氧化碳(CO)24小时平均4mg/m31小时平均10mg/m34PM10年平均70g/m324小时平均150g/m35PM2.5年平均35g/m324小时平均75g/m36O3日最大8小时平均160g/m31小时平均200g/m37非甲烷总烃一次值2.0mg/m3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详解3.3 污染物排放标准本项目主要污染表现为施工期建设产生的污染,主要包括施工期开挖土方、道路拓宽等产生的废气、废渣,施工设备产生的噪声,施工机械清洗时产生的废水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等;本工程为生态型建设项目,项目本身不产生污染物,运营期对环境污染影响较小,主要污染为车辆排放的汽车尾气及噪声。3.3.1 施工期污染物排放标准(1)噪声项目施工期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见表3.3-1。表3.3-1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单位:LAeq(dB)位置昼间/dB(A)夜间/dB(A)执行标准施工场地7055GB12523-2011中标准限值1、夜间噪声最大声级超过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15 dB(A)。2、当场界距噪声敏感建筑物较近,其室外不满足测量条件时,可在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测量,并将表中相应的限值减10 dB(A)作为评价依据。(2)废水施工期生产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于场地洒水等;施工场地不设施工营地,施工期少量生活污水依托周边居民住宅原有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后用于周边菜地施肥。(3)废气施工期废气排放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详见表3.3-2。表3.3-2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摘录) 单位:mg/m3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标准备注颗粒物1.0监控点为周界外浓度最高点SO20.40NOX0.12(4)固废施工期固废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理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相关要求。3.3.2 运营期污染物排放标准(1)噪声评价道路侧建筑高于三层楼房以上(含三层)时,则临公路侧建筑面向交通干线一侧至交通干线边界线的区域为4a类环境功能区;当临公路侧建筑高度低于三层楼房时,则工程边界线外35m范围内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工程边界线外35m范围以外评价范围区域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详见表3.3-3。表3.3-3 环境噪声评价标准 (单位:dB)序号声环境功能区类别时段/dB(A)标准来源昼间夜间12类6050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4a类7055(2)废气运营期汽车尾气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表2二级标准。3.4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3.4.1 声环境质量现状(1)监测点位为了解工程所在声环境质量现状情况,本评价委托福建创投环境检测有限公司于2019年4月9-10日对工程沿线敏感点声环境进行监测,监测点位见表3.4-1及附图3。表3.4-1 环境噪声现状监测点位序号点位名称点位位置预测类别前排房屋与路中心线距离(m)监测位置现状类别备注1#胜利村AK0+0002类路右12靠路一侧,窗外1m2类居民点2#姜屯村AK1+4002类路右16.5靠路一侧,窗外1m2类居民点3#国省干道纵七线左侧空地AK1+9504a类/靠路一侧4a类国省干道纵七线4#稻香茶场BK0+7802类路左5.5靠路一侧,窗外1m2类/5#BK0+9802类路左5.5靠路一侧,窗外1m2类/6#BK1+0744a类路左5.5靠路一侧4a类省道S204(2)监测因子:连续等效A声级(3)监测频次:共监测2天,每天2次,昼间夜间各连续监测20分钟一次。(4)监测结果:详见表3.4-2。表3.4-2 声环境监测结果一览表检测日期检测点位前排房屋与路中心线距离(m)检测结果Leq(dB)达标分析昼间夜间执行标准达标分析2019.4.9胜利村1#路右1255.649.32类达标姜屯村2#路右16.552.046.22类达标国省干道纵七线左侧空地3#/60.551.14a类达标稻香茶场4#路左5.550.045.72类达标5#路左5.555.449.02类达标6#路左5.567.354.34a类达标2019.4.10胜利村1#路右1255.349.12类达标姜屯村2#路右16.551.746.42类达标国省干道纵七线左侧空地3#/61.051.44a类达标稻香茶场4#路左5.550.846.02类达标5#路左5.556.048.62类达标6#路左5.568.054.04a类达标从监测结果表明,本项目沿线声环境现状较好,1#、2#、4#、5#四个监测点位于项目沿线的敏感点,连续两日昼间声环境监测值为50.056.0dB,夜间声环境监测值为45.749.3dB,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昼间60dB(A),夜间50dB(A));3#、6#监测点位位于与本工程连接的道路侧,连续两日昼间声环境监测值60.568.0dB,夜间声环境监测值为51.154.3dB,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昼间70 dB(A),夜间55 dB(A))。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监测期间,S204省道和国省干道纵七线在20分钟内的车流量详见表3.4-3。表3.4-3 监测期间S202省道、国省干道纵七线20分钟内的车流量一览表检测日期检测点位编号及位置检测结果(辆/20分钟)大型车中型车小型车摩托车昼间夜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昼间夜间2019年4月9日N3国省干线纵七线52107293N6省道S20430117348148372019年4月10日N3国省干线纵七线41219372N6省道S204271411153219293.4.2 水环境质量现状本项目纳污水体为七星溪,为了了解七星溪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引用福建博测监测技术有限公司于2018年4月10日对七星溪水质的现状监测数据(报告编号:(闽)博测环检 2018 第04030号)来反应七星溪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见表3.4-4。表3.4-4 七星溪水质现状监测点位点位名称数据来源报告编号监测项目七星溪S1引用数据(闽)博测环检 2018 第04030号)pH、CODMn、BOD5、氨氮、SS表3.4-5 七星溪水质现状监测频率及方法序号监测因子监测频次监测方法检出限备注1pH1次/天,1天玻璃电极法/常规污染物2SS重量法4mg/L3高锰酸盐指数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0.5mg/L4BOD5稀释与接种法0.5mg/L5氨氮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0.025mg/L表3.4-6 七星溪水质现状监测结果统计采样日期采样点位监测结果(mg/L)pH无量纲SSBOD5高锰酸盐指数氨氮2018.04.10七星溪S16.8251.12.30.087从监测数据可知,七星溪水质现状可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II类标准,本项目周边水系七星溪水质状况良好。3.4.3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南平市2017年SO2、NO2、PM10、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10ug/m3、19ug/m3、37ug/m3、24ug/m3;CO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数为1mg/m3,O3日最大8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数为125ug/m3;各污染物平均浓度均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限值。因此,本项目位于南平市政和县,属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区。3.4.4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1)根据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和政和县生态功能区划,本项目位于政和县熊山街道,即政和中心城镇生态功能小区(11062502),主要生态功能为农业生态环境,辅助功能为城镇生态环境。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特别是大面积的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实现生态农业综合开发。(2)项目沿线土地利用现状本项目具体选址位于政和县境内的熊山街道,根据政和县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熊山街道土地总面积为22.19km2,其中耕地1.45km2,园地1.26km2,林地13.74km2,草地0.05km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65km2,交通运输用地1.46km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0.55km2,其他土地1.03km2。项目区土地利用类型详见表3.4-7。表3.4-7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项目区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km2)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合计1.451.2613.740.052.651.460.551.0322.19(3)评价区植被现状调查与评价本次植被现状调查范围包括拟建项目两侧200m范围内。通过对项目规划路线走向的实地踏勘,拟建路线评价区内现有植被主要以茶树、板栗树、毛竹、当地农户种植的应季蔬菜及杂草为主,现有植被均为常见性和广布性物种,于当地广泛种植。同时对本工程沿线及其两侧评价区范围内调查发现,位于元峰大桥纵七线标段和姜屯S204省道标段连接点边界线外南侧约5m有一棵树龄200年的古樟树(编号:350725200033),地理坐标为:272158.77北;1185235.87东,为政和县于2009年10月设立的古树保护目标,不在项目施工范围内。道路沿线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规定的保护物种。3.5 评价范围及主要环境保护目标3.5.1水环境保护目标本工程沿线主要评价范围涉及水体为七星溪流域,项目沿线水环境不涉及水源保护区。本项目水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与本项目相临或跨越的七星溪, A标段元峰大桥纵七线在桩号AK1+063.673和AK1+859.4处跨越七星溪,分别拟建撒网山大桥和姜屯洋大桥,具体见表3.5-1。表3.5-1 沿线主要河流水体环境功能划分及与路线的位置关系表序号与拟建公路关系河段名称位置关系环境功能水体类别环境特征及功能1撒网山大桥(中心桩号AK1+063.673)七星溪跨越类地表水2姜屯洋大桥(中心桩号AK1+859.4)七星溪跨越类地表水3.5.2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拟建工程沿线有两处征地涉及部分七星河流域湿地范围,一分别位于桩号AK0+280和桩号AK1+1201处。其中桩号AK0+280处湿地面积直接被本项目永久征占;桩号AK1+1201处湿地面积占用不大,主要被本项目撒网山大桥跨越。项目沿线经过1棵香樟古树,古树位于桩号BK0+000的边界线南侧约5m,不在项目施工范围内。生态保护目标现状图见下图。AK0+280处湿地现状AK1+120处湿地现状古树照片古树铭牌3.5.3社会环境保护目标本项目沿线社会环境保护目标包括沿线所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以及被征地拆迁居民生活质量、两侧居民的日常交往等,见表3.5-1。表3.5-1 社会环境保护目标保护目标位置(桩号)影响方式要求征地拆迁户AK0+300AK0+440村民民房拆迁落实拆迁补偿、安置措施土地资源全线永久、临时占用土地及时覆土绿化交通影响全线影响地方交通运输车辆进出场地应安排在远离居民区的一侧,途径村庄应减速慢行,禁鸣喇叭,保持良好的工况,保证道路良好路况景观影响全线公路沿线设置边坡绿化及时恢复生态综上所述,拟建工程不涉及饮用水源地、风景名胜区;不占用生态公益林;通过实地踏勘、调查,在评价区范围内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本地生物资源。(1)保护穿越七星溪建设段水环境质量。(2)保护工程中心线两侧200m生态环境,使其所受永久性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临时性破坏尽早得到恢复并有所改善。(3)控制工程噪声排放,保护工程中心线两侧200m区域声环境质量。(4)保护好一般湿地,未经有关主管部门依法批准,不得在湿地范围内取土或修筑设施,沿线占用的湿地应做到“先补后占,占补平衡”。(5)主要敏感目标水环境保护目标本项目最近水域为七星溪水域,工程跨越的流域不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其中环境功能区划分及与路线的位置关系见表3.5-2。表3.5-2 沿线水系水体功能划分与路线位置关系图保护目标水环境功能区与线路关系保护要求七星溪类功能区2座桥梁分别位于桩号AK1+063.673、AK1+859.4处跨越七星溪水质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声环境、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根据现场调查,工程沿线声环境与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为公路两侧的现状居民点,主要为元峰大桥纵七线标段起点的胜利村、途径的姜屯村以及姜屯S204省道标段途径的稻香茶场3处居民点,详见表3.5-3及敏感目标图见附图4。表3.5-3 工程沿线声环境、大气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序号敏感点桩号距路中心线距公路边界线坡度(%)路基挖填方高度(m)敏感点地面与路面高差(m)评价范围受影响户数(户)执行噪声标准敏感点特征公路与敏感点关系平面图敏感点与公路位置关系断面示意图1胜利村AK0+000路右约12m1.50.30.050502类、4a类居民区,路边第一排建筑为3层的框架结构房屋。可能受影响户50户200人。住宅楼全部面向公路。元峰大桥胜利村胜利村2姜屯村AK1+500路右约16.5m60.4-11.3550174a类居民区,路边第一排建筑为1-2层的土墙结构房屋。可能受影响户17户77人。全部侧面向公路。姜屯村3稻香茶场BK0+900 路左5.5m1.50.63.1650304a类居民区,路边第一排建筑为1-3层的砖混结构房屋。可能受影响户22户120人。住宅楼全部侧面向公路。稻香茶场BK1+074.848两侧约5.5m1.52.93900104a类居民区,路边第一排建筑为1-3层的砖混结构房屋。可能受影响户6户40人,住宅楼全部侧面向公路。稻香茶场省道S204稻香茶场备注:路左路右为道路从起点往终点方向的路左路右。4、工程分析4.1 工程概况(1)工程名称:政和县元峰大桥至姜屯连接线工程(2)建设单位:政和县国省道过境环城路建设有限公司(3)建设地点:南平市政和县境内(4)项目性质:新建(5)建设标准:分为两段道路,均为三级公路兼城市次干道。元峰大桥纵七线标段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h,双向4车道,路基宽度为21m,沥青路面;姜屯S204省道标段设计行车速度为30km/h,双向2车道,路基宽度为8m,水泥混凝土路面(6)建设规模:A、B路线总长约3021m,在元峰大桥纵七线标段共设置2座桥梁,分别位于桩号AK1+063.673、AK1+859.4处;在姜屯S204省道标段共设置4道涵洞。(7)工程投资:投资估算金额为10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36.62万元。(8)建设期:根据工可,本项目建设工期拟安排18个月,为2019年6月2020年10月。(9)拟建路段情况见表4.1-1。表4.1-1 拟建路段情况一览表桩号道路名称路段性质内容AK0+000AK1+950.174元峰大桥纵七线标段新建路段设计时速为40km/h,双向4车道,路基宽度为21m,沥青砼车行道路面BK0+000BK1+074.848姜屯S204省道标段新建路段设计时速为30km/h,双向2车道,路基宽度为8m,水泥混凝土路面(10)工程组成见表4.1-2,主要技术标准见表4.1-3。表4.1-2 项目组成一览表工程名称元峰大桥纵七线标段姜屯S204省道标段起终点AK0+000AK1+950.174BK0+000BK1+074.848公路长度1950m路基宽度21m公路长度1071m路基宽度8m建设内容路面沥青砼车行道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3m人行道+0.25m路缘带+7m行车道+0.5m双黄线+7m行车道+0.25m路缘带+3m人行道=21m0.5硬路肩+3.5m行车道+3.5m行车道+0.5硬路肩=8m桥梁设置2座桥梁,一座全长为246.08m的撒网山大桥,桥墩数为9座;一座全长为110.4m的姜屯洋大桥,桥墩数为4座/涵洞/设置4个涵洞交叉工程共有3处平面交叉,其中起点处与元峰大桥平交、桩号AK1+663.488处与姜屯S204省道标段平交,终点与国省干线纵七线平交共有2处平面交叉,其中起点处与元峰大桥纵七线标段平交,终点处与省道S204平交交通工程全线设置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包括标志、标线、护栏、轮廓标、公里牌、百米桩等给排水工程给水管道采用单侧布设于北(东)侧机动车道下,距道路中心线6m,给水管径采用DN200;本工程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沿道路机动车道下设置污水管,主要收集周边地块污水,接入现状七星溪沿河污水主干管,设计管径为DN300/电力通信工程通信管道采用通信排管的形式,采用单侧布置在道路南(西)侧人行道下,距道路中心线10米,全路段设计8孔管径为110mm的通信管道/环保工程1、桥梁施工水环境保护措施:有害物质的施工材料的堆放场地应设围挡措施,并加蓬布覆盖,桥梁施工机械严禁漏油,严禁化学品洒落水体。严禁将桥梁下部结构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及施工废物排入地表水体,桥梁基础附近设置沉淀池,做好防渗漏措施,将生产废水澄清后回用于场地洒水,排水沟土质边坡及时夯实。2、废气污染防治措施:施工路段两侧进行围挡并安装喷淋装置洒水抑尘,对施工原材料堆场加盖防尘布,严禁原料运输车辆超载,实行密闭运输,部分施工路段距离居民点较近,因此在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路段,应低速行驶或限速行驶,以减少扬尘产生量,同时对这些路段应定时进行路面洒水。临时占用的施工场地应在围挡上设置微喷雾系统,在开工的过程中长时间保持喷雾;闲置3个月以上的施工工地或完成施工后的施工场所,应当对其裸露泥地进行临时绿化或者铺装等。3、噪声防治措施:要高噪声作业时应避开居民区的午间(12:0014:30)和夜间(22:0006:00)休息时段,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工艺,并采取临时的隔声维护结构如隔声屏障,也可考虑在靠近敏感点一侧建临时隔声墙,减轻噪声影响;4、固废污染防治措施:建筑垃圾运至本项目需要填方的路段用于场地平整回填;施工现场应设置垃圾池收集生活垃圾,并与当地环卫部门联系,保证垃圾及时清运。生态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设置排水沟及挡土墙等防护措施;名木古树:在古树根部半径4米范围内设置1.5m的高防护栏,外挂密目网等,严防工人向古树周围堆放渣土、生活垃圾等污物;湿地:弃土、弃渣不得直接排入湿地,施工过程严格把关、控制施工影响。项目占地永久占地永久占地面积87026m2永久占地面积33168m2征地拆迁拆迁房屋面积2002m2,拆迁电力、电讯杆17根拆迁房屋面积487m2,拆迁电力、电讯杆24根临时占地占地用途位置占地面积(hm2)占地类型地形施工场地AK0+080北侧、AK1+950北侧、BK0+040东侧、BK0+960东侧0.08现为耕地 主要为缓坡地、平整地临时堆土场AK0+600北侧、BK0+140东侧0.36现为耕地平整地土石方中转场AK0+800北侧、AK1+780北侧0.03现为耕地平整地表4.1-3 主要技术标准项目单位元峰大桥纵七线标段姜屯S204省道标段技术指标建设地点南平市政和县线路总长m19501071公路等级/三级公路兼城市次干道三级公路兼城市次干道设计速度km/h4030路基宽度m218平曲线最小半径m/个130.189/190/1平曲线占路线总长m983.354706.559最大纵坡%/处2.458/12.937/1最短坡长米150.174169.848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 m12000/1/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 m3000/13500/1桥涵、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1001/25路面设计标准轴载(KN)/BZZ-100BZZ-100桥涵抗震设防类别/丁类/监控设施/D级服务水平/B级C级项目单位工程数量工程占地m28702633168拆迁房屋m22002487拆迁高低电力杆杆179拆迁通信杆杆015挖方万m312.111.70填方万m314.403.79涵洞工程米/座/65/4桥涵工程座2/平面交叉处324.2 工程建设方案4.2.1 路基工程(1)路基标准横断面本项目元峰大桥纵七线标段采用市政三级公路兼城市次干道,设计速度为40km/h,双向4车道,路基宽度为21.0m,3m人行道+0.25m路缘带+7m行车道+0.5m双黄线+7m行车道+0.25m路缘带+3m人行道=21.0m;姜屯S204省道标段采用三级公路兼城市次干道,设计速度为30km/h,双向2车道,路基宽度为8.0m,0.5硬路肩+3.5m行车道+3.5m行车道+0.5硬路肩=8.0m。图4.2-1 元峰大桥纵七线标段道路标准横断面图图4.2-2 姜屯S204省道标段路基标准横断面图(2)挖、填方路基填方路基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每层厚度不大于30cm,均匀压实,含水量应控制在压实最佳含水量2%之内。下层填土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层填筑,路床顶面横坡应与路拱横坡一致。路基填土应按要求填至路槽设计标高后,达到要求的压实度时方可施作路面。原地面自然坡度陡于1:5时(包括纵断面方向)应做成台阶型再分层压实,每级台阶宽度不得小于2米,台阶底应有4%向内倾斜的坡度。路床顶面设计回填模量值不应小于30MPa。挖方路基挖方路基的边坡设计取决于:通视条件、工程条件:即岩石及土的性质、边坡高度、地下水和地表水情况以及经济性。(3)防护工程路基防护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填挖情况,结合材料、环境、工程造价分别处理。填方路基边坡除设置挡墙外,视情况分别采取铺草皮、砌石护坡等防护形式。挖方路段的防护需根据岩层倾向、开挖边坡坡度、开挖深度等采用植草、浆砌片石护坡、护面墙、锚喷混凝土或三维植被网等防护措施,特殊路段采用锚杆或锚索框架防护,以确保边坡稳定为原则。(4)路基路面排水路基、路面排水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和涵洞位置等综合考虑,全面布局,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使降水能尽快排出路面、路基,保持路面干燥,确保行车安全和路基的稳定。.路基排水挖方路基设置5050cm矩形边沟,依靠路线纵坡将水排入较低处的河沟和涵洞内。在纵向填挖交界处通过边沟、截水沟与排水沟连接,将水引入坡脚以外的低处或涵洞,排入河沟。对路堑地下水位较高时,为降低水位,施工时应在路基下设横向盲沟,将水引入边沟排出。.路面排水路面排水主要通过设置在路面的横坡及路线纵坡形式,将路面水排入边沟或边坡以外。.路基设计标高位置及路拱横坡设计标高位置:整体式为路基中心线处。路拱横坡:不设超高段行车道、路缘带及硬路肩采用2.0%,正常路段及超高小等于4%的路段土路肩以4.0%横坡向外倾斜。当超高大于4%位于曲线内侧的土路肩与路拱横坡一致。路基超高:对于整体式路基,超高绕路基中心线(即设计高位置)旋转;对于分离式路基,超高旋转轴为前进方向距左侧硬路肩外边缘0.5m处,即不管是整体式路基还是分离式路基,超高旋转轴相对于行车道中心线的位置保持不变。4.2.2 路面工程根据可研拟定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两种方案进行比选,即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砼车行道路面结构。政和县近几年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情况及车流量的特点,以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