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大气资源 第一节 基本气候特征 商南县位于秦岭东南边陲,地处祖国内陆腹地,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3.9,极端最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13.1。境内雨量充沛,夏秋多雨,冬春多旱,时空分布不均。常年平均降水863.9毫米,雨涝年雨量可达1307.8毫米,干旱年只有549.5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45%。在地理分布上,南部多于北部,西部多于东部,山区多于川道。本县降雨强度较大,区域性暴雨多发。受地形影响,盛行东南风,风速1.5米/秒。定时最大风速20.3米/秒,瞬时极大风速可达31.5米/秒(相当于11级风力)。近三十年(1981-2010年)与前期(1958-1980年)比,气温持平,降水量明显增多,日照明显减少。本县气候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 季风气候受全球大气环流的交替影响,风随季节而变化。夏季吹东风或东南风,冬季吹北风或西北风。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强大的蒙古高压稳定在北方,本地主要在变性的极地大陆气团控制之下,盛行偏北风,雨雪稀少,天气干冷。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热带海洋气团北抬西进,盛行东南风,是气温最高,雨量最多的时期。当极锋过境时,降水集中,多雷阵雨天气。极锋过后,副热带高压控制,容易形成高温伏旱。有别于商洛的其他县(区),商南县夏季大气中水汽含量大,比较闷热。春季,蒙古高压逐渐衰退,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增强,进入春夏气候交替之际,雨水较少,气温回升快,气候温和,常有春旱。秋季,蒙古高压渐渐增强,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渐渐退出,冬季风渐渐变强,夏季风渐渐减弱,秋高气爽,气候宜人。但由于极锋南退过境时受地形阻滞,阴雨较多。秋季与春季比,秋雨多于春雨,春温高于秋温。二、 亚热带与温带过度区域商南县地处我国内陆中纬度偏南地带,属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过度地区。富水、试马、过风楼、城关、湘河、白浪等海拔在800米以下的地区,是亚热带气候区,茶叶、柑橘、油桐植物长势良好。北部和西南部属南暖温带气候区,占全县总面积的49.3%;中部和东南部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区,占50.3%。由于地势高度差异大,亚热带分布零散,没有明显的界线。三、 山地气候商南县北有秦岭屏障,寒潮不易侵入。东部、南部地势较低,有利于湿热空气输送,因而成为商洛市气温最高,雨水最多的地方。由于境内地势高差较大,地形延绵起伏,山地立体气候明显。年日照时数1747.1小时,无霜期219天。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山川地貌孕育了商南独特的自然气候及人文景观。同时,也导致暴雨、干旱、大风、冰雹等多种气象灾害频发。第二节 主要气候资源及其分布一、热量资源(一)年平均气温和冬夏平均气温据县气象站资料记载,近三十年来(1981-2010年),商南县年平均气温为13.9度,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5.0度;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5度,月较差23.5度。历年极端最高温度41.3度,出现在2006年6月17日,极端最低气温-13.1度,出现在1991年12月28日。全县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1-15度之间,由图4-1可以看出,南北深山气温低,中部的西界公路沿线和丹江沿岸气温高,纬向分布是东部高,西部低。全县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大体是0.53度/100米。同海拔的水平温度差异仅为0.5-1.0度,而各地的年平均温 图4-1 商南县年平均气温()度相差3.9度,说明温度分布主要是受海拔高度的影响。1000米以下,同海拔高度上,丹南气温低于丹北,其主要原因是丹北山体松散,沟谷较为开阔,从大地形上看为阳坡,丹南山势陡峭,沟谷狭窄,从大地形上看为阴坡,因而,形成了丹南、丹北的气候差异。图4-2 商南县1月平均气温()由年平均气温及冬夏平均气温的分布可以看出,海拔1200米以下的浅山川道区,是冬小麦、玉米的适宜种植区。地势较高的地方,11月中旬温度对冬小麦苗期来说有些偏低。西北部、北部和和其他一些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区,由于各季的平均气温都偏低,不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却适宜春玉米和洋芋等喜凉作物的生长。在温度变化上,进入秋季后,深山区降温较浅山区慢;而到了春季,浅山区升温较深山区快。从县气象站历史资料分析,近三十年(1981-2010年),冬季(12-2月)平均气温较1958-1980年间每年偏高0.23度,积温每年增加20度,出现了明显的暖冬现象。造成了冬小麦旺长,经济作物、植物提前开花、发芽。开春后,遇到寒潮、霜冻,往往造成严重的冻害。图4-3 商南县7月平均气温()夏季,深山区温度偏低3度以上,树木葱茏,山清水秀,是休闲、纳凉、旅游的好去处。(二)农业界限温度和积温农业界限温度是农事活动的温度,是指日平均温度0、3、10、15以及3、10、15以上的积温来说的。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表示冬季已过,积雪融化,土壤开始解冻。秋季气温低于0的日期,表示土壤开始冻结,田间作业结束。商南县最冷月平均气温1.5度,日平均气温小于0的时段在1月上旬和中旬,总计十天左右的时间。1、 日平均气温3的始现、终现日期和积温春季和秋季,气温稳定通过3的日期,与越冬作物以及大多数树木生长活动密切相关,3以上的气温持续期称为生长期和植物期。商南县日平均气温3的开始日期,一般始于2月中旬或下旬,终现期一般在12月中旬前后,持续时间在300-320天之间。这种植物在生长期的地区上的差异,导致了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山区多种经营。浅山丘陵和塬梁坡耕地以及河谷平川地区,是主要农作区。这些地区日平均气温3的持续时间较长,能够满足冬小麦苗期温度要求,是油菜适宜种植区。这些地方12月中旬日平均气温仍在3以上,不仅有利于种子发芽出苗,对幼苗赖以安全越冬的真叶生长也是有利的。此区也是油桐、核桃、茶叶的主产区。2、 日平均气温10的始现、终现日期和积温入春以后,气温迅速回升,但深山区较浅山区温度回升慢。在东南部,日平均气温10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出现,而在西南部,则从4月上、中旬开始。日平均气温10终现日期分布具有西南早东部迟的趋势。在海拔高度的制约下,日平均气温10的持续期和积温分布随高度有明显变化。平均来说,高度每升高100米,始(终)现日期推迟(提早)2-4天。在海拔高度小于1200米的低山丘陵和川道区,高度升高100米,10积温减少170-180 ;在海拔高度超过1200米的山区,高度升高100米,10积温则相应减少150-170。这种热量资源的垂直变化,必然决定着作物分布的高度。本县热量资源优越,在地势较低的浅山丘陵和塬梁坡耕地以及河谷平川地区,10积温达4500以上,不仅满足冬小麦、水稻、玉米对热量的要求,也使喜温作物棉花以及油桐、油茶、茶叶、乌柏等亚热带经济作物生长良好。但也应看到,由于春季寒潮侵袭,或长时间阴雨,在高山区易出现低温,抑制作物生长,影响产量。因地制宜,采取适当措施来弥补低温可能造成的减产是十分必要的。图4-4 商南县年极端最低气温()3、日平均气温15的始现、终现日期和积温日平均气温15的始现日期,除十里坪、白鲁础、腰庄高寒山区在5月上旬外,其他地方在4月份陆续出现;终日一般在10月上旬,高寒山区在9月下旬即终止,持续时间除高寒山区不到120天外,其他地方都在140-160天。表4-1 各界限温度初、终日期、持续日数及积温 单位:农业界限温度035101520平均初、终日期31/1-29/1223/2-8/126/3-27/122/4-3/1128/4-6/1027/5-8/9平均初、终间日数334290267216163105平 均 积 温5129.4 5041.6 4878.0 4406.2 3666.8 2583.4 80%保证率积温4998.0 4818.7 4727.4 4246.0 3484.2 2367.8 (三)极端最高气温当作物进入生长盛期以后,如遇特别高温,会抑制某些作物的生长,加上久旱不雨,防旱措施跟不上,对作物影响更大。现将气温数值列表如下。 表4-2 商南县月气温、极值及其出现时间 单位:项 目123456789101112年平均气温1.53.48.714.519.224.126.025.019.714.68.53.313.9月最高气温7.39.314.520.525.330.031.030.225.020.314.09.519.7月最低气温-3.0-1.04.19.613.918.521.921.115.610.04.1-1.29.5月较差10.310.310.410.911.411.59.19.19.410.39.910.710.2极端最高气温20.323.432.634.738.141.340.539.838.533.026.623.541.3日 期10 27192327171919916317 年 份2010197820101993200720061966197819991977199419892006极端最低气温-12-11-6.2-1.44.210.614.412.35.3-2.7-7.5-13-13日 期3051049116313029212828年 份1977198020101969199319901983196219701978199319911991(四)越冬条件越冬条件对作物、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和栽培界限有着决定性影响。本县极端最低气温的分布,一般是由东向西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如图4-4)。在丹江河谷极端最低气温在-10-12左右,西南部和北部高山区的极端最低气温在-13-15之间。在湘河、汪家店以及全县中、东部地区,越冬条件较好,有利于油桐、茶叶、油茶、乌柏的栽培,也有利于小麦、油菜、豌豆的越冬。二、水分条件商南县位于东亚季风区,降水具有强烈的季节性, 降水量的年、月际变化很大,旱涝时有发生。受地形及植被影响,降水的区域分布明显。(一)降水量的年、月际变化全县历年平均降水量为863.9毫米。最多1983年1307.8毫米,最少1999年549.5毫米。降水量多于1000毫米有5年,少于700毫米也有5年,说明近三十年降水变率增大,不稳定程度增加。降水演变趋势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头5年降水持续偏多,后5年延续至九十年代初期明显偏少;九十年代中、后期降水偏多(异常年份1999年除外);进入二十一世纪,降水量自2001开始逐年增加,2006年突降至762.6毫米,其后又逐年增加。二十一世纪头十年降水平均偏多31.5毫米。 图4-5 商南县历年降水演变(mm)图4-6 商南县各月降水量(mm)从图4-6可以看出,全县一年四季降水分布极不均衡。春季降水量在130-260毫米之间,占年降水量的17-28%;夏季降水量在293-395毫米之间,占全年降水量36-50%;秋季降水量仅次于夏季,在189-282毫米之间,占全年的26-31%;冬季降水最少,不到30毫米,占全年的5%左右。降水变率是表示降水量变化程度的量。商南县冬季降水相对平均变率最大,在60-70%之间。春季降水相对变率为38-45%,是全年比较稳定的季节,这是小麦、洋芋、油菜获得稳产高产的重要气候条件之一。月际变化更大。以7月为例,历年最大降水量603.7毫米,最小降水量30.9毫米,相差18.5倍,说明水旱灾害比较严重。(二)降水地理分布商南县各地降水常年分布见图4-7。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北降水多,中部降水少,东部多,西部少。各地降水的四季分布也不尽相同。春季南部白鲁础、十里坪深山降水多,中部试马、湘河少;而夏季试马、湘河、富水等川道地方降水较多;秋季跟春季相似,南北深山区多于中部川道区。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极锋南退过境时受地形阻滞,造成深山区阴雨增多,区域降水增大;二是受植被分布影响。植被条件好,四季降水变率小;相反,植被条件差,降水变率大。图4-7 商南县各地年降水量(mm)(三)降水强度和降水日数大强度、长时间降水造成山洪爆发,河水猛涨,引发次生地质灾害。降水强度用单位时间的降水量来表示。商南县1981-2010年历年最大降水强度见表4-4。平均降水日数127天。丰雨年可达191天,干旱年仅101天。一年中,秋季降水日数最多,冬季降水日数最少。表4-3 商南县历年最大降水强度时间30分钟1个小时2个小时3个小时6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雨量(毫米)63.578.3116.8126.5158.7199.0 207.5三、光照商南县平均年日照时间为1747.1小时,最多年份达2183.8小时,出现在1997年,寡照年仅1373.2小时,出现在1994年,年际变化较大,年较差达到800多小时。与1958-1980年比,年日照减少226.4小时。从季节分配来看,秋雨多,日照短,不利于夏玉米的后期生长。春季日照时间长,温度回升快,对春耕春播有利。 图4-7 商南县历年日照时数 (h)第七章 气 象概 述商南县气象站于1957年10月1日在县城东岗建站。1960年10月1日迁到县城以东的富家沟西山梁上。站点位于东经110度54分,北纬33度32分,海拔高度523.0米。商南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妥善解决城市发展与大气探测环境保护问题。一、领导体制1957年10月隶属商洛地区气象局;1966年6月化归商南县农业局;1970年12月由县人民武装部领导;1973年3月归商南县革委会农业局领导;1980年以后受商洛地区气象局、商南县人民政府双重领导。 二、 人员状况 建站之初有职工4人,1978年定编为7人。现有职工9人,其中大学学历 3人,大专学历4人,中专学历2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6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2人。平均年龄38岁。三、 机构设置演变与主要领导更替 表7-1 局(站)名称及主要负责人变更局 站 名 称任职时间(年.月)负责人商南县气候站1957.101960.4蒋基权商南县气候服务站1960.51962.3郑太柱商南县气象服务站1962.41970.4刘宗堂陕西省商南县气象服务站1970.51971.4陈射斗商南县农业系统革命委员会气象站1971.51977.3刘清海商南县气象站1977.41984.11王朝武商南县气象站1984.111989.12阮士文商南县气象局1990.12005.3阮士文商南县气象局2005.32006.10徐世有商南县气象局2006.10至今吴顺琴第一节 气象灾害历史上,商南人民曾经饱受洪涝、干旱、霜冻、冰雹、滑坡等多种自然灾害之苦。据统计,商南县干旱三年一遇,暴雨每年2-3场,冰雹年年都有,低温、阴雨、冻害愈加频繁,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诸多灾害中,尤以暴雨洪涝灾害最重。近几十年来,相继发生“75.8”、“98.7、8.25”、“7.29”、“7.24”特大洪灾,损失惨重。商南人民经受了一次次严重自然灾害的考验,谱写着一曲曲战胜特大自然灾害的凯歌。1998年7月9日傍晚至10日凌晨,商南县出现了世界内陆罕见、中国内陆最大的暴雨(简称“98.7”暴雨)。据陕西省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气象、水文专家组反复现场调查测算,清油河吊庄8小时降雨量达1500mm以上。商南气象站实测雨量56.9mm,暴雨中心边缘的清油河气象哨实测雨量为243mm。突如其来的暴雨致使山洪爆发,河水猛涨,泥石流、滑坡相继出现,局部遭受了毁灭性灾害。这次特大暴雨,不仅给商南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对长江防洪也是雪上加霜。一、暴雨洪涝1983年6月,由于降水偏多,造成洪灾。据统计,全县约有24735亩小麦受灾,379万斤小麦发芽,损失1863万斤;7月29日富水区降暴雨。20时-21时降水量71毫米,4个小时雨量达94毫米,河水泛滥,冲毁良田5540亩,石坝485处,长约3650米,主要公路2华里,倒塌房屋2间,死伤牲畜50多头;8-10月出现暴雨4次,全县秋粮受灾面积约3900亩减产45,倒塌房屋300余间,死亡10人。1987年6月5日暴雨。日降水量为83.6毫米。此次天气过程时间短,强度大,致使山洪爆发,河水猛涨。受灾面积58266亩,冲走木头686500根,冲毁地坝842条,计98997米,渠道59条计16865米,机井17眼,抽水站35座,水电站4处,冲毁房屋1317间,其中学校74所计612间,医院350间。死亡1人,冲走牲畜44头,电话因冲断线路而中断2天。1993年7月28日暴雨,城关镇受灾严重,计两个乡8个村86个小组受灾,受灾面积达7420亩,受损程度达60%,冲毁公路35公里,冲倒电杆104根。1995年降水集中在78月,总量为563.5mm,出现暴雨日6次, 7月15日暴雨,17日暴雨和25日的暴雨,造成洪涝灾害,损失惨重。全县8个乡镇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6万亩,水毁土地1304亩,冲毁乡村公路43条,30km。冲走食用菌157架,石拱桥1座。大风刮断和洪水冲走大树350棵,冲倒电线杆24根,照明线路2410m。倒塌房屋6间,冲毁河堤15403m,灌渠1360m,滑坡20处,水毁茶园200亩,填埋机井6眼,死亡1人。1997年7月17日18时,我县突降暴雨,18至20时,降水80.0mm,至次日08时降水量为183.1mm,强度之大,历史罕见,造成2人死亡,341间房屋倒塌,1584间民房进水,9个乡镇道路中断,7个乡镇停电,31条公路严重损毁,425万亩耕地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30万元。1998年7月1012日连续三天暴雨,较为罕见。8月26日降水量为122.3mm。这两次洪灾造成120人死亡,重伤60人,水毁房屋4636间。十余万亩农田受灾,秋粮减产1450万公斤。冲毁公路468km,其中,国道8km。高压线路133km,低压线路230km ,通讯线路不同程度受损,经济损失2亿6千多万元。县河水库出现险情,县城防洪堤被冲垮。2003年8月29日局部暴雨涉及城关镇、试马镇、清油河镇、党马乡。城关镇的曹营降水量达130MM,清油河的两岔降水量达136MM。31日全县16个乡镇中12个乡镇雨量达到50MM。其余4个乡镇雨量在40-50MM之间,使洪灾进一步加剧。两次局部暴雨造成15个乡镇149个村民小组受灾,涉及18万人。其中重灾乡镇4个,23个村,128个村民小组。损坏房屋260户610间,致危86户193间,倒塌房屋80户204间,直接经济损失1960万元。损坏堤坝105处442.4米,堤防决口18处2.24千米,渠道决口31处17.52千米。损坏机井53眼,直接经济损失109.75万元,损坏公路2560处150千米,公路中断20处。冲毁桥涵15座,毁坏路基80千米,损坏输电线路35.5千米,损坏通讯线路8.8千米,直接经济损失602.35万元。农作物受灾1.8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0.76万亩,经济作物1.13万亩,直接经济损失239.1万元。2003年8月29-9月7日出现了长达10天的连阴雨夹暴雨天气,全县16个乡镇有15个乡镇受灾,计4.86万户18.1万人。成灾人口12.1万人,占全县人口的半数以上。农作物受灾面积1.89万亩,绝收0.69万亩。水毁电力线路58.2公里,通讯线路26处110公里。毁河堤205处106公里,冲毁道路140处254公里,渠道31处18公里,桥梁22座,因灾毁坏房屋1154户,倒塌房屋944户,造成“三无户”128户,直接经济损失5227万元。2005年8月15-20日我县持续出现强降水。全县直接经济损失4544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2624万元。2916公顷农作物受灾,绝收196公顷,水毁耕地167公顷,果树受灾60万株。倒塌房屋涉及168户,658人,372间;致危房屋1089户,3967人,3077间;水毁乡村公路302公里,桥涵25座;水毁河堤32.5千米,灌渠3米,自来水管道16.7千米,造成饮水困难5600人。毁坏低压照明线路2000米,固定电话110部。2006年7月22日,我县水沟、十里坪、过风楼等乡镇出现强降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824万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3010万元。2757公顷农作物受灾,绝收396公顷,水毁耕地346公顷。倒塌房屋涉及142户,水毁乡村公路45公里,桥涵51座,水电站一座;水毁河堤72千米,自来水管道172千米,毁坏低压照明线路105公里。2007年7月29日晚,县城6小时降雨量高达152.5毫米,其强度接近1997年的记录。县城河水翻坝,涌入县城街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240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7000万元。2010年4月20-21日出现暴雨,降水量达82.2毫米。暴雨发生之早,实为罕见。2010年7月23日晚至24日11时我县遭受暴雨洪水灾害。丹江过风楼水文站实测流量4000立方米每秒,超警戒水位1300立方米每秒;丹江商南境内11座跨江大桥有8座大桥被冲毁,2座致危,沿江多处村庄整体被淹,县河水库超过警戒水位3.4米.全县因灾倒塌房屋4906间,致危房屋10245间,268户成为三无户。作物受灾6400公顷。损毁道路2160公里,导致312国道、商郧路、黄郭路等主干道路和通乡、通村道路全部中断,电力、通讯、广播等基础设施遭受到大面积损毁。全县因灾受伤5人,失踪6人,死亡3人。二、旱灾1986年4-9月降水连续偏少,造成特大干旱。粮食减产达3900多万斤,很多乡镇颗粒无收。1994年8月份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持续干旱,特别是9-20日长达12天滴雨未落,旱地作物受到严重影响,减产50%;4月27日至5月底无透墒雨,干旱严重使冬小麦颗粒不饱满,夏播困难。1998年9月份12月各月降水量分别偏少46%、86%、98%、37%;气温分别偏高1.5、1.7、2.6、2.6形成严重干旱。旱地小麦无法出苗,造成大片田地无苗。1999年1-2月出现严重干旱,山坡地小麦播种不出苗。无收成,平地小麦减产近一半。2007年从3月18日到6月中旬,降水严重偏少,加上气温偏高,干旱严重,全县受灾面积16万亩,绝收3万亩,小麦减产8700吨。2010年10月、11月、12月持续降水偏少,尤其是11月和12月,仅有四次微量降水过程,基本无有效降水,土壤失墒多,旱情严重。三、低温、霜冻、冰冻1982年7-9月持续阴雨低温寡照,严重影响了秋季农作物的产量与收获。1989年12月21日的低温大雪,使电线积冰压断电线线路造成停电4天,压倒树木难以计数。1990年12月初受冷空气影响,受冻面积为8万亩,毁苗200亩。1991年12月28日的强冷空气入侵,极端最低达-13.1C,历史所罕见,使某些多年生长的树木和部分农作物冻死。2006年元月和2月各出现一次大雪天气过程,公路交通中断4天。2008年1月11-22日,25-28日出现长时间连续雨雪冰冻天气。城区最大积雪深度10厘米,高寒山区最大积雪深度40厘米。此次雪灾涉及5乡镇17个村845户3727人,倒塌45间,致危11间。压断高压供电线路1处100米,造成3个村825户3650人电力供应中断,压塌蔬菜大棚2座1100平方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余万元。2009年11月9-12日雨雪天气过程降雪量达43.7mm,积雪深度达16cm。此次过程持续时间长,降雪量大,积雪深,对人们的出行、防寒造成不便。2010年4月14日出现降雪,雪深达1厘米,造成历年同期罕有的低温冻害。四、雹灾1982年7月3日白玉区梁家湾乡等4个公社遭冰雹和暴雨的袭击,据调查,冰雹直径150mm,降水强度80mm/小时,受灾总面积2842亩,毁坏麦苗70,房屋1684间,对水电站、通讯、水利设施、公路等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1984年5月29日冰雹直径30毫米,最大平均重量7.9克。据调查,有18个公社462个生产队受灾,面积为62347亩,损失小麦1259万来斤,油料7.7万来斤,经济林1100亩,蔬菜450亩,倒塌房屋40来间,邮电杆300余根,毁坏线路21000米,河堤180处,交通中断30分钟。1984年9月13日和18日全县出现冰雹2次,使秋作物受到严重的损失,并造成了人、畜的伤亡。1986年在8月5日清油河、白玉、湘河区一带出现一次冰雹天气,据调查,最大冰雹有核桃大,受灾面积一万多亩。1991年7月11日县境内出现冰雹大风天气,使白玉、梁家湾和赵川和店坊河约一万余亩秋粮受害。2003年6月2日下午,全县有10个乡镇出现冰雹,受灾严重的有青山、过风楼、太吉河、梁家湾等四个乡镇,共计70个村,767个村民小组,受灾面积4.9万亩。绝收1.45万亩。打坏房屋3036户,14249间,造成经济损失5650万元。重伤6人,轻伤24人。这次雹灾,青山最为严重,估计冰雹最大直径30MM。积雹厚度达6-8CM,至第3日冰雹仍未消融。2010年2月28日出现雷暴,伴有阵雨和冰雹,冰雹最大直径8毫米,冰雹出现之早,历年罕见。五、连阴雨1983年9-10月秋雨连绵,对秋作物有一定的影响,使小麦播种推迟4天左右。1987年6月11-14日连阴雨使未收割的小麦出芽霉烂。1989年8-9月阴雨多,日照少,积温不足,使玉米晚熟,山区出现秋封。1996年30/58/6连阴雨。正值小麦收获期,造成部分小麦出芽霉烂。2006年9月25-30日连阴雨对秋收产生不利影响。第二节 气象业务 商南县基本气象业务类型有两次大的调整。1957年10月1日至1962年12月31日为气候站,1963年元月1日调整为一般站,2007年元月1日又调整为基本站。一、 地面观测商南县气象观测始于1957年10月1日。当时每天观测4次,时次分别为地方平均太阳时1时、7时、13时、19时。观测项目有:云量、云状、能见度、天气现象、风向、风速、降水量、干、湿球温度、最高温度、毛发湿度、地面状态、雪深、蒸发、日照。2004年5月增加DATA雷电探测仪,监测数据通过网络传至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2007年元月1日,由一般站调整为基本站,昼夜守班,观测时次增加到8次。承担天气报、重要报、农气旬(月)报、土壤墒情报发报任务。自动气象观测开始于2006年元月1日,使用华创升达公司生产的CAWS600设备,每分钟采集压、温、湿、风、降水、地温等数据,每小时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至陕西省气象信息中心,气象数据全球交换。全县人工雨量点由1982年的5个增加到2008年的16个。从2007年7月开始,陆续安装17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其中,两要素13个,四要素3个,六要素1个。所有数据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无线接收。1982年,根据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工作需要,在全县范围开展气候资源调查。设气象观测点5个,进行了为期两年的1月、4月、7月、10月降水量、气温观测,取得了不同区域、不同海拔高程气象资料。1987年12月18日,在赵川、湘河、二道河、富水等11个乡镇布点,开展了为期50多天的柑橘低温冻害专项观测实验。二、 气象信息网络1985年使用陕西省气象局统一配发的79-1型传真机,接收北京的气象传真和日本的气象图表,利用传真图开展天气分析预报工作。1987年4月架设甚高频无线电话,实现业务会商。1988年以前,一直使用手摇电话机发报。1989年使用程控电话。2006年开始使用光纤网络,上传各类报文,接收各种天气形势图、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2007年6月商南县防汛指挥部为商南站配备电脑、摄像头、音箱等设备,安装可视会商系统,实现防汛业务异地会商。2008年7月商南县委为县气象局安装安全电子邮件收发系统,实现公文、信息快速传递。三、 气象预报短期天气预报 1958年4月开展单站补充天气预报。20世纪80年代初期,上级业务部门重视基层台站天气预报工作,要求每个台站的基本资料、基本图表、基本档案、基本方法必须达标。1982年以来,根据预报需要,整理资料55项,绘制简易天气图7种。在建立基本档案方面,主要对建站以后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各种灾害性天气建立档案,对气候分析材料、预报服务调查与灾害性天气调查、预报方法使用效果检验、预报技术材料等建立技术档案。1987年4月开始使用PC-1500袖珍计算机制作大降水解释预报。1988年,根据省、市预报业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分三年完成预报方法的转变。即:从过去常规补充订正预报转变为着重做好有针对性的专题和专业预报服务。公益服务的重点是抓好灾害性天气服务。县气象站预报服务的主要工具是在地区分片预报基础上建立各种预报的解释模型,并应用经验完全预报方法与地区台分片预报进行技术接口。中期天气预报 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传真机接收中央气象台、省气象台旬、月天气预报,再结合本地气象资料、短期天气形势预报、天气过程的周期变化等制作一旬天气过程趋势预报。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用网络接收上级气象台预报资料。长期天气预报 主要运用数理统计和常规气象资料图表及天气谚语、韵律关系,制作具有本地特点的补充订正预报。长期天气预报内容有:季度预报、春播预报、三夏预报、汛期(5-9月)预报、年预报。四、生态与农业气象观测 1958年开展农业气象观测,目测土壤湿度。当时观测的作物是玉米。1960年2月8日开始用土钻取土,测量土壤湿度。测定深度为5-100厘米。1962年1月1日开始观测土壤冻结、解冻现象。1987年元月1日开始冬小麦生长发育期观测,向陕西省农业信息遥感中心拍发农业气象旬(月)报。2005年5月开展了杜仲、银杏、山茱萸、桔梗、黄姜、茶叶生态气候观测。 第三节气象服务一、服务方式 1972年,与县广播局协商,县广播站每天早、晚播送“天气预报”各一次。1999年,与县电信局合作开通“121”自动答询电话。2004年,根据商洛市气象局要求,全市“121”答询电话实行集约管理,主服务器设在市气象局。2006年,“121”电话升级为“12121”。1998年7月,县电视台预留5分钟时间,在“商南新闻”节目之后播出“天气预报”节目。该节目由县气象局制作。此后,节目内容陆续增加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地质灾害等级预报及农作物病虫害预测。2004年元月,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升级为非线性编辑系统。2007年,建起短信群发平台,以手机短信形式,将重要气象信息快速及时地传递到各级领导手中。 2008年,全县各个乡镇以及一些部门相继建起LED电子显示屏28块。县气象局每天更新信息内容,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在16个乡镇164个行政村发展义务气象信息员217名,基本解决了气象信息 “最后一公里”问题,在“7.29”、“7.24”等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 、服务种类 决策服务 除了定期向县委、县政府传递中、长期天气预报,重要农事、社会活动天气预报,重要节、假日天气预报外,还不定期发布重要气象信息、重大气象信息专报、雨情通报、决策气象服务参考、送阅件等气象服务产品。 公众服务 公众气象信息以新闻媒体传播为主。专项服务 1998年2月6日,县长办公会议决定,商南县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由县农业局移交给县气象局,并成立商南县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商南县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气象局。1998年7月4日,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购置WR-1型火箭发射架一付,火箭弹8枚,用于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现今,商南县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有火箭发射架2付,设在县气象站院内;“三七”高射炮3门,分设在清油河、梁家湾、湘河三地。防雹增雨取得实际效果。自设立“三七”高炮以来,保护区冰雹灾害明显减少。火箭、高炮增雨在干旱时节发挥了重要作用。商南电视台多次现场报道了县气象局实施人工增雨的情况,商南要情也多次通报人工增雨作业和效果。专项服务 于1985年开展气象有偿专业服务工作。1987年3月,县政府批转商南县气象站关于开展气象有偿专业服务的几点意见。90年代开展了防雷减灾气象服务,同时开展了气象科技产品推广应用和答询业务。1989年有偿专业服务有了较大发展。 2001年专业气象服务快速发展,为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科普 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宣传。在县电视台开展实用技术讲座3期。每年接待中、小学生参观200多人(次)。利用“3.23”世界气象日,设立展板,开展咨询,编写商南县气象服务手册、商南县名优中药材适生气候区域分析及试种推广、商南县养兔业气象条件初探等技术资料,推广实用技术。1988年3月15日,商南气象(扶贫专刊)创刊,商洛市气象局副局长胡荣才致发刊辞。主要刊载农业气象资讯、气象实用技术以及气象科普知识。该刊物不定期出版,发往各乡镇及种、养植专业户。科研与服务 根据业务、服务及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开展实用技术研究。组织完成省气象局科研项目6个,市气象局科研项目9个,获县、处级以上科技奖励10项,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三、服务效益 应急气象服务 2007年7月29日凌晨,因暴雨造成商南县所有通讯线路中断。面对这一严峻的突发事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由局领导坐镇指挥,各成员分工负责,采取非常措施,千方百计连接信息通道,保证了气象报文及时上传,为成功开展“729”暴雨服务创造了条件。“98.7”预报服务 清油河乡、两岔乡出现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一些村、组遭受毁灭性破坏。由于预报准确、及时,清油河街区居民提前撤离,数百间民房冲毁,未造成人员伤亡,得到县委、县政府通报表扬。“7.29”预报服务 2007年7月29日晚出现了局部特大暴雨,城区6小时降水量达150.9毫米。县河水库告急。县气象局及时发布“雨势转小并很快停止”的准确预报结论,县政府采取保坝方案,避免了炸坝泻洪造成的巨大损失,县委、县政府通令嘉奖1万元。吴顺琴同志荣获当年度商洛市防汛抢险先进个人。商洛日报、陕西日报对 “729”暴雨服务进行了全面报道。 “7.24”预报服务 2010年7月23日至24日,商南县遭受了高强度、高频率、大范围的特大暴雨灾害。境内丹江、县河、毛河发生了1954年以来最大洪水。城区7月24日712时5个小时降水量达158.4毫米,其强度超过2007年“729”6个小时152.5毫米。洪灾共造成全县16个乡镇164个村1549个村民小组5万户近20万人不同程度受灾。22日上午11时,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准确预报,向县上主要领导作了专题汇报。与此同时,通过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县电视台、广播电台向全县滚动播发天气警报,手机短信预警预案也开始启动,当天上午全县所有县级领导、各部门领导、各乡镇领导和200多名气象信息员的手机收到了暴雨天气警报短信。据此,县委、县政府连夜召开了全县防汛工作紧急电视电话会议,县气象局局长吴顺琴会上作了专题汇报。23日上午9时,启动了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进入III级应急响应状态。下午1时,雨情升级,进入II级应急响应状态。仅23日21时至24日10时,共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1次,红色预警信号4次,重要气象信息达6期,雨情通报达7期,县上主要领导批示达6期。至7月24日12时,全县共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5万人,由于天气预报准确,群众提前转移,所以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此次预报服务得到了商南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商南县气象局荣获全县抗洪救灾及创先争优先进集体,受到表彰。第四节 法规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以气象观测规范为依据。20世纪末相应的气象法律、法规、政策陆续出台。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条例、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发布公众天气预报管理工作的通知、陕西省升空气球技术操作规范、陕西省气象局、陕西省建设厅关于加强建(构)筑物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等。这些法规的出台,对气象行业社会管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2005年县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商政办发200569号),按照气象探测环境要求依法保护大气探测环境。业务升级以后,根据基本站探测环境要求,商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又重新下发关于切实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的通知(商政办发20097号)。商南县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工作的做法,得到市气象局的肯定。除受上级业务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的管理外,还负责对大气探测环境保护、辖区内防雷电设施、人工影响天气设施、自动站设施、气象行政执法、有偿服务等进行行业管理。管理过程中,坚持执行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同时,有义务对本部门法律、法规进行广泛宣传,对气象服务必要的收费做到公开、公示,接受舆论监督。1999年开展防雷电装置安全检测。2002年商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雷电灾害防御管理工作的通知(商政办发200213号)。2005年5月成立气象行政许可办公室。2005年9月,县政府出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商政发200543号);同年,县气象局被列为县安全生产委员会成员单位,负责全县防雷安全的管理,定期对液化汽站、加油站、炸药库等高危场所和非煤矿山进行检查,对不符合防雷技术规定的单位,责令其限期整改。20072008年执法检查53个单位,下发整改指令书25份。经复查,整改到位25家,整改率为100%;下发处罚告知书2份,已按执法程序顺利结案。执法社会效益明显,高度树立了气象部门依法履行社会管理职责的良好形象。第五节 党建与气象文化建设一、 支部组织建设 1989年9月成立商南县气象站党支部。当时有党员3人。1990年1月改为商南县气象局党支部,隶属商南县农口党委。现有党员8人(含退休党员2人)。2004年被商南县委评为“五个好党支部”。近几年,对政治上要求进步的,党支部重点培养,条件成熟,及时发展。二、 党风廉正建设高度重视党风廉正建设,每年年初都要与商洛市气象局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期末工作总结教师
- 监理市场工作汇报
- 《论语十二章》课件
- 《西门豹》课件教学
- 公司级安全教育培训总结课件
- 脑梗护理查房情景演练
- 事故案例安全培训总结课件
- 《蝙蝠和雷达》课件
- 公司级员工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公司级信息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度2025年少先队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 勇气与成长写物作文10篇范文
- 反洗钱可疑交易识别课件
-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 2025年中国银行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集
- 光伏运维安全培训总结课件
- 2025年第九届全国中小学“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土石方运输居间合同范本土石方运输居间合同格式-仅供参考8篇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PEP)三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计划(三篇)
- 室外消火栓埋地施工方案
- 真人秀节目策划与执行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