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第一讲.ppt_第1页
城市社会学第一讲.ppt_第2页
城市社会学第一讲.ppt_第3页
城市社会学第一讲.ppt_第4页
城市社会学第一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第一章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第一节 城市社会学的一些概念,城市 (一)形成不同的城市定义的原因 1.研究城市的学科很多 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 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 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生态学 城市 城市生态学 人口学 城市人口学 管理学 城市管理学 行政学 城市行政学 建设规划学 城市规划学 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二)城市定义的不同标准 1.人口的标准 各国设市最低聚居人口最低标准,城市社会学,欧登塞,位于丹麦第二大岛菲英岛上,是丹麦的第三大城市,人口14万。距离哥本哈根西96公里,建城于988年,是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城。历史上发生在这里的重要历史事件要数丹麦的国王克努德(Knud)于1086年在圣阿班教堂遇刺。后来他就被埋葬在以他命名的教堂圣克努德教堂内。此后因为欧登塞出了一位闻名世界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使这个小镇一下成为安徒生崇拜者朝圣的中心。,2.职业构成标准 “非农业人口为主” “从事非农业生产” 3.政治功能的标准 A city is a capital 4.法定的标准 国家和政府机关依据人口、职业、政治功能等不同的标准,赋予一个地方以城市的资格。 5.社会结构与功能的标准 社会学研究城市所使用的方法,城市社会学,6.社会实体论 沃尔特赫利城市系统模型 地理实体 社会实体 刘易斯芒福特城市发展史 无形城市,城市社会学,帕克认为城市决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体,也不是各种基础设施的聚合体。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情感所构成的整体。 城市是文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世界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类的城市史。,(三)城市的特征 城市,尤其是现代城市具有以下的特征: (1)它是一个具有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人类群体; (2)它运用自身的优势聚集了不同文化、职业、语言背景的居民,这些居民有着一定的匿名性; (3)它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体,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服务等的中心;,城市社会学,(4)它聚集了各种社团、企业和机构的社会组织,人们的活动趋于专业化,居民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较乡村居民高; (5)城市的社会契约基础是法律、法规。 (6)城市生活方式多样化,时间观念强,相互间竞争激烈。,二、城市化(Urbanization) (一)城市化的概念 1.人口集中论 人口学家和地理学家认为城市化就是城市人口向城市或城市地区集中的过程 2.生产方式论 经济学家强调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变 3.生活方式论 社会学家大多持这种观点,城市社会学,(二)城市化的类型 1.集中型城市化与扩散型城市化 集中型城市化(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各种商业服务设施、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银行等服务机构,都有不断向城市聚集的特征。 扩散型城市化(离心型城市化):有些城市设施与上述部门相反,他们从城市中心向外缘扩散。 (企业、批发市场、仓库、一些居民区等) 集中型城市化是城市化初期的主要趋势,它提高了城市中心土地的利用率,促进了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形成;扩散型城市化则是城市化后期的主要形式,导致城市面积的扩大。,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并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 城乡结合部 飞地型城市化:城市的离心扩展出现了与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扩展方式。 卫星城 城中村,3.自发型城市化与被动型城市化 自发型城市化:源于城市自身的城市化,这是一种由于城市内部生产的发展,使人口不断增长,从而使城市不断扩张的过程。 被动型城市化:被他力推动的城市化进程,这是一种由于城市的辐射和影响使原来的农村地区迅速变成城市地域的过程。 例如:小城市被大城市选中,进行飞地型扩展,成为大城市的卫星城市,4.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这种城市化直接形成市区,因而也被称为直接型城市化。 职能型城市化: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核心连同周围功能上有联系的区域被称为城市的功能区。也被称为间接型城市化。 职能型城市化的出现,对城市地域的划分和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外普遍采用城市功能区来替代城市行政区作为城市的地域范围,5.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 消极型城市化: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城市社会学,6.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乡村人口的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镇,从而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城市社会学,城市化的过程包括相互关联作用的三个方面: 其一,在城市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业结构由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 其二,人口向都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其三,社会生活向都市性状态转变,都市生活方式扩展到其他领域,人际间血缘、亲缘关系削弱业缘关系强化。,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第二节 城市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欧洲的传统城市社会学 (1)腾尼斯 社区与社会 社区:是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群组合(以小乡村为特征)。 社会:社会是基于个人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和现代机械文明之上(以大城市为特征),Ferdinund tonnies,18551936,社区的特征:亲密无间的,与世隔绝的,排外的共同生活,成员由共同的价值观和传统维系在一起,他们有共同的善恶观念,有共同的朋友和敌人,他们中间有“我们”或“我们的”这种意识。 社会的特征:人们理智、工于心计、情感中立,在这种社会里,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自己的私利,社会关系是正式的、契约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城市社会学,腾尼斯认为从中世纪向现代的整个发展过程是从“社区”向“社会”的进化,但是“社会”也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佳结局,显然他对城市的态度是悲观的。,(2)迪尔凯姆 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 之一。 他出生于一个犹太教教士家庭,1882 年毕业于法国高等师范学校,后又赴德 国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 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 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 会学系。,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18581917),城市社会学,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 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 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 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第一次世界大 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1917 年11月15日他在巴黎去世。,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不发达社会中的社会整合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的社会整合,有机团结的社会就是我们现代城市社会。 有机团结社会的特征: 1)存在着微弱的集体意识 2)以恢复性法律为主导 3)存在着高度的个性 4)有专门化的机构惩治犯罪 5)有高度的相互依赖,城市社会学,机械团结社会的特征: 1)有强烈的集体意识 2)以约束性法律为主导 3)存在着低度的个性 4)社民对越轨者惩罚 5)相互依赖性弱,城市社会学,(3)齐美尔 格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 齐美尔生于德 国柏林,从宗教信仰上来说,他是个基督徒, 而从民族归属来说,他却是个西班牙裔犹太 人,后面这一点说明了为什么尽管他才华横 溢、成绩斐然,但在学术生涯中只获得了 一种边缘性的位置。在柏林大学,他要求 晋升的愿望屡次受挫。万般无奈之下,1914 年,他离开柏林大学,就任于位于德法交 界的斯特拉斯堡大学哲学教授,但那儿的 学术也是一片凋敝。1918年9月,郁郁不得 志的齐美尔永别人世。,齐美尔(George Simmel,18581918),城市社会学,齐美尔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 社会学思潮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从城市 生活社会心理出发来研究城市。 1903大都市与精神生活 用规模、分工、货币经济三个社会学变量 解释了大都市社会关系及精神生活的特点。 现代城市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生活特点是: 个人主义、个性、自由、非人性、理性和 非情感化。,城市社会学,规模:三人组合分析 基于情感的传统习俗基于理性的法律制度 社会分工:使创造者和他的创造物相分离 货币经济:金钱理性,城市社会学,(4)韦伯(Max Weber) 德国社会学家、社会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行动理论的首倡者和理解的社会学的奠基人。曾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律,兼修中世纪史、经济理论和哲学课程。 1889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先后在弗莱 堡大学(18931896)、海德堡大(1896 1898、19021919)和慕尼黑大(1919 1920)任教。1903年与桑巴特等人共同发 起创办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文库杂志。,韦伯(Max Weber),城市社会学,韦伯考察了欧洲和中东历史上的城市,并将它们 与印度和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加以比较。 在城市一文中,韦伯提出了完全城市社区的 定义:一个聚居地要成为完全的城市社区,它必 须在贸易商业关系中占有相对优势。这个聚居 地作为一个整体必须具备下列特征: (1)防卫力量; (2)市场; (3)有自己的法院; (4)相关的社团组织; (5)至少享有部分的政治自由。 韦伯强调政治、经济因素对城市发生的作用。,城市社会学,二、美国的传统城市社会学 芝加哥学派:芝加哥(Chicago),位于密歇根湖畔、芝加哥河两岸,同时拥有静谧与华丽的湖光艳影、时尚与都市的河流景观。有人将它列为美国最美丽的城市。不仅如此,更让人惊诧的是在众多学术领域执牛耳的各“芝加哥学派”,它们分布于建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等各个领域。,城市社会学,芝 加 哥 学 派,城市社会学,芝 加 哥 学 派,1892年,社会学家斯莫尔(Alkion.W.Small)在芝加哥大学创立了美国第一个社会学系。其后,大批社会学学者逐渐汇聚过来,并形成了以罗伯特帕克教授为核心的教学研究群体,这就是今天所谓的芝加哥学派。该学派的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学理论、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统计学等,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对城市社会的研究。,芝 加 哥 学 派,学者有斯莫尔、米德、托马斯、帕克、伯吉斯、麦肯齐、法里斯、奥格本和沃斯,他们因具有相对一致的学术旨趣、长期的制度支持、占主流地位的出版物和“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经验论方法”而被人们尊称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关于这一学派研究的出版物更是达到1000多种。在社会学160余年的历史上,这是除以法国人迪尔凯姆为灵魂的“社会学年鉴学派”以外,唯一享有如此盛誉的一个科学家共同体。,从今天的角度说,斯莫尔在学术上的贡献乏善可陈,不过他为芝加哥社会学的发展抛下了“定向之锚”,那就是:芝加哥是美国社会学的天然实验场,而芝加哥的社会学家们应该将德国人的理论运用于日益凸现的美国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之中。,斯莫尔更像是一个学术经纪人。他的贡献有三件:其一,1892年,斯莫尔建立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这不仅是全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而且到斯莫尔退休之时,既是芝加哥大学中的一个大系,也是全美培养博士最多、开设课程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社会学系,单在1893年到1935年间,它就培养了109位博士,硕士更是不计其数,其中许多人后来都成了美国社会学的翘楚;,其二,1895年,先于法国人迪尔凯姆创办社会学年鉴前一年,斯莫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本社会学杂志美国社会学杂志(),并且担任主编30年;其三,1905年,以斯莫尔为主创办了美国社会学学会,这是至今仍然统治着美国社会学界的美国社会学协会的前身。这三大贡献不仅在相当时间内影响到美国社会学的发展,而且从根本上奠定了芝加哥学派在早期美国社会学中独一无二的领导地位。,芝加哥学派的繁荣时期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历着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变动。当时的芝加哥城把这场变革的主要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芝加哥是美国中西部交通、商业及金融中心。1840年,芝加哥还是个仅有4000多人的小镇;1890年,它的人口达到100多万;1930年则超过了300万 成为仅次于纽约的美国第二大都市。但移民大量流入芝加哥,才是美国这场社会变革的最显著特点的一个代表。移民的涌入,多种文化的混合,使由于城市人口激增所造成的社会失控陷入几乎无法扭转的危局。整座城市动荡不安。,芝 加 哥 学 派,当时的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斯莫尔提出:“社会学应该为芝加哥的社会改革作出贡献。”这个学派的其他重要成员也对芝加哥的前途充满关注和热情。他们把城市当作“社会实验室”,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研究重点涉及城市社会问题、移民及其同化及社区亚文化等。这种社会研究所包含的前提是:揭露社会问题可以促进城市正常秩序的建立。芝加哥学派开创了美国社会学的一个新时代。它所倡导的实地研究,从根本上扭转了美国社会学以理论研究为重点的发展方向。这个学派对城市化及由之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以及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社区调查、参与性观察、定性分析等,在年内统治着整个美国社会学。,芝 加 哥 学 派,帕克是将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从“扶手椅”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现实品格的第一批学者。在1921-1931的10年间,帕克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进行了15项有关城市生活和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其对象包括非法团伙、流浪汉、职业舞女、妓女、吸毒、青少年犯罪以及犹太移民等等。1932年,即在帕克从芝加哥社会学系退休的前一年,这个来到中国北京燕京大学担任访问教授的老人,还带着费孝通“这批小伙子到北京的天桥去参观下层社会”,他希望学生能够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学习社会学。,在帕克留下的学术著作中,用费孝通的话来说有两部是不能不关注的:其一是他与伯吉斯合作写成的社会学这门科学的导论,其二是他与伯吉斯、麦肯齐和沃思合作的论城市。在前一部长达1000页的教科书中,帕克和伯吉斯共选择了14个主题,其主要内容涉及人类本性、人类生态学、人的社会化和集群行为,它规整了1920年代后美国社会学的基本发展方向, 正是在这本著作中,麦肯齐提出了后来流传甚广的“同心圆说”, 也是这本著作连同这些作者的其他文献,确立了城市社会学的最初地位,就像费孝通所说,“这本论城市实际上是为当时社会学芝加哥学派揭幕”。,哈佛的社会学创建于1930年,哈佛社会学系创办不久,成为北美社会学研究中心,开创了世界社会学发展的新阶段 。 皮季里姆索罗金 帕森斯 罗伯特默顿 乔治霍曼斯,芝加哥学派关于城市社会的研究 (一)关于城市结构的研究 芝加哥学派研究城市社会学的着眼点首先是城市结构,关心的是土地利用模式和人口与机构在城市社区里的分布状况。 帕克认为人类生态学是考察城市结构最合适的角度。帕克指出,生物学规则同样适合于城市结构分析。,城市社会学,第一,共生 共生指群体关系中个体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状况。共生的基础是差异,城市越大,劳动分工越细,每个机构提供的服务越趋单一,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则越高。在城市结构上的表现就是功能互补的机构往往分布在相互邻近的地域内。 第二,竞争 如同生物界一样,人类出于本能的驱动,必然寻找一席生存繁衍之地,于是在有限土地的使用上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帕克认为这是决定城市结构、决定城市人口和机构地域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共生和竞争决定了城市的结构的基本框架。 但人口和机构的地域分布是经常变动的, 芝加哥学派用五个生态学概念来描述这种 变动过程: 集中:主要指人口和机构向城市中枢地区 汇聚。 离散:指人口和机构离开城市中心向城市 外围迁移。,隔离:由于竞争的结果,相同收入、种族、宗教等因素的人群或相同职能的机构聚集在一个特定区域,整个城市由一块块各具特色的地区组成,它们彼此分离 。 侵入和接替:这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如果一个群体离开它原来的居住地而进入另一群体的领域,便是侵入;当后来群体取代原有群体并实施对该地区的有效统治时,就形成了接替。,1、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 同心圆理论是由于1925年对芝加哥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分析后总结出来的。他是基于社会生态学里的入侵和接替(Invasion-succession) 概念来解释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的排列形态。 基本模式为城市各功能用地以中心区为核心,自内向外作环状扩展,共形成5个同心圆用地结构。,城市社会学,伯吉斯(E.W.Burgess),从城市中心向外缘依次顺序为:图 第一圈是中心商业区(CBD) 包括大商店、办公楼、剧院、旅馆,是城市社交、 文化活动的中心。 第二圈为过渡地带(Zone of Transition) 是围绕市中心商业区与住宅区之间的过渡地带。 这里绝大部分是由老式住宅和出租房屋组成,轻 工业、批发商业、货仓占据该环带内一半空间, 其特征是房屋破旧,居民贫穷,处于贫民窟或近 乎贫民窟的境况。,城市社会学,第三圈是工人住宅区(zone 0f Workingmens Homes)这里租金低,便于乘车往返于市中心,接近工作地,工厂的工人大多在此居住。 第四圈是高收人阶层住宅区(zone of BetterResidences) 散布有高级公寓和花园别墅,居住密度低,生活环境好。 第五圈为通勤人士住宅区(Commuters Zone) 约距中心商业区3060分钟乘车距离范围内。,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伯吉斯模式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随着居民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其居住地离城市中心会越来越远,从中心商业区往外看,则依次是贫民区、蓝领工人区、中产阶级区和上层社会区。 第二,城市地域存在着一种从中心逐渐向外扩张的趋势。当环的人口和机构增加时,它必然要侵入它外围的环,最终接替那里的人口和机构,而环的人口和机构也肯定会向紧挨着的外一环地区侵入。结果,每一环的地域都会扩大,城市按照相对固定的五环模式向四周蔓延。 伯吉斯同心圆五环模式为城市结构分析提供了一个简明的图案,虽过于简单,但通过它可一望而知各种不同人群和机构在城市的大致分布及其变化趋势。,2、霍伊特的扇形理论:图 城市的发展总是从市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沿阻碍最小的路线向外延伸。也就是说,城市地域的某一扇形方向的性质一旦决定,随着城市成长扇形向外扩大以后也不会发生很大变化。,城市社会学,城市地域结构被描述为: 中央商务区位居中心区; 批发和轻工业区沿交通线从市中心向外呈楔形延伸; 由于中心区、批发和轻工业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居住区呈现为由低租金向中租金的过渡, 高房租却沿一条或几条城市交通干道从低租金区开始向郊区成楔形延伸。,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3、哈里斯等的多核心理论 图 解释城市结构的另一个学说是哈里斯与厄尔曼的“多中心说”。哈里斯与厄尔曼认为,城市结构是由四种因素决定的: 1)城市内有些活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中心商业区要求交通便捷,工业区要求充足的水源),它们只能在城市的某些特定地区进行; 2)城市内某些活动区域最好相互衔接(如工厂与工人住宅区);,城市社会学,3)城市内某些活动是相互冲突的,因而从事这些活动的地区不宜靠近(如豪华住宅区不宜与钢铁厂邻近); 4)某些活动由于无力寻求最佳位置,只好寻求次佳位置(如仓库只好设在穷人住宅区内)。 以上几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促进相互协调的职能机构向不同的中心点集结,不相协调的职能机构在空间彼此分离,由此形成同一城市的商业、工业、住宅多核心现象。,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二) 关于城市生活方式 城市生活方式是芝加哥学派研究城市社会的第二个重点。 罗伯特帕克和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曾比较城乡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芝加哥学派的后起之秀刘易斯沃思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并进而推演出一整套关于城市生活方式的理论。,城市社会学,Louis Wirth was born in Gemnden, a small village in Germany in 1897. His mothers brother had moved to the United States sometime earlier. On a return visit to Germany in 1911, he and his sister decided that there were more opportunities for Loui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rth lived first in Omaha, Nebraska before moving on t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城市社会学,Louis Wirth August 28, 1897 - May 3, 1952,After a short break after earning his undergraduate degree, Wirth returned t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for further studies, ultimately earning his doctoral degree in 1925. A few short assignments were followed by Wirth joining the faculty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in 1931, under the chairmanship of Robert E. Park,During his professional career, Wirth wrote extensively on urban life. In 1938 he published a book entitled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which argued for urbanism as the prevailing way of life in modern society. Wirth argued that the very size and density of modern cities had changed modern people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rth died suddenly and unexpectedly one spring day in 1952 in Buffalo, New York at the young age of 55. He had been in Buffalo to speak at a conference on community relations; he collapsed and died following his presentation.,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沃思的城市定义是:从社会学角度看,城市是一个相对而言大规模的、密集的、由社会性质不同的人长久居住的地区。 沃思认为城市人口有三个特点: 人口多、密度高、异质性大,这决定了与农村迥然不同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学,1、城市人口多对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 1)人口多必然带来复杂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 2)城市人口多彻底改变了人际关系,人际接触由首属关系变成了次属关系 。 3)城市人口众多导致社会制度的正式化和标准化 4)城市人口众多是导致政治上选举制和代议制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社会学,2、人口密度高对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 1)人口密度高的体现是人们的空间距离缩小 2)高人口密度给社会秩序带来不利后果,城市社会学,3、人口异质性大对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 1)居住地域分化,人们按同质组合,分别聚居在相互隔离的地区 。 2)对差异的容忍度已显著提高,城市人更注重按理性原则行事,世俗化倾向增强。 3)人口异质性大带来高度的社会流动性,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甘斯:特性的解释,Herbert J. Gans(1927-) served as the 78th 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Gans was born in Cologne, Germany in 1927. He left Nazi Germany for England in 1938. From England he came to United States in 1940 and became an American citizen in October 1945. After graduating from the Colleg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in 1947, he received his M.A. in Sociology and Social Science from Chicago in 1950, and his Ph.D. in Planning and Soci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in 1957.,From 1950 to 1953 Gans worked as a planner in private and public agencies, including an architectural firm where he did social research to help plan two new towns. He also worked at HHFA, the predecessor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1953 he turned to academia. From 1953 to 1964 he worked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dvancing from lecturer to Association Professor of Urban Studies.,From 1964 to 1969 he served as Soociate and Adjunct Professor at Teachers College, as well as Research Associate for the Institute for Urban Studies and Planning at MIT. In 1971 he joined Columbia University, initially as Professor of Sociology. In 1985 he became the Robert S. Lynd Professor at Columbia. His research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have been concentrated in urban and community studies, urban poverty and anti-poverty planning, social planning and social policy, equality and stratification, ethnicity, the news media, the mass media, and popular culture. Gans is the author of numerous books and articles.,1962年,城市村民描述了波士顿西区意大利人的生活。 沃思所提出的城市生活方式并非源于人口规模、高密度和异质性,而是起源于其它原因,城市中不同人口的特质 四海为家者:知识分子、艺术家、作家、大学教授、律师、政治家等 单身者或无子女家庭:大学毕业生和刚结婚未有子女者,通常选择靠近工作与娱乐的地方居住 少数民族村落:少数民族住宅区 受剥夺者:醉汉、妓女、精神不正常者、家庭不健全者及非白人少数民族中的一些人,陷入困境者或落泊者:生活在日益恶化的环境中,但无力搬走的人,失业者、老人、城市贫民,费舍尔、雷曼和雷顿 1975费舍尔城市性的亚文化理论 城市中较高的偏差行为和无组织行为的 发生率并不是由于诸如人际的疏离、匿名 性和非个性化的交往,而是由于一定数量 的能够承载一个可自行生长发育的亚文化 人口的存在,这个一定数量的人口称作“临 界多数”,区分城市中居民的公开人际关系和私人 私下的人际关系。城市中公开的人际关系 通常是戒心重重,冷漠自私,而在私人关 系中则是热情、乐于助人、较多相互信任 和充满人情味。 1977年社会网络与场所:城市环境中 的社会关系阐述了社会网络在城市居民 生活中的作用。,1979韦尔曼和雷顿社会网络、邻里关 系和社区应打破对邻里关系的强调,重 新考虑社区的概念。 社区消失论齐美尔、沃思 社区继存论甘斯 社区解放论费舍尔、韦尔曼和雷顿,三 新城市社会学理论 (一)新城市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城市社会学产生后,人类生态学派一直占统治地 位,其主流地位并未受到动摇。 20世纪60年代,欧美城市由于郊区化的发展和城 市中心外迁造成城市中心的衰落。城市危机的加 剧使当代城市社会学家更加关注城市发生的一切 。他们认为,传统城市社会学提出的城市通过竞 争与演变可以自动达到和谐、平衡的观点无法解 释城市危机,城市现象不只是城市空间所能决定 的,城市空间受财富和权力的支配,受资本主义 制度和国家经济秩序的支配。,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新城市社会学并不是一个理论,而是指一批从社会平等的立场出发而进行的研究。 代表人物有: 卡斯特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派; 哈唯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派; 帕尔为代表的新韦伯主义派等。,1、简介:生于1942年出生于西班牙,分别在巴塞罗那和巴黎的大学学习法学和经济学,并在巴黎索邦神大学获得了社会学和人类学两个博士学位。1979年,迁居美国。 1967年至1979年期间,他是巴黎大学社会学先进研究学院的助理教授。1979年他被聘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城市和区域规划教授及社会学教授。在伯克利教书期间,卡斯特担任了西欧援救中心的主席以及国际研究学会执委会的成员。1988年至1993年期间,在继续伯克利的教书生涯的同时,卡斯特被聘若干学校的客座教授。他在45个国家的300多家学术机构作过演讲 。,Manuel Castells,(二)卡斯特,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之路城市、阶级与权力,城市与市民信息时代三部曲,卡斯特学术经历的转变: 第一,研究范式的转变 经典社会学研究范式 第二,研究方向上的转变 从对城市的研究转向对网络社会、信息社会的研究。 网络社会的兴起(1996) 认同的力量(1997) 千年的终结(1998),城市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学派,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对传统城市社会学理论的批判 1968年发表存在“城市社会学” 吗?的论文,对传统城市学科学性表示其怀疑态度。他认为传统城市社会学的“城市”、“城市性”、“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理论性、明辩性特征,沃思的“城市生活方式”不是城市环境的产物,而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反映,是工业化的文化表现,是现代社会理性化进程和市场经济的产物。 传统城市社会学不是科学,而是一种意识形态,确切地讲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集体消费:消费过程就其性质和规模,其组织和管理只能是集体供给,这种消费就是集体消费。 例:公共住房、社会公共设施和闲暇的满足、医疗、教育等。 比较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过程而言,集体消费过程更适于成为城市过程的主导力量,集体消费概念也成为卡斯特以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重建城市社会学的核心范畴.因此资本与劳动的传统冲突让位于居民与地方政府的冲突.,城市社会学,3、城市社会运动 1983城市与民众 由于社会的统治利益已经制度化并且拒绝变迁,所以在城市角色、城市意义、城市结构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一般来自于民众的要求和民众运动,当这些运动导致城市社会变迁时,我们就称之为城市社会运动。 他认为城市运动的本质是城市居民对城市政府不满的一种抵抗。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形成对居住社区的认同,在政府城市政策与其利益发生冲突时,社区居民会组织起来为捍卫社区共同利益而斗争。,城市社会学,在他看来,城市社会运动有三个主要目标: (1)抵制以获取利润为目标,坚持提高集体消费水平的城市规划。 (2)社区文化的创造与认同。 (3)自治管理与市民组织参与决策权利的获取。 这样的城市运动,只能对城市进行部分改良,而不能对社会进行彻底改变。阶级斗争才是社会变迁主要动力,这是马克思的观点,也是卡斯特所认同的。,城市社会学,(三)哈维 新城市社会学另一代表人物是戴维哈 维。 1935年生于英国,在剑桥大学学习城市 地理学,取得博士学位,先在布里斯托 尔大学任教,后移居美国,任霍普金斯 大学教授,20世纪70年代开始转向城市 社会学研究,著有社会公正与城市 (1973)意识与城市经历资本的 城市化(1985)后现代性的条件(1989)等。,城市社会学,David Harvey (1935),1、人造环境(built environment) 人造环境是一种包含许多不同元素的复杂混合商品,是一系列的物质结构,它包括道路、码头、沟渠、港口、工厂、货栈仓库、下水道、住房、学校教育机构、文化娱乐机构、办公楼、商店、污水处理系统、公园、停车场等。 生产的人造环境:主要指一些固定资产项目,如工厂、铁路、办公楼 消费的人造环境:用来帮助消费而不是直接投入消费的项目,如洗衣机、电视等,城市社会学,哈维整个理论的焦点是分析资本主义下的城市过 程,他将城市这个人造环境的生产和创建过程置 于资本主义之下来研究,他认为,城市过程不能 独立于资本主义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单位。 资本主义的城市过程是在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这 对矛盾作用下而产生的,因此他的理论也就是围 绕着城市过程与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二者的关系 而展开。,城市社会学,2、三级循环理论 (1)资本第一循环矛盾与城市过程 第一循环:即资本向产业和消费性生产的投入。 资本在第一循环中内在的矛盾就是资本过度积 累而形成的过度积累危机。 危机表现:商品过剩、资本闲置、劳动力闲置 或对劳动力剥削的加强等。 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存在的这种矛盾和危 机,但是他并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应付这种 过度积累危机的办法。 解决办法:投资转向第二循环,城市社会学,(2)资本第二循环 第二循环:即资本向城市基础和物质结构的投 入,投入城市这个人造环境。 1945年美国郊区化的城市扩张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办公楼热(房地产业) 城市这个人造环境是资本积累、资本危机和 资本循环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须的。 在资本转向第二循环的资本城市化过程中, 金融机构和信用系统的作用以及国家的干预是很 重要的。,城市社会学,资本城市化所形成的城市人造环境的建构和发 展是资本第一循环的剩余资本、金融机构、信用 系统以及国家调节机制相互结合作用的结果。 资本进入第二循环是只暂时缓解和取代了资 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资本城市化,过度积累 这个基本矛盾也在城市人造环境的生产和使用中 产生,引发第二循环资本危机。 表现:城市危机,还可能引发金融、信用和 货币危机以及国家财政危机。 解决办法:资本向第三循环转移,城市社会学,(3)资本第三循环 第三循环:即资本向科教、文卫、社会福利事业 的投入。 资本在第三循环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投资,生产性 投资机会同样会出现枯竭,过度积累引发的危机 同样会再次爆发。 危机表现:各种社会开支的危机(健康、教育、 军事镇压),消费资金形式的危机(住房),技 术和科学的危机。,城市社会学,解决办法:空间整理,即在全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