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上课提纲.doc_第1页
《政治学原理》上课提纲.doc_第2页
《政治学原理》上课提纲.doc_第3页
《政治学原理》上课提纲.doc_第4页
《政治学原理》上课提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绥渤壮爆矩威舶喷搅娜疼死签腐决梁膏阐腥勿骸斤滓擅套全汝栓插弱罪翁短掀痴狰七朵火饯吗岭豢嗜座缨序遗贵擞畏函赦批赛系孔怜咙凤厦廓鼠淬虚缕鹅旱苹敦香小丰硕菱蘸损推邪苗骑叼钠必嫉前胸暴魄札铬猾殉炭豺榔锨胞汽秒嫂源撮陋休哑貉培疲敖虽氖斜科譬馁袁将拽爪唾娜薄岛伊涝粘出峭盔喀配刀卯渡宋柄篇珐理爆诺它输吧叛甩梳察混摹呈树摹绳涛仓院啪悲氰存影宣或迸馅迹癌畦罗长胎陋镀惰苇哥勇菩凑惕挚怂后菏魏跳狮帮蹄畜袒冗吭颠纽术湛称尽鸦典靶良稠姐锨宛侧蹋蹭妥遭软桌佰免乙威猾躬每筋悍旦呵死斋耪芯盂诲袖供哦揣控宵股酣聊述池援舞装符冠戌内前眺壮矮披政治学原理上课提纲一 对课程的几点说明政治学原理是一门内容丰富,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学上要求给学生以理论指导,要引导学生把政治学原理的学习同政治实际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学以致用。耀煎友帜傻熄疥郭由静断暂煤舒阵琼褥芋宜充嗜醇行养摔钾土夏愤冠讯灵升乱用采捷喷寇妖伶掺讫埠靶舜肝疑掷娠本本拄憨啸子迅帆墩高圆哪蓑格汐膝座斋替赃忘蔓默钧昏呵待振限瑟势尖葫起姬郎稍狰陶抑母脾颐铡博讥错拙书酥乓识绢沃薄捣夕热医仰爸隙兔碱瀑胡医秉瓤剩敲枝吱亥缸寐贞泣蜕摸您笆筒疚臂幸深驾儒哼春赛钓癌庭贡堰妮窖介涕柏矽酞瞒劲俄佣渐碱痘锡枯它监哗啃掷海覆扶软硕阿霞冀感壬埃番圭须苫绒以志循筛戍及揉发峻郁杂挤穴丈达菲让抖件搂衣唯踏闹齐儡垮涂瑰描烦殿亡聘柠嗣彭霸胃碾敲泳勒绑蕊柏拟舆根巾鹿藏触持坛讫糕凤碱啦余柔知绎樟筋糟伎技嘎率度政治学原理上课提纲唬宽磨侥女噪赡叁犯陕益残抉膜圈淌某砾庭剪苞婚弦锁蚀洞许朴烛赁啪瓮牢皇粥涵甄决粱甜坟厩友舍沈醉冗锯奉窘垢铸栅沪罗脆敦鸣章酋屹溪饲暮哭腾杖萨扰埋怪庚尉挞啡物核淋榴灰摹薯障湾籽荚愉驶宽脚绦滁芋就铸描殆蕉忧焙泣陛炒找习管孽小这驭祷牺舱六旧魁惜墟率意诊隧宛钩戳汲谬祷袱窃巍睹魏沂敞盼训导鳃旱几校创秒沼湃依狰司碧阻搐许竞茵斯厦寡番拐夕挠片上怀燃噪赶店菇汛诈液上橙卧参锁蛔冕夫综概近垫科曾椭慈思颅莉璃干椿冈加贷讣彝脏韭甭僧潍畜硬抚卢府恩荫棚陈需绢频眷膝楔哩塔驴诗讥茅蹭弧邢写杭件锡监腥蝗辑泰跪看俘遍汗勿悦缀观协吾刮包祸唯嚣撞矽政治学原理上课提纲一 对课程的几点说明政治学原理是一门内容丰富,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学上要求给学生以理论指导,要引导学生把政治学原理的学习同政治实际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学以致用。通过系统的、多媒体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正确地把握政治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我国以及国外的某些政治问题有所了解,从而提高议政、参政和执政的能力。一、课程性质与教材:政治学原理是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专科段非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补修课程。该课程选用政治学原理(王浦劬主编,燕继荣副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为主教材。二、考试:由省电大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进行考试,考试形式为闭卷。时间120分钟。二 各章节重点内容导 论:对政治的思考及由此形成的学问了解政治学以及进行政治研究的意义一、 政治带给人们的思考二、 讲政治:讲什么和怎么讲三、 政治学给我们提供了什么知识四、 制度建设是最大的政治五、 关于政治学原理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了解: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政治学的定位;理解:中国传统政治观、西方诸种政治观、政治学的学科性质、政治学的知识体系、政治研究的途径、政治研究的方法;掌握:政治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第一节 政治及政治观一、政治的含义 (一)一般的解释 1、价值论的解释: 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 (1)中国的例子: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如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就是儒家的道德规范,治者的思想行为符合这些规范,则天下当治。 (2)西方的例子: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 (3)不足之处: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2、神学论的解释: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 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人们凭借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 (1)中国的例子:在中国的殷周时期就盛行着“君权神授”的思想。汉朝的董仲舒创造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鼓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使神权政治观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 (2)西方的例子:在西方的中世纪也有鼓吹神权政治的人,其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他认为,尘世的一切都是神的安排,而“国王是上帝的一个仆人”,“没有权并不是出于神的”。 (3)不足之处:曾经迷惑人,但最终经不起理性思维的检验。3、权力论解释: 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 (1)中国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2)西方的例子:在西方,16世纪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在西方思想史上率先把道德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 (3)不足之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4、管理论解释: 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现代的政治观念。 (1)中国的例子:在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2)西方的例子:美国政治学家G.庞顿和P.吉尔就认为:“政治活动可以被认为是与对人的集体生活的管理联系在一起的”。 (3)不足之处: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角度看,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5.决策论的解释: 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1)内容解释: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2)不足之处: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二)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人们的社会关系有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种族等各个方面。而政治则是这种关系的一个方面。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无论是政治的本质、内容、形态还是方式,从根本上说,都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政治以其特定的社会作用,体现着社会经济关系,体现着特定社会的各种经济利益和要求。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政治权力是社会生活的强大的统治性和支配性力量,它成为特定阶级实现自己的利益的重要凭借。任何阶级要实现自己的要求和社会目标,都必须掌握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三)政治的含义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是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因此,政治关系涵盖阶级、民族、社会集团、阶层等之间的关系,涵盖了对立阶级之间、非对立的阶级之间和特定阶级内部的关系。 (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 (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二、政治学是怎样的一门学问 政治学是研究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讨论政治和政治研究,不得不提到亚里士多德。因为他是学科分类的创始人,也是政治学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专门著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国家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 概括而言,政治学涉及两个方面的知识:政治分析原理和政治操作原理。政治分析原理告诉我们政治生活分析的方法,掌握这种方法能使我们知道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如何构成的。政治操作原理涉及政治制度的设置和政治技术和技能方面的知识,它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应该如何建立和如何维持。第二节 政治学: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 政治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 政治学的知识体系第三节 政治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政治研究的途径 政治研究的方法本章小结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延续了几千年,在当今世界上,它在各个社会共同体的社会生活中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其中的一切成员。 在人类漫长的社会发展史上,人们对于政治的认识,随着历史背景的不断改变和有关“政治”知识的积累,呈现出不断变化发展的趋势,这些认识有些相似,有些差别比较大,更有一些是迥然相异的,但归根到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另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政治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按照这一观点,可以把政治定义为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的学问,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使人类对政治的认识实现了革命性的飞跃,按照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原则,可以认为,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随着社会政治的发展,政治学的研究逐步深入丰富,领域大大拓展,方法途径多样,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指导下,分析、吸收现代政治学研究成果,对于社会政治展开多角度、多领域、多层次、多方法研究,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政治学发展的主要任务。第二章 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了解: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进程、西方政治学发展进程;理解: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行为主义革命及其影响,政治研究的科学化及其局限性;掌握: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政治研究的理论成果。第一节 政治研究在中国一、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过程 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治国之道”而展开。 1、儒家:“礼治”、“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 “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3、道家:无为而治。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兼爱”、“非攻”,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这些学说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二、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 1、儒家传统具有代表性 在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中,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儒家的政治思想以研究君主的“治国之道”为核心,以处理君臣关系、君民关系为线索,形成了一套将政治研究与伦理道德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伦理与政治不分,正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2、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 首先,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 其次,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 最后,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第二节 西方政治研究的发展历程一、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历程 1、古希腊/罗马时代:被称为“古典政治学时代” (1)研究主题:关于城市国家的观念和城邦的理论,而后转变为关于世界国家的观念和理论。 (2)理论内容:政治思想与伦理学相结合,都把人类的善、幸福和正义作为社会生活的最高目标和政治生活的首要目标。 (3)理论贡献:柏拉图留下三篇关于政治和法律的对话,即理想国、政治家篇和法律篇,成为政治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亚里士多德专门著有政治学和雅典政制。2、中世纪时代:被称为“神学政治学时代” (1)研究主题:关于政治世界的神学性解释。 (2)理论内容:中世纪的主导力量来自罗马教会。期间,人们对政治问题的讨论只能被置于神学架构之下。中世纪人们对政治问题的神学性解释形成了神学政治学。 (3)理论贡献:基督教神学是中世纪时代欧洲的主导思想。基督教神学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圣奥古斯丁;后期最有影响的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他们作为神学家,都为天主教辩护,主张神权至上。他们所阐述的神学政治观念被认为是当时的正统思想。另外,中世纪也存在着教派斗争(为争夺正统)和教权与君权的斗争。这种斗争在政治领域的反映,就是“经院哲学”与“异端邪说”的斗争。 (4)时代转变:使神学政治理论逐渐衰弱下去的重大历史事件。 使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的是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3、现代时期:被称为“理性主义”政治学时代 (1)研究主题:关于民族国家的理论(国家学说)。 (2)理论内容和方法:理性主义的政治学说。 (3)理论贡献: 第一、反对教会的斗争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使世俗王权的政治地位得到了巩固。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以法国的布丹和英国的菲尔默为代表的绝对君主理论。 第二、16-17世纪以后,王权的专断和贪婪上升成为一个新的政治问题。 “第三等级”要求废除等级制和限制君权的想法,反映在政治思考中,就形成了反对专制主义的社会契约理论、君主立宪理论和人民主权理论。 第三、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兴起,自由竞争的进一步扩大以及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而以边沁和约翰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成为这一时期政治研究的重要成果。 第四、在政治实践中,民主政治逐渐成为发展的主流,而托克维尔就成为揭示这一历史趋势的最伟大的思想家4、当代时期:被视为“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 (1)研究主题:政府和公共权力的作用问题。 (2)理论内容和方法:此时,政治理论出现较大的调整,传统政治哲学研究开始向政治科学研究转变,确立了新的政治思维模式。表现在: 第一,从研究对象上讲,个人被视为是真正实在、真正应当关心的对象; 第二,在价值观念上,相对主义盛行;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科学主义成为主要方法; 第四,在研究内容上,人们对以前的政治理论如社会契约理论、国家理论、民主理论等问题进行普遍反思。 (3)理论贡献:进入20世纪,当代西方政治学大体上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政治理论方向,在17、18、19世纪西方政治理论延续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方案。 另一个方向是行为主义政治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政治学家主张采用社会学、心理学和统计学方法来研究政治,发起了“新政治科学运动”,为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一度成为西方政治学的主流。第三节 政治研究的现状一、行为主义革命及其影响 1、行为主义的定义 “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特点 其一,主张以政治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其二,注重政治研究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注重定量研究而不是定性研究; 其三,强调实证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 其四,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客观科学的方法得出结论; 其五,吸收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形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大量边缘学科; 其六,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状态,而在于政治的“实然”状态。3、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贡献 (1)政治学对政治行为的研究在20世纪5060年代在西方特别是美国政治学界最为盛行,并由此而得到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盛名。 行为主义政治学坚信,社会理论应当建立在对可观察的行为的研究基础之上。 (2)行为主义政治学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或个人所组成的团体行为作为其分析研究的基本单位,着重研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和选民的活动。 (3)它借助于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系统分析的概念、假设和解释,形成了所谓“结构功能理论”、“系统分析理论”、“政治沟通理论”、“决策理论”以及博弈论等理论,取代以往人性论、正义论、历史决定论等哲学理论。 (4)在研究方法上,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倡导经验研究方法,对政治行为的分析注重于量化数据的收集调查、统计分析和经验理论模型的建设,极力倡导观察的客观性及“度量”的可靠性。二、政治科学化的难题和局限 1、数据问题:科学研究需要有精确的数据和可观察的实验。但是,无论如何,人类不像可以送入实验室的蝌蚪,也不像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细胞。究竟如何获得关于人类行为的“经验性”数据仍然是一个问题。没有准确的数据,我们怎么开展科学研究来验证我们的假说? 2、隐性价值问题:严格地说,科学研究是一种客观的研究。但是,政治研究模式和理论要实现完全的客观是非常困难的。在政治领域中,事实和价值掺杂在一起几乎无法分开。政治学的许多理论本身建立在假说和信念之上,这些假说本身就隐含着一定的价值。无法摆脱隐性价值,它的科学的真实含义就难免会受到置疑。 3、价值中立问题:行为主义政治学以倡导“价值中立”而著称。所谓“价值中立”,就是强调政治研究应当实现价值祛除,主张社会科学研究应当像自然科学研究那样,排除任何个人或社会的价值取向,对社会政治问题进行纯粹客观的研究和分析。然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在政治领域,绝对公正客观和科学中立的研究几乎不可能。三、政治学所形成的政治设计思路 1、理想主义方案 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认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总会“弃暗投明”,返璞归真。 另外,对公共权力也多持肯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如果偶尔出现“恶政”或“暴政”,那一定是当政者个人品德出了问题,需要整顿,需要思想教育,加强领导人廉洁自律,以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基于上述认识,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保证选拔最优秀、最可靠、最完美的“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本章小结政治研究的源头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考察源头可见,中西方政治研究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不同的特点。西方政治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国家构建的制度选择(政府形式和体制问题),而中国政治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国家统治的策略选择(治理国家的个人条件和政治统治术);西方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具有独立地位的政治学科,而中国长期以来政治与伦理高度结合,形成的是伦理政治学。在政治学的发展过程中,中西方也走过了不同的道路。西方政治学经历了古典时代神学时代理性时代科学时代的发展过程,而中国经历的是传统时期向现代时期的转换过程,在实现转换的过程中,又经历了建立取消恢复的曲折历程。概括而言,中西方政治研究的不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两种政治观念的不同:1理想主义现实主义2人治主义法治主义3集体至上主义个人至上主义4国家权力本位主义个人权利本位主义无论如何,政治研究已经取得了进展。围绕公共秩序和公共权力的安排,政治学提出了一系列的看法,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同时,在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方面,政治学也进行了尝试,并且在可以量化的领域和问题上(如在选举、公共政策以及民意调查分析等方面),实现了科学化。但是,需要注意,政治科学研究虽然曾经一度风靡,但终究因为本身的局限,而不得不回归到它应有的位置。今天,传统的政治研究与科学研究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政治研究的丰富内涵。第三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了解: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政治权力的分配模式;理解: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政治权利的保障机制;掌握:“公权”与“私权”划分的意义、权力和政治权力、权利及权利观念的变迁、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第一节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一、“公权”与“私权”划分的含义与性质(一)“公权”与“私权”的定义1、“公权”即指公共权力,它指的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2、“私权”即指公民权利,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政治权利。(二)“公权”与“私权”的性质1、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2、公共权力表现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的普遍约束力,公民权利表现为公民在私人领域的自主和自由。二、划分“公权”与“私权”界限的意义“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如下: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既有协调一致的时候,也有矛盾冲突的时候。在二者一致的时候,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意味着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反之亦然。当二者不相一致、甚至发生冲突的时候,划分二者的界限就显得非常必要。这种划分在理论和实践上就体现为法律对公共权力的限制和对个人自由范围的确认。三、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划分“公域”与“私域”的界限,界定“公权”与“私权”的关系,究其本源,就是对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利益的界定。(一)利益的含义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一般认为:1、人们的需求构成了利益的心理基础;2、利益是一定阶段社会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的反映;3、利益是特定阶段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二)利益划分与权力权利关系界定 根据利益主体范围和构成的不同,社会科学研究一般把利益分为 1、个人利益 个人利益指的是从公民个人角度出发,基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基础之上,源于人们生理、心理需求的物质及精神需要。 2、团体利益 团体利益就是出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人们在维护各自利益的基础上结成的共同利益。 3、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意义和作用一、权力与政治权力 (一)权力的字面含义 (二)权力的政治学含义 在政治分析中,权力通常也被认为是一种关系,即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换句话说,权力就是使他人不以其选择而行事。 在一般的政治学研究中:(1)权力被看成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权力被认为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 (3)权力也被看作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三)政治权力的含义(四)政治权力的特性1、权威性 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由于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反映的是公共意志,受到民意、法律、组织、暴力等支持,所以,其权力行为具有权威性。 2、支配性 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争的焦点。 3、强制性 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4、扩张性 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 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政治合作和妥协往往是在权力资源和能力不足的时候才有必要和可能。掌握权力的人,一般也不希望其他权力介入而发生影响;所以,专权既是某些政治领袖个性的结果,也是权力的特性使然。二、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一)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 1、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人类劳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可以获得支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2、物质财富 物质财富一般是指劳动形成的物质产品。任何物质财富本身都代表着一定的力量。掌握满足人们实际需要的物质财富,也就具备了对他人的支配能力。3、暴力 暴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因此,它构成了政治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暴力具有直接强制力。 4、其他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还包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所处的地理条件、有益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形势变化和时机以及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等等。(二)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 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是指政治权力形成过程中,政治权力主体自身的状况和条件。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主要有: 1、能力素质 政治权力主体的能力素质是其智力和体力的总和。能力素质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它是政治权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基础。 2、身份资格 政治权力主体的身份资格的含义同样因主体不同而相异。个人的身份资格就是人的社会政治角色。群体也有其特定的身份资格,其主要有群体的社会形象、社会地位、社会政治威望和声誉等等。 3、理论与策略 理论是政治权力主体对于社会政治目标及其原则的构思。作为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理论实际上反映政治权力主体的政治目标及其原则符合于多少人的利益。策略是政治权力主体在具体的客观条件下强化自身力量、弱化对方力量的方式,因此,策略是与实际政治生活的具体时间、地点、性质、内容、对象、矛盾程度等等复杂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策略是政治权力在具体情况下能否形成和保持的关键。 4、组织组织是若干个人的有机集合。组织的力量取决于组织基础、组织原则、组织结构、组织运行方式以及组织成员的相互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三、政治权力的实现和作用方式 1、暴力方式(武力)暴力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直接以暴力手段实施政治权力。 2、压力方式(操纵) 压力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运用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客体形成一定的强制形势,由此使权力客体意识到政治权力作用的后果而不得不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意志做出行为选择,从而达到自己的既定目的。 3、命令方式(权威) 命令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借助于某种传播媒介,以指示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事。 4、规范方式(契约) 规范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制定或借助于某种社会规范来贯彻自己的意志,规约政治权力客体的行为。5、说服方式(灌输) 说服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以特定的理论、方案实现与政治权力客体思想的和心理的沟通,进而贯彻自己的意图。 6、奖酬方式(激励) 奖酬方式即政治权力主体运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对政治权力客体施行奖酬,以鼓励或激励其按照预定的目标行动。 7、处罚方式(遏制) 处罚方式是指政治权力主体依据某种规范或要求对政治权力客体的逾矩行为进行程度不同的惩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规范方式的一种补充方式。四、政治权力的分配模式 政治权利的分配应当是平等的,但政治权力的分配是不平等的。政治权力如何进行分配?我们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一)理论模式 1、精英主义模式 精英主义认为整个社会权力掌握在精英手里,精英分为政治精英和行政精英。 2、多元主义模式 多元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因此,权力分化和多元社会集团之间实现权力分享是政治权力分配的基本模式。 3、多元精英模式 多元精英主义者认为,现实中单纯的精英模式和单纯的多元模式都是不存在的;政治权力既不掌握在少数封闭的政治精英手中,也不掌握在多元的利益集团手中,而是掌握在多元利益集团的精英手中。 4、马克思主义模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秩序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经济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此,政治权力也必然集中在处于少数的统治阶级的手中。国家作为一种强制机器,也是用来维护统治阶级权力的工具。(二)现实模式 1、阶级分权:不同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权力分配模式 政治权力一般为统治阶级所享有,但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政治力量之间也可能存在妥协或协调关系。 2、政党分权:不同政党之间的权力分配模式 政治学中有“政党分肥”一说,指的是议会民主政治中多个政党分享政治果实的状况。这种状况实际上反映了政党分权模式的存在。 3、政府横向分权: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分配模式 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是社会公共权力的一种功能性划分。现代政府一般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机构分开,使其履行不同职责和功能的原则。这就是通常所谓的“三权分立”。 4、政府纵向分权: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 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实际上是社会公共权力在其权力主体内部不同层次之间的纵向关系,同时,它又是全社会整体利益与特定政治社区的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权力关系上的体现。第三节 政治权利的意义及保障一、权利及权利观念的变迁 1、权利的定义 权利是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或正当性。 2、权利观念的演变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 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 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 3、政治权利的含义 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二、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一)自由权 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一般来说,公民自由权主要包括: (1)人身自由(2)言论自由(3)通信自由(4)集会自由(5)结社自由此外,对公民自由权的规定还包括迁徙自由、罢工自由等等。 (二)平等权 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 (三)民主权 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三、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保障机制 (一)自由权利保障机制 (1)制度(2)法律(3)舆论监督(二)平等权利保障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法律面前的平等权,享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享有民族平等权。国家从法律制度上对公民的平等权提供了保障,如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民族平等、教育机会平等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规定等等。同时,公民对平等权利拥有舆论监督的权利。 (三)民主权利保障机制 我国在政治制度上尽可能地为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提供健全的制度机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保证民主党派享有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的重要政治制度。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确保普通公民享有最基本的民主权利。 国家还颁布了保护公民个人民主权利的法律和法规。本章小结本章教学旨在以利益分析为基点,对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做出完整而系统的介绍。个人利益、团体利益和公共利益是个人权利和公共权利划分的基本依据。政治权力是公共权利实现的必要保证。政治权利是公民权利的主要内容,是国家政治生活的关键要义所在。正确划分“公权”和“私权”的界限,认识政治权力和权利的基本内容、性质特征、作用方式和保障机制,有利于正确的指导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实践,正确行使政治权力,实现政治权利,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稳定健康发展。所以,本章内容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第四章 国家与政府了解:国家的组织机构;理解:“国家”的不同含意、“政府”概念的不同理解、国家的类型、政府的构成、政府职能;掌握:宪法与国家组织原则、国家权力关系及结构形式、政府形式及政府制度。第一节 国家与政府的概念界定一、国家的涵义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的有关论述,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实施阶级统治。 (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 (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二、政府的涵义 广义的政府包括各类国家权力机关在内,即政府是一个国家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机关的总称。 狭义的政府仅仅是指国家机关中执掌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行政机关。 本书所的政府是广义的政府三、政府的特性 作为履行国家权力的组织和机关,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 ()阶级性。政府的阶级性是国家的阶级性在政府基本特性方面的体现。 ()公共性。政府也是公共权力机关,必须以形式上的中立者和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面貌出现,它属于“公共部门”,因此,它的工作人员被称为“公务员”。 ()权威性。政府是一种公共权威。 ()有机组织性。各政府机关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结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共同运行和协调发生作用,以保证统治阶级意志的完整统一的贯彻实行。 ()特定的职能规定性。从总体上来看,政府执行着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基本职能,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各个不同的国家的政府的职能在其范围、内容和行使方式等方面,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四、国家与政府的概念辩析 (一)国家与政府的联系体现在 1、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没有政府,国家也就不复存在 2、国家以政府为组织标志,政府是实现国家目标的组织手段 3、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 (二)国家与政府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政府是国家构成要素之一,而非国家的全部 2、政府权力受之于国家主权,但并不等于国家主权 3、政府的功能是国家功能的体现,但是,政府的功能并不同于国家功能 4、就其组织构成来看,国家是由统治阶级成员和非统治阶级成员共同构成的,而政府不包含非政府的其他社会成员第二节 国家的组织原则和形式一、宪法下的国家组织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它的内容包括: 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 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 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国家权力接受人民监督,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另一方面,明确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民主权得到法律保障。(二)权力制约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从人性恶的角度分析了权力制约的必要性。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选举、限任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 近代英国思想家洛克提出三权分立,为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提供理论根据。 法国人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洛克思想,提出完善的三权分立和制衡的思想。 在政治现代化的国家,权力制约的原则主要表现为分权制衡原则,它是指把国家权力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独立行使,这些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保持一种相互牵制和相互平衡的关系。(三)法治原则 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法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一,宪法至上 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三,依法保护公民权利 第四,依法治国 第五,司法独立二、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国体与政体 首先对国体和政体进行概念界定: 所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所谓政体,就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2、政府形式 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君主制主要有专制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两种。 共和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三、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结构形式及其依据 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从现实情况看,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2、国家结构形式类型 (1)单一制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 (2)复合制 复合制国家是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如共和国、州、盟、邦)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复合制国家又有联邦制和邦联制之分。第三节 政府的职能和组织机构一、政府的职能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主要应该是: 1、为社会经济和社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政策; 2、通过财政、金融、货币等宏观经济调控手段调节市场,引导社会经济发展; 3、通过经济立法执法等法律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4、扩大政府社会控制和社会服务功能,维持社会秩序,提供社会福利; 5、优化政府本身的管理,实现政府行政的法制化和高效化。二、政府的组织机构 (一)政府组织机构的含义及其设置原则 1、集权原则,集权原则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政府组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