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2572-2008表面化学分析二次离子质谱用多δ层参考物质评估深度分辨参数的方法.pdf_第1页
GBT22572-2008表面化学分析二次离子质谱用多δ层参考物质评估深度分辨参数的方法.pdf_第2页
GBT22572-2008表面化学分析二次离子质谱用多δ层参考物质评估深度分辨参数的方法.pdf_第3页
GBT22572-2008表面化学分析二次离子质谱用多δ层参考物质评估深度分辨参数的方法.pdf_第4页
GBT22572-2008表面化学分析二次离子质谱用多δ层参考物质评估深度分辨参数的方法.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C S7 1 0 4 0 4 0 G0 4 a 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 B T2 2 5 7 2 - - 2 0 0 8 I S O2 0 3 41 :2 0 0 3 表面化学分析二次离子质谱 用多6 层参考物质 评估深度分辨参数的方法 S u r f a c ec h e m i c a la n a l y s i s - - S e c o n d a r y i o nm a s ss p e c t r o m e t r y - - M e t h o df o re s t i m a t i n gd e p t hr e s o l u t i o n p a r a m e t e r sw i t hm u l t i p l ed e l t a l a y e rr e f e r e n c em a t e r i a l s 2 0 0 8 - 1 2 - 11 发布 ( I S 02 0 3 4 1 :2 0 0 3 ,I D T ) 2 0 0 9 1 0 - 0 1 实施 宰瞀髁鬻瓣警襻瞥霎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促1 9 刖吾 G B T2 2 5 7 2 - - 2 0 0 8 I S 02 0 3 4 1 :2 0 0 3 本标准等同采用I S O2 0 3 4 1 :2 0 0 3 表面化学分析二次离子质谱用多6 层参考物质评估深 度分辨参数的方法。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对I s 02 0 3 4 1 :2 0 0 3 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删除了原国际标准的前言部分; 将本国际标准改为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微束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专用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农农、何友琴、何秀坤。 G B T2 2 5 7 2 - - 2 0 0 8 I S 02 0 3 4 1 :2 0 0 3 引言 深度分辨是二次离子质谱( S I M S ) 深度剖析的一个重要参数。然而,在S I M S 分析中,影响溅射深 度剖析结果的因素很多,包括离子束诱导的混合和偏析、电荷驱动的扩散、基体效应、弧坑形状和表面微 形貌等。只有了解并尽量降低以上因素的影响,才能得到最佳的深度分辨。 获取最佳的深度分辨通常要求特定的分析条件,包括超低的一次离子束能量、掠入射、旋转样品、低 温冷却样品等,所有这些条件在常规的S I M S 分析中都很难满足。此外,对每一种样品所要求的最佳分 析参数可能很不相同。进而,各种仪器因素,如弧坑的形状、离子束的同一性、弧坑边沿效应的消除、质 量干扰、记忆效应、残气效应等,也会影响深度分辨的各个方面。 因此,在常规的S I M S 分析条件下,难以直接评估深度分辨。本标准阐述了前沿衰变长度、后沿衰 变长度和高斯展宽的概念,提出了每个参数的测量步骤。多8 层参考物质就可用于评估在常规S I M S 分析条件下的深度分辨参数。 G B T2 2 5 7 2 - - 2 0 0 8 1 S 02 0 3 4 1 :2 0 0 3 表面化学分析二次离子质谱 用多6 层参考物质 评估深度分辨参数的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详细说明了在S I M S 深度剖析中,用多8 层参考物质评估前沿衰变长度、后沿衰变长度和高 斯展宽三个深度分辨参数的步骤。 由于样品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态受一次入射离子影响而不稳定,本标准不适用于近表面区域的8 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B T2 2 4 6 1 表面化学分析词汇( G B T2 2 4 6 12 0 0 8 ,I S O1 8 1 1 5 :2 0 0 l ,I D T ) 3 符号 比例因子。 比例系数。 随深度的二次离子强度。 深度。 表观峰的深度。 前沿衰变长度。 后沿衰变长度。 高斯展宽。 4 多6 层参考物质的要求 4 1 根据G B T2 2 4 6 1 中a 层的定义,理想的8 层为单原子层。但是,并非总能够制作出8 层或验证 单原子层厚度。如果没有理想的8 层可用,符合下面规定的非理想8 层也可作为参考物质。 4 2 在S I M S 深度剖析中溅射面层的基体不应改变,这样基体效应或剥蚀速率就不会有明显变化。穿 过8 层时,基体元素二次离子强度的恒定表明基体没有变化。 4 3 表面和8 层应该平整且相互平行,以避免S I M S 深度剖析的任何失真。 4 4 掺杂8 层的厚度应远小于一次离子的投影射程,这样厚度的微小变化不会影响剖析瞌线的形状。 4 5 相邻8 层的间距应足够大,使层与层间二次离子强度的谷值小于峰值的1 。 4 6 8 层厚度、位置以及界面的粗糙度应该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掠入射x 射线反射、中能离子散 射谱或者其他合适的方法确定。 5 步骤 5 1 为了调节和优化二次离子质谱仪的设置,分析条件( 例如离子能量、离子种类、离子流、二次离子极 性、一次束扫描区域、分析区域、一次束流稳定性、样品导人、要检测的二次离子等) 应该按照厂商的说明 1 筹:笔, G B T2 2 5 7 2 - - 2 0 0 8 I s 02 0 3 41 :2 0 0 3 书或当地有证文件的步骤来设定。 如果多a 掺杂层参考物质中每一个a 层S I M S 剖析曲线的形状不一致,应该检查仪器的性能,例如 一次束流漂移、扫描均匀性等。 为使评估的S I M S 深度分辨参数有良好的重现性,就必须调整S I M S 分析条件,使在S I M S 深度剖 析曲线中峰强度值8 0 以上区域的数据点多于l o 个,并且S I M S 剖析必须记录到强度低于最大值 的1 。 5 2 为使用本标准,一个8 层的S I M S 剖析曲线,应该用一个指数上升沿、一个类高斯圆形顶和一个指 数下降沿来描述。可认为8 层的S I M S 剖析曲线是由两个指数函数和一个高斯函数的卷积:指数上升 沿函数,L ( z ) 由式( 1 ) 定义,指数下降沿函数,T ( z ) 由式( 2 ) 定义,高斯分布函数g ( z ) 由式( 3 ) 定义,所需 三个参数为:前沿衰变长度A ,后沿衰变长度 ,高斯展宽一,单位常用纳米。 他,一A L e x p 芊 r r ,一、 ,T ) = A t e x p l 型J 2 2 。( 2 ) 北) 一而Be x 。L u o ( z z D ) 2 2 矿 ( 3 ) 5 3 在估算S I M S 深度分辨参数前,如果本底高于峰值强度的1 ,则必须在拟合之前扣除每个峰之 间的稳定本底。用任意两个8 峰之间溅射时间间隔的平均值和其间的厚度,将溅射时间转换成深度,单 位为纳米。 5 4 为估算衰变长度和高斯展宽,可使用带有用户自定义功能的非线性曲线拟合软件: ,一熹 c ,4 - 耐江x p 寻+ os ( 寿) 2 卜c + e r 唧 寻扎s ( 寿) 2 ) 州, 式中: 一去( 芋) 岛一去( 字一寿) 。球一兰f 5 f ,2d y J 。 ( 6 ) ( 7 ) 如果没有非线性曲线拟合软件,可以用附录A 中描述的简单方法来估算一个或两个S I M S 深度分 辨参数。 注:式( 4 ) 的推导见参考文献 1 ,公式数据拟台的例子见参考文献 1 和 2 。 6 测试报告 测试报告应包含以下信息: a ) 所有表明样品、仪器、实验室及分析日期的必要信息; b ) 使用的多8 层参考物质; c ) 采用的分析条件; d ) 用于估算深度分辨参数的方法,即式( 4 ) 或附录A ; e ) S I M S 深度分辨参数,如:每一个被测a 层的前沿衰变长度 。,后沿衰变长度A ,高斯展宽。和 该被测8 层的深度; f ) 分析过程中记录的异常情况 g ) 本标准中未规定的任何会影响结果的操作以及选项操作。 A 1 概要 G B T2 2 5 7 2 - - 2 0 0 8 I S 02 0 3 4 1 :2 0 0 3 附录A ( 规范性附录) 估算S I M S 深度分辨参数的简单方法 可以采用简单的方法来估算一个或两个S I M S 深度分辨参数。用后沿衰变长度作单参数估算,用 后沿衰变长度和前沿衰变长度作双参数估算。 A 2 步骤 采用本简单方法时,在二次离子强度的自然对数随深度变化图中,用其线性部分的斜率来确定前沿 衰变长度和或后沿衰变长度,常以纳米为单位,在此深度区间内的二次离子强度变化了e 倍。线性范 围内的二次离子强度至少应变化1 0 倍。用5 1 和5 3 中描述的方法,调节并优化二次离子质谱仪设置 和扣除本底。为使估算的S I M S 深度分辨参数有良好的重现性,应调整S I M S 分析条件,使得在上述半 对数图中线性区域内超过1 0 个数据点,且S I M S 剖析必须要记录到强度最大值的1 以下。 G B T2 2 5 7 2 - - 2 0 0 8 I S 02 0 3 4 1 :2 0 0 3 参考文献 1 D O W S E T T M G ,R O W L A N D ,A L L E N P Na n d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