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绪论).ppt_第1页
传染病学(绪论).ppt_第2页
传染病学(绪论).ppt_第3页
传染病学(绪论).ppt_第4页
传染病学(绪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总 论,第一节 概 述,课时安排:3节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感染、隐性感染、传染源、潜伏期、 复发、再燃定义。 熟悉:爆发、流行、大流行、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定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传染过程表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难点:传染过程表现、治疗和预防,传染病学总论 传染病: 是由病原微生物如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最新的感染定义:寄生物(微生物及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的寄生和繁殖。,感染性疾病: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传染病学: 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科学。,鼠疫,黑死病: 在2000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 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使得欧洲人口减少三分之一; 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14世纪大流行时波及我国。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死鼠行”中描述当时“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充分说明那时在我国流行十分猖獗,目前对人类危害性很高的疾病有很多, 例如: 病毒性肝炎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艾滋病 霍乱 流感等,第二节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入侵人体内寄生的过程。 传染过程三因素: 病原体、人体、周围环境。 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主要区别: 是否有传染性。,为什么会抵抗力差?,人体的免疫力大多取决于遗传基因,但是环境的影响也很大,如饮食、睡眠、运动、压力、心情等。,二.感染过程的表现:5 种表现 (一)清除病原体 1、非特异性免疫屏障: 胃酸、吞噬细胞、溶菌酶等。 2、特异性免疫: 母体的抗体 人工自动免疫所产生的抗体。 人工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等。,(二)隐性感染(称亚临床感染): 最常见 定义: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积极因素: 多数:Ab产生清除病原体,防止流行扩散。 消极因素:形成病原携带,作为传染源。,(三)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最易识别 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者的一小部分。,显性感染定义: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的本身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病后免病力持久的疾病有: 麻疹、甲肝、伤寒等 病后免病力不持久的疾病有: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病原体有:如 甲肝病毒 乙脑病毒 结核杆菌 以显性感染为主的疾病有:如 汉坦病毒 麻疹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四)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在人体内停留于入侵部位或离入侵处较远脏器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 分为三种状态 带毒者 带菌者 带虫者 特点:无明显临床表现,但能排出病原体 急性携带者:3个月 慢性携带者:3个月,(五)潜伏性感染(潜在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单纯疱疹 疟疾 结核,潜伏性感染与病原携带状态的区别是: 潜伏性感染潜伏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病原携带者是传染源,三.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 病原体的致病力 机体的免疫功能 致病力; (一)侵袭力: 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 病原体通过: 菌毛、定植因子、粘附作用等发挥侵袭作用。,例如: 钩端螺旋体直接侵入人体, 霍乱孤菌:分泌肠毒素 伤寒杆菌的Vi抗原有抑制吞噬作用的能力 引起腹泻的大肠杆菌能表达受体和肠细胞结合,称为定植因子。,(二)毒力: 毒力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 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 外毒素以白喉、破伤风和肠毒素为代表。 外毒素与靶器官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起作用。 内毒素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代表的脂多糖为代表。 内毒素激活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起作用。,(三)数量: 同一传染病中,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力成正比。如:HBV 不同传染病: 伤寒为10万个菌体可致病 菌痢为10个菌体可致病,(四)变异性: 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因素而产生变异。,流感病毒,四.传染过程中免疫反应的作用 保护性免疫应答 变态反应 (一)保护性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 是机体对进入体内的病原体的一种清除机制。 (1)天然屏障:包括外部屏障和内部屏障,(2)吞噬作用: 游走大单核细胞 固定的吞噬细胞 (肝、脾、淋巴结、骨髓中的) 各种粒细胞(N为主). (3)体液因子: 体液中补体 溶菌酶 纤连蛋白 各种细胞因子,2、特异性免疫: 是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 (1)细胞免疫: 致敏T细胞与相应抗原再次相遇时,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来杀伤病原体及其寄生在细胞内的细菌。,细胞内寄生的细菌: 结核杆菌、伤寒杆菌,麻疹病毒、疱疹病毒,真菌:隐球菌、念球菌 立克次体等,(2)体液免疫: 致敏的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 细胞并产生与相应抗原结合的抗体,即 免疫球蛋白(Ig)。,抗体(Ab): 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地结合,具有免疫功能。 抗体包括: 抗毒素 抗菌抗体 中和(病毒的)抗体 调理素等,免疫球蛋白(Ig): 可分为:IgG、IgA、IgM、IgD、IgE IgG:75-80%,于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 3-5岁接近成人水平。 体内最重要抗体: 丙种球蛋白、抗毒血清主要含IgG 唯一能通过胎盘的Ab: 在新生儿抗感染起重要作用 近恢复期出现,持续时间较长,IgA:13% 分为血清型IgA和分泌型IgA 分泌型IgA合成和分泌的部位: 肠道 呼吸道 乳腺 唾液腺 泪腺 主在存在于: 胃肠道和支气管分泌液 初乳 唾液 泪液,分泌型IgA是参与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 与相应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结合, 阻止病原体粘附到细胞表面 在局部抗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新生儿易患呼吸道、胃肠道感染: 与IgA合成不足有关。 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分泌型IgA, 这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IgM:分子量最大,称为巨球蛋白。 IgM是个体发育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 在胚胎发育晚期的胎儿即能产生IgM 如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 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 在抗原刺激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 IgM出现最早 说明有近期感染 有助于早期诊断, IgD: 正常人血清浓度很低,平均约0.03mg/ml。 血清IgD的确切功能不清楚, 可能与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有关。 IgE: 是人体血清中含量最少的Ig, 血清浓度极低,约为510-5mg/ml。 与原虫和蠕虫感染有关, 与型超敏反应有关。,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一)入侵部位: 入侵门户适当病原体才能定居、繁殖及引起病变。 (二)机体内定位: 病原体的组织亲和性与机体内定位密切相关: 肝炎病毒对肝脏有亲和性 HIV对CD4+T细胞有亲和性 疱疹毒对神经组织、对粘膜有亲和性,(三)排出途径: 定义:排出病原体的途径称为排出途径。 是病人、病原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有传染性的 重要因素。 排出病原体的途径是单一的有: 伤寒杆菌 痢疾杆菌 霍乱孤菌等 多途径排出病原体的有:脊髓灰质炎病毒 需虫媒传播:疟原虫、丝虫等,二、.组织损伤的发病机制 (一)直接损伤: 机械运动及所分秘的酶直接破坏组织。 直接破坏组织:钩体菌 细胞病变导致细胞溶解(脊灰V) 诱发炎症(鼠疫, 耶尔森菌) (二)毒素作用: 外毒素:损害靶器官 内毒素:发热、休克、DIC,(三)免疫机制: 很多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应答有关。 流行性出血热 艾滋病 结核 血吸虫病,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一)发热:大多数传染病均有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 内源性致热源 (二)代谢改变: 1.蛋白代谢: 肝脏合成一系列急性期蛋白,其中C反应蛋白是急性感染的重要标志。 血浆中糖蛋白和球蛋白增加可导致血沉加快。 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 糖原异生作用和能量的消耗增加 肌肉蛋白分解 消瘦。,2.糖代谢: 糖原异生作用增加,使得血糖升高。 新生儿及营养不良者、肝功能衰竭: 糖原异生作用下降,使得血糖下降。 3.水电解质代谢 低钠血症:出汗、呕吐、腹泻等 低钾血症:入少出多。如:霍乱 持续感染,可致贫血。 由于吞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出的介质则导致铁和锌由血浆进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所致。 如:结核,4.内分泌改变: (1)急性感染早期: 糖皮质激素和醛固酮水平升高。 注意临床上不能随便使用激素。 (2)败血症并发肾上腺出血时: 糖皮质激素分泌不足或停止。,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一)传染源: 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传染源包括: 患者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二)传播途径: 定义: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 者的途径。,水平传播: 1.呼吸道传播:空气、飞沫、尘埃。如:流脑 2.消化道传播:水、食物、苍蝇。如:霍乱 3.接触传播:手、用具、玩具。如:菌痢 4.虫媒传播:吸血节肢动物。如:乙脑 5.血液、体液传播:艾滋病、丙肝 垂直传播:母婴传播,如HBV、HIV,(三)人群易感性 易感者: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疾病的周期性: 其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经过一次流行之后,要等待几年当易感者比例再次上升至一定水平,才发生另一次流行。 如:流脑,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 社会因素,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一)有病原体 (二)有传染性:与其他感染病的主要区别 传染期: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 传染期的作用:决定隔离的期限。 如麻疹:病前2d-出疹后5d具有传染性,(三)有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病流行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1.散发性发病:是指某些传染病在某地近年来发病率的一般水平。 2.流行:当某病发病率水平显著高于一般水平时称流行。如:甲肝,3.大流行: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大流行。如:流感 4.暴发: 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在一个短时间之内者称爆发。 5.疾病三间分布: 时间分布 人群分布 地区分布,(四)有感染后免疫: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但获得的免疫长短不一。 保护性免疫: 可通过抗体(抗毒素、中和抗体等)检测获知。感染后免疫属于自动免疫。 通过抗体转移而获得的免疫属被动免疫。,获长期免疫的疾病有: 麻疹 乙脑 流腮 甲肝等,短暂免疫: 菌痢 流感 霍乱,二、临床特点: (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分四个阶段。 1.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出现最初的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1)我国检疫传染病: 以最长潜伏期计算 鼠疫(6天) 霍乱(5天) (2)潜伏期的长短一般与病原体感染量成反比。 (3)潜伏期分为最短、最长、一般潜伏期, 其长短因病而异。,2.前驱期: 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 (1)临床表现通常非特异性,易误诊。 (2)持续1-3天。 此期要注意疾病的早期诊断。 3.症状明显期: 通常具有该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4.恢复期: 机体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伤寒患者在缓解期肠道仍有溃疡, 易有肠出血或肠穿孔。,复发与再然: 复发:是指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如:伤寒,再燃: 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称为再燃。 原因:血液和组织中病原体再度繁殖 后遗症: 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长期未能复常者称为后遗症。 麻疹可致脑瘫。,(二)常见症状与体征 1.发热: 绝大多数传染病有发热 热型是传染病重要特征之一 如伤寒多为稽留热,2.发疹:分皮疹和粘膜疹两大类,出疹参考时间 水痘、风疹: 第1日出疹 猩红热: 第2日出疹 天花: 第3日出疹 麻疹: 第3-4日出疹 斑疹伤寒: 第5日出疹 副伤寒和伤寒: 第6-13日出疹,(1)斑丘疹: 多见于麻疹、风疹、伤寒、猩红热等疾病。,(2)出血疹: 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流脑、败血症等疾病。,(3)疱疹和脓疱疹: 多见于水痘、天花、单纯 疱疹、带状疱疹、金葡菌败血症等疾病。,(4)荨麻疹: 多见于血清病、病毒性肝炎等。,发疹性感染: 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感染。 3.毒血症状: 疲乏、全身不适、厌食、头痛、肌肉痛等。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肝、脾、淋巴结肿大。,第五节 传染病的诊断 传染病的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地区、预防接种史、过去病史、疾病流行史等。 二.临床资料:症状加体征,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一)一般检查: 三大常规和生化检查 (二)病原学检查: 包括病原体直接检出和分离培养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 如PCR,1.聚合酶链反应(PCR): 用于HBV和其他DNA病毒核酸检测. 2.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 用于检测RNA病毒核酸(如丙型肝炎病毒)。,(四)免疫学检查 1.特异性抗体检测: 早期和恢复期Ab呈4倍以上升高 恢复期Ab转阳有重要意义 特异性IgM型Ab的检出是近期感染标志。,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完整的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凝集的现象称为凝集反应,或直接凝集反应。如:肥达氏反应、显凝试验。 直接凝集反应用已知抗原检查病人血中的抗休。,间接凝集试验: 将可溶液性抗原吸附或偶联至无关载体上,使之成为致敏载体颗粒,再与相应抗体结合而出现的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或被动凝集反应。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将抗体吸附在载体颗粒上以检测抗原的反应称为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2.特异性抗原检测: 较Ab检测更为可靠。,五、其他检查 1.内镜检查:纤维结肠镜、纤维支气管镜等。 2.影像学检查:CT、X线、MRI 3.活体组织检查: 慢性肝炎 肝硬化 淋巴结核病 卡波济肉瘤,第六节 传染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 要坚持综合治疗原则: 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 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特效治疗并重的原则 治疗方法 (一)一般及支持治疗: 包括隔离、护理及心理治疗。如:癌症病人 支持疗法: 营养、维生素、血液、免疫制品等。,(二)病原或特效疗法: 针对病原体的治疗法具有清除病原体的作用,达到根除和控制传染源的目的。 常用药物有:,抗生素 化学治疗制剂 血清免疫制剂,(三)对症治疗: 毒血症严重患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脑水肿:脱水 休克:改善微循环 心衰:强心 (四)康复疗法 (五)中医中药及针灸疗法。,第七节 传染病的预防 一. 管理传染源 (一)传染病分3类:共38种 甲类:2 种,鼠疫、霍乱,为强制管理传染病 乙类:26种,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丙类:10种,为监测管理传染病,乙类传染病: 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艾滋病 病毒性肝炎 脊髓灰质炎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麻疹 流行性出血热 狂犬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 炭疽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肺结核 伤寒和副伤寒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百日咳 白喉 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 布鲁氏菌病 淋病 梅毒 钩端螺旋体病 血吸虫病 疟疾 人感染猪链球菌,丙类传染病:10种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麻风病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黑热病 包虫病 丝虫病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二) 传染病报告时间 甲类: 城镇2h内上报 农村6h内上报 乙类: 城镇6h内上报 农村12h内上报 丙类: 24h内上报,二.切断传播途径 (一)消毒定义: 广义的消毒: 包括消灭传播媒介(即杀虫措施)在内的消毒。 狭义的消毒: 是指消灭污染环境的病源体而言。,(二) 类型: 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 传染源向周围环境播散的病原体所能波及到达的地方,称疫源地。 消灭肝炎V可选用哪些方法: 1、过氧乙酸 2、戊二醛 3、碘酒 4、高压灭菌 5、煮沸,(三)除四害:老鼠、臭虫、苍蝇、蚊子。 (四)三管一灭: 管水、管食物、管粪便,消灭苍蝇 (五)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许多寄生虫病:切断传播途径起主导作用。 三.保护易感人群 (一)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营养、锻炼等。 (二)主动或被动免疫:,人工主动免疫: 是用疫苗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常用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 人工被动免疫: 是给人体注射含特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抗毒素、丙种球蛋白、高滴度免疫球蛋白等。,作业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感染 2.隐性感染 3.传染源 4.流行 5.大流行 6.爆发 7.潜伏期 8.复发 9.再燃 10.人工主动免疫 11.人工被动免疫,二、填空题 1、传染过程包括( )、( )、( )。 2、感染过程5 种表现包括( )、( )、 ( )、( )、 ( )。 3、病原携带状态的特点是 ( )。 4、Ig分为 ( )、(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