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巴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二一一年六月i目 录前 言i第一章 总则1第二章 土地利用状况和面临的形势3第一节 土地利用状况3第二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5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8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和目标8第二节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9第三节 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10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13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3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15第五章 土地利用分区19第一节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19第二节 土地用途分区20第三节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24第六章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27第七章 土地整治28第一节 土地整治目标28第二节 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29第八章 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30第九章 镇级土地利用调控32第一节 落实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32第二节 镇(街)级土地利用调控方案及规则32第十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0第一节 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总体控制40第二节 加强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41第三节 强化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手段42第四节 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制度43第十一章 附件44(一)附表44(二)附图44前 言巴南区地处重庆市主城核心区,是重庆主城区南大门。重庆直辖以来,巴南经济社会发展加快,2005年,全区城镇化水平达到62.90%,GDP总量达到100.89亿元。巴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经过九年的实施,对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世纪头二十年,是巴南区推进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对巴南区编制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本规划提出了巴南区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各类用地空间布局、土地整治潜力和区域分布,制定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集中体现了重庆市和巴南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决策意图,是巴南区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区城乡建设、各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规划目的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严格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围绕“森林巴南、畅通巴南、健康巴南、宜居巴南、平安巴南和诚信巴南”的建设目标,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协调各部门的用地需求,实现全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障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特编制巴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第二条 规划任务(一)客观分析规划编制的背景和形势,研究制定巴南区土地利用发展战略和目标;(二)统筹各区域、各部门用地安排,调整各类用地结构,优化土地利用格局;(三)划分土地利用的综合分区、用途分区以及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制定各用途区管制规则和空间管制规则;(四)坚持“双保”为指导方针,保障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用地;(五)探索完善规划调控的途径,制定土地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第三条 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巴南区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该区辖2个街道19个镇,面积为183423.05公顷。第四条 规划期限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基期年为2005年,近期目标年为2010年,远期目标年为2020年。第五条 规划实施管理本规划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即成为巴南区土地利用、各项建设及土地管理的法定依据,必须严格遵照实施。本规划由巴南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巴南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按照本规划进行具体的实施管理。54第二章 土地利用状况和面临的形势第一节 土地利用状况第六条 土地利用现状2005年末,全区土地总面积183423.05公顷 数据源于2005年巴南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进行基础数据转换后。农用地158111.37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6.20%。其中,耕地77679.72公顷,园地4548.48公顷,林地52185.44公顷,牧草地160.94公顷,其他农用地23536.79公顷,分别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2.35%、2.48%、28.45%、0.09%和12.83%。建设用地16481.35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99%。其中,城乡建设用地13748.03公顷,交通水利用地2662.60公顷,其他建设用地70.72公顷,分别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50%、1.45%和0.04%。其他土地8830.33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81%。其中,水域4330.53公顷,滩涂沼泽2033.40公顷,自然保留地2466.40公顷,分别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36%、1.11%和1.34%。第七条 土地利用特点(一)耕地和林地比重大,园地和牧草地比重小全区耕地占辖区面积的42.35%,林地占28.45%,两项用地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0.80%。可见,耕地和林地是全区土地资源的优势资源。与耕地和林地相反,全区园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48%,比全市平均水平低0.38%,牧草地仅占0.09%,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80%。园地和牧草地之和仅占2.57%,尚未形成规模生产。(二)人均城镇用地水平低,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高2005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为61.68平方米,比重庆市平均水平低20.32%;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为174.91平方米,比重庆市平均水平高21.91%。(三)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开发难度较大2005年,全区未利用地8830.3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4.81%,其中全区荒草地为1290.53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70%,且分布零散,坡度较大,生态脆弱,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第八条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一)优质耕地逐年减少,耕地保护形势严峻1997年至2005年间减少耕地9345.93公顷,年均减少1038.44公顷,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势头仍在上升。主城核心区、环樵坪茶园经济区及江南新区的建设将占用大量耕地,而这部分地区是全区耕地质量相对较高的地区。(二)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有待提高2005年末巴南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49.33万元/公顷,仅为主城区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的35%,建设用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低于主城区平均水平;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偏高且分布散乱,利用粗放。(三)城乡用地结构布局不尽合理巴南区在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的同时,并没有促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相应减少。与1996年相比,2005年全区农业人口减少8.98%,而农村居民点用地仅减少了3.53%。部分农村建设用地荒芜闲置,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四)土地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全区地貌以丘陵为主,丘陵面积占幅员面积的97.36%。山峦连绵起伏,地表起伏明显,地貌组合复杂,类型繁多,旱地主要分布在斜坡上,生态环境敏感度高,水土流失较重。第二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第九条 面临的挑战(一)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需求矛盾突出重庆市加快实施南部新城的建设,使得巴南区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使土地需求剧增,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需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用地的难度加大。(二)城市带动广阔农村发展,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任务艰巨巴南区经济社会发展定位的提升,要求进一步优化全区城乡土地利用格局,统筹城乡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将新农村建设同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进程结合起来。但目前农村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机制体制还有待完善,统筹城乡土地利用面临的压力较大。(三)生态环境脆弱,对生态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该区地处三峡库区,且地形地貌以丘陵为主,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48.96%,比重大,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建设和耕地保护矛盾将日益突出。协调解决这一矛盾,提高环境承载力,改善生态环境,也是土地资源配置和管理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任务艰巨今后十五年,是巴南区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因此,如何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发挥土地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区、南部新城和重庆市公路物流基地,是巴南区土地利用面临的又一严峻挑战。第十条 面临的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在面临严峻形势的同时,也应看到当前巴南区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有利于土地利用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协调处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必将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全区经济平稳、健康、快速发展。(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发展,为统筹全区城乡资源、区域间平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试验区的设立,为巴南区通过创新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模式,破除城乡土地利用和管理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提供了机遇,有利于优化城乡土地资源的配置,形成主体功能明确的国土开发新格局。(三)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为国土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重庆直辖以来,巴南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农业稳区、三产活区、科教兴区”战略,全区基本实现小康,构建起了重庆南部新兴工业大区、近郊短程特色旅游区和特色专业市场群、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基本框架,巴南已基本实现向工业大区转变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发展中崛起,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土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四)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能力不断增强土地管理规范化、法制化得到进一步加强,保障了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作用不断巩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增强了土地资源管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全程参与性,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第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定位和目标第十一条 社会经济发展定位巴南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定位是:江南新城、主城第三增长极、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规划期内,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着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着力加快“六个巴南”建设,着力提升城市集聚功能,着力建设内陆开放平台,着力推进城乡统筹改革,扎实推进“做强主城核心区、做实二环经济带、做靓特色小镇”建设,形成新兴工业大区、商贸物流大区、都市农业区、生态宜居区、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第十二条 人口和城镇化目标到2010年,全区常住总人口达到91万人,城镇人口63.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到2020年,常住总人口125万人,城镇人口1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第十三条 经济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区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8.00亿元,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90.00亿元;到2010年,全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290.00亿元,到2020年,全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1300.00亿元,到2010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675元和18032元;到2020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5028元和69834元。第二节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第十四条 规划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六个巴南”为建设目标,按照“保红线保发展”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方针,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土地管理改革,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统筹安排各类各镇用地,切实转变用地观念和模式,完善用地机制,协调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提高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第十五条 规划原则1.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2.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节约集约利用土地;3.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各业各类用地;4.以人为本,生态环境保护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并重;5.空间导向与空间管制相结合;6.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第三节 土地利用战略和目标第十六条 土地利用战略规划期内,全区土地利用和管理将围绕“六个巴南”的建设目标,实施西部发展主城核心区、中部发展二环经济带、东部发展现代农业的区域差异化的土地利用模式,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科学定位、和谐用地,全面实施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战略、科学发展用地保障战略、科学调控和节约集约用地战略、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协调战略、城乡与区域土地利用一体化战略。第十七条 土地利用调控目标 为严格落实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主要规划指标,结合巴南区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巴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调控指标。(一)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规划期内,以区域土地利用功能为导向,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统筹安排各类农业用地。1.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贯彻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格建设占用耕地,大力开展土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到2010年和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分别不低于73210.00公顷和71000.00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分别控制在1073.13公顷和3797.29公顷以内。到2020年,全区基本农田保护目标量为60300.00公顷,规划期间划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1506.00公顷,比目标量多划1206公顷的基本农田,用于规划期内补划不易确定具体范围的建设项目占用的基本农田。2. 全面推进土地整治。稳步推进农用地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和工矿废弃地复垦,确保规划期内耕地占补平衡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到2010年和2020年,全区土地整治补充耕地分别为750.00公顷和2200.00公顷。3.优化农用地结构,统筹安排园地和林地。以建设“森林巴南”为目标,按照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农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和优化。到2010年和2020年,全区林地面积分别从规划基期年的52185.44公顷上升到55947.98公顷和55399.68公顷,园地面积从规划基期年的4548.48公顷分别上升到8380.60公顷和9151.60公顷。(二)有效保障科学发展用地坚持以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为原则,在保障交通水利和民生保障性住房用地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到2010年和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分别控制在18365.00公顷和23199.47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不突破14730.00公顷和18560.00公顷。1.严格控制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到2010年和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5090.00公顷和9800.00公顷;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分别控制在2171.84公顷和7257.27公顷以内;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分别控制在80.00平方米和98.00平方米以内。2.大规模开展农村居民点整治,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引导农村居民点适度集中,优化用地结构,盘活农村存量土地,有计划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实施农村居民点复垦、改造和迁村并点工程,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到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8450.50公顷,比基期年净减少2066.92公顷。3.重点保障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到2010年和2020年,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3635.00公顷和4639.47公顷以内。(三)合理安排生态用地和生态屏障用地以生态建设为目标,布设国土生态屏障用地,维护和改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统筹安排城郊生态和城市绿地相结合的绿色系统,继续推进森林工程建设、天然林保护、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建设等重点工程。到2010年、202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40%和45%。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严格落实上级规划下达的控制指标,坚持耕地占补平衡、质量稳中有升;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城镇建设用地充分挖潜,农村居民点适度集中,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水平;确保重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民生保障性住房用地;适度开发未利用地,积极推进土地整治,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十八条 严格控制耕地数量减少,确保质量不降低在安排好生态退耕基础上,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向着有利于耕地保护的方向进行,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实现耕地占补平衡。2005年全区耕地面积为77679.7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35%。到2010年和2020年,全区耕地保有量分别为73210.00公顷和71000.00公顷。规划期耕地减少6679.72公顷。第十九条 园地规模大幅度提升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扩大优质花椒园地和花卉苗木园地规模。同时,实行品种调整,发展以名、特、优品种为主的集约生产。2005年园地面积为4548.48公顷,到2010年和2020年,园地规模分别达到8380.60公顷和9151.60公顷,规划期园地增加4603.12公顷。第二十条 加强林地生态保护,建设生态屏障抓好森林重庆、森林巴南建设,保护和建设好现有林地,改造疏林地和灌木林地,提高全区森林覆盖率。2005年林地面积为52185.44公顷,到2010年和2020年,林地规模分别达到55947.98公顷和55399.68公顷。规划期林地增加3214.24公顷。第二十一条 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集约水平,统筹利用城乡土地资源城镇建设以内部挖潜,利用存量土地为主,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在允许采用的规划指标内从严控制;农村居民点新增用地应用于中心村建设,控制自然村落的无序扩张,促进农村居民点适度集中,加大农村居民点整治投资力度,逐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统筹城乡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100万人,农村常住人口25万人,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18560.00公顷以内。其中,城镇建设用地规模9540.00公顷,农村居民点规模为8450.50公顷,采矿用地309.50公顷,其他独立建设用地为260.00公顷。规划期间,实现城乡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挂钩目标为900.00公顷。 第二十二条 重点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建设用地充分保障区内重大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努力提高基础设施用地效率。2005年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2733.32公顷,到2010年和2020年,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分别控制在3635.00公顷和4639.47公顷以内。第二十三条 适度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充分考虑未利用地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努力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占用未利用地的比例,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改造荒山荒坡,严格控制未利用地开发为耕地。2005年其他土地面积为8830.33公顷,到2010年和2020年,其他土地规模分别为8457.81公顷和6619.73公顷,规划期内分别减少372.52公顷和2210.60公顷。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按照优先布设国土生态屏障用地、发挥农地多重功能和拓展生态空间、协调安排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用地、优化城镇村用地布局的原则,合理安排农用地、建设用地等各类用地布局。第二十四条 优先布设国土生态屏障用地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优先安排生态屏障用地。重点保护铜锣山、明月山、桃子荡山、东温泉山四座南北向的平行山脉形成的生态保护屏障,保护以云篆山、樵坪山、圣灯山为主的生态涵养区,保护观景口水库、龙岗水库、高洞子水库等水库生态环境,并在长江、花溪河、一品河、五布河等江河两岸布设绿化防护带,改善生态环境。为提高城区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巴南,城市中心区依托铜锣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区规划范围内布设鱼洞公园、李家沱公园、奶姆山公园、南泉公园等点状分布公园作为城市“绿心”。同时,在高速公路两侧布设一定宽度的绿化带作为生态廊道,以维护城市和谐生态。第二十五条 发挥农用地的多重功能,拓展生态空间充分发挥耕地、园地和林地的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的综合功能,使生态建设与农用地保护有机统一;结合区域实际,因地制宜地对耕地、园地和林地进行空间布局。(一)耕地:主要分布在区域中北部桃子荡山和明月山两侧的河谷阶地、平坝和丘陵地区,同时大力实施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土的改造,稳定和提高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质量。(二)园地:与退耕还园等工作相协调,着力发展建设优质花椒、茶、果园基地,优化园地布局,着重在丘陵坡地上扩大园地规模,加强园地质量建设。主要布局在明月山西部的南彭、惠民,桃子荡山东部的石龙及长江沿线的木洞、麻柳等镇。(三)林地:山地中的陡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重点建设有林地,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基础。主要布局在铜锣山、樵坪山、明月山及东温泉山。第二十六条 协调安排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用地在避让生态屏障系统的前提下,协调安排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用地,做到相互协调、合理布局;协调好各类建设用地与基本农田的空间布局关系,根据基本农田调入和调出要求进行布局,已预留为建设用地的土地,不再划为基本农田;合理布局基础设施用地。根据城镇、村庄用地布局,结合交通水利设施等发展规划进行布局。基本农田集中布设在接龙、安澜、跳石、南彭、东泉、石龙、木洞等七个镇,占全区基本农田的60%左右,二环涉及到的李家沱、花溪、鱼洞、南泉、界石、一品、惠民七个镇(街)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布设基本农田仅占全区基本农田的8%左右,其余八镇布设的基本农田占全区基本农田的32%左右。第二十七条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在严格落实上级土地规划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城乡建设用地避让重要生态环境用地,统筹安排存量建设用地与增量建设用地利用,并同城市规划、村庄规划等规划相协调。(一)城镇用地布局:依托鱼洞、李家沱、花溪的主城区地位,以铜锣山西部的鱼洞、李家沱、花溪为全区的中心区,铜锣山东侧的界石、南泉、南彭为全区的副中心,由外围组团木洞、麻柳和其余八个一般镇组成的组团、带状组合式用地结构,最终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扇形布局,规模适当,空间发展有序的城镇用地布局。(二)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整合,合理引导农民住宅相对集中建设,逐步形成既保持传统特色且顺应地理环境、又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农村居民点格局。同时,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合理安排拆旧区农民保障性住房用地。第二十八条 维护和扩大城乡绿色空间尽可能增加绿色用地,以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面等共同构建完善的城乡生态空间;统筹安排城郊生态和城市绿地相结合的绿色系统;以农田、绿地疏解城市,形成合理的组团式布局。在城市内尽量增加城市公共绿色空间。鱼洞李家沱组团、鹿角界石南彭组团之间以自然山体铜锣山、滨江公园及城市内部绿地共同构成城市高度发展区的绿色空间。木洞组团、麻柳嘴组团、一品功能区和惠民功能区间合理布设耕地、园地、林地等,同圣灯山森林公园、桃花岛主题公园共同构成城乡统筹发展区的绿色空间。第二十九条 稳定自然和人文景观用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东温泉、南温泉、桃花岛、下涧口、林海、樵坪山、云篆山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发挥自然和人文景观用地的多重功能,提高整体效益;保留原有乡土、民俗和休闲用地,保护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系统。布设绿色文化遗产长廊,预留乡土植物群落生长和培育的用地空间。第五章 土地利用分区第一节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第三十条 西部城市核心发展区西部城市核心发展区位于巴南区西部,包括李家沱、鱼洞2个街道办事处和花溪、南泉、界石3个建制镇的全部区域及一品、南彭、惠民在二环以内部分。该区土地利用主要类型为城市建设用地,重点服务于重庆南部重要增长极的建设,实施优化开发,其中铜锣山西翼地区,包括李家沱、花溪、鱼洞3个镇(街),重点建设重庆主城新兴的城市副中心,主城现代化都市风貌的重要展示区;铜锣山东翼地区,包括南泉、界石的全部区域及一品、南彭、惠民在二环以内部分,重点加快鹿角界石组团的开发建设,大力推进重庆公路物流基地的建设,打造鹿角生态宜居新城区和樵坪山生态宜居特色小镇。土地利用方向为拓展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第三十一条 中部特色经济发展区中部特色经济发展区位于巴南区腹部地带,包括一品、南彭、惠民二环以外的部分区域及安澜、跳石、二圣、丰盛、木洞、双河口、麻柳嘴的全部区域。该区域的重点是加强小城镇开发建设力度,提升城镇功能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能力。其中,沿江高速沿线的二圣、丰盛、木洞、双河口、麻柳嘴等5镇以麻柳移民生态工业园为依托,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轻纺产业,推进木洞桃花岛和中坝岛的开发建设,打造沿江城镇带的区域服务中心;二环沿线的一品、南彭、惠民、跳石、安澜等5镇,以一品、惠民功能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业、养老产业及农产品加工为支撑的特色产业,建成主城观光休闲目的地及养老基地。土地利用方向为适度扩大建设用地规模,优化主导产业用地空间布局。第三十二条 东部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区东部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区包括姜家、东泉、天星寺、接龙、石滩、石龙6个建制镇。该区是巴南区耕地和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域,是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原材料生产基地,重点建设打造东温泉鲜花温泉小镇,着力推进金龙湖生态旅游开发,打造石滩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推进双寨山景区整体开发。土地利用方向为稳定农用地面积,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优化城镇村建设用地布局。第二节 土地用途分区以土地适宜性为基础,按照土地基本用途的不同,将全区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区和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等六个土地用途区。将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有关法规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各土地用途分区的土地用途管制规则。第三十三条 基本农田保护区本区是指为主要耕地及其他优质农用地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区内土地除基本农田外,还分布有为基本农田和生态建设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和其他农业设施,以及农田之间的零星土地、小块林地和零散的农村居民点等。本用地区土地总面积为79547.78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3.37%,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1506.00公顷,占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的77.32%。该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为:(一)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鼓励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可进行直接为基本农田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的建设;(二)土地整治资金应当优先投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三)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非农建设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规划期内确实不能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四)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严禁安排城镇村建设用地和未列入项目清单的其他非农建设项目;(五)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中多划1206.00公顷的基本农田,用于规划期内补划不易确定具体范围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包括难以确定用地范围的交通、水利等线型工程用地,不宜在城镇村建设用地范围内建设、又难以定位的独立建设项目(包括防灾救灾建设项目、社会公益建设项目、城镇村重要基础设施、污染企业搬迁等)。在不突破多划基本农田规模的前提下,建设占用基本农田不再补划,简化相应用地报批程序。第三十四条 一般农地区本区是指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管制区。该区土地总面积为19675.64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0.73%。其中,划入本区内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周围,多为零星破碎、低等别、质量较差,不宜农作以及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内耕地,或者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拓展建设区内的耕地。区内土地除一般耕地外,还分布有园地、畜禽、水产养殖地、城镇绿化隔离带用地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以及农田之间的零星土地。该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为:(一)区内土地主要为耕地、园地、畜禽水产养殖地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田防护林及其他农业设施用地;(二)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应当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耕地、园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整理、复垦或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三)严格控制本区的土地转变农业用途,限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耕地可调整为园地、林地等其他农用地,但仍依照耕地进行保护和管理;如因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生产布局调整的需要,将耕地调整为园地、林地等其他农用地的,必须确保本区内的耕地目标量不减少。第三十五条 林业用地区林业用地区是为保护和发展林业生产所划定的用地区。全区规划的林业用地区总面积47157.09公顷,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5.71%。该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为:(一)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林业生产,以及直接为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营林设施;(二)区内现有非农建设用地应当按其适宜性调整为林地或其他类型的营林设施用地,规划期间确实不能调整的,可保留现状用途,但不得扩大面积;(三)区内零星耕地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需要可转为林地;(四)禁止占用区内土地进行非农建设,不得占用区内土地进行毁林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等活动。第三十六条 城镇村建设用地区本用地区包括现状及规划预留的建制镇、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27190.50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4.82%,主要分布在城镇村允许建设区以及有条件建设区内。该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为:(一)区内土地主要用于城镇、农村居民点建设,与经批准的城市、建制镇、村庄和集镇规划相衔接;(二)区内城镇村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低效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三)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之前,应当按用途使用,不得荒芜。第三十七条 独立工矿区本用地区是指独立于城镇村建设用地区之外,规划期间不改变用途或已列入规划的采矿、能源、化工、环保等建设用地,总规模569.50.00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31%。该区土地用途管制规则如下:(一)区内土地主要用于采矿业以及不宜在居民点内安排的工业用地;(二)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工矿建设规划;(三)区内因生产建设挖损、塌陷、压占的土地应及时复垦;(四)区内建设应优先利用现有低效建设用地、闲置地和废弃地;(五)区内农用地在批准改变用途之前,应当按原用途使用,不得荒芜。第三十八条 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 本用地区主要包括长江、花溪河、五布河、一品河等流域和观景口水库、龙岗水库等重要水源保护区及地质灾害危险区,总面积为6992.00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81%。本用地区的管制规则为:(一)区内土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导用途;(二)区内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相关规划;(三)区内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土地,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四)区内土地严禁进行与生态环境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原有的各种生产、开发活动应逐步退出。第三节 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为加强对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管制,按照保护资源与环境优先,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规范建设用地拓展的空间秩序。结合城镇村、工矿的空间布局安排,合理划定城镇村、工矿用地规模边界、扩展边界和禁止建设用地边界,形成允许建设区、禁止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等空间管制区。第三十九条 允许建设区严格落实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划定允许建设区,规模为18560.00公顷,主要分布在主城核心区、各个组团及一般镇驻地。该区管制规则如下:(一)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城、镇、工矿或村建设发展空间,具体土地利用安排应与依法批准的相关规划相协调;(二)区内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约束,应统筹增量与存量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三)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允许建设区面积不改变的前提下,其空间布局形态可依程序进行调整,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四)允许建设区边界(规模边界)确需调整的,须报规划审批机关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第四十条 禁止建设区为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景观等特殊需要,在城乡建设用地允许建设区范围外,将规划期内禁止各项建设与土地开发的空间区域划定为禁止建设区,共计16300.00公顷。主要布设在铜锣山、明月山等生态屏障区。该区管制规则如下:(一)区内土地的主导用途为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建设与开发活动;(二)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规划期内禁止建设用地边界不得调整。第四十一条 有条件建设区在城乡建设用地允许建设区范围之外,根据全市及区的重大战略部署,将经济发展的重点拓展区,划为有条件建设区,共计9200.00公顷。该区管制规则如下:(一)区内土地符合规定的,可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用地区的规模;(二)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如需调整按规划修改处理,严格论证,报规划审批机关批准。第四十二条 限制建设区辖区范围内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外的其他区域,即为限制建设区,规模为139363.05公顷。该区管制规则如下:(一)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生产空间,是开展土地整治和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区域;(二)区内禁止城、镇、村新增建设,严格控制线性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新增用地。第六章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安排第四十三条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用地加快“畅通重庆”、“畅通巴南”的建设,打造以高速公路、长江黄金水道和铁路为动脉,一、二级干线公路为骨架的多种运输方式配套齐全的综合交通网络。规划期内将重点建设绕城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南涪路、重庆公路物流基地等,着重打造通镇公路和出境公路,积极推进乡镇公路、农村等级公路的建设,形成干支相连、结构合理的交通运输网络,实现村村通和区域交通一体化,形成“一小时巴南”的交通格局。第四十四条 水利设施用地规划期内,重点建设国家级项目观景口水库、龙岗水库、小南海水电站,市级项目高洞子水库、丰岩水库及区级项目七星水库、鱼孔滩水库等水利水电设施。第四十五条 重大能源基础设施用地规划期内,重点保障接龙煤矿、丰盛铁矿、中缅油气管道、输变电工程等重大能源设施用地。第四十六条 重大旅游项目用地规划期内,重点保障东温泉、南温泉、桃花岛、林海、浪琴游艇基地、翠湖国际生态城、樵坪山、云篆山、双寨山、琵琶洞、桥口坝、巴国天谭等旅游用地,以保证巴南区旅游事业的发展。第七章 土地整治第一节 土地整治目标第四十七条 加强农用地综合整治 适应巴南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需要,积极稳妥地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东部农业稳定发展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积极开展农田水利、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提高农用地质量及生产力。规划期内,通过农用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主要分布在二圣、姜家、天星寺、石龙、石滩、接龙、跳石等镇。规划期内,拟实施农用地整理规模为10518.28公顷,新增耕地1751.19公顷。第四十八条 积极开展废弃地复垦废弃地包括工矿废弃地以及灾毁地,多分布于浅丘平坝区,地势平坦,坡度较缓,适宜复垦为耕地。规划期内,拟实施废弃地的复垦规模为196.31公顷,补充耕地157.05公顷。第四十九条 适度开发宜农后备土地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适度开发荒草地、滩涂等后备土地资源为耕地。规划期内,拟实施土地开发规模为355.00公顷,可补充耕地291.76公顷,主要分布在安澜、接龙、天星寺等镇。第五十条 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保护耕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为出发点,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优化用地结构和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统筹城乡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规划期间,拟实施城乡挂钩规模900.00公顷。第二节 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根据巴南区土地资源特点及分布现状,结合不同区域土地整治方向和生态环境建设要求,划分土地整治的重点区域和增减挂钩区域:(一)沿江土地整治区:主要包括木洞镇、麻柳嘴镇和双河口镇三镇,以耕地整理为主,发展生态立体农业。(二)花溪河流域农村居民点整治区:主要包括界石、惠民、南彭三镇,以农村居民点复垦为主,兼有耕地整理,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三)五布河流域农用地综合整治区:主要包括二圣、姜家、天星寺三镇,以耕地整理为主,兼有荒地开发和废弃地复垦,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四)东南部低山农用地综合整治区:主要包括石龙、石滩、接龙、跳石四镇,以耕地整理为主兼有废弃地复垦和中低产田改造,发展生态立体农业。(五)挂钩区域: 增减挂钩拆旧区主要分布在鱼洞、界石、南彭、南泉、惠民、木洞及麻柳嘴等镇;建新区分布在鱼洞李家沱组团、鹿角界石南彭组团、木洞组团、麻柳嘴组团、南彭功能区、南泉功能区、一品功能区和惠民功能区的拓展区范围内。第八章 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第五十一条 生态网络体系构建(一)铜锣山、明月山、桃子荡山、东温泉山四座山脉将平行分割整个区域,形成了南北四条贯穿全区的生态廊道,维持全区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改善区域小气候,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压力,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的更新与自我恢复能力。(二)云篆山、樵坪山、圣灯山是区内重要的生态斑块,在区内承担着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多重生态功能,是生态敏感性极高的地区,最大限度减缓开发对自然的压力,保证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和功能的持续,以达到系统整体生态效能的发挥,保护生态演进的可持续。(三)全区主要包括五布河、一品河、花溪河等流域。结合自然山体,串联城镇绿化隔离带、农田等,形成网络状的生态廊道。通过山水廊道的构筑,加强生态“斑块”之间,“斑块”与“种源”之间的生态联系,从而形成有机的生态整体系统,维护全区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第五十二条 城市绿化工程在城市建成区和未来规划城市建成区,结合绿地行动,在鱼洞街道、李家沱街道和花溪镇的长江沿岸以建设滨江水岸公园绿地为重点,加快实施鱼洞公园、龙州湾公园、南泉公园、桃花岛主体公园及城市生态隔离带建设。 第五十三条 水源涵养工程规划期内,以增强和维护“一江四河五库” 一江指长江;四河指五布河、花溪河、苦溪河、一品河;五库指观景口水库、龙岗水库、高洞子水库、楠木滩水库和南彭水库。的水域生态环境功能、保护河流水质及饮用水安全为中心,建设五布河、花溪河、苦溪河及一品河流域水土保持景观林地,保障巴南区水域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用地。第五十四条 生态廊道工程规划期内,建设绿色廊道,以建设“渝湘、渝黔、内环、绕城”四条高速公路绿色景观大道为重点,在区级和镇级主干道路沿线布设一定宽度的防护绿带;同时,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在农田周边布设防护林,以完善以交通干道、农田林网为网络的生态脉络。第五十五条 三峡库区生态保护工程在鱼洞、花溪、李家沱、木洞、双河口和麻柳嘴6镇(街)长江沿岸线实施绿化带建设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加强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营造长江沿岸经济林带,防止水土流失,并保护长江上游水源。第九章 镇级土地利用调控第一节 落实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根据各土地利用分区的调控方向和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综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趋势、资源环境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等因素,分别制定各镇(街)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规模、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规模等土地利用约束性指标,以及园地、林地等预期性指标,强化镇(街)行政辖区内的土地利用调控责任,为各镇(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第二节 镇(街)级土地利用调控方案及规则第五十六条 重点发展主城核心区主城核心区包括鱼洞、花溪、李家沱,是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和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沿、经济高地。沿渝南大道、巴南滨江路和渝黔高速两侧腹地展开生产力布局,加快鱼洞、李家沱、花溪为支撑的城市发展格局,建设重庆主城新兴的城市副中心,增强高端要素聚集和整合功能,成为主城现代化都市风貌的重要展示区。(一)鱼洞街道加快巴南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步伐,加快鱼洞城区风貌改造、形象提升,促进商业中心提档升级;加快鱼洞长江沿岸和箭滩河沿岸的开发建设。统筹安排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项目用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土地利用方向以城区为中心,逐渐向南拓展,形成城镇密集区带动周边近郊及远郊地区经济发展的用地布局。规划至2020年,全镇耕地保有量为3387.56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00.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为2631.05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2152.41公顷。(二)花溪镇大力推进花溪滨江区域开发和城中村改造,优化提升花溪工业园,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都市区。规划至2020年,全镇耕地保有量为12.77公顷。城乡建设用地为2669.31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2659.59公顷。第五十七条 着力发展组团和功能区组团和功能区包括鹿角界石南彭组团,麻柳嘴组团,木洞组团,南泉功能区、南彭功能区、惠民功能区和一品功能区,涉及界石镇、南彭镇、南泉镇、惠民镇、一品镇、木洞镇和麻柳嘴镇。加快“鹿角界石”和“界石公平”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建设鹿角生态宜居新城和樵坪山生态宜居特色区域,大力推进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建设,把“环樵坪经济区”建设成为以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及现代物流业为支撑的生态宜居新城区。同时要加快“麻柳沿江开发区”和“一品惠民”区域开发建设。(一)界石镇发展定位是无污染或低污染的高新技术特色工业为主导产业,配套建设现代化大型物流中心,同时建设设施完善的山水宜居城镇。规划期内,界石镇以向东发展为主。全镇耕地保有量为2803.76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360.0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为1543.38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1158.04公顷。(二)南彭镇发展定位是建设重庆近郊工业大镇、发展旅游、物流仓储、农产品加工及生态居住。规划期内,南彭镇以向西南发展为主,拓展区新增建设用地为450.00公顷。全镇耕地保有量为5941.05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4939.40公顷。城乡建设用地为1181.93公顷,其中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328.90公顷。(三)南泉镇发展定位是以茶园-鹿角工业园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武进安全生产培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汽车与交通设备行业汽车智能驾驶系统性能评估报告
- 2025年储能电池梯次利用在通信基站储能系统应用推广效果报告
- 2025湖南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技术管理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2025湖北正源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46人(第三批)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2030工业质检AI算法泛化能力提升与行业落地难点分析报告
- 2025-2030工业视觉检测设备在新能源电池产线应用扩展与精度要求分析报告
- 2025-2030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威胁识别与防护体系构建
- 2025-2030工业级指纹识别设备耐用性测试与市场准入研究
- 2025-2030工业级3D打印设备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深度研究报告
- 葫芦种植技术
- 热敏电阻器配方设计与制备工艺详解
- 监理工程师题库检测试题打印含答案详解【完整版】
- 2《归园田居》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银行文明礼仪课件
- 虚拟电厂运行关键课件
- 敏捷企业组织结构与设计的案例研究
- 光伏储能技术介绍
- 项目合同交付管理办法
- 国企贸易业务管理办法
- 3done入门基础知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