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pt_第1页
辽宁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pt_第2页
辽宁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pt_第3页
辽宁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pt_第4页
辽宁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地方标准建筑节能 培 训 班,内容: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T1476-2006 1.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T1462-2006 2.民用建筑节能保温工程 施工质量验收规程,辽 宁 省 地 方 标 准 D B21T14762006 J 109222007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esign standard f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sidential buildin 2006-12-14发布 2007-03-01实施 辽 宁 省 建 设 厅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辽 宁 省 建 设 厅 辽建发200660号 关于发布辽宁省地方标准居住建筑 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 各市建委、各有关单位: 由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业经审定,批准为辽宁省地方标准,编号为DB21/T1476-2006,现予以发布,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辽宁省建设厅负责管理,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负责解释。 辽 宁 省 建 设 厅 2006年12月18日,主 要 内 容 1. 编制依据; 2. 编制单位; 3.标准的主要内容; 4. 各项设计计算参数确定; 5. 气象参数; 6.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qH(Wm2); 7. 建筑物节能率65围护结构的墙 体传热系数确定;,8.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修正值i ; 9. 设计建筑的节能设计判定; 10.试点居住建筑节能检测; 11.采暖设计。,一、 编 制 依 据 1. 根据辽宁省建设厅 辽建200511号“关于印发2005年度辽宁省工程地方标准编制的通知”文件要求; 2. 遵照辽宁省建设厅批准的编制计划,广泛调查研究、总结了建筑节能工作经验,征求和吸取了设计、施工、科研、物业等部门的意见;,3. 在实施1986年和1998年两个建筑节能阶段的辽宁省地方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采暖居住建筑部分)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第三阶段建筑节能要求,居住建筑的节能率应达到65。,二 、 编 写 单 位 主编单位: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沈阳市建筑节能墙体材料 改革办公室 大连市建筑节能管理处 大连市建设科学研究院 辽宁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所,三、 居住建筑节能率65标准主要内容 1.总则; 2.术语; 3.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主控指标; 4.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 5.采暖设计; 附录、条文说明等。,一、总则 1.贯彻国家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政策和法规,改善居住建筑热环境,在实施建筑节能第二阶段目标的基础上,提高采暖用能的效率、降低建筑能耗,根据辽宁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 2.本标准主要适用于辽宁地区新建、改建和扩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3. 居住建筑的建筑热工设计必须采取节能措施,在保证室内热环境的前提下,将采暖能耗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4.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二. 术语 1. 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te )。室外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为现行法定采暖期,此期间室外的日平均温度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 ( )。 2.建筑物体形系数(S )。 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外表面积中,不包括地面和不采暖楼梯间内墙及户门的面积。单位为( m-1)。,建筑物体形系数对建筑能耗影响 体形系数系数对建筑能耗影响较大, 在0.3的基础上每增加0.01,能耗约增加2.42.8%;每减少0.01,能耗约减少2.33%。严寒地区如果将体型系数放宽,会使得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变得很小。使得围护结构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实现有难度,同时投入的成本太大。,表4.1.4 居住建筑的体形系数限值,3.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qH )。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条件下,为保持室内设计计算温度,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需由室内采暖设备供给的热量。单位为 W/m2。 4. 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q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条件下,为保持室内计算温度,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需由锅炉房或其它供热设施供给的热量。单位为 /m2。,5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i)和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 )。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围护结构面积的传热量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外墙主体部位传热系数与外墙的热桥部位传热系数按传热面积的加权平均值,称为外墙平均传热系数。单位为/(m2K)。,6.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i )。 不同地区、不同朝向的围护结构,因受太阳辐射和天空辐射影响,使得其在两侧空气温差同样为1情况下,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围护结构的传热量要改变。这个改变后的传热量与未受太阳辐射和天空辐射影响的原有传热量的比值,即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为无量纲因次。,7.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修系数(i)。外墙主体部位传热系数与该墙体的平均传热系数的比值。为无量纲因次。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计算方法 KmKii 式中 Km 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W/(m2K); Ki 外墙墙体主体部位传热系数,W/(m2K); i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修系数。外保温取0.91;外保温夹心墙 取 0.80; 内保温取0.71。,外墙平均传热系数计算公式,式 中 Km外墙平均传热系数 (m2K); KP 外墙主体部位平均传热系数 (m2K); KB1、 KB2、 KBi 外墙周边结构 性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 (m2K); FP 外墙主体部位的面积 (m2); FB1、 FB2、 FBi 外墙周边结构 性热桥部位的传热面积 (m2),外墙主体部位热桥示意图,8. 窗墙面积比。 窗户洞口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面积(即建筑层高与开间定位线围成的面积)的比值。为无量纲因次。 9. 空气渗透耗热量系数(b)。采暖期室内外温度差与空气的比热容、密度、换气次数的乘积。单位:/m3。 10. 锅炉运行效率(2) 068 。采暖期内锅炉实际运行工况下的效率。 11. 室外管网输送效率(1) 090。 管网输出总热量与输入管网的总热量的比值。,建筑空气渗透耗热量 qINF (Wm2) 1.楼梯间及外廊不采暖 2.楼梯间及外廊采暖,式中 b空气渗透耗热量系数(Wm3) 根据附录A表A.0.2采用; A0建筑面积 ,根据附录E的规 定计算确定; V0建筑物体积 (m3) 根据附录E的规定计算确定。,b(tite)(CN) 式中 b空气渗透耗热量系数(Wm3); ti全部房间室内平均计算温度 (); ti采暖期室外平均计算温度(); C空气比热容取0.28(WhkgK); 空气密度 (kgm3); N换气次数 ( 1h)。,围护结构热物理性能指标 1、墙体平均传热系数 0.450.50 (Wm2 K); 2、外窗传热系数 1.802.80 (Wm2 K)并把窗 墙面积比的因素也考虑在其中; 3、屋面传热系数 0.350.45 (Wm2 K) 4、窗的气密性能指标不应小于4级。,节能率65围护结构的散热比例 第二阶段建筑节能率50围护结构各部分的传热量:非透明部分、透明部分、缝隙渗透各约占30%左右,而第三阶段建筑节能率65,围护结构各部分的传热量:,非透明部分约占20 、透明部分约占30 、缝隙渗透约占50 ,因此,在确定围护结构保温性能时,考虑了以提高窗户的保温性能为主,大幅度降低它的传热系数和提高其气密性能等级的指标。,三、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主控指标 1. 在81年住宅通用设计采暖能耗的基础 上建筑节能率65。 2. 居住建筑低层、多层、中高层和高层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的耗热量指标、耗煤量指标和采暖热负荷指标,不应超过附录A附表A3规定的限值。,表A.0.3 辽宁省主要城镇气候区属建筑物采暖耗热量指标/m2、耗煤量指标kg/m2 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m2的限值,3. 居住建筑冬季采暖的室内热环境,应达 到以下指标: (1) 卧室、起居室的逐时最低室温不应低于16,日平均温度应18。 (2) 通风换气次数,不低于0.5次/h。 4. 采暖期锅炉平均运行效率应0.68,室外管网输送效率应0.9。,四、 建筑与建筑热工设计 4.1.1 居住建筑的设计,用采暖度日数HDD18衡量当地冷和热的程度。辽宁地区采暖度日数HDD18属严寒区、寒冷区二个气候区。根据辽宁省的实际情况又将严寒区分为B、C两个子区;寒冷区为寒冷A子区。见附录A 表A.0.1。,表A.0.1 辽宁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分区,4.1.2 建筑群的规划布置、建筑物的平面设计,应有利于冬季日照、避风和夏季自然通风。 4.1.3 建筑物的朝向宜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主要房间宜避开冬季最多频率风向。 4.1.4 建筑物的平、立面不应出现过多的凹凸,体形系数应符合表4.1.4限值的规定。,表4.1.4 居住建筑的体形系数限值,4.1.5 辽宁省各地区居住建筑不同 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应小于或者等于 表4.1.5面积比值的规定。,表4.1.5 辽宁省各地区居住建筑不同朝向的 窗墙面积比,注: 阳台门上部透明部分计入窗户面积,下部不透明部分不计入窗户面积。 封闭采暖阳台上部透明部分和栏板的面积分别计入同朝向窗户和墙的计算面积。 表中窗墙面积比按不同方向分别计算,当朝向偏角等于45o,取两个相关朝向窗墙面积比的平均值;小于或大于45o,取相关主要朝向的窗墙面积比 4.1.6 户内应设置有组织或可调节的有效换气设施。,4.2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4.2.1 根据建筑所处城镇的气候分区区属,设计建筑在符合表4.1.4和 表4.1.5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围护结构热工设计,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小于或者等于表4.2.1中规定的限值。,表4.2.1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K /(K) 限值,4.2.2 居住建筑不宜设计凸窗。设计凸窗时,凸窗凸出尺寸(从外墙的外表面至凸窗的内表面)不应大于300mm,窗的传热系数应降低10,其不透明的顶部、底部、侧面的传热系数应小于或等于外墙的传热系数。凸出的三面均是玻璃窗按采暖封闭阳台对待。计算窗墙面积比时凸窗的窗面积应按凸窗洞口面积计算。,4.2.3 外窗应具有良好的气密性能,建筑外窗气密等级不应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7107中规定的4级。,表C.0.2 窗户气密性能分级表,4.2.4 外门窗框与墙体间的缝隙,应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充填。 4.2.5 外门窗洞口周边的与室外大气接触墙面应做保温。 4.2.6 外墙、屋面的结构性热桥部位应做保温处理,保证内表面温度高于(在室内设计空气温、湿度条件下的)室内露点温度。 4.2.7 底层地坪以及地坪以下的周边外墙应采取良好的保温防潮措施,墙体节点构造,4.3 设计建筑的节能设计判定 4.3.1 设计建筑的节能设计判定以规定性指标或耗热量指标为依据。 4.3.2设计建筑的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外窗的气密性等各项分别符合表4.1.4、表4.1.5、表4.2.1和4.2.3条中的规定性指标时,用附录H表H.0.1直接判定设计建筑为节能建筑设计。,表4.1.4 设计建筑的体形系数 表4.1.5 窗墙面积比 表4.2.1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 4.2.3条 规定性指标: 建筑外窗气密等级不应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7107中规定的4级。,附录H 设计建筑节能设计直接判定表,4.3.3 设计建筑的规定性指标有一项 不符合4.3.2条规定时,应按附录D对 设计建筑进行耗热量计算,当采暖耗 热量指标(qH)符合附录A表A.0.3 的规定时,应判定该设计建筑为节能 建筑设计。,居住建筑采暖 耗热量指标(qH)计算,式中: qH 建筑物单位建筑面积的耗热量 指标 (/2); q.折合到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通过围 护结构的传热量(/2); q折合到单位建筑面积上的空气渗 透耗热量(/2); qH折合到单位建筑面积上的建筑物 内部得热量,取3.80(W/m2)。,式中:qHq折合到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通过墙 的传热量 (W/m2); qHw折合到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通过屋顶(包括 顶层采暖封闭阳台的顶板)的传热量W/m2; qHd折合到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通过地面(包括 接触室外空气的楼板、底层凸窗的底板、 不采暖地下室的顶板)的传热量 (W/m2); qHmc折合到单位建筑面积上的通过门、窗的 传热量 (W/m2),式中:ti全部房间室内平均计算温度,一般住宅建筑取16; te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根据附录A附表A.0.2确定; qi外墙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根据附录B表B.0.2确定 Kmqi外墙平均传热系数W/m2K,根据附录G计算确定; Fqi外墙传热面积 ,根据附录E的规定计算确定; A0建筑面积 ,根据附录E的规定计算确定。,表B.0.2 屋顶和外墙传热系数的修正 系数i值,表B.0.3 外窗传热系数的修正系i数值,注:阳台不封闭时,阳台门上部透明部分的i 值,按同朝向有阳台的外窗采用,阳台门下部不透明部分的i 值按同朝向有阳台的外墙采用; 应该为: 阳台不封闭时,阳台门上部透明部分的i 值,按同朝向有阳台的外窗用; ,式中 ti全部房间室内平均计算温度,一般住宅建筑取 16; te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根据附录A附表A.0.2确定; mci外门、窗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根据附录B表 B.0.3确定; Kmci外门、窗传热系数W/m2K,按附录C表C.0.1选 用或采用检验值; Fmci外门、窗传热面积 ,参照附录E的规定计算 确定; A0建筑面积 ,根据附录E的规定计算确定。,表C.0.1 门窗传热系数K (W/m2K),式中: ti全部房间室内平均计算温度,一般住宅 建筑取 16; te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根据附录A附 表A.0.2确定; wi屋顶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根据附 录B中的表 B.0.2确定; Kwi屋顶传热系数(W/m2K),根据附录G计算确定; Fwi屋顶的传热面积 ,根据附录E的规定计算 确定; A0建筑面积 ,根据附录E的规定计算确定。,式中ti全部房间室内平均计算温度,一般住宅建筑 取16; te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根据附录A附表A.0.2确定; Fdi 地面的面积(包括接触室外空气地板、不采暖 地下室上 部地板、底层采暖封闭阳台的底 板), 根据附录E的规定计算确定; Kdi(与Fdi对应的)地面传热系数(W/m2K); i地面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取1.0; A0建筑面积 ,根据附录E的规定计算确定。,建筑物的空气渗透耗热量qINF : 1.楼梯间及外廊不采暖,2.楼梯间及外廊采暖,式中: b空气渗透耗热量系数(Wm3) 根据附录A表A.0.2采用; A0建筑面积 ,根据附录E的规定 计算确定; V0建筑物体积m3,根据附录E的规 定计算确定。,采暖耗煤量指标计算,式中 qc 采暖耗煤量指标 标煤( kg/m2) ; qH 建筑物耗热量指标(W/m2) Z 采暖期天数(d)按附录A 表 A.0.2采用; Hc 标准煤的热值(W.h/kg), 取8.14103; 1室外管网效率,取0.90; 2锅炉运行效率,取0.68。,附录E 关于面积和体积的计算,E.0.1 建筑面积(AO),应按各层外墙外包线围成的平面面积的总和计算(层高大或等于5.2m房间的计算建筑面积应按2倍计算)。包括采暖半地下室的面积,不包括地下室的面积。 E.0.2 建筑体积(VO),应按与计算建筑面积所对应的建筑外表面(F0)和底层地面(FF)所围成的体积计算。,E.0.3 换气体积(V),楼梯间及外廊不采暖时,按V0.60VO计算,楼梯间及外廊采暖时,按V0.65VO计算。 E.0.4 屋顶或顶棚传热面积,应按支承屋顶的外墙外包围线围成的面积计算。楼梯间及外廊不采暖时,应减去不采暖楼梯间及外廊的屋顶或顶棚面积。,E.0.5 外墙传热面积,应按不同朝向分别计算。某一朝向的外墙面积,由该朝向的外表面积减去外门、窗面积构成。楼梯间不采暖时,应减去不采暖楼梯间外墙面积;封闭外廊不采暖时应减去外廊的外墙面积(仅计算外廊的房间隔墙的面积)。,E.0.6 外窗(包括阳台门上部透明部分)传热面积,应按不同朝向和有无阳台分别计算,取洞口面积。楼梯间不采暖时应减去楼梯间外窗面积;封闭外廊不采暖时应减去外廊外窗面积,仅计算外廊与房间隔墙上窗的面积。,E.0.7 外门面积,应按不同朝向分别计算,取洞口面积。 E.0.8 阳台门下部不透明部分的传热面积,应按不同朝向分别计算,取洞口面积。阳台采暖时不计算此面积。,E.0.9 地面传热面积,应按周边和非周边以及有、无地下室分别计算。周边地面系指由外墙内侧算起向内1.0 m范围内的地面,余者为非周边地面。楼梯间不采暖时应减去楼梯间所占地面面积,E.0.10 地板传热面积,应按外墙内侧围成的面积计算,并区分为接触室外空气的地板和不采暖地下室上面的地板。 E.0.11 楼梯间及外廊内墙传热面积,楼梯间及外廊不采暖时,应计算此面积;楼梯间内墙面积由楼梯间内墙总面积减去户门洞口的总面积构成;外廊内墙面积,由外廊内墙总面积减去外廊内墙上的门窗面积构成。,E.0.12 户门传热面积,楼梯间及外廊不采暖时,应计算此项面积,由户门洞口总面积构成。 E.0.13 窗墙面积比的计算 窗墙面积比按不同朝向分别计算,某朝向的窗墙面积比等于该朝向的外窗洞口及外门洞口总面积除以该朝向的墙面(含门、窗)总面积。,某朝向有采暖封闭阳台时,该朝向的外窗总面积应该包含采暖封闭阳台上的全部的外窗洞口面积,该朝向的墙面总面积应该包含封闭阳台全部的立面面积。 某朝向有凸窗时,该朝向的外窗总面积应该包含凸窗全部的窗洞口面积,该朝向的墙面总面积应该包含凸窗全部的立面面积。,E.0.14 凹凸墙面的朝向归属 某朝向墙面有外凸部分时,如果凸出部分的长度(垂直于该朝向的尺寸)小于或等于1.5米,则该凸出部分的全部外墙面积计入该朝向的外墙总面积;如果凸出部分的长度大于1.5米,则该凸出部分应按各自实际朝向计入各自朝向的外墙总面积;墙上窗的朝向的归属同外墙。,某朝向墙面有内凹部分时,如果凹入部分的宽度(平行于该朝向的尺寸)小于5米,且凹入长度小于或等于凹入部分的宽度,则该凹入部分的全部墙面积计入该朝向的外墙总面积;如果凹入部分的宽度(平行于该朝向的尺寸)小于5米,且凹入长度大于或等于凹入部分的宽度,则该凹入部分,的两个侧面外墙面积计入北向的外墙总面积,该凹入部分的正面外墙面积计入该朝向的外墙总面积;如果凹入部分的宽度大于或等于5米,则该凹入部分按各实际朝向计入各自朝向的外墙总面积。,E.0.15 内天井墙面的朝向归属 内天井的高度大于等于内天井最宽边长2倍时,内天井的全部外墙面积计入北向的外墙总面积。内天井的高度小于内天井最宽边长的2倍时,内天井的外墙按各实际朝向计入各自朝向的外墙总面积。,5 采暖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居住建筑的热源,应符合以下原则: 1 以热电厂和区域锅炉房为主要热源; 2 在工厂区附近时,应优先利用工业余热 和废热; 3 有条件时,宜采用热、电、冷联供 系统; 4 有条件时应积极的开发推广应用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5.1.2 居住建筑的采暖供热系统,应按热水连续采暖进行设计。必须对每一个房间进行热负荷计算。 5.1.3 除电力充足和供电政策支持、或者建筑所在地无法利用其他形式的能源外,居住建筑不应采用直接电热采暖。. 5.1.4 集中采暖、空调系统,必须具备住户分户热量计量的条件。,5.2 采暖供热系统 5.2.1 室内的采暖系统,应以热水为热媒。 5.2.2 室内的采暖系统的制式,宜采用水平双管系统。如采用单管系统,应设置跨越管或装置分配阀(H阀)。 5.2.3 室内采用散热器供暖时,每组散热器的进水支管上必须安装散热器恒温控制阀。 5.2.4 独立建设的燃煤集中锅炉房中单台锅炉的容量,不宜小于7.0 MW。对于规模较小的住宅区,锅炉的单台容量可适当降低,但不宜小于4.2 MW。,5.2.5 锅炉的选型,应与当地长期供应的燃料种类相适应。锅炉的最低额定效率不应低于表5.2.5中规定的数值。 表5.2.5锅炉的最低额定效率 (%),5.2.6锅炉房的锅炉台数,宜采用23台,不应多于5台。在低于设计运行负荷条件下多台锅炉联合运行时,单台锅炉的运行负荷不应低于额定负荷的60 %。 5.2.7 锅炉房和热力站的一次水总管和二次水总管上,必须设置计量总供热量的热量表;集中采暖系统中的建筑物应该在热力入口处设置热量表,作为该建筑物采暖耗热量的依据,并设置过滤器。,5.2.8 当系统的规模较大时,宜采用间接连接的一、二次水系统,从而提高热源的运行效率,减少输配电耗。一次水设计供水温度宜取115130,回水温度应取7080。 5.2.9变流量水系统的一、二次循环水泵,宜设计采用变频调速水泵;水泵台数宜采用2台(一用一备)。系统较大时,可合理增加台数,但必须避免“大流量、小温差”的运行方式。,5.2.10 室外管网应进行严格的水力平衡计算,各环路计算流量与设计流量之间的差值应该在90%至120%之内。当室外管网水力平衡计算达不到上述要求时,应在热力站和建筑物热力入口处设置水力平衡阀。 5.2.11 在选配供热系统的热水循环泵时,应计算循环水泵的耗电输热比EHR,并应标注在施工图的设计说明中。EHR值应符合下式要求:,热媒输配系统的动力消耗应予以控制。设计条件下的耗电输热比EHR即设计条件下输送单位热量的耗电量,应不高于附录F表F.0.2耗电输热比EHR 计算规定值。热媒输配系统室外管网输送效率不应小于90;锅炉运行效率不应小于68。,表F.0.2 耗电输热比EHR计算值 (无因次),5.3 管道敷设与保温 5.3.1 设计一、二次热水管网时,应采用经济合理的敷设方式。对于庭院管网和二次网,宜采用直埋管敷设。 5.3.2 采暖供热管道保温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保温设计导则GB8175中经济厚度的计算公式确定。 5.3.3 当供热热媒与采暖管道周围空气之间的温差等于或低于60时,安装在室外或室内地沟中的采暖供热管道的保温厚度不得小于表5.3.3中规定的最小厚度。,表5.3.3 采暖供热管道最小保温厚度,5.3.4 当选用其他保温材料或其导热系数与表5.3.3中差异较大时,最小保温厚度应按下式修正: 式中 min修正后的最小保温厚度(mm); min表中最小保温厚度(mm); m实际选用的保温材料在其平均使用温 度下的导热系数 W/(mK); m表中保温材料在其平均使用温度下的导热系数 W/(mK)。,当实际热媒温度与管道周围空气温度之差大于60时,最小保温厚度应按下式修正: 式中 tW实际供热热媒温度(); ta管道周围空气温度()。 5.3.5 当系统供热面积大于或等于5万m2时,应将200300mm管径的保温厚度在表5.3.3最小保温厚度的基础上再增加10mm。,建筑热工基本公式 1、热阻R ( m2K/ W) 1) 单一材料的热阻: 材料厚度(m)、c材料的使用导热系数(/) 2) 多层围护结构热阻: RR1R2R3Rn,2、传热系数K (W /m2K),3、围护结构材料层的蒸汽渗透阻 Hoi (m2hPa/g),式中: Ho.i冷凝计算界面内侧所需的蒸汽渗透 阻 (m2hPa/g); Ho.e冷凝计算界面至围护结构外表面之 间的蒸汽渗透阻 (m2hPa/g); Pi室内空气水蒸气分压力(Pa)室内计 算温度和相对湿度确定(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附录三 表3.1);,Pe室外空气水蒸气分压力(Pa)根据 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和平均相对湿度确定; Ps.c冷凝计算界面处与界面温度c对应的饱和水蒸气分压力(Pa); Z采暖期天数 (d); 采暖期间保温材料重量湿度的 允许增() GB 5017693表6.1.2采用; 0保温材料的干密度(kg/m3);,i保温材料厚度(m)。 4、冷凝量计算 (g/m2h) Hoe 冷凝计算界面至围护结构内表面之间的 蒸汽渗透阻 (m2hPa/g),冷凝计算界面至围护结构内表面之间的热阻 (2/) 5、采暖期总冷凝量 W24Z (g/m2) Z采暖期天数(d ) 6、冷凝计算界面温度计算 () 式中:c冷凝计算界面温度 () ti室内计算温度 () te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 () R0、Ri分别为围护结构传热阻和内表面换热阻 (2/) 7、冷凝计算界面位置,应取保温层与外侧密实材料层的交界 处。,严 寒(B)区 节 能 建 筑 设 计 计 算,复合外保温墙体热特性,复合夹芯墙体热特性,七、建筑节能65建筑物耗热量指标qH的确定 按沈阳地区的气象参数计算的耗热量指标qH 根据基准建筑物81辽住2按沈阳地区的气象参数计算的耗热量指标32.68 W/的耗煤量qCO和节能65建筑物耗热量指标qH65的计算如下: qco,第三阶段沈阳地区的节能建筑耗热量 指标应为:14.82/2,建筑节能率65建筑围结构 和供热系统节能率的分配,基准建筑物81辽住2建筑的总耗热量G 建筑节能65要求建筑物能耗量,要求在基准建筑物81辽住2的总能耗水平的基础上降低65,式(2)计算结果14.82/2。,沈阳地区节能率65采暖总耗热量G,建筑物和采暖系统在内的总节能率A 在总节能率中的比例分配 建筑物节能率1,供热系统节能率2,八、 围护结构的墙体传热系数的确定 注:表中墙体传热系数系外墙平均传热系数,九、反馈意见 收到意见共计129条对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意见进行了采纳和处理,十、试点居住建筑节能检测 1工程名称 : 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 综合住宅楼 2委托方提供的资料 : 建筑施工竣工图纸、节能隐蔽工程质量的验收报告、外窗,保温节能材料检测报告 3检测依据 DB2101J012006、JGT1322001,、工程概况 该工程由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开发建设,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南大街881号,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分院设计,该工程为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综合住宅楼,为住宅和办公用。建筑层数地上24层地下一层。地下一层为设备层,13层办公区,424层住宅区。建筑物为一类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 建设单位提供了沈阳市建委对节能设计的审批文件和全部建筑施工竣工图纸、节能隐蔽工程质量的验收报告、外窗、保温节能材料检测报告。 该项工程:总占地面积1287m2,总建筑面积15792.86 m2(住宅部分13689.5m2),建筑物高度为74.70m,建筑物的体形系数0.22,窗墙面积比:南向0.42、北向0.11、东西向0.31。,墙体等保温构造及材料部品性能 主体结构为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高层建筑的外墙外保温采用EPS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系统,EPS板厚100mm;屋顶保温层的EPS板厚 150mm,三层错茬铺设。采用EPS板的导热系数为0.037W/mK 、密度020kg/m3、氧指数30。为防止封闭阳台结露、结霜现象影响使用功能,阳台外侧贴50mm厚EPS板;外窗外侧洞口墙面上下、左右墙面均粘贴20 mm厚EPS板切断窗洞口热桥;女儿墙和悬挑的混凝土构件均做EPS板保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