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舌红起刺苔薄白脉弦细.ppt_第1页
课件:舌红起刺苔薄白脉弦细.ppt_第2页
课件:舌红起刺苔薄白脉弦细.ppt_第3页
课件:舌红起刺苔薄白脉弦细.ppt_第4页
课件:舌红起刺苔薄白脉弦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络部分病例,“ 肝之俞在颈项”(案1) 朱某,男,18岁,1990年6月13日初诊。2 年来情绪不稳,或低沉、或烦躁,经常鼻衄。自觉颈项强硬不舒难以忍受,自谓“颈椎错位”,X光照像未见异常。因颈项 不舒而不能学习和工作,有时希望将头砍去,于是多次持刀自杀,均未遂。就诊时颈裹纱布,因上周“自刎”到医院包扎,创口至今未愈。大便日六七行,量少不稀溏。久服西药舒必利无效 。舌红起刺,苔薄白,脉弦细。 诊为阴血不足,不能养筋,予养血凉血之法治疗。 丹参15g 赤芍12g 广郁金10g 菖蒲15g 生地黄12g 夏枯草12g 葛根12g 天花粉12g 生甘草 6g 炒栀子10g。 以此方为基础加减用药18剂,无效,患者遂转针灸门诊治疗。,10月17日再诊:针灸数月,效果不显,症状仍如前,颈 部伤疤已有5处之多。乃从肝之俞在颈项论治。投丹栀逍遥散加减为汤剂。 醋柴胡8g 当归15g 赤白芍各10g 炒白术8g 茯苓10g 薄荷4g(后下)炒栀子10g 丹皮10g 炙甘草6g 大枣10枚 粉葛根15g 生姜3片 6剂,水煎服,每日1剂。 10月24日诊:服药后颈项不舒略有减轻,舌红,苔薄白,脉弦。上方加郁金10g再进6剂。 10月31日诊:颈项不舒明显减轻,看电视超过2小时后 仍感颈项强硬,情绪好转,鼻衄已有10日未作,大便次数仍多。上方去葛根,加淮小麦20g,隔日1剂。 1月后诸症基本消除,并已参加工作,每日坚持8小时轻体力劳动,无不适。,“ 肝之俞在颈项”(案2) 刘某,女,49岁,1990年12月14日诊。颈项不舒,环顾则痛胀,已年余,X光检查,无颈椎增生。脉弦略数,舌略暗,苔薄内少津。兼见胸闷不舒、头目胀、耳闷、眠差。 肝胆疏泄不利之证,治以养血疏肝。逍遥散加减。 柴胡8g 全当归12g 赤白芍各10g 茯苓10g 炒內术5g 生地黄12g 丹参12g 北沙参15g 广郁金10g 杏仁10g 浙贝母10g 炙甘草6g 薄荷4g (后下) 生姜2片 4剂,每日1剂,水煎服。 12月21 日再诊:药后颈项不舒已除,胸闷亦去,睡眠转佳。仍有轻度头胀、耳闷,舌苔薄白。再以前方加减。 柴胡8g 全当归12g 赤白芍各10g 茯苓10g 炒白术8g 炒枳壳10g 夏枯草15g 炒栀子10g 生姜3片 荷梗10g 薄荷4g(后下)浙贝母10g 5剂,水煎服,每日1剂。诸症悉除。,按:上述案例均以颈项不舒为主诉就医,一兼鼻衄,一兼病在头,故皆以舒肝为基本治疗方法而获效。 前例似属西医精神病学所谓“焦虑症”,初诊时因见舌红起刺,而认为是内热伤阴之证,遂重用养阴凉血之法,屡治不效后,始悟认证不确。 其实,长期服用西药镇静剂或激素类药物的病人,舌质多有红而起刺者,未必均属于内热伤阴证候。如同久用抗生素的患者,其舌苔常现黄腻或灰褐色,亦未必是湿热稽留之证一样。 因此临床望舌苔,虽然必须遵照传统中医诊病理论,但亦应考虑到当今用药特点,及因用药而引起的某些现象。要想确认证候,还应以全面分析为准。改用逍遥散为主方,疏肝理脾,则肝气得疏而颈项不利、鼻衄即除,脾气得健其大便频的症状亦去。 后例兼见之头痛、耳闷等症,亦明显提示其病以肝气不疏为主,但因舌上少津,故于逍遥散方中加用丹参、沙参、郁 金、生地等凉血养阴兼以疏肝之品;虽未见脾虚症状,鉴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亦少用了白术、茯苓;配合杏仁、贝母,仍是取“佐金平木”之意。药证相得, 因而收到满意疗效。,郭某,女,56岁,1986年春季诊治。该患者系我单位职工陈君的亲属,居住在江南某市,因高热3939. 5 月余求治。其热型每于汗出后略有下降,但一两小时后又出现 恶寒,旋即高热复起。经检查血白细胞1.8万,且发现少数幼稚细胞;腋下、颌下、腹股沟处淋巴结肿大。因而为“癌症”,欲来北京就医,又恐病人中路途中发生危险,只得通过电话联系求治。询知尚有口苦、恶心,饮食不进,消瘦,大便干,数日一行。素有风湿性心脏病,体质较弱。 据其马刀侠瘿、汗出振寒诸表现,认证为胆经郁热,阳明失于和降。宜两解少阳阳明,以大柴胡汤加味,急祛其邪。,“ 胆经病马刀侠瘿汗出振寒”,柴胡8g 赤白芍各10g 半夏10g 黄芩12g 炒枳实10g 生大黄4g(后下)玄参12g 炒栀子10g 干荷叶8g 川金钱草15g 大枣7枚 生姜3 片 3剂,每日 1剂,水煎分温3次服。 3日后电话:药后大便已通,体温有所下降,最高不超过 38,能稍进流食。嘱原方再进2剂,并处新方备用: 柴胡8g 赤白芍各10g 黄芩12g 半夏10g 炒枳实10g 生大黄2g(后下)大枣7枚 生姜3片 川金钱草15g 杏仁10g 浙贝母10g 生苡仁15g 茯苓12g 炙甘草6g 5剂,每日1剂,水煎分温2次服。当即用信函将药方 寄出。 信函发出后1日,来电话云:体温明显下降,最高不超过 37. 6,略思饮食,恶心已除。但发生咳嗽。回说:药方已寄出,其中有止咳药物,可照方服药。虽然略能进食,但不可多食难消化及油腻之物。 如此用疏利少阳为主的方法治疗半月,服药10余剂,体温恢复正常,咳嗽亦止。淋巴结肿逐渐消退。身体平复。,本例既有少阳不和,又兼阳明实热,理应用大柴胡汤治疗。加玄参,以免泻热而伤阴;复诊方用浙贝、杏仁,本意在“佐金平木”,因其胆气郁久,难免“木火刑金”,应予预防,后果然出现咳嗽,正应其验。又用茯苓、苡仁、炙甘草是考虑到患者原有“风心病”,宜加以保护。2次处方均用金钱草,是该药善能清泻肝胆之郁热。 又高热渐退,食欲已有所恢复之时,嘱其勿多食油腻,正是根据素问热论:“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之 论。因患者正气未能全复,若进难于消化食物,恐食不得化而生热,使病复发或迁延不愈。伤寒论中亦有“瘥后劳复”、“食复”之戒,临床应予注意。,按: 此例虽有较明显的少阳经脉失和的现象,但因病情较重, 以致使某些医务人员误认为是不可治的“癌症”。其实,用西医学观点分析,该病例可能是由于胆道或胆囊炎症所引起的菌血症,因而高热不退,淋巴结肿大,使用一般抗生素类西药亦未能得到控制。 灵枢经脉篇曰: “胆足少阳之脉腋下肿,马刀侠 瘿,汗出振寒,疟。”少阳经居身之两侧、半表半里之间,故 病有振寒发热如疟的症状,热邪内郁则可见腋下、耳后等处肿 胀成瘰,因其病在耳后如帽缨,故谓“侠瘿”;又因肿块长大, 故称“马刀”。即属于现代所说淋巴炎或淋巴结核之类病症。,“肺之俞在肩背”,孙某,男,36岁,山东省某地裁缝工人,1987年 3月9日来诊。患者因左肩臂三角肌处生有黑色坚硬肿物数年,经北京某医院检查,疑为恶性肿瘤,于 1986年4月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切片显示为“纤维瘤”,遂回故里休养。但近 1年来,左上臂及肩胛处疼痛,半年来日趋加重,活动后尤剧,遂不能从事其裁剪缝纫工作。且于每天下午3时许周身乏力,肩背部痛楚难忍。于本月初来京复查,原经治医院谓因手术损伤神经.无特效治法。乃求治于中医。诊其脉弦滑,右寸 独弱,舌质偏红,苔薄黄。眠差、纳少、心烦、二便调。 证属少阳郁热,肺气不利。治以调理金木为法,予柴芩温胆汤加味。,2019/8/26,11,可编辑,醋柴胡8g 黄芩10g 广陈皮10g 云茯苓12g 青皮10g 炒枳实10g 清半夏10g 川贝母10g 桑枝10g 杏仁泥10g 淡竹茹8g 桂枝10g 路路通10g 生甘草6g 6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3月16 日再诊:服上方至3剂后,左上臂及肩背疼痛明 显减轻,午后乏力好转。2天来已缝制衣服数件,未现不适,睡眠纳食均可。舌边尖红,脉弦滑右寸弱,苔薄微黄。 上方加丝瓜络6g、生黄芪15g、羌活3g,14剂,服法同前。痛止病愈。,按:“背者胸中之府”、“肺之俞在肩背”在临床中多有应用,例如望诊患者两肩上纵,多为肺气不能宣降的喘咳久病;两肩下垂,肩背微拱,多是心肺胸中之气大虚等。 此例以肩背上臂疼痛为主症求治,但因其有脉弦、眠差、心烦等表现,所以辨证其既有少阳胆经痰热,又有肺气不利。故先用柴芩温胆汤为主方治疗,以去其邪。方中加用贝母、杏仁,正是取“肺之俞在肩背”之意,以利肺气。 又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以申酉时于秋气、肺脏相应,故该患者每于下午3时许(申时)全身症状加重。其脉象右寸独弱,亦是病在肺脏之征。时间、症状、脉象都与肺有关。复诊时,痰热之象减轻,已能安卧,心烦大减,故加用固护肺气之生黄芪; 加羌活以助桂枝、桑枝及路路通等宣通经脉之力,达到“通则不痛”之目的。,某女,65岁,以冠心病心绞痛收入我科。入院后口服比索洛尔,肠溶阿司匹林,美托乐尔,静滴单硝酸异山梨醇,丹参注射液等。并与口服中药瓜萎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半月病情未见明显缓解。诊察时发现,患者的发病具有规律性,每日仅上午9-11时感到胸闷气短,心悸心慌,心胸汗出,乏力,欲大便,余无不适。主管医师在患者发作的时候多次做心电图,但未捕捉到心律失常,与入院的心电图相比也未发现明显的ST段及T波的变化。视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停用静滴单硝酸异山梨醇,其他的口服西药,丹参注射液继续使用,并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调治:白参10g 生黄芪30g 白术10g 陈皮6g 当归15g 升麻3g 柴胡5g 云苓30g 生龙骨30g(先煎) 生牡蛎30g(先煎) 炙甘草15g,按:根据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时间规律分析,该患者发病在上午9-11点当属足太阴脾,结合气短,乏力,欲大便,脉沉细,应考虑脾气亏虚,清气下陷。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属脾 ,络胃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清有下陷之势,不能循经上升以养心脉,故出现胸闷,心悸心慌。方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加生龙骨,生牡蛎宁心安神,以黄芪配云苓益气敛汗,药中病机,其效也就在预料之中了,患者服方一剂,症状明显减轻,胸汗止,5剂而诸症消失。道少斋中医讲稿,陈良甫尝治许主薄,痢疾咳逆不止,诸药无效。灸期门穴,不三壮而愈。(魏之秀续名医类案) 按:期门为肝经募穴,是肝、脾、阴维三脉之会,记其功效总在肝经,殊不知,期门能舒泄肝经气滞壅闭,自能宣畅全身之气血,以”肝主疏泄“故也。诚如清代李冠仙知医必辨所云:“治病能治肝气,则思过半矣。”,“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 患者张某,男,38岁,症状:胸脘协肋胀窜痛已10余月,甚则掣及后背,食欲不振,嗳气乏酸,有时欲吐,大便偏干,易发烦躁,夜寐不安,周身倦怠乏力。舌苔薄黄,脉沉涩微弦。 辨证:肝气犯胃 治法:疏肝和胃 方药:醋柴胡5g 酒川芎5g 旋覆花6g 丹参25g 杭白芍10g 醋香附10g 代赭石12g(同布包):檀香3g 薤白10g 砂仁5g 沉香曲6g 全瓜萎18g(同捣);广皮炭6g 半夏曲6g(同布包);炙甘草3g. 综观脉证,乃因血虚不能养肝。肝气横逆,胃失和降,气机郁滞所致。,厥证,辛未,武进王会泉公亚夫人,患危异之疾,半月不饮食,目闭爪开久矣。六脉似有如无,此疾非针不苏。同寅山诸公,推予(杨继洲)骨即针之,但人神所忌,如之何?若待吉日良时则沦于鬼策牡矣。不得已,即针内关二穴,目即开,而即食术饮,徐以乳汁调理而愈。 按:内经云:“百病皆生于气”,言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气之为病虽在外有六气之侵,在内有九气之乱,然气 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灵枢邪客篇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目闭不开,六脉似有如无,气虚面莫支使然。心主动扬,则五脏六腑为之。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心包代心行事。使脏腑百骸听命于心,故针之而愈。,脚气,中书粘合公,年四旬有余,躯干魁梧。丙辰春,从征至扬州北之东武隅,香港脚忽作,遍身肢体微肿,其痛手不能近,足胫尤甚,履不任穿,跣以骑马,控两镫而以竹器盛之,以困急来告。予思内经有云:饮发于中,驸肿于上。又云:诸痛为实,血实者宜决之。以三棱针数刺其肿上,血突出高二尺余,渐渐如线流于地。约半升许,其色紫黑,顷时肿消痛减,以当归拈痛汤重一两半服之,是夜得睡。明日再服而愈。 按:脚气之名见于诸病源侯论卷十三。足胫肿大,乃水湿之邪,从下感受,经络不得宣通所致也。本案当属湿脚气。血实者宜决之,湿盛者将如之何?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当从脾经求之也,可取三阴交,阴陵泉。,本草十剂云:宣可去壅,通可去滞。内经云:湿淫于内,治以苦温,羌活苦辛,透关节而胜湿;防风甘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