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交换培训教材.ppt_第1页
移动交换培训教材.ppt_第2页
移动交换培训教材.ppt_第3页
移动交换培训教材.ppt_第4页
移动交换培训教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移动交换培训教材,公诚监理,目 录,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提出 IMT-2000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统称;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最早由国际电信联盟(ITU)1985年提出,考虑到该系统将于2000年左右进入商用市场,工作的频段在2000MHz,且最高业务速率为2000Kbps,故于1996年正式更名为IMT-2000(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2000);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能提供多种类型、高质量多媒体业务,能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具有全球漫游能力,与固定网络相兼容,并以小型便携式终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任何种类通信的通信系统。,3G的提出,3G技术体制,WCDMA由标准化组织3GPP所制定; cdma2000体制是基于IS-95的标准基础上提出的3G标准,目前其标准化工作由3GPP2来完成; TD-SCDMA标准由中国无线通信标准组织CWTS提出,目前已经融合到3GPP关于WCDMA-TDD的相关规范中。,漫游范围对比,全球2G移动市场份额(用户数),EDGE to UMTS 1.9G deployment,?,?,450MHz,比较,cdma2000 -最成熟,在亚太和北美占有一定的市场先机 WCDMA - 规范最完备,产业联盟最广泛 TD-SCDMA - 拥有最丰富的频谱资源,在中国3G市场占有一席之地,3GPP网络协议发展,3GPP R99,3GPP R4,3GPP R5,3GPP R6,2000/03,2001/03,2002/03,规划中,3G发展历程,WCDMA协议版本的演进,继承2G(GSM和GPRS)所有的业务和功能 核心网分CS(电路域)和PS(分组域) 接入网引入WCDMA UTRAN 核心网和接入网之间的Iu接口基于ATM,继承WCDMA R99所有的业务和功能 电路域结构的变化:实现承载与控制分离。MSC被MSC Server和MGW两个独立的功能实体所替代。 核心网电路域可采用IP/ATM/TDM组网方式,支持多种传输技术:IP、ATM、TDM,继承WCDMA R4所有的业务和功能 核心网增加IM(IP多媒体域) 接入网向IP方向发展 增强的IP QoS能力,支持端到端的IP多媒体业务,2000,2001,2002,规范完成时间,MGW,媒体网关,主要功能是提供承载控制和传输资源。 mgw还具有媒体处理设备(如码型变换器、回升消除器、会议桥等),执行媒体转换和帧协议转换。 媒体网关,主要功能是承载和媒体处理. 在Iu接口上,MGW可以支持媒体转化,承载控制和有效负荷处理. MGW支持的功能: 针对实现资源控制与MSC SERVER和GMSC SERVER交互: 拥有和处理资源,如回声抑制单元等 必须有编解码器,WCDMA R99网络构架,WCDMA R99网络结构,WCDMA R4网络结构,WCDMA R5网络结构,GSM系统结构,OSS:操作支持子系统 BSS:基站子系统 NSS:网路子系统 NMC:网路管理中心 PCS:用户识别卡个人化中心 OMC:操作维护中心 MSC: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VLR:来访用户位置寄存器 HLR: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 AUC:鉴权中心 EIR: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 BSC:基站控制器 BTS:基站收发信台 PDN:公用数据网 PSTN:公用电话网 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 MS:移动台图 DPPS:数据后处理系统 SEMC:安全性管理中心,二,各系统介绍,无线基站子系统:BSS系统是在一定的无线覆盖区中由MSC(移动业务交换中心)控制,与MS进行通信的系统设备,它主要负责完成无线发送接收和无线资源管理。功能实体可分为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发信台BTS。 基站子系统BSS在GSM网络的固定部分和无线部分之间提供中继,一方面BSS通过无线接口直接与移动台实现通信连接,另一方面BSS又连接到网络端的移动交换机。,BSS基站子系统简介,BSC基站控制器 BSC是基站收发台和移动交换中心之间的连接点,也为基站收发台和操作维护中心之间交换信息提供接口。一个基站控制器通常控制多个基站收发台,其主要功能是进行无线信道管理、实施呼叫和通信链路的建立和拆除,并为本控制区内移动台的过区切换进行控制,控制完成移动台的定位、切换及寻呼等,是个很强的业务控制点。,BSS基站子系统简介,BTS基站收发台 包含无线传输所需要的各种硬件和软件,如发射机、接收机、支持各种小区结构所需要的天线,连接基站控制器的接口电路以及收发台本身所需要的检测和控制装置等。BTS完全由BSC控制,主要负责无线传输,完成无线与有线的转换、无线分集、无线信道加密、跳频等功能。 BTS包括无线收发信机和天线,此外还有与无线接口相关的信号处理电路。信号处理电路将实现多址复用所需的帧和时隙的形成和管理,以及为改善无线传输所需的信道编、解码和加密、解密、速率适配等功能。,交换网路子系统SS,交换网路子系统SS:主要完成交换功能和客户数据与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所需的数据库功能。SS由一系列功能实体所构成。 MSC(移动交换中心):是GSM网络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对位于它所覆盖区域中的移动台进行控制和完成话路交换的功能实体,也是移动通信系统与其他共用通信网之间的接口。MSC提供交换功能,完成移动用户寻呼接入、信道分配、呼叫接续、话务量控制、计费、基站管理等功能,还可完成BSS、MSC之间的切换和辅助性的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等,并提供面向系统其他功能实体和面向固定网的接口功能。作为网络的核心,MSC与网络其他部件协同工作,完成移动用户位置登记、越区切换和自动漫游、合法性检查机频道转接等功能。 MSC处理用户呼叫所需的数据与HLR、VLR和AUC有关系,MSC根据用户当前位置和状态信息更新数据库。,交换网路子系统SS,HLR归属位置寄存器 是一个静态数据库,用来存储本地用户数据信息。一个HLR能够控制若干个移动交换区域或整个移动通信网,所有用户重要的静态数据都存储在HLR中,在GSM通信网中,通常设置若干个HLR,每个用户都必须在某个HLR中登记,登记的内容分为两类:一种是永久性的参数,如用户号码、移动设备号码、接入的优先等级、预定的业务类型以及保密参数等;另一种是暂时性的需要随时更新的参数,即用户当前所处位置的有关参数,即使用户漫游到HLR所服务的区域外,HLR也要登记由该区传来的位置信息。这样做的目的使保证呼叫任一个不知处在哪一个地区的移动用户时,均可由该移动用户的原地位置寄存器获知它当时处于哪一个地区,进而建立起通信链路。,HLR存储数据,用户参数(MSISDN、IMSI、 用户类别、KI、补充业务等),用户位置信息,即该MS目前处于哪个 MSC/VLR中的MSC/VLR地址。,交换网路子系统SS,VLR访问位置寄存器 VLR是一种用于存储来访用户位置信息的数据库。一个VLR通常为一个MSC控制区服务,也可为几个相邻MSC控制区服务。当移动用户漫游到新的MSC控制区时,它必须向该地区的VLR申请登记。VLR要从该用户的HLR查询有关的参数,要给该用户分配一个新的漫游号码MSRN,并通知其HLR修改该用户的位置信息,准备为其他用户呼叫此移动用户时提供路由信息。如果移动用户由一个VLR服务区移动到另一个VLR服务区时,HLR在修改该用户的位置信息后,还要通知原来的VLR,删除此移动用户的位置信息。因此VLR可看作一个动态的数据库。,VLR用于寄存所有进入本交换机服务区域用户的信息。VLR看成是分布的HLR,由于每次呼叫,它们之间有大量的信令传递,若分开,信令链路负荷大,所以一般情况下VLR和MSC配对合置于一个物理实体中,将MSC与VLR之间的接口做成内部接口。 VLR中也寄存两类信息:一是本交换区用户参数,该参数是从HLR中获得的。二是本交换区MS的LAI。 AUC鉴权中心:属于HLR的一个功能单元部分,专用于GSM系统的安全管理。它产生为确定移动客户的身份和对呼叫保密所需鉴权、加密的三参数的功能实体,用户的鉴权和加密都需要通过系统提供的用户三参数组参与来完成。,其他组成部分,移动台MS 就是常说的“手机”,它是GSM系统的移动客户设备部分,它由两部分组成:移动台MS和客户识别卡SIM。 操作维护子系统 GSM系统还有个操作维护子系统OMC,它主要是对整个GSM网络进行管理和监控。通过它实现对GSM网内各种部件功能的监视、系统的自检、报警与备用设备的激活、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处理、话务量的统计和计费数据的记录与传递,以及各种资料的收集、分析与显示等功能。,GSM接口与协议,广东移动话务网结构,TMSC1-1,省际话务网,佛山 TR1,中山 TR1,粤西片, 包括佛山、中 山、珠海、顺德 MSC、 GW、SSP,TMSC1-2,双平面互联,GW1,广州、深圳移动本地网结构图,GW2,GW3,MSC1,MSCn,MSC2,SSPn,MTM1,MTM2,广东移动信令网结构,HSTP1,国际、省际信令网,佛山 LSPT1,中山 LSTP1,粤西片, 包括佛山、中 山、珠海、顺德 TR、 HLR、MSC、 SMSC、SSP、 SCP,HSTP2,TMSC1-1,TMSC1-2,双平面互联,GZL1,SZL1,HZL1,FSL1,GZL2,SZL2,STL1,JML1,A平面,B平面,HSTP1,HSTP2,国际、省际信令网,AB平面,学习本章目的: 使监理人员尽快熟悉、掌握交换设备监理过程中对硬件安装和软调需检查的内容,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第一节 硬件施工检查规范,1、交换机房要求 1.1 机房高度面积 机房必须有足够的空间高度,以便于安装机架、走线槽和布放电缆。原则上要求机房净高大于或等于3.2m。为了扩容方便,机房面积应足够大,能满足扩容的需要。 1.2 机房荷载 机房的楼板至少有4.5kN/m2的荷载能力(电池房的楼板荷载能力至少为6.0kN/m2),以承受机架和电池的压力。 1.3 机房装修要求 1.3.1 机房内不能作装饰性装修,不得安装吊顶,不铺活动地板,不搞墙裙,不挂可燃窗帘。装修材料需采用非燃、阻燃的材料 1.3.2 机房外门应向走道开启,要求宽度不小于1.5m,高度不小于2.2 m,且机房门应具有防火、防盗能力。 1.3.3 机房的地面必须平整,倾斜度每米不得偏差1mm,地面宜采用水磨石或耐磨砖等,不能采用水泥地面,墙身要求涂墙漆,墙身、天花要求结实,坚固。地面装修须使用防静电材料。,1.3.4 机房内所有电源插座应带有接地保护,其电源不应与照明电源同一 回路,若不能单独成一回路时,应选择带有保险丝的插座。 1.4 机房照明 1.4.1 机房的主要光源应采用荧光灯。机架前照度要求:水平面照度距地面0.8米处 150-200Lux,直立面照度距地面1.4米处 30-50Lux,。 1.4.2 照明电、设备用电、空调用电必须分开布放,不能混合使用。 1.4.3 机房内须配置应急灯。当正常照明系统发生故障时,应急灯能提供应急照明。 1.4.4 不允许有太阳光直射进机房。如果机房有窗户,必须用遮光纸进行避光处理或用水泥、砖将窗户封闭。 1.5 机房环境 要求机房整洁干净,没有灰尘及杂物。 1.6 机房防火 1.6.1 进线孔洞须用防火泥或阻燃盖板进行密封,要求密封处平整,无隙。 1.6.2机房内必须配备有效的灭火消防器材,且必须保持性能良好,符合相关消防要求。 1.6.3机房内不得放置易燃易爆物品。,1.7 机房防水 要求机房所有的门、窗和进出线口能防止雨水渗入,机房的墙壁、天花和地板不能有渗水、浸水的现象,机房内不能有水管穿越,不能用洒水式消防器材。 1.8 机房密封 要求机房有良好的密封性, 既能防止灰尘及害虫等从外界进入机房,又便于对机房温度和湿度的控制。 1.9 机房温度 要求交换机房温度为232,传输机房温度为232,动力机房温度为253。各机房应配有温度计和温度告警设备。 1.10 机房湿度 要求机房保持干燥,交换机房湿度在40%-70%范围内,传输机房湿度在40%-70%范围内,动力机房湿度在15%-80%范围内。各机房配有湿度计、湿度告警设备和湿度调节设备 (如空调、抽湿机等)。 1.11传输机房、动力机房均指独立设置的机房。若机房中放置了多种设备时,以要求最严格的设备来考虑。 如:交换机房与动力电源一起,应执行交换机房标准。 1.12 机房空调 机房空调设备性能良好,通风管道应清扫干净,达到洁净度规定要求。,2、设备机架的安装: 2.1 机架的位置 2.1.1 机架的位置以及机架面朝向必须和机房设计平面图一致。 2.1.2 机架列与列之间的走道距离应为800mm,偏差不应大于5mm。 2.2机架的固定 2.2.1 架底固定:使用标准底爆炸螺丝进行加固。设备单排摆放时,应四角加固;背靠背摆放时,可斜角加固。 2.2.2架顶固定:机架顶应与线槽进行加固连接,螺丝应拧紧,并方向保持一致。 2.2.3 架间固定:两列机架背靠背排列或紧邻时,机架与相邻机架间的固定螺丝必须拧紧。 2.3 机架的水平及垂直 2.3.1 机架的水平底座误差每米不大于2 mm。 2.3.2 机架垂直度偏差上下不大于5mm。 2.4 机架的绝缘 2.4.1 机架都必须与地面绝缘,机架脚必须有绝缘塑料片。 2.4.2 交换机架设备应与其它设备绝缘。,2.5 机架安装工艺 2.5.1 机架脚安装应整齐并拧紧到地,无松动,地脚锁定螺母应拧紧位。 2.5.2 整列机面在同一平面,无凹凸现象,且整列偏差不大于5mm。 2.5.3 机架顶进线口保护条以及机架底进线口盖板应安装正确。 2.5.4 机架上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漆面如有脱落应予补上与原颜色相同的油漆。 2.5.5 机架内外无灰尘、杂物。 2.6 标签 2.6.1 所有标签必须采用厂家提供的标准标签。如无,应按建设单位的要求进行制作。 2.6.2 机架架位标签按设备厂家的要求粘贴,且与机房设计平面图相符。 2.6.3机架列标签应贴在机架侧面上(标签应平齐),与设计平面图相符。 2.6.4 功能标签与设计文件相符。,3、走线槽的安装 3.1 线槽的安装 3.1.1线槽的安装位置 线槽的安装位置应与设计文件相符,左右偏差不得超过50mm。 3.1.2 主线槽为400mm时,支撑间隔不大于1600mm。 3.1.3 主线槽为600mm或800mm时,支撑间隔不大于800mm。 3.1.4 原则上线槽应与就近柱、墙固定且绝缘。 3.1.2.6 所有的支撑都应与建筑物绝缘。 3.1.3 线槽的安装 3.1.3.1线槽应安装牢固,线槽铺设应成一直线,左右偏差不超过3mm,列槽与主槽须保持垂直。 3.1.3.2线槽穿过楼板孔或墙孔的地方,应做好绝缘保护,电缆放绑完毕后,应采用阻燃材料封堵洞口。 3.2线槽的水平及垂直 3.2.1 线槽的水平走道应与列架保持平行或直角相交,水平度偏差每米不超出2mm。 3.2.2 线槽的垂直走道应与地板保持垂直并无倾斜现象,垂直度偏差不超出5mm。,3.3线槽的安装工艺 3.3.1 线槽与吊或撑的固定螺丝应拧紧,螺丝露出螺母部分长度应一致。 3.3.3 同类支撑的朝向应保持一致,无歪斜现象。 3.3.4 线槽如有脱漆的地方应予补上与原颜色相同的油漆,必须保持线槽的表面光洁、无损伤。 3.3.5 线槽的切口必须打磨,不能有毛刺,并有相应的防锈措施。 3.3.6 新建线槽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保护地线布放。(一定需要)。 4、电缆的布放 4.1 架间电缆的布放 4.1.1 布放电缆的规格、截面、路由和位置应符合设计的规定,电缆排列必须整齐,外皮无损伤。 4.1.2 电缆必须采用整段线料,中间无接头;电源电缆与信号电缆应分离布放。交流电缆与各种电缆均应避免同槽走线,若出现同槽走线时,应间距在15cm以上,交流电缆应使用金属套管加套。,4.1.3 布放电缆时应尽量避免交叉,并且不得堵住送风通道;电缆转弯应均匀圆滑,电缆弯曲的曲率半径应大于60mm。 4.1.4 电缆下线处、转弯处、线槽尾端等边缘的地方必须有胶皮保护,防止损伤电缆。 4.1.5 电缆外表必须整洁干净、不得有杂物和金属屑。 4.1.6 布放走道电缆必须绑扎,绑扎材料统一,绑扎后的同类电缆应互相紧密靠拢,外观平直整齐,线扣间距均匀一致,松紧适度,用麻线扎线时必须浸蜡 4.2 架内电缆的布放 4.2.1 屏蔽层电缆必须接地牢固,但不应损伤电缆芯线。 4.2.2 电缆两端必须插接正确,没有错接、漏接,插接部位紧密牢靠,接触良好,插接端子无折断或弯曲现象。 4.2.3 电缆排列整齐,电缆预留的长度要适中,不能过长或过短。 4.2.4 每条电缆两端的标签要整洁美观,清晰可见。 4.2.5 电缆两端的标签不可丢失,不能用手写标签。,5、设备接地网 5.1 总地 5.1.1 大楼地线系统应采用联合接地的方式 ,接地电阻必须小于1欧姆。 5.1.2 机房内直流工作地线排和交流保护地线排应分开,并分别拉一条截面积95 mm2母地线接入大楼总地线排。 (5.1.3 交换设备的加强地线必须先接到电源正极排。) 5.2 交换设备保护地 5.2.1每个机架的接地需按厂家规定的地线线径进行连接(一般在25mm2以上)。 5.2.2所有接地连接件要求有两点压接。 5.2.3 机架内的层板互连地线必须连接牢固,并且抗拉力大于50牛顿。 5.2.4 机架门、机框上连出的小地线必须牢固的连在机架的层板上。 6、机框的安装 6.1 机架上必须配有一个防静电手镯,安装机框的位置必须正确,与厂家安装文件中机架设备图所标注的位置相符。 6.2机框安装到位,固定机框的螺丝齐全,其扭矩必须不小于3NM。 6.3 所有机框上的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