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中国古代的灯古代灯文化概述图.doc_第1页
趣说中国古代的灯古代灯文化概述图.doc_第2页
趣说中国古代的灯古代灯文化概述图.doc_第3页
趣说中国古代的灯古代灯文化概述图.doc_第4页
趣说中国古代的灯古代灯文化概述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趣说中国古代的灯 古代灯文化概述 图咏灯 李昇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灯,照明用品,泛指可以照亮的用具。人类远古时代用火把照明,后来有了蜡烛和油灯。在古时“烛”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用于执持的已被点燃的火把,称之为烛;放在地上的用来点燃的成堆细草和树枝叫做燎,燎置于门外的称大烛,门内的则称庭燎。有光明的地方,就有人类文明。数万年前,人类就已经懂得使用自然之火来御寒、烧烤和照明。三千多年前,人类开始使用简单灯具承载火烛,书写文明史。从粗糙的石灯到青铜灯,陶瓷灯到现代的电灯,灯具的历史变迁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缩影。中国的灯具就使用的燃料而言,分膏灯和烛灯,即后世所言的油灯和烛台;就功用而言,分照明灯和礼仪灯;就形式而言,分座灯、行灯和座行两用灯!灯和灯字究竟起源于何时?西周时“烛”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用于执持的已被点燃的火把,称之为烛;放在地上的用来点燃的成堆细草和树枝叫做燎,燎置于门外的称大烛,门内的则称庭燎。中国的灯具,最早见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灯起源于火的发现和人类照明的需要!中国现存最早的火把灯具出于战国,在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说明战国时已出现“镫”这个名称了。在周代,“镫”、“登”通用,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豆笾,瓦豆谓之登。” 徐铉曰:今俗别作灯,非是,晋郭璞云:礼器也。古人把“镫”称灯,应是字义的假借。豆,是商周时期的一种饪食器,用以盛放腌菜、肉酱等的器皿,也是古代的礼器,多用青铜、陶瓦所制。而陶豆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在战国的墓葬中,就可以看到一种盘底中央呈*状突起可插灯芯的细把陶质豆,它就是当时的照明器具,也是我国古代灯具的主要形式之一。从追溯豆灯的历史,去理解“镫”字的产生,我们就不能不看到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光明的同时,为灯具命名的思维性与创造性。据考古资料,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成型的灯具出现,在史书的记载中,灯具则见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周礼中亦有专司取火或照明的官职!灯作为照明的工具,实际上只要有盛燃料的盘形物,加上油和灯芯就能实现最原始的功用!而具有一定形制的灯的出现,则是人类将实用和审美结合的成果!早期的灯,类似陶制的盛食器“豆”!“瓦豆谓之登(镫)”,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虽然形制比较简单,却奠立了中国灯的基本造型!此后经青铜文化的洗礼,灯和其他器物一样,在造型上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创造了中国灯艺术的辉煌!从春秋至两汉,灯已经脱离了实用的具体要求,成为特定时代的礼器,“兰膏明烛,华灯错些”,折射了所在社会政治的规章法度!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灯开始取代了此前的青铜灯!而由于青瓷灯造价低廉易于普及,具有一定造型和装饰的油灯开始为民间广为使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南京清凉山吴墓出土的三国青瓷熊灯,浙江瑞安出土的东晋青瓷牛形灯,山西太原出土的北齐瓷灯此后直至隋末唐初,新材质不断运用到油灯的制作中,铜、铁、锡、银、玉、石、木、玻璃等,而且品种繁多!由于唐代经济的繁荣,实用兼装饰或纯装饰性质的灯开始大量出现在宫廷和灯节之中,像灯树、灯楼、灯笼、走马灯、松脂灯、孔明灯、风灯等!这些新的灯具或灯俗烘托了那个时代盛世,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秦始皇陵地宫“人鱼膏”长明灯 秦始皇陵地宫中长明不熄的“人鱼膏”,至今仍是一个谜秦始皇陵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皇陵!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陵地宫内“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人鱼膏”,顾名思义是用人鱼熬制成的油膏,放在地宫中供照明之用!但人鱼是指什么鱼呢?至今仍是一个谜!妒芳羌狻芬旃阌镌:“人鱼似鲇,四脚!”异物志载:“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即鲨鱼)!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家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根据上述记载的描述,有人以为“人鱼”就是俗称的“娃娃鱼”,学名为“大鲵”!不过,此说并不为其他学者所赞同!据太平御览引三秦记载;“始皇家燃鲸鱼膏为灯!”于是,有人认为,所谓的人鱼膏,或实为鲸鱼膏!由此推测,秦始皇陵地宫中照明所用的是以鲸鱼脑油制成的蜡烛!以鲸鱼脑油制成的蜡烛,其能量每小时可燃7.78克,每立方米的鲸鱼脑油可燃五千天,足够保证地宫中“不灭者久之”的需要!若再联系异物志所云人鱼“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锯材本人!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的特征,人鱼似乎就是鲸鱼!“人鱼”究竟是娃娃鱼,还是鲸鱼?人鱼膏到底是由娃娃鱼提炼的,还是以鲸鱼脑油制成的?实难断定!“孔明灯” 相传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孔明灯”,相传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算起来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最早的孔明灯的作法是:用很细的竹篾做成灯笼架,四周和顶上都用薄纸糊严,只在底部留个圆口!在灯笼下面挂上松脂,点燃松脂后,灯笼就会升上空中!由于灯笼里有火光,古代战争中,曾经把它作为夜间军事行动的信号,如同现代所用的信号弹一样!十八世纪时,法国有人发明了热气球,就是用比较结实的材料,作成一个特大的气球,在气球下面加热,使热气充入气球,气球就能升到高空!如果在气球下面挂个吊篮,里面便可以乘坐人!热气球的原理与孔明灯的原理是一样的!孔明灯在中国发明,后来逐渐传到海外!比如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庆典中,就有点放孔明灯的习惯!孔明灯升空后,人们无法掌握其去向,只好随风飘送!如果孔明灯没有熄灭就掉落,可能引发种种灾祸,为此,马来西亚从今年2月开始,基于燃放孔明灯对公众安全构成威胁,全面禁止燃放孔明灯!“省油灯” 自唐代始,一句“不是省油的灯”流传至今生活中有一句俗语“不是省油的灯”,便是来源于唐代邛窑创造发明的省油灯!唐、五代时期,全国不少名窑的产品都具有实用性与艺术性统一的风格,但邛窑的一些作品,却有很高的科技含粒楷体现了实用性、艺术性、科学性三者的统一!最典型的就是享誉古今中外的“省油灯”! “省油灯”的描述却用了一百多个字!不仅对“省油灯”的形状作了具体描绘,而且对其节省燃油的科学原理和社会影响作了表述!在此之前,不少相关史料也都有记述,例如,陆放翁全集斋居纪事曰:“照书烛必令粗而短,勿过一尺!粗则耐,短则近!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载于宋史的老学庵笔记曰:“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盖夹灯盏也”省油灯的灯盏为夹层,中空!可以注水降低灯盏热度,减少油的过热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其实用性和科技意义,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影响深远!四川大学博物馆研究员陈德富先生在邛窑省油灯研究一文中指出:“邛窑省油灯所依据和运用的物理学理论,在南宋初年,就已是相当普及的了!同样的物理学理论,在西方是十九世纪中叶才被普遍认识,形成定律的!”元代的“气死猫”,是为防老鼠偷吃油而设计的内藏式灯中国油灯和中国的技术文明以及造型艺术息息相关,反映了科技的进步和审美的时尚!战国与秦汉时期的青铜灯具上已有能挡风调光的灯罩和能消烟除尘的导烟管,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和使用灯罩,最早解决灯烟污染的国家!为了节省燃料,宋代发明了夹瓷盏;为了防止老鼠偷吃油,元代设计了内藏式灯(气死猫);为了方便实用,明清时利用力学原理制造了台壁两用灯!陶瓷灯具是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普及范围最广的灯具!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认为,唐宋时期的省油瓷灯,预示了蒸馏冷凝水与蒸汽循环系统的现代技术!在审美的领域,战国时期出现的人物形灯以及汉代出现的动物形灯,把一定的造型引入到灯具的设计中,使之增加了实用性之外的文化内涵,而尺度适宜、结构合理、造型生动、装饰富丽,无不包含了审美的意境!明清之际青花和粉彩油灯成为新的时髦,明代的“书灯”陪伴了无数的书生,“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而此时的青花、粉彩,把绘画引入到装饰中,又切合了时代的风尚!灯也有文野之分,有宫廷和民间之别和其他事物一样,灯也有文野之分,有宫廷和民间之别!二千年前的油灯,显现了古代社会的贫富分化!穷人的灯是一片小瓦碟,贵族的灯则是做工精良的青铜器,有多至十五个灯盏的大型树状灯饰,也有维妙维肖的动物灯和人形灯!1968年出土的鎏金青铜人形长信宫灯曾经轰动世界,被誉为中国古代高超青铜器制造技艺和照明技术新成就的典范!而宫灯,则是与我国封建社会宫殿建筑相适应的特有的产物,最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灯具形式!直到今天,宫灯还在现代化的中式建筑中使用!我国古代的制灯工匠,在创造了各种以实用为主的照明灯具的同时,还结合民俗和民间艺术活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以装饰欣赏为主要目的的民间灯彩!“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词中,对当时元宵灯节繁华热闹的观灯景象所作的生动描写!那五彩缤纷的灯彩,宛若火树银花,恰似繁星雨点,飞流转动,翻腾起舞,争奇斗艳,美不胜收!APEC会议上的晚宴银烛灯 从原始人的篝火发展到燃油灯具,这是人类生活的一大进步!自从“洋油”输入中国,油灯的燃料从食用植物油改为燃煤油!直到19世纪由西方人首先发明了电光源,取代了传统的火焰光源!但是中国古典的灯具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