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国70周年征文5篇_第1页
庆祝建国70周年征文5篇_第2页
庆祝建国70周年征文5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庆祝建国70周年征文5篇【篇一】1938年我出生在江苏省的一个农民家庭,全家九口人,十亩地,靠父母精耕细作和节俭持家,一家人勉强维持生活。尽管生活不宽裕,父母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坚持送两个儿子进学校读书。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提高,我依靠政府的助学金顺利读完了初高中。高中快毕业时,眼看我的学习生涯就要结束了,一个农村孩子哪有钱进大城市读大学?这是连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正当我极度苦闷和迷茫时,1958年毛主席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大学从此向工农子弟敞开了大门。当时我的梦想就是报考江苏师范学院,将来当一名农村中学教师。一天班主任老师让我修改第一志愿,推荐我报考北京的外交学院,我高兴极了,毫不犹豫地听从了老师的建议,由此开始了我的幸福人生。1959年我怀着无限的喜悦,第一次坐火车离别家乡,只身来到向往已久的祖国首都,迈进了高等学府的大门。五年大学学习期间,没有花家里一分钱,国家包吃包住,每月还发零花钱。小学时,我是少先队大队干部,老师介绍我第一批加入了共青团。中学在团组织的教育、培养下我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进入大学,我对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感情无以言表,我勤奋学习准备日后报效祖国。1962年大学三年级时,我因品学兼优被第一批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我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入党誓言,牢记党的教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64年新中国与法国正式建交,10月两国互派留学生。中国政府从全国挑选出21名青年外交干部和青年法语教师赴法进修,我刚刚大学毕业,就万分荣幸地被选定为其中一员。我们这些新中国的第一批留法学子没有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始终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法勤工俭学为榜样,学习雷锋精神,要革命化不要特殊化,时刻想着与国内青年的生活水平保持一致。我们自觉将法国政府颁发的优厚奖学金的大部分上交给国家,只留下必要的生活费,没有人买手表和照相机等高档消费品。66年回国时,每个人又把结余的生活费交给了大使馆,行李中只是多了沉重的书籍和各种资料。文革结束后,我两度出任我国驻两个非洲国家的外交官,致力于广泛宣传中国和培育中非人民间的传统友谊。后来回到外交学院任教,先后多年担任法语教研室主任、外语系主任。我在教学中一贯认真负责,坚持教书育人,不断创新,曾创造出全国一流的法语教学水平,因我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荣获过国务院特殊津贴。而今令我欣慰的是:我的学生都已成为外交部的高级外交官,他们在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从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成长为高校的一名外交教育工作者,完全归功于党和国家的教育和培养。是党和国家供我读书,送我进大学,出国留学。我永远铭记这一句话:生我是娘,教我是党。是党提高了我的思想觉悟,教会了我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我是我们村第一名大学生,唯一的全家双大学生和唯一的出国留学生。我们家还是祖孙三代留学生:我上世纪60年代赴法国进修,我二女儿在法国攻读了硕士学位,我的大孙子去年作为北大的交换生赴英国留学。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和我们全家今天的一切。我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苦难、新生、发展和强大。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强盛,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今年是新中国70华诞,我为有幸生活在这一伟大时代感到无比骄傲,无上荣光。【篇二】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家作为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伴随祖国一起走过的这70年,是充满欢笑和感动的70年。而对于祖国的印象,我们三代人有三个不同的“标签”。“40后”的中国印象百废待兴,顽强之国。爷爷是“40后”,当时的中国刚经历战争的洗礼,千疮百孔,又充满希望。爷爷爱回忆那段艰辛的岁月,那个时候,吃不饱穿不暖是常事,但他仍然坚信读书改变命运,他热爱学习,每周徒步往返50公里仍坚持去上学。爷爷常说,“那个时候大家都苦,我一年四季穿的都是同一双鞋,班里有同学更苦,一年四季都是打赤脚上学,但是大家每天都乐呵呵的,因为大家都相信只要认真学习,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后来爷爷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问起爷爷为什么要选择当老师,他这样回答我,“我当年读书的时候就在想,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回来教书,让娃娃们都有机会成才,回来建设家乡。”爷爷也常用这个教育我要认真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要辜负了无数先辈受过的苦难,爷爷的话朴实而充满力量。“60后”的中国印象勤劳致富,制造大国。爸爸是“60后”,正赶上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那时候中国开始快速发展,出现一批“下海”热潮,爸爸也随着潮流南下,开启了自己的奋斗人生。说起这段往事,爸爸是怀念又感慨的,那个时候大家兢兢业业、吃苦耐劳,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工作,坚信勤劳就能致富。当时的东莞、深圳、无锡等地各种制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madeinChina”开始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记得小时候,爸爸给我带过一个小熊玩偶的礼物,他特别骄傲地告诉我:“这是我们做的,是要出口到外国去的,现在外国好多东西都是我们中国做的。”当时小小的我觉得特别自豪,中国制造得到了世界的认可。“90后”的中国印象创新发展,科技强国。我是“90后”,出生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亲身体验了从实体店到电商平台,从现金支付到手机支付的巨大变化;亲眼见证着中国从“4G”到“5G”、从遥感机器人到人工智能的科技领跑。中国在这短短20多年,依靠科技创新,跑赢了许多国家,追平了许多历史。许多和我一样的“90后”,已经投身到了新中国的科技发展中,“火箭专家于新辰、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种植万亩牧草的王祉翔和他的90后团队、利用网络直播让山货变网红的女村官和倩如、将锔瓷工艺创新发展的新匠人徐文华”他们挑起了科技创新的大梁,能和他们一起见证中国科技的腾飞,与有荣焉!70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70年的岁月变迁,见证了祖国的蓬勃发展;70年的峥嵘旅程,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壮秀历史。能和祖国一起走过这70年,我和家人都感到光荣而自豪,未来,我和家人会继续记录祖国发展的点点滴滴,把中国故事一代代传扬下去。【篇三】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33年我还未出生,不曾见证,后37年我与新中国共同成长,见证了祖国的不断强大,见证了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改变,虽然身边的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一直没变的,是那一份对于工作执着的“传承”。1982年,我出生在四川眉山的一个小山村,我们那个地方很贫穷,但是我们镇却有着与现实不符的名称富牛镇,富牛镇也叫烂泥沟,从字面上看就能体会那是一个多么贫困的地方,我正是出生在富牛镇的一个小山村广佛村,听母亲说,是一名“赤脚医生”接的生,当时母亲难产,幸好母亲常年做农活身体“强壮”,不然我就见不到她了。百年老校,我儿时美好的“记忆”。1985年,由于父亲是名人民教师,我和母亲从农村来到了县城,来到了父亲工作的地方,四川眉山中学,该学校始创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名为眉州中学堂,1952年更名为四川省眉山中学校,1960年被省教厅确定为省重点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儿时我就生活学习在这里,那时学校里树木茂密,进门左右两个假山池,池内喂养着红鲤鱼,操场旁边有个大池塘,池塘旁的桑葚树结出的桑葚个大味甜,在这里我居住了26年,但父母至今仍居住在这里。依稀记得,刚来时我们一家居住在池塘边的一间小平房里,那时学校还有锅炉房,母亲就在锅炉房烧开水,后来,我们搬进了学校的四合院,那时我们家有了第一台电视机,14寸黑白电视机,我高兴不已,晚上守着观看射雕英雄传。在四合院住的日子,我最喜欢用冬寒菜汤拌饭,因为汤汁是紫色的,十分好看,我时常端着饭碗,抬根小板凳坐在门口吃饭,也许是“显摆”,也许是习惯,现在已记不清,却仍然记得虽然没有肉,但是饭菜是可口的。现如今,该学校已搬迁新校址,学校也卖给了一所公立中学,儿时的房屋、池塘、树木都已不在,唯一留下的是当时学校办公的那排平房,历经好几十年,风雨不倒,估计是为了纪念。半百老人,我始终追寻的“身影”。父亲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现已退休,半百老人,19岁当民办教师,在老家农村教书,后考试师范校,毕业分到四川眉山中学,从教师转为行政,用一己之力撑起来我们这个家。儿时,总觉得父亲很忙,那一排至今仍保存的办公平房,夜晚都有父亲的身影,我当时很不理解,为什么父亲不陪我玩,整天都这么忙,渐渐地,我慢慢懂事后才明白,父亲是因为母亲没有工作,一人工资微薄,只能夜晚写文章挣稿费补贴家用,尽自己最大努力给我和母亲更好的生活。父亲是个工作狂,在自己履职的几个学校,都是兢兢业业,成绩突出,就连他从校长职务上“突然”走下时,虽然心有不甘,但仍然没有停下为教育事业做贡献的脚步。现如今,我也工作15年了,并且在市级部门,也许受父亲影响,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性格沉稳,不拍领导“马屁”,我向组织提要求,默默无闻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干好每件事,并且也追寻着父亲的“身影”,坚持写作,现在不用挣稿费补贴家用,写作只为兴趣,也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学龄儿童,我努力成为的“榜样”。如今我也为人父,有个即将上二年级的儿子,由于我被组织选派到四川藏区援藏驻村,现已“服役”一年,陪伴儿子的时间较少,虽有愧于他,但我希望我这两年能影响到他,努力成为他以后的“榜样”。前段时间,由于脱贫攻坚国检完成,组织给予我这一年来难得的一次休假机会,我回家陪伴了儿子几天,每天陪他做作业,我也每天写一篇文章,儿子每天都会问我,你也有作业啊?我就会跟他讲他爷爷年轻时写文章挣稿费补贴家用的故事,也会跟他说我为什么写文章。因为儿子数学较好,一直都是100分,语文不太好,上期只得了96分,已经暴露出对语文的兴趣减退。虽然我和他妈妈给他加了很多语文方面的额外作业,目的想提高他的语文水平,但是由于他心有抵触,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我想通过我自己“以身作则”,用自己写作来提醒他学好语文的重要性,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他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我始终在努力让自己成为儿子学习的榜样,一直在学习,一直在路上。【篇四】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生活的必答题。央视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展现出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让每一个吃货流连忘返、垂涎欲滴。新中国即将迎来70岁华诞,在这70年的光阴里,我们的饭桌上也悄然发生着变化,食物从无到有、从差到好、从外到内、从简到繁,不同年代饭桌上都留下了特定的印记。爷爷、父亲和我,三代人,跨越了祖国70年光辉历程,从吃饱到吃好,见证了三代人舌尖上的岁月。(图片来源网络)爷爷年代的饭桌上,吃饱是一件奢侈的事。爷爷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八年抗日战争才开头,国内战争不断、硝烟四起,虽然贵州省处于内陆省份,不是战争的主战场,但是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依旧很苦,吃不上饭是常有的事,吃饱饭更是一个奢侈的梦想。时代楷模黄大发的家乡曾传唱着这样一首民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吃饭的困难可见一斑。记忆中的爷爷对于吃饭总是很节约,还记得小时候吃饭把米饭掉在了桌子上,爷爷都会让我捡起来吃了,每一粒米都舍不得浪费,每年秋收以后,爷爷总在收割以后田地里转悠,每次回来手里面都握一把稻穗,总是严肃地对我说:“农民就要珍惜庄稼,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后来日子越来越好,但是爷爷在饭桌上依旧那么“吝啬”,每一盘剩菜都舍不得倒掉。长大懂事以后,爷爷给我回忆起一段往事,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时候,农村生活十分困难,十家有九家都揭不开锅,很多人出去讨饭为生,他指着对面一户邻居对我说,那户人家的老人就是在哪个时候被饿死的,我们家因为勤快加上往年节约下来的余粮,勉强度过那段苦日子。饿死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至今想象不到,小时候的我只要肚子咕咕叫,就感觉难以承受,更别说饿到生命的尽头。爷爷他们那一辈在舌尖上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也教导我懂得了粮食的珍贵。(图片来源网络)父亲年代的饭桌上,吃饱成为了一件常事。父亲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的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家有余粮不再是梦想,红米饭、苞米饭逐步退出饭桌的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大米饭。父亲时代饭桌上相比爷爷那阵,要丰富很多,应季的蔬菜都能准时出现在饭桌上,时不时还能吃上一两顿猪肉,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父亲给我说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我们家每年都会杀上一头过年猪,有时还要杀两头,至今一年也未曾间断过,现在过年杀猪可能就是图个热闹,没什么值得期待的,毕竟新鲜猪肉随时都能买到,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过年能杀猪,是一件足以让周边邻居羡慕不已的事情,年夜饭上的“硬菜”也全靠它。说起父亲的厨艺,那确实很一般,母亲在家的时间他几乎从来都不会做饭,他做饭菜总是被我们“嫌弃”,自己却感觉良好,大口大口的吃,时不时还夸奖自己厨艺两句。小的时候,三菜一汤是家里面吃饭的标配,吃饱饭更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情,只要不浪费,吃多少都可以,爷爷他们吃饱饭的愿望终于在父亲这一辈的年代得以实现。我们这代的饭桌上,吃好成为了舌尖上的追求。就如舌尖上的中国展示的一样,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一年四季,中国人饭桌上的美食交替更换,湘菜、川菜、粤菜、鲁菜等菜系都能出现在百姓的饭桌上。我是属于九零后的一代,从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从未对吃这个事情犯过愁,吃上大米饭已经成为了饭桌上最低标准,顿顿有肉不再是过年时候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吃饱已经不是目标,吃好成为了我们这一代的追求。新时代饭桌上的丰富程度,已经达到足不出户尽享天下美食地步,通过网络渠道,利用一系列的手机APP,异国他乡的美食可以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出现在自家的饭桌上。舌尖上的安全也是我们这一代更加关心的问题,原产地、品种选择、耕种方式、农药残留等因素都是考量的重要指标。相比老一辈的饮食观念,我们年轻一代对于吃的追求更加精致、细致,不再有吃不饱、吃不好的担忧和顾虑,更加注重饮食的科学配比,营养合理搭配,不将就、不凑合,严把“吃”字观,逐步养成了健康的饮食观念。70年的岁月,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不断的实现。饭桌上的变化见证着祖国的成长和繁荣,舌尖上的中国彰显着14亿人民的生存智慧和生活价值,也是新中国发展征程中的历史印记。中国饮食根植的文化渊源,通过70年的沉淀和洗礼,向世人讲述着更具味道的中国故事。【篇五】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满载着岁月的契机和积累,每一个关键点的沉淀,都是一段珍贵的传承,都是一次崭新的出发。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1979年的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人以清醒、深厚、高度的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