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ppt_第1页
2017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ppt_第2页
2017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ppt_第3页
2017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ppt_第4页
2017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2017(1.4版),提纲,基层高血压管理要求 人员 设备 药品 高血压诊断 高血压治疗 转诊与长期随访,2,基层高血压管理基本要求,组建高血压管理团队 由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等组成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领导下,通过签约服务实现 医生应为经国家统一培训合格的医务人员,3,基层高血压管理基本要求,配置基本设备 血压计: 推荐使用经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允许使用台式水银柱血压计 不推荐使用腕式或手指式电子血压计 检测设备(应配备):身高体重计、测量腰围的软尺、 血常规分析仪、尿常规分析仪、血生化分析仪、心电图机 检测设备(可配备):动态血压监测仪、心脏超声、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胸部X线检查及眼底检查,4,上述设备(除软尺)均应定期校准,基层高血压管理要求,保障基本药物:应配备下述五大类降压药物 A:ACEI/ARB,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CEI与ARB机制类似,应至少具备一种 B:受体阻滞剂类 C:CCB,即钙通道阻滞剂,常用于降压的是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 D:利尿剂,常用于降压的是噻嗪类利尿剂,5,高血压诊断 血压测量 诊断标准 评估,诊室血压是基层医疗机构诊断高血压的主要方式,家庭自测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可辅助诊断 强调规范测量三要点:安静放松,位置规范,读数精准 明确首诊及确诊期间血压测量要求及记录方式,血压测量,7,安静放松 测量者 测量前30分钟禁止吸烟、禁止喝茶或咖啡,排空膀胱 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 取坐位,双脚平放于地面 测量时安静放松,不说话 测量条件 坐位:适合测量者手臂高度的桌子和有靠背的椅子 卧位:准备测试者肘部能外展45的诊疗床 环境条件:适当空间、适宜温度、环境安静、无噪音,诊室血压的规范测量,1.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2.2011年中国血压测量指南,位置规范 袖带 上臂袖带中间与心脏(乳头水平)在同一水平;水银柱血压计也应与心脏持平 袖带气囊中部放置于上臂肱动脉上方(电子血压计见说明书) 袖带下缘:肘窝上2.5cm(约两横指),袖带松紧度:可插入1-2指 注:袖带太紧,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偏低;太松则偏高 听诊器胸件勿绑缚于袖带内,诊室血压的规范测量,读数精准 电子血压计:直接读取显示的数值 水银柱血压计:第1音和消失(或变调)音,水平视水银柱凸面顶端对应偶数值,即以0,2,4,6,8结尾,如142/94mmHg。避免全部粗略读为尾数0或5的血压值 注意: 首诊测量双上臂血压,以后通常测量读数较高的一侧。若双侧测量值差异超过20mmHg,应转诊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同时测量仰卧位和站位血压(站位血压测量时间:卧位血压测量后1分钟和3分钟) 诊断高血压需非同日三次测量,要求每次重复测量血压3次,每次间隔1-2分钟,取后两次中收缩压较低的测量结果记录;随访管理测量血压,如果血压140/90mmHg,应间隔1-2分钟重复测量第二次,取收缩压较低的测量结果记录。,诊室血压的规范测量,诊室血压:主要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非同日3次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mmHg 建议在4周内完成非同日3次测量 诊室首次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 mmHg 伴有急性症状者建议立即转诊 无明显症状者,排除其他可能的诱因,并安静休息后复测仍达此标准,即可确诊,建议根据需要给予药物治疗,高血压诊断标准,11,诊断不确定或怀疑“白大衣高血压” 有条件的可结合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辅助诊断 无条件的,建议转诊 紧急或危重情况,以及怀疑继发性高血压,则建议转诊治疗,高血压诊断标准,12,目的:评估心血管病发病风险、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的临床情况,是确定高血压治疗策略的基础 频次:初诊,及以后每年 评估内容: 病史:现病史、既往史、用药史等 体格检查:血压、心率(每次),身高、体重、腰围(年度) 辅助检查(建议):血、尿常规、生化(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血脂)、心电图,评估,13,高血压治疗 治疗原则 降压目标 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治疗,高血压治疗原则,15,达标 降压达标为根本,考虑当地条件及患者承受能力 平稳 优选长效药物,平稳降压 长期管理:强调长期治疗依从性 综合管理 选择降压药时综合考虑伴随疾病 其他综合治疗措施:抗血小板及调脂治疗,一般高血压患者降至140/90mmHg以下; 65-80岁控制在150/90mmHg以下,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40/90mmHg以下; 年龄80岁降压目标为150/90mmHg以下; 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可在140/90mmHg的基础上再适当降低,降压目标,14,生活方式干预,17,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 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所有确诊高血压的患者: 应立即启动并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内容及目标,18,启动药物治疗时机,所有高血压患者一旦诊断,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立即启动药物治疗 仅收缩压160mmHg且舒张压100mmHg且未合并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肾脏疾病或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医生也可根据病情及患者意愿暂缓给药,采用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最多3个月,若仍未达标,再启动药物治疗,17,尽量选择证据明确、可改善预后的五大类降压药物 A ACEI,ARBs: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 B -blockers:受体阻滞剂 C CCBs:钙拮抗剂(二氢吡啶类常用于降压) D Diuretics:利尿剂 (噻嗪类利尿剂常用于降压),常用降压药物,由上述五大类药物组合而成的固定剂量复方制剂也推荐使用,18,其他有明确降压作用的药物仍可使用 如复方利血平片,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0号)等,常用降压药物,19,降压药物治疗方案,A类:ACEI或ARB类药物,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肌梗死后 糖尿病 慢性肾脏疾病:伴蛋白尿者尤其适用,ACEI/ARB:适应证,合并上述四类疾病的高血压患者尤其适用,绝对禁忌证 妊娠 高血钾 双侧肾动脉狭窄 相对禁忌证 严重肾功能不全(肌酐3mg/dl) 可能怀孕的女性,ACEI/ARB:禁忌证,ACEI/ARB:不良反应,咳嗽:仅ACEI,若出现可换用ARB 血管神经性水肿:少见,A类:ACEI/ARB降压药物用法,B类:-受体阻滞剂,改善预后 心肌梗死后 心力衰竭(稳定期) 减轻症状 劳力性心绞痛,-受体阻滞剂:降压适应证,绝对禁忌证 严重心动过缓(心率55次/分)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支气管哮喘 相对禁忌证 慢性阻塞性肺病 周围动脉疾病,-受体阻滞剂的禁忌证,心动过缓 支气管痉挛 其他: - 糖脂代谢异常(如普萘洛尔),-受体阻滞剂的常见不良反应,常见受体阻滞剂剂量及用法,C类:钙拮抗剂(二氢吡啶类),降压作用强,耐受性好 无绝对禁忌证,适用范围相对广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更适用,钙离子拮抗剂:适应证,无绝对禁忌证 相对禁忌 - 快速型心律失常(C易引起心率加快,特别是短效药物) - 充血性心力衰竭,钙离子拮抗剂:禁忌证,胫前、踝部水肿 - 为常见副作用 - 与ACEI/ARB合用可以减轻或消除水肿症状 头痛,钙离子拮抗剂:不良反应,二氢吡啶类降压药物用法,D类:利尿剂(噻嗪类),老年高血压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心力衰竭,噻嗪类利尿剂:适应证,绝对禁忌证:痛风(高尿酸血症) 相对禁忌证:妊娠 主要不良反应:低血钾,噻嗪类利尿剂:禁忌证及不良反应,D类:噻嗪类利尿剂用法,给药及调整策略,先选用一种药物治疗,逐渐增加至最大剂量,若血压仍不能达标再加用第二种药物 先选用一种药物治疗,在增加至最大剂量之前加用第二种药物,或单片固定剂量复方制剂 每调整一次药物种类或剂量,观察2-4周,JNC8,降压药物联用原则,协同降压 副作用抵消 改善预后,保护靶器官,无合并症*高血压治疗流程,*合并症:特指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21,有合并症1高血压治疗流程,1 合并症:指伴随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或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且处于稳定期。伴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的高血压用药同无合并症者,无特殊推荐,故未列入本表。 2 两药合用,应从最小剂量起始,避免出现低血压。 3 C类用于心肌梗死时,限长效药物。C类用于心力衰竭时,仅限氨氯地平及非洛地平两种药; 4 D类用于心肌梗死时包括螺内酯;用于心力衰竭时包括袢利尿剂和螺内酯。 5 肌酐水平首次超出正常,降压治疗方案建议由上级医院决定。,22,已达标 无合并症:继续目前治疗 有合并症:建议采用推荐方案 未达标:建议采用推荐方案,已用药患者治疗方案调整建议,降压达标为根本 避免因偶尔的血压波动频繁调整药物,23,综合干预管理,阿司匹林 已患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的高血压患者 他汀及其他降低LDL-C药物 已患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的高血压患者 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或吸烟等患者,高血压患者综合干预管理,25,适宜人群:已患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的高血压患者 剂量及用法:阿司匹林 75-100mg 每日一次 用药注意事项: 血压稳定控制在150/90mmHg以下 无活动性胃溃疡或消化道出血等禁忌证 无过敏史,阿司匹林,ATTC:阿司匹林一级预防获益 出血性风险与获益相当,应慎重1 糖尿病患者是否常规服用阿司匹林? 待ACEND研究结果,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依据,1Lancet. 2009,373:1849-1860.,适宜人群 已患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的高血压患者 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45男性或55岁女性,或吸烟的患者,他汀及其他降低LDL-C药物,高血压合并相关疾病或情况的调脂目标,注: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总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药物种类举例及应用注意事项 首选他汀:如辛伐他汀 2040mg,每晚1次;阿托伐他汀 1020mg,每日1次;瑞舒伐他汀 510mg,每日1次 若LDL-C不达标可适当增加剂量或加用其他降低胆固醇药物,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等,他汀及其他降低LDL-C药物,药物种类举例及应用注意事项 观察3-6个月,如LDL-C未能达标,建议转诊治疗,他汀及其他降低LDL-C药物,注意警惕他汀不良反应 初始用药者,6周内应复查血脂、转氨酶和肌酸激酶; 无不良反应且LDL-C达标后,可调整为6-12个月复查一次,高血压转诊 初诊转诊 随访转诊 急救车转诊,转诊四类人群 起病急 症状重 疑继发 难控制 注:危急重患者建议急救车转诊,等待转诊的过程中可给予简单处理,高血压转诊,27,血压显著升高180/110mmHg,经短期处理仍无法控制; 怀疑新出现心脑肾并发症或其他严重临床情况 妊娠和哺乳期女性 发病年龄30岁 伴蛋白尿或血尿 非利尿剂引起的低血钾 阵发性血压升高,伴头痛、心慌、多汗 双上肢收缩压差异20mmHg 因诊断需要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初诊转诊,至少三种降压药物足量使用,血压仍未达标 血压明显波动并难以控制 怀疑与降压药物相关且难以处理的不良反应 随访过程中发现严重临床疾患或心脑肾损害而难以处理,随访转诊,意识丧失或模糊 血压180/110mmHg伴剧烈头痛、呕吐,或突发言语障碍和/或肢体瘫痪(怀疑急性脑卒中) 血压显著升高伴持续性胸背部剧烈疼痛(怀疑夹层动脉瘤) 血压升高伴下肢水肿、呼吸困难,或不能平卧(怀疑急性左心衰) 胸闷、胸痛持续至少10分钟,伴大汗,心电图见至少两个导联ST段抬高(怀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以最快速度转诊,考虑溶栓或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 其他影响生命体征的严重情况,如意识淡漠伴血压过低或测不出、心率过慢或过快,突发全身性严重过敏反应等,紧急急救车转诊,高血压长期随访管理,随访频率及内容,随访频率 常规每3个月随访1次 血压未达标患者,应2周内再次随访,仍未达标建议转诊治疗 转诊后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随访内容 随访时应询问上次随访至今是否有新诊断的合并症,如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或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等 每次随访均应查体(检查血压、心率等,超重或肥胖者应监测体重及腰围) 生活方式评估及建议 了解服药依从性及不良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治疗,随访频率及内容,年度评估 随访频率:每年1次,可随每3个月随访完成 内容:除常规每3个月随访内容外,每年复查体重、腰围,并建议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同初诊评估),即血常规、尿常规、生化(肌酐、尿酸、谷丙转氨酶、血钾、血糖、血脂)、心电图 有条件者可选做: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尿白蛋白/肌酐、胸片、眼底检查等,所有患者均应进行年度评估,基层高血压管理流程,31,基层高血压诊疗关键点,血压测量“三要点”:安静放松,位置规范,读数精准 诊断要点:诊室血压为主,140/90mmHg为界,非同日三次超标确诊 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 治疗“三原则”:达标、平稳、综合管理 基层高血压转诊四类人群:起病急、症状重、疑继发、难控制,64,ARB分类,杂环,羟基 羧基,Shin-ichiro Miur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