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ppt_第1页
课件: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ppt_第2页
课件: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ppt_第3页
课件: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ppt_第4页
课件: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8/6,1,蛋白质代谢,?,Metabolism of Amino acids & Proteins,Chapter30 蛋白质降解和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2019/8/6,2,(1)蛋白质的酶促降解 外源蛋白质的消化 内源性蛋白质的选择性降解 (2)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脱氨方式、血氨转运、尿素生成,2019/8/6,3,体内蛋白质处于不断降解与合成的动态平衡中,成人每天约有12%的体内蛋白质被降解,蛋白质的降解,2019/8/6,4,一、蛋白质的降解,(一)机体对外源蛋白的需要及其消化作用,机体摄入蛋白质的量和排出量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1、氮平衡,摄入氮 = 排出氮,正常成人的蛋白质代谢情况,收支平衡,2019/8/6,5,氮的正平衡,氮的负平衡,摄入氮 排出氮,儿童、孕妇及恢复期病人的代谢情况,摄入氮 排出氮,饥饿或消耗性疾病(结核、肿瘤),2019/8/6,6,2、氨基酸代谢库,食物蛋白中,经消化而被吸收的氨基酸(外源性)与体内 组织蛋白降解产生的氨基酸(内源性)混在一起,分布于体内 各处,参与代谢,(amino acid metabolic pool),氨基酸代谢库以游离氨基酸总量计算,各器官AA量占代谢库比例: 肌肉:50;肝脏:10;肾脏:4;血浆:16,肝、肾:体积小,所含的AA浓度很高 血浆AA:体内各组织间AA转运的主要形式,2019/8/6,7,3、生理需要量,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每日蛋白质需要量:80g,蛋白质的最低生理需要量,在糖和脂肪等物质充分供应的条件下,为维持氮的总平衡,至少必需摄入的蛋白质的量。3050g,体重70Kg:400g蛋白质发生变化,氧化降解G 外源蛋白质补充,体内再循环,排尿:620g氨基氮 30gPr/5g,2019/8/6,8,必需氨基酸: 体内需要但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应的氨基酸,4、蛋白质的营养价值,Met Trp Lys Val Ile Leu Phe Thr “假 设 来 借 一 两 本 书”,甲硫氨酸、色氨酸、赖氨酸、缬氨酸 异亮氨酸、亮氨酸、 苯丙氨酸、苏氨酸,2019/8/6,9,2019/8/6,10,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必需AA种类 必需AA含量 必需AA的比例,酪氨酸:体内需苯丙氨酸为原料合成 半胱氨酸:需以蛋氨酸为原料合成 半必需氨基酸,具有与人体需求相符的AA组成,2019/8/6,11,将几种营养价值较低的食物蛋白质混合后食用,以提高其营养价值的作用,食物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必需氨基酸相互补充,2019/8/6,12,(二)蛋白质降解的特性,细胞、细菌有选择地降解非正常蛋白质,选择性:(1)异常蛋白 (2)正常的调节蛋白和酶, 意义:,(1)清除异常蛋白; (2)细胞对代谢进行调控的一种方式,1、选择性,2019/8/6,13,2、蛋白质的周转,人及动物体内蛋白质处于不断降解和合成的动态平衡,周转速度:半存活期(半寿期),成人:每天有1%2%总蛋白被降解、更新,蛋白半寿期(t1/2) 人血浆蛋白质:10天 肝脏蛋白质:18天 结缔组织蛋白:180天 关键性的调节酶:很短,表30-1 大鼠肝脏中某些酶的半寿期 P300,2019/8/6,14,3、选择性降解的特点,1)居于重要代谢调控位点的酶或调节蛋白,降解速度快 (短寿蛋白多是调节蛋白或调节酶),2)“持家蛋白”的降解速度慢(长寿蛋白多是持家蛋白),3)蛋白质的降解速度受细胞营养及激素状态的调节, 营养缺乏,周转速度加快,2019/8/6,15,(三)蛋白质降解的反应机制,真核细胞,两条途径,1、溶酶体途径,无选择性,不依赖ATP 降解外源蛋白、膜蛋白及长寿命的胞内蛋白质,组织蛋白酶:50多种; 最适pH酸性,防止偶然的溶酶体渗漏而保护细胞,细胞pH:7.47.6,溶酶体酶无活性,2019/8/6,16,溶酶体对细胞组分的再利用:,自噬泡,分解内容物,2019/8/6,17,胞吞:,2019/8/6,18,类似于降解,降低蛋白质降解速度,溶酶体抑制剂:无快速降解非正常蛋白质、短寿命酶的作用,防止饥饿状态下蛋白质的加速度崩溃,正常、病理活动溶酶体活性的升高,糖尿病:刺激溶酶体蛋白质的分解 产后子宫萎缩:废弃使用、神经切除、创伤导致肌肉损伤 慢性炎症:溶酶体酶的细胞外释放,2019/8/6,19,2、泛肽途径(ubiguitin,泛素):,标记选择降解的蛋白质,需ATP、泛肽参加,胞质 降解异常蛋白和短寿命蛋白 不含溶酶体的红细胞中尤为重要,8.5KD(76a.a.残基),小分子蛋白质 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 一级结构高度保守(酵母与人相差3个a.a残基) 与被降解的蛋白质共价结合,使后者活化,被蛋白酶降解,2019/8/6,20,结晶:泛素四聚体, 仅能在两个泛素分子间观察到连接点 A链末端Gly残基和B链148位Lys残基间存在异常连接,2019/8/6,21,2004年10月6日,以色列和美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化学奖: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阿龙切哈诺沃 阿弗拉姆赫尔什科 欧文罗斯,2019/8/6,22,任何物质都不能永世长存。许多蛋白质的寿命仅有几分钟 细胞不断合成蛋白质,蛋白质执行特定的功能,随后被丢弃 信号转导或监控的蛋白:转录调控因子和控制细胞分裂的细胞 周期蛋白,传递携带的信息后被丢弃,完成简短的一生 一些特殊的酶类需要时才被合成,维持细胞不断的合成需求 这种有计划的废弃似乎很浪废,但它使细胞能对不断变化的外 界环境和内在需求做出相应的反应,2019/8/6,23,泛肽,过期蛋白质,泛肽,复合体,2019/8/6,24,一般哺乳动物体内都含有三类酶 E1(泛素激活酶) :激活泛素 E2(泛素结合酶) :与泛素结合 E3(泛素连接酶) :强特异性,决定细胞内的哪些蛋白质 将要被标记并进而被降解,细胞内的废弃物处理装置蛋白酶体 黑点:活性区域,蛋白质降解场所,2019/8/6,25,细胞内蛋白质标记及降解的理论模型,1)E1激活泛素,需 ATP提供能量,2)泛素转移至E2,3)E3具特异性,识 别需破坏的目标 蛋白质,与目标 蛋白质接近的 E2-泛素复合体 将泛素转移至目 标蛋白质,4)E3释放出被泛素标记的蛋白质,5)标记蛋白质尾端形成泛素分子链,6)泛素分子链 在蛋白酶体的端 口被识别并脱离 蛋白质,目标蛋 白质进入蛋白酶 复合体的桶状通 道最终降解为缩 氨酸并由另一端 口释放,2019/8/6,26,游离于细胞质中,过于微小难以观察,小分子单元,溶酶体,白细胞杀菌时被该细菌同样溶解,白细胞杀菌、细胞自溶也与之有关,2019/8/6,27,生物体中泛素调节的应用实例及意义,1)植物体中自花授粉的阻止:,大多植物体-雌雄同体 自花授粉可使基因多样性降低,整个物种逐渐灭亡 植物体利用泛素为媒介的降解抵制自花授粉 精确机理还不清楚,但一定与E3有关 而且当加入泛素抑制剂后这种抵制作用会降低,2019/8/6,28,2)细胞更新的调节:,细胞复制中发生很多反应 有丝分裂(常细胞)、减数分裂(生殖细胞),泛素调节有关 一种促进分裂复合物(APC)帮助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的脱离 另一种蛋白质复合物围绕染色体对(绳索),将其结合 ATP接到信号后,标定特定的蛋白降解酶抑制剂 该抑制剂被带进蛋白酶体破坏,释放蛋白降解酶 破坏染色体对周围的绳索,染色体对分离。,2019/8/6,29,减数分裂中不正常的染色体对分离常导致自然流产 其余21对染色体的不正常分裂可导致唐氏症 恶性肿瘤:有丝分裂不正常导致染色体数目不对而产生,2019/8/6,30,泛素调节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如DNA的修复及癌细胞的消灭等,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在生物体中如此重要,因而对它的开创性研究也就具有了特殊意义。目前,科学家不断发现和研究与这一降解过程相关的细胞新功能。对进一步揭示生物的奥秘,以及探索一些疾病的发生机理和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2019/8/6,31,(四)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1、蛋白质的消化,胃消化:胃蛋白酶 小肠消化:胰蛋白酶,蛋白酶:一般无活性酶原激活 蛋白水解酶:作用肽键的专一性不同 各种蛋白酶协同作用,生成AA、二肽,吸收,2019/8/6,32,提问:不同蛋白酶之间功能上区别?,外肽酶氨肽酶,内肽酶,限制性内肽酶,外肽酶羧肽酶,最终产物:氨基酸、寡肽,2019/8/6,33,蛋白水解酶作用的专一性,2019/8/6,34,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肽酶A和羧肽酶B、氨肽酶等(以酶原的形式分泌)协同作用,最后生成游离氨基酸。,2019/8/6,35,胰蛋白酶原,肠激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原,弹性蛋白酶,羧基肽酶原A及B,羧基肽酶A、B,2019/8/6,36,2、氨基酸的吸收(小肠粘膜),主动吸收(耗能) 粘膜微血管血液肝脏 及其他器官; 代谢 少量AA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 抗菌素:抑制AA吸收,2019/8/6,37,3、蛋白质的腐败作用(putrefaction),肠道细菌对消化过程中不被消化、吸收部分蛋白质及其消化产物所起的作用,1)胺类的生成,肠道细菌蛋白酶使蛋白质分解成AA,再经AA脱羧基作用,产生胺类,2019/8/6,38,可编辑,2019/8/6,39,2)氨的生成,未被吸收的AA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脱氨基生成,血液中尿素渗入肠道,受肠菌尿素酶的水解生成,3)其他有害物质的生成,胺类(腐胺、尸胺),酚类,吲哚类,氨及硫化氢,有毒物质被吸收后,肝脏解毒,2019/8/6,40,二、氨基酸分解代谢,吸收到体内的AA可部分地在机体(细胞、组织或个体)中 累积起来形成氨基酸代谢库供必要时动用,氨基酸代谢去路,3)酰胺形式储存,或转变为其他含氮物,1)生物合成蛋白质,2)分解,脱氨基-酮戊二酸糖代谢 彻底氧化或转变为糖和脂肪,2019/8/6,41,氨基酸代谢概况,氨基酸代谢库,2019/8/6,42,2019/8/6,43,(一)AA的脱氨基作用,氧化脱氨基作用(动、植物) 非氧化脱氨基作用(微生物),2019/8/6,44,L-氨基酸氧化酶 第一步:脱氢 第二步:加水、脱氨,1、氧化脱氨基作用,2019/8/6,45,L-氨基酸氧化酶(L-amino acid oxidase):,需氧脱氢酶,辅基FAD或FMN,脱下的HO2H2O2,酶活性不高,组织器官分布局限,作用不大,2019/8/6,46,不适用:Gly 羟基氨基酸(L-Ser、L-Thr) 二羧基氨基酸(L-Glu、L-Asp) 二氨基一羧基氨基酸(Lys、Arg、鸟氨酸) Gly:甘氨酸氧化酶(辅酶FAD) L-Glu:L-谷氨酸脱氢酶 L-Ser、L-Thr:脱水酶,2019/8/6,47,L-谷氨酸脱氢酶 (L-glutamate dehydro-genase),不需氧脱氢酶,辅酶NAD+或NADP+,NADH或NADPH进入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酶活性高,分布广泛,作用较大,变构酶,ATP,GTP的抑制 ADP,GDP的激活,2019/8/6,48,2、非氧化脱氨基作用,微生物,还原脱氨:RCHNH2COOH+2HRCH2-COOH+NH3,水解脱氨:RCHNH2COOH+H2ORCHOH-COOH+NH3,2019/8/6,49,Glu、Asn,脱氨的一种类型 酰胺酶(amidase)催化,水解脱酰胺,3、AA的脱酰胺基作用,2019/8/6,51,(二)氨基酸的转氨基作用,一种AA的氨基经转氨酶催化转移给-酮酸的作用;原来的AA生成相应的酮酸,而原来的酮酸则形成相应的AA。,1、转氨基作用,转氨酶 (辅酶:磷酸吡哆醛),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2019/8/6,54,2、转氨酶(氨基转移酶)的特点,1)大多数需-酮戊二酸作为氨基的受体,而对另一个底物则 无严格的专一性,2)一般只催化L-AA和-酮戊二酸的转氨作用,3)催化反应可逆,4)辅酶:磷酸吡哆醛,2019/8/6,55,3、转氨酶的辅酶及其作用机制(304页),形成中间络合物,2019/8/6,56,(三)联合脱氨基作用,1、联合脱氨基作用,-AA + -酮戊二酸(转氨基)Glu脱氨,间接脱氨,过程,L-AA氧化酶的分布不广,活性弱 而转氨酶活性强,L-谷氨酸脱氢酶的分布广,生物体采用转氨作用和氧化脱氨作用联合进行的方法,可迅速地使各种不同的氨基酸脱掉氨基联合脱氨基作用。,2019/8/6,57,1)以谷氨酸脱氢酶为中心,2、联合脱氨基作用的形式,以-酮戊二酸为氨基受体,生成-酮酸和谷氨酸,谷氨酸经谷氨酸脱氢酶催化,生成-酮戊二酸,同时释出氨气。,2019/8/6,58,2019/8/6,59,2)以嘌呤核苷酸循环的联合脱氨基作用(308页),2019/8/6,60,(四)氨基酸脱羧基作用,底物专一性:只对一种L-型AA或其衍生物起脱羧作用 磷酸吡哆醛为辅酶(His脱羧酶除外),AA氨基酸脱羧产生胺,磷酸吡哆醛,磷酸吡哆醛的作用: 以醛基与AA的氨基结合成中间产物醛亚胺 醛亚胺经脱羧、水解生成一级胺。,AA脱羧酶,2019/8/6,61,人、动物:肝、肾、脑中皆有AA脱羧酶,肝、肾、肠道、脑组织,2019/8/6,62,(五)氨的代谢去路,氨的毒性:损害中枢神经系统,1、氨的转运,谷氨酰胺 氨运输的主要形式,2019/8/6,63,2、氨的排泄,1)排氨动物(水生如鱼类) 以谷氨酰胺形式运送至排泄部位 谷氨酰胺酶作用产生氨,扩散排除,2)尿素形成尿素循环(urea cycle): 肝脏 (陆栖高等动物和两栖类),3)排尿酸动物(如陆生爬虫类和鸟类)尿酸的形成,4)其它:蜘蛛:鸟嘌呤 鱼类:氧化三甲胺 高等植物: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形式储存,2019/8/6,64,三、尿素循环(urea cycle鸟氨酸循环 ),最早发现的代谢循环,1932年Hans A.Krebs提出,原料: NH3、CO2(或H2CO3)、鸟氨酸、Asp、ATP、Mg2+、酶,部位:肝细胞,1、发现(310页),2019/8/6,65,3个阶段:, CO2、NH3与鸟氨酸作用合成瓜氨酸,瓜氨酸与Asp作用产生Arg,Arg被Arg水解酶水解后放出尿素,并形成鸟氨酸循环,鸟氨酸循环,又称尿素循环,2019/8/6,66,2、尿素循环的过程(311页),氨甲酰磷酸合成酶,2019/8/6,67,3、总结(311页),(1)形成1分子尿素可清除两分子氨基氮及1分子CO2,(2)形成1分子尿素需消耗4个高能磷酸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