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百家争鸣的兴起.ppt_第1页
专题二百家争鸣的兴起.ppt_第2页
专题二百家争鸣的兴起.ppt_第3页
专题二百家争鸣的兴起.ppt_第4页
专题二百家争鸣的兴起.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哲学概论,专题二 百家争鸣的兴起,一、孔子的哲学思想,孔子其人,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做过仓库会计和牧场小吏,后升为司空,掌管工程,五十多岁时,任鲁国“司寇”,掌管司法。后又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终不见用。晚年回到鲁国,专力从事文化教育工作,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减,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相传孔子先后有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多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材料,(一)孔子对社会变革的态度,1、主张尊古、复礼,局部改良。 2、孔子提出实行德治教化与政令刑罚相结合的方针 3、孔子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子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二)“仁”的学说,“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孔子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文献整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孔子把“亲亲”作为仁的一条根本原则。 孔子对“仁”也灌注了新意,这主要表现在他提出“仁者爱人”的观点上。 孔子不仅用“爱人”来解释“仁”,而且提出“忠恕”来实现“仁”的途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 “孝慈则忠”(为政),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阳货),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三)仁智统一与“成人”之道,1 仁与智的统一,也就是伦理学与认识论的统一。培养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也就是孔子所谓的“成人”之道。 2 “知”、“仁”、“勇”在孔子看来是一个仁者(理想人格)的必备品质。 3 孔子还把“温、良、恭、俭、让”、“义、直、信、敏、笃”;“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等等,都看作仁者必备的品质。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雍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里仁)“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三)仁智统一与“成人”之道,如何培养仁知(智)统一的理想人格?孔子认为主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四)“畏天命”与“敬鬼神而远之”,孔子重人道,少谈天道。 孔子还用天命解释历史,把历史说成是圣人根据天命创造的,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泰伯) 孔子在宣扬天命论的同时,又强调人事的作用,表现了对天命鬼神的某种程度的怀疑和保留,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八佾)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 季路问鬼神。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先进) 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二、墨子的哲学思想,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人,做过宋国的大夫。他早年受过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后来“背周道而用夏政”,抛弃了儒家学,创立了墨家学派。现存墨子一书,其中有直接记载墨翟的思想和活动.,(一)儒墨显学,从“古今”、“礼法”之争来说,儒墨是对立的 对待劳动和劳动成果的态度,儒墨也是独立的。 在政治思想上,墨子提出“尚贤”、“尚同”的主张。孔子在“亲亲”的原则下也讲“举贤才” 在哲学上,墨子的经验论哲学体系与孔子的先验论哲学体系也是对立的。,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贤上) “君子笃于亲”,“故旧不遗”(论语泰伯) 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尚贤上) 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尚贤中)。,(二)“兼爱”与功利主义,1、孔子贵“仁”,墨子贵“兼”,墨子提出“兼爱”来与孔子的“仁”相对立,“兼爱”是墨子人道观(伦理思想)的中心观念。 2、功利主义原则 (1)墨子把利作为仁、义的内容和目的 (2)墨子把“利”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和标准 (3)墨子反对贵族的铺张浪费,主张“节用”; “节葬” (4)墨子的功利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不仅强调行为的效果,也注意到行为的动机。,“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兼爱中) “为彼,犹为己也” “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孝慈;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兼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兼爱中),“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兼爱中) “而义可以利仁,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耕柱),(三)“取实予名”与“三表”,墨子认为客观实在是第一性的,名称、概念是第二性的,概念(“名”)应该受到实践经验(“取”)的检验。“故我曰瞽不知黑白者,非以其名也,亦以其取也。”,关于名实是否相符的标准问题,孔子讲“能近取譬”,实际上是说理性本身是衡量是非的标准,而墨子却提出“三表”或“三法”来作为判别是非、真伪的客观标准。,“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四)“非命”思想与宗教迷信的矛盾,1、墨子批评孔子的天命论,明确指出:“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非,此天下之大害也”(非命上)。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2、墨子一方面反对天命,另一方面又相信“天志”和“鬼神”的存在。,三、老子的哲学思想,(一)“道”的学说,1、 “道”产生了天下万物。 2、论证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3、“道”是超越宇宙万物的本体,但它又体现于万事万物之中,体现于具体事物中的“道”,称为“德”。 4、 “道”作为世界的发展原理,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不停地循环运行,永远不会改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五十一章),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二十三章),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十六章),(二)“无为”与“无名”,1、 就“天人”之辩说,老子一书提出天道“自然无为”、“天道无亲”的主张,有它的合理意义。 2、 就“名实”关系说,老子则提出“无名” 3、 老子认为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把握“道”。 4、为了获得真正的智慧,提出“静观”、“玄览”的认识办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十章) “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四十八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十六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后亡”“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七十六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三)“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老子哲学的主要贡献在辩证法。它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命题。指出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合乎规律的运动,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提出了否定的原理,构成辩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老子智慧今用,四、兵家和法家的哲学思想,1、孙子兵法是春秋末期出现的一部重要的军事著作。,(1)孙武对战争的态度与老子的作者相比是不同的。 (2)孙武认为,进行战争要取得胜利、需要政治、天时、地利诸方面的条件。 (3)孙武主张从实际出发,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地形篇)这一科学真理 (4)孙武一方面要求在战争中“知己知彼”,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另一方面,又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5)孙武的军事辩证法思想突出的表现在他关于战争形势的“奇正相生”,奇正转化的问题上。,“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以道佐人主也,不以兵强天下”(老子三十一章、三十章),“故经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孙子兵法计篇),“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虚实篇),”“古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形篇)“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计篇)“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以近代远,以逸待劳”(军争篇),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势篇)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因敌之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四、兵家和法家的哲学思想,2、 与孙武同时,越国的范蠡可视为法家的先驱之一,(1) 范蠡强调“随时以行”“因时之所宜”这是鲜明的法家立场。 (2)范蠡还强调要效法自然,提出“因”这个范畴。 (3)在范蠡看来,天与人是交互作用的,“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 “得时无怠,时不再来。” (国语越语),“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柔而不屈,强而不刚。”“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后则用阴,先则用阳;近则用柔,远则用刚。”,“天因人,圣人因天;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圣人因而成之”,1、对比: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 2、简析老子“无为而无不为”,课堂讨论:现代社会如何看“礼”?,感悟人生:“礼仪”的温度(作者:辛培) 有记者拍了京港两地小学开学第一天的情景。北京那个小学有“学生进校须向老师问好”的礼义要求。在挂着“热烈欢迎新同学”横幅的校门口,两个老师和四个戴着“值日”袖章的高年级学生正在执行“行礼仪”的任务:每当有教师进校,四个“红领巾”便举手敬礼齐声高呼“老师早”。同样,学生们进校时也须向立于校门口的两位老师敬礼问好。新学生们怀着忐忑陆续由家长送到陌生的校门口。不能再送了,那个背着崭新书包的小女孩勇敢地招呼:“爸爸妈妈再见!”然后一头向校内跑去立即,她被一位老师叫住:“谁叫你往里面冲的?”“小女孩不知所措,害怕地望着严厉的老师,又回头向爸爸妈妈求援。爸爸忙赶来打探情况,老师责问:”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爸爸猛然醒悟:“快叫老师早!”“老师早!”女孩怯生生地说完这句“问候”便哭了。,香港的那个小女孩也由爸爸妈妈送到校门口。咦?怎么这里就像一个卡通的动物世界?在欢乐声中,一头大象正甩着长鼻子与一群青蛙在跳迪斯科。这时,一个大青蛙晃着脑袋一蹦一蹦向小女孩蹦来。小女孩情不自禁地模仿大青蛙并跟着她朝前跳跃舞蹈中,几经努力,他们终于一起抱住了大象的鼻子,小女孩快乐的校园生活开始了。大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