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ppt_第1页
课件: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ppt_第2页
课件: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ppt_第3页
课件: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ppt_第4页
课件: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慢性病的运动营养防治策略,第一节 慢性病概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慢性病包括心脏病、脑血管病(脑卒中)、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视力衰退和失明、听力衰退和失聪、口腔疾病和遗传疾患是另一类慢性病。,慢性病对全球健康的威胁,2003年死因构成比,全球 中国,慢病(700万),意外伤害(100万),传染病(100万),慢病(3300万),传染病(1800万),意外伤害(500万),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 调查结果显示: 高血压患者1.6亿 高血脂患者1.6亿; 超重者2亿; 肥胖者6000万; 糖尿病患者2000多万,糖耐量低减2000万,2002年中国六类地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六类地区血脂异常患病率(%),超重及肥胖率(%),Criteria for obesity:0-6 years:WHO-Z score,7-17years:WHO Criteria, 18years: Chinese Criteria Overweight 24BMI28, Obesity BMI28。,我国不同地区717岁儿童超重肥胖率(%),城乡分别为19.3%和18.6%,大城市、中小城市、一类至四类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依次为20.4%、18.8%、21.0%、19.0%、20.2%、12.6%。,Big city M/S city Class 1 Rural Class 2 Rural Class 3 Rural Class 4Rural,糖尿病率(%)变化趋势, 20 years,Big City M/S City,沉重的负担-影响劳动力人口 成人高血压患者中劳动力人口的比例,2004年全省主要健康指标,出生率为10.71,死亡率为5.76。 婴儿死亡率11.39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5.14 平均期望寿命75.99岁。 居民前5位死亡原因:恶性肿瘤、呼吸系疾病、脑血管疾病、损伤与中毒和心脏病,占全部死亡的80%。,浙江省2004年居民死因构成,从肿瘤发病情况看,恶性肿瘤报告发病率215.65/10万,城市农村分别为244.79/10万和183.21/10万,35岁以上年龄组均有较高的发病率。肿瘤种类与死亡情况一致。,全省2004年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心脏病死亡率逐年上升,从1995年的52.03/10万上升到2004年的66.35/10万; 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从1995年的107.14/10万上升到2004年的122.83/10万。 冠心病急性事件报告发病率40.83/10万,城市农村分别为36.70/10万和42.55/10万,农村高于城市,男性略高于女性,45岁以上发病率上升明显; 脑卒中报告发病率183.63/10万,城市农村分别为177.34/10万和189.49/10万,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35岁以上发病率上升明显。,全省心脑血管病死亡与发病情况,2、糖尿病 15岁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3.02%,估计全省有糖尿病患者98万。 城市患病率4.12%,农村1.93%。 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全国水平。,2、超重和肥胖 18岁以上居民肥胖患病率5.39%,估计全省有肥胖现患病人175万。 城市5.92%,农村4.78%; 18岁以上居民超重率为22.72%,估计全省有超重者740万。 城市超重率24%,农村21%,男性24%,女性22%。,3、血脂异常 18岁以上居民血脂异常率为24.66%,估计全省血脂异常现患人数为803万; 城市30.34%,农村21.56%; 高胆固醇血症现患率8.34%; 高甘油三酯血症现患率20.73%;,1、膳食不合理 钙、维生素A等营养素缺乏仍然存在。3-12岁儿童维生素A缺乏率3.51%;居民钙摄入量576毫克,相当于推荐量的60%。 膳食结构中动物类食物消费过多,谷类消费偏少。全省居民脂肪供能比为30.16%,城市脂肪供能比为34.28%,农村居民为28.16%,(世界卫生组组推荐30%);谷类供能比城市农村分别为36.33%和50.79%,均低于55-65%的合理范围。奶及奶制品的消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慢病相关主要行为危险因素,慢病相关主要行为危险因素,2、吸烟 15岁以上居民现在吸烟率为27.28%,估计全省15岁以上烟民888万。 城市21.97% ,农村29.93%; 城市男性46.39%,女性1.54%; 农村男性58.61%,女性1.17%。,3、饮酒 15岁以上居民现在饮酒率为28.07%; 城市22.01% ,农村31.09%; 城市男性42.35%,女性5.01%; 农村男性51.23%,女性11.09%;,慢病相关主要行为危险因素,4、体力活动与锻炼 机关、企事业、商业服务类每天静坐工作4.6小时,站2.9小时,行走1.4小时; 农林牧渔水利人员农忙时每天体力活8.7小时,农闲时4.0小时。 参加锻炼为15.12%,城市33.37%,农村6.40%;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天30分钟中等程度体育锻炼差距非常大。 每天看电视1.91小时,城市农村接近。,慢病相关主要行为危险因素,慢性病预防控制中的10个误区,慢性病主要影响是有钱的国家 现实是: 80% 在低或中等收入的国家 低或中等收入国家应该控制传染病而不是慢性病 现实是: 双重负担 双重的应对策略 慢性病主要影响的是富人 现实是: 主要集中在穷人 慢性病主要影响老年人 现实是: 几乎50%的慢性病人在70 岁以下 慢性病主要影响的男人 现实是: 慢性病在男女中的分布是相等的,慢性病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的 现实是: 穷人和儿童 他们的选择是非常有限的 慢性病是不能预防的 现实是: 80% 早死的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 慢性病预防太昂贵 现实是:其预防措施是非常有费用-效果和廉价的 我祖父又吸烟、又肥胖,但他活到96岁 现实是: 这些都是非常少见的例子 每个人都会死于某一疾病 现实是: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是早死,或痛苦地迁延多年,慢性病预防控制中的10个误区,慢性病连续性预防保健模式,第二节 运动营养与肥胖,一、概况,肥胖不仅是一种危害健康的慢性病,而且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心理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成为早死、致残、影响生命质量和增加各国政府财政负担的重要问题。,一、概况,(一)定义:机体脂肪组织的量过多和脂肪组织与其他软组织的比例过高。组织形态学表现为脂肪细胞数目的增多和体积增大。一般女性体内脂肪组织超过30,成年男性超过2025。,诊断方法(diagnostic methods),人体测量法(anthropometry) 物理测量法(physicometry) 化学测量法 (chemometry),1.人体测量法 身高(body height) 体重(body weight) 胸围(chest circumference) 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臀围(hip circumference) 肢体的围度(limbs circumference) 皮褶厚度(skinfold)等,皮褶厚度(skinfold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categories of obesity by 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和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O的标准: 男性腰围102cm、女性腰围88cm作为上身性肥胖的标准; 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作为上身性肥胖的标准。 我国的标准:腰围男性85cm,女性80cm作为上身性肥胖的标准。,2物理测量法 全身电传导(total body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生物电阻抗分析(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双能X线吸收(dual-energy X-ray) 计算机控制的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scans) 磁共振扫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cans) 3化学测量法 稀释法、40K计数法、尿肌酐测定法,诊断方法(diagnostic methods),一、概况,(二)分类: 1、单纯性肥胖(全身脂肪分布均匀) 2、继发性肥胖(下丘脑、内分泌) 3、药物性肥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一、概况,(三)发病情况: 目前,全世界肥胖患者2.5亿,欧美国家肥胖极为普遍,尤其是东欧和地中海国家,美国男女患病率32和33.5 我国2002年调查,超重和肥胖发病率分别为22.8和7.1,估计人数分别为2亿和6000万。与1992年全国调查相比分别增加了39和97。分布上存在北方高于南方、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二、单纯性肥胖的危险因素,遗传因素:瘦素、解偶联蛋白、神经肽、刺蛋白、黑色素皮质素等。遗传因素在30,环境因素占60。 神经内分泌因素:摄食中枢和饱中枢 膳食因素:膳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习惯不良、喂养不当等,导致营养过剩。 体力活动:与体力活动呈反比。 社会、心理因素:生活和工作机械化增高,三、肥胖对健康的影响,(一)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儿童有心功能不全和动脉粥样硬化的趋势; 与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关系:生长激素过低、甲状腺素T3增高、性激素水平异常、胰岛素增高、免疫功能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与生长、智力和心理发育的关系:骨龄大于正常体重儿童、第二性特征明显早于正常体重儿童,智商、反应速度、阅读量和大脑工作效率都低于正常体重儿童,心理倾向于抑郁、自卑和不协调,三、肥胖对健康的影响,(二)对成人健康的影响 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与某些癌症的关系:与妇科肿瘤和结肠癌相关; 与糖尿病的关系:增加对胰岛素的抗性; 与胆囊疾病的关系:增加胆结石和胆囊炎的发病率; 与内分泌和代谢的关系:肥胖者内分泌和代谢都发生异常。,四、肥胖的膳食调控,膳食调控原则 严格控制能量摄入:轻度肥胖减少能量摄入125250kcald;中度以上肥胖减少能量摄入550-1100kcal d。建议供能比例是蛋白质15,脂肪20,糖类65; 选择优质蛋白质:如奶、鱼、鸡、瘦肉等; 限制脂肪:尤其是动物脂肪; 限制碳水化合物:糖类可以转化成脂肪; 限制食盐与嘌呤:增加食欲和肝脏负担 烹调方法和餐次:宜蒸煮、烧和烤,忌油煎和炸,食物选择,五、肥胖的运动处方,(一)运动减肥的优点 坚持运动,可以改善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持续进行运动锻炼,可减低血脂; 中度以上的肥胖者,应同时采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减少瘦体重的丢失而选择性地减少脂肪; 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情绪,代谢功能,养成良好的习惯。,2019/8/21,46,可编辑,(二)减肥运动处方,1、运动种类:主要项目:步行、慢跑、自行车、游泳、滑冰等。辅助项目: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 2、运动强度:运动后的心率控制在40岁为140次分钟,50岁为130次分钟,60岁为120次分钟 3、运动时间:一般3040分钟,每周35次 4、力量性锻炼:腹部:仰卧起坐、双脚直抬高、抗阻性抬腿运动;肩胸背部:哑铃操和拉力器练习。,第三节 运动营养与高血压,一、概述,定义:一种以体循环动脉收缩期和(或)舒张期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点的心血管疾病。 特点:发病率高(2010年数据示中国有2亿患者)、病残率高、致死率高、治愈率低。 分类:原发性(95%以上)、继发性 相关因素:肥胖、胰岛素抵抗、某些营养素的过量或不足、过量饮酒、人口老龄化。 危害性:是脑卒中、冠心病、心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的危险因素 。,2002年调查显示,18岁以上的居民高血压发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农村患病率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经不明显。高级职称患病率45.83。 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病相对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发病相对危险增加46,引自: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3版2010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10.,二、营养与高血压的关系,1.超重和肥胖 肥胖(obesity)或超重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中心性肥胖。 可能机制: 1)血容量增加; 2)心输出量增加而外周阻力没有相应下降; 3)胰岛素抵抗; 4)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2.钠 钠的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 NaCl摄入过多可使血容量增加而引起血压升高: 1)提高体液渗透压,下丘脑饮水中枢产生渴觉而使人饮水增加; 2)体液渗透压增高,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释放抗利尿激素(ADH), 后者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高钠摄入还可以: 1)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而提高心排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 2)抑制血管平滑肌Na+的转运; 3)增加细胞内钙; 4)干扰血管内皮细胞舒血管物质一氧化氮(NO)的合成而使血管收缩性增强,外周阻力增加。,3.钾 钾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膳食补充钾对高钠引起的高血压降压效果明显,可能与钾促进尿钠排泄、抑制肾素释放、舒张血管、减少血栓素的产生有关。 4.钙 膳食钙摄入不足可使血压升高。美国全国健康和膳食调查结果显示,每日钙摄入量低于300mg者与摄入量为1200mg者相比,高血压危险性高23倍。钙能促进钠从尿中排泄 。,5.镁 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呈反相关。 提高膳食镁摄入有助于降血压,可能机制: 1)降低血管紧张性和收缩性; 2)减少胞内钙含量; 3)促进血管舒张。,6.膳食脂类 增加PUFA的摄入和减少SFA摄入有利于降血压。 7.酒精 少量饮酒有扩张血管作用,但大量饮酒反而有收缩血管作用。,三、高血压预防措施,1、主动关心自己的血压 2、保持良好的心态 3、戒除烟酒 4、运动和营养干预3个月,效果仍然不佳者应该开始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并终身服药。,四、高血压的营养防治,一级预防重在健康教育,改变生活方式:减重、低盐低SFA低胆固醇饮食、有氧运动、足够的膳食镁钾钙的摄入、戒烟限酒。 1.控制体重 2.合理膳食 限制钠盐摄入量 增加钾、钙、镁的摄入量 减少膳食脂肪摄入量,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 膳食模式参考DASH 模式 限制饮酒 克服不良饮食习惯,DASH膳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心脏,肺和血液研究所制订的高血压治疗膳食模式。 特点:富含水果、蔬菜, 包括全谷类、家禽、鱼类、 坚果,其富含的营养素 有:钾、镁、钙和蛋白 质,而总脂肪、SFA、 胆固醇含量较低,富含 膳食纤维。,五、运动治疗高血压的机制,调整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降低血容量 降低外周阻力 内分泌调节 运动锻炼能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液的粘滞度。,六、高血压的运动处方,对于没有心、脑、肾等严重合并症的轻、中度高血压病人均可进行运动疗法。 运动方式:一般为有氧运动,包括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和体操等。此外,气功、放松练习也是有效的。 运动强度:一般以轻中等强度为主。 运动时间:3060分钟每天,每周3次,运动治疗要长期坚持。,一、概述 1在中等及大动脉血管内膜和中层形成的脂肪斑块,这些斑块主要由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构成 2可发生在冠状动脉、脑动脉、股动脉、髂动脉 3可引起冠心病、脑卒中、动脉瘤、外周血管病 4危险因素 家族史、年龄、肥胖、缺乏体力活动、吸烟营养与膳食因素极为重要,第四节 运动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狭小,始于青少年期,至中老年时期加重、发病。 按病理进程分类: 细小动脉硬化:小动脉弥漫性增生,多见于高血压、糖尿病; 动脉中层硬化:中小动脉中层肌纤维断裂、玻璃样变、坏死; 动脉粥样硬化:常见,是心血管病的主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分类,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大中动脉的炎症性、多阶段的退行性复合型病变 。 四个阶段: 动脉血管内膜功能紊乱期; 血管内膜脂质条纹期; 典型斑块期; 斑块破裂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阶段,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与结局,二、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一)血浆脂蛋白 1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 小肠粘膜合成主要运输外源性脂类(尤其是外源性甘油三酯,TG)TG占CM重量80%以上 2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VLDL) 肝细胞合成主要运输内源性脂类(尤其是内源性TG)占CM重量50%以上,胆固醇含量,3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 是VLDL的降解产物主要含有内源性胆固醇 4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 肝和肠粘膜细胞合成,CM的残体也可形成转运外周组织中胆固醇到肝脏代谢和排出体外的唯一途径Pro含量可达50% HDL浓度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性间呈负相关,(二)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hyperlipemia):血脂正常上限 但血浆中脂类几乎均与蛋白质结合脂蛋白是脂类在血中运输的功能单位 目前趋向于高脂蛋白血症反映脂类代谢失常情况,三、饮食因素与血胆固醇代谢,脂类: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 多饱和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 膳食胆固醇 碳水化合物:脂肪合成增加,血脂 微量元素:锌 铬 维生素:维生素C 维生素E 饮酒 茶叶 其他:大蒜、洋葱,二、脂类-动脉硬化*,(一)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膳食Fat总量尤其是SFA的摄入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呈正相关,1.膳食脂肪酸与动脉粥样硬化,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 SFA):是导致血胆固醇升高的主要脂肪酸, SFA可以通过抑制LDL受体活性、提高血浆LDL胆固醇水平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MUFA):以富含MUFA的油脂(橄榄油、茶油)替代富含SFA的油脂,可降低血LDL胆固醇、TG。,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n-6PUFA如亚油酸(linoleic acid, C18:2)能 LDL-C,TC。 n-3PUFA如-亚麻酸(-linolenic acid, C18:3)、EPA和DHA能抑制肝内脂质及脂蛋白合成,TC, TG、LDL、VLDL, HDL-C;同时后者还有舒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 。 PUFA由于含有较多双键,易发生氧化,摄入过多可导致机体氧化应激水平 ,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反式脂肪酸 (trans fatty acids,TFAs):又名氢化脂肪酸,属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自食品加工业以植物油为原料通过部分“氢化”处理所产生的油脂。 摄入过多可使LDL-C 、HDL-C 以及LP(a)升高,明显增加冠心病的风险。TFAs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甚至强于SFA。,2.膳食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人体内胆固醇30%40%为外源性(食物),HMG-CoA还原酶是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受膳食胆固醇的反馈抑制调节,但是此种反馈抑制是有限的。,3.磷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磷脂为一种强乳化剂,可使血液中胆固醇颗粒变小,易于通过血管壁为组织利用,从而降低血胆固醇,避免胆固醇在血管壁的沉积,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二)碳水化合物与动脉粥样硬化,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过多:肥胖、血TG而导致血脂紊乱; 膳食纤维:利于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三)蛋白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动物实验显示高动物蛋白摄入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蛋氨酸摄入增加可引起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甚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后者是血管损伤或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 1)损伤血管内皮细胞; 2)促进血栓形成; 3)促进血管平滑肌增生; 4)增加氧化应激,导致氧化型LDL产生。,(四)维生素与动脉粥样硬化,1.维生素E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呈负相关。 可能机制: 抑制LDL的氧化 抑制与炎症反映相关的细胞因子的释放 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平滑肌的增殖 控制血管的张力,2.维生素C 降低血清胆固醇、提高HDL胆固醇、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从而有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 可能机制: 参与体内羟化反应 肝脏7-羟化酶的辅助因子参与胆固醇的代谢 抗氧化(阻止LDL的氧化,防止血管内皮及平滑肌细胞的氧化损伤),3.B族维生素 维生素B12、B6、叶酸是同型半胱氨酸向蛋氨酸、 胱氨酸转化的代谢中过程中的辅酶,缺乏时,可 导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五)矿物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钙:保护作用,饮水的硬度与冠心病发病呈反相关,钙有助于降血压 镁:有降低血胆固醇,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和保护心肌细胞完整性的功能 铜和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组成成分 铬:人体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组成成分 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