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叙述句 矣字 焉字,双宾语句,双宾语句学习重点,概念:双宾语、双宾语的名称、双宾语句 双宾语的动词具有的特点: 取予、问告、称谓意义的动词带双宾语 动词“为”带双宾语 准确翻译双宾语句,什么是双宾语?,汉语的动宾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最常见的单宾结构,也就是狭义的动宾结构;另一种是双宾结构,又称为双宾语。 所谓双宾语,就是一个谓语动词带了两个宾语,第一个宾语称为间接宾语,又称近宾语,表动作行为的关涉对象,一般指人。第二个宾语称为直接宾语,又称远宾语,表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一般指物。 其结构形式为“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相同点:双宾结构是古今共有的句法结构;古今汉语里,含有取予义或问告义的动词都能带双宾语。 不同点:古代汉语中,动词“为”也常常带双宾语。古代汉语的双宾结构在结构形式和语义关系方面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古今双宾语结构的异同,(一)取予、问告、称谓意义的动词带双宾语,一般说来,古代汉语双宾语常见的形式是: “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论语阳货)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这也是汉语双宾结构的典型形式。,古代汉语双宾语特有的两种结构形式:,又献玉斗范增。(汉书高帝纪)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史记廉蔺列传) 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史记周本纪),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诗经小雅小旻) 若受吾币而不吾假道,将奈何?(吕氏春秋权勋) 寡人将谁属国?(吕氏春秋贵公),1.间接宾语提到动词前,2.间接宾语移到直接宾语后,(二)动词“为”带双宾语,结构形式:为+之+直接宾语 不如早为之所。 重为之礼而归之。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翻译:给+“之”+动词+直接宾语,“为之所”即“给他安排地方”。 “为之礼”即“给他举行仪式”。 “为之辞”即“给这种做法寻找借口”。 “为之驾”即“给他准备车驾”。 “为之小”即“给诸侯作小司仪”. “为之大”即“给诸侯作大司仪”。,比较句中“为之”的用法: 1.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2.吾不忍为之民。,双宾语句讲授结束 再见!,宾语前置,本节重点,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代词“是”、“之”复指的宾语前置 无形式标志宾语前置 (代词“是”作宾语前置) (介词的宾语前置),谓语前置 感叹句中的谓语前置 疑问句中的谓语前置,什么是语序?,句子成分前后的次序称为语序。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的主要手段。 汉语句子的各种成分一般都有较固定的次序,从古到今,变化比较小。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或介词)在宾语之前,修饰语(定语、状语)在被修饰语(中心语)之前,补语在中心语之后,古今都是一致的。但古汉语中也有少数特殊语序,下面将就这些特殊语序进行重点讲述。,一 宾语前置,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一般的语序,在总体上古今是一致的。 在古汉语里,由于需要加以强调或由于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就是所谓的宾语前置。 疑问句和疑问词(参见王力教材p271) 否定句和否定词(参见王力教材p262),(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疑问句,如果是“谁”、“孰”、“何”、“胡”、“奚”、“曷”、“安”、“恶”、“焉”等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例如: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 沛公安在?(同上) 大王来何操? (史记项羽本纪) 许子奚为不自织? (孟子滕文公上)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疑问代词单独作宾语才能前置,如果宾语是名词或以疑问代词作定语的名词性词组,则一般不能前置。 思考: 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子罕) 帝曰:欲于何所王之?”王夫人曰:“愿置之洛阳。”史记三王世家) 姜氏何厌之有?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比较严格的,有人视为一种语法规则,尽管有例外,但极少。,(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第一,由副词“不”、“无(毋)”、“未”或者无定代词“莫”等构成的否定句。 第二,宾语必须是代词。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远没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严格。例如: 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 (诗经魏风园有桃)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这说明,从先秦时代起,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就已经开始从前置向后置发展了。到了汉代,这类句子中的代词宾语大都置于动词之后,而魏晋以后,口语性较强的著作中则绝大多数都移至动词之后了。,(三)用“之”、“是”、“实”复指的宾语前置,姜氏何厌之有? (左传隐公元年)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左传僖公五年)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同上) 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 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如果前置的宾语是代词,往往只用“之”复指。如例和例。,“唯之”或“唯是”的格式。,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庄子达生)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唯蜩(条)翼之知”即“只知看蝉的翅膀”。 “唯命是听”即“只听从(您的)命令”。 “唯余马首是瞻”即“只看我的马头行事”。,在古汉语中,为了突出和强调宾语,也有时不借助任何条件,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四)无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1、宾语直接提到动词前。 民献有十夫予翼。(尚书大诰)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2、宾语直接提到介词前。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室于怒,而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三年),二 谓语前置,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叫作谓语前置。谓语前置常见于感叹句和疑问句中,有时也出现于祈使句中。 (一)感叹句中的谓语前置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赵策三) (二)疑问句中的谓语前置 谁与,哭者?(礼记檀弓上) 子邪,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难言) (三)祈使句的谓语前置 勉哉,夫子!(史记周本纪)(将士们,努力吧!),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不是什么“倒装”。因此必须把“前置”和“倒装”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区分开来。,宾语前置内容结束 再见!,被动句式,一、什么是被动句,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成两类: 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 “季氏将伐颛臾。” 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二、被动句的类型,(一) 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 (郑伯克段于鄢)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逢丑父)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成公二年) 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二)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 1.“于”字句: 形式:及物动词+于 +名词 。 语法作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再如: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2)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3)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2.“为(wi)”字句和“为所”句式, 形式: 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 语法作用: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1)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哉! 介词“为”后的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为”后紧接着及物动词,仍然构成被动句式。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为所”句式,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 昭公遂伐季氏,为所败,出奔齐。(汉书五行志) “为所”式起源于战国时期,在先秦文献中出现频率很低,汉以后开始增加,东汉以后成为一种主要的被动格式,并一直沿用至今,如: “流行歌曲为青年人所喜爱”。,3.“见”字句和“见于”句式, 形式: “见+及物动词”。 语法作用:“见”助动词,帮助表示被动。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盆成括见杀。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见”又有了副词的用法,即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为“我”或“自己”。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思考:下列句中“见”的用法 1.请勿见笑! 2.有何见教!,见于句式,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弥子瑕见爱于卫君。(韩非子说难)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不遭时也。(史记管仲列传),4.被字句, 形式:“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 公曰:“吾被皇太后徵,未知所为。”(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 言语) “被”是由先秦的及物动词逐渐发展、虚化,到了汉末才演变成介词。从此被字句成为被动句的主要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先秦时期,“被”是一个及物动词,意为“受到、蒙受”。 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三) 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战国末期,“被”可以带动词宾语;到了汉末,“被”字后可以出现主动者,它的动词意义逐渐虚化,最终发展为介词。用“被”字的被动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列传) 国一日被攻,遂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 齐策一) 公曰:“吾被皇太后徵,未知所为。”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 言语),“被”字的发展演变,箭矢飞逝的声音,矣,金文,小篆,(一)“矣”字用在叙述句尾 、表已然语气。把已经出现的事作为新情况告诉别人,以引起别人注意的陈述语气。 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履,未绝鼓音。曰:“余病矣!” 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表将然语气。把将要发生的情况当作新情况预示给别人,引起别人的重视。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二)“矣”字用在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末尾 仍然表示报道新情况的陈述语气,并不随句型变化而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四,(三)“矣”字用在复句中的后一分句末尾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子路) 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史记淮阴侯列传),“矣”、“也”之别 “也”字主要用于判断句,同时也常用于叙述句和其他类型的句子,表示确认判断语气,其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不带动作、行为的时态性,是静态的,现代汉语没有和它相当的语气词。 “矣”字主要用于叙述句,同时也常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表示把已经或将会出现的新情况告诉人们的陈述语气,是动态的,与现代汉语的语气词“了”用法大致相当。,“焉”字,在古代文献中,焉有兼词、语气词、疑问代词三种用法。 1、兼词“焉” “焉”兼有指示代词和语气词两种性质。“焉”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于彼”、“于之”。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左传隐公元年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孟子滕文公)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2、语气词“焉”,由于“焉”字经常用在句末,所以逐渐虚化成了语气词,表示提示语气,有时也表示反诘语气。 于是余有叹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寒暑易节,如一反焉。(列子汤问)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告子上) 3、疑问代词“焉”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本节结束 谢谢!,教学要求,1.掌握双宾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等各类叙述句的特点并能准确辨别并翻译这些句子。 2.了解并掌握“矣”和“焉”的用法。 3.结合5篇精读文选的双宾语句、宾语前置、被动句的实例,加以理解和准确今译。,一、什么是被动句?,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成两类: 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 “季氏将伐颛臾。” 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二、被动句的类型,(一) 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 (郑伯克段于鄢)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逢丑父)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成公二年) 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 思考:意念被动句的特点,(二)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 1.“于”字句: 形式:及物动词+于 +名词 。 语法作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练习: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2)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3)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2.“为(wi)”字句, 形式: 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 语法作用: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1)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哉! 介词“为”后的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为”后紧接着及物动词,仍然构成被动句式。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若信者,亦已为禽矣。,3.“为所”句,形式: “为+名词(施事)+所+及物动词” 语法作用: “为”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所”字,动词词头。 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先即制人,后即为人所制。(史记项羽本纪)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 昭公遂伐季氏,为所败,出奔齐。(汉书五行志) “为所”式起源于战国时期,在先秦文献中出现频率很低,汉以后开始增加,东汉以后成为一种主要的被动格式,并一直沿用至今,如: “流行歌曲为青年人所喜爱”。,4、“见”字句,形式: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青海省中考英语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 小班爱国知识题目及答案
- 常宁二中分班考试试卷及答案
- 叉车专项培训考试试卷及答案
- 测血压临床技能考试题及答案
- 线代复试题目及答案
- 咸鱼之王挑战题目及答案
- 餐饮美学基础考试题库及答案
- 物态变化试题及答案分析
- 企业内训师选拔及培养体系框架
- 2025公基题库(附答案解析)
- JG/T 153-2012上滑道车库门
- T/CACEM 22.1-2022校车运营服务管理第1部分:基本要求
- 虚拟货币挖矿项目投资管理合作协议
- 2025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数学八下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肾母细胞瘤》课件
- 浙江省G5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
- 2025年苦荞可行性报告()
- 2025年法院书记员招聘考试笔试试题(50题)附答案
- 农村公路养护培训
- 焊接动火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