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类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ppt_第1页
特殊类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ppt_第2页
特殊类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ppt_第3页
特殊类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ppt_第4页
特殊类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潍坊学院 刘 艳 菊,智力超常儿童的家庭教育 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 离散家庭的家庭教育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隔代养育的家庭教育 多动、抽动儿童的家庭养育,特殊类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美国有一名12岁的小男孩,他的智商达170,比爱因斯坦(160)还高。目前,他正在印第安那大学学习,导师们正安排他攻读博士学位。这名“神童”名叫雅各布巴内特。他在一个星期里教自己学会了微积分、代数和几何等学科,还经常辅导自己的大学同学。现在,他开始着手挑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将其命名为“爱因斯坦相对论扩展版”。,2005年,10岁的张炘炀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大学生。2008年夏天,13岁的张炘炀通过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复试,成为全国年龄最小的硕士研究生,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2011年,16岁的他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专业录取,成了最小的博士生。,达芬奇,莫扎特,智力超常儿童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观点1:智力超常儿童是发现的,不是创造的。 观点2:智力超常儿童是培养的,不是天生的。,我们的观点: 智力超常儿童是先天素质与后天培养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智力超常儿童的发现与鉴别 智力超常儿童指在智力发展上明显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一般发展水平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 超常儿童占整体儿童的1%到3%。,智力超常儿童的特点: 感知觉敏锐,观察力强 语言表现好,表达能力强 注意力集中 记忆力强 思维敏捷,逻辑性强 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 充满自信心和好胜心,凡事好奇,过度活跃。 对自己与外界事物都非常敏感,表现过分紧张。 倾向“完美主义”,容易对别人和自我埋怨和批评。 挑战成人的观点,漠视尊卑。 破坏传统及批评既定的价值观念,容易与人发生冲突。 关注太多难题,对世界未来感到不安和恐惧。 自觉与别人不一样,表现抑郁、疏离。 固执、自以为是,不善于与人合作。 表现极端,总要得到别人注意。 对其感兴趣的事情太专注,缺乏在生活上平衡的发展。,二、家庭教育对策 1. 保持平常心态 2. 了解特长,着力培养 3.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第二节 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一、智障儿童的发现与鉴别 智障儿童,又叫弱智儿童、智力落后儿童、智力残疾儿童,是指儿童的智力和活动能力明显低于同年龄儿童的水平,并表现出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 智障儿童的发病率不低于3%。,极重度(IQ20 25以下) 极重度者又称白痴。他们对外界一切的理解、遵从要求和指令的能力等受到严重限制,缺乏自我保护的基本本能,不知躲避明显的危险。他们经常无意识地重复一些简单和无意义的动作,表情愚蠢,情绪反应原始,感知觉也明显减退。他们没有言语功能,只是嚎叫。运动功能受阻或终生不能行走,大小便失禁。他们中不少人早年夭折,即使存活也必须有人长期照料。 重度(IQ20 35或25 40) 重度者也称痴愚。早年各方面的发育均迟缓,发音含糊,词汇贫乏,缺乏抽象概念,理解能力极差。他们的动作也十分笨拙,情绪反应冲动,能辨别亲疏,但感情幼稚。经过长期训练后,可养成简单的生活能力和卫生习惯,但生活仍需人照料。长大以后,可在监护下从事较固定和最简单的体力劳动。,中度(IQ 3550或IQ40 55 ) 中度者又称愚鲁。早年各方面发育均迟缓,语言吐词不清,词汇贫乏,尚能一般性表达,但只是具体思维,不能建立抽象概念,对周围环境辨别力差,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和片断现象。略具学习能力,经长期训练和教育,能学会简易的书写和计算,但不超过二年级水平。在监护下可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轻度(IQ50 70或IQ55 75 ) 轻度又称愚笨。早年发育较正常儿童迟缓,对周围的好奇和兴趣缺乏,只能循规蹈矩。言语发育略迟,生活用词虽困难不大,但掌握抽象词汇极少,分析和综合能力也差,对事物的看法比较肤浅,常限于外表现象。经过耐心教育和辅导,可获得一定的阅读和计算能力,但对应用抽象概括的题目则难以完成。能成段背诵,但不能正确运用。适应能力也低于一般同龄儿童,故不善于应付外界的变化。在加强辅导下,可达到三四年级水平。长大后可从事一般家务劳动和简单具体的工作。,二、家庭教育对策 1. 保持积极的心态 2. 训练感知觉和动作 3.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4. 加强语言学习 5. 培养与正常儿童的交往能力,案例: 坐在办案人员对面的是一对颇有理由要求离婚的夫妻,他们中间坐着一个小男孩,小男孩两手各扯着父母的衣襟。 “你爸爸、妈妈离婚,你愿意跟谁生活?” 小男孩睁着圆圆的眼睛,看看妈妈,又瞧瞧爸爸,低头小声地说:“我跟妈妈。”可他的小手并没有松开爸爸的衣襟。 “爸爸不好吗?” “好。” “那你跟爸爸行吗?” “行。我也要妈妈。” ,一、离散家庭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离散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仅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也叫单亲家庭或缺损家庭。 在中国,80%的单亲家庭属夫妻离异所致。,案例:天津市河西区调查了312人,其中离异父母一方付子女抚养费300-500元占26.9%,500-800元占27.5%,根据根本不给抚养费的占25%,有的则是离异时一次性付抚养费了事,单亲家庭中父或母承受了比中场家庭更大的生活压力。,影响: 对身体发育的影响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性格的影响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对智力发展和学习成绩的影响,父母离婚对不同年龄儿童的影响,二、离散家庭可能存在的教育问题 1. 教育职责难履行或不履行 2. 教育方法失偏 3. 父母之爱不完整 4. 家长往往缺乏良好的心态,在婷儿1岁8个月的时候,我和她的生父正式解除了婚姻关系。到底告不告诉婷儿我们离婚的事?我知道,以婷儿的观察力,她一定会注意到自己的家庭和其他小朋友的不同。再说,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越小知道父母离婚所造成的心理冲击越小。正如我所估计的,婷儿对超出自己理解力的事情并没有多大兴趣,她听说“离婚后,妈妈会和婷儿住在一起”,就不再追问了,也没有伤心。单亲家庭生活开始了。第一天我就告诫自己:一定要尽量消除家庭的不完整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影响,绝不因自己心怀怨恨就用不正常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也不认为孩子可怜就百般迁就,更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累赘而不管不理我认为,单亲父母一定要坚强,不管大人有多少困难,都要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觉得自己和别的小孩一样正常。 哈佛女孩刘亦婷母亲自述,三、教育对策 1. 保持良好心态 2. 增进社会交往 3. 注意性别角色教育 4. 切忌期望过高 5. 培养自理自立能力,资料: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第四节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快要过年了,妈妈从矿山打电话说,要回家,妈妈问我喜欢什么样的礼物?我说,要新衣服和戴在头上的小红花。妈妈,你知道不知道,当然这些东西我都喜欢,但是我最爱的最喜欢的,就是你和爸爸。 妈妈,你还记得吗?有一次你从矿山回来,我被你打了一顿,那是因为我把你和爸爸的衣服翻乱了,你打我的时候,我很痛很痛,但不管怎样再痛,总比我想你的时候好受多了。妈妈,我不是故意把你的衣服搞乱的,因为我是太想太想你和爸爸了,所以才把你和爸爸的衣服翻出来看一看闻一闻,因为衣服上面有你和爸爸很香很香的味道。,一位留守儿童写给妈妈的信,妈妈,我虽然是个小孩,但我想的一切,全都是我们的一家。妈妈,我已经慢慢的长大,你不在家的时候,我和弟弟自己做饭,晚上自己去睡觉,有一天下了大雨,我们家的房子漏雨了,我叫奶奶,她听不到,我就自己起来,把洗脸盆放在蚊帐上面,接住漏在床上的水,天上的雷响得很大,弟弟很害怕,我和弟弟跑去和奶奶一起睡。 妈妈快回来吧,我不要你的什么,我只想你帮我梳梳辫子,为我和弟弟换上一件过年的新衣服就行,让我睡在你的身边,让我摸着你的脸,让我在你的身边睡上一个不会梦见你哭的梦。,一、什么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经商或学习,而将孩子寄宿家乡,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来承担监护教育的儿童。,二、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性格孤僻,情感冷漠 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内心封闭,情绪低落,缺乏爱心 和主动交流 生活自理能力差 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缺乏道德感和抗诱惑能力, 有撒谎欺骗行为,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 1. 忽视孩子精神上的需要 2. 忽视隔代教育弊端 3. 忽视思想道德上、行为意识上的教育 4. 忽视对孩子的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四、教育对策 1. 强化监护意识 2. 增加对留守儿童的亲情关心 3. 加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教育 4. 重视净化周围环境的影响 5. 建立民工子弟幼儿园 6. 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和社区教育 一体化,多动的孩子,案例: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孩子表现得很淘气、不听话、好动、不愿集中精神去做某些事,老师和家长就会怀疑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不但给孩子扣上一顶大“帽子”,还时时处处管着孩子、限制他的活动,但往往适得其反,孩子更加不听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评析,“多动症”和“多动”的孩子在本质上是有差别的,孩子先天的气质不同,有的孩子活动量大,精力旺盛,我们不能简单的因为他动作多就判断他是多动症。 “多动症”是一个医学的名词,是一个明确的疾病。主要的原因一个是先天的脑损伤,再有就是在早期家长的教育方法或者是教养环境不当,比如说过渡的保护、过度的溺爱或者望子成龙给孩子施加了过多的压力都可能造成心理行为的问题。,“多动症”和“多动”的孩子有几个明显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一、多动的孩子动作本身是协调的,它只不过是动的多;“多动症”的孩子特点是没有目的的多动,你表面上看他动作很多但是他不协调。 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