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有人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精.ppt_第1页
在网上有人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精.ppt_第2页
在网上有人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精.ppt_第3页
在网上有人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精.ppt_第4页
在网上有人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精.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学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包海鹰,在网上有人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 让中医在5年内退出国家医疗体制, 使西医成为国家唯一的医疗技术。,?,中医药既是我们的国粹,也是目前我国医药卫生领域 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上,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在现实生活中中医仍是我 们解除病痛的一个重要选择。 如果有这样的签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 实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卫生部坚决反 对这样的言论和做法。,卫 生 部 新 闻 发 言 人 表 示,什么是中药? 什么是中药学?,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 中药学的发展 Origi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 Origi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古代岩画,甲骨文,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史,Development of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西 西汉 五帝夏 商周 春秋时代 秦汉 东 东汉 北 宋 三国晋 南北朝 隋唐五代 南 辽金 元明清,1. 西周时(公元前1046-771年): 周礼称已有专业的“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并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2.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476年) 我国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 黄帝内经.,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 预防等问题。 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内容包括藏象、 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汤液治疗、 制剂和炮制等。,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 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 的观点, 认识到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英国哈维氏在 公元1628年 (明崇祯元年)发现 血液循环。,早一千多年,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涉及植物和动物330余种,有不少人借以比喻吟咏的药物,有的还记述了产地和采收常识。,难经的问世更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全称为黄帝八十一难经,成书于汉之前,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特别是在经络切脉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此外在脏腑、俞学、针刺及一些疾病与其诊治方面也有成就。,共计3卷,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 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 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 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 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 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3. 秦汉(公元前221年)诸子书中有关药物的资料为数不少。,山海经载有100余种动物和植物 药,其中不少沿用至今;,五十二病方 70年代初出土的帛书载方 约300个,涉及药物达240余种。,南山经卷一 西山经卷二 北山经卷三 东山经卷四 中山经卷五 海外南经卷六 海外西经卷七 海外北经卷八 海外东经卷九 海内南经卷十 海内西经卷十一 海内北经卷十二 海内东经卷十三 大荒东经卷十四 大荒南经卷十五 大荒西经卷十六 大荒北经卷十七 海内经卷十八,张仲景,著名医药学家张仲景(公元150-219年) 东汉名医,姓张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 (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后人,确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系,包括八纲(阴阳寒热表里虚实)辨证和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辨证学说; 创立了中医方剂之学,不仅有理论阐述更有方剂实例。 伤寒论载方有113首,金匮要略载方有262首,共用药170余味,这使单味药的应用全面进入了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纳入复方的应用体系。,成书于东汉末期(公元二世纪),原书已失传,现存的各种版本是经明清以来学者考订、辑佚、整理而成的辑本。本书共三卷,载药365种,是汉代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书中还简而赅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西汉时(公元前202-公元8年) 本草学已成为医生必修的学科。但专门著述未能遗留下来。,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常山抗疟 黄连治痢 楝子驱虫 麻黄定喘 当归调经 阿胶止血 乌头止痛,上品:延年益寿药、 无毒、 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防疾补虚药, 有毒无毒, 根据用法用量而定;,下品:是治病愈疾的药物, 多有毒性,不可久服。,本经,4、南北朝时期,医家应用的药物种类较神农本草经有成倍增长,并对各种生药的形态、生态、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物候知识等均予以注意。同时开创了新兴的分支学科炮炙学。,雷学攵 著炮炙论,叙述各种药物通过适宜的炮炙,可以提高药效, 减轻毒性或烈性,从而发展了药物加工技术。,梁代陶弘景(公元456536年) 搜集和整理了历代使用药物的经验,在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的基础上写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对魏晋以来300余年间药学的发展作了总结,载药达730种。又创用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此外,又对药物产地、采制加工、真伪鉴别等都有较详的论述。,5、唐朝时期: 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公元541-628年), 著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各三十卷医药学巨著,前者为232门,有方有论,方论共计5300首,内容包括序例、妇人、少小、婴孺、七窍、诸风、伤寒、脏腑、杂病、疗肿、痈疽、痔漏、解毒、备急、食治、养性、平脉、针灸等。后者分189门,方论计2900余首,是前者的辅助,尤其以本草、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方面的成就为突出。,孙思邈 出生年月:581年 籍贯:今陕西耀县人,在千金方中记述了用羊靥(羊的甲状腺)和鹿靥治疗甲状腺病。 孙思邈对唐以前的医药知识和本人近百年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公元659由李勣 、苏敬等主持编纂。全书收载药物共844种。书中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式,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有暂新的特色。唐本草是最早的一部药典学著作,比起公元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来,唐本草要早出800余年。,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日本古书延喜式还有 “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的记载。,开元年间(公元713-714年),陈藏器编成了本草拾遗。作者增补了大量民间药物,又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从而提出了著名的“十剂”,为中药临床分类最早的设想。 (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 唐至五代时期(公元618-960年)对某些食物和外来药,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如孟诜食疗本草、李珣的海药本草等。,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书中例举各家所传方剂,计7183首,包括内、外妇、儿、眼、耳、鼻、口、齿、喉、舌、灸、药物食禁、解毒、兽疾等科目。,6、宋代: 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症证方论,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又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对于制剂,也制定了制剂规范,如有名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于1080年由陈师文等人修订。后来相继出现了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济生方等其中不少方剂至今仍在沿用。,开宝本草、嘉佑补注本草、本草图经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后世简称证类本草),在政和年间寇宗奭提出 “用药必择土地所者, 若不推究厥理,治病图费其功”, 此种重视地道药材的论点对后人影响很大。,7、金元时期,出现了各具特色的中医药学流派,有代表性的是刘完素、张从正、李皋、朱丹溪,后人称为“金元四大家”,李皋,又称李东垣,是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故学术上主张“补土(脾)” 养胃气, 治病主要采用“条理脾胃”和“升举阳气”的原则和方法, 创制了“补中益气汤”和“生阳散火汤”等著名的方剂。 著有内外伤辨、脾胃论、用药法象等书。 尤其在用药法象中提出“失其地则性味少异, 失其时则性味不全”的论断,强调了采收期的重要性。,刘完素,又称刘河间,是寒凉派的代表人物, 认为疾病多由火热之邪所致、 治疗上专以寒凉之药来降治火邪, 创制的几个著名方剂如防风通圣散、 双解散、六一散等,至今沿用。 著有宣明方论、素问玄机原病式、 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和三消论。,张从正, 又称张子和, 攻下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主张用攻下的方法治疗疾病,适合实证的治疗, 著有儒门事亲等。,朱丹溪, 又称朱震亨, 熔寒凉、 温补、攻下 三派理论为一炉,取其所长而弃其所短, 形成了自己的 “相火论”, 谓“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治病以滋阴 降火为主, 后世称为养阴派; 同时对杂病提出需 从气、血、痰、郁四个方面去寻找发病原因和 治疗方法。其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丹溪心法、本草衍义补遗等。,这时期的主要本草著作还有张元素(李杲之师,当时的名医)的珍珠囊、王好古的汤液本草和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是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记录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药,并首次记载了用蒸馏法的工艺制酒。,8、明代出现了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写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载药数达1892种,附方11000多个。新增药374种,并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为分类基础,分为十六部,六十类。同时李时珍还著有濒湖脉学和奇经八脉。,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记载药物742种,详细记述了各药炮制方法,并提出“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温疫” 的病原“非风非寒非湿非暑,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其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不是从肌表而入”这对源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的温病的病因学理论是一个很大的发展。,明代后期(约为十七世纪)的著作白猿经记载了用新鲜乌头榨汁、日晒、烟薰,则“药面上结成冰”,“冰”即结晶,就是乌头碱的结晶。比起欧洲人在十九世纪初叶从鸦片中提炼出号称世界第一种生物碱吗啡,还要早一些。 楼英的医学纲要、王肯堂所著的证治准绳,内容详尽而完备; 赵献、张景约等提出命门之火的重要性。,9、清代,医学家赵学敏(约17191805年),于1765年刊行本草纲目拾遗。全书共载药921种,仅新增的就有716种之多,如西洋参、浙贝母、银柴胡等都首次记载于此书。,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吴鞠通撰写了温病条辨5卷,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王清任著了医林改错,亲自解剖尸体,改正了古医术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发展了淤血致病的理论。 黄宫绣编著了本草求真,分上下两编,上编7卷, 载药520种,按品性分为补、涩、散、泻、血、杂、食物7类,每类又各分若干子目;下编3卷,就药物与脏腑病证之关系,六淫偏胜之所宜,作了扼要的介绍。尤其作者在本书的凡例中所说: “余尚论药性, 每从实处追求, 既不泥古以薄今, 复不厚今以废古, 惟求理与病符, 药与病对”的求实精神非常可贵。,综观中医药的发展史,在历史上留下芳名,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古代医药学家都是以医药融为一体,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懂得用药理论和方法的人物,体现了“医为药之理, 药为医之用”。,中药是指天然药中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 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药物,包括中成药和中药材。粗略地分为植物药、动物药、菌物药、矿物药以及这些药物的加工品。因为在诸药中,以植物要最多,所以古来相沿把它叫做“本草”。 自清朝人们称之为中药。因此,中药的含义是指中国固有药物学。,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学课程属性及课程介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单味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科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150味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及使用注意,熟悉100味中药的分类、功效、主治、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了解50味中药的功效、特点用法及使用注意。为学习中医药专业课奠定基础。,适用对象:中药学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全校选 修课。 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药用植物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 后续课程: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制剂分析。 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药用植物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作为专业基础课;中药学为后续课程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等提供传统中药理论根据和思维方式。,教学目的、意义、任务,为学习中医药专业课奠定基础。中药学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本课程的讲授特点是以讲授原汁原味的传统理论为主,辅助现代研究成果。,在整个中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中药学课起到指导性作用,不仅为学生传授传统的中医药学知识,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中医药学特色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上,研究、开发和应用中药时,不偏离其内涵,真正体现中医药的特色。为培养中药专业各类高级技术人才中药学特色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