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变速器换档叉尾架体加工工艺及关键工序工装设计-说明书【有对应的CAD图】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变速器换档叉尾架体加工工艺及关键工序工装设计-说明书【有对应的CAD图】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变速器换档叉尾架体加工工艺及关键工序工装设计-说明书【有对应的CAD图】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变速器换档叉尾架体加工工艺及关键工序工装设计-说明书【有对应的CAD图】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变速器换档叉尾架体加工工艺及关键工序工装设计-说明书【有对应的CAD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订做机械设计 (有图纸 CAD 和 WORD 论文) QQ 1003471643 或 QQ 2419131780 毕业设计说明书( 论文) 题 目: 变速器换挡叉加工工艺及 关键工序工装设计 毕 业 设 计 说 明 书 ( 论 文 ) 中 文 摘 要 工艺规程的原则是优质高产和低成本,即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生产 周期,改变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夹具设计在机械加工中 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保证加工精度,提高产品质量,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保 证安全,提高劳动生产率,能以优质、高效、低耗的工艺去完成零件的加工和产 品的装配。而使用了分度钻的好处在于,可采用多工位加工,能使加工工序集中, 从而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和提高生产率。 使用夹具的最根本目的是获得好的经济效益。所以设计夹具也和其它技术工 作一样,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个经济问题。每当设计一套夹具之前,都 要进行必要的技术经济分析,使所设计的夹具获得最佳的经济效果。同样组合机 床的设计也是很重要的,科学的设计组合机床减少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 本文对变速器换挡叉的结构进行工艺分析,确定加工工艺路线,根据任务书 的要求制定出零件的工艺规程,并设计工序粗铣 1 95 6和 2 . 64 4 . 6两侧面的 专用夹具和组合机床。 关键词 工艺规程 夹具设计 工艺分析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第 页 共 页 订做机械设计 (有图纸 CAD 和 WORD 论文) QQ 1003471643 或 QQ 2419131780 毕 业 设 计 说 明 书 ( 论 文 ) 外 文 摘 要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第 1 页 共 31 页 T i t l e C h a n g e G e a r C h a n g e s T h e T r e a t i n g H a n d i c r a f t B l o c k i n g a F o r k A b s t r a c t T h e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d u r e p r i n c i p l e i s h i g h g r a d e h i g h y i e l d a n d l o w c o s t , i s o n t h e p r e m i s e o f p r o d u c t q u a l i t y , t o s h o r t e n a p r o d u c t i o n c y c l e , t o c h a n g e t h e c o n d i t i o n w o r k i n g , t o i m p r o v e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 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 e c o n o m i c r e s u l t s i n g u a r a n t e e . G r i p d e s i g n h a s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e f f e c t i n m a c h i n e w o r k , i t c a n s w e a r t o p r o c e s s a c c u r a c y , t o r a i s e p r o d u c t q u a l i t y , l i g h t e n w o r k e r s l a b o u r i n t e n s i t y , s w e a r t o s a f e , t o i m p r o v e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 c a n u s e h i g h g r a d e , h i g h - e f f e c t , t h e l o w c o n s u m p t i o n h a n d i c r a f t g o e s t o a c c o m p l i s h t h e p a r t t r e a t i n g a n d t h e p r o d u c t a s s e m b l i n g . B u t t h e b e n e f i t h a v i n g u s e d s c a l e d i v i s i o n d r i l l l i e s i n , m a y a d o p t m u l t i s t a t i o n t r e a t i n g , t h e w o r k i n g p r o c e d u r e t h e e n e r g y m e s s e n g e r i s p r o c e s s e d c o n c e n t r a t e s , t h e r e b y , l i g h t e n w o r k e r s l a b o u r i n t e n s i t y a n d i m p r o v e e f f i c a c y . U s e t h e b a s i c e s t c l a m p p u r p o s e t o b e t o g a i n t h e g o o d e c o n o m i c e f f e c t . T h e r e f o r e d e s i g n i n g t h a t t h e c l a m p i s a l s o s a m e a s o t h e r t e c h n o l o g y j o b , n o t o n l y b e a t e c h n o l o g y p r o b l e m , a n d b e e c o n o m i c p r o b l e m s . N e e d i n g t o c a r r y o u t n e c e s s a r y t e c h n i c a l e c o n o m y a n a l y s i s , m a k e t h e w h a t b e d e s i g n e d t h a t c l a m p g a i n o p t i m u m e c o n o m i c r e s u l t s b e f o r e d e s i g n i n g a s e t o f c l a m p e v e r y t i m e . T h e d e s i g n c o n s t i t u t i n g a m a c h i n e t o o l b y t h e s a m e t o k e n i s a l s o v e r y i m p o r t a n t , t h e s c i e n c e d e s i g n c o m b i n a t i o n m a c h i n e t o o l c u t s d o w n o n - t i m e a n d t h e w o r k i n g s t r e n g t h .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t h e m a i n b o d y o f a b o o k i s s h i f t e d g e a r s f o r k t o c h a n g e g e a r c a r r i e s o u t i n d u s t r i a l a n a l y s i s , a s c e r t a i n s t h e r o u t e p r o c e s s i n g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第 2 页 共 31 页 h a n d i c r a f t , t h e c a l l f o r a c c o r d i n g t o m i s s i o n b o o k w o r k s o u t o u t t h e p a r t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d u r e , d e s i g n t h i c k b r i g h t m e t a l o f w o r k i n g p r o c e d u r e I I I 1 9 5 6 a n d 2 . 6 4 4 . 6 l i a n g o f s i d e s p e c i a l u s e . K e y w o r d s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d u r e G r i p d e s i g n I n d u s t r i a l a n a l y s i s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第 3 页 共 31 页 目 录 1 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2 零件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 . 1 零件的作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 . 2 零件的工艺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 . 3 零件的主要技术条件分析及技术关键问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3 工艺规程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3 . 1 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3 . 2 基面的选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3 . 3 制订工艺路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3 . 4 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3 . 5 确定切削余量及基本工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4 夹具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4 4 . 1 问题的提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4 4 . 2 夹具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4 4 . 3 夹具的零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5 4 . 4 夹具设计及操作说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8 5 组合机床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9 5 . 1 组合机床机构方案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9 5 . 2 组合机床通用部件的选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9 5 . 3 被加工零件工序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9 5 . 4 被加工零件加工示意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0 5 . 5 组合机床联系尺寸图的绘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1 结束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2 致 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3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4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第 4 页 共 31 页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要求机械工业不断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加上 市场需求的变化多端,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也越来越短,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比例在 提高1。这样,传统的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很不适应新的生产特点。为了适应机械工业又 好又快发展的需求,机床夹具的设计与制造技术也必须与时俱进,要求企业的高级技能 人才能不断设计出构思合理、结构正确、工艺良好的各种新型夹具2。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经过近两年来的宏观调控,终于将其从 2002 年、2003 年的狂 飙式发展速度上降了下来,回到了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理性发展的轨道上来,虽然 对行业有些影响和负面作用,但使整个行业对其发展前途认识更清楚了,这是经受宏 观调控的洗礼的成果3。 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沉重的人员负担已经成为制约工程机械国企快 速发展的桎梏之一。现有体制下,国企无法根据产业周期和经营需要调节雇员数量, 并因此导致劳动成本居高不下和薪酬结构缺乏竞争力,客观上形成“无用之人无法不 用,有用之人无力留用”的尴尬局面。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只能从根而治,通过改制 彻底解决国有职工身份置换问题,在此基础上遵循市场化原则对企业的劳务成本和薪 酬结构进行合理化调4。 工程机械国企有必要紧紧抓住国企改革以及行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 自身的行业地位优势、市场优势和品牌优势,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力争从根本上解决 自身存在的重大问题,全面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并进一步谋求国际化发展,参与国际 竞争,在世界工程机械领域树立中国民族品牌5。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第 5 页 共 31 页 2 零件分析 2 . 1 零件的作用 题目所给定的零件是变速器换档叉(见图 1 ) ,它位于传动轴的端部。主要作用是 是传递扭矩,使变速器获得换档的动力6。 图 1 变速器换挡叉零件图 2 . 2零件的工艺分析 该变速器换档叉需要加工的表面可大致分为四类: (1 ) 88 .15 F孔。 (2 ) 以88 .15 F为基准的顶端两 1 95 6 和 2 . 64 4 . 6 侧面。 (3 ) 叉口的前后两侧面。 (4 ) 以88 .15 F为基准的其它几个平面以及槽面。 (5 ) M 1 0 1 - 7 H 螺纹。 这几组加工加工面之间有着一定的位置要求,主要是:88 .15 Fm m 孔的中心线与 叉口的前后两侧面的垂直度公差为 0 . 0 5 m m 。 2 . 3 零件的主要技术条件分析及技术关键问题 从变速器换挡叉的作用和性能来分析:变速器换挡叉是用来传递扭矩的不拨动齿 轮的,所以对88 .15 F孔的精度还是比较高的,由于叉口是用来对齿轮拨动的,叉口 的精度也是要求高一点, 而相对的槽面的粗糙度就可以大一点。 至于 M 1 0 1 - 7 H 螺纹,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第 6 页 共 31 页 因为需要将换挡叉在一个轨道上移动说以需要确定一个轨道而设计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该零件在中批量生产条件下是不需要采用专用机床来进 行加工的7。可以通普通车床配上专用夹具就可以保证其精度和表面加工要求。可以 说该零件在加工上应该没有相当大的技术难题8。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第 7 页 共 31 页 3 工艺规程设计 3 . 1 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零件的材料为 3 5钢。常用的毛坯件有铸件、锻件、型材、冲压件和焊接件等。 考虑到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经常承受交变载荷及冲击性载荷,因此应该选用锻件,以使 金属纤维尽量不被切断,保证零件工作可靠,且零件的轮廓尺寸不大,故可采用模锻 成型9。 3 . 2 基准的选择 基准的选择是工艺规程设计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基准选择的正确与否,可以使加 工质量得到保证,生产率得以提高。否则,加工工艺过程会问题百出,更有甚者,还 会造成零件大批报废,使生产无法正常进行10。 3 . 2 . 1 粗基准的选择。 选择定位粗基准是要能加工出精基准,同时要明确哪一方面的要求是主要的。粗 基准的选择应以下面的几点为原则: (1 ) 应选能加工出精基准的毛坯表面作粗基准。 (2 ) 当必须保证加工表面与不加工表面的位置和尺寸时,应选不加工的表面作 为粗基准。 (3 ) 要保证工件上某重要表面的余量均匀时,则应选择该表面为定位粗基准。 (4 ) 当全部表面都需要加工时,应选余量最小的表面作为基准,以保证该表面 有足够的加工余量。 在铣床上加工变速器换档叉时,以8 .15内孔作为粗基准。满足粗基准的选择 原则11。 3 . 2 . 2 精基准的选择。 精基准的选择应从保证零件加工精度出发,同时考虑装夹方便,夹具结构简单。 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 尽量选零件的设计基准作精基准,可以避免因基准不重合引起的定位误差, 这一原则称为“基准重合”原则。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第 8 页 共 31 页 (2 ) 尽可能使工件各主要表面的加工,采用统一的定位基准,这是“基准统一” 原则。 (3 ) 当零件主要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要求很高时,应采用互为基准,反复加工 的原则12。 (4 ) 选择加工表面本身作为定位基准,即“自为基准” 。 (5 ) 选择的定位精基准,应保证工件定位准确,夹紧可靠,夹具结构简单,操 作方便。 该零件加工时,采用8 .15内孔作为精基准来加工换档叉叉口前后两侧面。 3 . 3 制订工艺路线 工艺路线的拟订是制定工艺规程的关键,其主要任务是选择各个表面的加工方法 和加工方案,确定各个表面的加工顺序和工序的组合内容,它与定位基准的选择密切 相关。制定工艺路线的出发点,应当是使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精度及位置精度等技 术要求能得到合理的保证。在生产纲领已确定的条件下,应考虑机床的夹具,并尽量 使工序集中来提高生产率。除此以外,还应当考虑经济效果,以便使生产成本尽量降 低13。 工艺方案分析:由于零件表面精度要求较高,所以安排了粗铣和精铣。考虑到 8 .15孔的精度要求较高,安排为钻、铰加工。精铣时以mm8 .15孔定位能保证端 面与轴心的位置精度要求14。 综上分析,确定的加工路线方案一如下: 工序 钻并扩铰8 .15孔。 工序 粗铣叉口 1 95 . 9 两内侧面。 工序 粗铣 1 95 6 和 2 . 64 4 . 6 两侧面。 工序 粗铣叉口前后两侧面。 工序 粗铣槽 1 19 . 6 5 两内侧个面。 工序 精铣叉口两内侧面。 工序 精铣 1 95 6 和 2 . 64 4 . 6 两侧面。 工序 精铣叉口前后两侧面。 工序 攻 M101- 7H 螺纹孔。 工序 检查。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第 9 页 共 31 页 工艺路线方案二为: 工序 粗铣叉口 1 95 . 9 两内侧面。 工序 钻并扩铰8 .15孔。 工序 粗铣 1 95 6 和 2 . 64 4 . 6 两侧面。 工序 粗铣叉口前后两侧面。 工序 粗铣槽 1 19 . 6 5 两内侧个面。 工序 精铣叉口两内侧面。 工序 精铣 1 95 6 和 2 . 64 4 . 6 两侧面。 工序 精铣叉口前后两侧面。 工序 攻 M101- 7H 螺纹孔 工序 检查。 工艺方案的比较与分析: 上述两个工艺方案的特点在于:方案一是先将定位孔加工出来以便于其他面的加 工。这样设计符合加工基准的选择,对和面的加工起到定位基准的作用;方案二则先 将叉口内侧面加工出来,然后再加工其它平面,叉口内侧面加工好在以此为加工基准 的话很难确定空的定位,而且这样铣叉口内侧面在钻孔然后又铣叉口两内侧面增加了 装夹次数,所以增加了劳动时间和工作量15。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先加工孔再加工其 它平面可以更好的保证各个平面的位置及方向误差。因此决定用方案一进行加工16。 工艺过程详见“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综合卡片” 。 3 . 4 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确定 “变速器换档叉”零件为 3 5 钢,硬度 1 8 0 - 2 0 1 H B S ,采用在锻锤上合模模煅毛坯。 根据上述原始资料及加工工艺,分别确定各加工表面的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 及毛坯尺寸如下: (1 ) 88 .15 F内孔 毛坯为实心,不冲出孔。内孔精度要求 IT7,参照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 (以下简称工艺手册 )表 2.3- 9 确定孔的加工余量分配: 钻孔:15 扩钻:5 .15 Z = 0 . 5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第 10 页 共 31 页 粗铰:7 .15 Z = 0 . 2 精铰: 043. 0 016. 0 8 .15 + + Z = 0 . 1 表 1 工序尺寸 工序间 工序间 工序 名称 工序 间 余量 /mm 经济精度 / m 表面粗糙 度 / m 工序间 尺寸 /mm 尺寸公差 /mm 表面粗糙 度 / m 精铰孔 0.1 H9 Ra6.3 8 .15 043. 0 016. 0 8 .15 + + Ra6.3 粗铰孔 0.2 H10 Ra6.3 7 .15 058. 0 0 7 .15 + + Ra6.3 扩钻孔 0.5 H12 Ra12.5 5 .15 100. 0 0 5 .15 + Ra12.5 钻孔 15 H12 Ra12.5 15 150. 0 0 15+ Ra12.5 (2 ) 粗铣叉口两内侧面 由于两内侧面对于 R 2 8 . 5 中心线有平行度等位置要求,所以可以将其看作内孔来 确定加工余量, 即 046. 0 0 51+的孔。 毛坯为实心, 已经有孔, 精度要求为 IT8, 参照 工 艺手册表 2- 3.9 确定加工余量的分配: 为简化模煅毛坯的外形,先直接取叉口尺寸为 46.5 。表面粗糙度要求3 . 6Ra, 需要精铣,此时粗铣单边余量 z = 2 . 0 。 表 2 工序尺寸 工序间 工序间 工序 名称 单边工序 间 余量/mm 经济精度 / m 表面粗糙度 / m 工序间 尺寸/mm 尺寸公差 /mm 表面粗糙度 / m 粗铣 2 H11 Ra12.5 50.5 19. 0 0 5 .50 + Ra12.5 毛坯 H16 46.5 6. 1 0 5 .46 + Ra25 (3 ) 1 95 6 和 2 . 64 4 . 6 两侧面 由于是在卧式铣床上两把刀同时铣床上两把刀同时铣,所以可以把两侧面的余量 用双边余量来计算17。现毛坯长度方向直接取 1 3 . 6 5 。需要精铣,此时粗铣单边余 量为 z = 2 . 0 - 0 . 2 = 1 . 8 ,表面粗糙度为Ra12.5精铣时单边余量 z = 0 . 2 ,表面粗糙度为 Ra6.3。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第 11 页 共 31 页 表 3 工序尺寸 1 95 6 两侧面 工序间 工序间 工序 名称 单边工序 间 余量/mm 经济精度 / m 表面粗糙度 / m 工序间 尺寸/mm 尺寸公差 /mm 表面粗糙度 / m 粗铣 1.8 H11 Ra12.5 10.05 0 11. 0 05.10 Ra12.5 毛坯 H16 13.65 0 1 . 1 65.13 Ra25 表 4 工序尺寸 2 . 64 4 . 6 两侧面,工序间尺寸是到孔心的距离 工序间 工序间 工序 名称 单边工序 间 余量/mm 经济精度 / m 表面粗糙度 / m 工序间 尺寸/mm 尺寸公差 /mm 表面粗糙度 / m 粗铣 1.8 H11 Ra12.5 10.5 0 11. 0 5 .10 Ra12.5 毛坯 H16 12.3 0 1 . 1 3 .12 Ra25 (4 ) 叉口前后两侧面 该端面的表面粗糙度要求3 . 6Ra,所以先粗铣再精铣。查机械加工余量手册 (以下简称 余量手册 ) 中的表 4 - 2 查得煅件尺寸公等级 C T 分为 7 - 9 级, 用 8 级18。 此时粗铣单边余量为 z = 2 . 0 m m ,精铣时单边余量 z = 0 . 2 。 表 5 工序尺寸叉口前后两侧面 工序间 工序间 工序 名称 单边工序 间 余量/mm 经济精度 / m 表面粗糙度 / m 工序间 尺寸/mm 尺寸公差 /mm 表面粗糙度 / m 粗铣 2 H11 Ra12.5 6.3 0 9. 0 3 . 6 Ra12.5 毛坯 H16 10.3 0 1 . 1 3 .10 Ra25 (5 ) 槽的加工 1 19 . 6 5 两个面的粗加工粗糙度要求5 .12Ra。 因为它们的粗糙度要求为5 .12Ra,所以只需进行粗铣。Z = 0 . 2 。 表 6 工序尺寸 工序间 工序间 工序 名称 单边工序 间 余量/mm 经济精度 / m 表面粗糙度 / m 工序间 尺寸/mm 尺寸公差 /mm 表面粗糙度 / m 粗铣 0.2 H11 Ra12.5 14.2 11. 0 0 2 .14 + Ra12.5 切槽 H16 13.8 1. 1 0 8 .13 + Ra25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第 12 页 共 31 页 (6 ) 精铣叉口两内侧面 由于两内侧面对于 R 2 8 . 5 中心线有平行度等位置要求,所以可以将其看作内孔来 确定加工余量,即 0.1 0 51+的孔。毛坯为实心,已经有孔,精度要求为 IT8,参照工 艺手册表 2- 3.9 确定加工余量的分配: 为简化模煅毛坯的外形,先直接取粗加工叉口尺寸为 50.5 。表面粗糙度要求 3 . 6Ra,需要精铣,精铣时单边余量 z = 0 . 2 5 。 表 7 工序尺寸 工序间 工序间 工序 名称 单边工序 间 余量/mm 经济精度 / m 表面粗糙度 / m 工序间 尺寸/mm 尺寸公差 /mm 表面粗糙度 / m 精铣 0.25 H8 Ra6.3 51 046. 0 0 51+ Ra6.3 粗铣 H11 Ra12.5 50.5 19. 0 0 5 .50 + Ra12.5 (7 ) 1 95 6 和 2 . 64 4 . 6 两侧面 由于是在卧式铣床上两把刀同时铣床上两把刀同时铣,所以可以把两侧面的余量 用双边余量来计算。现毛坯长度方向直接取 1 2 。表面粗糙度为3 . 6Ra,需要精铣, 此时粗铣单边余量为 z = 2 . 0 - 0 . 2 = 1 . 8 ,精铣时单边余量 z = 0 . 2 。 表 8 工序尺寸 精铣 1 95 6 两侧面 工序间 工序间 工序 名称 单边工序 间 余量/mm 经济精度 / m 表面粗糙度 / m 工序间 尺寸/mm 尺寸公差 /mm 表面粗糙度 / m 精铣 0.2 H8 Ra6.3 9.65 0 025. 0 65. 9 Ra6.3 粗铣 H11 Ra12.5 10.05 0 11. 0 05.10 Ra12.5 表 9 工序尺寸 精铣 2 . 64 4 . 6 两侧面,工序间尺寸是到孔心的距离 工序间 工序间 工序 名称 单边工序 间 余量/mm 经济精度 / m 表面粗糙度 / m 工序间 尺寸/mm 尺寸公差 /mm 表面粗糙度 / m 精铣 0.2 H8 Ra6.3 10.3 0 027. 0 3 .10 Ra6.3 粗铣 1.8 H11 Ra12.5 10.5 0 11. 0 5 .10 Ra12.5 (8 ) 叉口前后两侧面 该端面的表面粗糙度要求3 . 6Ra,所以先粗铣再精铣。查机械加工余量手册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第 13 页 共 31 页 (以下简称余量手册 )中的表 4 - 2 查得煅件尺寸公等级 C T 分为 7 - 9 级,选用 8 级。 精铣时单边余量 z = 0 . 2 。 表 10 工序尺寸 工序间 工序间 工序 名称 单边工序 间 余量/mm 经济精度 / m 表面粗糙度 / m 工序间 尺寸/mm 尺寸公差 /mm 表面粗糙度 / m 精铣 0.2 H8 Ra6.3 5.9 0 019. 0 9 . 5 Ra6.3 粗铣 2 H11 Ra12.5 6.3 0 9. 0 3 . 6 Ra12.5 (9 ) 攻 M 1 01 - 7 H 螺纹孔 选取 M 1 0 的丝锥进行攻螺纹,查余量手册可以一次成型。 3 . 5 确定切削余量及基本工时 工序:钻、扩及铰钻88 .15 F孔,本工序采用计算法确定切削用量。 (1 ) 加工条件 工件材料:35 钢正火,55 . 0 = b QGPa、模锻。 加工要求:钻、扩及铰钻88 .15 F孔, 2 . 3=Ra。 机床:转塔车床。 刀具:麻花钻15、扩孔钻5 .15、铰刀。 (2 ) 计算切削用量 (a ) 钻15孔 1 进给量f 根据切削用量简明手册 (以下简称切削手册 )表 2 . 7 ,当 钢的800 b MPa, 15= o d时,f= 29. 0/ r 37. 0/ r ,由于本零件在加工 8 .15孔时,属于低刚度零件,故进给量应乘系数 0 . 7 5 ,则 f= (0.290.37)0 . 7 5 = 0 . 2 2 / r 0 . 2 8 / r 根据机床说明书,现取f= 0 . 2 0 / r 2 切削速度 根据 切削手册 表 2 . 1 3 及表 2 . 1 4 , 查得切削速度18=vm/min。 3 主轴转速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第 14 页 共 31 页 38215/181000/1000= ws dvnr/ m i n 根据机床说明书(见工艺手册表 4 . 2 - 8 ) ,与382r/min 相近的机床转速为 3 0 0 r/min,故实际切削速度为: v =13.141000/300 8 . 151000/.= wwn dvr/ m i n 4 切削工时 按工艺手册表 9 . 4 - 3 1 。 43=l, 9 1 =l, 3 2 =l (b ) 扩5 .15孔 1 进给量f 根据切削手册表 2 . 1 0 ,当钢的800 b MPa, 8 . 15= o d 时,f=0.60.9/ r ,由于本零件在加工8 .15孔时,属于低刚度零件,故进给量 应乘系数 0 . 7 5 ,则 6 . 0(=f45. 075. 0)9 . 0=/ r 675. 0/ r 按机床说明书,取f= 0 . 5 0 / r 2 切削速度 扩孔钻扩孔的切削速度, 根据工艺手册表 2 8 - 2 确定为 V = 0 . 4 V 钻 其中 V 钻为用钻头钻同样尺寸的实心孔时的切削速度. 故 562. 54 . 013.14=vm/min 3 主轴转速 1 . 116 5 . 15/652 . 5 1000/1000= ws dvnr/min 按机床选取 n w = 1 9 5 r / m i n 4 机动工时 43=l, 3 1 =l, 3 2 =l 112 ()/(4333)/195 0.50.5min w tllln f=+=+ += (c ) 粗铰7 .15孔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第 15 页 共 31 页 1 进给量f 根据工艺手册表 2 . 1 0 ,铰孔时的进给量和切削速度为钻孔时的1/21/3, 所以 07 . 0 2 . 03/13/1= 钻 ff/r 71 . 4 13.143/11/3v= 钻 v/r 5 . 95 7 . 15/71 . 4 1000/1000= ws dvnr / 2 切削速度 按机床选取195 /min w nr=, 所以实际切削速度为: 61 . 9 1000/195 7 . 1514 . 3 1000/= wwn dvm / m i n 3 切削工时 43=l, 3 1 =l, 4 2 =l lt( 1 = 1 l43(/ ) 2 =fnl w 34)/1950.07=3.67m i n 4 精铰8 .15孔 因为与粗铰时共用一把刀,利用其机床对工件作粗、精铰孔,所以切削用量及工 时均与粗铰相同。 1/31/3 0.20.07/ffmm r= 钻 07 . 0 2 . 03/13/1= 钻 ff/ r 61 . 9 1000/195 7 . 1514 . 3 1000/= wwn dvm / m i n 195 w nr / m i n lt( 1 = 1 l43(/ ) 2 =fnl w 34)/1950.07=3.66m i n 工序: 粗铣叉口 19 5.9 两内侧面; 保证两侧面距离尺寸为 1. 0 0 5 .50 + (1 ) 选择刀具和机床 查阅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表 3 . 1 - 2 9查得采用硬质合金立铣刀, mmdw60=齿数为 5 个,机床选择为卧式铣床 X 6 3 。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第 16 页 共 31 页 (2 ) 切削深度 p a 由于加工余量不是很大可以一次走刀切完,所以0 . 2= p a (3 ) 每齿进给量 z f 由数控加工工艺表 5 - 5 得硬质合金立铣刀每齿进给量 z f为0.150.30,由手 册得 z f取 0 . 1 5 m m / z (4 ) 切削速度 f v 铣削速度: 由 数控加工工艺 表 5 - 6 得硬质合金立铣刀切削速度为4590m m / m i n , 由手册得 f v取 6 0 m m / m i n . (5 ) 主轴转速 s n 主轴转速: 7 . 47740/601000/1000= ws dvnr / m i n (6 ) 实际切削速度v 根据机床说明书,取 nw= 4 5 0 r / m i n ,故实际切削速度为: 52.561000/450401000/= wwn dvm / m i n (7 ) 检验组合机床功率 根据切削用量简明手册当工件的硬度在 HBS = 1 8 0 - 2 0 1 时, e a 35 , p a 3.0 , 0 d = 60 ,z =5, f v= 60 /min,查得 P cc= 2.7kw,根据卧式铣床 X63 说 明书,机床主轴允许功率为:PcM=100.75kw = 7.5kw,故 P ccPcm,因此,所选择 的切削用量是可以采用的,即: p a= 2 , f v= 60 /min, s n = 450r /min,v= 56.52m/min, z f= 0.08 /z。 (8 ) 切削工时 行程=l 1 l 2 l= 5 0 50/3300.16min m t = 工序 粗铣 1956 和 2.644.6 两侧面; (1 ) 刀具和机床的选择 根据切削用量简明手册表选择采用直柄立铣刀,dw= 5 Z = 6 ,机床选择 X 5 2 K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第 17 页 共 31 页 立式铣床。 (2 ) 切削深度 p a 由于加工余量不是很大可以一次走刀切完,所以0 . 2= p a (3 ) 每齿进给量 z f 查切削用量简明手册表 3.3 机床功率为 7.5kw,所以根据需要选择08. 0= z f/ 齿。 (4 ) 切削速度 f v 铣削速度由数控加工工艺确定 f v= 0 . 0 6 / m i n ,即 3 . 6 m / m i n 。 (5 ) 主轴转速 s n 7 . 2115/6 . 31000/1000= ws dvnr / m i n (6 ) 实际切削速度v 根据机床说明书,取 nw= 2 0 0 r / m i n ,故实际切削速度为: 14. 31000/20051000/= w ndv w m/min 当 nw= 2 0 0 r / m i n 时,工作台的每分钟进给量 fm应为 fm= fzz nw= 0 . 8 6 2 0 / m i n = 9 6 / m i n 查机床说明书,有 fm= 9 6 / m i n 与该值接近,故选用 1 0 0 / m i n 。 (7 ) 检验组合机床功率 根据切削用量简明手册当工件的硬度在 HBS = 1 8 0 - 2 0 1 时, e a 35 , p a 3.0 , 0 d = 5 ,z =6, f v= 3.6m/min,查得 P cc= 4.5kw,根据立式铣床 X52K, 机床主轴允许功率为:PcM=100.75kw = 7.5kw,故 P ccPcM ,因此,所选择的切削 用量是可以采用的,即: p a= 2 , f v= 3.6m/min, s n = 200r /min,v= 3.14m/min, z f= 0.08 /z。 (8 ) 切削工时 行程=l 1 l 2 l= 7 0 min7 . 0100/70= m t 工序 粗铣叉口前后两侧面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第 18 页 共 31 页 保证其厚度尺寸 0 0.19 6.3 (1 ) 刀具和机床的选择 查阅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查得采用高速钢齿三面铣刀, dw= 2 2 5 ,齿 数 z = 2 015 =,机床选择为卧式铣床 X 6 3 。 (2 ) 切削深度 p a 由于加工余量不是很大可以一次走刀切完,所以0 . 2= p a (3 ) 每齿进给量 z f 根据切削手册表 3 . 3 得08. 0= z f/齿 (4 ) 切削速度 f v 根据数控加工工艺 ,确定 f v= 0 . 4 5 / m i n ,即 2 7 m / m i n 。 (5 ) 主轴转速 s n 采用高速钢镶齿三面刃铣刀,dw= 2 2 5 ,齿数 z = 2 0 ,15 =。则 38225/271000/1000= ws dvnr / m i n (6 ) 实际切削速度v 根据机床说明书,取 nw= 3 7 . 5 r / m i n ,故实际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