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ppt_第1页
课件: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ppt_第2页
课件: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ppt_第3页
课件: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ppt_第4页
课件: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 2005年10月26日,为了指导临床实践,达成认知功能障碍诊断与治疗的共识,中华内科杂志和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并组织了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编纂工作,邀请国内著名神经科专家学者组成共识专家组。专家组经过1年多的努力,历经数次讨论和修订,于2005年10月26日达成了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的制定工作,共识全文刊登于2006年2月中华内科杂志。,专家共识制定的背景,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专家,按姓氏汉语拼音为序: 陈生弟、樊东升、高旭光、贺茂林、贾建平、 李舜伟、李焰生、罗本燕、汤慈美、汪 昕、 王丽娟、王鲁宁、王慕一、王少石、王新德、 王荫华、王拥军、许贤豪、张微微、张振馨、 张 茁、赵忠新、周盛年等,前 言,认知功能障碍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的表现不仅包括记忆障碍、失语、失认、失用及视空间障碍等,还可伴随焦虑、抑郁、激越、冲动等情感行为障碍,这些情感和行为障碍同样也是患者致残的原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医生提高对早期认知能力障碍的认识,并及时进行早期诊断是至关重要的。早期干预可延缓认知功能的衰退和行为问题的发展,使患者在更长的时期内维持基本的认知功能,有助于维持和改善患者及其照料者的生活质量。如果在疾病后期才进行干预,虽可能延缓认知能力衰退的进程,但是已经发生的损害则不可逆转。 本共识主要关注认知功能障碍的概念、诊断和防治原则。,目 录,第一章 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中国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现状及发展方向 第三章 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诊断 第四章 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第一章 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的基本概念,认知功能与认知功能障碍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及其分型 痴呆及其分型,混合性痴呆,指AD与VaD同时并存,经典表现是AD患者发生脑梗死后出现快速起病的新的认知功能损害。然而,近来的研究表明不少的AD患者有血管性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病理学上的脑血管病证据,临床上难以确定是脑血管病直接导致痴呆或是脑血管病加重了AD的病理生理作用,采用AD伴脑血管病的概念可能比用混合性痴呆更为科学和严谨。,第二章 中国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现状 及发展方向,认知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 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中国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发展方向,年龄是影响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的最主要因素,随年龄增加,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迅速上升。认知功能障碍与性别有一定的关系,AD多见于女性,而VaD则多见于男性。中国人群痴呆发病率和患病率(65岁以上的人群为4.8%)与西方国家具有可比性。aMCI转化为痴呆的危险性远远大于认知正常的人群。城乡差别的影响尚无一致的调查结果。,第二章 中国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现状及发展方向,2.1 认知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第二章 中国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现状及发展方向,2.2 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已知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年龄、性别、家族史等)、遗传学因素(载脂蛋白E 4、早老素1、早老素2、tau蛋白、淀粉样肽前体及Notch3基因等)、生活方式(吸烟、不合理饮食、缺乏锻炼及社会退缩等)及个人史(教育水平低下、头部创伤、精神疾病等) 近来有意义的发现是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房颤、血脂异常、糖尿病等)不仅是VaD,而且也是AD和MCI的危险因素。,首先,要普及相关知识,使更多的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和社会大众了解认知功能障碍的危害性,认识防治的意义。 要提高对血管性危险因素在认知功能障碍中作用的认识,规范对血管性危险因素的处置,有效地实现对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级预防。要加强认知功能障碍早期诊断的依据和标准的研究,实现早发现早干预,达到有效的二级预防。 规范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措施,坚持早治疗和终身治疗的原则,全面关注患者的认知、精神和行为,注重患者的生命质量。 防治认知功能障碍是涉及社会、经济、医学和家庭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应唤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2.3 中国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发展方向,第二章 中国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现状及发展方向,第三章 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诊断,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诊断步骤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诊断 痴呆的诊断 辅助诊断方法,3.1 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诊断步骤,非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病史和体检 危险因素识别 神经心理学量表测查 神经影像学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认知功能正常,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其他痴呆,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随访、反馈、完善诊断,第三章 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诊断,3.2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诊断,第三章 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诊断,临床常用的aMCI诊断标准,归纳如下: 以记忆障碍为主诉,且有知情者证实; 其他认知功能相对完好或轻度受损; 日常生活能力不受影响; 达不到痴呆诊断标准; 排除其他可引起脑功能衰退的系统疾病; 总体衰退量表(GDS)评分为2-3,临床痴呆量表(CDR)评分为0.5,记忆测查分值在年龄和教育匹配对照组1.5SD以下,且MMSE至少24分或mattis痴呆评价表(DRS)至少123分。,推荐DSM-IV标准或ICD-10的标准(具体略)。 3.3.1 AD型痴呆的诊断 推荐DSM-IV的 AD型痴呆的诊断标准(具体略)。 推荐美国国立神经病语言障碍卒中研究所AD及相关疾病协会(NINCDS-ADRDA)规定的 “可能”、“很可能”和“肯定”的AD诊断标准 (具体略)。 3.3.2 血管性痴呆(VaD)的诊断 推荐DSM-IV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具体略)。 推荐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N)的“可能”、“很可能”和“肯定”的VaD诊断标准(具体略)。,第三章 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诊断,3.3 痴呆的诊断,2019/9/3,16,可编辑,3.3.3 混合性痴呆的诊断标准 既有AD又有血管性痴呆的患者应被诊断为混合性痴呆, 应该列出引起痴呆的病症,例如,“由于可能的血管疾病引起的混合性痴呆”或“由于明确的血管疾病引起的混合性痴呆”。 随着诊断手段的进步,混合性痴呆的诊断比例将增加。 3.3.4 其他类型痴呆的诊断标准:略,第三章 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诊断,第三章 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诊断,3.4 辅助诊断方法,神经心理学测查是重要的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方法,应酌情选择不同的量表进行评估,如筛选量表(MMSE等)、综合评估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CDR、GDS、Alzheimer病评估量表等)、特定的认知功能检查(记忆、执行功能等)、精神行为量表(神经精神问卷、Hamilton抑郁量表、老年抑郁量表)等。 神经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重要,应进行头颅MRI检查,有条件者可行SPECT、PET和功能MRI检查。 应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检查脑脊液中的tau蛋白和APP等有助于诊断。 可进行脑电图、认知诱发电位等电生理检查。 神经病理学检查和基因学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第四章 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基本原则 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积极识别和控制各种危险因素,特别是可控制的血管性危险因素,减少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早期诊断MCI,积极干预,早期治疗。 有效治疗部分病因明确且可控制的认知功能障碍,如脑血管病、脑外伤、炎症、脑积水及系统疾病等。 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积极开展改善认知功能的对症治疗。 重视精神、行为异常的干预。 积极开展非药物治疗,如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注意合并症和伴随疾病的治疗。 加强康复训练。 关注照料者的生活质量。,4.1 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基本原则,第四章 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4.2.1 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药物 4.2.1.1 胆碱酯酶抑制剂 中枢神经系统胆碱能通路是记忆及认知信息处理、存储中心,增强胆碱能递质系统功能是治疗AD的重要方法,此类药物对延缓疾病进程、改善临床症状有明确效果,目前是AD的首选药物,同时也适用于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痴呆及脑外伤痴呆等。,第四章 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4.2 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多奈哌齐:具有高度选择性、可逆性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长期服用可改善AD和VaD患者认知状况及日常生活能力。 卡巴拉汀:可双重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疗效,目前为AD治疗常用药,临床应用时需逐渐加量。 加兰他敏:有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和调节胆碱受体的作用,对改善轻、中度AD和VaD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有效。,第四章 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4.2.1.2 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 美金刚:可拮抗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阻止谷氨酸盐释放,减少兴奋性毒性作用,可用于中晚期AD患者治疗。 4.2.1.3 钙拮抗剂 尼莫地平: 是慢通道电压依赖性Ca2+拮抗剂,用于治疗AD、VaD及混合性痴呆,能改善患者的临床总体评价及认知功能,延缓Va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展、降低血管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第四章 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4.2.2 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 胆碱酯酶抑制剂:石杉碱甲是由我国科研人员首先从石杉科植物千层塔中提取获得的一种生物碱,为可逆的、选择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改善痴呆患者症状。 麦角碱类:通过拮抗肾上腺素作用增加脑血流量及能量代谢,可能改善AD及VaD患者认知、情感及生活自理能力。 吡咯脘类药物:可改善脑微循环,有助能量代谢,增加学习记忆能力,长期服用副作用小,某些国家将其列为抗痴呆药物。,第四章 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抗氧化剂:银杏叶制剂可通过改善脑血液循环及氨基酸受体拮抗作用,保护脑功能,亦可用于痴呆治疗,安全性较好,但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据尚不充分。维生素E、维生素C和丙炔苯丙胺等有抗氧化作用,有关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据不充分,可能预防作用大于认知改善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流调资料表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降低AD的患病风险,但近来的环氧酶-2抑制剂临床试验结果不一致。 雌激素替代疗法:流调资料亦发现雌激素替代治疗可明显降低更年期妇女AD患病风险,部分临床试验认为其可延缓疾病病程,改善认知功能。但近年大样本临床试验结果对此提出异议,尤其对长期应用之安全性提出质疑。 他汀类药物:有调脂和抗炎等作用,能减少心脑血管事件,但治疗痴呆的临床试验缺乏。,第四章 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4.2.3控制血管性危险因素的治疗药物 大量流行病学证据已证明有效控制血管性危险因素能延缓认知功能衰退、减少痴呆的发生。因此,要积极和严格地控制高血压、高血糖和脂质异常,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合理选择相关药物;要重视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可能在临床前数十年即已开始。在疾病进展的后期,特别是发生痴呆后再开始治疗,虽仍可能延缓认知功能衰退的进程,但已有的损害多不能逆转。因此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MCI是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切入点,具体干预措施仍在探索之中。 虽然对各种痴呆已有了一定的治疗手段,但仍然存在疗效不突出和费用昂贵的问题。预防应成为最重要的措施,在各种危险因素中,血管性危险因素是可以被发现和控制的,因此要特别重视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凡有高血压病、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冠心病的患者,均应进行记忆及智能的测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小 结,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特点,共识特别强调了血管因素在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指出“近来有意义的发现是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房颤、血脂异常、糖尿病等)不仅是血管性痴呆(VaD),而且也是阿尔茨海默病(AD)和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的危险因素。”中国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国家,脑血管病患者数量居全球首位,脑血管病一方面给众多患者的认知功能造成损害,另一方面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脑血管病预后更差,所以强调各种血管因素的危险性对我国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有着深远意义。,特点一:强调血管因素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共识将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中国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发展方向是“要提高对血管性危险因素在认知功能障碍中作用的认识,规范对血管性危险因素的处置,有效地实现对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级预防。要加强认知功能障碍早期诊断的依据和标准的研究,实现早发现早干预,达到有效的二级预防。” 既往人们对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的认识往往集中在人口学因素、遗传学因素和个人史等,而对血管性危险因素的关注使得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级预防成为可能。凡有高血压病、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冠心病的患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