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镇卫生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1页
某镇卫生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2页
某镇卫生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3页
某镇卫生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4页
某镇卫生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卫生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卫生院发布时间:二一七年七月 批 准 页为使医院全体员工了解、熟悉本院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程序,做好应急响应的准备工作,提高医院应对和防范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发生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编制完成了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卫生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已审议通过,现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批准人: 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卫生院2017年7月 日目 录1 总则11.1 编制目的11.2 编制依据11.3 适用范围21.4 工作原则21.5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31.6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的确定42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52.1 应急指挥体系构成52.2 应急指挥体系职责62.3 应急指挥体系人员及联系方式93 预防和预警133.1 环境风险源监控133.2 预警行动133.3 预警信息报告与通报163.4 预警级别的调整与解除174 应急响应与措施174.1 应急响应级别174.2 应急响应程序204.3 应急处置措施234.4 受伤人员现场急救处置284.5 现场保护295 应急终止305.1 应急终止条件305.2 应急终止程序305.3 应急终止后的行动305.4 后期处置316 应急培训与演练326.1 应急培训326.2 应急演练337 应急保障347.1 人力资源保障347.2 资金保障347.3 物资保障347.4 医疗救护保障357.5 交通运输保障367.6 通信与信息保障367.7 治安保障367.8 技术保障368 责任与奖惩368.1 奖励368.2 责任追究379 预案的评审、备案、发布和更新389.1 预案评审389.2 预案备案389.3 预案发布与发放389.4 应急预案的修订389.5 应急预案实施39 39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卫生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发生突发环境事故时快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发生和降低财产损失,迅速恢复正常,做到事故发生时应急措施稳健有序,特制订本应急预案。1.2 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29日);(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2004年12月29日);(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6月29日);(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1998年11月29日);(9)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发改委200540号令(2005年12月2日);(10)四川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11) 四川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0717号);(12)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2003第380号令;(13)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3年8月14日);(14)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08);(15)医疗废物分类名录卫医发2003287号; (16)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1199号); (17)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 (18)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示规定; (19)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试行)(GB19217-2003)。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在本院区范围内所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1.4 工作原则单位在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系统及其响应程序时,应本着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方针,贯彻如下原则:(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及最大程度地预防、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专业救援力量的骨干作用。(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单位统一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组织协调下,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有关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3)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采用先进的救援装备和技术,增强应急救援能力。依法规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4)预防为主,平战结合。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事故灾难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装备完善、预案演练等工作。1.5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等因素,将突发环境事件级别划分为级、级、级;级为最高级别(社会级),即可能发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情况、级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情况(公司级)、级最低(岗位级),为可能发生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的情况。1.5.1 重大环境事件(I级社会级)因环境污染造成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1)氧气、柴油大量泄漏发生大型火灾爆炸事故,有害燃烧产物扩散至医院界外,消防废水外溢至医院界外;(2)污水处理站设备故障、管道破损,事故排放的医疗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至厂区外;(3)盐酸、氯酸钠、二氧化氯、柴油等危险化学品发生大型泄漏事故,大量泄漏的危险化学品扩散至院区外;(4)医疗垃圾发生大型泄漏事故,大量泄漏的医疗垃圾扩散至院区外。1.5.2 较大环境事件(级公司级)因环境污染造成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1)氧气、柴油泄漏发生局部火灾爆炸事故,有害燃烧产物可控制在医院界内,消防废水可控制在事故池内;(2)污水处理站设备故障、管道破损,事故排放的医疗废水可控制在事故池内;(3)盐酸、氯酸钠、二氧化氯、液氧、柴油等危险化学品发生局部泄漏事故,泄漏的危险化学品可控制在医院界内;(4)医疗垃圾发生局部泄漏事故,泄漏医疗垃圾可控制在医院界内。1.5.3 一般环境事件(级岗位级)(1)氧气、柴油发生小型泄漏事故,少量泄漏的液氧、柴油控制在储存单元内,并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2)污水处理站设备故障,废水处理效率降低但采取补救措施能达标排放情况;(3)盐酸、氯酸钠、二氧化氯等危险化学品发生小型泄漏事故,少量泄漏的危险化学品可控制在储存单元内,并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4)医疗垃圾发生小型泄漏事故,少量泄漏的医疗垃圾控制在科室内,并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6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的确定根据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卫生院环境风险评估报告可知,本院环境风险等级核定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2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2.1 应急指挥体系构成为提高本院的环境风险事故应急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风险事故所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本院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相关要求,本院设立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指挥体系,应急指挥体系由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办公室、事故现场应急指挥部、事故处置小组、后勤保障小组、通讯联络小组、医疗救护小组和应急监测小组组成。应急指挥领导办公室由院长、副院长、办公室等科室领导组成,院长担任组长,副院长任副组长。发生重大或较大突发环境事故时,以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办公室为基础,立即成立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由院长任总指挥,负责现场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指挥,副院长任副总指挥,负责协助总指挥进行现场处置工作,若院长不在场时,由副院长临时总指挥,全权负责环境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体系框架见图2-1所示。 应急总指挥应急指挥领导办公室事故现场应急指挥部 医疗救护组 事故处置组 通讯联络组 后勤保障组应急监测组图2-1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图2.2 应急指挥体系职责2.2.1 应急指挥领导办公室职责(1)负责本院环境风险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修订与更新。(2)组建应急救援队伍,并组织实施和演练。(3)检查、督促做好突发环境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4)事故发生时负责组建事故现场应急指挥部。(5)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向上级汇报和向友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组织救援工作。2.2.2 事故现场应急指挥部人员职责(1)总指挥组织指挥本院的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负责与环保、安监、消防等政府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并指挥启动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救援预案。(2)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负责救援具体工作。向总指挥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处置过程中应考虑和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技术方案,向各处置小组传达总指挥的指令,并及时监督、反馈。(3)组员负责总指挥、副总指挥命令的执行,协助副总指挥进行事故应急救援的实施,反馈事故应急处理的进展,协助总指挥、副总指挥对救援组人员、保障组人员、信息发布人员等进行调动。2.2.3 事故处置组职责(1)参加应急预案培训、演练;落实生产事故预防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控、查处危险源事故隐患。(2)事件发生时,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立即采取处置措施,控制污染源,切断污染途径,防治污染影响的扩大,最大程度减少环境污染。(3)现场保卫:院内交通管理,配合对事故现场周围治安、交通管制、危险区域警戒,控制无关人员进入现场;同时维护其他重要部位的安全保卫工作,负责做好非安全区域内人员的疏散及隔离,负责对非安全区域内的道路进行交通管制,确保抢险救灾车辆顺利通行。(4)人员救护:做好现场人员的安全防护,密切监视各种可能发生的险情,发现情况紧急迅速向指挥部报告,接到撤离命令后按照程序进行撤离;抢救事故现场及波及范围内的受伤中毒人员,把伤员中毒人员及时从事故现场抢救出来,配合医务人员就地对事故现场的伤员急救及把伤员转移至医院救护。2.2.4 后勤保障组职责(1)资金保障:提供预防措施、应急物资储备资金保障,提供应急、后勤、运输、医疗等物资资金保障。(2)物资保障:采购应急储备物资、应急物资仓储、维护,提供应急物资。(3)通讯保障:保障事故现场、应急组织、应急人员,对内、对外联系通讯畅通;负责事故现场的通讯联络。(4)生活保障:负责现场的应急电源、照明的安装供送;坚持应急专用车辆司机值班,保持车辆完好,随时待命。提供应急救援人员、伤员食宿生活服务等。2.2.5 通讯联络组职责负责对内对外信息发布、公告工作,建立与上级主管部门及利州区环境保护局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统筹配置企业外部应急救援组织机构、队伍、装备和物资,共享区域应急资源。2.2.6 医疗救护组职责负责事故现场应急抢救工作的组织实施、转诊,组织医疗救护,协调抢救设备、药品、救护人员的调配,对危重伤员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及手术;负责本院参加应急的医护人员调配及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等。2.2.7 应急监测组职责负责联系、配合利州区环境监测站,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情况进行监测,明确污染物浓度、性质和数量,确定污染程度、范围、污染扩散趋势和可能造成的影响。2.3 应急指挥体系人员及联系方式2.3.1 应急指挥部人员及联系方式表2-1 环境事件应急救援指挥部人员联络方式表应急指挥部职务姓名日常职务移动电话总指挥韩光斌院长副总指挥王长安副院长组员周建国党支部副书记组员文俊杰院长助理组员胥秋萍院办主任组员严晓平医务科科长组员谭秀珍护理部主任组员高洋院感科科长2.3.2 事故处置组人员及联系方式表2-2 事故处置组人员联络方式表事故处置组职务姓名日常职务移动电话组长文俊杰院长助理组员曹智强外科主任组员冯长青内科主任2.3.3 后勤保障组人员及联系方式表2-3 后勤保障组人员联络方式表后勤保障组职务姓名日常职务移动电话组长严晓平医务科科长副组长李勇后勤部主任组员罗义公卫科科长组员何丽蓉财务科科长2.3.4 通讯联络组人员及联系方式表2-4 通讯联络组人员联络方式表通讯联络组职务姓名日常职务移动电话组长王菊英公会主席副组长胥秋萍院办主任组员曹丹院办组员向子超网管2.3.5 医疗救护组人员及联系方式表2-5 医疗救护组人员联络方式表医疗组职务姓名日常职务移动电话组长王长安副院长副组长谭秀珍护理部主任组员高洋护士长组员范爽护士长2.3.6 应急监测组人员及联系方式表2-6 应急监测组人员联络方式表应急监测组职务姓名日常职务移动电话组长周建国党支部副书记组员胡玲检验科组员仇小燕检验科2.3.7 外部救援相关单位联系方式2.3.7.1 专职救援队伍及联系方式区、镇两级政府均已建成以公安消防、环境应急、医疗救护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依托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一旦发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本厂应立即报警求援。表2-7 专职应急救援相关部门联络方式表部门名称联系电话公安部门110急救中心120荣山镇消防中队119利州区人民医院0839-广元市公安局利州分局0839-利州区环保局0839-12369利州区卫生局0839-利州区重特大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中心0839-利州区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0839-荣山镇人民政府0839-荣山镇派出所0839-广元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0839-广元市大一污水处理厂0839-2.3.7.2 外部救援队伍及联系方式本项目周围相关单位及联系方式见下表。表2-8 外部救援相关单位联络方式表单位名称联系电话荣山镇供电所0839-荣山镇信用社0839-武警大队0839-3 预防和预警3.1 环境风险源监控医院建立健全危险源监控制度,对可能导致环境突发事件的危险源进行监控和定期巡查。现场巡查人员每日对单位废水处理设备进行细致检查,并做好有关记录,如发现问题,立即向院办汇报,并由院办立即联系厂家维修;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单位制定的相关制度妥善收集、保存。此外医院设置火灾自动监控预警系统,出现明火即可启动报警警报。3.2 预警行动若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证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即将发生或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应急指挥部讨论确定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级别后,及时向各部门负责人通报相关情况,提出启动相应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警的建议,最终由总指挥确定预警等级,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3.2.1 预警分级3.2.1.1 级预警(社会级预警)(1)当地政府发出台风、地震、暴雨等橙色预报,可能引起本院次生环境灾害的情况下;(2)当相邻的产业区和单位发生重大安全和环境事故的情况下,可能引起本院人身伤亡和次生环境污染事故的情况下;(3)医院发生大型火灾爆炸事故,有害燃烧产物扩散至院区外,消防废水外溢至院区外,已经造成周围大气环境、水环境质量等发生变化,本院自身力量不能对事故进行控制的情况下;(4)污水处理站设备故障、管道破损,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至院区外,本院自身力量不能对事故进行控制的情况下;(5)盐酸、氯酸钠、二氧化氯、柴油等危险化学品发生大面积泄漏事故,大量泄漏的危险化学品扩散至院区外,本院自身力量不能对事故进行控制的情况下;(6)医疗垃圾发生大面积泄漏事故,大量泄漏的医疗垃圾扩散至院区外,本院自身力量不能对事故进行控制的情况下。3.2.1.2 级预警(院级预警)(1)当地政府发出台风、地震、暴雨等蓝色预警预报,可能引起本院次生环境灾害的情况下;(2)当相邻的产业区和单位发生较大安全和环境事故的情况下,可能引起本院次生环境事故的情况下;(3)医院发生局部火灾爆炸事故,有害燃烧产物控制在院区内,消防废水控制在事故池内,本院自身力量能对事故进行控制的情况下;(4)污水处理站设备故障、管道破损,废水未经处理排放至事故池内,本院自身力量能对事故进行控制的情况下;(5)盐酸、氯酸钠、二氧化氯、柴油等危险化学品发生局部泄漏事故,泄漏的危险化学品控制在院区内,本院自身力量能对事故进行控制的情况下;(5)医疗垃圾发生局部泄漏事故,泄漏的医疗垃圾控制在院区内,本院自身力量能对事故进行控制的情况下。3.2.1.3 级预警(岗位级预警)(1)氧气、柴油发生小型泄漏事故,少量泄漏的液氧、柴油控制在储存单元内,并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2)污水处理站设备故障,废水处理效率降低但采取补救措施能达标排放情况;(3)盐酸、氯酸钠、二氧化氯等危险化学品发生小型泄漏事故,少量泄漏的危险化学品可控制在储存单元内,并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4)医疗垃圾发生小型泄漏事故,少量泄漏的医疗垃圾控制在科室内,并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5)消防系统、环境风险防范设施设备异常,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3.2.2 预警信息报告方式应急指挥领导办公室在得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应当立即进行核实,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和类别做出初步认定。对初步认定为一般环境事件(级)或者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级)的,应急指挥领导办公室应当立即向利州区环保局报告。对初步认定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级)的,应急指挥领导办公室应当立即向利州区人民政府和利州区环保局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过程中事件级别发生变化的,应当按照变化后的级别报告信息。3.3 预警信息报告与通报3.3.1 内部信息报告与通知(1)本院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一旦发生事故,岗位人员或值班人员立即通过内、外线电话向应急指挥办公室汇报。(2)单位有关应急指挥成员的手机实行24小时开机,发生紧急情况时通过手机联系,传达有关应急信息和命令。(3)人工报警:值班人员发现火灾时,可通过现场火灾报警按钮或呼叫、内线电话报警。(4)事故信息内部报告:发现事故的值班人员立即向部门负责人报告,部门负责人立即向院长报告,院长通知应急指挥部相关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核实,总指挥视事故程度、应急等级发出应急救援指令,提出应急响应建议措施,启动相应应急预案。3.3.2 外部信息报告与通报发生较大或重大环境污染等事故,在第一时间由总指挥或指令有关人员立即通过电话或派员向利州区环保局通报事故情况,应当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主要污染物和数量、人员受害情况、环境敏感点受影响情况、事件发展趋势、处置情况、拟采取的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初步情况,并提供可能受到突发环境事件影响的环境敏感点的分布示意图。并同时向及相邻敏感目标(单位)通报环境事件的情况,做好防范污染事件危害、蔓延的预防工作。3.4 预警级别的调整与解除根据不同环境风险事故分析发展趋势,对事态和影响不断变化的环境风险事件应及时调整其相应的预警级别。当引起预警的条件消除和各类隐患排除后,由应急指挥部宣布解除预警。4 应急响应与措施4.1 应急响应级别本院突发环境事件根据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分为重大环境事件、较大环境事件和一般环境事件三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按照事件的级别对应为一级响应(重大环境事件)、二级响应(较大环境事件)和三级响应(一般环境事件)。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及时请求上一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本院一级应急响应由应急总指挥提出,配合利州区环保局和利州区政府组织实施。4.1.1 一级响应适用于发生火灾、爆炸或大面积泄漏事故,造成有毒、有害污染物大量泄漏并已扩散到周边环境,周边区域环境面临重大威胁,需要全体人员疏散撤离和影响周边社区或企事业单位的事故、事件。事故已超过本院自身处理能力,需要上级部门统一协调才能进行有效处置。发生以下事故时,应启动一级响应:(1)医院发生大型火灾爆炸事故,有害燃烧产物扩散至院区外,消防废水外溢至院区外,造成周围大气环境、水环境质量等发生变化;(2)污水处理站设备故障、管道破损,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至院区外,造成周围水环境质量等发生变化;(3)盐酸、氯酸钠、二氧化氯、柴油等危险化学品发生大面积泄漏事故,泄漏影响扩散至院区外,造成周围土壤和地下水质量发生变化。(4)医疗垃圾发生大面积泄漏事故,泄漏影响扩散至院区外,对周围人群健康造成危害。一级响应及时向院领导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利州区环境保护局汇报。一级应急响应由应急领导小组总指挥执行;遇政府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时,移交政府指挥部人员指挥,火灾时在公安消防部门到场后移交消防部门指挥,并介绍事故情况和已采取的措施,配合协助应急指挥与处置。4.1.2 二级响应适用于事故危害有扩大趋势,对公司内部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周边环境、企业事业单位、公众面临威胁,应急处置无法有效控制事态发展的情形。发生以下事故时,应启动二级响应:(1)医院发生局部火灾爆炸事故,有害燃烧产物控制在院区内,消防废水控制在事故池内;(2)污水处理站设备故障、管道破损,废水未经处理排放至事故池内;(3)次盐酸、氯酸钠、二氧化氯、柴油等危险化学品发生局部泄漏事故,泄漏影响控制在院区内。(4)医疗垃圾发生局部泄漏事故,泄漏影响控制在院区内。二级响应及时向院分管环保领导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对事态发展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利州区环境保护局汇报。二级应急响应由应急领导小组总指挥执行;视现场情况,总指挥可指令授予应急指挥小组某成员行使总指挥职权。4.1.3 三级响应适用于单个环境危险源发生事故,毒害污染物少量泄漏,公司内局部区域环境面临威胁,不会对外部造成影响,不会发生人员伤亡情况。发生以下事故时,应启动三级响应:(1)氧气、柴油发生小型泄漏事故,少量泄漏的氧气、柴油控制在储存单元内,并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2)污水处理站设备故障,废水处理效率降低但采取补救措施能达标排放情况;(3)盐酸、氯酸钠、二氧化氯、柴油等危险化学品发生小型泄漏事故,少量泄漏的危险化学品可控制在储存单元内,并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4)医疗垃圾发生小型泄漏事故,少量泄漏的医疗垃圾控制在科室内,并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5)消防系统、环境风险防范设施设备异常,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三级应急响应启动现场处置方案,及时告知部门负责人,并进行有效监控,根据事故发展决定是否上报和扩大应急。三级应急响应由应急领导办公室执行,或者授权的部门负责人指挥应急处置。4.2 应急响应程序4.2.1 内部接警与上报岗位人员发现各类事故,引发突发环境事件时,应立即报告当科室领导(事故发生10分钟内)。报警的内容:环境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及事故量、已采取的措施、人员伤害情况、潜在的危害程度、发展趋向以及报警人姓名等情况。突发环境事件的报警应逐级上报,由应急指挥部总指挥进行决策。4.2.2 外部信息报告与通报当发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时,通信联络小组应在第一时间内(事故发生1小时内)向利州区环保局和利州区政府进行报告。当发生重大和较大突发环境事件时,通信联络小组应在第一时间内向周边敏感目标(单位)进行报告,并进行受影响人员的疏散。4.2.3 启动应急响应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小组接警后,应立即成立现场应急指挥部(事故发生30分钟内),根据接警的内容信息判定应急响应级别,启动应急预案,指挥各应急小组进行应急处置。4.2.4 应急监测方案项目发生重大环境事件时应立即由通信联络小组通知利州区环境监测站进行应急环境监测,掌握第一手监测资料。根据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变化趋势,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的方式,预测并报告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决策的依据。具体的应急监测方案如下:大气监测因子:PM10、SO2、NO2、挥发性有机物等。水质监测因子:PH、SS、COD、NH3-N、石油类等。水监测点位:院区各污水、雨水排口;打更河上游500m断面、下游1500m断面。水监测频次:事故发生后应连续取样(前期每2小时一次,后期可逐渐降低频次),监测水质变化情况,直到恢复正常。大气监测布点:下风向敏感目标处,上风向对照点。大气监测频次:事故发生后应连续取样(前期每2小时一次,后期可逐渐降低频次),监测大气变化情况,直到恢复正常。图4-1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程序4.3 应急处置措施针对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污染和危害,现场指挥部应迅速指挥相关应急小组,采取有效应急措施处置风险源和扩散途径,防止环境污染扩大。4.3.1 医疗废水事故排放应急措施(1)医院全体工作人员均有义务监督医疗污水的管理处置,当发现医疗污水流失、泄露、扩散时,应立即上报医院行政后勤部或分管院长,下班时间报行政总值班。(2)应急处置小组成员要尽快赶到现场确定流失、泄露、扩散的医疗污水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3)应急处置小组有关人员对发生医疗污水泄露、扩散的现场进行处理,关闭有关机泵、阀门等。(4)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置措施,对泄漏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5)由于紧急事故造成病区污水处理设施停止运行时,应立即报告当地环保部门;同时应立即通知医院内各用水科室,采取停止或减少用水的措施,以达到减少污水产生量的目的。污水处理站事故状态下污水应暂存于污水事故应急收集池内,在病区污水处理系统恢复使用后,暂存污水必须经病区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有效处理并达标外排,严禁超标外排。若抢修期内污水已不能暂存,则应将已有污水交有资质单位外运处理。4.3.2 医疗垃圾事故流失应急处置(1)当收集转运医疗废物过程中发生医疗废物意外流失事故时,转运人员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2)应急处置小组成员要尽快赶到现场确定流失、泄漏、扩散的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3)应急处置小组人员对泄漏、溢出、散落的医疗废物迅速进行收集、清理,对液体溢出物可采用木屑等吸附性材料吸收。对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处理,必要时封锁污染区以防扩大污染。(4)清理人员在进行医疗废物清理时,必须穿防护服、戴手套和口罩、穿靴子等防护用品。清理工作结束后,用具和防护用品均须进行消毒处理。4.3.3 危险物质泄漏事故应急措施项目危险物质主要有盐酸、氯酸钠、二氧化氯、氧气、柴油等,一旦发生危险物质泄漏事故,危急人员和环境安全时,迅速采取如下应急救援措施:(1)最早发现危险物质泄漏者应立即向发生事故的部门和医院值班人员报警说明发生泄漏事故地点及报告人姓名,并采取一切办法切断事故源。(2)应急指挥部成员到达事故现场后,根据事故状态及危害程度做出相应的应急处置决定,并命令各应急小组立即开展应急处置工作。(3)应急处置小组迅速在事故现场周围设岗哨,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现场。(4)现场人员应积极展开自救。急救人员必须佩带有呼吸器的防毒面具,穿防酸碱工作服和防酸碱鞋进入现场,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检查泄漏源状况。(5)应急处置小组应根据应急指挥部下达的抢险抢修指令迅速进行堵漏或设备抢修,可以用预备的木榫等工具或其他方式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堵漏。(6)可用塑料容器放置在泄漏部位下,也可用沙土等构筑围堤,防止化学品泄漏扩散。将泄漏物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容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进行处置。4.3.4 火灾事故应急措施(1)在本部门(科室)发生火灾时,在岗员工应立即对初起火灾进行扑救,就近原则运用灭火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等)扑灭火源。(2)医院当班安全人员接到火警后,立即通知全院警戒并通知医院应急指挥领导办公室,迅速调集全体人员利用身边的灭火器材赶到火灾现场参加扑救,并且做好火灾现场人员秩序维护和无关人员的疏散撤离工作。(3)火灾警报拉响后各部门(科室)应立即切断电源,并组织本部门(科室)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待命。(4)医院应急指挥领导办公室接到重大火灾报告后,应立即启动火灾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并负责协调事故应急救援提供各种(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支持;应急处置小组做到迅速出击,开展火灾事故侦测、警戒、疏散、人员救助、灭火抢险等有关应急救援工作。(5)当火灾事态超出医院救援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医院应急指挥部应立即向外部救援,并安排应急通讯联络小组报警,报警人员应向消防部门详细报告火灾的现场情况,包括火场的单位名称和具体位置、燃烧物质、人员围困情况、联系电话和姓名等信息,并安排人员到路口接消防车,以使消防队员把握火灾情况和尽快抵达,采取相应的灭火措施,抓住救灾时机。(6)火灾扑救时,应急处置小组应使用沙袋对场地内消防废水进行拦截和围挡,同时封堵场地内雨水管网入水口,防止消防废水排入雨水管道;对溢流至院区外的消防废水应采用临时拦截坝进行拦截和收集。火灾扑救结束后应调集密闭的罐车将收集的消防废水收集在储罐内,清运至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置。4.3.5 爆炸事故应急措施(1)当危险化学品车辆、乙炔发生爆炸事故时,现场负责人及时向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办公室和应急总指挥汇报,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办公室和应急总指挥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并成立现场事故应急指挥部和应急小组,组织抢险救灾,防止事态恶化,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2)全体人员应按照应急疏散路线有序地撤离至安全区域。(3)爆炸引起火灾时,切忌盲目进入现场。现场应急指挥部应立即向外部救援,并安排应急通讯联络小组向“119”报警,报警人员应向消防部门详细报告火灾的现场情况,包括火场的单位名称和具体位置、燃烧物质、人员围困情况、联系电话和姓名等信息,并安排人员到路口接消防车,以使消防队员把握火灾情况和尽快抵达,采取相应的灭火措施,抓住救灾时机。(4)为防止有毒气体伤害,可进行必要的通风,降低毒气浓度后,方可进入火灾现场抢险,待消防人员赶到后,积极配合消防部门抢险救灾。(5)遇有人员受伤,立即采取消毒、止血等临时急救措施迅速向“120”求救,说明受伤人员严重程度,联系电话等,并安排人员到路口接应。(6)现场应急指挥部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沉着冷静,判断正确,防止二次爆炸,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指挥抢险救灾,降低损失。4.4 受伤人员现场急救处置4.4.1 气体中毒的急救处置吸入化学品气体中毒时,迅速脱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场所,松开患者衣领和裤带。严重者送医院治疗。4.4.2 外伤的急救处置(1)一般外伤:协助伤者脱离现场,清除污物,止血包扎,严重者时送医院进一步治疗。(2)骨折时用夹板固定包扎,移动护送时应平躺,防止弯折,送医院治疗。(3)遇静脉大出血时及时绑扎或压迫止血,立即送医院救治。4.4.3 烧伤的急救处置(1)小面积烫伤:小面积烫伤后应马上冷敷。可用净水冲在烫伤部的略上方部位,如果烫伤部位出现水泡,不要去挑破,而应该用干净的纱布垫着再用绷包扎好,去医院处理。(2)大面积烧伤:为了争取时间和防止弄破水泡,可以穿着衣服(如外衣很脏,可先脱去外衣)用水冲冷却,冲520分钟,然后再轻轻地脱去衣服,用干净纱布包扎伤口。对于烧伤面积大的,送医院处理。(3)眼睛的化学品烧伤:使伤侧的脸部在下,健侧脸部朝上,水从鼻粱处向受伤眼一侧的脸颊部冲洗。(4)脸部烧伤:用湿毛巾捂在脸部15分钟冷敷。出现水泡,注意不要弄破,湿毛巾要更换数次。(5)衣服烧着时:衣服被烧着时,赶快脱掉,紧急时也可以一面放水,一面弄湿地面,伤员可倒在地上滚动灭火,内衣裤、鞋袜等来不及脱下时,可以用水烧着灭火。4.5 现场保护(1)事故发生后,在事故处理期间,由事故处置组组织警戒,禁止无关人员进入;(2)事故处理结束后,事故发生部门、岗位实行警戒,未经应急指挥部批准,所有人员禁止进入事故现场;(3)事故现场拍照、录像,除事故调查管理部门或人员外,需经总指挥批准;(4)事故现场的设备、设施等物件证据不得随意移动和清除,抢险必须移动时需做好标记。5 应急终止5.1 应急终止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急终止条件:(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4)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5)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且尽量低的水平。5.2 应急终止程序(1)现场救援指挥部确认终止时机,或事件责任部门提出,经现场救援指挥部批准。(2)现场救援指挥部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应急终止命令。(3)应急通讯联络小组通知院内相关部门、周边企业单位及人员事件应急已解除。(4)应急状态终止后应根据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5.3 应急终止后的行动(1)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后,应组织相关部门认真总结、分析、吸取事故教训,及时进行整改。(2)组织各专业组对应急计划和实施程序的有效性、应急装备的可行性、应急人员的素质和反应速度等作出评价,并提出对应急预案的修改意见。(3)参加应急行动的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环境应急队伍维护、保养应急仪器设备,使之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5.4 后期处置5.4.1 善后处置(1)应急终止后由应急处置小组对现场进行清理和清洁;应急后勤保障小组清点各类设备,检查各类设施,逐步恢复正常运营。(1)场地的清洁中产生的洗消废液、废水集中收集,其中含油废物、洗消废液等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中的要求进行存储,经收集后由具有资质的单位统一清运处理。(2)因化学品泄漏、废水事故排放等原因造成的污染土壤,根据监测数据,按照相关规范,对污染土壤进行土壤修复或做危废处理。(3)应急指挥部指导应急保障小组根据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阶段环境损害评估技术规范规定计算赔偿金额,提出赔偿方案,做好事故的善后工作。5.4.2 评估与总结事件发生后,应急指挥部组织系统内专家和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对本次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进行评价,编制应急总结报告,结合评价结果,并征求可能受影响的居民、单位、社区代表的意见,对现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补充和修订。6 应急培训与演练单位自行定期组织应急救援培训和演练。6.1 应急培训6.1.1 应急培训组织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本单位应急预案的培训工作,根据预案实施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对应急人员进行应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训应作好记录和培训评估。6.1.2 应急人员的培训内容(1)危险源的分布与事故风险类型和影响范围及程度。(2)事故报警与报告的程序、方式及内容。(3)废气、废水、危废的应急处置措施。(4)各种应急设备设施及防护用品的使用与正确佩戴。(5)应急疏散程序与事故现场的保护。(6)医疗急救知识与技能。6.1.3 应急培训要求(1)针对性:针对可能的事故及承担的应急职责不同人员予以不同的培训内容;(2)周期性:单位级的培训一般每年一次,各科室的培训每年二次;(3)真实性:培训贴近单位实际应急活动。6.2 应急演练6.2.1 演练方式本院按年度进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综合演练。6.2.2 演练组织与级别(1)应急演练分为岗位级(小组)、院级演练和配合政府部门演练三级。(2)小组级的演练由小组长组织进行,本院相关人员观摩指导。(3)院级演练由应急指挥办公室组织进行,各应急小组参加。(4)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联合演练,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进行,院应急指挥办公室成员参加,应急小组人员参加配合。(5)演练前,由应急后勤保障小组负责落实所需的各种装备、物资、车辆、防护器材等。(6)院级演练前由应急通讯联络小组通知周边企业及居民,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影响。(7)院级演练为院级预案全部功能的综合演练,演练频次每年2次。(8)应急处置的演练情况由应急联络小组负责整理、评价和总结跟踪。7 应急保障7.1 人力资源保障本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体系设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办公室、事故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事故处置小组、后勤保障小组、通讯联络小组和医疗救护小组。各小组成员均为本院职工,各级应急响应的人力调配如下:三级应急响应:事故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事故处置小组、后勤保障小组、通讯联络小组、医疗救护小组全体成员;一级、二级应急响应:事故应急指挥领导办公室、事故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事故处置小组、后勤保障小组、通讯联络小组、医疗救护小组全体成员。7.2 资金保障本院环境风险应急物资储备费用列入年度费用计划,院长负责事故应急救援必要的资金准备,确保事故应急处置装备的添置、更新及紧急购置的经费。本院环境风险事故防范和应急经费为2万元/年,其中1万用于环境应急物质的储备、1万元用于环境事故应急演练及培训。7.3 物资保障物资保障由应急后勤保障小组组长总体负责日常储备物质的检查和核实,应急设备的日常管理由设备科负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