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血液.ppt_第1页
课件:血液.ppt_第2页
课件:血液.ppt_第3页
课件:血液.ppt_第4页
课件:血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四章 血 液,血液是流动的结缔组织,循环于心血管系统中。它将身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氧输送至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同时将机体不需要的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以排出体外。,血液还对入侵机体的细菌、病毒、寄生虫,以及其它有害物质发生反应,保护机体免遭损害。 血液是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血液也是各种药物的载体。,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包括水分和其中溶解的物质,总称体液。约占成人体重的60%。体液的2/3在细胞内,称细胞内液,是细胞内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其余1/3的体液是细胞外液,为血管内的血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和细胞间隙与组织间隙的组织液。,细胞膜将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分开。细胞外液的4/5在血管外构成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等,1/5在血管内成为血浆。血浆由于能在血管中不断循环流动,是内环境最活跃的部分,成为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中间环节。,内环境及其相对稳定: 机体的绝大部分细胞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而是生活在细胞外液中,通过与细胞外液不断进行物质交换而维持其生命活动。,构成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以区别于整个机体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外环境)。外环境变化很大,内环境则由于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作用而变化很小。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可使机体的组织器官少受或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而保持正常生理功能。这种机体内环境相对恒定的功能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相对恒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为机体新陈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许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它要求的理化条件比较严格如温度、PH和其它离子浓度都必须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水分和其它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转才能正常进行。离子浓度相对稳定,才能保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体液中各种化学成分过多或过少,会在不同程度上妨碍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血糖太低时,大脑细胞兴奋性降低,会出现昏迷现象;体温直接关系到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速度和功能状态;血液酸碱度变化,机体的反应更为明显,当PH低于7.0时,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可致死。,血量: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正常成人的血量相当于体重的7%-8%,即70-80ml血液/kg体重。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约有4200-4800毫升血液。 在安静状态下,人体绝大部分血液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这部分血量称循环血量;还有一小部分血液滞留于肝、脾、肺和小静脉等处,称为贮存血量。,当人体在激烈运动、情绪激动或大量失血时,贮存的血液释放出来,以增加循环血量。一般男性的血量较女性稍高,但女性在妊娠期血量增加。身体强壮者的血量较瘦弱者高。血量的相对稳定,是维持正常血压,保证全身组织得到充分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人体一次失血不超过血量的10%,对生命活动没有明显影响,此时可调运贮存血量及时补充。如果一次急性失血超过血量的20%,人体的生命活动将会受到显著影响,超过30%,则危及生命,需及时输血进行抢救。,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血液组成 正常血液为红色粘稠液体,比重在1.050-1.060之间。血液由液体成分血浆和有形成分血细胞两部分组成。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中溶解有多种化学物质。按容积计算,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红细胞 血细胞(45%)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 水(91%) 蛋白质(7%) 血浆(55%) 脂质(1%) 糖类(0.1%) 无机盐类 (0.9%) 代谢产物,从血管中抽出血液,放入有抗凝剂的试管中,经离心沉降,管内血液分为两层: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是血浆;下层是血细胞,血细胞层中最上面有一薄层白色物质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下为呈红色的红细胞。,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称红细胞比容。健康成人的红细胞比容,男性约为40-50%,女性约37-48%。如果将血液放入不加抗凝剂的试管中,几分钟后就会凝固成血块,血凝块收缩,析出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二、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特性 (一)血浆的化学成分 血浆含有大量水分和一定量溶质,这些成分是血浆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血浆化学成分的变化,反映了体内物质代谢状况,临床检验、药理学和生理学实验研究常取血浆进行测定。,血浆溶质中以血浆蛋白质含量最大,约占血浆的6.2-7.9% ,无机盐占0.9%,其余为含氮的和不含氮的非蛋白质有机物。,1、血浆蛋白 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总称。根据分子量的不同,血浆蛋白质分成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主要功能: (1)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白蛋白分子量最小,含量最多,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中起很大作用。 (2)运输作用 血浆蛋白可与多种物质结合构成复合物,这些物质以复合物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 (3 )缓冲作用 血浆蛋白在维持血液正常酸碱度方面起缓冲作用。,(4)参与免疫功能 球蛋白主要是丙种球蛋白含有多种抗体,能与抗原结合,从而杀灭致病因素。 (5)营养功能 蛋白质起着营养贮备的作用。 (6)参与凝血和抗凝血作用 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等因子是引起血液凝固的成分。生理性抗凝物质与促进纤维溶解的物质都是血浆蛋白。,2、非蛋白氮 血中蛋白质以外的含氮物质,总称非蛋白氮。主要是尿素,此外还有尿酸、肌酐、氨基酸、多肽、氨和胆红素等。其中氨肌酸和多肽是营养物质,其余是代谢产物。,3、不含氮有机物 血糖: 血浆中所含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 血脂: 血浆中所含脂肪类物质,包括磷脂、 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等。,4、无机盐 大部分是以离子状态存在。阳离子有Na、 K 、Ca 、Mg ,阴离子有Cl 、HCO3、HPO4 、SO 。,(二)血浆的理化特性 血浆的理化特性是由化学成分决定的。其颜色是由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胆红素的含量所决定,呈淡黄色;血浆的比重(1.025-1.030)和粘滞性决定于血浆蛋白的浓度;血浆的渗透压决定于血浆溶质的颗粒总数;血浆的酸碱度决定于碳酸和碳酸氢盐两者含量的比值。,1、血浆渗透压 渗透压的大小决定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数目多,渗透压大。正常血浆渗透压约为7.6个大气压.它由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包括各种电解质的离子和葡萄糖、尿素等形成)和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形成)。,凡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为等渗溶液,如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等。红细胞在高渗溶液中会失水发生皱缩;在低渗溶液中,会因过多的水分进入而引起红细胞膨胀乃至破裂,发生溶血。,2、酸碱度 正常人的血浆酸碱度在PH7.35-7.45之间。 血浆的酸碱度相对恒定对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血浆酸碱度的变化如果超过一定范围,就会影响酶的活性。血浆的PH偏碱性而保持相对稳定,对于组织,特别是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维持正常的兴奋性具有重要意义。酸性增加,组织兴奋性降低;碱性增加,兴奋性提高。人体能耐受的最大的PH变动范围是6.9-7.8。,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和生理 一、红细胞(红血球) (一)形态与数量 呈双凹圆盘状,直径约为6-9微米。具有弹性和可塑性,在通过直径比它还小的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通过后恢复原形。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但仍具有代谢功能。,红细胞内充满丰富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约占细胞的32%,水占64%,其余4%为脂质、糖类和各种电解质。,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年男性为400-500万/立方毫米,女性为350-460万,初生婴儿可超过600万。高原居民、经常运动者多。,(二)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输O2和CO2,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这些功能都是通过血红蛋白来实现的。成年男性HB含量约为12-15g/100ml血液,女性约为11-14g/100ml血液。,HB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结合而成。血液呈红色即因亚铁血红素的缘故。该分子中的Fe在氧分压高时,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 O2 );在氧分压低时,与氧解离,释放出O2 ,成为还原血红蛋白,由此实现运输氧的功能。HB中Fe如氧化成Fe ,称高铁HB,则丧失携带O2 的能力。 HB与CO的亲和力比氧大210倍,所以在空气中CO浓度增高时,易产生CO中毒。,(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与破坏 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保持着动态平衡,使血液中血细胞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1、生成过程:血细胞是在造血器官内产生并发育成熟的。成人的造血器官主要是红骨髓,此外还有脾和淋巴结等。婴儿期红骨髓广泛分布于各类骨髓腔内,成人则局限于长骨的骨骺端,以及不规则骨和扁骨的骨松质内。红细胞在体内生存期约为120天。,2、红细胞的破坏:红细胞因衰老而被破坏,也可因理化因素或病理因素而被破坏。,(四)红细胞异常增多与贫血 1、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数高达600万/立方毫米时,称为红细胞增多症。主要由于空气中氧含量少或机体运输氧的功能发生障碍,造成组织缺氧,使造血器官活动加强,生成更多的红细胞。,2019/8/6,37,可编辑,2、贫血:血液中HB含量或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均称为贫血。其原因主要是(1)生成原料缺乏:最常见为缺Fe ,称缺铁性贫血;缺乏VitB12、叶酸等促使红细胞分化和成熟的物质,为恶性贫血。(2)造血器官功能障碍,为再生障碍性贫血。(3)红细胞破坏增加。,二、白细胞 (一)形态、计数和分类 白细胞无色呈球形,有细胞核,体积比红细胞大。正常人白细胞计数在4000-10000个/立方毫米。,血涂片中白细胞经Wright染色法染色后,根据形态差异和细胞质内有无特有的颗粒,白细胞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细胞的胞质内含有特殊嗜色颗粒,称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另一类细胞的胞质中不含有特殊嗜色颗粒,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此五种细胞各占的百分率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名称 百分比(%) 形态特点 中性粒细胞 50-70 细胞核为杆状或分叶状, 颗粒微细,染成红紫色 嗜酸性粒细胞 3-5 细胞核分为两叶,多呈 八字形,颗粒粗大染成红色 嗜碱性粒细胞 0-1 细胞核不规则,有些分为 2-3叶,颗粒大小不等、分 布不均,染成深蓝色 淋巴细胞 25-40 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 染成深蓝色;细胞质很少, 染成天蓝色 单核细胞 2-8 核呈肾形或马蹄形,染成灰蓝色,1、中性粒细胞:主要功能是吞噬外来的微生物和机体本身的坏死组织及衰老的红细胞,是机体发生急性炎症的主要反应细胞。 2、噬酸性粒细胞:与机体的过敏反应有关。机体过敏反应时、寄生虫感染时增多。 3、噬碱性粒细胞:释放肝素作为酯酶的辅基可加快脂肪分解;释放组胺与过敏反应有关。,4、单核细胞:具有吞噬杀灭功能。可进一步分化成熟为巨噬细胞,为体内吞噬能力最强的细胞。 5、淋巴细胞:在机体特异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免疫是机体对异物的识别、排除和消灭的过程。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免疫两大类。 非特异免疫是先天的,对多种病原微生物具有防御作用,而不需依赖特殊微生物的刺激的免疫。如皮肤、粘膜、吞嗜细胞的吞嗜作用。,特异性免疫也称获得性免疫,是指机体在生活过程中,通过隐形感染、传染病或预防接种等方式,使病原微生物与免疫细胞接触后获得的防御机能。也就是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特异性抗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以杀灭特异性抗原。所以淋巴细胞也叫免疫细胞。,T细胞:约占淋巴细胞的70-80%,执行细胞免疫和免疫调节功能。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分化成免疫淋巴母细胞,再繁殖成具有免疫活性的致敏淋巴细胞,随血液或淋巴液抵达抗原处,与抗原直接接触,分泌免疫活性物质而发挥作用。这种免疫方式称细胞免疫。,B细胞:约占淋巴细胞的15%。当此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种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以针对不同的抗原产生中和、沉淀、凝集或溶解作用。这种免疫方式称体液免疫。 裸细胞:约占淋巴细胞的5-10%。分为杀伤细胞(K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三、血小板 (一)形态、结构和数量 血小板又称血栓细胞,不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无细胞核,是巨核细胞分离出来的小块胞质,直径只有2-4微米。正常时呈圆盘状,有时可伸出伪足,常集合成群,瑞氏染色法染成红色。正常人血液中含血小板10-30万个/立方毫米。如血小板减少到5万以下时,机体某些组织容易出血。,(二)功能 1、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止血是指血管破损,出血得到制止;凝血是指血液凝固成块。 2、营养和支持作用:血小板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三)形成与破坏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巨核细胞系定向祖细胞发育而来。其平均寿命7-14天。衰老的血小板被脾和肝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和破坏。,第三节 红细胞血型和输血 一、血型 当一个人的红细胞同另一个人的血清混合时,可看到红细胞粘聚在一起,成为一簇簇不规则的细胞团,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反应,这种反应也是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表面一些抗原性物质,统称凝集原;血清中则含有相应的特异性抗体,统称为凝集素。当含有某种凝集原的红细胞遇到与它相对抗的凝集素时,就会发生一系列反应,使红细胞凝集成团。根据人类红细胞表面所含凝集原的不同,将人类血液分为若干类型,称血型。,现已发现20多个血型系统,其中ABO、RH血型系统在临床中最具意义。 (一)ABO血型 1、血型凝集原: 有A和B两种凝集原。根据其组合可有四种类型: (1)含有A凝集原的称为A型; (2)含有B凝集原的称B型; (3)含有A和B两种凝集原的称AB型; (4)既无A,也无B凝集原的称O型。,2、血型凝集素: 人血清中含两类凝集素:抗A(抗体);抗B( 抗体)。在同一个体血清中,不含有它本身红细胞抗原相对的抗体。 A型血中只有抗B;B型血中只有抗A;AB型血中无抗A和抗B;O型血中既有抗A又有抗B。,血型 抗原(凝集原) 抗体(凝集素) A A 抗B B B 抗A AB A及B 无 O 无 抗A及抗B,当A型红细胞与B型血清混合时,会发生凝集反应;当B型红细胞与A型血清混合时,发生凝集反应;AB型红细胞可被A、B和O型血清所凝集;O型红细胞不含凝集原,与A、B和AB型血清混合都不发生凝集。,将受检者的血液经适当稀释分别滴入A型标准血清和B型标准血清中,根据出现的凝集现象的情况就可鉴定血型。,3、血型的遗传:血型是先天遗传的。控制ABO血型系统的基因共有三个,即A基因、B基因和O基因,前两者是显性基因,后一个是隐形基因。每种血型都是由两个基因决定的。,血型的表现型 血型的遗传基因 A AA、AO B BB、BO AB AB O OO,按照遗传学规律,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形基因在一起,前者表达,后者不表达,如A型血的人,其基因型为AA或AO;只有两个都是隐形基因时,隐形基因才有表达的机会,如OO表达O型血。,决定血型的基因在红细胞膜上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精、卵子)经过减数分裂,则只有一个,形成合子细胞时再结合成对。因此,子女的血型取决于其双亲。,当父亲血型为A,基因型如为AO,母亲血型为B,基因型如为BO时,由父母双方各遗传一种基因给子代,则可得AB、BO、AO、OO四种基因型。因此,AB的后代中可能出现A、B、O和AB四种血型。 A O B O AB BO AO OO,子 代 父母的血型 可能有的血型 不可能有的血型 O O O A、B、AB O A O、A B、AB O B O、B A、AB O AB A、B O、AB A A A、O B、AB A B O、A、B、AB A AB A、B、AB O B B B、O A、AB B AB A、B、AB O AB AB A、B、AB O,(二)Rh血型 大多数人的红细胞中还含有另一种抗原物质,称Rh因子(Rh凝集原)。红细胞具有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