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太阳病辨证纲要.ppt_第1页
课件:太阳病辨证纲要.ppt_第2页
课件:太阳病辨证纲要.ppt_第3页
课件:太阳病辨证纲要.ppt_第4页
课件:太阳病辨证纲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伤寒学,第二讲 主讲:阚湘苓,第二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概 论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第四节 太阳病疑似证 第五节 太阳病欲解时,概 论,一、太阳病的概念: 病邪侵袭人体,正邪交争于肌表,营卫功能失调而发生的疾病;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辨证要点,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太阳,概 论,手、足太阳二经 膀胱、小肠二腑,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概 论,膀胱: 贮藏和排泄尿液,小肠: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太阳,概 论,手、足太阳二经:经筋、皮部、络脉、经别 膀胱、小肠二腑,相关脏腑,肾-肾阳温煦(肾与膀胱相表里) 胃-胃中津气滋养 肺-肺气宣发与敷布,概 论,二、主要生理特点: 1、阳气较多,正气旺盛 2、职司卫外,统摄营卫 3、六经藩篱,受邪首当 4、参与气化,主司排水 5、内应少阴,表里互通,三、主要病理特点: 外邪侵犯人体, 太阳首当其冲, 正气趋表抗邪, 正邪交争于肌表, 营卫功能失调,概 论,四、分类: 太阳病本证(兼证): 太阳病变证: 太阳病疑似证:,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表郁轻证,热证、虚证,蓄水证、蓄血证、结胸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等,十枣汤证、瓜蒂散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概 论,五、治疗: 太阳病本 证 太阳病变 证 太阳病疑似证,辛温解表,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概 论,六、转归:,1、痊愈,2、传,3、变,大部分,六经病,变证,少部分,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 二、太阳病分类 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原文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提要】 太阳病提纲(诊断标准)。,【讲析】,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讲析】,脉浮 头项强痛 恶寒,外邪侵袭,卫气趋表抗邪,正邪交争,鼓动脉中气血运行 。(寸关尺三部皆浮而有力),太阳受邪,经气运行受阻,不通则痛。,外邪束表,卫气被遏,失于温煦。,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讲析】,邪束太阳,经气不利, 正邪交争,营卫失和。,病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辨证提要】,辨证要点:恶寒(恶风),或伴发热, 头痛连项,脉浮。,病 机:邪束太阳,经气不利, 正邪交争,营卫失和。,意 义:太阳病提纲(诊断标准)。,二、太阳病分类,【原文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 名为中风。,【原文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原文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提要】 太阳病中风证的主要脉证。,【讲析】 在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基础上,发热 汗出 恶风 脉缓,外邪侵袭,正气趋表抗邪,邪正交争。,风性开泄,腠理疏松,卫失外固,营不内守。,风性开泄,腠理疏松。,卫失外固,营阴外泄,脉道松弛。 (浮缓),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病 机:外邪袭表,卫不外固, 营不内守,营卫不和。,辨证要点:发热,汗出,头痛,恶风, 脉浮缓。,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提要】 太阳病伤寒证的主要脉证。,【讲析】,【辨证提要】,辨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讲析】 在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基础上,或已发热,风寒袭表,卫气能及时伸展与邪相争,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太阳经气运行受阻,卫阳闭遏,营阴郁滞不利 (浮紧),表气郁闭,里气不和,进而影响胃气的和降,或未发热,感邪较重,卫阳郁闭较甚,不能及时伸展与邪相争,必 恶 寒,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于温煦,体 痛,脉阴阳俱紧,呕 逆,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提要】 太阳病伤寒证的主要脉证。,【讲析】,【辨证提要】,辨证要点: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2019/8/30,23,可编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提要】 太阳病温病的主要脉证及误治后的变证。,【讲析】,【辨证提要】,辨证要点: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或初起 轻微恶寒),脉浮数。 病 机: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 治 则:辛凉解表。切不可辛温发汗。,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讲析】 1、太阳病温病的主要脉证,太阳病,感受外邪所引起的一种外感病,恶寒程度轻,很快转为不恶寒 非风寒之邪为病,发热,正邪相争,渴,津液受伤,不恶寒,温邪犯表,化热伤津 营卫不和,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提要】 太阳病温病的主要脉证及误治后的变证。,【讲析】,【辨证提要】,辨证要点: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或初起 轻微恶寒),脉浮数。 病 机: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 治 则:辛凉解表。切不可辛温发汗。,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讲析】 2、误治后的变证,(1)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 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2)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3)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原文7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提 要】 外感病初起辨阴阳的要点。,【讲 析】,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无热恶寒,【讲 析】,有发热恶寒,发于阳(三阳证),发于阴(三阴证),发热恶寒-正气能与邪气相争-亢奋状态 太阳病-发热恶寒 阳明病-但热不寒 少阳病-往来寒热 无热恶寒-正气无力与邪气相争-抑制状态 太阴病-脾虚寒湿 少阴病-心肾阳虚 厥阴病-虚寒致厥,发于阳(阳证),正盛邪实 祛邪为主,发于阴(阴证),阳虚阴盛 扶正为先,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1)阳经、阴经。如程郊倩、张璐等。 (2)太阳、少阴。如庞安时、张志聪等。 (3)太阳。营卫气血强弱,病情的轻重。 (4)寒热。阳证不发热就是病发于阴,阴证发热就是病发于阳,如柯韵伯等。 (5)上焦、下焦。如周学海等。 (6)体质虚实。以山田正珍为代表 。,对“阴”“阳”的认识,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四、辨太阳病的传变与否,【原文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提 要】 太阳病传变与否的判断标准。,【讲 析】,【原文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素问热论篇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喝。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四、辨太阳病的传变与否,【原文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 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提 要】 太阳病经尽自愈何预防传经之法。,【讲 析】,素问热论篇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有 趣 的 七 日 节 律,以“七曜”来命名,七曜指太阳、月亮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这五个最亮的大行星。,日曜日是星期天 月曜日是星期一 火曜日是星期二 水曜日是星期三 木曜日是星期四 金曜日是星期五 土曜日是星期六,有 趣 的 七 日 节 律,时间医学,美国著名医生哈尔贝克教授为研究疾病与时间节律的关系,曾做了30年的试验,在一个固定的生活环境中,把实验者的小便都留下,化验尿中激素的含量,结果发现有明显的7日节律。这位教授就根据这个试验创立了时间生理学,随后又陆续创立了时间病理学、时间药理学、时间治疗学、时间医学,还创办了时间医学杂志,为此享誉全世界,被称之为“世界时间医学之父”。,时间医学,古埃及人早在六千多年前曾有过“七日神力”说,认为生命过程(包括疾病的征兆)有7天重复的周期性。现代医学充分证实了这一规律。目前的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高峰,也遵循七日时间节律的特点。据有关专家调查,我国城市居民中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时间,每周的星期一是一周中发病率最高的一天,这与世界各地的七日一高峰节律是相同的。 另外,多数人手术后拆线的最佳时间是手术后第7天。器官移植中令人棘手的排异现象,也遵循着7天一个周期的规律,常发生在手术后的第7、14、21或28天。,时间医学,时间医学,实际上在二千五百年我国的黄帝内经里已经发现了,其中很详细地描述了人体生理、病理的昼夜节律、七日节律、四季节律、年节律、六十年节律、三百六十年节律;在一千七百年前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里更是具体地提出了疾病传经的七日节律。,天人相应,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四、辨太阳病的传变与否,【原文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提 要】 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