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研究.doc_第1页
竹山县“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研究.doc_第2页
竹山县“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研究.doc_第3页
竹山县“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研究.doc_第4页
竹山县“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竹山县“十三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研究竹山县经济和信息化局未来五年,是我县加快“十星高地、秦巴强县”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县加快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的黄金机遇期。根据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指导意见,为更好地推进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完成情况初步评价“十二五”以来,我县按照竞进提质、转型跨越的总基调,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战略,通过产业抓转型、企业抓扩张、项目抓落地、总量抓招商,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由资源型、内向型、粗放型向生态型、外向型、园区型加快转变。以潘口水电站、小漩电站全面投产发电和巴山食品、强生园、圣玉绿松石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建成投产为标志,竹山工业经济发展迈入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的重大转折新时期。1、科学转化优势资源,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按照“大力发展水电,科学转化矿产,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路,立足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生态矿产、生物医药“两绿两生”特色工业集群凸现。“十二五”期间,堵河梯级开发全面完成,潘口水电站、小漩水电站全面投产发电,龙背湾水电站于2014年10月份下闸蓄水,全县已建在建水电站38座,总装机近90万千瓦,绿色能源成为竹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产业。坚持集约集成、安全环保、循环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开发特色矿产,形成了以鑫荣矿业公司、闽胜矿业公司、秦家河矿业公司、女娲山绿松石公司等为代表的骨干龙头矿产开发企业35家。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目前已建成特色基地80万亩,基本形成了以加工有机茶、优质油、小杂粮、放心肉、山野菜、堵河水等农副产品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和以加工肚倍、黄姜、中药材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绿色食品和生物医药加工骨干企业发展到33家,巴山食品公司、强生园油脂公司成为鄂西北最大的花生油加工企业和茶油生产企业,天新医药公司是全国重要的没食子酸和单宁酸生产出口基地。工业经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步伐取得突破性成果,先后有圣玉集团、星梦茶业、中强(秦家河)钒业、强生园油脂、沛丰粮油公司等5家企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等区域性资本市场挂牌上市。2、实施企业成长工程,发展底盘更加坚实。坚持一手抓“铺天盖地”,一手抓“顶天立地”,大力实施“催生”、“育苗”、“助长”、“培优”四项工程,加快培育一批微小企业,壮大一批规模企业,发展一批亿元企业,打造“雁阵式”企业发展梯队。截止2014年10月底,全县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工业企业发展到195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2000万元的规模企业发展到36家。2013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80亿元,增加值26.3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期末2010年的39.4亿元、11.73亿元分别增长103%和124.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45亿元,增加值14.4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7.44032.6。今年1-9月份,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67.5亿元,增加值2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5.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1.4亿元,增加值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6%和16.5%。预计2014年,全县可完成工业总产值90亿元,增加值3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可完成产值53亿元,增加值17亿元。3、推进工业自主创新,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引进和新产品研发,每年完成的技改项目均在20个以上,企业自主研发内生动力进一步迸发。全县五年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25个,开发新技术、新产品151个。天新医药公司等3家企业成长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巴山食品公司成立了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鑫源皂素公司入选全市第三批“重点产业创新团队”,强生园公司等5家企业与大专院校成立了“校企共建研发中心”,30余家企业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40余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00余项实用新型设计获得国家专利授权。“竹山绿松石”、“竹山郧巴黄牛”、“竹山肚倍”、“竹山郧阳大鸡”等4个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竹山肚倍”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宝丰珠宝公司“女娲补天”商标、圣水茶场公司“圣水”商标和古牛泉酒业公司“古牛泉酒”商标获评省级“著名商标”;“圣水毛尖茶”、“圣水绿茶”、“竹山绿松石”、“珍源牌单宁酸”、“兆华山野菜”、“柳林腊肉”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4、扩大产业招商引资,发展方式趋于开放。自2011年以来,累计引进工业项目90多个,资金30多亿元,直接利用外资3000多万美元,外来客商在竹投资的企业达380多家,新的产业和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增强;汉江集团、小浪底建管局、京能集团、光恒集团、裕源食品、嘉麟杰公司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进驻竹山,成为我县新型工业化重要支撑。天新公司、秦巴钡盐公司、女娲山绿松石公司等一批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绿松石、板石、硫酸钡和林化系列产品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开放型工业格局基本形成。5、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多点支撑格局形成。按照“产城融合”目标,加快推进“一区多园”建设。宝丰工业园场坪续建工程、鱼岭生态工业园等正在进行场坪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通济沟现代商贸物流园物流中心正式开工建设。邓坪农产品加工园区内的友花窨茶开发项目建成投产,海丰渔业加工项目加快建设,基本实现“满园”目标。国际绿松石城60多家绿松石商户正式入驻经营,宝丰工业园已入驻企业4家。楼台石材产业园已入驻项目2个,1个已经竣工投产。全县工业园区面积已达2万亩,入驻企业已达68家,园区规模和块头不断扩大,工业经济向集中集成、集约集群方向发展。6、加快发展信息化,“两化”融合步伐加快。自2011年以来,全县新建成58个通宽带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社会信息化应用突飞猛进。已建成光缆线路6637公里,通达17个乡镇,上网用户突破31428户;程控电话总容量2.3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2万户;建成数字移动电话基站 460个,移动电话用户达到 24万户;建成了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公文交换为平台的商用密码网,接入86家县直单位,延伸到17个乡镇,实现了县直单位和乡镇全覆盖。全县已有22家企业成功融入由中国移动提供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鑫荣矿业公司、供电公司、自来水公司等企业加快信息化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方面的应用,工业信息化步伐加快。7、推进企业节能减排,经济增长质效更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要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能减排并重,加快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关停了治污不达标化工企业25家,立窑水泥厂、化工厂、木材加工厂6家,关闭矿山矿洞265个。在全市率先建成运营县级污水处理厂,天新公司、湖北银矿、秦巴钡盐公司、鑫源皂素公司分别投入1000多万元新建污水处理系统,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年均减少2%,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二、“十三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总体形势看,“十三五”时期我县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仍然复杂多变,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有利因素在不断集聚,另一方面错综复杂的形势也趋于常态。“十三五”时期,我县工业经济面临的主要机遇:从宏观层面看。一是随着国家一系列远近结合的宏观调控和稳增长政策稳步推进,“两化融合”、“四化同步”步伐加快,改革创新动力不断激发,发展方式转变有力推进,发展的内在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二是受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长期趋好和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回升等诸多利好因素影响,我县工业经济将继续保持稳走向好的发展惯性;三是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家、省、市实施的扩大内需、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引江补汉、秦巴片区扶贫开发、 “竹房城镇带核心示范区”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送水地区对接合作等都将为我县工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促进发展的项目支撑。从微观层面看。一是随着潘口、小漩、龙背湾三大水电站全面建成发电,嘉麟杰服装加工、赢德服装加工、裕国菇业农产品加工、金九堂中药饮品开发、海丰渔业公司水产养殖及鱼产品加工、圣水公司万吨茶品加工、亿达公司矿山机械生产、得胜循环矿业园建设等一批产业项目竣工投产,必将极大地壮大我县的工业经济总量,深刻改变产业结构,竹山工业将进入大发展、大跨越的加速发展期。二是伴随十竹路、谷竹高速公路的相继建成,制约我县工业发展的交通瓶颈将彻底打破,为我们工业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发达地区产业将加速向内地转移,加之我县产业基础好、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正处于工业化加快推进阶段,这为我们开展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一区五园”建成后,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将入驻园区,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大助推力和最大增长点。 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大的环境看,一是我国工业经济运行仍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制约经济回升的深层次矛盾仍未有效缓解,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多变;二是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然具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外需萎缩短期内难以根本好转;三是经济发展面临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不断增加,劳动力成本刚性上升,产能过剩问题又进一步突出,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从竹山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一是工业经济总量偏小。既缺少“顶天立地”的龙头企业,也缺乏“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特色资源开发转化不够,矿产、农特等特色资源项目少、规模小、利用率不高。产业布局分散,集中度不高,产品单一,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型初加工企业占总数的80%,对工业经济起支撑和带动作用不强,制约了规模经济和产业集中度提高。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装备水平低,工艺滞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带动辐射能力不强。三是工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五大特色产业对经济贡献份额比例失调,结构失衡。四是经济外向度低,对外开放、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力度不够。五是管理水平落后。市场主体综合素质不高,管理比较粗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任务还很艰巨。六是基础设施滞后于工业发展需要。我县地处秦巴山区,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制约了工业经济发展。七是“两化”融合程度偏低。全县仍有部分行政村尚未实现通光纤、通宽带,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大多数企业在信息化投入、普及程度、应用水平和技术运用方面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尚有很大距离。八是我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和主体功能区规划限制开发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加之国家加强新上项目市场准入审核,部分产业发展将受到限制,产业转型升级任务十分艰巨,发展与转型的双重任务长期存在。三、“十三五”时期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一)总体思路“十三五”时期竹山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为总基调,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总要求,以“壮大规模、提升实力”为总目标,加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着力产业招商引资,着力培育市场主体,着力调优产业结构,着力工业自主创新,着力两化深度融合,着力推进节能减排,着力加快产业升级、企业转型和工业增效,奋力实现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新跨越,为建设“十星高地、秦巴强县”提供首要支撑。(二)发展战略1、科学发展战略。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利用率,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坚持在加快发展中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工业增长与产业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与资源条件相适应,与环境容量相匹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2、产业转型战略。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以促进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升级为着力点,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产业层次,加快产业转型。3、产业集聚战略。突出整合、集聚、提升,以优势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和潜力产品为切入点,按照产业链的特点和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强化产业配套,加快产业引进和整合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行业关联度,逐步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集群产业。4、创新创优战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科技引领的方针,集聚创新要素,培育创新主体,强化创新服务,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夯实自主创新基础,加速构建起较为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形成产业核心竞争优势。5、开放推动战略。依托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机遇,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调整、以开放促发展,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合作,在发展配套中加速融入长三角,在融入长三角中确立产业优势,在充分进入中实现与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体系有机契合。6、项目带动战略。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对接国家产业政策,把扩大有效投入作为优化结构、拉动增长、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坚持向上争取资金、招商引资、激活民间资金和扩大融资“四资并举”,引进实施一大批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重大工业项目,促其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推进建设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的重点关联项目,谋划启动一批带动产业升级的项目,逐步形成富有生机活力的项目带动长效机制,着力增强工业经济持续发展能力。7、“四化”同步战略。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一体推进,实现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支撑工业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和“双加速”发展。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加快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步伐。8、园区集成战略。依据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产业关联全县、企业向园区集结,形成相对完整产业链、物流链,力争园区企业占全县工业经济份额达6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县规模企业数量60%以上。(三)奋斗目标1、经济总量目标。到202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增加值达到4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5%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76亿元,增加值达到24亿元,销售收入达到6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全面确立工业主导地位。2、产业培育目标。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生态矿产、生物医药“两绿两生”特色工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工业总产值95亿元以上,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8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其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力争达到10%以上。3、企业培育目标。着力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效益良好、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亿元企业和集团企业。到2020年,力争年销售收入过500万元的工业企业总户数达到30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达到70户以上,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以上,力争培育上市公司10户。4、工业投资目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十三五”期间,全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100亿元,年均增长25%;全县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年均投入达到2亿元以上。5、自主创新目标。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3个,湖北省名牌产品5-10个,湖北省著名商标3-5个。6、园区发展目标。到2020年,力争全县工业园区入驻企业户数达到100家以上,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7、节能降耗目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50%,重点工业废气排放达标达到80%。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年均减少2%以上。8、信息化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化传输通道,丰富其网络接入手段,逐步推进农村4M宽带入村,城区20M光纤入户,全县城乡实现基于2G+3G+WIFI的无线网络覆盖。力争到2020年,建成信息化示范村30个,发展“三屏互动”用户2000户,乡镇4G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力争竹山成为“湖北农村信息化示范县”。四、发展重点(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壮规模、增总量、调结构、增效益为目标,培育壮大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生态矿产、生物医药等“两绿两生”支柱工业产业,提升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构建整体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骨干地位突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1、稳定培植绿色能源产业。加快推进堵河干支流水能梯级开发,适时启动低值煤发电、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形成“一主、两辅、两补充”的绿色能源格局,即“水电能源为主,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光能为辅”的发展格局,打造全省重要的绿色能源引领区和南水北调清洁水源示范区。力争到“十三五”期未,绿色能源总装机达150万千瓦,年发电量20亿千瓦时,实现产业总产值10亿元,利税6亿元。水电能源。堵河干流梯级开发全面完成,适时科学合理开发鼓锣坪、高望滩、公祖河等支流小水电站。积极争取“引江补丹(从神龙架沿渡河调水经堵河补充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或从大宁河调水经堵河入丹江)”工程方案实施,争取“引江补丹”工程完成后,年调水量55亿立方米,竹山县境内堵河流域水能资源将新增装机100万千瓦,年增加发电量23.3亿度,水电总装机将达183万千瓦,年发电量将达53亿千瓦时,水电产业新增产值10亿元、税收可达3亿元以上。风电。投资40亿元,建设装机容量为40万千瓦的风电场。一是在柳林乡顺水坪20平方公里区域内,投资10亿元建设1个装机10万千瓦规模的风电场;二是在官渡镇与房县接壤的山脉延伸至九华山山脉40平方公里区域内,投资10亿元建设1个装机10万千瓦规模的风电场;三是在竹山西部以大庙乡、竹坪乡、秦古镇、擂鼓镇、得胜镇至圣母山一带与陕西接壤的山脉区域内,投资10亿元建设1个装机10万千瓦规模的风电场;四是在竹山北部以双台乡、楼台乡至野人山一带与郧县接壤的山脉区域内,投资10亿元建设1个装机10万千瓦规模的风电场。光伏发电。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来我县建设光伏发电项目。2、着力培植绿色食品产业。抢抓国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擦亮全省“四个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和首批特色农产品加工科技园“两张名片”,主攻堵河20万亩水面、400万亩山林生态产品、80万亩耕地农产品“三大板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全力打造邓坪食品、裕源食品、圣水绿茶、星梦红茶“四大产业集聚区”;着力培育“中国肚倍之乡”、“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竹山黑猪、郧阳大鸡、郧巴黄牛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堵河生态有机鱼”、“中国腊梅花之乡和国家腊梅自然保护区”五大品牌;大力开发有机茶、生态鱼、天然油、放心肉、小杂粮、堵河水“六大系列”产品,放大与京企“农超对接”效应,不断提升绿色食品产销水平。重点发展以下七大绿色食品加工业。茶叶加工。提升绿茶生产水平,扩大红茶、花茶生产规模,形成“三茶鼎立”局面。加快茶饮料、茶食品、茶多酚、茶工艺以及茶文化系列产品开发,力争到2020年,全县茶叶基地保有量达到20万亩,绿茶年产量突破1万吨,红茶、乌龙茶年产量分别达到5000吨以上,年产黑茶4000吨、茶砖2000吨、茶饮料5万吨,茶叶产业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争取“圣水绿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精制粮食加工。提升精制粮食加工水平,力争到2020年,年加工精制大米5万吨、杂粮米1万吨、精制杂粮1万吨、风味面条1万吨、自热方便米饭5000吨、休闲食品1万吨。油脂加工。年加工花生油2万吨、菜籽油3万吨、芝麻油1万吨、核桃油5000吨、茶油5000吨。畜禽产品开发。做大做强柳林腊肉生产规模,加快发展猪、牛、羊、鸡等畜产品冷鲜肉规模化加工、真空软包装熟肉制品和传统风味肉制品,形成畜禽产品年加工能力6万吨左右以上。蔬菜果品及酱制品系列开发。提高水果和蔬菜采后清洗、分级、预冷、保鲜、杀菌和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和冷藏运输比例。积极发展以罐头和果汁为主导产品的水果深加工,加快发展食用菌、山野菜等地方特色加工产品及蔬菜罐头、速冻保鲜菜、脱水菜、蔬菜汁等蔬菜产品,提升果蔬加工产品附加值。年加工山野菜2万吨,食用菌1000吨,“喻来福”系列酱制品1万吨。水产品加工。大力发展大鲵、小龙虾、高山冷水鱼、堵河野鱼等水产品养殖加工,形成品牌化产业,到2020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万吨以上。酒及饮料加工业。巩固果酒加工生产,利用粗粮、林果开发营养功能型果蔬饮料,利用优质杂粮生产啤酒及低酒精饮料。依托堵河优质水资源,开发纯净水、矿泉水、苏打水和茶饮料。3、精心培植生物医药产业。加快肚倍系列产品深度开发,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条。利用我县及周边丰富的黄姜资源,建设桥东生物医约科技园,开发羟基黄体酮醋酸酯、醋酸妊娠双烯醇酮等“甾体激素类药物中间体”,扩大黄姜系列产品生产规模。建设中药材基地5万亩,引进生物医药深加工企业2家,培植年产值过1亿元的生物医药企业2家。力争到2020年,生物医药产业年产值达到30亿以上。重点发展以下三大生物医药加工业。肚倍加工业。充分发挥我县肚倍产品加工技术国内领先、五倍子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的优势,扩大肚倍基地建设,继续做大做强珍源牌肚倍系列产品加工业,积极开发下游产品,使天新公司发展成为集科研、开发、原料药与成药互动的医药企业。力争到2020年,全县肚倍基地达到20万亩,年生产没食子酸、单宁酸各1万吨,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没食子酸和单宁酸生产出口基地。黄姜加工业。支持鑫源皂素公司引进资金和技术,加快黄姜深度产品开发,开发皂素下游系列产品,生产“甾体激素类药物中间体”。力争到2020年,黄姜产业年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中药材加工业。抢抓国家大力扶持发展中医药的机遇,立足黄连、党参、天麻、杜仲、黄芪、川乌、牛夕、木瓜、黄柏、红豆杉等名贵地道药材,开发系列养生、保健、疗病产品和食疗饮品。引进2-3家中药饮片生产加工企业,开展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材种植和提取、中药饮片的炮制研发,生产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溶液剂多种产品。精选党参等1-2个品种深度研发,培育竹山生物医药产业主打产品,提高附加值和科技品位。4、有序培植生态矿产产业。坚持“依法规范、合理开采、综合利用、安全环保、持续发展”的原则,紧扣绿松石转化、金银矿开采、铌稀土利用、钒资源开发等重点,突出矿山整治、技改扩能和招商选资、企业重组,全力打造以下六大矿业集群。绿松石矿业集群。按照“文玉一体、玉旅结合、玉商融合”的思路,加快“一城一园两基地”建设,建立绿松石质量检测标准体系,支持绿松石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加工基地”、“湖北省绿松石文化研究基地”建设,擦亮绿松石“灵秀湖北”对外宣传名片,力争到2020年,绿松石年产值达到50亿元、利税5亿元以上,努力建设全国最大的绿松石珠宝饰品加工基地、交易集散市场、文化创意源头、产业信息平台、产品研发中心,倾力打造享誉全球的“世界绿松石之都”。银金矿业集群。支持湖北鑫荣矿业公司上市,按照“内部挖潜,双向扩张,精益求精,打响品牌”的思路,在加大找矿力度、提升选矿能力,提高银金矿生产规模,打造名列全国前列的白银冶炼加工基地。铁精粉矿业集群。推进铁精粉加工企业联合重组,实现铁精粉产业集中、集约发展之路。支持闽胜矿业公司加快球团厂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条。加快铁精粉企业技术改造,实现尾矿综合利用,逐渐向无尾矿企业方向发展。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加快板石、大理石、花岗岩石开发,发展一批彩砖、彩瓦和钢构生产企业,有序发展页岩砖、煤矸石转、免烧砖、废渣砖、黑板石等新型建材产业,整合一批石材和砂石料生产企业,推动新型建材产业有序发展。力争到2020年,建材产业年产值达到30亿元,培植新型建材亿元企业5家以上。特色选冶矿业集群。支持重晶石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推进重晶石资源深度加工,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做大做强秦巴钡盐公司,力争到2020年,年产硫酸钡8万吨以上、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实施年产3000吨五氧化二钒产品技改扩能,加快钒电池、钒氮合金等新产品开发,实现钒产业向规模开发、循环利用方向发展,力争3年内五氧化二钒和偏钒酸铵产能达到6000吨,把竹山打造成全省重要的钒产业基地。加大科技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勘查、选矿技术攻关,突出综合开发利用这一关键环节,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促成该项目尽快早日开工,建设全国第二大铌稀土开采研发基地。煤碳矿业集群。督导桥东煤矿加快“3扩15万吨”技改项目并尽快验收批复,支持华盛公司着眼环保达标和安全生产,着重提高开采能力,实现煤碳产业依法规范安全高效发展。5、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做大做强五金工具、矿山机械加工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和器械制造业,积极开发生物医药、电子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五金工具加工业。支持宏志五金公司实现规模化生产,力争到2020年,年加工生产美式、欧式、德式、日式钢丝钳、尖嘴钳等各类出口型五金工具350万件,汽车配件锻造100万件,实现产值2亿元,出口创汇600万美元,创税收2500万元以上。矿山机械加工业。支持盛达矿山机械公司矿山中专用车和液压生产项目竣工达产达效,力争到2020年,年生产扒渣机、扒矿机、铲运机、架柱式液压回旋钻机等矿山机械设备10000台(套)、液压总成设备1万台(套),实产值2亿元以上。木塑制品加工业。利用广大农村的秸秆、废旧木料,发展木塑、生态木等加工业,延长木塑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家具制造业。服装加工业。力促湖北嘉麟杰公司服装加工和赢得服装公司服装加工项目按时竣工投产,建设“竹山衣都”,成为鄂西北成衣服饰基地。6、引导鼓励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抓住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网络经济发展的难得机遇,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为本区域名优特产品打造快捷电商平台,鼓励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科技水平、生产能力和企业管理,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突出发展新一代信息产业。以“四网融合”试点城市为契机,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电视、宽带上网等三网融合增值服务,积极培育新型产业业态。积极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电子元器件等部件及其他配件,加快开发新兴信息产品。着力提升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外包、网络与信息安全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新型信息服务业;发挥基础软件、关键中间件、应用软件等方面的优势,做大做强嵌入式软件及应用软件业,打造有特色、有影响的软件产业基地和信息服务业基地。(二)推动工业集约发展。按照“产城结合”的要求,完善竹山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编制审批。完善邓坪农产品加工园和国际绿松石城及绿松石工业园配套建设,加快鱼岭生态工业园、通济沟商贸物流园、宝丰循环经济园、桥东生物医药园、黄茅观工业园建设,推动“一区五园”向“一区多园”拓展,构建工业多点支撑格局,形成县域经济主要增长极。力争到2020年,入园企业累计达到100家,固定资产总投资超过30亿元,园区企业年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20亿元以上。重点建设八大工业园和七产业集中区。 1、建设八大工业园区:邓坪农产品加工园。邓坪农产品加工园是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省级特色农产品加工科技园。依托全县现已建成的80万亩茶叶、板栗、花生、油桐等特色产业基地,支持巴山食品、强生园、沛丰粮油、湖北友花、海丰渔业等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园区农产品精深加工规模,将园区打造成年产值过20亿元的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国际绿松石城。力争到2020年,入驻绿松石营销企业100家,建成集绿松石展示、营销、研发、宣传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专业绿松石商贸城和“湖北旅游名街”。莲花绿松石(宝石)产业园。以圣玉集团为引领,聚集10家以上绿松石加工企业,开发生产绿松石饰品、仿古工艺品、现代旅游产品和收藏品,构筑以绿松石产品研发、精品加工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绿松石产业园,努力把竹山打造成世界绿松石珠宝饰品加工贸易中心、文化展示中心和综合研发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珠宝城。绿松石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培植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绿松石加工龙头企业10家,年出口创汇突破5000万美元。通济沟现代商贸物流园。分为商贸中心、农产品物流中心、高速客运站、园区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生活居住区等六个功能区,主要发展服装加工、高档微电子暖气片等项目。鱼岭生态工业园。园区规划总面积8000亩,主要发展农产品加工、新材料加工和轻工产品加工业。宝丰循环经济园。规划总面积5000亩,主要发展五金工具加工出口、矿山专用机械生产、液压设备生产以及钒氮合金和钒燃料电池项目。 桥东生物医药科技园。支持金九堂生物科技公司采取“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官渡、柳林等乡镇建设GAP(药品种植质量规范)核心基地10万亩,建成GMP(药品生产质量规范)标准化车间,开发生产武当精参含片和党参桂圆糕等“药食同源”系列产品,将桥东生物医药科技园建设成为产销收入过2亿元,带动药材种植户年均增收4000万元以上的现代化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黄茅观工业园。规划面积100亩,主要发展矿山重型机械研发、生产项目。 2、发展七大产业集中区:堵河水资源开发产业区。堵河梯级开发形成了总库容近100亿立方米的优质水体和近40万亩的水面。以海丰渔业公司为龙头,在库区开展高山冷水鱼和中华鲟等优质特色鱼养殖,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加快带动全县养殖业发展,建设渔产品深加工基地,发展年产值10亿元的渔业加工产业;依托堵河优质水资源,开发纯净水、矿泉水、茶饮料和啤酒,形成50亿元的饮料加工产业。通过综合开发,形成从发电到养殖、水产品加工、饮料开发的循环利用,打造年产值过百亿的水资源综合开发产业区。楼台石材产业区。规划面积100亩,主要利用我县丰富的石材资源,生产护栏、地板、路边石、墓碑、石牌坊、石亭子、石狮子等各种石雕石刻工艺品,力争到2020年产销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裕源食品产业区。总投资3.4亿元,计划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整个工程于2015年底建成。主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生产加工干制香菇、黑木耳、香菇罐头、各类果蔬罐头等产品,计划用2到3年时间把竹山食用菌产业做强做大,再把茶叶深加工作为第二大投资项目,争取“十三五”未出口创汇过亿美元。 庙垭铌-稀土全元素开发产业区。庙垭铌稀土矿位于竹山县得胜镇,属轻稀土矿床,储量巨大,是我国仅次于内蒙白云鄂博的第二大稀土矿床,查明资源储量铌氧化物92.95万吨,稀土氧化物121.51万吨,伴生大量磷灰石、硫、铀、锆石、金红石等矿产,超过国家规定的工业开采标准,潜在经济价值(80年不变价)为2788亿元,开发潜力巨大。目前,竹山已被列为全省首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整体推进试点县,将通过招商引资,加大与五矿集团、大冶有色等大型企业合作,加快铌-稀土资源勘查、选矿技术攻关,突出综合开发利用这一关键环节,待选冶技术成熟后争取国家立项支持开发,促成该项目早日开工,形成产值达100亿元的铌-稀土科研生产基地,将竹山建设成为全国稀土之都。钒电池产业区。支持秦家河矿业公司引进资金和技术,利用我县丰富的石煤资源,生产偏钒酸铵,开发具有高科技、前沿性、高储能的新型钒蓄电池生产项目,在宝丰镇建设钒电池(新能源)产业区。服装加工产业区。力争到2020年,湖北嘉麟杰服饰公司年生产各类成衣1500万件、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赢得服装公司年生产各类成衣450万件,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以上。电子暖气片产业区。项目由河南雨慧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在通济沟工业园投资建设,总投资2亿元,主要采用韩国专利技术,并引进部分韩国资金,研发生产电子暖气片等产品,年产微电子发热膜20万平方米,微电子发热家具(装饰材料)1万套。(三)实施企业成长工程。按照“梯队培育、梯次发展”要求,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引导和带动中小企业围绕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走“名、特、专、新、精”发展之路,努力形成“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群体。为小微企业在生产经营、项目投资、技术改造、品牌创建、体系认证、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指导服务,促使企业加快成长,实现中小企业“小进规”。实施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骨干企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全力培植湖北圣玉、鑫荣矿业、堵河水电、巴山食品、闽胜集团(星梦茶业)、圣水茶叶、秦巴钡盐、金龙节能、天新医药、鑫源皂素等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效益良好、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亿元企业和骨干企业,形成一批支撑竹山工业经济发展的龙头“巨人”。(四)推动工业自主创新。一是加快技术创新。继续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技术研发孵化基地,柔性引进高科技人才,搭建院士、博士工作站或重点实验室等引智平台,助推中小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依托龙头企业,重点建设生物医药、矿产循环利用、五金工具、绿色食品加工等四大自主创新基地,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二是促动管理创新。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向管理创新要活力、要效益,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转型营销方式。鼓励企业通过直营连锁、特许加盟等方式开设专卖店和商场专柜,设立企业产品销售终端,提高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供应链的要求,发展公共电子商务平台。支持企业进行产品展示、信息发布和网上交易,建立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系统,开展网上营销业务。四是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抓好企业产品研发、质量控制、营销策划、售后服务等环节,大力实施质量振兴和精品名牌战略,继续鼓励并支持企业推进质量安全环保体系认证,开展商标注册、原产地和地理标志认证,争创知名、著名、驰名商标和品牌,以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力。五、发展措施(一)扩大产业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引进资金和技术,聚集工业发展要素,实现县域经济提档升级。抢抓南水北调对口协作机遇,突出“承接产业转移”和“鼓励回乡创业”两大主题,加强对京津冀地区的推介和联系,加大长三角、珠三角等驻外专班招商工作力度,按照“无中生有”求突破,“有中生有”求更好的方式,包装、推介、引进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高、大、精”项目。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加快发展“两头在外”企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来竹山设立集团总部或区域总部,引进一批资本运营型、科技导向型、文化创意型、规模经济型或综合集团型总部企业,发挥规模发展、资本聚焦、产业拓展、消费拉动、税收贡献等作用。鼓励企业参加广交会、中博会、食博会等重要展会,支持企业在境外建立销售服务网络、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企业出口规模,积极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二)搭建企业融资平台。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开展资本运作,加强银企对接和银、政、企合作,构建新型银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