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6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40分)1.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 推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C. 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D. 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材料中主要反映了商人发财致富后购买田宅或从政这一历史现象,而一般情况下在论述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时需要从经济角度去思考。中国古代的经济形式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就导致了以上现象的出现。B项虽然正确,但不属于根本原因。C、D没有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商人发财致富后购买田宅,且没有从经济角度去思考,可排除。综上,本题选A.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2.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机户出 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 “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开始于春秋战国,“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出现于宋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唐代的越窑,故正确的顺序是,排除ABC,选D。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宋代的商业;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瓷器;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井田制3.汉代田庄作为一个综合经营的实体,能够“闭门成市”,自给自足,使得它带有一种游离于社会之外的倾向性,特别是那些拥有大量私人武装的田庄,在国家控制无力时,就会成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成为国家统一的对立物。这说明汉代田庄A. 脱离国家控制并与世隔绝B. 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步C. 具有明显的自然经济属性D. 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答案】C【解析】由“综合经营的实体”、能够“闭门成市”、“自给自足”等信息可以得出C符合题意,故选C;由“在国家控制无力时,就会成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可以看出它是没有脱离国家控制的,而且它的存在不利于社会稳定,故排除AD;汉代正处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的时期,所以不能说汉代田庄阻碍社会经济进步,故排除B。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所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这一题就需要结合材料和所学汉代的知识仔细推敲和比对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得出正确答案。4. 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 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 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 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中“多金商贾”体现尊富思想,“人家勤织”“机杼”说明追去商业利润,故D项符合题意;诗中“水乡”是指吴江县盛泽镇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是“罗绮”而非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古代 手工业发展清朝江南经济发展。5.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 自耕农经济盛行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 均田制破坏严重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可知,20130亩占有比例最大,说明自耕农经济盛行,A正确。而131300亩和300亩以上的占有比例不足百分之十, 说明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B错误。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崩溃,C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效率,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中各种数据的代表含义。自耕农每家每户占有土地应是少量的,符合20以下和20130两个层次,且占有比例较大,说明自耕农经济占主流,即可得出答案。6.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B.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C.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D.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答案】D【解析】天朝惊梦是指太平天国运动;自强梦碎是指洋务运动;专制梦醒是指辛亥革命;建国梦成是指新中国成立;富强梦启航是指改革开放,故D项正确;A、B和C顺序不符合。7. “开平煤矿是洋务派官员李鸿章于1881年投产的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在此之前通商口岸所需的煤炭几乎全被洋煤所垄断,开平投入市场后,由于质优价低,中外争相使用。”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A. 能够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B. 洋务企业的发展受到西方列强的压制C. 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D. 一部分产品投入市场并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开平煤投入市场后,由于质优价低,中外争相使用”可以看出,开平煤受到欢迎,打破了“洋煤”一统天下的局面,达到了分洋人之利的目的,故D项正确,BC项不选;材料中强调的是洋务企业的积极作用,而A项消极影响,排除。所以答案为D。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名师点睛】对洋务运动的评价:(1)积极方面:洋务运动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这就必然在客观上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为学习西方开了风气。同时引进翻译外国的科技书籍,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封建教育的冲击.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民用工业的兴办,对西方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客观上诱导和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建了三支海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防能力。总之,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消极方面: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镇压人民革命,不能救国图强。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8.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说明中国的生活用品也被外国市场占领,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此时的中国依旧是在被迫开放的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入侵逐渐深入;B选项说法与史实不符;D选项材料体现不出关税的问题,并且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影响【名师点睛】近代中国是一个侵略与反抗共存的时代。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分为两个阶段:商品输出阶段和资本输出阶段,分界线就是马关条约的签订。而自然经济却依旧在中国近代显示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态势,直到土地改革之后才最终将之清除。所以说小农经济在中国近代依旧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9.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这个决议意在A. 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B. 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C. 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D. 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以军事为中心”、“重工业基础”、“国防生产能力”,可得出这个决议意在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出强化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B项错误;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这个决议意在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没有体现出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错误。10.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年代口火柴(万罗)新厂数厂均资本额(万元)1914238358104921915209734933019162062074142191715594385471918133408306619208484323967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B. 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C. 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D. 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表格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表格体现是1914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使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这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故C项正确;A 项错在“直接导致“;B中递增和表格中体现的递减不符合;体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帝国主义压迫特点,故C项正确;A 选项错在直接,应该是一战,B中火柴厂递减影响华裔投资信息表格汇总没有体现;D中反对二十一条是1915年,时间不符合。【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工业特征。11. 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 “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 “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的提高D. 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表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6年以后工业总产值高于农业总产值,排除A;“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3年-1955年期间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总产值,排除B;“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而1956年以后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趋势,排除C;1958年大跃进开展,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因此选D。【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2.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这种做法在本质上A. 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B. 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C. 切断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联系D. 杜绝了贱买贵卖的剥削方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叙述的是粮食的购销政策,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不属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A错误;1953年的中国还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故B错误;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是指由国家对粮食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意味着农民的粮食通过政府渠道进行统一收购,不能面向市场出卖,因此不与市场发生联系,故C正确;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名师点睛】三大改造: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3.邓小平从列宁那里找到了新思路,给中国改革开放找到了新航向。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有继承也有超越,“超越”主要表现为A. 利用市场手段恢复国民经济B. 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C. 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D.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答案】D【解析】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的超越,而利用市场手段恢复国民经济、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以及 把解决农民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均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而非超越,所以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问的是“超越”,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超越”。14.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答案】D【解析】20世纪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对本国经济进行调整和改革,但要总结其实质,就得上升到哲学层面。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任何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石。试题分析:考点:20世纪各国的调整和改革点评:本题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从整体上认识20世纪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调整和改革。15.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A. 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B. 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C. 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D. 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对外开放。题干列举的各项法律为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与外商合资、经营等活动提供了规范,使之制度化、法律化,表明政府推进对外开放的决心。当时的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外界对此态度不明,制定这些法律可以减少外界疑虑,增强政府的可信度,能够有效吸引外资。颁布这些法律正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非表明我国已经融入。发展市场经济是最终目的,但题干只是强调完善对外开放的相关法律。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名师点睛】本题可以参照政治学科知识,我国的外商企业分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种类型。我国的外资企业立法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而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的,至今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外资企业立法体系。16. 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这则新闻说明( )A. 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B. 女性载辛亥革命中做出了贡献C. 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D. 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答案】ABC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很明显是在强调女权的问题,这说明女性意识在提高。但是这种提高是受到很多传统观念限制的,因此在平等的道路上十分艰辛。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因此是有条件的接受,不是完全反对。【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7. 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A. 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B. 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C. 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D. 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答案】D【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1925年前后正处于国民革命时期,国内反帝反封建运动高涨,排除A项。材料所涉内容是电影业的发展,不是电影业的出现,排除B项。C项依据题干材料不能直接得出结论,排除。故D项符合题意。18.20世纪初,清政府允许商办铁路,全国踊跃响应,四川等内陆省的积极性更高。川路集股总额达白银1170多万两,铁路股本主要源自“抽租股”,也就是川汉铁路总公司随粮强制征收,值百抽三,这使得大量的农民都入了股。对这种抽租入股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 严重增加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B. 田租入股加速了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C. 租股无异于代为储蓄,稳定了小农经济D.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强大,影响政府决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川路集股总额有白银1170多万两,铁路股本主要源自“抽租股”可知, 川路集股有利于加速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积累,主B项正确。A项,由“全国踊跃响应,四川等内陆省份的积极性更高”可知 “激化了社会矛盾”说法错误,排除。C项,根据材料“由“铁路股本主要源自“抽租股”,也就是川汉铁路总公司随粮强制征收,值百抽三” “代为储蓄”表述错误,排除。D项,题干中未提及民族资产阶级影响政府决策,排除。19.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A. “商业革命”B. “价格革命”C. 文艺复兴D. “工业革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提到,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导致商业中心发生改变,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商业革命”,故A项正确。“价格革命”是对西欧封建制度和旧贵族而言,与材料无关,故B项排除。文艺复兴是指“内部文化”,故C项排除。“工业革命”在18世纪后期,故D项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影响20.从公元1510年起的一段时间里,下表甲、乙、丙三组“商品”是欧洲各国进行国际贸易的主轴。贸易由输出、交换或生产,获利组成。这个商品贸易的流程顺序应当是组别甲乙丙商品内容盐火器五金酒布匹糖芋草稻米奴隶A. 甲乙丙B. 乙丙甲C. 丙甲乙D. 甲丙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兴起,题干信息反映了三角贸易现象,三角贸易先是从欧洲出发,后到达非洲交易黑奴,最后到达美洲交换特产,故顺序是甲丙乙,D项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1.1718世纪,日本是中国主要白银来源地,占到34。日本禁止白银大规模出口后,中国的白银遂主要来自美洲。但受拉美独立运动影响,世界金银产量在17901830年间骤然减少了约50。于是,18081856年间,中国遭遇严重白银短缺,银贵钱贱。这表明A. 清朝国内货币市场完全被西方列强操控B. 世界白银供给骤减是银贵钱贱的重要原因C. 鸦片流入是中国白银净流出的根本原因D. 中国早在鸦片战争前就被卷入世界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A选项,表述不准确中国的国内白银有自产也有外流,故排除;B选项,由“世界金银产量在1790-1830年间骤然减少了约50%。于是,1808-1856年间,中国遭遇严重白银短缺,银贵钱贱”可以推知,故正确;C选项,材料并未涉及鸦片流入,故排除;D选项,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实行闭关锁国自然经济占主导,与世界体系的联系较少,故排除。22.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科技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A. “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B. “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C. “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D. 三次科技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机械化”是指当时工业国家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而不是世界范围,故A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故“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故B正确。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故C排除。前两次工业革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第三次工业革命不是,故D排除。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特点【名师点睛】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相关知识: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各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厂制度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了垄断,克服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各国工业产值超过农业而成为工业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各国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国家,新兴工业异军突起;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推动了各国的民主化进程,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普遍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扩大了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23.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A. 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B. 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C. 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D. 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启用商业铁路后,对全国时间的统一有了迫切需求,促使英国立法规定全国统一以格林尼治时间为标准,旧有的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的方式发生改变,这反映出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此A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可知,人们必须依据规定的标准时间,可见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B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可知,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反映出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因此C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统一时间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未反映出其有利于国家管理。因此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2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个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一一工业文明的统治的一部分;它小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这表明A. 世界普遍确立工业文明主导地位B. 工业文明推广实质是各国之间相互借鉴C. 变通工具变革成为文明演进关键D. 世界市场逐步发展推动工业文明扩展【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A不符合史实。材料强调西方工业文明对全球的影响,并没有反映各国的相互借鉴,B错误。C错误,材料的重点在工业文明的扩展,并非交通工具变革,故D正确。25. 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业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A. 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B. 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C. 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D. 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说法错误,所以B不正确,材料无从体现供需关系问题,所以C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是在罗斯福新政时开创的,所以D不正确,依据材料“在少数企业中工业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可以得出A项正确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自由放任”的美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6.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给那些对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关税率.到1935年底,美国与14个国家达成了这样的协议,到1945年达成协议的国家总数增至29个.它反映了美国政府A. 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B. 结束新政恢复自由贸易C. 以贸易合作强化反法西斯同盟D. 干预国际贸易转嫁危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美国的做法是通过与其它国家达成协议,相互降低关税,消除贸易壁垒,扩大出口,以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的危机,同时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而并非简单的转嫁危机,这是罗斯福新政的延续,并非终止,故A正确,BD错误。C项中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是在1942年,时间上与题目不符,故不选C。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27.罗斯福新政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方面采取措施主要是解决A.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B.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C. 市场与计划的矛盾D.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答案】D【解析】罗斯福新政是为克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而危机主要是由于供求矛盾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而引起的,故新政主要是为了解决供求矛盾,故D正确;AB项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不可能得到解决,排除;市场与计划都是经济手段,并不对立,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前提下,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即计划,C项说法错误,排除。28.1937年,罗斯福再次当选为总统后对他的助理说:“首席大法官领我宣读誓词,当他读到捍卫合众国宪法时,我心里就在说:嗯,但这是我所理解的宪法,它灵活性十足,可以应对民主提出的任何新问题而不是你们最高法院所树立的那部宪法,纯粹是进步和民主的路障。”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解决危机必然以牺牲民主为代价B. 总统在非常时期欲加强其行政权C. 罗斯福新政破坏了三权分立原则D. 最高法院阻挠了总统新政之路【答案】B【解析】由材料“我所理解的宪法,它灵活性十足,可以应对民主提出的任何新问题而不是你们最高法院所树立的那部宪法,纯粹是进步和民主的路障。”,可见材料强调解决危机必然以牺牲民主为代价,故选A;B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29.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这一变化说明A. 科技革命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B. 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C. 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D. 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答案】A【解析】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而不再是蓝领、白领这么简单的分化,说明新科技革命的形势下,社会分工更加多元了,所以影响到了社会结构变化,故选A;B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体现的是社会阶层的分化,而不是流动,故排除D。30.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称:“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民族国家”是指A. 掀起了不结盟运动B. 发展为福利国家C. 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D. 建立了欧洲共同体【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西方国家面对战争的破坏、传统优势地位的丧失和美苏两极的威胁,一方面完善本国资本主义,另一方面走向联合,故“修正民族国家”是指欧洲开启一体化进程,D项正确。A项,不结盟运动为发展中国家主导,排除。B、C均为西方国家完善资本主义的措施,排除。31.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关于该情况说法正确的是农业生产规模小导致粮食产量下滑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化提供了资金粮食减产促使政府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上来挫伤农民积极性,导致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A. B. C. D. 【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苏联农业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促进工业发展,正确;苏联农业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太多,挫伤农民积极性,导致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正确;不是1931年苏联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排除;不符合苏联的史实,排除;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结合所学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分析解答。32.1953年,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提出一些建议,例如:要十分注意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大量生产质量好、价格低的农机具和肥料,还要保证工业品对农村的供应,发展城乡物资交流等。基于此,我国对“一五”计划作了较大的调整。这一调整A. 避免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 着眼于工业化措施的完善C. 推动了工业化的迅速完成D. 有利于农业责任制的推广【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的建议主要集中于工业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强调工业品要保证农村的需要,这实际上是工业化措施的完善,所以B正确;联系所学可知,这一调整并没有避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排除A;一五计划仅仅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不是工业化的完成,排除C;农业责任制的推广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排除D。33.斯大林曾说:“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农业集体化政策D. 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文字说明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需要大批资金,而苏联既不能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谋求贷款,更不能采用殖民掠夺的方式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本,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只能依赖自己国内资金,为此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但农业长期为工业化建设让步会造成国民经济的不平衡和非健康的发展,所以答案选C,AB两项苏联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D项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而非解决工业化建设资金方法。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政策34.1921年,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A. 实行贸易自由化B. 部分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C. 优先发展重工业D.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信息说明苏俄准备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故B项正确;A属于贸易方面措施;C和D属于斯大林模式特点。考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措施35.“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和德国帮助建造的。工程浩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主要设备购自美国2家公司。斯大林承认,苏联约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 严重依赖外资推动工业化进程B.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C. 实行全面的经济对外开放政策D.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答案】B【解析】斯大林时期利用外国资本家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新经济政策时期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相符,B正确;A中严重依赖说法错误;C中全面开放不符合斯大林模式特点;斯大林模式属于计划经济体制。D错误。36.下表为1盎司黄金与美元的兑换变化表1933年1934年1973年2009年28.35美元35美元42.22美元997.8美元上述变化反映了A. 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日益丧失B. 美国长期利用美元优势掠夺世界财富C. 美国黄金储备的持续减少D. 美国操纵世界经济的能力完全丧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至1934年间,黄金兑美元的起伏变化不大,而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出现大幅贬值,但美元仍然是国际结算主要货币,美元贬值有利于美国商品出口而不利于进口,反映了美国长期利用美元优势掠夺世界财富,故B项正确。A项,题干现象反映美元仍为国际主要货币,排除。C项,题干无法体现黄金储备能力,排除。D项,“完全丧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37.布雷顿森林会议第一次以世界性的协定形式明确规定了国际货币制度的规则以及执行和维护其原则的手段。由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会议A. 有利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B. 为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C.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地位D. 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和黄金挂钩,国际基金会员国货币同美元挂钩的体系,这规定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故D项正确. A项,为关贸总协定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论述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信息,排除。C项,题干并未强调美国在金融领域的特权,排除。38.2017年2月1日(当地时间),英国议会下议: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欧”法案,授权首相特雷莎梅启动“脱欧”程序。2017年3月29日英国政府正式启动脱离欧盟的程序,英国“脱欧”由此迈出标志性一步。“脱欧”问题实质上反映了A. 英国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矛盾激化B.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中断C. 主权让渡与国家利益的冲突D.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答案】C【解析】【详解】“2017 年3 月29 日英国政府正式启动脱离欧盟程序”实质上反映了主权让渡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英国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矛盾激化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A项;欧洲一体化进程并没有中断,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39.据统计,从2001年至2006年,国内共出版了20余部美国外交史专著。各类学术期刊共发表美国外交史论文332篇。学者们提交的论文中,与美国外交史有关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美国在当今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B. 学术研究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C.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建设需要D. 中美建交后外交关系发展的推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从2001年至2006年”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WTO,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为应对挑战从各个方面加强了对先进国家的研究,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建设需要的说法正确,故选C。中国学者研究美国的论文和专著的增加主要是为了国内建设的需要,与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学术研究多元化,而是强调中国学者研究美国的论文和专著的增加主要是为了国内建设的需要,排除B。中美建交为197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40.有学者说:“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A. 全球剧变引起世人忧虑B. 世界联系日益密切C. 国家之间对抗日益激烈D. 民族矛盾逐渐缓和【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全球化”“一体化”等信息可以看出,达伦道夫强调的是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全球一体化必要性,不是全球巨变的担忧,故A错误;国家之间对抗和民族矛盾缓和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和D项。点睛:经济全球化趋势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如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答案】(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柱状图可以得出农业发展趋势是缓慢增长。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玉米、甘薯种植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是中国明清时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可知小农经济脆弱的原因是生产规模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脆弱的原因还有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体现了小农经济顽强的原因是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可知,两面性为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第二小问,从经济角度分析原因,可以从自然经济自身特征,对农业的影响,对工商业影响和对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42.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材料二 拿破仑曾嘲笑英国是一个“小店主”的国家。然而,这个“小店主”用制造业和航海雇佣了整个世界,将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联成商品经济的巨手,当光荣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