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技术与应用.ppt_第1页
软交换技术与应用.ppt_第2页
软交换技术与应用.ppt_第3页
软交换技术与应用.ppt_第4页
软交换技术与应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部分:网络演进及问题分析,2,课程提纲,软交换技术发展现状 有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演进及对现网带来的影响 软交换网络引入建议,3,国际上(IETF、ITU-T、3GPP等),许多关键协议都已制定完成或趋于完成; 我国处于世界同步水平, 在1999年下半年就启动了软交换项目的研究,目前已完成了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正在研制有关中继媒体网关(TG)、信令网关(SG)、接入网关(AG)、综合接入设备(IAD)等设备技术规范 中国电信企业协议规范的制订,为设备互通提供依据,规范发展现状,4,产品发展现状,目前各厂家使用内部协议或业界标准协议,对基本语音业务及补充业务都能予以支持,并具备了提供多媒体业务的能力,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将会有所发展和完善,5,软交换设备的实现方式,软交换平台 基于C-PCI标准的硬件平台被广泛采用。 仅有少数厂家仍沿用了传统交换机平台; 商用服务器平台主要应用于宽带解决方案中的SIP服务器和业务应用服务器。 软交换的功能分工 在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中,一般需要配置不同类型的软交换来分别实现传统固话业务、移动业务、IP多媒体业务。,6,设备容量及处理能力,根据厂家的介绍,目前采用专用平台的软交换的处理能力一般都能超过两百万BHCA(最大可扩展至16MBHCA);采用商用平台的软交换的处理能力一般不超过1M万 BHCA,但也有厂家宣称可达到500万BHCA 软交换最大可支持的用户(传统用户)数可达到百万以上,最大No7中继数可达到20万以上。,7,设备成熟度,设备的版本将随着协议的发展和完善而有所更新。 产品的功能及性能还有待现网验证及完善。 部分设备仍保留了一些内部协议,未能实现接口的全面开放。,8,软交换技术应用情况(1),长途汇接(Class4)是厂商最早极力推荐给各PSTN运营商的解决方案,在世界范围内已有多家运营商进行了试验,目前已有商用实例。 随着厂商陆续推出运营级的本地接入(Class5)解决方案,在世界范围内也已有运营商在网上进行试验,有些问题尚待解决。 多业务应用方案在2001年底已有厂家提供初步方案,但通过该方案提供的业务种类及可行性还有待运营商与厂商共同研究。,9,从整个业界看,目前各运营商对软交换都持较为审慎的态度在进行或计划进行试验。据有关资料显示:通过对世界上50个运营商进行问题调研,“你认为IP电话将在何时能够提供与电路交换/ATM相当的价格和性能”,结果返为“2003年4个、2004年2个、2005年13个、2006年2个、2007年20个”。由此可见,大部分运营商认为IP电话将在2005年后会比较可能提供与电路交换/ATM相当的价格和性能。,软交换技术应用情况(2),10,软交换技术应用情况(3),在国内,电信体制的改革加剧了话音市场的利益瓜分,新兴运营商纷纷在探询能够避开“最后一公里”管线敷设的快速组网办法,软交换技术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面对如此激烈的技术与业务竞争,中国电信也在积极稳妥地开展着下一代网络的试验。,11,软交换技术应用情况(4),在NGN方面有所涉足的运营商包括网通、铁通、中广卫等; 网通从2001年2月开始实验,2001年底在北京、杭州、广州、宁波等地建设商用试验网,向LAN宽带用户提供语音端到端服务 中国铁通于2002年3月开始其软交换商用试验网建设工作,目前已开始试运营 中广卫于2002年6月签署了软交换商用试验网工程合同,整个软交换网络覆盖12个大型城市,用户规模24万 香港宽频采用北电网络的Succession设备进行商用布网,2002年5月投入使用,半年已经发展了4万用户,对香港电信造成较大威胁。,12,课程提纲,软交换技术发展现状 有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演进 软交换网络引入建议,13,有待解决的问题,协议标准的完善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 如何组建大网问题 业务开发问题 如何实现私网穿透问题 网络安全性问题 TG、软交换等设备的安全问题:如何防止假冒和恶意攻击。 用户帐号、密码等用户数据的安全问题。 QoS问题,14,课程提纲,软交换技术发展现状 有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演进 软交换网络引入建议,15,下一代网络结构 信令网,LSTP,LSTP,HSTP,HSTP,STP,STP,STP,STP,SCP,SCP1,SCP2,Application Server,16,现有网络的演进策略,接入层实现融合,Softswitch 层实现互通 Application Server 实现业务共享 统一提供基于包交换网络的 Voice/Video/Data 业务,OAM&P 信令业务,OAM&P PLMN业务,OAM&P PSTN业务,OAM&P PSTN业务,单一网,统一管理 全网业务,接入层融合 模型化控制,业务与管理,17,现有PSTN/ISDN网络演进 (1),CO,CO,长途,ISDN和PSTN用户,目前的PSTN和ISDN网,取代汇接局 和长途局,将来的网络,Packet Network,E1,E1,E1,E1,ISDN和PSTN用户,SS7 Network,SCP,SCP,Application Server,18,现有PSTN/ISDN网络演进 (2),CO,CO,长途,ISDN和PSTN用户,目前的PSTN和ISDN网,将来的网络,电话和传真,PBX,PBX,电话和传真,SS7 Network,取代端局,19,现有IN网络的演进,20,现有IN网络的演进(续),主要优点: SS 和 MG 一起完成虚拟 SSP 功能,可以接受原有 SCP 的管理,且能与原有 SSP 互连。 SS 同时支持 INAP 和 CAP,可以实现传统 IN、移动 IN 以及基于 IP 的 IN 的融合。 在原有的 SCP 之外,SS 还可以和应用服务器配合,提供多种多样的新业务和应用,这些业务和应用现有网络很难实。,21,课程提纲,软交换技术发展现状 有待解决的问题 网络演进 软交换网络引入建议,22,网络、市场与技术现状分析,长途层面: 技术:相对成熟,有应用先例,对现有运维支撑系统的影响较小,实施可行性较强。 网络:DC1层面:广东(广州)、陕西、云南、江西及北方的部分城市有长途新建及扩容需求; 市场:长途价格竞争激烈导致话务量迅速上升,今后几年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IP长途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业务的提供上应与普通长途加以区分; 本地汇接层面: 技术:基本成熟,应用先例较少,对现有运维支撑系统的影响较小,实施可行性较强。 网络:部分本地网有网络智能化的需求;汇接局优化的需求 端局层面: 技术:应用案例较少,对现有支撑系统运维体系的影响较大,涉及内容多,实施难度较大。 网络:部分本地网设备退网及新建需求,23,网络、市场与技术现状分析(续),增值业务层面 网络: 难以提供以下业务: 语音数据类的综合业务,如:点击拨号、点击传真、呈现与即时消息类业务; 大客户综合解决方案(UC、WAC与UPT相结合) 宽、窄带相融合业务(web-conference等) 现网能够提供,但实施较为困难的业务: UPT+彩铃 WAC 多媒体视频 市场: IP话吧类业务,24,软交换网络引入策略,长途和增值业务层面首先引入 在有长途交换机新建或扩容需求的省份建设TG,利用全国或省内的集中软交换设备进行控制,并可适当考虑对现有的部分IP长途业务的分流 在有需求的省份提供增值业务,重点开展IP Centrex、多媒体视频、企业级统一通信、UPT+彩铃、Web800等业务 本地汇接层面适当引入 鉴于软交换本地汇接应用还需在现网进一步验证,建议初期首先在业务量大、实施能力强的本地网(如深圳、广州等),结合网络智能化和汇接层优化的具体需求,逐步在本地汇接层面引入软交换设备; 端局层面小规模发展 由于承载网服务质量、运营支撑体系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应稳妥、慎重地控制软交换端局建设的比例及规模 建议在有明确较大规模退网需求、实施能力强的本地网(如广西桂林、广东、浙江)进行端局层面的引入。,25,需要相关部门配合的问题,需求分析(大客户部) 市场策略、业务定位、品牌包装及资费的制定(市场部) 产品管理、开发及推广(产品开发部) 维护体制的制定及支撑系统改造(运维部) 计费模式的确定(业务支撑中心) 承载网的优化(网络发展部及运维部) 标准规范的制定(总工办),26,互通性:各厂家都应根据相关规范的要求,保证其设备在以下层面的互通: 业务平台和软交换之间 不同厂家的软交换之间 第三方业务接口的开放 厂家支持力度: 新功能的提供:应根据业务发展的要求,尽快满足相关规范要求,保证新业务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