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ppt_第1页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ppt_第2页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ppt_第3页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ppt_第4页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社会转型,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方平,题解,西学东渐 西学:西方的学术文化 艾儒略西学凡(1623)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 东渐:东传(渐:传入、流入) 西学东渐的两次高潮 晚明清初(1580年代1770年代) 晚清民国(18111949) 近代社会转型 转型:结构性、根本性变化,一、西学东渐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前 1811年,马礼逊在广州出版第一部中文西书; 特点:1、西学传播集中于南洋地区; 2、为国人“开眼看世界”提供了首批重要资料。 第二阶段:两次鸦片战争之间 特点:1、通商口岸成为传播基地; 2、华人译员参与译书和西学传播; 3、出版了不少科学书籍。,第三阶段:洋务运动期间 特点:1、出现政府主导的译书机构; 2、翻译的西书量多面广; 3、上海成为译书中心。 第四阶段:甲午战后至清朝覆亡 特点:1、“假途于日”的转口传输居于主导地位; 2、译介数量急剧增加; 3、出现民间传播机构和第一代独立翻译人才; 4、文史哲、经济、政法等社会科学的比重加大。 第五阶段:民国以后 全方位、直接输入,二、西学东渐的主体与途径,传播学的五“W”模式,(一)传播主体,1、西人 传教士(丁韪良、傅兰雅、林乐知、李提摩太) 洋商、外交人员、受聘洋员 2、国人 华人译员(徐寿、华蘅芳、李善兰、赵元益、严复、林纾) 买办、外交使臣、 留学生、教习、学生、报人,(二)传播途径,1、译书 三大系统及代表机构 A、教会:墨海书馆、广学会 B、官府: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C、民间:商务印书馆 译书内容 A、宗教、自然科学、军事、工程、科技 B、史地、政法、商务、外交 C、社会政治学说、 外国小说 译书方式 西译中述自主翻译,2、报刊 三大系统及发展趋势:A、外报 B、官报 C、民报 总体趋势:外资外报华资民报 几个阶段及代表报刊: A、甲午前: 字林西报申报新闻报 B、甲午至戊戌:时务报国闻报 C、20世纪初年:苏报清议报新民丛报 时报民报 发行区域 南洋、港澳通商口岸海外与内地城市 报刊文字:外文、 中文(文言文白并用白话) 报刊影响:知识、信息、舆论,3、学校 发展阶段 A、教会学校(略) B、洋务学堂:“同文三馆”及工艺、军事学堂 C、新式学堂的涌现 1901年下诏兴学;1905年罢废科举 课程 外语、数理化、工艺制造、史地政法、音体美等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分班分科授课 影响:引入新的知识体系;培育新型人才。,4、社团 主要动因 A、文人结社的传统 B、西人社团的示范 C、“群学”思想的输入 理念基础:“合群以进化” 发展阶段与特点 A、戊戌学会:变法工具 B、清末社团:政治团体、商会、教育会、农会 C、五四社团:学生社团、专业学会 影响:传播新知、谋求公益、推动变革,5、留学(游历) 几次高潮 A、幼童留美:四批,人数少 福州船政学堂留学英法:三批 B、留日大潮 动因:官方政策与民间舆论 规模、活动与影响 C、庚款留美:研习自然科学 D、赴法勤工俭:建党组团 影响:西学东渐的桥梁; 前期影响小,后期影响大。,三、西学东渐的内容、主题与特点,1、内容 新知识、新技术 数学、声光化电、工艺制造、史地政法、哲学、社会政治学说近代西方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科学技术 新思想、新观念 民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立宪、科学 新学理、新文化 进化论、马克思主义,2、主题及其变化轨迹 主题 A、了解世界 B、求强求富 C、救亡图存 D、民主革命 E、科学启蒙 变化轨迹 A、从中国实际出发,比较中西异同,引入西学; B、西学东渐的旋律,依时代主题变换而变换;中国社会变动的曲线,就是西学东渐的主线。 C、西学的形象与地位:夷学西学新学显学“救时之灵丹妙药”(尊西趋新),3、特点 传播内容 源源而入,由表及里 ,由具体而抽象 传播区域 通商口岸沿海地区内陆省份 在西学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论争 趋势:从中西古今之争到西与西、今与今争 国人的态度 被动接受主动师法自主选择,四、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1、思想与政治变革 “开眼看世界”与“师长”论,地位与影响:继承“经世”传统,代表了战后的新思潮; 打破华夷观念,开风气之先; 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开端。,“中体西用”论与洋务运动,(1)“中西体用”的提出与流行 A、“中西”与“体用” “中学”与“西学”的内涵 “体”与“用”的内涵及对应概念 对应概念:“本末”、“道器”、“主辅”、“理气”等 B、“中体西用”论的流变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C、“中体西用”论的双重属性 保中学、兴西学,(2)“中体西用”论的合理性与功效 A、合理性 进门、落户、释疑 B、功效:扩大了“采西学”的视野; 推动了观念变革; 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练兵制器、开矿设局、立馆兴学、派遣留学。,(3)“西用”的逐步扩大及其影响,影响: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西学为用”逐步扩大,侵蚀、消解了“中体”,最终导致“中学”不能为“体”。,(4)“中体西用”论的局限性及时人的批评 A、体用二分,中西对立 B、遗体求用,徒袭皮毛 C、变器不变道 (5)“中体西用”论的沉寂 (6)“中体西用”的历史定位 A、继承和发展了“师长”思想; B、洋务派“借法自强”的文化纲领; C、促进了西学传播和观念变革; D、存在着内在矛盾和局限性。,进化论与维新变法 (1)从生物进化论到社会进化论 (2)严译进化论的风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民族危机、救亡图存 (3)进化论与维新运动的高涨 变法理据之一:进化论 (变法理据之二:公羊三世说) (4)进化论的影响:既深且钜 自然观世界观、历史观,共和思潮与共和革命 (1)目标指向:推翻改造、共和主义 (2)革命思想的传播 A、两个中心:东京、上海 B、基本理念:民主、共和、自由、平等、人权 C、传播途径:书刊与社团 (3)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排满”与“五族共和”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推翻专制,建立共和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土地国有与节制资本社会革命,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德先生”与“赛先生” A、历史动因:多重反差 理想现实 新制度旧心理 B、宣传阵地:一刊一校结合 C、主要内容:民主与科学 (知识制度方法与精神) D、影响与地位 促进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两个源头:日本与俄国 B、三个阶段 世纪之交前后:零星介绍 十月革命之后:系统阐释、完整传播 五四以后:广泛传播 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2、教育变革,3、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近代科技的引进 (1)引入并确定科技名词、概念、术语 (2)引进科学知识、工艺技术、科学理论和假说 (3)改变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念 主要科技成就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冯如与飞机研制 文化发展 出现新的文化机构和文化事业 形成新的文化取向:向西方寻求真理成为时代主潮,4、社会生活的变迁 交通通讯的改进 交通:轮船、火车、汽车 通讯:电报、电话 影响:出行、运输、信息传递 民间社团的兴起 社会风俗的变化 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 卫生观念、审美意识、平等意识,五、两次西学东渐的比较,前一次“败于欧人,于是惊心动魄于西洋之文明,而谋有以输入之,乃有派西洋留学生之事。然此后二三十年间,派往之人,为数甚少,而其人归国,亦无影响于国家。其上等者,闭户读书,不与世事,彼无所干于社会,社会亦不知其人。此等人与向来之读书人无异,世未之奇也。其下等者,持所学之语言文字以为羔雁,营营于利禄之途,除此则皆所不计。此等人与向来之流俗人无异,世亦未之奇也。故留学生遂与社会相忘,社会不蒙留学之利,亦不蒙留学之害,遂若无此留学生者然。” 后一次“大败于日本,于是惊心动魄于东洋文明,而谋所以输入之,乃有派东洋留学生之事。论者犹以为与前之派西洋留学生等耳,而岂知其后之效,乃与昔大异。昔之留学生,绝无所表现于社会,而今之留学生,则崭然现其头角,为通国中之一种新人物。” 外交报第99期(1904年12月21日),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因此,“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