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下所有文言文复习(一).ppt_第1页
人教版语文九下所有文言文复习(一).ppt_第2页
人教版语文九下所有文言文复习(一).ppt_第3页
人教版语文九下所有文言文复习(一).ppt_第4页
人教版语文九下所有文言文复习(一).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输复习提纲 一、文学常识 选自墨子公输,作者是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著有墨子一书。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兼爱:却“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博爱之意。 非攻:不发动战争,不攻伐侵略。,二、基础知识 1、通假字 (1)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 解释为高兴、愉快 (2)吾知所以距子矣 距通拒 解释为对抗 (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通御 解释为抵挡 (4)公输盘诎 诎通屈 解释为理屈 2、一词多义、 为:(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替 (2)夫子何命焉为? 与“焉”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3)必为有窃疾矣。 是 (4)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制造。 (5)以牒为械 当作 见: (1)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动词,会见。 (2)胡不见我于王 动词,引见。 (3)于是见公输盘 动词,入见。 类:(1)不知可谓知类 动词,类推 (2)为与此同类。 名词,种类,3、重点字词 (1)起于鲁 起:出发,动身。 (2)请说之 说:解释。 (3)胡不已乎 胡:为什么。已:停止。 (4)以牒为械 牒:木片。 (5)吾知所以距子矣 所以:用来方法。(7)请献十金 请:请允许我。 (6)不可谓知类 知类:明白事理。 (8)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寇:入侵。 4、句子翻译 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请教呢? 胡不已乎?译:为什么不停止呢? 胡不见我于王?译: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何罪之有?有什么罪呢? 知而不争 知道(这道理)而不劝阻(楚王)。 九设攻城之机变 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 虽杀臣,不能绝也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抵抗者)。,三、课文理解 1、墨子是如何说服公输班和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的? 子墨子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式,揭穿了公输盘“义”的谎言,使楚王陷入“窃疾”的圈套:通过纸上谈兵式的模拟攻守,“九距”而“守有余”,说明楚攻宋并不会有好结果,迫使楚王就范。 2、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2)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机智善辩。,3、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本文在写法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抓住矛盾,步步深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一波三折,悬念迭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育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愚蠢,狡猾。 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4、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中运用了的方法? 比喻说理(类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请君入瓮”,让楚王钻入设好的圈套中,用高超的论辩艺术折服楚王。,5、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6、假如有时空隧道,你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如夸赞墨子热爱和平,为和平不辞劳苦,奔走呼号,称其为和平的使者,应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首批获得者。再如称赞其机智、勇敢;有的盛赞墨子敢于挑战强国,誓死保卫宋国。,两章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背诵课文(略) 1、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三、句读停顿(略) 1、入 / 则无法家拂士,出 / 则无敌国外患 2、环而攻之 / 而不胜 3、是 / 天时不如地利也 4、必先苦 / 其心志 5、人恒过 / 然后能改 6、困于心衡于虑 /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 而后喻 四、字词解释 1、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 “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 “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2、一词多义 之:三里之城 / 七里之郭 / 封疆之界 / 山溪之险 / 兵革之利 / 畎亩之中 / 版筑之间 /鱼盐之中(助词,的)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委而去之(代词,代它,城) 亲戚畔之 / 天下顺之(代词,代他,“失道”者、“寡助之至”的人) 寡助之至 / 多助之至(动词,到) 天下之所顺 / 亲戚之所畔 (主谓之间,不译) 而:委而去之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表承接) 夫环而攻之(表承接,一说修饰) 攻之而不胜 / 然而不胜者(表转折)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表并列),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一说在) 困于心衡于虑 / 征于色发于声(在)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因为) 有:必有得天时者矣(是,一说不译) 故君子有不战(要么) 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3、古今异义 1、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古);水池,池塘(今)。 2、城非不高也:内城(古);城市(今)。 3、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古);与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及其成员(今)。 4、委而去之:离开(古);到(今)。 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古);判断词,是(今)。 6、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古);出发,发现(今)。 五、翻译全文(略)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六、内容理解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天时、地利、人和。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三里之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点拨:论述天时不如地利。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4、用“三里”、“七里”的目的是什么?“环而攻之”说明了什么? 点拨:极言城小,容易攻打。“环而攻之”说明了攻势之大。 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然而不胜”,说明守城和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守城方占地利,攻城方占天时。说明“天时不如地利”,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以双重否定排比句表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但“委而去之”,这说明守城、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守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守城一方占地利,攻城一方占人和。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点拨: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 8、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9、文中的“君子”指什么样的人?得道(施行仁政)的多助之君。 10、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11、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点拨: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 12、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 点拨:施行“王道”,即仁政。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 13、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 点拨:不是。是借助战争讲民心向背,论实施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主如何治国。,14、第一则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即总分总。 15、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点拨:举例论证列举战争中“攻城”、“守城”的事例作为例证。 类比论证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16、“人和”与下文中的哪些词语的意思是相照应的?即“多助”、“天下顺之”。 17、得“人和”的实质是“多助”,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点拨: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2、“是人”指什么人?作者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这是什么顺序? 点拨:指像上文所列举的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的人。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 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降大任于”一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 第一段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点拨:先列举事实,再从事实中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5、人经受一番磨练的目的是什么?(原文回答) 点拨:“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其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原来所没有的才能得以增长,从而担当起上天下达的重大担子。) 6、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 点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炼) 7、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点拨: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 点拨: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 10、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点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什么? 点拨: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归纳论点,得出结论。,14、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点拨: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14、在论证结构上,采用的是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 15、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点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七、中心思想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表明作者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逆境对人才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八、课外拓展 1、生活中要做到人和,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 点拨:谦虚真诚,与人为善;心系他人,团结友爱;摈弃私欲,胸襟开阔;明白事理,辨清是非。 2、三国演义再现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历史画卷,以本文道理分析三国各占怎样的优势? 点拨: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 3、结合本文,谈谈中学生为迎接时代赋予的使命应作好怎样的准备。 点拨:作为中学生,担负着将来建设国家的重大使命,要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重任,就必须抛弃物质、精神上的各种享受,勇闯困境,磨炼自己的意志,有起百折不回的信心、勇气和力量,为将来报效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4、有人说,现在生活条件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已经失去了意义,请谈谈对此观点的看法。 点拨:这一观点不正确。越是生活条件优越,越要居安思危。一方面,优越的条件容易使人懒散、堕落、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即使在优越的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要想战胜这些挫折,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其三,经历过困境的人,才干会得以增长,这会提高他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客观世界的能力。所以,生活条件优越与树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识并不矛盾。,鱼我所欲也复习提纲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一、基础知识 1、通假字:“得”,通“德”,感激。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 “乡”同“向”,原先,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2、古今异义:豆:古义: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例:一豆羹;今义:常为豆子的种类。 3、一词多义:与:读y,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例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例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句:万钟于我何加焉 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样看来,由此看来。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4、重点字词 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通“避”,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 贤者能勿丧耳:丢掉 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辨别。 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妻妾之奉 :侍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通“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 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良,天性 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二、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三、课文理解 1、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2、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思考。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 向与今天比较等 4、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3)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4)本文主要阐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