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讲述.ppt_第1页
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讲述.ppt_第2页
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讲述.ppt_第3页
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讲述.ppt_第4页
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讲述.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机械通气作为一种抢救急危重病人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应用越来越普及。但此类病人的营养问题,也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机械通气病人营养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预后,尤其是较长时间(7d)应用机械通气者。合理的营养不但可以缓解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够缩短病程、使病人尽快脱离呼吸机,从而减少病人的花费,降低死亡率。 纠正过度代谢 严重创伤 大手术 严重感染 疾病 病变本身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或肠功能衰竭 保持肠道的完整性 正常微绒毛 和肠粘膜细胞 肠屏障功能 肠粘膜免疫力 充足的血液供应 正常人呼吸作功所消耗的能量约占总能量的2%5%,而一旦发生呼吸衰竭,呼吸耗能就会大大升高,占总能量的20%30%。加之其他病变的消耗,接受机械通气的病人的总能量消耗较正常时大大增加。 机械通气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很高,是ICU中常见的潜在致死性并发症。据不完全统计,住院病人中至少有3050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而机械通气病人则几乎高达100,且应用机械通气时间越长这种情况就越严重、复杂。 营养不良是导致病人对机械通气依赖,乃至机械通气脱离困难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长期机械通气病人的死亡往往系因营养不良所致。因此,营养支持对机械通气病人非常重要,并且已经成为机械通气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给予机械通气病人合理的营养支持,就会导致难以控制的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障碍,并易发生细胞功能损害和难治性感染,甚至使病人死亡。 机械通气病人在应激状态下,胃肠功能一般都会受到影响,肠屏障功能将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肠粘膜细胞可因缺血或缺氧而导致受损、坏死。如果肠道内长时间缺乏营养物质,还会影响肠粘膜的完整性与屏障功能。 此外,机械通气本身对肠道功能也有影响。这些损害或影响将会进一步导致肠黏膜萎缩及通透性增大,由此所引起肠道细菌与内毒素移位而产生肠源性感染。Wilmore认为“肠道是机体应激时的中心器官之一”,是MODS发病机理中的主要器官。 因此,保护肠道功能在病人的整个年救治过程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又是保护肠道的一个重要措施。 肠内营养的最大优点是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肠内营养可以维持肠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支持肠粘膜屏障功能,防止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明显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最终减少SIRS和MODS的发生。 除下列情况外,均可以给予肠内营养 尚缺乏一种公认的最佳方法,临床上常采用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总数、体重和氮平衡等来初步评估营养状态。 血清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是营养状态高度可靠的指标,持续小于20gL的低蛋白血症是死亡的最单一的指标。Kung等报道ICU病人入院24h内平均血清白蛋白浓度有明显降低,在第2天血清白蛋白水平降至最低,它的监测对机械通气病人至关重要。 前白蛋白 与白蛋白相比,前白蛋白的体库很小,半衰期为2d,在任何蛋白质急剧丢失的情况下,前白蛋白都迅速下降,故在判断蛋白质急性改变方面较白蛋白更为敏感。如果临床上必需输注外源性白蛋白时,若仍使用血清白蛋白进行营养评定,其结果可能会受到影响。 Vanlandingham等研究了营养支持时血清蛋白质的改变与添加外源性白蛋白的关系,发现在补充白蛋白后,机体虽仍处于负氮平衡状态,但血清白蛋白却出现升高;而前白蛋白值并无变化。故提出在输注白蛋白时宜选用前白蛋白而非白蛋白作为营养评价的指标。 转铁蛋白 为肝内合成的球蛋白,半衰期8.8d,能较快的反应内脏蛋白改变及免疫功能的恢复效率。 淋巴细胞总数 营养不良使T细胞及B细胞的免疫功能受损,使白细胞酶系统发生损害,淋巴细胞总数可以反映病人的营养状况。 正常值:2000/mm3 中度损害:8001200/mm3 严重损害:24为超重,BMI35)。并适当提高喂养食物的温度,使肠道局部温度升高,接近正常范围,以促使消化酶的分泌和肠蠕动的恢复,保证食物的吸收。 一般监测 特殊监测 输注管理 胃内输注时,病人应取上身高3045度卧位,以减少误吸发生率 腹泻和腹胀 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ICU病房中为63%。发生的原因可能为 因此,营养液的输入应该掌握适当的速度、浓度、温度和量。尤其开始输入时,应严格掌握速度不能过快(37)、量不能过大(7d)应用机械通气者。合理的营养不但可以缓解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够缩短病程、使病人尽快脱离呼吸机,从而减少病人的花费,降低死亡率。 纠正过度代谢 严重创伤 大手术 严重感染 疾病 病变本身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或肠功能衰竭 保持肠道的完整性 正常微绒毛 和肠粘膜细胞 肠屏障功能 肠粘膜免疫力 充足的血液供应 正常人呼吸作功所消耗的能量约占总能量的2%5%,而一旦发生呼吸衰竭,呼吸耗能就会大大升高,占总能量的20%30%。加之其他病变的消耗,接受机械通气的病人的总能量消耗较正常时大大增加。 机械通气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很高,是ICU中常见的潜在致死性并发症。据不完全统计,住院病人中至少有3050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而机械通气病人则几乎高达100,且应用机械通气时间越长这种情况就越严重、复杂。 营养不良是导致病人对机械通气依赖,乃至机械通气脱离困难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长期机械通气病人的死亡往往系因营养不良所致。因此,营养支持对机械通气病人非常重要,并且已经成为机械通气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给予机械通气病人合理的营养支持,就会导致难以控制的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障碍,并易发生细胞功能损害和难治性感染,甚至使病人死亡。 机械通气病人在应激状态下,胃肠功能一般都会受到影响,肠屏障功能将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肠粘膜细胞可因缺血或缺氧而导致受损、坏死。如果肠道内长时间缺乏营养物质,还会影响肠粘膜的完整性与屏障功能。 此外,机械通气本身对肠道功能也有影响。这些损害或影响将会进一步导致肠黏膜萎缩及通透性增大,由此所引起肠道细菌与内毒素移位而产生肠源性感染。Wilmore认为“肠道是机体应激时的中心器官之一”,是MODS发病机理中的主要器官。 因此,保护肠道功能在病人的整个年救治过程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又是保护肠道的一个重要措施。 肠内营养的最大优点是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肠内营养可以维持肠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支持肠粘膜屏障功能,防止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明显减少肠源性感染的发生,最终减少SIRS和MODS的发生。 除下列情况外,均可以给予肠内营养 尚缺乏一种公认的最佳方法,临床上常采用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总数、体重和氮平衡等来初步评估营养状态。 血清白蛋白 血清白蛋白是营养状态高度可靠的指标,持续小于20gL的低蛋白血症是死亡的最单一的指标。Kung等报道ICU病人入院24h内平均血清白蛋白浓度有明显降低,在第2天血清白蛋白水平降至最低,它的监测对机械通气病人至关重要。 前白蛋白 与白蛋白相比,前白蛋白的体库很小,半衰期为2d,在任何蛋白质急剧丢失的情况下,前白蛋白都迅速下降,故在判断蛋白质急性改变方面较白蛋白更为敏感。如果临床上必需输注外源性白蛋白时,若仍使用血清白蛋白进行营养评定,其结果可能会受到影响。 Vanlandingham等研究了营养支持时血清蛋白质的改变与添加外源性白蛋白的关系,发现在补充白蛋白后,机体虽仍处于负氮平衡状态,但血清白蛋白却出现升高;而前白蛋白值并无变化。故提出在输注白蛋白时宜选用前白蛋白而非白蛋白作为营养评价的指标。 转铁蛋白 为肝内合成的球蛋白,半衰期8.8d,能较快的反应内脏蛋白改变及免疫功能的恢复效率。 淋巴细胞总数 营养不良使T细胞及B细胞的免疫功能受损,使白细胞酶系统发生损害,淋巴细胞总数可以反映病人的营养状况。 正常值:2000/mm3 中度损害:8001200/mm3 严重损害:24为超重,BMI35)。并适当提高喂养食物的温度,使肠道局部温度升高,接近正常范围,以促使消化酶的分泌和肠蠕动的恢复,保证食物的吸收。 一般监测 特殊监测 输注管理 胃内输注时,病人应取上身高3045度卧位,以减少误吸发生率 腹泻和腹胀 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ICU病房中为63%。发生的原因可能为 因此,营养液的输入应该掌握适当的速度、浓度、温度和量。尤其开始输入时,应严格掌握速度不能过快(37)、量不能过大(600800ml/d)的原则。待病人适应后逐渐增加速度、浓度和量。 另外,病人对乳糖不耐受也可能是导致腹泻、腹胀的原因,但临床尚缺乏足够的证据。但是,不同病人对于不同肠内营养液确有适应性的差异。应该根据病人的病情和适应性选择合适的营养液。 恶心、呕吐 主要与一次性输入营养液量过大有关,因此应该控制营养液的输入量。在营养液输入方式上尽量采用持续滴注法,避免大剂量推注法,以防止短时、大量营养液的输入,导致胃急剧膨胀而发生呕吐。 另外,在输入营养液时,应尽量抬高病人上身,以使营养液较快进入下消化道。呕吐有可能导致误吸,因此应该高度警惕,尽量避免其发生。如果病人有恶心、呕吐的前兆,应立即减慢或停止营养液的输入,查清原因并处理后再考虑继续应用。 械通气病人的护理,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ICU 孙桂霞,机械通气的定义,机械通气是抢救严重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其原理是借助机械力量产生或增强病人的呼吸动作和呼吸功能。 他的应用为抢救病人争取了时间和条件。但只有在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的保证下,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因此,机械通气的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机械通气的目的,善换气功能,纠正低氧血症 减少呼吸机做功,节约氧耗 保持呼吸道通畅 改善压力容积关改善通气功能,纠正呼吸性酸中毒 改系,使用呼吸机的基本步骤,确定是否有机械通气指征和禁忌症 确定机械通气的方式 确定机械通气的模式 设定吸入氧浓度 设定PEEP值 设定报警线 调解温化、湿化器 调解触发灵敏度,设置方法,设置高压力限( 35/20cmH2O ) 设置PEEP水平( 15cmH2O ) 压力支持水平( PEEP 以上,Vt理想) 触发灵敏度(压力-0.51.5,流量13l/min) 潮气量 分钟通气量上下报警线 病人类型的选择(成人/小儿) 吸氧浓度 控制通气的频率( 5/25/35次/分 )及吸呼比等,第一部分,机械通气病人的常规护理,一、病人的观察和护理,1、一般生命体征的监护,体温 脉搏 呼吸 血压 皮肤 神志变化 尿量等,2、胸部体征,机械通气时,两侧胸廓运动和呼吸音应对称,强弱相等 否则提示气管插管进入一侧气管或肺不张、气胸等,3、呼吸频率、潮气量、每分通气量的监测,机械通气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病人自主呼吸的频率、节律与呼吸机是否同步 机械通气后通气量恰当,病人安静,自主呼吸与机械同步 如出现烦躁,自主呼吸与机械不同步,多由于通气不足或痰堵,应及时清除痰液,增加通气量 如自主呼吸较强过快,与机械不同步,可给予镇静剂或肌松驰剂以抑制自主呼吸而达到控制呼吸,4、血气监测,血气分析是判断通气和氧合情况的主要依据,是机械通气治疗中监测的重要指标,要经常、动态的观察,尤其是机械通气开始前、后30分钟常规检查,病情变化时及时查,根据结果及时调整通气机的各项参数 注意:肝素对血气分析值有一定影响,注射器内应尽量少留肝素。临床上可参考脉指血氧饱和度和潮末二氧化碳的监测,二、通气机的监测,1、检查机械故障的一般规律,按报警系统提示的问题进行检查 如无报警,先检查电源,注意稳压器有无故障 查气源,注意中心供氧压力或氧气瓶压力,并注意空气压缩泵电源是否接紧 观察各种参数有无变化,分析发生原因 查看各连接部分是否衔接紧密,管道是否打折、扭曲 及时排除积水,注意通气管道的水平面应低于病人的呼吸道,2、检查气囊是否有故障,听:有无漏气声 看:口、鼻有无气体漏出 试:气囊放气量与充气量是否相符 查:套管位置有无改变致漏气,3、气道压力的观察,气峰压增高的因素,呼吸道分泌物多且粘稠 病人气管痉挛,或有病情变化 气道异物堵塞或是有套囊脱落堵塞气管插管 通气机送气管道折叠或被压于病人身下 通气机送气管道内的水逆流入呼吸道,发生呛咳 人工设置的气道压力报警上限太低,气道压力高时保证通气量的 处理原则,降低潮气量,提高呼吸频率 延长吸气时间 使用解痉平喘药 使用镇静药或肌松药 改变呼吸机通气模式,气道压力降低的因素,各部位管道衔接不紧密 湿化罐盖未拧紧 气囊漏气或充气不足,通气量的监测,通气机的主要功能是维持有效的通气量 潮气量应视病人的病情、年龄、体重而定,一般可按810ml/kg计算 注意:观察实际吸入气量,通气量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公式:通气量=潮气量x呼吸频率,呼吸机的通气量发生报警的常见原因,气囊漏气,呼吸机输送的气体从气囊周围漏出,而达不到通气量 呼吸机的管道衔接不紧密,或湿化罐未拧紧 气源不足而致通气量下降 病人烦躁、呛咳或自主呼吸与呼吸机对抗,使潮气量发生变化 应用辅助呼吸的通气方式时,病人自主呼吸缓慢、微弱,而致通气量下降,氧浓度的监测,吸入氧浓度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血气结果来调节 轻、中度低氧血症:给予30%-40%的氧 重度低氧血症:给予50%-60%的氧,注 意,吸氧浓度50%时,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3天,以免发生氧中毒 在进行吸痰操作前后,可给予2分钟100%的氧,以防止低氧血症,第二部分 人工气道的管理,人工气道包括气管切开置管和气管内插管两种类型 气管插管又有经口气管插管和经鼻气管内插管两种方法,人工气道的固定,气管切开置管的固定,准备两根寸带,一长一短,分别系于套管的两侧,将长的一根绕过颈后,在颈部左侧或右侧打一死结,系带松紧以容纳一个手指为宜 注意:不要打活结,以免自行松开,套管固定不牢脱出,经鼻气管插管的固定,剪一根长10cm,宽2.5cm的白布纹胶布,从中间剪开一部分。宽的一端贴在鼻翼,将另一端两条细长的胶布,分别环绕在气管插管的外露部分 胶布应定时更换或潮湿后随时更换,经口气管插管的固定,剪一条长35cm,宽2cm的胶布,从一端中间剪开32cm,未剪开的一端固定在一侧颊部,将气管插管靠向口腔的一侧,剪开的一端胶布以气管插管外露部分为中心,交叉固定在另一侧颊部 注意:经口气管插管要放置牙垫,防止病人双齿咬合时,夹闭气管插管,二、人工气道的湿化,上呼吸道粘膜的作用,有加湿、加温、滤过和清除呼吸道内异物的功能 呼吸道只有保持湿润,维持分泌物的适当粘度,才能保持呼吸道粘液-纤毛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和防御功能,人工气道的不足,呼吸道加湿、加温功能丧失,纤毛运动功能减弱,造成分泌物排出不畅,湿化方法,保持充足的液体入量 加热湿化器 气道内持续湿化 气道冲洗 雾化吸入,保持充足的液体入量,机械通气时,液体入量保持每日2500-3000ml 呼吸道湿化必须以全身不失水为前提,如果机体液体入量不足,即使呼吸道进行湿化,呼吸道的水分会进入到失水的组织中,呼吸道仍然处于失水状态,所以,必须补充机体足够的液体入量,加热湿化器,加热湿化器以物理加热的方法为干燥气体提供恰当的温度和充分的湿度 加热湿化能使湿化后的气体达到100%的湿度 机械通气的病人,使化器的温度控制在31-330C,气道内持续湿化,给予0.45%的盐水,用输液器连接静脉用头皮针,去掉针头,固定于套管内0.5-1.0cm,在气管套管口覆盖一层纱布并固定,以每分钟0.2ml的速度持续滴注。有条件的可用输液泵或微量泵,以免意外。24小时可给250-300ml 此种方法应用于脱机的病人。,气道冲洗,应用2%碳酸氢钠或生理盐水,在吸痰前抽吸2-5ml液体,于病人吸气时注入气道 操作前,先给予100%纯氧2分钟,以免造成低氧血症 注入冲洗液后,给予简易呼吸囊膨肺、吸痰或配合胸部叩拍,使冲洗液和粘稠的痰液混合震动后再吸出。如果痰液粘稠,可以间断反复多次冲洗。但一次冲洗时间不要过长。,雾化吸入用途,稀释分泌物 刺激痰液咳出 治疗某些肺部疾病,雾化液的选择,一般选择蒸馏水或生理盐水,根据病情可加入化痰、抗菌药或支气管解痉剂,雾化吸入的注意点,要及时吸出气道分泌物 氧分压低的病人雾化与吸氧同时进行 雾化器及管道易被污染,一次用后应清洗全套容器,管道要用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应用 雾化液应现配现用。除人工气道的湿化外,病房可采用地面洒水、应用空气加湿器等方法使室内相对湿度达到50%-70% 较高档的呼吸机均带有雾化装置,吸 痰,吸痰的重要性,机械通气时,由于建立了人工气道,即经鼻、经口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置管,一旦呼吸道发生痰堵,就会直接影响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 由于病人病情重,神志不清,反射迟钝,并且因声门失去作用,不能形成咳嗽前的气道高压,因而不能达到有效地咳嗽,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淤积阻塞而出现气道阻力增高,通气不足,进而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加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所以必须积极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吸痰管,一般选用14号硅胶管,气管切开者长度30cm,气管插管者长度40-50cm,吸痰技术要求,吸痰管要插入气管插管末端以下 吸痰时的动作要轻、稳、准、快 一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钟,以免发生低氧血症,吸 氧,为防止吸痰造成的低氧血症,可以吸痰前后给于100%氧2分钟,吸痰时应注意,吸痰前后给于100%氧2分钟 危重病人和痰较多的病人,吸痰时不宜一次吸净,应吸痰与吸氧交替进行 气管插管的病人,应先吸经口咽部的分泌物,再吸引气管内的分泌物 对于痰液粘稠不宜吸出者,在吸痰前给予生理盐水或2%碳酸氢钠2-5ml,冲洗气管,待简易呼吸囊膨肺后,立即吸痰,并做到定时吸痰,痰液的性质与湿化,注意观察痰液的性质、颜色和量 痰少一般是由于痰液粘稠所至,要加强呼吸道的湿化 痰液过于稀薄常见于湿化过度 吸痰时痰液连续成传送带状为湿化得当,吸痰应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前洗手戴口罩 吸痰管用无菌持物钳或止血钳夹持操作或带无菌手套 吸痰管应一次性使用 吸痰时,吸引力不可开得过大,吸痰的动作要快捷轻柔,快速置入痰管后旋转上提吸引,务求吸痰彻底又不损伤粘膜,以免引起病人气管出血 吸痰用物24小时消毒一次,危重病人的监测,危重病人,吸痰时应监测脉指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电,观察心律、心率的变化 如在吸痰过程中出现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频繁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出现气道痉挛、紫绀、烦躁不安等异常情况,应停止吸痰,立即接通机械通气,并加大吸氧浓度,必要时给予短时间纯氧吸入,四、防止气道阻塞,湿化、吸痰,痰粘稠时,需反复湿化,反复彻底吸引直至痰液变稀薄。吸痰管要插到有效深度,以便将气管内导管口以下的痰液吸净 吸引时,如导管下端有阻力不易插入,则提示气道有阻塞,可能为痰痂,也可能为充气气囊脱落到气管导管末端,气管切开的病人,气管切开后,如改用金属套管,要注意内套管,定时清洗时要防止异物存留在套管内,最好采用流水冲洗内套管后煮沸或化学消毒剂消毒 气管切开的病人,如果遇到突然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紫绀、甚至意识丧失等,应考虑气道阻塞的可能,带机病人的翻身,翻身时,能脱离呼吸机的病人,尽量脱离呼吸机后翻身 不能脱离呼吸机的病人,要在移动病人头颈部与气管内套管的同时,将呼吸机连接管一起移动,避免气管导管过渡的牵拉扭曲 要避免呼吸机管道内的水流入呼吸道,气道阻塞的其他因素,气道大出血 呕吐物误吸 由气管食管瘘引起的误吸 针头的坠入 机械通气治疗时,呼吸机突然失灵等,五、防止气道压伤,人工气道的气道压伤,气管内导管和气囊压迫气管壁造成气管粘膜水肿、糜烂、溃疡以至狭窄,是机械通气的并发症之一,减轻气囊对局部粘膜的压迫,尽量采用高容低压套囊,如柱型套囊,避免过度充气 气囊充气时,最好能用测压装置测量其内压力,把压力控制在25mmHg以下为宜 临床上通常以注入气体刚能封闭气道,听不到漏气声后再注入0.5ml为宜,一般注气7-10ml 也有人主张气囊充气量最好使气囊和气管壁之间,在吸气高峰时允许漏气50ml左右,这样使气管壁受压部位的缺血最轻,气囊的作用,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前,应先检查气囊是否完整,了解气囊充气量和压力 在不使用通气机时,气囊不必充气,有利于呼吸 使用机械通气时必须充气,以保证潮气量 进食时,气囊要充气,以防吞咽食物或液体误入气管引起阻塞或吸入性肺炎,拔管前后的护理 呼吸机的撤离仅仅是撤机的一部分.患者能否彻底撤机还要看能否顺利拔管.由于气管导管起着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作用,对咳嗽能力较差的患者还有清除气道分泌物的作用,因此当患者脱机成功后,首先判断患者是否仍需要人工气道,可否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前咳嗽训练,对于气管插管病人,于拔管前几日应做有效地咳嗽训练 每次吸痰前让病人自己深吸气,屏住呼吸几秒钟,然后用力咳嗽2-3声,训练其把痰咳出管口外,为拔管后自己能有效咳嗽做准备,拔管的方法 1 拔管的时间一般安排在上午 2 向患者说明拔管的步骤和拔管后的注意事项,尽量减轻其焦虑恐惧心理 3 拔管前准备好氧气,吸引器,必要的抢救设备和重新插管的器械 4 做好心电,血压,氧饱和度的监测 5 抽出导管气囊气体前后分别吸尽口鼻腔和气道内的分泌物.轻轻上下松动气管导管,确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并且在医生的陪同下迅速拔出. 6 立即给予吸氧,拔管的注意事项,长期带管的病人拔管前1小时遵医嘱肌注地塞米松5mg,充分湿化、叩背、吸引鼻及口腔分泌物,而后放松气囊,再充分吸引气道内分泌物 嘱病人深呼吸,呼气时将导管和充气气囊一并拔出 给予吸氧,雾化吸入,必要时经口或鼻吸痰,拔管后应观察,有无声音嘶哑 呼吸是否通畅 分泌物是否能排出 有无呼吸困难(有,无创通气) 有无喉头喘鸣等(有,环甲膜穿刺) 根据病情做好第二次插管的准备,气管切开病人的拔管,对气管切开者,在决定拔管前,先换较小金属导管或无气囊导管,更换导管24小时后无不良反应可试堵管 如堵管后呼吸阻力增大,呼吸费力,经吸氧、湿化、吸痰无效时,说明病人暂不具备拔管的条件,应解除堵管 若堵管后24小时无不良反应,则可拔除导管,拔管前,先清洁皮肤创口,气管内充分吸痰 拔出导管后再吸引窦道分泌物,以蝶形胶布将伤口拉拢固定,再以无菌纱布覆盖,嘱病人咳嗽时压住伤口 每日换药一次,直至愈合,第四部分 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机械通气患者的易感因素,建立人工气道,破坏了呼吸道正常的防御机能 下呼吸道与外界直接相通,废弃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净化作用 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病人,病情危重,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交叉感染。 因此预防机械通气时发生院内感染是机械通气治疗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严格无菌操作,操作者在进行任何操作前先洗手、戴口罩 每一个病人准备一套吸痰盘,所有物品24小时更换消毒一次 吸痰管一根只应用一次,不可反复使用 口腔内吸引和气管内吸引要分开使用吸引管,不可将吸引口腔的吸痰管用于吸引气管,保持呼吸道持续通畅,加强湿化,保持呼吸道内湿润 定时吸引呼吸道分泌物 翻身、叩背,管饲饮食的护理,在病情允许时,插管前应先下胃管,抽出胃内容物,以免插管过程中发生呕吐物误吸 插管后不能经口进食,需经胃管给予管饲饮食: 1、管饲速度要缓慢、均匀,最好应用鼻饲泵,每次入量250-300ml,一次入量不宜过大 2、进行管饲饮食前,应先吸净痰液,抬高床头45度或半坐位,抽吸胃液观察消化情况,如未消化,应暂不喂食 3、进食半小时后,再降低床头。进食半小时内,尽量不要吸痰,以免造成胃内容物返流而吸入气管和肺内,造成吸入性肺炎,口腔护理,建立人工气道后,口鼻腔积留的分泌物常成为肺部感染的直接原因。因此应加强口腔护理 插管前应进行口腔和鼻腔的清洁 插管后应用生理盐水、2%碳酸氢钠、3%双氧水进行口腔护理,每日3-4次 同时注意观察有无口腔霉菌感染、粘膜溃疡等,给予相应的处理,套管的护理和消毒,气管切开应用金属套管者,每4小时清洗内套管一次,煮沸消毒 停用机械通气时,导管口应盖单层湿盐水纱布,防治空气中的细菌、灰尘及异物吸入气道开口内 气管切开伤口周围皮肤要保持清洁、干燥,切口纱布要及时更换,2-3次/日 长期应用机械通气或气管切开的病人,应定时更换气管套管,湿化器和湿化液,用于湿化气道的液体,必须保持无菌 加湿化液和雾化液时要倒掉残留的液体 不要让通气机螺旋管的冷凝水流回到湿化器中,湿化器中的湿化液要24小时更换一次,管道积水及时倒掉,防止流入气道,机械及附件的更换与消毒,呼吸机停止使用后必须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消毒,方可用于其它病人 持续机械通气时应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一般每周2次 定期更换或消毒呼吸机中的空气细菌过滤器、传感器和气体滤过管道等,房 间 消 毒,室温保持在1822c 适度5070% 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最好装有层流系统 尽量减少探视,第 五 部 分,第 五 部 分 机械通气病人的营养支持,营养支持的必要性,机械通气的病人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对营养的需求更高。有文献报道,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病人,多数在第六天后体内蛋白显著降低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病人大多数有免疫功能不全,吞噬作用障碍,炎症反应降低 因此,营养缺乏会加重机械通气病人的病情,营养支持的目的和原则,营养支持的目的是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营养支持以减轻呼吸负荷及减少机体组织丢失蛋白为原则,限制碳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