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pdf_第1页
微生物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pdf_第2页
微生物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技术通报 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B U L L E T I N 技术与方法 2 0 0 6年第4期 收稿日期:2 0 0 6 - 0 3 - 0 7 作者简介: 张丽靖(1 9 7 9 -) , 女, 讲师, 主要从事微生物发酵研究,E - m a i l : z l j n i t . n e t . c n 微生物发酵生产番茄红素的研究进展 张丽靖杨郁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分子设计与营养工程市重点实验室, 宁波3 1 5 1 0 0) 摘要: 番茄红素是一种功能性天然色素, 具有抗氧化、 防病抗癌、 增强机体免疫力等生理功能。简要介绍了其理化 性质、 生物合成, 并综述了微生物发酵生产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番茄红素微生物生产 T h eS t u d yo nL y c o p e n eP r o d u c e db yMi c r o o r g a n i s ms Z h a n gL i j i n g Y a n gY u ( k e yl a b o r a t o r yf o rM o l e c u l a rD e s i g na n dN u t r i t i o nE n g i n e e r i n go f N i n g b oC i t y , N i n g b oI n s t i t u t e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N i n g b o3 1 5 1 0 0 ) A b s t r a c t : L y c o p e n e i s a k i n do f f u n c t i o n a l n a t u r a l c o l o r a n t s , i t h a s m a n y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f u n c t i o n , a n t i o x i d a t i o n , a n t i - c a n c e r , e n h a n c i n gi m m u n ea b i l i t ya n ds oo n . T h i s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db r i e f l yP h y s i c o c h e m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b i o l o g i c a l s y n t h e s i s o f l y - c o p e n e . Mo r e o v e r , t h e a d v a n c e i nf e r m e n t p r o d u c t i o no f l y c o p e n e b y m i c r o o r g a n i s m s w a s r e v i e w e d . K e yw o r d s : L y c o p e n e Mi c r o o r g a n i s m s P r o d u c t i o n 番茄红素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种天然色素, 呈红色, 因最早发现于番茄中得名。主要存在于植 物细胞的有色体中,其中番茄中含量最高,达3 - 1 4 m g / 1 0 0 g。而美国学者最近发现秋橄榄浆果所含 的番茄红素相当于番茄的1 . 8倍 1 。 番茄红素与其他类胡萝卜素一样, 动物自身不 能合成。 由于番茄红素没有类似胡萝卜素那样的芷 香环而没有V A活性, 在过去一直不被重视。然而, 近年研究发现其具有优越的生理功能: 在类胡萝卜 素中, 其抗氧化作用最强。其对单线态氧的淬灭作 用是 -胡萝卜素的2倍, 维生素E的1 0 0倍。同时 还具有防病抗癌, 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衰老等生理 功能, 在食品、 化妆品以及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用途, 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应用价值。 目前世界上番茄红素的开发生产主要有天然 提取、化学合成、微生物发酵等方法。以色列、 日 本、 瑞典、 瑞士、 美国、 法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 罗氏、巴斯夫等跨国公司在此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但目前只在以色列实现了从鲜番茄中提取的商业 化生产 2 。由于番茄中的番茄红素含量很低, 而且 天然提取法产率低且价格昂贵,无法满足需求; 而 化学合成法成本虽有所下降但存在一定不安全性。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 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番 茄红素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1番茄红素的理化特性 1 9 0 3年S c h u n d c发现番茄中提取的这种色素 的 吸 收 光 谱 与 胡 萝 卜 素 不 同 , 将 其 命 名 为L y - c o p e n e。1 9 1 0年Wi l l s t a t l e r和E s c h e r指出番茄红素 是 类 胡 萝 卜 素 的 异 构 体 , 并 首 次 确 定 其 分 子 式 C 4 0H6 0, 分子量为5 3 6 . 5 8, 含1 1个共扼双键及2个 非共扼碳一碳双键。 结晶呈暗紫色, 为脂溶性色素, 不溶于水, 大部分为全反式构型。 性质十分活泼, 易 受氧、 紫外线、 温度的影响而迅速氧化。 在酸性环境 和有C O 2存在的条件下以及温度低于5 0 的酸性 条件下, 色素性能稳定 3 。 2番茄红素的生物合成 异戊烯焦磷酸( I P P )作为番茄红素合成途径中 第1个较为直接的前体物质,是由葡萄糖转化而 生物技术通报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B u l l e t i n2 0 0 6年第4期 来。 番茄红素的类异戊二烯代谢途径合成过程详见 图1。番茄红素经环化酶作用可形成多种类胡萝卜 素 4 。对革兰氏阴性菌欧文氏菌代谢途径的研究发 现从法呢基焦磷酸( F P P )合成番茄红素是由3个c r t 基因( c r t E , c r t B , c r t I )控制 5 。 3番茄红素的微生物法生产 近些年来, 研究人员对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番茄 红素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涉及微生物主要有三孢 布拉氏霉菌( B 1 a k e s l e at r i s p o r a )、 一些基因改造的酵 母菌、 红色细菌及能自身合成番茄红素的革兰氏阴 性非光合菌, 包括萎蔫欧文氏菌( E r w i n i au r e d o v o r a ) 和草生欧文氏菌( E r w i n i ah e r b i c o l a )。下面分别以不 同微生物的发酵生产研究进行简单概述。 3 . 1细菌 红色细菌的番茄红素含量较高, 但未能进行工 业化生产。有一则6 8年专利曾报道用浅红链霉菌 ( S t r e p t o m y c e sr u b e s c e n s )突变株发酵6 d产番茄红素 0 . 5 g / L 6 。最近研究者分离出一分枝杆菌属野生菌 株,在其产生的类胡萝卜素中有8 0 %为番茄红素。 将p H控制在非生长最适宜范围( p H 6 6 . 4 )或在培 养基加入高盐( 8 5 m M氯化钠), 番茄红素产量达7 . 4 m g / g生物量 7 。革兰氏阴性非光合菌, 包括萎蔫欧 文氏菌和草生欧文氏菌虽然也能自身合成番茄红 素, 但含量较低, 主要用于番茄红素生物合成代谢 途径的研究 5 。之后,R o s eM等利用大肠杆菌载体 p AC Y C l 8 4建立携带欧文氏菌控制番茄红素合成 基因的质粒p A C C R TE I B (载有c r t E,B,I ), 将其转 入J M l 0 1大肠杆菌后生产出2 0 0 5 0 0u g / g( D W)的 番茄红素。 3 . 2霉菌 三孢布拉氏霉菌在工业化生产中主要用于 - 胡萝卜素的生产。当在培养过程中添加一些胺类和 杂环氮化合物以抑制细胞内环化酶的活性时, 三孢 布拉氏霉菌合成大量的番茄红素 8 。 不过, 这种抑制 机制一直是用来研究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 用于 生产则较少。王永生等 9 在培养中添加三孢布拉氏 霉菌合成 -胡萝卜素的前体物质( -紫罗酮和异烟 肼)之后选正确时机添加 -胡萝卜素环化阻断剂, 一定程度地提高了番茄红素的产量。控制环化的另 一个重要条件是p H, 中性偏高有利番茄红素形成, 方法是添加碳酸钠保持发酵液p H 6 . 6以上, 有关工 艺已有专利申请, 产量0 . 1 5 g / L。 G a v r i l o v等人 1 0 添加了烟草的废弃物1 %于霉 菌的发酵液中, 经1 1 0 h发酵, 得到番茄红素约6 0 8 0 m g / 1 0 0 m l。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 p a n - 2 0可以改 变发酵液流体特性和细胞通透性,再加上其水溶 性, 从而有利于细胞内外物质的传递, 达到有利于 番茄红素合成的条件, 因而可使番茄红素生产能力 提高2倍, 达9 8 . 6 m g / L发酵液 1 0 。用三孢布拉氏霉 菌发酵生产技术获得的结晶番茄红素, 经异丁基醋 酸盐再结晶可得到高纯度的反式番茄红素 1 1 。 3 . 3酵母菌 酵母菌本身并不能合成番茄红素, 研究者发现 酵母在生长稳定期能在体内积累的大量麦角固醇, 利 用 麦 角 固 醇 与 类 胡 萝 卜 素 的 生 物 合 成 途 径 在 F P P分 叉 的 特 性 , 通 过 引 入 欧 文 氏 菌c r t E竞 争 F P P, 使之部分从麦角固醇生物合成途径转向番茄 ( 下转第6 6页) 图1番茄红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6 0 生物技术通报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B u l l e t i n2 0 0 6年第4期 红素的生物合成。1 9 9 4年S h i g e - y u k iY a m a n o等人 将生物合成番茄红素和胡萝卜素的基因( c r t E, c r t B,c r t I,c r t Y )及 其 启 动 子 插 入 啤 酒 酵 母 ( S a c c h a r o m y c e sc e r e v i s i a e )中, 将该酵母菌在选择性 培养基3 0 培养3 d。冷冻干燥离心过滤所得细胞, 再加入丙酮, 破碎细胞, 再用丙酮萃取4次并蒸干 丙酮得到番茄红素的含量为1 1 3 “g / g细胞干重 1 2 。 产蛋白假丝酵母( C a n d i d aU t i l i s )也是工业生产 上应用广泛的酵母菌,经常用于生产单细胞蛋白、 谷胱甘肽及R N A。Y u t a k aM i u r a等 1 3 将欧文氏杆菌 控制番茄红素合成的基因转入产蛋白假丝酵母中, 利用被重组基因的产蛋白假丝酵母培养生产番茄 红素,每1 g干重产蛋白假丝酵母可得到0 . 7 5 8m g 的番茄红素和0 . 4 0 7m g的八氢番茄红素。 3 . 4藻类 藻类中广泛地存在有类胡萝卜素,但以 -胡 萝卜素最为普遍。 国内外学者们在利用藻类发酵生 产类胡萝卜素的生产菌株及工艺方面进行了广泛 的研究, 其中杜氏藻、 红球藻等在国外已被批准用 于商业生产类胡萝卜素 4 。结合三孢布拉氏霉菌研 究,如若在藻类发酵过程中添加合适的阻断剂, 阻 断番茄红素到类胡萝卜素的环化途径, 同样就可以 积累大量的番茄红素。 而利用藻类生产类胡萝卜素 技术的相对成熟, 转化率较高, 这必将会大大促进 微生物发酵生产番茄红素应用潜力。 综上所述, 利用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已能部分 控制番茄红素合成过程中前体物质的转化方向, 如 使F P P竞争性地从生成麦角固醇转向番茄红素。 虽 然采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番茄红素技术目前未能达 到工业化生产的规模, 但从发展趋势来看, 发酵法 成本及污染相对较低, 如能进一步提高菌体的贮存 力和转化力, 是实现工业化生产番茄红素经济而有 效的途径。 参 考 文 献 1陈伟,丁霄霖.粮食与油脂,2 0 0 2 ,( 7 ) :4 7 4 9 . 2邱建生,张彦雄,刘铁柱.中国食品添加剂, 2 0 0 0 , ( 2 ) : 8 3 8 8 . 3张亚楼.疾病控制杂志,2 0 0 2 ,1 2 ( 4 ) :3 3 0 3 3 4 . 4范永仙,许兴.食品与发酵工业,2 0 0 3 ,2 9 ( 7 ) :6 9 7 4 . 5 H u n t e rC N ,H u n d l eB S ,H e a r s tJ E ,e t a l .JB a c t e r i o l ,1 9 9 4 , 1 7 6 ( 1 2 ) :3 6 9 2 3 6 9 7 . 6 N e l l sH J ,D e l e e n h e e rA P J ,A p p lB a c t e r i o l ,1 9 9 1,7 0:1 8 1 1 9 1 . 7 K e r rS ,C a l C , C a b r a lJ M S ,e t a l . B i o t e c h n o lL e t t ,2 0 0 4 ,2 6 : 1 0 3 1 0 8 . 8T e r e s h i n a V M,F e o f i l o v a E P ,M e m o r s k a y a A S,e t a l .A p p l B i o c h e m M i c r o b i o l ,1 9 9 6 ,3 2 ( 4 ) :4 2 7 4 2 9 . 9王永生,袁其朋,秦敬改, 等.食品科学,2 0 0 3 ,2 4 ( 5 ) :9 7 - 1 0 0 1 0 G a l r i l o vA S .A p p lB i o c h e m M i c r o b i o l ,1 9 9 6 ,3 2 ( 5 );4 9 2 4 9 4 . 1 1E s t r e l l aA ,L o p e z - O r t i zJ F ,C a b r iW,e t a l .T h e r m o c h i m i c a A c t a ,2 0 0 4 ,4 1 7 : 1 5 7 1 6 1 . 1 2 S h i g e - y u k iY ,T o s h i y u k iI ,M a s a y aN ,e t a l .B i o s c iB i o c h e m , 1 9 9 4 ,5 8 ( 6 ) :1 1 1 2 1 1 1 4 . 1 3Y u t a k aM, K e i j i K , H i r o s h i S , e t a l . B i o t e c h n o l B i o e n g , 1 9 9 8 , 5 8 ( 2 8 3 ) : 3 0 6 3 0 8. 1 8 B e r e n y i M, G i c h u k i ST , S c h m i d t J , e t a l . T h e o r A p p l G e n e t , 2 0 0 2 , 1 0 5 : 8 6 2 8 6 9 . 1 9 L a b r a M, I m a z i o S , G r a s s i F , e t a l . P l a n t B r e e d , 2 0 0 4 , 1 2 3 : 1 8 0 1 8 5 .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