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再谈“民族”与“族群”回应李绍明教授 美 郝瑞李绍明教授曾在民族研究2002 年第 2 期上发表从中国彝族的认同谈族体理论一文 , 对于笔者历年来在一些论文中所表达的某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 并援引了笔者和他都做过研究的 彝族来作为例子 。本文对李绍明文章做了回应 , 认为他的有些论点是可以接受的 , 有些则涉及对 族体理论的不同观点 , 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民族 族群 彝族作者郝瑞 ( Stevan Harrell) ,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 博克博物馆亚洲藏品部研究 馆员 , 人口 研 究 所 研 究 员 。地 址 : B urke Museum , B ox 35 - 3010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Seattle , Washington 98195 - 3100 , USA 。近几年来 ,中外人类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增加 ,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 ,也开始讨论一些关键词和重要概念 。在对一些关键术语的理解上 ,中外学者存在着一些分歧 。其中 ,分歧 最大之处 ,莫过于对“民族”和“族群”这两个词的把握 。由于这两个词直接涉及到国家政治和中国人类学的许多问题 ,与之相关的讨论近来相当活跃 。去年 11 月 , 人民日报曾刊登了一篇署名沙力克的文章 ,对某些中国学者削足适履地使用西方的“族群”概念提出批评 ,呼吁中国 学者多使用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 “、有严格界定”的“民族”一词 。在这样一种激烈的辩论气氛中 ,李绍明教授在民族研究2002 年第 2 期上发表了题为从中国彝族的认同谈族体理论 与郝瑞教授商榷的文章 ,对于笔者历年来在一些论文中 所表达的某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并援引笔者和他都做过研究的彝族的情况来作为例子 。李教授在文章中主要提出以下三个论点 :首先 ,他不同意我在十多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所谈到的一种观点 ,即 :彝族之所以被确定为民族 ,其政治意义甚于科学意义 。我的理由是 ,彝族人 口多 ,分布广 ,内部差异较大 ,各支系之间缺乏共同特点 ,从而无法以民族识别所用的斯大林的四条标准来加以界定 。 其次 ,他不同意我在一些文章中对彝族在历史上的认同状况所做的 本文系笔者用中文撰写而成 ;文字后经范可博士润色 ,在此谨致谢忱 。参见沙力克: “族群”和“民族”的国际对话, 人民日报( 海外版) 2001 年 11 月 2 日 。 参见 Harrell , Stevan , “Ethnicity , Local Interests and the State : Yi Communities in Southwest China ”, in Comparative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 Vol . 32 , No . 3 . 1990 , pp . 515 - 548 。36再谈“民族”与“族群”描述 。在这一问题上 ,李教授用了不少上世纪 50 年代进行民族识别工作时收集的资料来支持他的观点 。他认为 ,这些资料可以证明 ,彝族各支系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互认同 ,而且在客观上 也具有各种共同特征 ;由此看来 ,以客观标准区分的“民族”和以主观认同区分的“族群”事实上 是一回事 ,没有必要严格区别 。再次 ,他不同意我在一些论文中曾谈到的一种观点 ,即“族群” 与“民族”是没有可比性的两个概念 。李教授在文章中非常客气地表达了对我的敬意以及与我的友谊 ,强调我们所存在的分歧 是同行之间的讨论 。在此 ,我愿对李教授的好意表示感谢 ,同时 ,也愿意出于相同的友情 ,并本 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回应李教授的文章 ,以求达成共识 。一 、关于分类学的思考在李教授的这三点批评中 ,第一点中的有些东西我完全接受 。自从我在 1990 年写了那篇文章之后 ,通过和李教授本人以及其他中国学者的交流 ,并通过阅读各种资料 ,已对“民族”一 词的科学意义有了了解 。我承认 ,按照民族识别的标准 ,彝 、苗 、瑶 、哈尼等较复杂的群体是一 种族体 ,虽然这些族体在其内部存在差异 ,但也有相同的特征和共同的历史来源 。在这一点上 ,我原则上完全接受李教授和其他中国同行对我的观点所做的纠正 。但是笔者认为 ,在这方面 ,除了原则以外 ,还有些具体问题需要考虑 。民族识别工作无疑 是有其科学依据和客观标准的 ,但也有其随意性 。民族识别在科学上属于分类的范畴 。而在 任何分类中 ,类别的划分都可根据具体的情形而有粗有细 ,其范畴也可大可小 。中国各族体之 所以被识别为 50 多个民族 ,除考虑到科学的依据之外 ,也考虑到行政上的方便 ,因而具有某种政治意义 。费孝通先生在 1981 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曾提到 ,在民族识别工作刚刚开始时 ,上报 的民族称谓有四百多个 。 如果在行政上方便可行的话 ,民族的数量即可按此数字来定 ,而这 并不违背民族识别的基本原则 。李教授所提到的彝族的各个支系 ,也可被识别为不同的民族 。 这样 ,分类工作就可以做得很细 。另一方面 ,分类工作也可以做得粗一些 。就笔者所知 ,不但彝族中的各个支系具有共同的历史来源 ,而且这些支系和哈尼 、傈僳 、拉祜 、纳西等族也有共同的来源 。笔者就听不少彝族学 者 、干部和企业家说过 ,在民族识别时 ,把“大彝族”(这一概念也将上述各民族包括在内) 做了 重新划分 ,以防彝族的规模太大 。当然 ,这种观点在中国是很不正确的 。但是 ,从科学的角度 来看 ,上述各民族的共同来源和某些共同特征 ,则是不能否认的 。可见 ,除科学的依据之外 ,分 类工作还可以有其他一些依据 。关于这一点 ,李教授在文章中也予以确认 。例如 ,李教授就认 为 :对 56 个民族的确认 “, 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至为关键”。应当看到 ,分类学除了具有“可粗可细”的灵活性外 ,还有另一种灵活性 。次级类别如何归 类到高一级的类别 ,也不一定非由被归类事物的本身情况而决定 ,这在动植物分类学里已有众 多先例 。族体分类也有同样的难题 ,彝族的划分也不例外 。李教授在同一文章中也指出 :彝族 中 、西部方言群在语言和文化特征上 ,与傈僳族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例如 ,许多里波人认为他们的语言与傈僳族相近 ,而与诺苏或其他彝族的方言相去甚远 。这一点在戴维布拉德利 参见 Fei , Xiaotong , Toward a Peoples Anthropology ,p . 60 , Beijing : New World Press , 1981 。李绍明: 从中国彝族的认同谈族体理论 与郝瑞教授商榷, 民族研究2002 年第 2 期 。37民族研究2002 年第 6 期(David Bradley) 的著作里也得到证明 。 我本人在 1988 年到攀枝花做田野调查时 ,也了解到这种情况 。根据中 、西部彝族方言与傈僳语相近而与诺苏和其他彝族方言较远的情况 ,而且考虑 到他们在历史上都没有自己的文字这一事实 ,我们也可以把傈僳 、里波 、拉洛等群体识别为一 个民族 ,而将彝族的东 、北 、东南和南部四个支系识别为另一个民族 。这样做也是具有科学依 据的 。在这个问题上 ,我并不认为哪种分类就对 ,哪种分类就错 ,而是想指出 :分类是可以有其灵活性 、随意性和专断性的 。总而言之 ,笔者完全承认 ,民族一词和民族识别均有其科学基础和科学原则 ,不过 ,像各种 分类学一样 ,选择的标准常常受到使用因素的影响 。其实 ,在某一范围之外 ,可能还有其他的 分类办法 。二 、关于族体认同意识的几点补充对于李教授的第二点和第三点批评 ,笔者是有所保留的 。李教授在文章中所提供的各种材料 ,实际上无法证明民族层面上的意识 ,比如说 ,彝族的认同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甚或更早时 就已经存在 ,且见于社会中的各个阶层 。按最严格的科学标准而言 ,这一论点既难以证明 ,也难以否定 。我们无法回到那个时期 ,而那个时期的民族识别和社会历史调查资料又较少涉及 意识问题 。当时的调查者沿用的是苏维埃学派的理论和观点 ,不太重视意识问题 ,而把调查的 重点放在语言 、文化特征以及历史来源和血缘关系上 。但是 ,根据近 20 年来的实地调查资料 , 我们可以质疑李教授的这一论点 。以下 ,我同样以彝族为例来说明我的看法 。我在论证中的基本原则是 ,我们的确可以假定族体认同的取向是随社会和交通的发展而从小到大的 。民族层面的族体认同自 1950 年以来只能日益加强 。对于这一点 ,李教授也是同 意的 。从这一原则来看 ,如果说现在还有一些小群体的老百姓不接受他们的民族认同 ,那么 , 可以推测 ,上世纪 50 年代这类例子不可能少于现在 。以下是笔者在 80 年代和 90 年代接触到的一些事例 :对于李教授在文章中提到的分布在米易县横山 、普威两地的彝族支系亚拉 、纳苏 、阿布 ,笔 者曾于 1993 年做过短期调查 。除了普威和横山之外 ,我还调查了地处深山的麻隆乡 。我的调查结果不同于李教授所援引的叶大槐 、陈显寰报告所谈的情况 。 这里 ,我想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横山与麻隆的亚拉 ,他们是绝不认同于彝族的 。我曾走访过十多个亚拉村民 ,其中 没有人认为他们和附近的诺苏是一个族体 。其主要原因有三 : 其一 ,语言及风俗习惯不同 ; 其 二 ,彼此不通婚 ;其三 ,据说该地区的原住民是亚拉 ,汉族是后迁来的 ,而诺苏迁来得最晚 。根据我们所了解的诺苏迁徙史 ,这种说法应该近于事实 。第二个例子涉及到云南的撒尼人 。直 到上世纪 90 年代 ,撒尼人在石林公园和昆明街头所卖的刺绣工艺品 ,还都绣有“撒尼族”三个 字 。第三个例子是我所调查过的攀枝花平江乡和福田乡的“水田”,他们在 1988 年时还不认同 于彝族 ,到了 1994 年 ,虽表示可以接受彝族的民族成分 ,但却很少主动使用 。笔者同意李教授在这一问题上的另一个看法 ,即 :认同不是单一的 ;有时 ,同一群人可以有 参见 Bradley , David ,“Yi”, in Jane Leary and Carl Robino eds. , Facts About the Worlds Languages ,pp . 826 - 829 ,New York and Dublin : The H. W. Wilson Company , 2001 。 参见叶大槐 、陈显寰: 米易县“亚拉”、“阿布”、“塔直”、“尼罗”等少数民族的调查,李绍明 、童恩正主编: 雅砻江下游考察报告,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 ,1983 年 。38再谈“民族”与“族群”不同层次的认同 。有些诺苏有自己的家支认同和阶层认同 ,以区别于本群体内的其他家支和阶层 。同时 ,他们又有共同的诺苏认同 ,以区别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 。此外 ,还有些诺苏有 一种“少数民族”认同 ,以区别于汉族 。诺苏人中就有一句话 ,叫作“穿裙子的是一家”。在他们看来 ,传统上只有少数民族才穿裙子 。按诺苏核心地区的学者所言 ,辨别是不是诺苏人的依据只有一条 ,即能否背诵家支谱系 ,能背诵者即为诺苏 ,不能背诵者即不是诺苏 。诚然 ,由于各地 的情况不同 ,诺苏人的这种族群认同也不一定适用于其他支系 。总之 ,我们不能否认 ,在有的情况下“民族”可以成为认同的对象 。但是 ,在上世纪 50 年代 或更早的时期 ,这种情况不大可能存在于西南地区的许多民族中 。50 年代以后 ,民族层面上的认同逐渐从精英向老百姓普及 ,并由此得到加强 。笔者撰写的从族群到民族一文 ,描述的 就是这一过程 。三 、关于“民族”与“族群”的辨析李教授在文中对我的批评涉及到我在从族群到民族一文中所示的表格 (见下表) :“族群”与“民族”两词语的基本比较族群 ( Ethnic gro up)民族 (Minzu)西欧/ 北美的概念地方语境 平民百姓 主位 主体性 流动性中国/ 俄国的概念国家语境 精英 客位 客体性 固定性该表中所涉及的项目较多 ,现分别解释如下 :表中的“西欧/ 北美”与“中国/ 俄国”这一组概念 ,涉及语境问题 ,也涉及翻译问题 ,下面还 要谈到 ,这里暂不叙述 。表中的“地方语境”与“国家语境”以及“平民百姓”与“精英”这两组概念 ,与上文所谈到的 认同过程相关 。我们知道 ,华夏文明很早就有对周边族群的记录和分类 。中国的学术和政治传统很早就用某些较大的类别概念对不同族群加以归类 ,如 : 先秦时期的东夷 、西戎 、南蛮 、北 狄 ,汉代的南蛮 、西南夷等 ,以及帝制晚期的苗 、瑶 、蛮 、夷等 。但是 ,这些类别和观念并未进入各族体的地方语境 。譬如 ,清代官方文献和苗蛮图册上都有“猡猡”的称谓 ,其语义包括现在 称为彝族或彝语支的许多小群体 。但是 ,除了个别参与科举制度或与官方接触较多的精英外 ,绝大部分“猡猡”并不知道自己被称为“猡猡”。李教授本人和其他中外学者都承认 ,彝族的任 何方言中都不存在涉及整个彝族的统称 。这一例子可以解释国家语境与地方语境之间的差 别 。在这方面 ,平民百姓与精英之间的主要差别 ,乃在于前者参与的是地方语境 ,而后者则是同时参与地方和国家这两种语境 。表中的“主体性/ 客体性”这组概念 ,是最为关键的一项内容 。这里 “, 主体性”指的是族体 成员如何看自己 ,而“客体性”则是从局外人的眼光来看一个群体 。“民族”是通过识别而加以39民族研究2002 年第 6 期确定的范畴 ,而且 ,是由外人用客观的标准来定的 ,有关族体的自我观念并不构成这一标准的主要内容 。我们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 ,由客观标准所确定的范畴并不一定与自己心目中的 范畴相吻合 。需要在此指出的是 ,从本质上讲 ,这一区别并不是一个大小或层次的问题 。在50 年代或更早的时期 ,地方语境远比国家语境小 ,出自地方语境的主体观念的范畴自然也比 出自国家语境者小 。但这种情况不是一成不变的 。经过 50 多年来的发展 、教育和宣传 ,最初具有客体性 、出自于国家语境的“民族”(具体表现为彝族 、哈尼族等) ,也进入了地方语境 ,从而 具有了主体性 。这一过程 ,就是笔者在从族群到民族一文中所叙述的主要内容 。关于“民族”与“ethnic group”的翻译问题 ,中外学者已达成共识 : 在讨论族群性问题的具体 语境里 ,汉语中的“民族”与英语中的“ethnic group ”很难对译 ; 在抽象的意义上 ,二者所指涉的 对象在内涵和外延上也是不一样的 。对此 ,我们无需在此详加讨论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在于 :将英语中的“ethnic group”这一表述译为汉语中的“族群”一词 ,是 否完全符合原意 ? 如果符合的话 ,则“族群”一词就应包含诸如地方语境 、平民百姓用语 、主体 性与流动性等特征 。然而 ,我认为 ,我们人类学者不应当过于强调汉语中的“族群”一词所表示 的意思是否一定符合英文中“ethnic group ”的原意 ,而应当考虑对“族群”一词做出其他可能的 界定 。例如 ,我们可以将“族群”视为地方语境中的概念 ,而不一定赋予它自我认同 ( 主体性) 、流动性等特征 。对一种概念的界定不可能也不应当仅仅由一批学者所垄断 ,它应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 自然 ,在不同语言的对译中 ,我们更不能认为用来对译的术语必定是完全达意的 。这里 ,我们 又面临另一个难题 :对“族群”和“民族”的比较与对“ethnic group ”和民族的比较是否为同一种 类比 ? 如果是的话 ,则本文在前面所做的比较起码可以作为讨论“族群”一词的一个起点 。否则 ,我们就必须考虑另外两个问题 :第一 ,在中文语境里 “, 族群”一词经历了哪些变迁 ? 第二 , 如果中文里没有可与“ethnic group”完全对译的概念 ,那么 ,我们应当如何促进中外学术界对中 国社会群体关系的共同理解 ?以上 ,笔者一直在试图梳理自己与李教授在“民族”和“族群”这两个概念上的共识与分歧 。 笔者认为 :建立在科学意义上的分类学并不是完全为反映客观现实而设立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分类有时是为了操作上的方便 。另外 ,在对特定术语的理解上 ,我们应当考虑到 ,在不同的 语境里 ,它们所具的意义可能也有所不同 。责任编辑李彬 参见郝瑞著 ,巴莫阿依 、曲木铁西译: 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 中国西南彝族社区考察研究,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260 283 页 。40Contents , Abstracts and KeywordsAn Analysis on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Lagging Behind Urbanizationi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Jiang Bin (18) AbstractIn the conditions of perfect market economy , essential factors of production would centralized automatically toward urban centers , and urbanization would thus become the inevitable trend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 In China , where market development lagged behind , urbanization should play an even more important role in centralizing the essential factors of production. Nevertheless , urbanization lagged behind greatly in ethnic areas on account of the restriction of various elements. And this , in turn , brought about a lot of problems , such as the serious contradiction between population and land , the difficulty in transferring the surplus labor force in rural areas , the increased cost and decreased effec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 the disadvantage in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and so on. Therefore , active urbanization policy 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ethnic areas and to make the centralizing effect of the essential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 full play.Key wordsurbanization ; labor force , the transfer of ;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industrialstructure .Urbanization Strategy i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of North western China :Model Choice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Gao Xinca i and Mao Sheng wu (26)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iz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of western China and sums up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theoretical studies. Then , from the angle of speeding up the market development , it discusses the strategy of market - oriented plural urbanization and the way to make it realized in specific regional context . The paper underlines the orientation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nd market mechanism , with its discussing range covering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 the rural - urban land circulation system ,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 the population policy and the legal arrangement in the system of municipality establishment .Key wordsethnic minority regions , in northwestern China ; urbanization ; institutionalinnovation.Re - Thinking ”National ity”and ”Ethnic Group”: A Response to ProfessorL i Shaoming Stevan Harrell (36)Abstract In his paper entitled ”An Approach to the Ethnic Theory from the Identity of the YiNationality ,”which was published in Minzu Yanjiu ( Ethno - National Studies) , No . 2 , 2002 , ProfessorLi Shaoming disagrees with some viewpoints I have put forth in my previous articles. And he exemplifies the Yi , a people on whom we both have conducted researches. As a response to Li Shaomings paper ,107Ethno2National Studies , No . 6 , 2002this article deems that some of his arguments can be accepted while others involve different approaches toethnicity theory and so remain to be further discussed.Key words nationality ; ethnic group ; Yi , the nationality.A Revie w of the Field work on the Tujia People Huang Boquan (41)AbstractFieldwork is the main method applied in ethnological studies. This paper makes areview of the fieldwork on the Tujia people conducted in previous stages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eldwork in each stage . In this way , the general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fieldwork in Chinese ethnological studies could be shown.Key words fieldwork ; Tujia , the nationality ; ethnology.Ho w Yingpanpo Market Ca me into Being and Developed Yang Zheng wen (51)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raditional costume trading market near Yingpanpo in Kaili ,Guizhou Province . Also , it reveals the conscious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by the local ethnic group s and its special forms in the conditions of market economy.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existence of the market has both intensified the commodity consciousness of the local ethnic group s and protected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Thus , on the one hand , the market has promoted the collec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costumes on t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双十二战略解析
- 双十二服装营销全攻略
- 2007年上海高考英语真题及答案
- 《仓储管理实务》课件
- 幼儿园小班科学《水果百宝箱》课件
- 2025合作伙伴委托培训合同
- 2025聚氯乙烯塑料地板铺设合同
- 《夜晚的霓虹灯》小学语文课件
- 外贸单证商业发票课件
- 2025智能家居装修设计合同范本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4版)宣传海报
-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名师全册教案合集【word版】
-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周期性运动
- 一年级10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题
- 《特殊教育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 农田水利渠道灌溉节水改造工程设计施工方案
- 《宿舍楼安全评价》word版
- 石油知识-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 承包商(外来施工人员)入厂安全培训教学内容课件
- 心脑血管疾病基础知识-课件(演示)教学文案
-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实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