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佛学重要概念,般若:译为智慧,全称“般若波罗蜜多”。但这个智慧,不是世间凡夫的聪明智慧,而是如来的圆常大觉,用以观察诸法实相,基本理论为缘起性空。以为世界一切事物,均为因缘所生,故无固定不变之自性,世俗认识及其面对的对象,虚幻不实。唯有般若能超越世俗认识,把握诸法真如实际(真谛与俗谛)。 波罗蜜:又作波罗蜜多,播啰弭多。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 “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菩萨: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音译,意译为“觉悟有情”、“道众生”等。佛教指上求佛法,下化众生的圣者。在“三乘”中,菩萨高于罗汉而次于佛。菩萨标榜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是大乘精神的象征。 “如来说法,万万恒沙;菩萨转轮,生生世界。”五张寺经藏碑 菩萨有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弥勒、地藏等。菩萨普渡众生,往往变现各种“化身”,如观世音菩萨就有“三十三身”。 有情:Sattva,梵语曰萨埵。旧译“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生命。新译“有情”。有情识者,有爱情者。 众生: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生命。 “由众缘所生,名为众生。又历众多生死,名为众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众生。”,慈悲:慈与悲。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涅槃经说:“大慈大悲,名为佛性。” 彼岸:梵语波罗,华译为彼岸,此岸指生灭,彼岸指不生不灭之涅槃,了脱生死,跳出三界轮回而得解脱。 此岸:对于涅槃为彼岸,而谓生死为此岸。,执著: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并固执事物的妄情和妄想。众生虚妄的“执着”很多,主要是“我执”和“法执”。 “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有,从而产生虚妄分别的“法见”。 “于现在世所有六处,有耽染故,名执著。固着于事物而不离也。” 分别:思量分别一切事理,如分别人我、是非、爱憎、善恶、美丑等等是。 分别由妄心而生,真心则视一切皆如。,虚妄:无实云虚,反真云妄,虚假不实的意思。虚妄分别即妄分别事理。 境:与心相对之外境。 “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如色为眼识所游履,谓之色境。乃至法为意识所游履,谓之法境。”,平等:意译为“舍”,意为舍去一切差别相。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在性体(即实相、空性、心真如性等)上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三种平等: 在时间上,称为“三世平等”。如圆觉经卷上说:“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在空间上,称为“大小平等”。如华严经说:“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 从佛性而言,众生平等。 佛教指出,顽固不化的“我执”和自以为是的“我见”是造成不平等和纷争的罪恶渊薮。学佛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我见转化为平等性智,达到人我平等,自他一体,从而具备般若智慧和兴起慈悲救世的精神。,实相:实者,非虚妄之义,相者无相也;实谓真实不虚,相谓事物的本性或相状,一切诸法的真实体相,又名诸法实相。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条件)组成、变化无常的,都没有永恒的、固定不变的自体,这就是“空”。这种空就是宇宙万有的“真性”,亦即诸法实相。 思益经卷一称:“诸法从缘生,自无有定性,若知此因缘,则达法实性。”大涅槃经卷四十:“无相之相,名为实相。”中论观法品:“诸法毕竟空,不生不灭,名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为诸法、万法的本性,所以又叫“法性”;此法性真实、常住、不变,所以又名“真如”;就此真实常住为万法实相之义言之,则为“真如实相”。 此外还有一实,一如,一相,无相,真谛、中道、涅槃、实际、实性、法身、法界、佛性、如来藏、般若、法位、无为、真性,真空等,皆是实相之异名。,一如:一是平等不二,如是如常不变,所以一如就是“真如”的意思。 一实:一是唯一,实是实相,唯一而真实的相,叫做“一实”,也是“真如”的意思。 一相:唯一真实的相。 法位:真如的别名,因真如是诸法安住之位。 无为:无因缘的造作,无生灭变化,真如的别名。 真性:不假叫做真,不变叫做性,此不假不变的真性即吾人本具的清净心体。 真空:非空之空,空而不空,谓之“真空”,即超出一切色相意识的境界。佛家要否定的只是妄心所生的妄相,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空”也就是“妙有”,所谓“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学佛而未理解,偏执于“空”论,甚至于否定因果,否定缘起,便成了“顽空”或“恶趣空”。,自性清净心:人的心本来清净,也就是心性本净之意。自性清净之心 ,离一切之妄染,故云自性清净心。此心又称为如来藏心、佛性、真如、法界、法性等等,即人的菩提心、真如心。起信论义记中本曰:“自性清净心,名如来藏。” 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谓之如来藏;真如出烦恼,谓之法身。 “藏”有三义: (一)所摄之义,一切染净之法,皆摄于如来之性,即真如,故云如来藏。 (二)隐覆之义,真如在烦恼中时,为烦恼隐覆如来之性德,而不使显现,故名如来藏,是众生之烦恼藏如来也。 (三)能摄之义,真如在烦恼中。含摄如来一切果地之功德,故名如来藏。 胜鬘经曰:“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又曰:“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胜鬘宝窟下本曰:“如来性住在道前为烦恼隐覆,众生不见,故名为藏,是众生藏如来也。” 又:如来藏也指如来所说之一切经藏也。,法身:佛之真身。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 法性: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法界:法泛指宇宙万有一切事物,包括世出世间法,通常释为“轨持”,即一切不同的万事万物都能保持各自的特性,互不相紊,并按自身的轨则,能让人们理解是什么事物。界,含有种族、分齐的意思,即分门别类的不同事物各守其不同的界限。法界即事物的现象与实相。,四法界 1、事法界。指万有诸法,一一事相有差别,有分齐。 2、理法界。指万有诸法同一理性,真如平等,无有差别。 3、理事无碍法界。谓理由事显,事中含理,诸法因无自性而能缘起,即理无碍事,缘生诸法皆无自性,即事无碍理。 4、事事无碍法界。指一切事法,各有分齐,各守自性,事事相望,多缘互应,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佛性:佛者觉悟之义,性者不改、不变之义,合而言之,佛性即是一切众生永不变异的且能觉悟成佛之性。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实际:指唯一绝对,常住不变的本体。“际”犹边际,在实际中指特定的范畴而言,用法与法界之“界”相同。“实际”一词与法性、真如、实相、法界、涅槃等含义基本相同,实际无所不容,无处不在,一切现象都是实际的显现,故亦名“实际海”。 本体:诸法的根本自体。,如:照那样子,不动,无别。佛教认为用语言文字及思维表达事物真相和一切诸法真实不变之本性,总不免有所增减,不能恰到好处,要表示真实,只能用“照那样子”的“如”字来表示,即一切万物真实不变之本性。本性即实相,实相即如,因其不二、不易、不变、不动,万法的真面目,都同一相,故名为“如”。,真如: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真如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真如就是诸法实相,意即事物的真实相状,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 唯识论二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或云自性清净心,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皆同体异名也。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 大乘起信论把先天具有佛的全部功德且永恒不变的真心看作真如,一心即真如,又名如来藏,如来法身,曰:“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如如:如于真如,是不动、寂默、平等不二、不起颠倒分别的自性境界。因是如理智所证得的真如,故说“如如”。法性之理体,不二平等,故云如,彼此之诸法皆如,故云如如,是正智所契之理体也。,如来: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来成正觉,即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名为如来;如是不变的、真实的法身;来是随缘的、变化的应身。 如来之义有三。谓法身、报身、应身也。 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如来也。” 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如来也。” 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如来也。” 三身:法身、报身、应身。 法身 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不变的、真实的真性,只是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证得了; 报身 此身是诸佛修福修慧功德圆满时,所显现的自受用内证法乐之身,亦即完成佛果之身; 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如去:如来的别名,即乘真如之道去成正觉的意思。 一如:一者不二之义,即平等不二 。如者不异之义,即如常不变。一是如是,不二不异,曰一如,即真如之理也。 如是:本来如此的意思。 如是我闻:即我闻如是,言我听得这样说。 “如是我闻”出于佛涅槃前。当时,以多闻第一著称的阿难问佛:“一切经首置何字?”佛回答:“一切经首置如是我闻等言。” 我们今天见到的汉译佛经,一般在开头都有“如是我闻”(少数作“闻如是”)四字,意谓我阿难当时亲自听到佛这样说。因此,“如是我闻”表示经中的内容是佛金口所宣,真实可信。,常乐我净 1、四颠倒:佛教认为,世间是生死法,一切有为法(有生、住、异(变异)和灭(消失)的事物,都是由众多因缘条件而生灭变化的,它的本性皆是无常、苦、无我和不净,但“凡夫”不明此理,相反地认为是常、乐、我、净,颠倒妄执,因称之为四颠倒。 俱舍论卷十九称:“应知颠倒总有四种,一于无常执常颠倒,二于诸苦执乐颠倒,三于不净执净颠倒,四于无我执我颠倒。” 2、涅槃四德:大乘佛教认为,一旦证入涅槃,就会具有真正的常乐我净。因涅槃的体性有四种功德: 恒常不变而无生灭,名之为常德(又随缘化用常不绝,名之为常); 寂灭永安,名之为乐德(又运用自在,所为适心,名之为乐); 得大自在,是主是依,性不变易,名之为我德; 解脱一切垢染,名之为净德(又随化处缘而不污,名之为净)。 常者,涅槃之体,恒常不变,没有生灭;乐者,涅槃之体,永远寂灭、安闲、受用、无丝毫的烦恼;我者,涅槃之体,得大自在,没有丝毫的束缚;净者,涅槃之体,解脱一切的垢染,非常清净。,攀缘 “人之心识,攀缘于一切之境界也。如眼识攀缘色境而见之,乃至身识攀缘触境而觉之。因而心识为能缘,其境界为所缘。其心识向境界而动之作用,谓之缘,即心攀缘境界也。缘为心对于境之作用,易言之,则为心之虑知。故常曰缘虑,示缘即虑知也。” 心王 1、心的主作用,叫做“心王”;心的副作用,亦即为心所有的思想现象,叫做“心所”。 2、宇宙万有都是由心而生而起的,心就是万法之王,故称“心王”。,四种缘起 缘起:谓众缘和合而生起,也就是由各种条件和合而生的意思,一切有为法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 1、业感缘起,众生由惑造业,由业感果,由果又起惑造业,所以一切万法皆由业力的招感而生起,这是早期佛教之主张; 2、阿赖耶缘起,是说阿赖耶识含藏万法的种子,遇缘便生起现行(由此种子而生色心之法,现苦乐境界,谓之“现行”),一切根身器界,皆由其生起,这是大乘佛教的主张; 3、真如缘起,又名如来藏缘起,是说由于真如随缘,随染缘而现六道,随净缘而出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因此四者都是圣人,故称四圣)。这是大乘佛教的主张。 4、法界缘起,是说法界之一切万法,有为无为,过去未来尽成一大缘起,以一法起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法法都脱不了相互的关系,无一能单独成立者,重重无尽,无尽缘起 。这是华严宗之主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即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圆寂:梵语涅槃,中译圆寂,是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的意思。就此中所谓离生死之苦而言之,贤圣命终,为圆寂,即入于涅槃,即佛教对僧尼死亡的一种美称。 往生:去娑婆世界往阿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 功德 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修行是功,身心清净是德。 灭除内心的愚痴是功,智慧现前是德。 罗汉:小乘极悟之位名。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三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十八界: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境等的十八种法。即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 此中因根对尘,中间发识以了别境界,如眼根为能发,眼识为所发,色尘为助发。眼根如是,余根可类推。每一根的根境识,必须同时具备,才会发生作用。 尘:指不净的和能污浊人们真性的一切事物。 客尘:形容烦恼。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 维摩经问疾品曰:“菩萨断除客尘烦恼。”注什曰:“心本清净,无有尘垢。尘垢事会而生,于心为客尘也。肇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 清净: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云清净。,三世诸佛: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称为三世,在佛教成立的当时,释迦牟尼佛称为现在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前的一切佛称为过去佛,如燃灯古佛;在释迦牟尼佛以后成佛的称为未来佛,如弥勒佛。三世诸佛,即指出现于三世的一切佛。 布施:以福利施与人也。所施虽有种种,而以施与财物为本义,得大富乐之果。 布施有三种,即一、财布施,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法布施,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无畏布施,竭尽所能去解除别人的恐怖和畏惧。,空门:佛教的别称,因佛教阐扬空的道理,认为诸法皆空,并以空法即“悟空”作为进入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润发理级执行力课件
- 山东知识产权培训基地课件
- 山东特色服务管理培训课件
- 2025年油气钻采服务项目规划申请报告
- 设施服务合作协议
- 我国公民海外投资协议
- 尿路感染培训知识宣传课件
- 共点力平衡图文1
- 卧床病人胃反流应急预案(3篇)
- 检察院舆情应急预案演练(3篇)
- 2025云南辅警笔试题目及答案
- 金属技术监督管理制度
- 建筑行业材料员培训课件
- 佐贺的超级阿嬷亲子阅读单
- 企业工会制度大全
- NB-T 10316-2019 风电场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并网性能测试规范
- JJF(纺织)010-2012纱线捻度仪校准规范
- GB/T 16288-2008塑料制品的标志
- GB/T 14486-2008塑料模塑件尺寸公差
-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课件(15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口部运动功能评估分级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