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论文_第1页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论文_第2页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论文_第3页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论文_第4页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学 生:沈金金 学 号: 指导教师:金镝 专 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二 O 一三年六月 Graduation Design (Thesi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A Study on Intra-industry Trad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Undergraduate: Shen Jinjin Supervisor: Prof. Jin Di Maj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Chongqing University June 2013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 I 摘 要 机电产品是国际商品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国家都将扩大机电产品出 口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生产力要素。近年来,我国机电制造产业取得了巨大 的发展,随着国内产品和消费结构的转变,我国的机电产品的品质和档次逐步提 升,国内大企业的规模化经营也使得我国机电产品具备了出口参与国际竞争的实 力。其中,中日两国的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两国的 经贸关系。 本文以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为基础,选取 1992-2011 年间中日双边贸易数据, 通过两个产业内贸易指数 GL 指数和 MIIT 指数的测算,得出中日两国机电产品 产业内贸易的概况;并通过 GHM 测算法对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区分为水平 型和垂直型,发现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但是其产业内贸易类型仍 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 本文从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对影响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关 键影响因素。并基于分析结果,结合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和特点,有 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进一步促进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机电产品,进出口,产业内贸易,产业结构,GL 指数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 II ABSTRACT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rnational merchandise trade,and every country has treated expanding export of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as the main factors of production to achieve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years, Chinas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made tremendous development. As the change of domestic product and consumption structure, the quality and grades of Chinas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scale operation in large domestic enterprises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Chinas electromechanical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mong them, intra-industry trade of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has developed rapidly, which affects economics and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in some degre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orie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and by calculating the index of GL and MIIT using data of sino-japanese bilateral trade from year of 1992 to 2011, it is draw a conclusion of intra-industry trade of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particular, intra-industry trade is distinguished as either horizontally or vertically differentiated through GHM. It is found that intra-industry trade of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has high levels, but still based on vertically differentiated. Key influence factor of intra-industry trade of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will be found through analyzing factors from National level and industry level. At the meanwhile, customized schedule will be proposed, which is based on analysis results and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of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intra-industry trade of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Key words: Electromechanical products, import and export, intra-industry trade, product structure, the index of GL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目 录 III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II 1绪论.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1 1.1.1研究背景.1 1.1.2研究意义.1 1.2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2 1.2.1研究思路.2 1.2.2研究方法.2 1.3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3 2理论综述4 2.1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4 2.1.1国外研究现状.4 2.1.2国内文献综述.4 2.2产业内贸易理论基础.5 2.2.1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5 2.2.2产业内贸易度量方法.6 2.2.3国际商品分类.8 3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与分析10 3.1中日双边贸易概况.10 3.2中日机电产品贸易分析.11 3.3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13 3.3.1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总体分析.13 3.3.2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结构.15 3.3.3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特点.18 4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分析.20 4.1国家层面.20 4.1.1国民收入.20 4.1.2国家经济规模.20 4.1.3经济发展水平.20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目 录 IV 4.1.4地理因素.20 4.2产业层面.20 4.2.1规模经济.20 4.2.2不完全竞争市场.20 4.2.3产品差异化.21 4.2.4国际直接投资.21 4.3影响因素分析.21 5政策建议23 5.1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产品的差异化发展.23 5.2引导外资流向,解决加工贸易问题.23 5.3扩大规模经济,资源优化配置.24 5.4缩小贸易逆差,占据贸易主动权.25 6结论.26 参考文献27 致 谢29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1 绪 论 1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依托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升,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制造业国 家之一,被誉为世界工厂1。近些年来,机电产品在我国的贸易出口结构中,一 直占据着出口商品第一大类的地位,其出口也占到我国总出口额的将近 60%。 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 年 1-12 月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 36420.6 亿美 元,其中,机电产品进出口总值额 18387.9 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 50.5%,同比增长 15.4%:其中出口额 10855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 57.2%,同比 增长 16.3%;进口额 7532.9 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 43.2%,同比增长 14.1%。机 电产品贸易顺差达到 3322.1 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1.6%2。 而日本作为与中国毗邻的重要贸易伙伴,中日两国的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根 据中国 2012 年统计年鉴统计,2011 年中日进出口总额达到 3428 亿美元,较前一 年增长 15.1%,占当年中国进出口总额的 9.4%。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中国 第二大贸易伙伴。 另据日本海关方面统计,2011 年日本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 3461.1 亿美 元,增长 14.2%。其中,日本对中国出口 1620.4 亿美元,增长 8.3%;自中国进口 1840.6 亿美元,增长 20%。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 220.2 亿美元。中国为日本第 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随着中日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工业制成品一直在双边贸易中占据着重要 的一部分,而这其中,又以机电产品为主要贸易商品。2011 年日本对中国出口的 主要产品就是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到 724.6 亿美元,增长 10.3%,占日本对中国 出口总额的 44.7%。日本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也为机电产品,2011 年进口额为 747.5 亿美元,增长 15.2%,占日本自中国进口总额的 40.6%。中日之间的机电产 品贸易在两国双边贸易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1.2 研究意义 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机电制造产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随着国家经济的 进一步发展,企业产品结构和民众消费结构的逐步转变,我国的机电产品的品质 和档次逐步提升,国内大企业的逐步开始规模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大大提高 了我国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打下了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基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1 绪 论 2 础。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机电产品拥有众多竞争对手,同其他国家的竞争也愈 演愈烈,其中以中日两国机电产品的相互竞争最为激烈3。日本的制造产业十分 发达,曾经,日本依靠汽车、家电等典型民用机电产品的优势地位,占领着全球 的机电产品市场,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但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日本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逐步减弱,整体开始走下坡路,而中国在廉价劳动力资源上的 优势迅速显现,在制造业的加工组装领域的优势地位愈发明显,同时由于技术扩 散的影响,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也在逐步优化,我国在机电产品的贸易 上已经初步具备了与日本开展水平分工的基础4。但是由于我国仍是以加工贸易 为主,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在高端 机电产品上仍就缺乏国际竞争力。结合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对中日两国机电产 品的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双边贸易中,相比于产业间贸易,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要重要的多。 自从中国在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对外贸易中将会遭遇到更多非关税 壁垒。通过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不仅可以避免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制约,同时 还能促进机电产业的技术进步,提升产品差异化,并且通过企业的规模化经营获 取更多的贸易利润。因此,深入研究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极其贸易结构能够 进一步改善我国机电产业的结构,促进我国机电产品乃至整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本文将 SITC 第 7 类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认定为机电产品,计算过去 10-15 年间的中日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通过对 GL 指数、修正 GL 指数等产业 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分析、归纳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特征,通过 GHM 法得 出中日两国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结构。并对有可能影响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 易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最后针对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 关的政策建议。 1.2.2 研究方法 为了完整系统的分析中日双边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情况,以及对我国经济 的影响,并为能够针对中日贸易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课题将采用如下的 研究方法: 基本理论分析法。充分应用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并贯穿到整个中日机电产 品产业内贸易的分析体系中去。 数量分析法。在对中日双边机电产品贸易以及产业内贸易的总体分析中,选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1 绪 论 3 取适当的样本对相关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测算并得出分析结果。对于中日两国贸 易数据的来源,可采用联合国统计署的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 。根据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中的 SITC 分类,将 SITC 第 7 类商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定 义为机电产品,从数据库中提取该类数据并进行计算分析。 规范分析法。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研究基础上,找寻影响中日双边机电产品 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因素,分析我国在与日本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中的基本情况, 然后进一步结合当今中日双边贸易的发展现状和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中日 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相关对策。 1.3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研究内容的深入、细化。多数中日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文献集中在整体 产业或者说制造业,较少涉及到机电产品这一特定范畴。本文则深入、细致研究 了中日 SITC 第 7 类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并选取贸易程度最高的 20 种 SITC 四位数产品进行详细分析。 第二,选取多种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衡量,包括 静态的 GL 指数,以及 MIIT 指数。全面的分析两国机电产品贸易状况。 第三,尝试新的分析方法。运用 GHM 测算法对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 形式进行了判定。该方法目前在国内的应用还不太多见。该方法能够进一步将产 业内贸易区分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因此能够更好地反映中 日双边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数据的获取上。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为联合国统计署的贸 易数据库(UNCOMTRADE) 、中国海关、商务部和中国统计年鉴,主要都是中 国方面的数据,对于日本方面的数据不易得到。此外,在涉及产业内贸易结构相 关计算时,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值需要用到进出口商品的数量或者重量,但是由 于一些统计上的原因,某些年份的数量或者重量数据缺失,因此本文忽略了这些 部分的数据,这对于论文的严谨性有所影响。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2 理论综述 4 2 理论综述 2.1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最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许多西方学者便开始了对产业内贸易最初的研究。 在 1961 年,林德首先提出偏好相似理论,指出消费者偏好具有多样性,在消费 层次结构上也存在着重叠现象,一国出口某种产品同时又进口同种产品是很正常 的现象5。并且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越是相似,则它们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程度 也就越高。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赫尔普曼、克鲁格曼等一大批经济学家开始探 究产业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他们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提出了一种不同与传统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全新视角来解释产业内贸易6。1975 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 提出了 GL 指数,该指数迄今为止仍是最广泛使用的产业内贸易度量方法,他们 提出规模经济、产品异质性以及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 1979 年,克鲁格曼提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模型,并且在 1981 年通过构建理论模 型,进一步证实了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20 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上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产业内贸易理论也得到重大发展,新的模型不断得以涌现。此外,各国贸易数据 的统计的日益完善,各种计量方法也得到不断发展,使得产业内贸易的经验研究 也进入一个崭新时期。布兰德和克鲁格曼建立双头垄断下的产业内贸易模型,指 出双头垄断比垄断对社会造成的扭曲要小,因为虽然多支出了成本,但引入了竞 争,它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会更大。兰卡斯特和赫尔普曼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对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进行了改造,证明产业内贸易能使消费者获得他们更理想的产 品7, 8。 2.1.2 国内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 WTO 后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日益增 强,对于西方贸易理论的研究越来越显得极具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也对当今国内 经济更有指导意义。但是,最初的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是基于发达国家之间存 在的相似产品的贸易,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差距较 大的,更多的应该是产业间贸易,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便是这样认为的。但是纵 观近年来国际贸易发展状况,不少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开始逐步兴盛,其在贸 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呈加速上升趋势,所以产业内贸易在国家经济 中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国内,对产业内贸易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研究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2 理论综述 5 的文献还不多见,研究人员也还不多,当前国内文献仍以介绍和评价为主,整体 研究状况还较落后。 樊辉(2005)我国与东亚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分析,并采用 引力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我国与另一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状况与我国 贸易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距离(DIST) 、贸易伙 伴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P) 、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绝 对差异(DGDP)及贸易伙伴国对我国的直接投资(FDI)这五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产业内贸易额与伙伴国的 GDP、GDPP、FDI 成正比,与 DIST、DGDP 成反比9。 林琳(2005)认为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为两类,国家特征因素和产业特 征因素;国家特征因素包括各国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现有和潜在的市 场容量、地理区位和一体化程度等;产业特征因素包括产品差异化程度、规模经 济、进入壁垒以及国际直接投资等;同时分析得出产业内贸易可以提高国家福利、 降低结构调整成本、促进经济增长,并会影响国际的贸易政策10。 李汉军(2006)通过对 1992-2004 年中日 HS 分类标准下各类产品产业内贸 易指数的核算发现,中日初级原料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都不高;纺织服装类产 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相对比较稳定,有下降趋势,但仍然是典型的产业间贸易; 机械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表现为入超式的产业内贸易;通过对中日双 边产业内贸易产生原因的分析,发现双边产业内贸易主要体现在入超的产品上, 并且以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为主11。 项义军、于飞(2009)对中日 2003-2007 年 SITC 10 大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 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日产业内贸易趋势正在逐步增强,但主要还 是集中在制造业领域,且主要还是以低技术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通过 对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发现,中日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在缓慢上升中,说明 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步加强;利用 GHM 测算法对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 易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看出中日制成品产业内贸易还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为主12。 2.2 产业内贸易理论基础 2.2.1 产业内贸易相关理论 经典的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各国之间生产不同产品生产比较优势是国 际贸易发生的基础,即国家之间发生贸易活动的根源在于各国不同产品生产方面 的差异,包括李嘉图模型提出的技术的差异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提出的固有的资 源禀赋的差异。按照这些经典理论,两个国家之间的技术差异和资源禀赋的差异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2 理论综述 6 越大,那么两国之间的货物贸易额也应该越大,如果两个国家的技术水平相近, 资源禀赋差异很小,那么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也就会比较小。这种,由于各国之间 技术或资源禀赋差异导致的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为产业间贸易。 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许多发达工业化国家在出口工业产品的基础上,也 同时进口大量相似的工业产品。也就是说,在同一行业内,许多国家出现了即进 口又出口的现象,打破了传统工业国家通过进口初级产品进行加工制造转而出口 工业产品的经济模式。例如上世纪中叶,美国每年有大量的汽车出口,但同时也 会从日本、德国、韩国等地大量的进口汽车。这种国家之间即进口又出口同一类 产品的贸易模式被称为产业内贸易。 2.2.2 产业内贸易度量方法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理论文献,发现目前常用的用与度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方 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GL 指数 经济学家通常采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这一 指数最初便是有格鲁贝尔和劳埃德(Grubel,Lloyd)通过对产业内贸易系统研究 而提出的,因此产业内贸易指数也被称为 GL 指数,该指数也是目前使用最为广 泛的用于度量产业内贸易的方法。具体 GL 指数公式如下: 1100% XM GL XM 其中 X 和 M 分别代表一个产业(或者同类产品)的出口价值和进口价值。 GL 值介于 0 和 1 之间,如果该国只进口或只出口该产品,那么 GL=0,即不存在 产业内贸易。如果 GL0,意味着该国同时进口和出口这一产业的产品,有产业 内贸易。GL 的值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当进口与出口的价值相等时, 即 XM=0,GL=1。当然,GL 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一个 产业或者产品,产业或产品定义的越宽泛,GL 的值就会越大,否则就比较小。 2. MIIT 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由于 GL 指数在测度产业内贸易水平时,它主要从静态角度测算了某一个时 期内产业内贸易水平,而不能反映出动态的时间序列的变化。Bruelhart 等学者相 继提出了动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MIIT)的概念,用来测度一定时间跨度的贸易 增量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并给出了相应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 Bruelhart 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具体为: 1100% XM MIIT XM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2 理论综述 7 其中,MIIT 表示一定时期内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X 表示该时期内该类 产品的出口增量, M 表示该时期内该类产品的进口增量。MIIT 取值介于 0 和 1 之间。当 MIIT=0,代表边际贸易部分全部是产业间贸易。当 MIIT0,代表边际 贸易部分存在产业内贸易。当 MIIT=1,代表边际贸易部分完全是产业内贸易, 即进口和出口以相同程度增长。 3. 产业内贸易类型分类方法 根据 Greenaway 等人对产品差别化的不同划分,将产业内贸易区分为水平型 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产品特征相同的产品之 间的双向贸易,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指的是产品特征不同的产品的双向贸易。 Greenaway,Hine 和 Milner(1994)提出了一种用于产业内贸易类型的测度 的方法,使用较为普遍,简称为 GHM 法,具体如下: 如果,则该产业属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可记为 HIIT;11 X M UV UV 如果或者,则该产业属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可记为1 X M UV UV 1 X M UV UV VIIT。其中,当时,表明出口国出口的是高质量商品,称作高质量垂1 X M UV UV 直型产业内贸易;反之,当时,则表明出口国出口的是低质量商品,1 X M UV UV 称作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其中,表示贸易中某产品的单位出口价值,表示贸易中某产品的单 X UV M UV 位进口价值,一般采用该类贸易产品的单位出口价格(FOB 离岸价格)和单 X P 位进口价格(CIF 到岸价格)表示。由于一些统计原因,本文采用某类产品贸 M P 易总额与贸易重量(或数量)的比值来确定产品的单位价格。另外,式中表示 离散因子(Dispersion percentile) ,一般取为 0.15 或者 0.25,考虑到中日贸易中发 生的运输成本及保险费等相关因素,本文将离散因子取为 0.25,即。因0.25 此本文划分产业内贸易类型的标准如下: 当时,认为产业内贸易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HIIT) ;0.751.25 X M P P 当或者时,认为产业内贸易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VIIT) 。0.75 X M P P 1.25 X M P P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2 理论综述 8 2.2.3 国际商品分类 目前国际上被公认并广泛采用的国际商品分类体系有如下三个: 1. 海关合作理事会分类目录(CCCN)。此分类目录主要按商品的原材料,结 合加工程度和材料用途及所属工业部门来划分商品目录,适用于海关税则。目前 有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此分类体系编制本国的海关税则。 2.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是由联合国为了便于统计世 界经济状况、促进国际贸易和推进海关手续合理化而制定的一种分类目录。目前, 联合国也是据此编制国际贸易统计资料的,以便对国际贸易进行系统研究。 3. 商品分类和编码协调制度(HS)。商品分类和编码协调制度是在海关合作理 事会分类目录(CCCN)和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基础上,由海关合作理 事会主持,参照国际其他税则、统计、交通等分类协调制度,经 60 多个国家和 多个国际组织多年研究后编制。截止目前,它是最新、最系统、用途最多的国际 贸易商品统一分类体系,被世界各国和各国际组织广泛采用。 此外,还有按大类经济类别分类(BEC) ,它也是由联合国统计局制订、联 合国统计委员会审议通过、联合国秘书处出版颁布。BEC 是为按照商品大的经济 类别综合汇总国际贸易数据制订的,是按照国际贸易商品的主要最终用途,划分 为三个基本货物门类: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消费品,把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的基本项目编号重新组合排列编制而成。 本文对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分析,主要采用 SITC 分类标准,主要考 察 SITC 第七类产品。SITC 是以等级为基础,用阿拉伯数字描述商品,第一位表 示类,第二位表示章,第三位表示组,第四位表示分组,往后还可分为目和细目。 SITC 大类分类情况如下表 2-1: 表 2-1 SITC 大类商品构成 SITC商品构成 0 类食品及活动物 1 类饮料及烟类 2 类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 3 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4 类动植物油、脂及蜡 5 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 6 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 7 类机械及运输设备 8 类杂项制品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2 理论综述 9 9 类未分类的商品 一般,将 SITC 第 5-8 类定义为工业制成品,其中 SITC 第 7 类视为机电产品。 第七类产品的 SITC 分类名称如下表 2-2: 表 2-1 SITC 第 7 类各章商品构成 SITC 第 7 类商品构成 71 章动力机械及设备 72特种工业专用机械 73金工机械 74通用工业机械设备及零件 75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 76电信、声音的录制及重放装置设备 77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器零件 78陆路车辆(包括气垫式) 79其他运输设备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3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与分析 10 3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与分析 3.1 中日双边贸易概况 中日建交后,中日双边经贸合作开始快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双边经 贸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1972 年中日刚建交时双边贸易额仅为 10.4 亿美元,1981 年首次超过 100 亿美元,1989 年达到 146.6 亿美元。进入 90 年代后,中日经贸关系在 80 年代稳步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双 边贸易额由 1990 年的 166 亿美元增加到 2000 年的 831.6 亿美元,增长 4 倍。其 中 1998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双边贸易额出现首次下滑,但经济复苏后又 进入高速增长时期。2002 年超过 1000 亿美元,而 2009 年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 影响,双边贸易额大幅下降,为 2287.8 亿美元,同比下降 14.23%,甚至低于 2007 年的水平。挺过金融危机之后,双边贸易依旧繁荣,2011 年达到 3428.3 亿 美元,两国的双边贸易不断增长。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中国从日本进口中国向日本出口中日进出口总额 图 3-1 2001-2000 年中日双边贸易额(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数据整理而得 从改革开放至今,中日双边贸易基本呈现稳定增长态势。根据其贸易发展程 度和增长速度,中日贸易大概可分为以下 3 个阶段: 1. 1981 年至 1990 年,稳定增长阶段 在这十年间,中日双边贸易开始不断上升。根据海关统计资料显示,1981 年 双边贸易额仅为 104.87 亿美元,到了 1990 年增长至 181.84 亿美元,年平均增长 率为 6.3%,期间中日双边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在下降,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3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与分析 11 这期间中日贸易增长速度相对保持稳定。 2. 1991 至 2000 年,快速增长阶段 1991 年中日双边贸易额为 228.09 亿美元,到了 2000 年双边贸易额增长到 831.6 亿美元,增长近四倍,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 15.5%;而中日贸易在中国对外 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主要呈现下降趋势。该十年间中日双边贸易增速明显高于八十 年代的增速,所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3. 2001 至 2011 年,高速增长阶段 进入 21 世纪的这十一年间,中日双边贸易额由 877.3 亿美元发展到 3428.3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 14.6%。增长速度依旧保持较高水平,而且各年之间增 长速度非常稳定,中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也在快速上升。并且值得 注意的是该阶段经历过 2009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明显停滞的过程。这 表明中日双边贸易在这几年中呈现高速并且稳定增长的趋势。 此外,中日之间的双边贸易也不是一直都是一帆风顺的,期间,总共经历过 三次波动:1998 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日双边贸易额首次出现下滑; 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巨大,中日双边贸易严重下滑,同比下降 14.23%;2012 年,由于钓鱼岛等领土、政治问题导致中日关系紧张,使得中日双 边贸易停滞,同比出现下滑。 3.2 中日机电产品贸易分析 机电产品贸易是国际商品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拉动一国经济增长、 带动出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机电产品的出口能力甚至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 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13。作为我国目前最主要出口商品,机电产品贸易也是影响 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其中,中日机电产品的贸易也十分重要,因 为日本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机电产品贸易伙伴。随着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的增强 和日本制造业的相对滑坡,中日机电产品贸易的发展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表 3-1 1992-2011 年中日机电产品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 中国从日本进口中国向日本出口 年份机电产品占比(%)机电产品占比(%) 机电产品进出 口总额 199273.19 53.49%5.67 4.85%78.86 1993133.47 57.31%16.50 10.46%149.97 1994154.14 58.55%25.59 11.86%179.73 1995155.99 53.78%43.79 15.38%199.78 1996157.35 53.92%53.94 17.46%211.28 1997147.73 50.95%61.23 19.23%208.96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3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与分析 12 1998146.06 51.66%64.90 21.88%210.96 1999178.63 52.91%72.74 22.44%251.38 2000227.43 54.79%97.16 23.33%324.59 2001241.12 56.35%118.92 26.46%360.04 2002312.29 58.41%155.05 32.01%467.34 2003446.73 60.25%211.63 35.62%658.36 2004552.93 58.62%270.12 36.75%823.05 2005561.56 55.93%311.99 37.15%873.55 2006657.71 56.86%350.28 38.23%1007.99 2007751.59 56.11%400.04 39.20%1151.63 2008817.00 54.25%452.53 38.97%1269.53 2009718.02 54.84%385.96 39.42%1103.98 20101017.20 57.55%509.27 42.07%1526.47 20111121.64 57.65%578.96 39.05%1700.61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数据整理而得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中国从日本进口中国向日本出口进出口总额 图 3-2 1992-2011 年中日双边机电产品贸易额(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数据整理而得 表 3-1 为 1992-2011 年中日两国机电产品进出口额统计,反映了近二十年来 中日机电产品的进出口贸易状况。从表中可以看出,1992 年到 2011 年这二十年 间,中日贸易保持了极高的增长态势。1992 年,中国从日本进口机电产品价值仅 为 73.19 亿美元,出口价值仅仅为 5.67 亿美元。而到 2006 年,中日机电产品进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3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与分析 13 出口总额首次超过 1000 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 657.71 亿美元,同比增长 17.39%,出口额为 350.2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2.27%。2011 年,中日机电产品进 出口总额达 1700.61 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 1121.64 亿美元,出口为 578.96 亿美 元。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中日机电产品的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在我国对 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日机电产品贸易无论在促进贸易收益上,还是 在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作用。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机电产品出 口贸易有了较快的发展,贸易结构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初步具备了在国际上同其 他国家开展水平分工的基础 3.3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3.3.1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总体分析 为全面了解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在中日双边贸易中的地位,本文选取 1992、1996、2000、2004、2008 和 2011 年,对中日双边贸易中,按 SITC 各大类 分别计算 GL 指数,结果见表 3-2: 表 3-2 中日双边贸易 SITC 各大类的 GL 指数 SITC199219962000200420082011 00.06 0.08 0.10 0.07 0.09 0.05 10.21 0.16 0.22 0.15 0.36 0.33 20.52 0.67 0.84 0.75 0.58 0.55 30.10 0.19 0.21 0.41 1.00 0.88 40.40 0.54 0.57 0.64 0.26 0.49 50.60 0.59 0.44 0.39 0.56 0.60 60.60 0.76 0.75 0.79 0.80 0.85 70.14 0.51 0.60 0.66 0.71 0.68 80.39 0.36 0.34 0.61 0.66 0.65 90.86 0.14 0.39 0.58 0.33 0.45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数据整理而得 从表 3-2 可以看到,中日两国 SITC 第七大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且有 明显的上升趋势。这表明中日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正在逐步扩大。2011 年的 GL 指数中,除去第三类为燃料、原料贸易,第六类为依据原料的初级加工贸易, 第七类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 本文主要通过静态的 GL 指数和动态的 MIIT 指数,从两个角度来具体、全 面测量中日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各指数主要是依据表 3-1 中的中国 从日方的进口和出口机电产品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如表 3-3 显示: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3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与分析 14 表 3-3 1992-2011 年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单位:亿美元) 年份GLMIIT年份GLMIIT 19920.144 -20020.664 0.674 19930.220 0.305 20030.643 0.592 19940.285 0.611 20040.656 0.710 19950.438 0.184 20050.714 0.342 19960.511 0.235 20060.695 0.570 19970.586 0.000 20070.695 0.693 19980.615 0.000 20080.713 0.890 19990.579 0.388 20090.699 0.804 20000.599 0.667 20100.667 0.584 20010.661 0.772 20110.681 0.800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数据整理而得 0.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20092011 GLMIIT 图 3-3 1992-2011 年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 GL 指数、MIIT 指数趋势图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数据整理而得 从表 3-2 可以发现:从 GL 指数来分析,从 1992 年至 2011 年中日机电产品 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不断提高,这说明中日机电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在不断提升。 尤其从 1996 年以后 GL 指数都明显大于 0.5,1992-2011 年这 20 年间平均为 0.573,而 1996-2011 年平均更是达到了 0.649,产业内贸易程度很高。而且,这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3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与分析 15 些年间,中日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相对波动不是很大,从 1992-2001 年间 都处于稳定提升,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之后一直稳定在该水平上。所以总体上来 看,中日两国具有较高的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 其次,从动态的 MIIT 指数来测度。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 MIIT 指数波 动性相对较大,从 1999 年之后开始处于相对稳定,2004 年和 2005 年之间 MIIT 指数波动较为明显,从 2004 年的 0.71,到 2005 年 0.342,2006 年又开始回升, 到 08 年达到最大的 0.89,之后受金融危机影响在此滑落,至 2011 年再度回升。 从中也可以看出,中日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受外部影响的弹性较大,上升 有限但又回落。总体来看 1991 年至 2011 年的 MIIT 指数呈震荡上升趋势,表明 中日两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发展不断加快。 3.3.2 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结构 本文以 SITC 四位数分类号为基础,选取了中日 2000、2004、2008 和 2011 年 SITC 第 7 类产品中贸易比重最大的前 20 位产品来考察中日机电产品的产业内 贸易类型。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UNCOMTRADE)数据库,通过每种产品 的进出口总额和产品重量(某些年份由于数据缺失,用数量来代替)计算得出产品 的单位进口价值和单位出口价值,并运用 GHM 方法,判定该产品发生的贸易是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还是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结果如表 3-3。 表 3-3 中日 SITC 第七类主要产品产业内贸易结构 SITC2000 年2004 年2008 年2011 年 72481.31 V0.58 V 74151.31 V1.60 V1.58 V1.72 V 75131.08 H1.16 H1.33 V 75221.21 H1.22 H0.79 H 75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