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本情况 表1项目名称巫山县青山头风电场项目建设单位重庆市巫山县青山头新能源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汤建军联系人张宇联系电政编码/通讯地址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广东中路274号7单元2-1建设地点重庆市巫山县两坪乡、三溪乡立项审批部门重庆市发改委批准文号2018-500237-44-02-047409建设性质新建 改扩建 技改行业类别D4415 风力发电总投资43381万元环保投资1305万元投资比例3.01%占地面积36.88hm2(其中永久占地1.03hm2)建筑面积/评价经费/年能耗情况煤/ t煤平均含硫量/ 电/油/天然气/用水情况(万吨)分 类年用水量年新鲜用水量年重复用水量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合 计/1.1项目由来目前,国家已将新能源的开发提到了战略高度,风能、太阳能等再生能源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新能源发展的重点。从现有的开发技术和经济性看,风能开发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风电机组国产化进程加快,风电机组的价格将进一步降低,风电的竞争力将大大增强。开发风电是降低国家化石资源消耗比重的重要措施,有利于调整重庆市的能源结构,促进重庆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重庆市巫山县青山头新能源有限公司拟在重庆市巫山县两坪乡、三溪乡建设巫山县青山头风电场项目(以下简称“拟建项目”)。拟建项目总装机容量52.5MW,采用21台2.5MW机型排布方案。重庆市发改委以渝发改能源20181458号同意拟建项目核准。同时,重庆市“十三五”电力发展规划将拟建项目纳入“十三五”规划期间推进建设的项目之一。拟建项目建成投运后,与地方已建电站联网运行,富余电力可送至重庆电网,尽可能缓解重庆电网供电矛盾,提高风力发电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144续表1拟建项目建成后不但可给地区电网提供电力,而且风电场本身也可成为旅游景点。当地政府可利用风电场的独特风景,加大对风景区的开发力度,使风景区成为旅游胜地,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的旅游经济带来更大的效益。1.2 方案比选根据重庆市发改委巫山县青山头风电场项目核准批复(渝发改能源20181458号),原批复建设内容及规模为“装机规模52.8MW,安装24台单机容量2.2MW的风电机组,配套建设升压站、集电线路、场内道路等工程”(以下简称“原批复方案”)。为节约工程占地,减少项目工程量,建设单位对原批复方案进行了调整优化,通过单机机型的选型调整,增加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同时将原方案24个机位减少为21个机位。原批复方案与拟建项目最终建设方案对比情况见下表1.2-1。表1.2-1 原批复方案与最终建设方案对比情况序号内容原批复方案最终建设方案工程内容对比情况环境影响变化情况1规划区域位于重庆市巫山县两坪乡、三溪乡位于重庆市巫山县两坪乡、三溪乡与原方案一致与原方案一致2总装机容量52.8MW52.5MW较原方案减少0.3MW与原方案基本一致3机位布置24台2.2MW21台2.5MW较原方案减少机位点3个减少机位建设用地,对区域环境影响减小4升压站配套建设升压站及管理中心在已建三溪、两坪光伏220kV升压站内扩建1台主变,管理用房依托该升压站减少风场范围内升压站建设减小占地面积,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减小5永久占地面积1.75hm21.03 hm2较原方案减少0.72hm2减小占地面积,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减小6临时占地面积46.04 hm235.85 hm2较原方案减少10.19hm2减小占地面积,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减小根据原方案与最终建设方案的对比情况,拟建项目在不突破原批复52.8MW总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机位的单机容量,减少机位用地的占用,同时减少了配套场地道路、集电线路、升压站等工程的建设用地,从而减小了对区域植被的破坏,减小了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项目建设方案的调整将对环境的影响减小。1.3 总体构思(1)拟建项目为新建风力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为52.5MW。对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生态环境部令第1号),项目属于“三十一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91 其他能源发电”中其他风力发电项目。根据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巫山管理局于2018年3月以巫山景函20184号复函,拟建项目部分机位于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区,该区域不属于景区管理范围;及风景名胜区条例(2016年2月6日修正版)删除了外围保护区内容,因此可知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区不属于风景名胜区范围,拟建项目不涉及环境敏感区,应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2)拟建项目风电场范围均位于巫山县境内,巫山县林业局于2017年9月对风场进行了核实,拟建项目风场规划范围不涉及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及森林公园;巫山县生态环境局于2018年9月以巫山环保函2018109号复函,经核实,拟建项目不在生态保护红线内。(3)环境影响评价重点突出项目建设为所在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项目实施后对区域声环境的影响,提出合理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4)建设单位拟在“巫山县三溪两坪195MW农(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升压站(即三溪、两坪升压站)预留空地内扩建一台主变,该项目位于拟建项目西北侧,直线距离约2.5km,并于2018年12月取得环评批复(渝(巫山)环准2018029号),该项目已完成竣工环保自主验收。因此,拟建项目风场范围内不建设升压站及管理用房,评价重点分析扩建后三溪、两坪升压站的电磁辐射影响、噪声影响及环保设施依托可行性。(5)拟建项目总装机容量52.5MW,采用21台2.5MW机型排布方案,考虑到实际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因素,设计资料中增加2台备用风机位(B1、B2),因此,本次评价环境影响分析针对23台风机进行,但实际建设不得超过21台风机,建设单位承诺见附件。1.4建设内容(1)工程名称:巫山县青山头风电场项目;(2)建设性质:新建;(3)建设单位:重庆市巫山县青山头新能源有限公司;(4)建设地点:重庆市巫山县两坪乡、三溪乡;(5)用地面积:工程总用地面积36.88hm2,其中永久用地面积1.03hm2,临时性用地面积31.31hm2; (6)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43381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305.0万元;(7)建设内容:永久工程主要包括21台风力发电机及风机基础(选用21台单机容量为2.5 MW的风电机组,总容量为52.5MW)、21台0.69/35kV箱式变压器及基础、2回35kV“架空+埋地”集电线路共44.9km,拟建项目拟不在风场范围内建设升压站,拟在三溪、两坪升压站预留空地内扩建一台主变,容量为150MVA。项目永久占地1.03 hm2,主要包括风机基础、箱变基础、2回35kV“架空+埋地”混合集电线路44.9km(其中架空线路10.6km,电缆路径34.3km)、35kV架空铁塔占地;临时工程主要包括施工临建场地(含混凝土搅拌站1座)、风机吊装平台、临时道路以及1处渣场。项目组成见表1.4-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4-2。表1.4-1 项目组成一览表项目组成建设内容永久工程风力发电机及基础选用21台单机容量为2.5 MW的风电机组,叶轮直径140m,轮毂高度90m;基础采用C40钢筋混凝土圆形整板式基础,半径10.3m,埋深3.5m。箱式变压器及基础每台风机配备1个箱式变压器(0.69/35kV),就近布置在风机附近;基础采用C30素混凝土基础,埋深约2.0m。 集电线路采用2回35kV“架空+埋地”混合集电线路,从箱变接至三溪、两坪光伏220kV升压站,长度共44.9km(其中架空线路10.6km,电缆路径34.3km);35kV架空铁塔占地3000m2220kV升压站拟在三溪、两坪升压站预留空地内扩建一台主变,容量为150MVA,包括主变压器、35kV 配电室、无功补偿室等建(构)筑物。站前区综合楼、附属用房、综合水泵房等依托三溪、两坪升压站临时工程风机吊装平台每个平台尺寸为40m50m,采用机械开挖为主,人工开挖为辅,挖方部分回填,多余土石方运至弃渣场。弃渣场在风电场低洼处选择1处弃渣场,总占地约75000m2,容量约42.4万m3 ,能够满足拟建项目38.4万m3 弃方量的要求。 临时施工场地在14#与16#风机位中间布置临时施工场地,设置混凝土搅拌站1处(50m/h )、砂石料堆放场地1处、办公场地1处、钢筋加工场1处。临时道路场内道路按照主路、支路设计为不同宽度,其中主路路基宽度为5.5m,路面宽度4.5m,两侧设0.5米宽路肩;支路路基宽度为4.5m,路面宽度为3.5m,两侧路肩宽度为0. 5m。根据需要设置边沟,边坡均采用土质边坡,按临时边坡考虑,道路最大纵坡不大于12%,道路转弯半径不小于25m。新建道路长度约为25km,扩建道路6.5km。公用工程供水施工及运营期用水拟利用附近蓄水池取水,采用水车供水,同时在临时施工场地设置1座10m3 蓄水池; 供电施工临时电源引接自附近村庄10kV线路,风机基础施工用电主要采用50kW 和35kW 移动式柴油发电机联合供电的方案;运营期升压站自用电从35kV母线上引接作为工作电源,另从附近引接一回10kV线路作为备用电源。排水排水系统采用雨、污水分流制。雨水由道路旁设置的雨水明沟收集后自流排出场外;升压站内新增员工厨房餐饮废水与生活污水依托三溪、两坪升压站废水处理设施。环保工程废水施工期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收集后农用;升压站内新增员工厨房餐饮废水与生活污水依托三溪、两坪升压站废水处理设施,厨房餐饮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生活污水合流进入埋地一体式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不外排。固体废物拟建项目风电机日常检修中要进行拆卸、加油清洗等,平均每年产生废润滑油(900-214-08)约1t/a,属于危险废物,采用专用容器收集后交有资质单位处置;生活垃圾由升压站收集后交当地环卫部门处理;扩建主变下设贮油坑,并设置事故油池1座,容量为30m3。升压站内直流系统更换的废旧电池(每组电池约10年一次)由厂家回收处置。表1.4-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序号项目单位数量备注1装机规模MW52.52单机容量MW2.521台3年发电量亿kWh1.01654年利用小时数h1936.25永久用地面积hm21.036临时用地面积hm235.857总投资万元433818挖方万m347.459填方万m39.110弃方万m338.3511计划工期月1212劳动定员人101.5风电场场址及范围拟建项目位于重庆市巫山县两坪乡、三溪乡,山脊呈东西走向连续延伸,场址海拔在17001800之间,属于山区风电场。风场中心距离巫山县的城区直线距离约15km,风电场场址中心坐标为北纬310507.28,东经1100239.30,场址区南北长约4km、东西宽约8km。规划场址整体地形顶部较宽,局部较为陡峭,整体山势平缓,场地特征好。山体以石灰岩为主,多呈孤立状分布,植被异常茂密。根据风电场内3座测风塔(6010#、2146#、2177#,其中2177#测风塔为6010#测风塔倒塔后于原地新建的测风塔)数据,6010#测风塔90m高主导风向为ESE,占22.96%,次主导风向为WNW;90m高度主风能方向为ESE,占49.8%,次主风能密度方向为E。2146#测风塔90m高主导风向为ESE,占25.75%,次主导风向为SE;90m高度主风能方向为ESE,占47.42%,次主风能密度方向为SE。根据设计资料及6010#、2146#测风塔的测风数据资料,计算不同高度的平均湍流强度及各高度风速为15m/s时的湍流强度,风电场湍流强度等级为C级。根据IEC标准判定本风电场属IECc类安全等级,在风电机组选型时推荐采用IECc类安全等级的风力发电机组。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1,风电场主要特性见表1.5-1。表1.5-1 风电场主要特性表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备注1海拔高度m170018002风场中心经度(东经)/东经1100239.30/3风场中心(北纬)/北纬310507.28/4年平均风速m/s5.48(6010#)90m高度5.24(2146#)5风功率密度W/m2187(6010#)153(2146#)6主导风向/ESE1.6永久工程1.6.1 风力发电机及基础风力发电机组选型、布置(1)机组选型根据风电场风能资源条件、场区地形条件、场内外交通条件、施工安装条件以及灾害性天气现象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最终选用21台WTG3机型,安装轮毂高度为90m,叶轮直径140m,总容量为52.5MW。发电机主要特性参数见表1.6-1。表1.6-1 发电机主要特性参数项目单位数量台数台21额定功率kW2500叶片数片3风轮直径m140扫风面积m2 15394切入风速m/s3额定风速m/s9.3切出风速m/s20安全风速m/s52.5轮毂高度m90发电机容量kW2550额定电压V690(2)机组总体布置由于规划场址整体地形顶部较宽,局部较为陡峭,整体山势平缓,主导风向和主风能都集中在ESE方向。按风机间距满足发电量较大,尾流影响小为原则,该区域内风能资源利用最大化为原则优化布置风机点位21台,安装轮毂高度90m。机组间最小间距350m,基本垂直于主导风向ESE布置。因地制宜,不同叶轮直径的风机间距不同,风机间距原则上采用不小于列距2.5D原则进行风机布置。机组坐标位置见表1.6-2,平面布置图见附图2。表1.6-2 机组坐标位置表风电机组编号坐标(m)高程(m)风速(m/s)理论年发电量(GWh)效率%尾流修正后发电量(GWh)其他折减后发电量(GWh)利用小时(h)XY1#3740672534394841923.45.977.8598.62%7.745.582230.552#37406663344028918791.49%6.474.661863.113#37406666344071218692.56%6.624.771907.554#3740745634408951844.55.057.1989.85%6.464.651859.555#3740728934398041864.75.256.9295.48%6.614.761903.556#37407848344009518145.337.1596.15%6.874.951978.817#3740816734406951828.85.627.9094.49%7.465.372149.608#37408084344109618391.45%6.614.761904.299#37408580344130218593.65%6.514.691875.3510#37409356344127318355.357.3892.77%6.854.931971.9011#3740963634414801822.25.257.0393.27%6.564.721889.4612#37410086344079117294.89%6.384.591836.2513#3741009334418431843.95.537.9191.03%7.205.182074.0014#3741053434414221800.85.096.8891.38%6.294.531810.9415#3741079134417781796.34.976.7388.82%5.984.301721.4516#37411361344146017294.65%6.364.581832.7317#3741141734409271752.55.517.4496.51%7.185.172068.8918#3741279834394331492.85.296.6899.41%6.644.781911.5519#37411094343857614599.07%6.594.741897.5520#3741032534383131454.25.336.8799.14%6.814.901960.5521#37408530343799616075.477.0299.55%6.995.032012.55B137406891344113317985.027.0986.94%6.174.441777.68B237407526344149317534.785.9685.53%5.113.671468.8最小值1445.84.976.6588.82%5.984.301721.45最大值1923.45.977.9199.55%7.745.582230.55平均值1760.65.307.1294.49%6.724.841936.20总计149.45141.18101.65注:其中B1和B2为备用机位。风力发电机基础根据工程地勘资料,大部分风机下部山体基岩为强风化以及中风化灰岩,承载力特征值在300kPa以上,地基土力学性质良好,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与沉降变形要求。拟建项目场址位于山区,风机布置于山顶,安装平台形成后再进行风机部位的开挖,开挖深度较大,场区风机基础部位覆盖层较浅,安装平台形成后已基本开挖至强风化或中等风化灰岩,满足基础持力层要求,故基础持力层选择为强风化或中等风化灰岩。风机基础拟采用直径约20.6m圆形扩展基础,基础埋深3.5m(设计地坪以下)。风电机组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40,并掺入JK-7型螺旋形聚乙烯醇纤维,基底下部设0.10m厚的C15混凝土垫层。风机基础剖面图见附图8,土建工程量表1.6-3。表1.6-3 风机基础土建工程量表序号项目单位工程量1土石方开挖万m317.642回填万m31.9743C40混凝土m3144904JK-7型螺旋型聚乙烯醇纤维t14.495C15垫层混凝土m310926基础钢筋t13027沉降观测基准点个631.6.2箱式变压器及基础风力发电机额定输出电压为0.69kV,通过箱式变电站就地升压至35kV。风力发电机与箱变采用“一机一变”单元式接线,每台风机配置1台容量为2650kVA箱式变压器,将机端0.69kV电压升至35kV并接入35kV集电线路。箱变剖面布置见附图9。风力发电机与35kV箱式变压器组合方式为一机一变配置方案,每台风机设一台箱式变压器,箱变距离风力机组中心15m左右布置。箱变基础采用C30抗渗混凝土基础,基础埋深约2.0m,采用天然地基。单台基础开挖量100m3,回填量60m3,基础混凝土用量33.0 m3。基础底板保持不小于1%的排水坡度,并预留集水坑和排水管。排水管需就近引流至山体边坡外或出口处设置反滤袋,排水管进口处需设置防鼠网。机组变电站基础设计时,高低压侧需设置操作平台。操作平台高程需满足防洪(潮)设计。拟建项目箱变土建工程量表1.6-4。表1.6-4 拟建项目箱式变压器基础土建工程量序号项目单位工程量备注1土石方开挖万m30.212回填万m30.1263C30抗渗混凝土m36304垫层C15混凝土m3635钢筋t12.66埋铁t 220kv升压站建设单位拟在“巫山县三溪两坪195MW农(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升压站(即三溪、两坪升压站)预留空地内扩建一台主变,容量为150MVA,包括主变压器、35kV 配电室、无功补偿室等建(构)筑物。该项目位于拟建项目西北侧,直线距离约2.5km,并于2018年12月取得环评批复(渝(巫山)环准2018029号),目前光伏项目已完成自主验收,于(/thread-185789-1-1.html进行公示)。风电场接入已建三溪、两坪光伏220kV升压站,35kV配电装置母线上,再经站内扩建主变压器(2#)升压至220kV后,通过1回220kV线路送出至旱坪220kV变电站(不在评价范围内)。站前区综合楼、附属用房、综合水泵房等依托三溪、两坪升压站。三溪、两坪220kv升压站总平面呈矩形,站区总用地面积为5796m2,围墙长度为346m;由南向北分别布置生活区和生产区,站区的北侧为生产区,220kV配电装置布置在升压站北侧,采用HGIS 布置,向北方向架空出线;SVG室布置在升压站北端东侧,35kV 配电室和220kV变压器(1#)布置在站区中部。站区的南端为生活区,综合楼布置在站区南端中侧,辅房及餐厅布置在站区南端西侧。站区主干道由东向西布置在场地中间,分开生产区和生活区。进站大门设置在站区南侧,进站道路由乡村道路引接。事故油池位于站内北部中侧,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位于配电楼北侧。详见专题附图1。整个布局以综合楼为中心,流程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能很好地满足生产运行的需要;整个场地布置紧凑,有效地节约了土地资源。升压站平面布置图见附图7。1.6.4集电线路拟建项目风力发电机出口电压为0.69kV,所发出电量经电缆引接至箱式变压器低压侧,通过箱式变压器升压至35kV,经过“架空+埋地”集电线路进入220kV三溪、两坪升压变电所的35kV母线侧,通过主变压器升压后,最终汇入旱坪220kV变电站(不在本次评价范围内)。根据设计资料,基于拟建项目所处位置冰区较重(大部分为30mm)且风机相对集中,可结合埋地与架空两种方案的优点,采用架空电缆混合方案,在30mm冰区范围内采用电缆连接,避免重覆冰造成架空线路频繁跳闸;20mm冰区范围内设计采取压缩档距、优化路径,尽量避让微地形、微气象对线路的影响的措施,线路安全性完全得到保障,同时避免采用电缆绕过深沟,节约工程投资。拟建项目采用单机容量为2.5MW的风力发电机组,总共21台,每台风力发电机组经箱式变电站升压至35kV后T接至沿线架空集电线路。集电线路采用“架空+埋地”混合方案至升压站,全场共分2条单回集电线路,路径总长为44.9km,其中单回架空线路10.6km,电缆路径34.3km,最终由2回电缆接入升压站35kV开关柜。 回集电线路:共汇集11台机组(含1台备用机组B1),导线主线采用JLHA1/G1A-240/40型钢芯铝合金绞线,支线采用JLHA1/G1A-70/40,地线采用OPGW-70(24芯);电缆采用YJV23-26/35-350、395、3185、3400等交联聚乙烯铠装电缆。集电线路路径长约23.4m,其中架空线路8.2km(均为20mm冰区),电缆线路15.2km。集电线路走向示意图见图1.6-21.6-3。图1.6-2 回集电线路示意图回集电线路:共汇集12台机组(含1台备用机组B2),导线采用JLHA1/G1A-240/40型钢芯铝合金绞线,地线采用OPGW-70(24芯);电缆采用YJV23-26/35-350、395、3185、3400等交联聚乙烯铠装电缆。集电线路路径长约21.5m,其中架空线路2.4km(均为20mm冰区),电缆线路19.1km。图1.6-3 回集电线路示意图各段集电线路电缆类型及长度见表1.6-5。表1.6-5 各段集电线路电缆类型及长度线路编号线型集电范围长度(km)回主线采用JLHA1/G1A-240/40型钢芯铝合金绞线,支线采用JLHA1/G1A-70/40,地线采用OPGW-70(24芯); 1#6#、1821#、B18.2电缆采用YJV23-26/35-350、395、3185、3400等交联聚乙烯铠装电缆15.2回导线采用JLHA1/G1A-240/40型钢芯铝合金绞线,地线采用OPGW-70(24芯)7#17#、B22.4缆采用YJV23-26/35-350、395、3185、3400等交联聚乙烯铠装电缆19.1总计44.91.7 临时工程1.7.1 风机吊装平台根据山地风电场的设计经验,风机多布置于山顶和山脊上,尺寸按40m50m设计,满足平台两面扫空条件,并根据现场实际地形平台大小及形状做适当调整。由于安装平台多数地处山顶,因此拟采用“削头式”全挖式处理,减少裸露的挖方边坡和填方边坡,占地面积最小,对水土的破坏最小,产生的挖方土方量用通过弃渣场集中堆渣处理。边坡主要采取坡率法进行治理,挖方边坡坡率采用1:0.5,填方边坡坡率采用1:1.5;同时,当开挖遇地质条件较好的岩石边坡时,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相关规程规范,适当放小开挖边坡坡率。1.7.2施工交通运输(1)场外交通运输拟建项目位于巫山县两坪乡、三溪乡,风机组件由水运至巫山县城西南侧码头,由宁江路出县城上省道S103,至三合铺后转为县道X528,行驶至向鸭采石场后转采石场内部道路,最后由风电场区西北侧接入场区。对外交通运输线路见附图11,具体如下:水运巫山县城西南侧码头;巫山县拟建项目场址、县道X528、省道S103,里程约为30km;(2)场内道路场内道路包括新建道路及改扩建道路,场内新建道路长度25km,改扩建道路长度6.5km。场内改扩建道路现状为机耕道,现状道路路基宽度约为34m,工程施工期大件运输所需道路路基宽度约为5m,因此将对场地内现状道路部分路段进行改扩建。场内道路按照主路、支路设计为不同宽度,其中主路路基宽度为5.5m,路面宽度4.5m,两侧设0.5米宽路肩;支路路基宽度为4.5m,路面宽度为3.5m,两侧路肩宽度为0. 5m。根据需要设置边沟,边坡均采用土质边坡,按临时边坡考虑,道路最大纵坡不大于12%,道路转弯半径不小于25m。拟建项目检修道路和施工、安装道路合并统一建设,施工期间按照施工道路要求先做基层,待施工安装完毕再施工检修道路路面。道路面层采用200mm厚碎石面层。待拟建项目建成后交付巫山县政府作为森林防火通道使用。道路布置具体见下表1.7-1。表1.7-1 场内道路布置情况序号名称风机范围长度(km)1新建主线#1#2、#5#98.62新建各支线#3#4、#10#2116.43扩建道路#817、#17#206.5总计31.5(3)新建道路设计标准根据设计资料,拟建项目新建及扩建道路均为等外道路,参考四级公路标准。拟建项目新建道路主线总宽度为5.5m,路幅布置为0.5(边沟)+5.5m(路基)。路基包含路面及路肩,其中路面宽度为4.5m,两侧土路肩宽度各为0.5m。考虑到拟建项目主要功能为满足拟建项目设备车辆运输及施工车辆进出,其运行速度较低,仅在急弯以及现有道路改造路段设置超高,最大纵坡主线14%,局部特别困难区段16%,支线16%,特别困难路段不大于18%;小半径曲线段按运输最长车辆的通行要求,并按照大件运输要求进行相应路面加宽设计。拟建项目新建道路设计标准见表1.7-2,路面结构见下图1.7-1。表1.7-2 场内道路工程量表编号项目名称单位工程量1新建道路1.1土方开挖m645001.2石方开挖m1505001.3回填m430001.4浆砌块石排水沟(截面积0.16m2)m12001.5土沟排水沟(截面积0.16m2)m28001.6M7.5浆砌石挡墙m50001.7泥结碎石路面(厚20cm)m21125001.8钢筋混凝土管涵D=1000mmm8002改扩建道路2.1土方开挖m183002.2石方开挖m427002.3回填m70002.4泥结碎石路面(厚20cm)m2260002.5浆砌块石排水沟m6242.6土沟排水沟m14562.7M7.5浆砌石挡墙m10002.8水泥路面(厚22cm)m21080路基排水系统拟建项目运输道路应根据路线平纵面线形、沿地形、地质条件、涵洞位置布设情况,对全线排水系统进行综合考虑,在挖方地段设计50cm50cm 浆砌片石边沟或对岩石挖方路段设置石质矩形边沟,建立完善的道路排水系统以排除路基范围内的坡面及路面水。路基填料由于路线所经过山体有些路段覆盖土层一般较薄,有些路段岩石裸露;有些路段岩石风化较严重,大部分路段填方路基主要靠附近路段开挖土石进行混合填筑。路基边坡及防护路堤边坡坡率及防护填方路基边坡坡率采用1:1.5,挖方边坡坡率石质边坡下边坡1:0.5。路基边坡收脚采取仰斜式路肩墙或者路肩墙的形式,对于沿线的填方路基,为保证路基的稳定,适当收缩坡脚,或为避免与其它干扰。护肩及挡土墙墙体均采用M7.5 浆砌片石砌筑,并采用M7.5 水泥砂浆勾缝。挡土墙基础埋置在天然地面以下不小于1m 的持力层中,岩石地基,其埋置深度不小于0.5m 的要求。图1.7-1 拟建项目新建道路路面结构图表1.7-2 场内新建道路设计标准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技术指标1公路等级/等外公路(参考四级公路标准)2设计行车速度km/h153路基宽度m5.54行车道宽度m4.55平曲线最小半径m256竖曲线最小半径m2007最大纵坡%主线14;支线188路面类型/20cm泥结碎石路面1.7.3 土石方量拟建项目施工过程中土石方主要来自风机基础、箱变基础、场内道路、集电线路和临时吊装平台等土建施工,总挖方量47.45万m3,总填方量9.1万m3,无外借方,经土石方平衡后,产生永久弃渣38.35万m3。为防止渣土的流失,拟建项目在风电场内低洼处选取1处弃渣场。依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中有关弃渣场选址要求,提出弃渣场选址原则如下:在以下区域不应设置弃渣场: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地质遗迹保护区以及基本农田保护区;c)禁止在对重要基础设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行洪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区域布设弃渣场;弃渣场不应影响周边公共设施、工业企业、居民点等的安全;弃渣场宜不占或少占林地、耕地或园地;弃渣场不应在江河、湖泊和水库管理范围内设置;弃渣场的设置应考虑对景观的影响。当通过植物措施或工程措施无法使工程弃渣场与场区整体景观协调时,宜另外选址;不宜在上游汇水面积过大的沟、谷设置弃渣场,否则应进行防洪论证;弃渣场不宜占用沟渠,当必须占用沟渠时,应对沟渠进行改道处理,并设置防冲刷措施。拟建项目开挖的弃方主要来源于场内道路、风机基础、吊装平台建设等,可就近调配挖填方,其中开挖的表土在施工后期全部用作施工场地和弃渣场绿化覆土,回填后的剩余土石方集中堆放到弃渣场。工程设置弃渣场1个。拟建项目土石方平衡情况见表1.7-3。表1.7-3 拟建项目土石方平衡一览表 单位:万m3序号项目名称挖方填方弃方一风力发电场区1#2#4风机基础及平台2.550.32.251号渣场2#7#9风机基础及平台51号渣场3#10#11风机基础及平台20.21.82号渣场4#1、#5、#6风机基础及平台2.550.32.251号渣场5#12#21风机基础及平台8.517.52号渣场二道路建设区1#2#4风机连接道路4.430.83.631号渣场2#7#11风机连接道路3.980.723.262号渣场3#1、#5、#6风机连接道路8.951.67.351号渣场4#12#21风机连接道路10.241.888.362号渣场四集电线路区110五施工生产生活区110合计47.459.138.35注:1、弃方挖方-填方-利用方,数据由可研单位提供。1.7.4弃渣场及临时堆土场 弃渣场拟建项目弃方主要来自道路开挖弃土,经土石方平衡计算,工程永久弃渣量约为38.35万m3。根据拟建项目的施工特点和交通运输条件,弃渣场尽量选择凹地,缓坡地,考虑避开大面积沟道和分水岭坡面径流,地形条件也有利于防护措施的布设。原选址2处渣场,其中1#位于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区,根据专家组意见,建设单位委托设计单位对土石方平衡进行核实,并对渣场选址进行了调整,取消位于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区的1#渣场,仅保留2#渣场,该渣场不位于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区内。工程施工前,对弃渣场占地范围内表土进行剥离,并集中堆放在弃渣场范围内,同步做好表土堆放场临时防护措施;按照“先挡后弃”的原则,施工前在弃渣场堆渣边坡坡脚修筑挡渣墙,弃渣场四周修筑排水沟,排水沟接入自然水系前进入沉沙池进行沉沙处理。堆渣过程中采取分层堆放分层压实的施工工艺,其压实度大于90%,堆渣边坡坡比控制在1:2,保证弃渣边坡稳定。堆渣结束后,立即实施场地平整、回填表土。堆渣平台和边坡覆土后采取植树种草防护措施。弃渣场的详细情况见表1.7-4,位置见附图2,平面图和地形地貌照片见图1.7-1。表1.7-4 弃渣场设置情况一览表编号弃渣场位置弃渣场类型占地类型面积(hm2)渣场容量(万m3)底部高程(m)渣顶高程(m)弃渣量(万m3)Z27#风机东南面凹地型林地7.4842.41746196238.3合计7.4842.4/38.3图1.7-1 弃渣场平面图和地形图弃渣场弃渣之前对土壤较为肥沃的区域进行表土剥离,剥离的表土堆放在弃渣场一角,堆土采用装土编织袋拦挡、密目网苫盖;弃渣场底部边缘修建浆砌石挡渣墙,周边设置浆砌石排水沟,截水沟末端设置消力井,弃渣分层堆放,分层夯实,堆渣结束后,整治绿化。临时堆土场拟建项目施工过程中表土开挖主要是风力发电场区、道路建设区、施工生产生活区等剥离的表土,临时表土总量为10.2万m3。(1)风电场建设具有风机塔架点分散的特点,拟建项目风机位于山地区,施工产生的临时弃方不便集中堆放,因此拟将风力发电场区开挖的表土放置于施工场地附近,每个吊装平台一角设一处临时堆土场,方便于后期植物措施覆土。拟建项目共设21个临时堆土点,临时表土3.97万m3,平均堆高约2.5m,风力发电场区临时堆土场总占地面积约2.36hm2。(2)道路建设区开挖的表土5.65万m3,表土集中堆放于道路路幅较宽一侧,场内道路一侧大约每隔5.0km设置一个集中临时堆土点,共设置6个临时堆土场,表土平均堆高约2.5m,道路建设区临时堆土场总占地面积约为2.71hm2。(3)施工生产生活区临时堆土0.28万m3,为开挖的表土,考虑到施工结束后肥沃的表土可作为绿化覆土用,拟在各施工生产生活区内各设置一个临时堆土场,表土平均堆高为2.5m,需占地0.14hm2。拟建项目风力发电场区、道路建设区、施工生产生活区等临时堆土场的占地面积已纳入各区占地面积,不再重复计列。拟建项目临时堆土场占地总面积为5.21hm2。1.7.5 临时施工场地拟建项目拟在风场内东部地势较平的位置设置1处临时施工场地,主要布置材料堆放场地、施工办公场地、钢筋加工场等,并设置拌合站一处,位置参见附图2。经调查,当地砂石料市场有足够的成品料供应,故拟建项目不设砂石料加工系统,仅布置砂石料堆场,位于材料堆放场地内。砂石料堆场采用100mm厚C10混凝土地坪,下设100mm厚碎石垫层,沙石料场设0.5%排水坡度,坡向排水沟。根据拟建项目可研报告,拟建项目大部分混凝土为二级配,拟建项目有21座风机基础,单座风机基础承台混凝土浇筑量约为496m3。混凝土系统的生产能力受控于风机基础混凝土浇筑的仓面面积和混凝土初凝时间,经计算,混凝土高峰期浇筑强度约为30m/h。根据风机布置及场地条件,在临时施工场地内设置1处拌和站,设计生产能力不小于40m/h,并配备3个100t散装水泥罐,可以满足混凝土浇筑高峰期用量。1.8 公用工程(1)供电设计运营期依托三溪、两坪升压站,根据建设单位提供资料,该升压站用电电源从35kV母线上引接作为工作电源,另从附近引接一回10kV线路作为所用备用电源,站用电接线为双电源单母线接线方式,两台所用变采用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连接,当任何一台所用变故障时立即切换到另外一台所用变,保证可靠供电。(2)给排水设计施工期间,施工生产及生活用水(含消防)最大用水量约150m3/d,其中生产、消防用水120m3,生活用水30m3,施工及运营期用水拟利用附近蓄水池取水,采用水车供水,同时在临时施工场地设置1座10m3 蓄水池; 排水系统采用雨、污水分流制。雨水由道路旁设置的雨水明沟收集后自流排出场外;升压站内新增员工厨房餐饮废水与生活污水依托三溪、两坪升压站废水处理设施。拟建项目拟新增人员10人,用水量按每人200L/d估算,则用水量约2m3 /d,排水系数按90%计,则新增排水量约1.8m3 /d。根据现场调查,三溪、两坪升压站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水由道路旁设置的雨水明沟收集后自流排出场外;升压站餐饮废水经隔油池处理后与生活污水合流进入埋地一体式污水处理设备处理后回用于升压站周围农田灌溉,不外排。处理能力为5m3/d,根据调查巫山县三溪两坪195MW农(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共设置15名工作人员,用水量约为3 m3 /d,排水量约2.7 m3 /d,则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剩余处理能力约为2.2 m3 /d,可处理拟建项目新增工作人员生活污水,因此拟建项目废水处理依托可行。(3)消防设计依托于三溪、两坪升压站消防系统。根据调查,该升压站消防给水采用泵房临时高压供水方式。拟建项目各建筑物室内均配置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主变附近配置推车式干粉灭火器及消防砂箱。在综合楼内配置防毒面具25具。此外,所内还应配有一定数量的消防铲、消防斧及消防铅桶等消防器材。施工期在管理人员办公室、管理人员宿舍、食堂等临时设施建筑中,各配置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5具,在施工人员宿舍配置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15具。变压器附近配置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5具、推车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5辆以及砂箱5个。所有消防设施的电源均取自所用电室内两路切换的公用段,风机的消防由厂家自带。1.9 施工组织设计1.9.1 施工总体布置 风电场施工现场主要布置风机吊装平台,临时施工场地,弃渣场等,并新建场内运输道路。其中,弃渣场可兼作设备临时堆放场地。临时施工场地内布置施工营地、混凝土搅拌系统、砂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影视音乐版权独家代理授权与版权保护合同
- 美食烹饪自媒体工作室合伙人内容创作与广告合作协议
- 数字孪生城市规划与设计咨询服务协议
- 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小种子》全攻略
- 《事故伤害的防范与应对》课件
- 食堂运营团队管理规划
- ISO 17025实验室管理体系培训
- 医学检验年度总结
- 《公路路面维护与管理》课件
- 《慢性肾小球肾炎》课件
- 2025年FRM金融风险管理师考试金融风险管理法规试卷
-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程《奇妙的彩虹》教学方案
- 农药销售策略优化路径-全面剖析
- 《Photoshop实例教程(Photoshop 2022)第3版》全套教学课件
- 消防维保考核标准
- 杭州职高招生试题及答案
- 2024江苏南通高新控股集团及下属子企业招聘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食品合规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 2025年美术国家考试试题及答案
- 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法律困境与破局之道:基于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
- 现代康复治疗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