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南华大学生理学消化与吸收课件.ppt_第1页
课件:南华大学生理学消化与吸收课件.ppt_第2页
课件:南华大学生理学消化与吸收课件.ppt_第3页
课件:南华大学生理学消化与吸收课件.ppt_第4页
课件:南华大学生理学消化与吸收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第一节 消化生理概述,第三节 胃 内 消 化,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第六节 大肠的功能,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和吞咽,第七节 吸 收,第五节 肝脏的功能,第一节 消化生理概述 P187 消化(digestion)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加工、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有: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 机械消化(mechanical digestion) :通过消化器官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咀嚼、磨碎、搅拌、混合、推送的过程。 化学消化(chemical digestion) :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的作用下,将食物中的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 吸收(absorption):已经消化分解及不需消化分解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消化过程示意总汇,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P187 各种肌细胞的共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 1.自动节律性(频率低,不规则);(骨骼肌无自律性;心肌有自律性,且频率高,规则) 2.兴奋性较低,舒缩缓慢(收缩的潜伏期长,收缩持续的时间长,舒张的时间也长) 3.富有伸展性 4.紧张性收缩(离体的骨骼肌无肌紧张,离体的平滑肌可有肌紧张) 5.对机械牵张、温度化学刺激较敏感,对电刺激锐器切割不太敏感。,(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P188 1.静息电位 RP:较小,-50-60mV。 形成机制:(1)K+外流(主);(2)生电性钠泵(1ATP,2K+入,3Na+出)。,地周期性地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电位波动,称为慢波电位(slow wave)或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rhythm)。,2.慢波电位 平滑肌能够在RP的基础上,自发,慢波电位的起源部位:一般认为慢波电位起源于纵行肌和环行肌之间的Cajal间质细胞(Cajal间质细胞与纵行肌与环行肌之间有缝隙连接)。 Cajal间质细胞在功能上类似窦房结的P细胞(起搏细胞)。 慢波电位的产生机制:自动去极化。 慢波电位作用:触发AP的产生,从而控制胃肠运动:BER 机械阈 轻度收缩阈电位(电阈)AP 收缩。,慢波电位有以下特点: 1.为一自动的周期性的缓慢的去极化和复极化的电位波动 2.波幅:5-15mv(而AP为55mv以上); 3.频率因部位而异:人胃约3次/分,人12指肠约12次/分,人回肠末段约9次/分。 4.与收缩的关系:Cajal间质细胞产生BERBER经与平滑肌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平滑肌细胞去极化达一定幅值(机械阈) ,但尚未达阈电位时平滑肌细胞少量钙内流平滑肌细胞轻度收缩平滑肌细胞继续去极化达阈电位(电阈)平滑肌细胞AP 平滑肌细胞收缩. 5. BER的频率传速也受N-体液因素的影响。,3.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BER 阈电位(约40mv)Ca2+通道开放Ca2+内流AP (去极化: Ca2+内流少量Na+内流;复极化: K+外流) 。 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产生AP,再引起平滑肌收缩。,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P189,在后面各节分别学习. 此处是一总述.,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P189,(一)外来N 1.躯体运动N:口腔、食道上端和肛门外括约肌为骨骼肌,由躯体运动N支配。 2.自主N(植物N)(主),2.自主N(植物N):,副交感N: 迷走N、盆N,交感N,壁内N丛,壁内N丛,血 管 平 滑 肌 外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血 管 平 滑 肌 外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神经节,+,-,-,食道下段胃 小肠(肝胆胰)升结肠横结肠右2/3 受迷走N,交感N支配。 横结肠左1/3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 受盆N,交感N支配。 作用:副交感N兴奋 促进消化腺的分泌,促进消化道的运动;交感N兴奋 抑制消化腺的分泌,抑制消化道的运动。 反射性调节: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壁内神经丛局部反射。,消化器官活动的非条件反射性调节:食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刺激口腔咽食道胃肠粘膜感受器传入N中枢传出N消化腺分泌,消化道SM运动。 消化器官活动的条件反射性调节:与食物有关的语言文字 图形 刺激视听器官传入N大脑皮层传出N调节消化腺的分泌,调节消化道SM的运动 壁内神经丛局部反射性调节:胃肠内的食物的理化因素刺激胃肠粘膜感受器传入N壁内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传出N调节消化腺的分泌,调节消化道SM的运动。,(二)壁内N丛(内在N) 包括粘膜下N丛和肌间N丛,有感觉、中间和运动N元,彼此交织成网。 粘膜下N丛丛主要调节分泌细胞和血管,肌间N丛主要支配平滑肌细胞。,血 管 平 滑 肌 外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消化道内机械化学和温度感受器,副交感N和交感N,粘膜下N丛 肌间 N 丛,四、消化系统的内分泌功能 P190 (一)胃肠内分泌细胞的特点 1.散在分布; 2.种类多(已知有40余种); 3.数量巨大; 4.全都为APUD细胞 = 胺前体摄取与脱羧细胞:都具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 5.分为开放型细胞(通过细胞腔面微绒毛感受来自胃肠腔内的理化刺激)和闭合型细胞(无细胞腔面微绒毛,不直接感受来自胃肠腔内的理化刺激,受N-体液调节)。,(二)胃肠道的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产物,(三)主要胃肠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刺激释放的因素 激 素 主要生理作用 刺激释放因素 胃泌素 促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 蛋白质分解产物 (gastrin) 促胃窦收缩 迷走神经兴奋 促胰液(主要是酶)分泌 组织胺 ACh 促胆汁的分泌 促胰岛素分泌 促消化道粘膜生长 胰泌素 促胰液(水和HCO3-)分泌 迷走神经兴奋 (secretin) 促胆汁(水和HCO3-)分泌 盐酸蛋白质产物脂肪酸钠 加强CCK的作用 抑胃酸和胃泌素的释放 抑胃的运动 胆囊收缩素 促胆囊收缩排胆汁 迷走神经兴奋 (CCK) 促胰液中各种酶的分泌 蛋白产物脂肪酸钠盐酸 加强胰泌素的作用 促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 抑 胃 肽 促胰岛素分泌 脂肪及分解产物 (GIP) 抑胃液分泌和胃的运动 糖 氨基酸,(四)胃肠激素的作用途径(8版无) 1.远距分泌主要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细胞发挥作用 (主) 2.旁分泌通过组织间液弥散至靶细胞发挥作用 3.神经分泌由胃肠壁的神经末梢分泌的激素。如VIP、脑啡肽等,(五)胃肠激素的作用(小结) 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调节消化道的运动。 2.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如抑胃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生长抑素胰多肽血管活性肠肽调节生长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胃泌素的分泌,等。 3.营养作用(trophic action)某些胃肠激素能促进消化道组织细胞的分裂生长。 如胃泌素过多胃粘膜肥厚;胃泌素过少胃粘膜萎缩。胆囊收缩素促进胰腺外分泌组织的分裂生长,等。,脑-肠肽 P192 既能由消化系统(主要是胃肠道)的内分泌细胞分泌,又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分泌)的肽类激素,称为脑-肠肽。 如:胃泌素,胃动素,胆囊收缩素,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等。,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和吞咽 P192 口腔内消化包括:咀嚼,唾液分泌,吞咽。 一、唾液 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许多分散的小唾液腺。 (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pH: 6.67.1(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 成分:水(占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溶菌酶等);无机物(Na+、k+、HCO3-、Cl-等),尿素,尿酸;等。 (二)唾液的作用 (1)湿润与溶解食物;(对干燥食物尤其重要) (2)清洁与保护口腔;(冲洗残余食物,溶菌酶) (3)初步消化淀粉;(淀粉,唾液淀粉酶,麦芽糖),咀 嚼 味 觉 嗅 觉 条件反射,睡眠 疲劳 失水 恐惧,延髓唾液分泌中枢,副交感N,IP3释放 cAMP,分泌增加 肌样上皮收缩 血管扩张 代谢增加,NE, ,+,-,ACh,M受体,受体,交感N,(三)唾液分泌的调节,唾液腺,Ca2+释放,唾液的分泌完全受N调节: 非条件反射性调节和条件反射性调节。 传出N包括副交感N和交感N。以副交感N为主。 副交感神经兴奋ACh,VIP(血管活性肠肽) M受体 IP3(三磷酸肌醇) 胞内Ca+释放唾液的分泌。 交感神经兴奋NE 受体 cAMP 胞内酶活性变化唾液的分泌( ?)。,二、咀嚼 P193 咀嚼器官:咀嚼肌,牙齿。 咀嚼的作用: (1)机械加工食物; (2)反射性地促进口腔以下的消化活动。,三、吞咽 P194,吞咽是一连串的反射动作,通过各部位肌肉舒缩活动的精确配合,使食物从口腔咽食道入胃。,吞咽过程分三期: 第一期:口腔咽部(随意动作) 第二期:咽食管上端(反射动作) 食物咽部触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延髓吞咽中枢 传出神经通过各部位肌肉舒缩活动的精确配合:封闭鼻咽通道;封闭咽与气管之间的通路;咽-食管括约肌舒张,咽上缩肌收缩 食物被推入食道上段。 第三期:食管胃(食管蠕动) N反射壁内N丛局部反射,食团后端兴奋性反应(环行肌收缩、纵行肌舒张),食团扩张刺激,食团前端抑制性反应(环行肌舒张、纵行肌收缩),食管内的压力: 中段:胸内压(两端胸内压) 下段:食管-贲门连接处上方(35cm)的高压区(内压比胃内压高)。 作用:防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起到了类似生理性括约肌的作用,故称为食管下括约肌。,第三节 胃 内 消 化 P194 胃的分区(三种分区法 ): (加) (1)头区,尾区。 (2)胃底,胃体,胃窦。 (3)贲门腺区,泌酸腺区,幽门腺区。,一、胃液及其分泌 P194,(一)胃的分泌细胞 1.外分泌细胞 泌酸腺(胃腺): 壁细胞HCl ,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粘液细胞粘液。 幽门腺:粘液细胞碱性粘液。 贲门腺:粘液细胞粘液。,2.胃的内分泌细胞 G细胞: 分泌胃泌素,ACTH样物质. 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肠嗜铬样细胞:分泌组胺. (组胺,促进胃酸分泌)(H受体阻断剂,抑制胃酸分泌),(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P195 性 质:无色,pH 0.91.5 分泌量:1.52.5L/日。 成 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 和HCO3- 等无机物。,1.盐酸(胃酸) 来源:壁细胞主动分泌 形式:游离酸:110135mmol/L 结合酸:15 30mmol/L 总 酸:125165mmol/L (8版150170mmol/L ) 分泌量:基础排酸量:空腹时,正常人05mmol/h。 最大排酸量:2025mmol/h(食物刺激,组胺试 验)。 (4)HCl的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 为胃蛋白酶的作用提供适宜的酸性环镜; (最适pH 1.8-3.5, pH 5时完全失活) 抑菌杀菌; 使食物蛋白质变性,有利蛋白质的水解; HCl入小肠,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 泌; HCl入小肠,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胃酸分泌机制: 壁细胞逆浓度差主动分泌 P195,质子泵,分泌小管,质子泵已被证实是各种因素引起胃酸分泌的最后通路,选择性抑制质子泵的药物(如奥美拉唑又叫洛赛克)可有效的抑制胃酸的分泌。,HCl的分泌机制(见教材P195图): (1)壁细胞内,CO2H2OH2CO3 , H2CO3 H+HCO3- (2)壁细胞的腔面膜上,质子泵( H+ -K+ ATP酶)逆向转运 H+入胃腔, K+ 入壁细胞内;Cl-从壁细胞内经腔面膜上的分泌小管入胃腔; H+ Cl- HCl. (3)底膜上, Cl- -HCO3- 逆向运转体 Cl-入壁细胞内, HCO3-从壁细胞内入细胞外液。,2.胃蛋白酶原 P196 来源:主细胞分泌(主要) 作用: 胃蛋白酶原 特点: 无活性; 最适pH1.8-3.5,pH5.0则失活; 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还有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可分解蛋白) 安静时:少量、恒定的速率分泌; 刺激时:大量、迅速分泌。,胃酸,胃蛋白酶水解蛋白,3.内因子 P196,来源:壁细胞分泌 成分:糖蛋白(MW5.5万,有2个活性结合部位,分别与12 和回肠末段上皮细胞受体结合) 作用:与维生素12结合,促进回肠末段对维生素12的吸收。 临床:当壁细胞受损或减少时内因子 维生素12吸收 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特点:分泌能力和刺激因素与胃酸相当。,4.粘液和HCO3- P196 来源:粘液由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贲门腺粘液细胞和幽门腺粘液细胞、泌酸腺的颈粘液细胞分泌;HCO3-主要由胃粘膜表面上皮细胞分泌。 成分:粘液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pH值为中性。 作用:形成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粘膜。,润滑:防止食物的机械损伤; 中和胃酸: HCO3- + H+ H2CO3 减免高H+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胃的自身细胞保护作用及消化性溃疡的现代概念 P196 -197 问题:正常时,为什么HCl和胃蛋白酶不会侵蚀消化胃粘膜? 1.胃粘液-HCO3-屏障 2.胃粘膜屏障 3.胃壁的细胞保护作用,润滑:防止食物的机械损伤; 中和胃酸: HCO3- + H+ H2CO3 减免高H+和胃蛋白酶对自身的侵蚀。,2.胃粘膜屏障: 组成:胃粘膜上皮细胞的腔面膜的脂蛋白层和邻近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构成胃粘膜屏障。 作用:脂溶性物质易通透,而离子难以通过, 防H+向内扩散、防Na+向外扩散。 3.胃壁的细胞保护作用: 直接细胞保护 适应性细胞保护,细胞保护作用-细胞合成的某些物质(PGE2, PGI2,表皮生长因子,等 )通过其各自对胃的生物作用,从而抵抗、减轻某些有害物质(酒精,沸水,强酸如阿斯匹林,强碱如碳酸氢钠,等)对胃肠黏膜细胞的损伤,这种作用,称为(直接)细胞保护作用。 适应性细胞保护-经常性弱刺激细胞合成释放某些保护性物质 抵抗、减轻强刺激对细胞造成的损伤。,(三)胃液的分泌 P197 非消化期(消化间期,基础)胃液分泌-空腹时的胃液分泌。 特点:(1)量少;(2)酶少;(3)酸更少。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进食后的胃液分泌。 特点:(1)量多;(2)酶多;(3)酸多。 调节胃液分泌的天然刺激是食物及其分解产物对消化道粘膜的物理化学刺激。,消化期胃液分泌 P197,通常,将消化期胃液分泌人为地划分为头期、胃期、肠期来分析。实际上,这3个时期几乎同时开始,互相重叠。,巴氏小胃(左)和海氏小胃(右),假饲实验示意图,巴氏小胃有神经支配小胃。 海氏小胃无神经支配小胃。 头期胃液分泌(胃液分泌的头期):食物单独刺激头部感受器(口腔咽嗅 视听)所引起的胃液分泌(期)。 胃期胃液分泌(胃液分泌的胃期):食物单独刺激胃所引起的胃液分泌(期)。 肠期胃液分泌(胃液分泌的肠期):食物单独刺激小肠所引起的胃液分泌(期)。,头期: .头期分泌机制: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迷走NACh胃液分泌。 迷走-胃泌素:迷走N 末梢递质GRP(胃泌素释放肽) 胃窦部G细胞胃泌素 胃腺胃液分泌 。 .头期分泌特点: (酶多,酸多,量多30%) 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胃蛋白酶量)都很高。 分泌量与食欲、精神因素有关。,口腔机械、化学刺激, 胃期 P198 .胃期分泌机制: 迷走-迷走反射:扩张胃体和胃底迷走N传入反射中枢迷走N传出ACh胃腺胃液分泌。 壁内N丛短反射:扩张胃壁内N丛短反射迷走N传出ACh胃腺胃液分泌。 壁内N丛-胃泌素反射:扩张胃窦部壁内N丛短反射 G细胞胃泌素胃腺胃液分泌。 胃内食糜直接刺激胃泌素的分泌:食糜成分(蛋白分解产物)G细胞释放胃泌素 胃腺胃液分泌 。 .分泌特点: (酸多,量多60%,酶多) 分泌量和酸度很高。, 肠期 P198 .肠期分泌机制: 体液调节(促进分泌):食糜入小肠食糜对小肠粘膜的机械、化学刺激小肠粘膜的内分泌细胞胃泌素、缩胆囊素、肠泌酸素(尚未提纯) 胃腺胃液。 体液调节(抑制分泌):食糜入小肠食糜对小肠粘膜的机械、化学刺激小肠粘膜的内分泌细胞胰泌素(促胰液素)胃腺抑制胃液分泌。(8版无) 肠胃反射(抑制分泌):食糜入小肠食糜对小肠粘膜的机械、化学刺激小肠粘膜的感受器传入N中枢传出N胃腺抑制胃液分泌。 (8版无) .肠期分泌特点:(酸少,酶少,量少10%) 分泌量、酸度和胃蛋白酶含量均较低。,影响胃液分泌的因素P198 1.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 P198 (1)食物是胃液分泌的自然刺激物(蛋白质等); (本质因素,加) (2)迷走N: 迷走N Ach 外分泌细胞; 迷走N 促胃液素释放肽G细胞; (3)组胺:嗜铬样细胞组胺外分泌细胞; (4)促胃液素 (5)促胃液素释放肽,促进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ACh,组胺,胃泌素,胆碱能N元,嗜铬样细胞,G细胞,磷脂酰肌醇系统 腺苷酸环化酶 磷脂酰肌醇系统 IP3 Ca2+ cAMP IP3 Ca2+ 壁 细 胞,M3受体,H2受体,特异受体,特异受体,M受体,泌 酸 ,质子泵,质子泵,生长抑素,甲氰咪呱,奥美拉唑,阿托品,阿托品,胃酸分泌的阻断剂,食物刺激 眼、耳、鼻 口、舌、咽、食管,胃底、胃体机械刺激,胃幽门部化学刺激,胃 腺,机械 小肠 刺激 化学,胃 液,胃 泌 素,小肠 S细胞,头 期,胃 期,肠 期,胃幽门部机械刺激,中 枢,壁内N丛,壁内N丛,幽门部 G细胞,12指肠 G细胞,、,、,促胰液素,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P200,盐酸: 胃窦pH1.21.5抑制G细胞分泌胃泌素。 胃窦pH1.21.5刺激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抑制G细胞分泌胃泌素和抑制壁细胞分泌胃酸。 12指肠pH2.5刺激S细胞分泌胰泌素抑制胃泌素分泌和抑制胃液分泌。 12指肠pH2.5刺激?细胞分泌球抑胃素抑制胃泌素分泌和抑制胃液分泌。 意义:(上促下),下抑上,自动反馈调节HCl的分泌量。 脂肪: 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刺激小肠粘膜“肠抑胃素”(神经降压素、抑胃肽等) 抑制胃液分泌。,高渗(高张)溶液: P201 高渗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肠-胃反射抑制胃液分泌。 高渗刺激小肠粘膜“肠抑胃素”抑制胃液分泌。 (4)某些激素:胰泌素、缩胆囊素、抑胃肽、生长抑素、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神经降压素,球抑胃素、等 (5)恶劣的情绪 (6)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 (7)某些药物(阿托品、甲氰咪呱等),小结: 影响胃液分泌的因素 促 进 抑 制 食物 蛋白质 糖 盐酸 脂肪 高渗溶液 激素 胃泌素 糖皮质激素 胰泌素 ACTH 生长抑素 抑胃肽 肠泌酸素 肠抑胃素 球抑胃素 药物 ACh 组胺 阿托品 甲氰咪呱 咖啡因 乙醇 奥美拉唑(洛赛克) Ca2+ 毛果云香碱 神经 迷走N+ 壁内N丛反射 交感N+ 肠-胃反射 迷走-迷走反射 情绪 应激状态 恶劣情绪 ,二、胃的运动(胃的机械性消化) P201 胃的运动形式:(1)容受性舒张(头区);(2)紧张性收缩(头区);(3)蠕动(尾区)。 容受性舒张:进食时,由于食物刺激了咽食道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的头区肌肉的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 (感受器迷走N传入中枢 迷走N传出递质(VIP即血管活性肠肽或NO) 胃SM舒张) 紧张性收缩:胃的头区可发生轻微的持续性收缩,使肌紧张增加,胃内压暂时升高,称为紧张性收缩。 蠕动:(空腔器官的)肌肉朝着某个方向同时收缩和舒张,舒张波在前,收缩波在后,称为蠕动。,1.容受性舒张 作用:容纳食物,暂时贮存食物。使进食前后,胃内压力不变或少变。 2.紧张性收缩 作用:增强胃内压,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和促进胃排空;保持胃的正常形状和位置,不致出现胃下垂。,3.蠕动 作用:(1)使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研磨; (2)将胃内容物经幽门排入12指肠。,(二)胃的排空(gastric emptying) P202 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 。 排空速度:因食物的种类性状而异: 水 糖 蛋 脂 (混合食物,完全排空需4-6h) 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胃内容物促进胃的排空:壁内N丛的局部反射和迷走-迷走反射;胃泌素。 十二指肠内容物抑制胃的排空:肠-胃反射;肠抑胃素(胰泌素、抑胃肽等)。 消化活动调节的规律:上促下,下抑上。,2019/8/24,65,可编辑,胃内食物,机械扩张,蛋白质 分解产物,迷走-迷走反射,壁内N丛局部反射,胃蠕动 紧张性,胃内压 十二指 肠内压,胃排空,胃窦 G.C,胃泌素,十二 指肠 食糜,高渗溶液,盐酸、脂肪,胃蠕动 紧张性,胃内压 十二指 肠内压,胃排空暂停,肠-胃反射,肠抑胃素,胃内压 十二指 肠内压,再次胃排空,胃蠕动 紧张性,食糜在肠内吸收,抑制因素解除,影响胃排空的因素,(三)消化间期胃的运动 P203 (自学),(四)呕吐 P204 呕吐是一种具有保护意义的防御性反射活动,可把胃内有害物质排出。但剧烈呕吐会影响进食、造成水电和酸碱平衡的紊乱。,小肠是消化食物的最重要部位,包括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 一、 胰液 1.胰液的性状成分和作用 性状:无色无嗅,pH 7.8-8.4,等渗;约1.5L/d。 成分:H2O 无机物:HCO3-,Cl-,Na+,K+,Ca+等。 有机物: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辅脂酶,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DNA酶(原) ,RNA酶(原),羧基肽酶(原),弹性蛋白酶,等。,第四节 小 肠 内 消 化 P204,作用: (1)水和碳酸氢盐:由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主要作用为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不受胃酸的侵蚀 (2)胰淀粉酶:胰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和葡萄糖,对生熟淀粉都能水解,效率高、速度快。 (3)脂类水解酶:胰脂肪酶是消化脂肪的主要消化酶,必须在胰腺分泌的辅脂酶的协同作用下才能发挥作用。,(4)蛋白质水解酶:主要有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腺细胞分泌,刚分泌出来为无活性的酶原。,肠致活酶、 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多肽和氨基酸,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月示、胨,蛋白质,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5)其他酶类: P205 羧基肽酶原、弹性蛋白酶原(经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催化活化) 羧基肽酶,弹性蛋白酶。 羧基肽酶:水解多肽成氨基酸。 弹性蛋白酶:水解多肽成氨基酸。 RNA酶:水解RNA成单核苷酸。 DNA酶:水解DNA成单核苷酸 胆固醇酯水解酶:水解胆固醇酯成胆固醇脂肪酸 磷脂酶A2:水解磷脂成溶血磷脂脂肪酸。,胰液分泌的调节 P205,神经调节 调节机制:食物条件与非条件反射(纯神经机制;迷走-胃泌素机制)胰腺胰液分泌。 调节特点: 迷走N对胰液分泌的影响是酶多水盐少。 交感N对胰液分泌的影响不明显。,泌素,体液调节 P205 胰泌素; CCK; 胃泌素; 调节特点: 胰泌素对胰液分泌的影响是酶少水盐多,CCK和胃泌素则是酶多水盐少 某些激素间有相互增强作用。,胃泌素,ACh,胰泌素,胃泌素,迷走N,小肠S细胞,胃窦G细胞,胰 腺,胰液分泌 ,机械扩张 蛋白分解产物,盐酸蛋白分解产物脂肪酸,蛋白分解产物脂肪酸盐酸,小肠I细胞,CCK,cAMP,Ca2+,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CCK- 释放肽,磷 脂 酰 肌 醇 系 统,腺苷酸环化酶,注: 表示胰酶 分泌为主,胰液分泌的调节总汇,二、 胆汁 P206 1.胆汁的性质和特点: 肝胆汁:透明澄清、金黄色、pH 7.4,固体成分较少; 胆囊胆汁:颜色变深, pH 6.8,固体成分较多。 特点:持续分泌,间歇排放。 2.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成分:水(97%);胆盐(固体的50%),卵磷脂(固体的30-40% ),胆固醇(固体的4% ),胆汁酸, 胆色素;脂肪酸,无机离子。(无消化酶) 胆汁的作用:(1)胆盐,卵磷脂,胆固醇乳化脂肪成微滴有利胰脂肪酶对脂肪的消化分解;,(2)促进脂肪酸甘油一酯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脂肪酸、脂溶性Vit等难溶于水,但可与胆盐、卵磷脂、胆汁酸形成水溶性复合物而运输、吸收); (3)利胆作用:胆盐的肠肝循环(在回肠末段重吸收95%)促进胆汁的分泌. (4)中和HCl. 胆固醇与胆石症 单独的胆固醇非水溶性,胆固醇与卵磷脂、胆盐、胆汁酸(形成混合微胶粒)的一定比例是胆固醇呈溶解状态的必要条件。,胆汁分泌和排放的调节 P207,(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食物条件与非条件反射(纯神经机制;迷走-胃泌素机制)肝胆胆汁分泌和排放。,胃泌素; 胰泌素; CCK; 胆盐。,(3)调节特点: 体液调节中以胃泌素的作用最强。 胰泌素促胆汁的水、HCO3-分泌而胆盐不。,ACh,胰泌素,胃泌素,迷走N,小肠S细胞,胃窦G细胞,肝 脏,胆汁分泌和排放,机械扩张 蛋白分解产物,盐酸蛋白分解产物脂肪酸,蛋白分解产物脂肪酸盐酸,小肠I细胞,CCK,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平 滑 肌 收 缩 胆 囊,胆管系统,肝细胞,肠-肝循环,胆盐,胆汁分泌和排放的调节总汇,胆盐进入小肠后,90%以上被回肠末端粘膜吸收,通过门V又回到肝脏,再成为合成胆汁的原料,然后胆汁又分泌入肠,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三、小肠液的分泌 P208 1.小肠液的性质成分和特点: 性质:pH7.6(7.5-8.0),等渗,13L/d 成分:水,肠激酶(肠致活酶),肠肽酶,二糖酶(蔗糖酶,麦芽糖酶,异麦芽糖酶,乳糖酶),无机盐,粘蛋白。 特点:酶种类多(除肠激酶外,其它酶全部位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或细胞内),持续分泌。 2.小肠液的作用: (1)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 (2)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 (3)肠激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4)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小肠液分泌的调节: (1)小肠内食糜机械化学刺激壁内神经丛局部反射小肠液分泌(主) (2)迷走N(+)小肠液(尤其“12指肠腺”)分泌;交感N(+)小肠液分泌 (3)促胃液素,促胰液素,CCK,VIP 等小肠液分泌。,四、小肠的运动 P208 (一)小肠的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 2.分节运动 3.蠕动 1.紧张性收缩:在一块肌肉中,总有一部分肌细胞(轮流)保持轻度的持续收缩状态,称为。 意义:使肠保持一定形状,对肠内容物施加一定的压力,并是分节运动和蠕动的基础。,2.分节运动:以环形肌舒缩为主。一段小肠的环形肌在不连续的许多点上同时收缩把食糜分割成许多节段;然后,收缩处舒张,舒张处收缩,。 生理意义: (1)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促进化学性消化。 (2)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促进吸收。 (3)挤压肠壁,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3.蠕动:小肠环形肌向大肠方向依次连续收缩,舒张波在前,收缩波在后。(一次3-5cm) 生理意义:将食糜向前推进。 正常时,蠕动(几厘米)与分节运动(约20分钟)交替进行。 特殊形式的蠕动: 蠕动冲:蠕动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常见于腹泻及进食时) 逆蠕动:自小肠远端向小肠近端方向的蠕动。 意义:(1)生理情况下的逆蠕动:使食糜在小肠内的停留时间延长,有利消化吸收。 (2)病理情况下的逆蠕动:可致出现呕吐。肠梗阻毒物中毒时可见。 肠运动时,产生的声音称为肠鸣音。肠蠕动亢进时,肠鸣音增强;肠麻痹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回盲括约肌 P209 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环行肌显著加厚,称为回盲括约肌。 功能: 调节回肠内容物进入大肠的速度; 阻止大肠内容物倒流入回肠。 当食物入胃,可引起胃-回肠反射,使回肠蠕动增强。 结肠的充胀刺激或对盲肠粘膜的机械刺激可通过局部反射引起回盲括约肌收缩及回肠蠕动减弱。(上促下,下抑上),小肠运动的调节 P209 1.壁内N丛的作用:当机械、化学刺激作用于肠壁感受器,通过局部反射引起平滑肌的运动。 2.外来N的作用:一般来说,副交感N兴奋能加强肠运动,而交感N兴奋则产生抑制作用。 3.体液因素的作用: 促进小肠运动的体液因素有:ACh、5-HT、P物质、胃泌素、脑啡肽等。 抑制小肠运动的体液因素有:胰泌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第五节 肝脏的功能P209,肝脏: (1)最大的消化腺; (2)最大的化工厂。 肝脏的血液供应特点: (1)供血丰富:1500mL-2000mL/min (2)双重供血:肝动脉(营养性血供),门静脉(功能性血供)。,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P210,(1)合成与分泌胆汁; (2)合成肝糖原,分解肝糖原;-调节血糖浓度。 (3)合成许多种蛋白质(如血浆蛋白,凝血因子,等);也参与蛋白分解代谢:脱氨、转氨,合成尿素。 (4)合成脂肪,分解脂肪;合成胆固醇、磷脂,等。,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5)参与多种维生素的贮存和代谢。 (6)参与多种激素的代谢灭活。 (7)解毒功能:代谢转化解毒,分泌解毒,暂时蓄积解毒,吞噬解毒。 (8)肝脏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加工抗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9)合成凝血因子 (10)调节循环血量。,肝脏为什么能再生?-因为有干细胞。 但干细胞的数量是有限的!任何一个干细胞,它的分裂潜力(可分裂次数)也是有限的!因而肝脏的再生潜力是有限的! 酒是饮料,更是毒物!饮酒过量,就是乙醇中毒!对肝脏和神经系统的损害尤其严重。,第六节 大肠的功能 P211 大肠的主要功能:吸收水无机盐维生素BK (由大肠内细菌合成) 。(基本无消化功能) 一、大肠液的分泌 大肠液的主要成分性质:水,粘液,碳酸氢盐; pH 8.3-8.4 大肠液的主要作用:保护肠粘膜、润滑大便。,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一)大肠的运动形式作用: (1)袋状往返运动(混合运动)-类似小肠的分节运动。 作用:使大肠内容物与肠壁充分接触,有利水和无机盐吸收。 (2)蠕动(很慢,约5cm/h) 作用:缓慢推进肠内容物。 (3)分节推进与多袋推进: (4)集团蠕动: 蠕动速度快,推进距离远的蠕动(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 作用:将肠内容物从横结肠快速推进到乙状结肠或直肠。(上促下:胃-结肠反射,12指肠-结肠反射),(二)排便反射: P212,三、大肠内细菌的作用 大肠内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呈菌群集落方式分布,各菌群间能相互制约而共存。 有些细菌能利用食物残渣合成B族和K族维生素。细菌产生的酶能分解食物残渣产生沼气、氨等有毒成分。,四、食物纤维的作用: (1)食物纤维可吸收水分软化粪便(减少便秘,减轻便秘) 。 (2)食物纤维可刺激肠壁促进肠运动缩短粪便在大肠的停留时间从而减少毒物的吸收。,第七节 吸 收 P213,一、各部位的吸收能力 口腔,食道:几乎无吸收(部分药物,如硝酸甘油)。(原因:时间短,未分解) 胃:少量水分和酒精。 小肠:吸收的主要部位:几乎全部营养物质大部分水。(小肠上段(主)12指肠 空肠) (小肠下段(次):吸收水,B12,胆盐) 大肠:水份和无机盐,也吸收葡萄糖(如灌肠给营养)和一些药物。,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 (1)食物已基本消化。 (2)停留时间长(38h)。 (3)巨大的吸收面积(长45米皱襞绒毛微绒毛约200m2)。 (4)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具有吸收各种营养物的功能。 (如B12,胆盐经胃12指肠空肠时都不吸收。原因是:胃12指肠空肠都缺乏吸收B12和胆盐的功能),吸收的途径: P214 (1)跨细胞途径:肠腔内物质肠粘膜上皮细胞腔面膜细胞内底膜或側膜C外液血管或淋巴管。 (2)细胞旁途径:肠腔内物质肠粘膜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细胞间液(细胞外液)血管或淋巴管。,吸收的机制: (1)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渗透,滤过。 (2)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 (3)入胞,出胞。,二、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P215 (一)水的吸收 吸收的部位:小肠(及大肠,胃)。 吸收的机制: (1)渗透肠腔内各种溶质被吸收进入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水从渗透压低的肠腔进入渗透压高的细胞外液(经细胞旁途径)和细胞内液(经跨细胞途径)(主)。 (2)滤过肠收缩肠腔内液体静压水滤入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次)。,(二)无机盐的吸收 1.钠的吸收(主动转运易化扩散) 肠上皮细胞底膜和側膜上存在着钠钾泵细胞内Na+逆电-化学梯度出细胞C内低钠肠腔中的Na+经易化扩散入细胞。,Na+的吸收往往伴随着水、葡萄糖、氨基酸和负离子等物质的吸收。 水的吸收是被动的。,2.铁的吸收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尤其12指肠)。 吸收量:约1mg/日,其吸收量与机体对铁的需要量有关。 吸收机制:为主动吸收(多种蛋白参与,耗能)。 Fe+与肠上皮细胞腔面膜上的二价金属转运体1结合Fe+入细胞内 . 在细胞内,大部分Fe+ Fe+, Fe+与脱铁铁蛋白铁蛋白(暂贮) 在细胞内,小部分Fe+与移动铁蛋白结合成移动铁蛋白- Fe+复合物并转运复合物与底膜上的运铁蛋白受体结合 Fe+入细胞外液 Fe+与细胞外液中的运铁蛋白结合运铁蛋白- Fe+复合物入血液。,影响铁的吸收的因素: (1)机体对铁的需要量; (2)结合铁在酸性环境中铁离子( Fe+ Fe+);(胃酸缺乏者铁的吸收减少) (3) Fe+在维生素C的作用下 Fe+ (只有2价的 Fe+才能被吸收,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3.钙的吸收 P215 钙吸收的部位:小肠,尤其十二指肠。 钙吸收的状态:钙离子(酸性环境有利钙的离解) 钙吸收的影响因素: 维生素D3(使钙结合蛋白 ,使Ca+ -H+-ATP酶 )、脂肪酸、酸性环境促进钙的吸收; 凡与钙结合而形成沉淀的钙盐,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