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十六.ppt_第1页
课件: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十六.ppt_第2页
课件: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十六.ppt_第3页
课件: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十六.ppt_第4页
课件: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十六.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的要求,了解惊悸、吐、衄、下血和瘀血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熟悉惊悸的病因病机以及吐、衄、下血的病机、预后、治禁。 掌握瘀血的脉证以及吐、衄、下血的辨证施治。 背诵原文第10、11、14、15、17条。,概 说,一. 概念 (一)惊悸惊是受外界惊恐刺激而引起的一种临床表现。悸是由气血虚弱、心失所养而引起心神恍惚、跳动不能自主的症状。 (二)吐血血从口中吐出. (三)衄血鼻、齿齦、耳、舌及皮肤不因外伤而出血的病证。,概 说,(四) 下血大便出血。 (五)胸满是瘀血中的一个症状。 (六) 瘀血血液瘀滞体内,包括溢出经脉外而积存于组织间隙的,或因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及瘀积于器官内的。 二、合篇意义 这些病证与心和血脉有密切关系,所以合为一篇论述 .,一、惊悸 (一)成因 原文1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原文第1条) 提示:从脉象论述惊悸的成因 寸口脉 动惊:惊自外来,“惊则气乱” 故脉动不宁 弱悸:悸自内生,气血不足,故脉弱无力,本条要点,惊与悸的关系:两者密切相关,悸者每易惊,惊之后亦必悸,所以一般合称为惊悸。一般因惊而悸者病轻,不惊自悸者为重。 发作时间:惊则气乱,脉动不宁,动脉可见于心悸卒然发作之时;而弱脉无力,气血不足,常见于心悸久病之人。 惊悸原因很多,气血不足、心阳不振、水气凌心、瘀血、痰浊等均可引起;其脉象也不限于弱脉,如炙甘草汤证出现代脉,故不能死于句下。,惊 悸,(二)治疗 1、火劫致惊的治法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原文第12条) 病机误用火劫,发汗过多,损伤心阳 治法通阳、镇惊、安神 桂枝汤去芍助心阳 龙、牡固摄镇惊 蜀漆涤痰逐邪以止惊狂,2.水饮致悸的治法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原文第12条) 心下悸水饮凌心,心阳被遏 (病机) 治法蠲饮消水、宣发阳气 半夏蠲饮降逆 麻黄宣发阳气,协半夏通阳化饮,血证主要内容,吐血、衄血证治 虚寒性吐血 热盛吐衄 便血证治 远血 近血 血证预后 血证禁忌,血 证,(一)虚寒性吐血证治,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原文第14条),讨论: 1.吐血不止:指吐血时多时少,持久不止。说明病程已久,已用其它方法治疗无效。 2.病机:中气虚寒,血不归经 3.证候补充:血色淡,手足清冷便溏,脉象细微迟涩,面色苍白,唇淡口和。 4.用药特点:,血 证,5.方剂运用:也可用甘草干姜汤、理中汤等。,用药特点,柏叶汤为温阳摄血或温中摄血之法 干姜艾叶温阳守中,使气能摄血,现临床上常用炮姜、艾叶灸; 柏叶清凉下降而止血; 马通止血引之下行,现多用童便,可入血分,滋阴降火,引血下行。(马尿、马屎绞汁) 唐容川血证论:童便能自迫神化,制利火邪以滋肾水,大有功用,故世医云服童便者百无不生,不服童便者,百无不死。,血 证,(二)热盛吐血、衄血证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原文第17条),讨论: 1.病机:心火亢盛,迫血妄行 2.治法:,4.证候:,血 证,5.注意事项,关于治法,本方方名“泻心”,实则泻胃 唐容川云:“方名泻心,实则泻胃,胃气下泻则心火有所消导,而胃中热气亦不上壅,斯气顺而血不逆矣。” 上部出血多因阳明不降,而下部出血多因太阴不升,故胃气一降,血也可止,张锡纯多加半夏及代赭石,即是此意。,血 证,泻心汤证候,本方简单,其症状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血量多,来势急,色鲜红。 表现在上可见口干、口苦、口臭、面红目赤等;表现在中可见胸脘胀闷灼热痛等;表现在下可见大便秘结、小便灼热等。 舌红或绛,苔黄厚,脉数有力。,血 证,泻心汤的注意事项,按:1、本方为苦寒泻热剂,适用于实火上炎之吐血,一剂往往血止,最多二剂,不可多服,盖因吐血阴血已耗,正气必伤,故不可多用。 2、本方主治吐血(多用于胃上脘出血),血止后应用甘寒养胃之品以益气阴,且宜多服,以防复发。,(一)远血(虚寒性便血),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原文第15条),讨论: 1.远血:系指下血,大便在先,便后出血,血来自直肠以上的部位。 2.病机:中焦脾气虚寒,统摄无权 3.临床表现:,4.药物:,5.适应症:,血 证,黄土汤证候,黄土汤的临床表现是: 先便后血,颜色紫暗,如柏油,或如果酱; 平素多有胃病史; 有脾胃虚寒症状,如体倦乏力,面色萎黄,饮食减少,四肢不温,舌质淡,苔白,脉弱等。,血 证,2019/9/1,17,可编辑,黄土汤用药,灶心土(伏龙肝)可用赤石脂代陈修园; 合附子、白术温阳健脾摄血,以恢复脾之统血之功;甘草、阿胶养血止血;反佐一味黄芩,以防温燥太过,使其成为有制之师。,血 证,(二)近血,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原文第16条),讨论: 1.近血:系指下血,先血后便。 2.病机:湿热蕴于大肠,迫血妄行 3.临床表现:下血,先血后便,血色鲜红,肛门灼热,伴有口苦,舌质红,苔黄腻,小便黄热,脉沉数等湿热症状,大便结。 4.方义:赤小豆疏利郁结,散恶血,除湿热,通行血气;当归行血活血引血归经,和肝以举血中下陷之气。,血 证,三、血证的预后,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原文第6条)阴虚阳浮 师曰: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原文第2条) 病人面无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原文第5条)亡血预后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原文第7条)损伤肺胃,血 证,吐血预后不良者有三,吐血而见呼吸急促,咳嗽气喘,不得平卧,是气逆于上,预后不好。 如患者发热预后不良,反之预后较好。 脉见浮大弦数或数急,预后不良,脉缓和虚弱者预后较好。 其预后不良的症状,皆因阳气浮越躁动,不但血病而且气病,故预后不良。 唐容川谓:近血证之生死者,全在观气之平否、阳虚气弱者易治,惟阴虚气不附者难治。,血 证,目睛晕黄,目睛晕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他觉证,指望诊时医生看到病人目睛昏黄;一种是自觉证,是指病人吐衄时自觉视物有晕黄色。 根据已故名医李斯炽经验,他对衄血的预后诊断,认为目睛晕黄系指眼部见晕黄色,为肝经郁热上冲所致。 两说均来自实践,可从。,血 证,亡血预后,如脉见沉弦,乃阳气郁陷于内而气滞血瘀,瘀积生热,上刑肺金,气不肃降,故上逆而为衄; 如脉具浮弱而按之绝者,乃阳气升浮而不降,为里气虚弱,阳气阴血失其交纽之带,故男子下血,女子崩中; 如证见烦咳者,乃肺气不能清降,瘀热逆冲不已,必致唾血。,血 证,四、血证禁忌,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原文第4条) 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慄而振。(原文第9条),血 证,夺血者无汗 失血患者常见发热,故可能误汗(有实践意义),瘀血主要内容,瘀 血,瘀血是祖国医学中特有的病证之一,“瘀血”同时也说明了它的病因病理。 其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目前此法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各科: 如冠心、风心、脑血管意外、精神病、慢性肝炎、肝硬化 痛 证(顽固性头痛、腹痛、脑震荡后遗症、胁痛、胃痛等),急腹症(阑尾炎、阑尾脓肿、阑尾性腹膜炎)宫外孕 脉管炎、皮肤病、硬皮病及一些中西医都感棘手的病证。 本篇指出了瘀血的辨证要点及其治疗原则(具体方剂散见于疟病篇虚劳篇妇人三篇等),奠定了瘀血学说的基础。 1、血液流行不畅,停滞在某个部位。 (还在血管中) (临床多见) 瘀血 2、离经之血谓之瘀血。 血证论 3、谓污血为瘀血。 证治准绳,瘀血主要内容,瘀血无热的脉证 瘀血有热的脉证,瘀 血,瘀血无热的脉证,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原文第10条),讨论:结合李今庸的解释,瘀 血,瘀血无热的脉证,【讨论】 胸满 瘀血的症状之一,乃因瘀血壅滞、气机痞塞,血病碍气也。“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是其重证。 唇痿舌青 唇痿是指口唇干皱枯萎,其色紫暗或晦暗,或唇色深浅不匀;舌青是指舌上或两旁有紫斑,或全舌青紫,为瘀血特征之一。 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 瘀阻津不布,故口燥;但病由瘀血,并非津亏,故只想用水漱漱口而不愿咽下。,无寒热,脉微大来迟 无寒热是无恶寒发热,说明不是外感;脉微大来迟是云脉象虽大,但脉势不足,往来涩滞,是涩脉的具体描述,微大来迟可作涩脉理解,涩脉在瘀血的辨证上有重要价值。 腹不满,其人言我满 医生检查时(他觉)并不见腹部胀满,但病人感觉(自觉)腹满,血属阴,积于膈下阴经之隧道,则只闭塞于内而无壅胀显于外,故外见其腹不满,然病者则因闭塞而自觉其满,从而知其为内有瘀血。 (日本很重视腹诊),瘀血无热的脉证,瘀血有热的脉证,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原文第11条),讨论: 1.本条里的“阴伏”,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邪热不在气分,而伏于血分,是瘀血郁热所致;另一种认为阴伏,系指阴血瘀结而伏于内。 前种解释如讲义,承认有热象:后种解释认为无热象,主张渴改为口不渴,个人认为,应以前者为是。,瘀 血,瘀血有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