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三章血液.ppt_第1页
课件:第三章血液.ppt_第2页
课件:第三章血液.ppt_第3页
课件:第三章血液.ppt_第4页
课件:第三章血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理学教研室,第三章 血液,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 O2、CO2;营养物质; 代谢产物 2.缓冲功能:具有多种缓冲物质, 维持酸碱平衡、体温等 3.防御功能 4.生理性止血功能,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基本组成 水90% 血浆 电解质 低分子物质 血液 有机化合物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中性粒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全血,离心后,血浆,白细胞和 血小板,红细胞,血细胞,血浆的化学成分,多种电解质 低分子物质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等) 白蛋白 血浆蛋白 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 成年男性约为40%50% 成年女性约为37%48% 新生儿约为55%,血浆,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血浆:血液中的液体成分 血液抗凝离心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血清 血液自然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液体,*血浆与血清的区别,后者无纤维蛋白原等成分,二、 血量(blood volume): 人体内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 正常值: 成年人血液总量相当于 体重的7%8%。,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比重 : 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红细胞1.0901.092 (二)血液的粘度: 与水相比的相对黏度为45, 血浆为1.62.4 (三)血浆渗透压:约为300mmol/L,1.晶体渗透压由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 晶体物质绝大部分不易透过细胞膜,保持细 胞内外水平衡。,2. 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小于1.5mmol/L 生理意义: 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调节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等渗溶液0.85%NaCl(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 (四)血浆的pH 血浆的pH7.357.45,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数量和形态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1、生理特征 (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 以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的半透膜,红细胞挤过脾窦的内皮细胞裂隙,(2)红细胞可塑变形性,(3)悬浮稳定性,(4)渗透脆性,低渗,等渗,高渗,2、红细胞的功能 主要功能: 运输O2、CO2 。 红细胞内有多种缓冲对、碳酸酐酶,具有一定的缓冲酸碱度的 功能。,(三)红细胞的生成的调节 铁 合成血红蛋白基本原料 1.原料 蛋白质 维生素B12 合成DNA核苷酸辅因子 叶酸,2.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干 细 胞 早期红系祖细胞 (BFU-E) 爆式促进因子 晚期红系祖细胞 (CFU-E) 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 网幼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骨 髓,缺氧、RBC或Hb 肾成纤维、内皮细胞(主) 肝细胞(次)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T3、生长素,干细胞 -BFU-E -CFU-E -红系前体细胞,EPO(促红细胞生成素),RBC数量,肾脏氧耗,产生EPO 的细胞,O2感受器,大气氧 (高原等) 心脏泵功能 血容量 Hb浓度 O2亲和力,肾管周细胞 肝细胞,BPA(爆式促进因子),三、白细胞生理 (一)白细胞生理特征和功能 1、生理特征 (1)白细胞可通过变形穿过毛细血管- 白细胞渗出 (2)趋化性 (3)具有多种酶:多肽酶、蛋白酶、淀粉酶、 脂酶、杀灭细菌,2.功能 (1)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异物、清除衰老的 红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 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 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蠕虫的免疫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不具备吞噬能力,胞浆中颗粒 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 过敏性慢反应物质。,(2)单核细胞: 含更多的非特异性酯酶,更强的吞噬作 用, 进入组织中的单核细胞称为巨嗜细胞。 功能:合成释放更多中细胞因子, 调节其他细胞生长。 (3)淋巴细胞:免疫防御功能,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 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几分钟内 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用采血针刺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 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这段时间 为13分钟。,血小板的结构,血小板是人体血液中的一部分,由骨骼中软骨髓的特殊血细胞生成。当身体受伤时,血小板被激活,帮助修复破损的血管,并促使血液凝固。,一、血小板的生理 (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称为粘附。 蛋白酶的抑制剂可抑制此过程。,1、粘附,参与血小板粘附的主要成分: 血小板: 血小板膜上糖蛋白 (glycoprotein GPIb) 底物:胶原纤维及内皮下层其它成分 粘附蛋白: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血小板粘附反应:,胶原纤维(先结合) vWF结合位点 血小板 GPIb识别vWF,2. 分泌或释放,血小板受到刺激后,致密体,- 颗粒,溶酶体内的许多物质排出的现象称血小板分泌或释放。,致密体释放: ADP、ATP、5- 羟色胺、 Ca2+ ; -颗粒释放: -血小板巨球蛋白、血小板因子4 ( PF4)、 vWF 、纤维蛋白原、血小板 因子V、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 溶酶体释放: 酸性蛋白水解酶,组织水解酶。,血小板彼此粘着现象称为聚集。 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因素,总称为致聚剂(诱导剂)。 生理性:ADP、5-HT、肾上腺素、 组胺、胶原、凝血酶、PG 病理性:细菌、病毒、免疫复合物 药物,3、聚集,(1)ADP: 低浓度ADP 第一聚 集时相 ,迅速聚集,很快解聚。 中等剂量的ADP 第一聚集时相结束和解聚后不久, 又可发生不可逆的第二聚集时相。 高浓度ADP 迅速、不可逆聚集,直接进入第二聚集时相。 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所致。 Ca2+和纤维蛋白的存在,耗能。,(2)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 , TX A2) 脱 落 磷脂酶A2 环加氧酶 TX A2合成酶 PGI2合成酶 (血小板) (内皮) PL cAMP 游离Ca2+ PL cAMP 游离Ca2+ + 血小板聚集 ,PGG2 PGH2,TX A2,PGI2,血小板质膜的磷脂,花生四烯酸,(3)胶原: 只引起血小板不可逆聚集。 聚集与释放反应同时发生。 (4)凝血酶: 呈剂量依赖关系。使血小板脱粒作用强, 血小板颗粒内的纤维蛋白原释放。,聚集过程: 纤维蛋白原 Ca2+ GPllb/ a,致聚剂,纤维蛋白原受体激活,GPllb/ a,vWF,在血小板收缩蛋白的参与下,血凝块回缩,血小板收缩蛋白A(肌动蛋白 Actin),血小板收缩蛋白M(肌球蛋白质 Myosin)分解ATP供能,4. 收缩,2019/8/23,46,可编辑,血小板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使损伤部 位凝血因子浓集,有利于血液凝固。,血小板,较松:plasma、,牢固:、vWF、(a)、a、a、a、Pt,5. 吸附,(1)GPb/、vWF因子缺乏,可 致出血性疾病;如巨血小板:GPb/缺乏,(2)阿斯匹林、消炎痛、咪唑类药等可使 TXA2, 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血栓作用。,临床,(二)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 1 .激活的血小板为凝血因子提供磷脂表面, 参与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因子X和凝血酶原 的激活。 2 .血小板质膜表面结合有许多的凝血因子; -颗粒释放凝血因子,促进血凝。 3 .血小板内的收缩蛋白,使血块收缩,挤出血 清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填塞伤口。,(三)生理止血过程主要包括: 血管收缩 受损局部及附近血管 三个时相 血小板血栓形成 纤维蛋白凝块形成,血管损伤 血管内皮下组织 血管收缩 5-HT、TXA2 血小板激活 凝血系统激活 (黏附、聚集、释放) 血小板止血栓(初步止血) 纤维蛋白形成 血凝块形成(有效止血) 生理性止血过程示意图,二、血液凝固与抗凝 (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凝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解过程。,1 .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 统称为凝血因子,Clotting factor Synonyms I Fibrinogen 纤维蛋白原 Prothrombin 凝血酶原 tissue thromboplastic 组织因子 calcium Ca2+ V Proaccelerin 前加速素 Proconvertin 前转变素 Antihemophilic factor(AHF) 抗血友病因子 Plasma thromboplastic component (PTC) 血浆凝血激酶,X Stuart Prower factor Plasma thromboplastin antecedent (PTA)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Hageman factor ; contact factor 接触因子 X Fibrin-stabilizing factor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High-molecular-weight Kininogen, ( 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 Prekallikrein, Pre-k or Fletcher Factor 前激肽释放酶 PF3 Platelet phospholipids factor3,结构与生物学特征: (1) 除IV是Ca2+、磷脂外, 蛋白质:丝氨酸蛋白酶(内切酶) II、VII、IX、XI、XII、XIII、前激肽释放酶,(2) 存在部位: 组织:因子 内皮细胞合成 血浆:II、VII、 IX、X、 V、 肝内合成需维生素K参与 特征:依赖 K参与的分子中均含有-羧基谷 氨酸- Ca2+ 结合后变构,暴露其与磷 脂结合部位,参与血凝。,(3)血浆中凝血因子以酶原形式存在 , 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才具有酶活性。 (4) 酶促作用的因子: II、VII、 IX、XI、 XII、FXIII 辅因子: 、 Ca2+ 、 V、高分子激肽原 底 物: 纤维蛋白原 被消耗底因子:II、V、VIII、XIII。 最不稳定因子:V、VIII。,2. 凝血过程 瀑布学说: 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酶解激活的过程, 形成“瀑布”样连锁反应,最终以纤维蛋白 凝块的形成。 根据激活X的始动途径和参加凝血因子 不同,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 外源性 X Xa Va-Ca2+-PL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Xa- Va-Ca2+-PL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Ca2+,(1)内源性凝血途径: 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浆中,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而启动,这一过程称为表面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异物表面) XII 高分子激肽原 血管内皮下组织 激肽释放酶 前激肽释放酶 XIIa XI XIa Ca2+ IX IXa Va、PLa X Xa、 Ca2+,XIa 再激活IX: 需Ca2存在与磷脂表面结合, 磷脂膜提供凝血因子相互作用表面; 2 . 在液相中进行,反应速度较慢; VIIa-组织因子复合物激活 X Xa,VIIIa:辅助因子 VIII-vWF共价结合形成复合物 释出后 才能活化(VIIIa) 缺乏VIII, IX, XI的患者,凝血过程缓慢, 甚微小创伤可发生出血不止。 甲型、乙型和丙型血友病。,(2)外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启动凝血的组织因子(TF)来自组织。 TF(跨膜糖蛋白):存在与大多数组织细胞。 刺激物 :血管损伤暴露 TF + VII VIIa 组织因子复合物, 病理:细菌毒素 血管内皮细胞 TF DIC 补体C5a 单核细胞,外源性凝血途径(组织因子TF) TF+VII Ca2+ VII TF Xa IX VIIa TF Ca2+ IXa PL X Xa,两条途径生成Xa,在磷脂膜上形 Xa- Va- Ca2+ -磷脂 XIII II IIa XIIIa Ca2+ I Ia 纤维蛋白多聚体,内源性 外源性 凝血因子 a a Ca2+ PL Ca2+ 凝血酶原() 凝血酶(a) Ca2+ 纤维蛋白原(I) 纤维蛋白 (Ia) Ca2+ 交织成纤维蛋白网,区别 内源性 外源性 启动因子 XII III 因子数 多 少 步骤 多 少 速度 慢 快 因子分布 全在血浆中 血浆和组织 血小板 必须 不必须,内、外源凝血系统比较,3.体内生理凝血机制 (1) 正反馈 (2) Ca2+的促凝作用广泛 (3)启动的关键: 外源性途径启动凝血 启动物:III “锚定”作用(生理性) (4) 维持与巩固:内源性途径,(三)血液凝固的控制 细胞抗凝系统 体内抗凝系统 体液抗凝系统 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1)屏障 (2)抗血小板、抗凝血,血管内皮合成、释放: PGI2、NO 抑制血小板聚集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 覆盖内皮表面-抗凝血酶III 组织因子途经抑制物 凝血酶调节蛋白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2.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高度亲和力) 血流的稀释 -血浆中抗凝物质 凝血因子 灭活 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作用,3.生理性抗凝物质 (1) .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物- 主要抗凝血酶 1)作用: 使 a、IXa 、Xa、a、XII a失活 2)促进因素:肝素 通过本身的精氨酸残基与凝血因子中活性部位的丝氨酸残基结合,使凝血因子灭活。,(2)蛋白质C系统 蛋白质C,凝血酶调制素,蛋白质S, 蛋白质C的抑制物。 产生:肝脏 作用: Va, VIIIa、IIa限速因子: (1) 灭活Va, VIIIa (2) 阻碍FXa与磷脂结合 (3) 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 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 成分:糖蛋白。 来源:小血管内皮细胞 作用: (1)直接抑制Xa催化活性,并被TFPI变构 (2)变构的TFPI与VIIa-TF 形成Fxa-TFPI-FVIIa-TF四合体,灭活VIIa TF复合物,(4)肝素 成分:酸性粘多糖 来源: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肺,心,肝,肌组织含量丰富 抗凝机制: (1) 与血浆种的一些抗凝蛋白质结合增强蛋白 质的抗凝活性。 肝素-抗凝血酶III与凝血酶亲合力100倍 抑制XIIa、XIIa、IXa、 Xa,(2)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大量释放 TFPI 和其他抗凝物质。 (3) 增强蛋白质C活性。 (4) 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 激活物。,影响凝血的因素,. 表面光滑度 . 药物 抗凝:草酸钠、柠檬酸钠 促凝:VitK . 温度,加速凝血: 粗糙表面 术中温热盐水纱布擦拭创面 加Ca2+,三 、 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纤溶的作用: 1.使生理止血过程种产生的局部或过性的 纤维蛋白凝块能随时溶解,从而防止血栓形成,保证血流通畅。 2.参与组织修复、血管再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