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文化生活第4课《文化眼光》教案沪教版五四制.docx_第1页
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文化生活第4课《文化眼光》教案沪教版五四制.docx_第2页
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文化生活第4课《文化眼光》教案沪教版五四制.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眼光教学目标1、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化眼光”的含义。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把握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我们需要文化眼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思考、探究拥有文化眼光的价值。2、难点:用自己所发现的事例来谈谈拥有文化眼光的好处。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请同学们谈谈读余秋雨文化苦旅道士塔的感受。(敦煌的莫高窟,曾经由一个没有文化的道士当家。当年,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他想亮堂一点多好呢,他就用石灰细细刷墙,今天我们只能对他的无知表示痛恨、对那逝去的艺术深深惋惜。当年,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缺乏文化素养,缺乏文化眼光。今天我们学习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文化眼光。二、默读圈划,理清文章脉络阅读全文思考:1、 什么是文化?2、 狭义文化的缺点?3、 什么是大文化?4、 我们如何对待这些大文化?5、 什么是文化眼光?第一层(1-8)文化是什么。 第二层(9-13)为什么要有文化眼光。第三层(14-21)怎样具备文化眼光。小结:层进式结构文章逐层展开议论,基于对文化的广义认识,强调“文化眼光”,从 而呼唤全社会的“文化素养、文化意识、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三、揣摩作者写作意图1、 探究文化眼光的价值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生活就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用文化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用文化眼光能看出生活文化由活着的状态进入历史的状态。拯救历史。2、 教师引导:文章写酒文化的目的是什么? 文章为什么要提及柏林墙? 以酒文化为例,证明文化无所不在,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作者以柏林墙的拆除和保护为例,论证了“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文化眼光“更是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总结:不管是“文化”,还是“文化眼光”,都是抽象的概念,作者举例,除了这些事例有代表性之外,还因为它们贴近生活,浅显易懂,能帮助读者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3、 那么文章仅仅是要告诉我们,具备文化眼光,就必需具备文化素养、文化意识、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么?作者背后的写作意图究竟是什么?我们需要有文化眼光,拯救传统文化,拯救民间文化。(冯骥才: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投入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组织多次大型文化抢救行动,出版各种相关著作,发表大量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辨性与呼吁性的文章,并在海内外举行相关的演讲,对当代中国文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因其常年致力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要作,被誉为“文化救生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