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_第1页
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_第2页
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_第3页
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_第4页
通信行业的发展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信的发展18世纪 1753年 爱丁堡的苏格兰人杂志上发表了一封署名为C.M.的人写来的信,信中提出了“采用静电的电报机”的构想。这是关于电信的最早建议。 1793年 法国查佩兄弟俩在巴黎和里尔之间以接力方式架设了一条230千米长的托架式线路。这种被称为“遥望通信”的信息传递方式曾在欧洲盛极一时。据称查佩兄弟中的一人,就是最早使用“电报”一词的人。 1799年 意大利人伏打(Volta)发明电池(伏打电池)。 19世纪 1832年 沙俄退伍军官许林格将6条彼此用橡胶绝缘的电报线路放在玻璃管内,埋入地下用来传送电报信号。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地下电缆”。 1833年 英国人高斯和韦伯制作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电磁指针式电报机。 1834年 美国人莫尔斯提出莫尔斯电码。 1837年 美国人莫尔斯制成了第一部使用莫尔斯电码的电报机。 1843年 英国人亚历山大?贝恩发明了传真通信的原理,并取得专利。 1844年 5月24日,莫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用自制的电报机,向巴尔的摩拍发了世界上第一封电报。 1850年 英国人约翰和雅各布?布雷特兄弟在多佛尔海峡敷设了一条无铠装海底电报线路。这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条海底通信电缆。不过,这条电缆只工作了几个小时,便被一艘渔船的船锚钩断了。 1851年 11月,世界上第一条铠装海底电缆敷设成功,从而开创了国际电报通信的历史。 1858年 惠斯登发明了快速自动电报机; 第一条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于8月5日竣工,8月12日,在美、英之间拍发了第一份海缆电报。 1864年 麦克斯韦(英)发表了电磁场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 1865年 5月17日,“国际电报联盟”成立。这就是“国际电信联盟”的前身。 1875年 6月2日,美国人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发明了电话。 1876年 3月7日,贝尔获发明电话专利,专利证的号码为:No 。 电话发明家格雷同时发明电话,但申请专利的时间比贝尔晚了几小时,因而痛失电话发明权。 1877年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碳精送话器,使贝尔发明的电话在性能上获得很大的改进。 1878年 1月28日,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纽好恩,世界上第一个市内电话交换所开通。当时只有20个用户。 1878-1879年 贝尔架设了从美国波士顿至纽约的长途电话线路,全长300千米。 1880年 在美国纽约敷设了第一条电话电缆。 电话发明人贝尔首次进行了以太阳光为光源的“光电话”试验。 1883年 德国电气工程师尼普柯夫用他发明的“尼普柯夫圆盘”,以机械扫描方式进行了首次图像传送。但每幅画面仅24线,图像相当模糊。 1887年 德国人赫兹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副无线电天线,并通过实验证实了1864年麦克斯韦关于存在电磁波的预言。 1891年 美国人史端乔获得步进制自动电话接线器专利。 1892年 世界上第一个自动电话局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拉皮特城投入使用。 1895年 意大利青年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报。当时的通信距离仅为30米; 5月7日,俄国人波波夫在彼得堡展示了他所发明的无线电报接收机。 1896年 返回顶部 德国人布朗恩发明阴极射线管。 20世纪初 1901年 马可尼进行首次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报试验获得成功。 1902年 在英国与加拿大之间首先开通了越洋无线电报通信电路,使国际电报通信跨入一个新阶段; 美国人巴特?史特波斐德在肯塔基州穆雷市进行了第一次无线电广播,之后获专利 。 1903年 英国人J.A.弗莱明发明真空二极管。 1906年 第一次国际无线电报会议在柏林召开,有27个国家参加,通过了国际无线电报公约,确定了各种无线电报业务的频率划分,并通过了国际统一的呼救信号“SOS ”; 美国人李?德?弗雷斯特发明了真空三极管; 美藉加拿大人R.费森登在圣诞节前夕采用无线电调制技术广播了音乐和讲话,可为停泊在新英格兰海岸的船只所收听到。 1907年 法国人爱德华?贝兰发明了相片传真。11月8日作了公开表演。 英国发明家坎贝尔?斯温顿在自然杂志上提出了一种电子式电视系统的构想。 1911年 跨越太平洋的无线电报业务开通。 1912年 泰坦尼克号豪华邮轮遇难;在此次事故中,首次使用国际遇难求救信号SOS。 1920年 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进行了首次商业无线电广播。它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广播电台。 1921年 美国和欧洲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开始使用短波无线电广播。 1922年 无线电话开始在船舶上装用。 1925年 英国人J.L.贝尔德发明了机械扫描式电视机,并在伦敦一家商店里作了表演;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贝尔研究所研制出相片传真机。 1926年 返回顶部 美国开放了横贯美国大陆的有线相片传真业务;同年,又与英国开放了无线相片传真业务。 20世纪30年代 1930年 国际无线电话开始营业。 1931年 世界上第一条微波线路建成; 美国试播电视。 1932年 第三次国际无线电报会议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召开,会议上缔结了国际电信公约; 首台全电子电视机进行演示。 1933年 英国人阿姆斯特朗发明了宽带调频原理,并首次进行调频无线电广播。 1935年 德国首先进行定期的电视节目广播。 1937年 返回顶部 英国人A.H.里夫斯提出用脉冲的有无组合来传递话音信息的方法。他发明的脉冲编码调制(即PCM)技术于1939年获得专利。这为现代数字电信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0世纪40年代 1940年 美国人古尔马研制出机电式彩色电视系统。 1941年 雷达在美、英等国得到实用。 1943年 英国邮局在昂克纳和爱因岛之间铺设了第一条带增音机的同轴电缆,可通48路电话。 1944年 英国人A.C.克拉克在一篇题为地球外的中继的论文中,提出了利用人造地球卫星进行通信中继的设想。他还精确地预言,人类将在1969年6月前后,实现登上月球的壮举。 1945年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问世,2月14日在美国费城公开亮相。ENIAC是英文“电子、数字、积分器和计算器”的缩写。该机共用了18800个电子管,重30吨,占地170平方米,功率150千瓦,计算速度每秒5000次; 汽车电话在美国面世。 1946年 美国贝尔实验室提出蜂窝移动通信的概念; 美国试制成功24路电子管式PCM设备。 1948年 返回顶部 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巴丁、布莱顿、肖克莱发明晶体管; 美国人克劳德?爱尔伍德?香农发表通信的数学理论,建立了一门统计通信理论。它用概率统计方法对通信系统传递过程进行定量,并定义了信息量的通用单位比特,从而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 1950年 第一条带有增音机的国际电话电缆在美国的基韦特和古巴的哈瓦那之间铺设,全长222海里,可通24路电话。 1954年 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全晶体管电视接收机; 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D.M.蔡平、G.S.富勒、G.L.皮尔逊发明硅太阳电池。 1955年 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对流层散射通信线路,全长2600公里。 1957年 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58年 美国人A?L肖洛和C?H?汤斯发明激光,可用作通信光源; 美国人J?S基尔比发明集成电路; 美国军方建立全球第一个数据通信系统“SAGE”。 1959年 返回顶部 英国研制成功报纸传真机。 20世纪60年代 1960年 美国休斯航空公司的梅曼(Maiman)发明了红宝石激光器,获得了性质与电磁波相同而且频率和相位都相当稳定的光,从此人类进入了研究现代光通信的时代; 8月12日,美国国防部把覆有铝膜的、直径为30米的气球卫星“回声I号”(EchoI)发射到距离地面高度约1600公里的圆形轨道上,进行通信试验。这是世界上第一颗“无源通信卫星”; 10月,美国发射了“信使”卫星,在这颗卫星上第一次使用放大器进行有源中继试验。 1961年 美国的保尔?巴伦在美国空军兰德(RAND)计划的研究报告中,首先提出分组交换技术,用于电话通信的安全保密; 英国的唐纳德?乌?戴维斯提出了分布式通信网和将通信电文分块进行存贮转发的方案。 1962年 7月,美国国家航空宇航局(NASA)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有源通信卫星“电星1号”(Telstar I)。这颗卫星成功地进行了横跨大西洋的电视转播和传送多路电话的试验; 美国研制出晶体管24路PCM(脉冲编码调制)设备,速率为1.544Mbit/s,用于市内电话局间中继。当时的中继距离为1.8公里,最大传输距离为80公里; 美国贝尔实验室论证了蜂窝式移动电话通信系统。 1963年 2月14日,美国国家航空宇航局发射了同步轨道卫星“同步1号”(Syncom I)失败; 7月26日,又发射了“同步2号”(Syncom II)通信卫星,在非洲、欧洲和美国之间进行电话、电报、传真通信。由于这颗卫星有30度倾角,它的运行轨道相对于地面作8字形移动,还不是真正的“同步”,所以还不能称之为“静止卫星”。 1964年 美国兰德公司研究员保尔?罗兰设计了一种交互式的电脑网络,避开了传统信息系统必须经过中央控制和转换的环节,这是互联网之始; IBM公司与美国航空公司共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远程联机订票系统,把美国的2000个订票终端用电话线连到了一起; 8月19日,美国发射了“同步3号”(Syncom III)卫星。这是世界上第一颗试验性静止卫星; 10月,美国利用“同步3号”卫星,向全世界转播了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实况,轰动了世界; 美国贝尔公司研制成功电视电话,带宽为500kHz,屏幕画面为mm2,每秒传画30幅; 8月20日,成立了以美国通信卫星有限公司为首的“国际通信卫星财团”,确立了卫星通信体制和标准地球站的性能标准,从此卫星通信业务正式成为一种国际间的商用业务。 1965年 美国贝尔系统在苏卡隆那开通了世界上第一部“程控空分电话交换机”,简称“1号电子空分交换机(No.1 ESS)”。一个程控交换的新时代由此开始; 4月6日,国际卫星通信组织(INTERSAT)发射了一颗名为“晨鸟(Early Bird )”的静止通信卫星,承担了国际通信的任务。这标志着同步卫星通信时代的开始; 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集成电路电视机; 计算机科学家在最终显示器一文中提出虚拟现实的基本思想; 北约组织在荷兰和法国之间建立世界上第一条流星余迹通信线路。 1966年 7月,英国标准电信研究所的英藉*高锟(K.C.Kao)和霍克曼就光纤传输的前景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论文。该文分析了造成光纤传输损耗的主要原因,从理论上阐述了有可能把损耗降低到20分贝公里的见解,并提出这样的光纤将可用于通信; 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头盔显示器和第一套虚拟现实系统。 1968年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提出了研制ARPA网的计划,根据保罗?罗兰设计的方案,开始研制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网络ARPANET; 美国通过阿波罗7号飞船进行电视中继首获成功; *在150兆赫移动通信频段上首先开通模拟寻呼系统。 1969年 返回顶部 ARPANET建成并投入运行,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ARPA是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高级研究计划署)的缩写,它是美国国防部的研究机构。最初建成的ARPA网是仅有4个节点的试验网; 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用无线电话与地球通信,并成功地实现了月面电视中继。 20世纪70年代 1970年 世界上第一部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在法国巴黎郊区拉尼翁开通; 美国康宁玻璃公司的三名科研人员马瑞尔(Maurer)、卡普隆(Kapron)与克格(Keck)成功地制成了传输损耗仅为20分贝公里的光纤; 美国贝尔研究所的林严雄(I.Hayashi)等人研制成功了在室温下能连续工作的半导体激光器。这一发明与低损耗玻璃纤维的试制成功,使光纤通信有了实现的可能。 1971年 美国英特尔(Intel)公司的工程师霍夫把2250个晶体管集成到一块米粒大小的硅片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块大规模集成电路; 美国英特尔(Intel)公司生产出了第一代微处理器(4004型)。其性能已大体相当于50年代的电子管计算机; BBN的瑞?汤姆林森(Ray Tomlison)发明了电子邮件(e-mail)。 1972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率先开办了实验性的“图文电视”。 1973年 互联网(Internet)上采用了“文件传送协议”(FTP协议),这种协议支持将一台计算机上的文件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上,是一种实时的联机服务功能; 英国的BBC电视台进行了电视多重文字广播实验; 美国首先在150兆赫和450兆赫移动通信频段上开通数字寻呼系统; 英特尔(Intel)公司生产出“8080”八位微处理器,摩托罗拉(Motorola)公司生产出“6800”八位微处理器,此为第二代微处理器,运算速度达12Mbit/s。 1974年 5月,美国国防部开发出在Internet上使用的TCP(传输控制协议),为分组交换网及其互连系统提供了一种主机之间通信的可靠协议; 16位的微处理器问世。此为第三代微处理器。 1975年 美国施乐(Xerox)公司和斯坦福大学联合推出“以太网”(Ethernet)。这是一种计算机局部网络,该网络成为局域网的第一个工业标准产品,被称为“典型的局域网”; 7月,美国通信卫星公司(COMSAT)成立的“海事卫星通信网”开始运营。 1976年 6月,世界上第一张电话卡在意大利诞生; 美国贝尔研究所在亚特兰大建成第一条光缆实验系统,内含144根光纤; 加拿大率先实现本国的卫星电视直播;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正式公布了分组交换网的重要标准X.25协议; 我国和*之间建成了第一条海底同轴电缆; 英国正式开播“图文电视”(teletext)。这是一种附属于电视的广播业务,又称“电视文字广播”。 1977年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目的是为异种计算机互连提供一个共同的基础和标准框架,实现相互通信; 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就电子计算机与电信结合而产生的高度信息化,创造了“Telematique”这个新词汇。英文为Telematics,中文译名为“远程信息处理”; 世界上第一个商用光纤通信系统在美国芝加哥的两个电话局(相距7公里)之间开通,使用多模光纤,波长0.85m,速率为44.736Mbit /s; 苹果II型计算机问世,发明人是两位年轻人: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 1978年 在美国芝加哥试验成功第一个移动电话通信系统; 英特尔(Intel)、基洛格(Zirog)、摩托罗拉(Motorola)等公司生产出第三代微机,即16位的微机。 1979年 返回顶部 *开放了世界上第一个蜂窝移动电话网; 英国首先开放可视图文业务,命名为“Prestel”。可视图文是70年代一位英国工程师萨姆?菲地达(Sam.Fedida)发明的; AMPS制模拟蜂窝式移动电话系统在美国芝加哥进行试验。1983年12月投入商用。 20世纪80年代 1980年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开办了“900”号业务,当时称之为“Dialit900”。1989年推出了高级900号业务,叫做“MaltiQuest”;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明确了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定义:能提供端到端的数字连接,用来支持包括多种话音业务和非话业务的通信网; 苏格兰在西海岸敷设了世界上第一条海底光缆。 1981年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公司)推出了个人计算机。一些计算机革新家提出了“膝上型计算机”设想和一种引人注目的“软件程序阵列”; 出现了鼠标; 在电话局之间采用1.3微米光纤实现了多模光纤通信。这是第二代光纤通信系统; 32位微处理器问世。 1982年 欧洲成立了GSM(移动通信特别组),任务是制订泛欧移动通信漫游的标准。后来GSM成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的名称; 西德提出了“智能用户电报”的概念; 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将POCSAG码定作国际无线寻呼一号标准码。 1983年 传输控制协议/网间协议(TCP/IP)由ARPA资助提供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发,成为ARPA网上的标准通信协议;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各层的协议被批准为国际标准; ARPANET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仍称ARPANET,但已经是作为民用了; 横跨大西洋的电缆开通使用,全长3277海里,容量为4200个电话电路。 1984年 美国苹果计算机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多媒体计算机; *首先发射广播卫星“BS-2a”; 美国开通第一个公用移动通信系统; GTE公司的空中电话系统Airfone在美国投入使用。 1985年 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在全美建造了五大超级计算中心,将100所大学科研单位连到网上,全国按地区划分建立了计算机广域网,构成了美国国家NSFNET网。这便形成了初期的因特网(Internet);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首次研制成功“掺铒光纤”,即光纤放大器; ITU-T(原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提出了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的概念,以异步转移模式(ATM)为其核心技术; 美国赤道公司首次开通VSAT(甚小口径地球站)通信; *推出文字广播。 1986年 联邦德国ISDN网试运行; 12月,法国正式开通了ISDN商用业务。 1987年 第一个横跨大西洋的海底通信光缆(TAT-8)系统敷设成功。全长6700公里,内含3对光纤,每对信息速率为280Mbit/s,中继站间距离为67公里; 原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接受美国贝尔研究所提出的SONET的概念,并定名为“同步数字系列(SDH)”; 原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为ISDN支持数据通信定义了帧中继(FR)业务,这是ISDN的一种新型的分组式承载业务; 美国Bellcore提出了数字用户线(DSL)技术,利用双绞铜线线对向用户提供了ISDN 基本速率业务。 1989年 返回顶部 *在以索尼公司为主的电子工业界的支持下,开发出第一台实用型模拟高清晰度电视(HDTV);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对公众开放,从而成为因特网(Internet)最重要的通信骨干网络。这时因特网上主机数已超过100,000台;ARPANET解散; 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全球定位系统(GPS)工作卫星; 美国高通(Qualcom)公司向太平洋电话公司提供了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并进行小规模试验。 20世纪90年代 1990年 万维网(WWW)开始在因特网上出现,其软件系统是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研究人员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iers-Lee)为研究高能物理的信息需要而开发的; 美国摩托罗拉(Motorola)公司提推出全球个人通信新概念,提出用77颗低轨道卫星覆盖全球的计划,此即早期“铱”系统构想。 1991年 世界上第一个帧中继网投入运营。该网由是美国威姆斯电信集团公司经营,叫做Wilpak网; 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光弧子信息传输技术; 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启用“全球定位系统”(GPS)。 1992年 美国Bellcore推出一种新型高速宽带数据业务,叫做SMDS业务(交换型多兆比特数据业务); 在美国通信系统会议上,JEO MITOLA首次提出了“软件无线电”的概念; IBM、MCI和MERIT三大公司联合组成了高级网络服务(ANS)公司,建立了新的广域网(ANSNET),成为因特网的另一个主干网,使因特网开始进入商业化。 1993年 2月22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加州报告中提出*制订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的构想。9月15日,美国*宣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美国白宫与因特网联机上网; 12月15日,我国第一条连接国际光缆网的海底光缆中日海底光缆开通。从上海南汇至*宫崎,全长1252公里,可供15120对人同时通电话,或开通其他非话业务; 美国宣布其“全球定位系统(GPS)”正式全面开放使用。 1994年 4月20日,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我国被国际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 国际电联(ITU)将FPLMTS(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改名为IMT2000(国际移动通信系统2000)。 1995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