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大耳猪修订稿编写说明_第1页
河套大耳猪修订稿编写说明_第2页
河套大耳猪修订稿编写说明_第3页
河套大耳猪修订稿编写说明_第4页
河套大耳猪修订稿编写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套大耳猪地方标准修订稿编写说明 1 标准修定的背景及任务来源 1.1背景河套大耳猪是一百多年前由陕西、山西移民带入河套地区,在本地自然气候条件下,经风土训化,土种选育,形成的地方品种。河套大耳猪系肉脂兼用型,全身被毛黑色(有的鼻镜、系部、额部有少量白斑或白毛)鬃毛良好,冬季着生棕色绒毛。头中等大、面直长呈圆桶状,面部有倒八字形皱纹。耳大、下垂过嘴、成年猪耳长30 cm以上、耳宽1819 cm。背腰稍平、腹大下垂。臀斜、四肢粗壮,后腿稍弯、体躯窄。尾粗长、皮厚多皱褶、乳头八对以上。体质粗糙结实。具有抗寒耐粗饲、抗逆性强、行动敏捷、善于觅食,配合力强的特点。上世纪九十年代,巴彦淖尔盟家畜改良站和五原县家畜改良站起草了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蒙DB605-90河套大耳猪,标准规定了河套大耳猪的品种特征、生产性能和等级评定方法,为河套大耳猪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为适应河套大耳猪选育提高和规范生产管理,维护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各方的利益,更好地规范河套大耳猪生产、鉴定、屠宰、销售市场,特别是创建“河套大耳猪”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延伸,同时可提高养殖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保护产品品牌、质量、特色,保护无形资产的价值,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产生。因此,修订本标准很有必要。1.2任务来源 2018年,原内蒙古自治区质监局下达关于加快地方标准修订工作的通知。主要起草单位:巴彦淖尔市畜牧工作站、五原县家畜改良工作站。主要起草人员有吴明宏、王海平、郝柱、田建、王文清、柳志勇、马宏、马强、王永德。2 主要工作过程2.1成立起草小组2018年4月计划任务下达后,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标准起草小组,同时对标准起草工作进行分工,明确各自任务和职责。起草小组成员见表2-1。表2-1 起草小组成员一览表姓 名职称/职务现从事专业单 位吴明宏站长、推广研究员动物生产巴彦淖尔市畜牧工作站王海平副站长、高级畜牧师动物生产巴彦淖尔市畜牧工作站郝柱畜牧师动物遗传育种巴彦淖尔市畜牧工作站田建畜牧师动物生产巴彦淖尔市畜牧工作站王文清站长、畜牧师动物生产五原县家畜改良工作站柳志勇副站长、畜牧师动物生产五原县家畜改良工作站马宏推广研究员动物生产巴彦淖尔市畜牧工作站马强畜牧师动物生产巴彦淖尔市畜牧工作站王永德畜牧师动物生产五原县家畜改良工作站2.2起草阶段标准起草小组组织人员认真学习了有关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编制要求,学习了NYT822-2004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规程等,并查阅了近几年发布的相关畜禽品种(配套系)标准,分析了相关标准的结构和技术内容,确定了标准的技术指标框架,为标准起草奠定了基础。2018年4月,标准起草小组起草调研题纲,按题纲组织各参加人员实施调研。调研内容包括:河套大耳猪基本特征特性、体型外貌、体重体尺、生产性能、分布情况以及饲养量等。2018年4月-5月中旬,巴彦淖尔市畜牧工作站、五原县家畜改良站在河套大耳猪核心场和繁育场户开展河套大耳猪生产性能测定和良种登记工作,并对测定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整理,得出客观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确定了不同等级河套大耳猪的考核指标和分级标准以及评定方法。2018年5月下旬-6月:起草小组根据相关材料、数据统计的结果,并考虑标准内容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协调性及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基础上,对标准草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形成了征求意见稿。2.3征求意见河套大耳猪地方标准修订过程中,向本地区相关科研、院校、生产、经营、推广和管理等6家有关单位的教授、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发出“征求意见稿”16份,收回反馈意见13份(详见征求意见处理汇总表),对各有关单位和专家提出的不同修改意见与建议,起草小组对反馈意见逐条进行研究和讨论,查阅、搜集相关内容的科学依据,对有争议的问题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向有关单位的专家请教。起草小组通过讨论,统一意见后作出采纳和不采纳的处理意见并提出相应的依据、理由及修改结果。通过整理归纳重复意见、讨论沟通后,最终采纳12条,未采纳1条。其中,未采纳意见的理由为:体型外貌所述内容不能涵盖机能形态中健康程度、生殖器官发育等内容。征求意见单位属性和数量见表2-2。 表2-2 征求意见单位属性和数量序 号单位属性发函数量反馈数量1大专院校322科研院所433推广单位664生产企业32合计16132.4征求意见汇总2018年5月25日-2018年5月30日,组织有关专家采取座谈的方式对修订自治区地方标准河套大耳猪征求意见稿进行了预审。专家组由吴明宏、王文义、王贵、王文清、张定祖、张文、付海刚、田建、郝柱9人组成。专家组成员在认真审阅编制说明等文件的基础上,对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认真的修改,最终一致同意通过预审,并建议标准起草小组根据专家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后形成终稿。专家组详细预审意见如下:一、河套大耳猪是经河套地区劳动人民长期选育、形成的地方品种,该修订标准是根据河套大耳猪生产实际需要而制定的。该标准的文本和编制说明叙述正确,文字格式规范。二、修订标准所确定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内容符合我国现行的有关方针、政策,并与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吻合。三、修订标准在修改过程中对河套大耳猪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并广泛征求和采纳了河套地区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所制定的标准适合巴彦淖尔市生猪生产发展需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四、修订标准全面、系统、科学地对河套大耳猪原产地、体型外貌、体重体尺以及生产性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为河套大耳猪品种的鉴别提供了重要依据。五、专家组建议:(1)将2.1中的“乳头七对以上” 改为“乳头八对以上”;(2)将2.1中的“配合力强” 改为“配合力强的特点”;(3)将2.2中的“成年公猪体重170 kg”改为“成年公猪体重173 kg”;(4)将2.2中的“成年母猪体重145 kg”改为“成年母猪体重147 kg”;(5)将2.3中的“初产母猪平均每窝产仔9头以上,经产母猪每窝产仔12头以上,初产初生窝重68 kg,经产窝重1013 kg” 改为“初产母猪窝均产仔10头以上,经产母猪窝均产仔12头以上,初产初生窝重79.5kg,经产窝重1114.5 kg”;(6)将2.3中的“泌乳力(20日龄窝重)24 kg,45日龄窝重50 kg以上,平均个体重6 kg以上” 改为“泌乳力(20日龄窝重)27 kg以上,45日龄窝重56 kg以上,平均个体重6.2 kg以上”; (7) 将2.4中的“每增重1kg消耗混合料4.49 kg,消化能13兆卡,可消化粗蛋白401 g,饲料单位5.02”改为“平均每增重1kg消耗混合料4.1kg”;(8)将“表1 45日龄种用仔猪标准”中2、体重(千克)的标准 “7.0、6.7、6.4、6.1”对应改为“7.2、6.9、6.6、6.3”;(9)将“表4 种母猪评分标准”中1、产仔数-初产的标准“10、9、8、7、6” 对应改为“12、11、10、9、8”;(10)“表4 种母猪评分标准”中1、产仔数-二产的标准“12、10、9、8、7” 对应改为“14、13、12、11、10”;(11)将“表4 种母猪评分标准”中1、产仔数-三产的标准“13、11、10、9、8” 对应改为“15、14、13、12、11”; (12) 将“表4 种母猪评分标准”中1、45日龄断乳窝重的标准“58、56、54、52、50” 对应改为“64、62、60、58、56”。六、专家组成员一致同意通过预审,并建议标准起草小组根据专家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后形成标准修改终稿,报请自治区标准管理部门审定,尽快修改颁布实施。3 标准修订原则本标准的修订原则是:在其适用范围内,内容力求完整准确,易于理解,并具备先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 本标准从内容上涵盖了范围、河套大耳猪的品种特性、生产性能、分级鉴定技术条件等。4主要技术内容的确定4.1品种来源 本标准中规定品种来源为“河套大耳猪是一百多年前由陕西、山西移民带入河套地区,在本地自然气候条件下,经风土训化,土种选育,形成的地方品种。河套大耳猪适应性强,抗寒、抗病,耐粗饲。在饲养水平低、管理粗放的条件下,能正常繁殖生产”。4.2本标准涉及的主要技术内容(1)体型外貌;(2)生长发育;(3)繁殖性能;(4)肥育性能;(5)胴体品质;(6)评分分级标准。4.3主要技术内容确定的依据和原则4.3.1确定的依据(1)文献报道;(2)产区调查测试;(3)种猪场档案资料;(4)专家意见。4.3.2确定原则(1)品种特征指标:90%以上品种特征达到的指标。(2)种猪综合评定分级标准种猪的总评以各阶段种猪的各项指标评分的总和来代表;各阶段评定后均分为三级,分级标准如下:一级:90100分;二级:7689分;三级:6075分。(3)等级评价指标:选择65%左右猪能够达到的等级指标为一级猪指标,85%左右猪能够达到的等级指标为二级猪指标。4.4测试、调查范围测试、调查范围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河套大耳猪主要分布地区的种猪场和重点养殖户。4.5主要技术内容的确定4.5.1外貌特征河套大耳猪外貌特征的确定主要依据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蒙DB605-90河套大耳猪中对河套大耳猪外貌特征的描述,结合对主产区河套大耳猪外貌特征的现场观察和调查结果,最后形成了对河套大耳猪外貌特征的规范性规定。河套大耳猪系肉脂兼用型,全身被毛黑色,头中等大、面直长、有纵纹。耳下垂、成年猪耳长30 cm以上、耳宽1819 cm。背腰稍平、腹大下垂。臀斜、四肢粗壮,后腿稍弯、体躯窄。尾粗长、皮厚多皱褶、乳头八对以上。体质粗糙结实。具有抗寒耐粗饲、抗逆性强、行动敏捷、善于觅食,配合力强的特点。表4-1 河套大耳猪24月龄种猪乳头对数统计表 单位:头、对项目种公猪种母猪测定数量平均数(S)测定数量平均数(S)数值259.920.81518.860.854.5.2等级鉴定时间确定45日龄时进行第一次等级鉴定,6月龄进行第二次等级鉴定,24月龄终身鉴定,确定等级。4.5.3体尺、体重技术指标(1)体长:自枕骨脊(即额顶或两耳根连线中点)沿背线至尾根处的距离(软尺测量)。(2)体重:电子秤称重测量。4.5.4 生长发育河套大耳猪成年公猪体重173kg,体长150cm;成年母猪体重147kg,体长130 cm。河套大耳猪体尺、体重技术指标测定统计结果详见表4-2。表4-2 河套大耳猪6月龄体重、24月龄体长、体重统计分析表 单位:cm、kg性别6 月龄24 月龄数量(n)体重(kg)S数量(n)体重(kg)S体长(cm)S公3151.338.2125172.8011.13149.787.91母3656.586.4951146.778.92130.427.824.5.5 繁殖性能性成熟:母猪45月龄有发情表现,公猪56月龄有性行为。母猪65kg、公猪70kg初配,利用年限58年。母猪一年四季都可发情,发情周期一般1823天,平均21天;发情持续期38天,断奶后26天发情,平均5天。妊娠期106121天,平均114天。初产母猪平均每窝10头以上,经产母猪每窝产仔12头以上。初产平均个体重0.8 kg以上,经产平均个体重1.0kg以上,泌乳力(20日龄窝重)27kg以上,45日龄窝重56 kg以上,平均个体重6.2kg以上。表4-3 河套大耳猪母猪繁殖性能统计分析表 单位:头、kg项目母猪数(头)初产二产三产以上产仔数(S)窝重(S)平均个体重(S)产仔数(S)窝重(S)平均个体重(S)产仔数(S)窝重(S)平均个体重(S)数值n=5110.040.878.320.590.830.0512.160.5412.800.771.050.0513.510.8613.840.441.030.06 表4-4 河套大耳猪仔猪20日龄、45日龄窝重统计表 单位:kg项目窝数(窝)20日龄45日龄窝重(S)平均个体重(S)窝重(S)平均个体重(S)数值n=3328.781.883.140.3660.607.156.660.434.5.6 肥育性能河套大耳猪在中等日粮水平(日粮原料:玉米、麸皮、葵盘粉、全株甜菜等)的饲养条件下,45日龄断奶后开始育肥12个月屠宰,体重每增加1 kg消耗混合料4.1kg。表4-5 河套大耳猪肥育性能试验结果统计表 单位:kg项目肥育数量(头)初始重(S)结束重(S)育肥期(月)饲料消耗量日增重(S)料肉比数值n=336.640.48162.455.3912638.820.430.014.1:15饲养管理采用传统饲养方式圈养,使用农户自产的农副产品,精料主要有玉米,麸皮,饼类和豆类。粗料有葵盘粉,全株甜菜,蔓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