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维度的教育》读书笔记_第1页
《四个维度的教育》读书笔记_第2页
《四个维度的教育》读书笔记_第3页
《四个维度的教育》读书笔记_第4页
《四个维度的教育》读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个维度的教育读书笔记“半玩伴学”群里抛出的一个话题:美国当初提STEM教育,是因为美国基础教育弱(公立),在充分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大多数会选择相对容易的人文社科,所以才会提倡STEM教育。我们中国历来重视理工科,培养了大批工程师队伍,现在反而倒过来学习引进别人的STEM,这是商家的思维引导,不足取。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代表了四种素养。这段话抛开“商家的思维引导”,我有两个问题:一是美国人是不是只提STEM教育呢?二是STEM素养和工程师之间的差异,“我们中国历来重视理工科,培养了大批工程师队伍”,这里的“工程师队伍”是否就符合STEM所倡导的素养?刚好在看一本四个维度的教育的书,从本书中能管窥一部分答案。四个维度的教育提供了一个清晰和可行动性的框架,首次系统建构了本世纪所需素养的框架它的主要创新之处不在于提了个体所学内容的某种通用的清单或目录,而是清楚地确定了一个空间。广告大夏书系四个维度的教育:学习者迈向成功的必备素养作者:查尔斯菲德尔,玛雅比亚利克,伯尼特里林京东了解到这本书是从探月学院的素养教育地图中的能力模型中看到它的,最近我也一直在思考教育培养的素养到底会有哪些,比如说批判性思维、创意思维、PBL、成长思维、GRIT等等经常听到的名词,它到底是一种素养,还是一种方法,教育的本质该培养什么?面向未来的变化该培养什么?如果有那么多的素养,又是如何形成一个体系呢?在全书的一开始说世界已经发生改变。人口以不可持续的速度增长,而未来是VUCA的,易变(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问题是什么不知道,工作是什么不知道,技术在指数级发展,未来的技术现在都不知道该如何教,自动化和外包会大量取代现有的工作。那我们到底该教学生什么技能呢?作者给出了一个从常规性、交互性的二维矩阵供思考,常规的工作随着自动化的增加需求在下降,比如文书工作,非常规的手工任务,比如管道作业可能还一直需要,但随着AR技术发展可能需要重新思考;而交互性的工作,比如咨询,需要高度的个性化,外包是很难的。(这本书的翻译实在是要吐槽下,“个人化”、“离岸”我都很难理解)对教育来说,随着技术的进步,会使得原先的非常规的变成常规,教育需要适应技术,两者之间可谓在进行着赛跑,互相牵扯。而现在是教育需要改变的时候了。那么新的教育目标应该是什么?结合个体目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和社会目标(比如经合组织的“更好生活计划”、“社会进步指数”等)来考虑,教育需要克服历史的惯性,课程几千年来变化并不多,而21世纪课程的关键特征是适应性和平衡。在“平衡”中举了几个例子:现代知识和传统课程深度和广度STEM和人文学科灵魂和肉体知识、技能、性格和元学习结果和过程个人和社会的目的与需求全球和本土视野深度内化和灵活性社会进步的理想和对本土标准的尊重是不是考虑的内容够多,所以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教育框架,来保持上述目标之间的平衡,让学生做好面向未来的准备。最后本文作者所在的课程重构中心在与经合组织“教育2030”项目的合作中,综合了全球35个国家的32个框架,普遍认同这四个维度作为21世纪的教育目标。从而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学习框架,涉及知识、技能、性格和元学习。知识:学生所学习和理解的,包括传统的和现代的知识。书中特别提到了现代知识,涉及大量的跨学科。现代知识和人类寿命的延长、全球化、互联网化、环境变化等密切相关。并提出了许多专题,如全球素养、信息素养、系统思维、设计思维、环境素养、电子素养等等。技能: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我现在越来越认同教育的关键是能实现知识的迁移,也就是解决问题。本书对于技能主要是聚焦在4C上,也就是创意思维、批判性思维、沟通和协作。技能和知识是不可分割的。性格:我们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性格教育是关于获得和强化美德与价值观的教育,它培养学生为圆满的生活和繁荣的社会做出明智选择的能力。”技能是应用知识,光有技能和知识还不够,要迎接未来的挑战,还需要有性格品质,包括心智觉知、好奇、勇气、顺应力(包含GRIT)、道德标准、领导力。元学习:学生在以目标为导向的持续学习与发展中的反思和适应。元认知是促成素养的跨学科迁移,这里提到了Carol Dweck 的成长思维。其中有句话说的挺好的:“心怀学习目标(成长思维)的学生关注技能、理解和课程思维模式的内化,心怀绩效目标(固定思维)的学生主要关注他们所掌握的内容能否得到评价”,是否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者就在于此了。这四个维度是相互交织的,有效的学习是对这四个维度的多方面的综合。从我的理解来说,知识偏重于what,技能偏重于how,而性格则是塑造出来的why,至于“元学习”,如果换做是我,可能会把它放在技能“how”中,不过作者也说道,考虑“元学习”的重要性,它增强其他三个维度的深度和效果把它单独作为了一个维度来表示额外的重视。让我想起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最后一个习惯“不断更新”。综上,本书是一本集合了教育热门名词的大全,可以快速了解每块大致的概念,对于教育的素养内容能起到快速入门的作用。不过本书的翻译需要吐槽,很多词和通常不符,比如创意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有时会写成批评性,沟通翻译成合作,成长思维变成了发展的心态,坚毅成了“决心”,个性化是个人化,外包是离岸等等。再回到开头的两个问题:一是美国人是不是只提STEM教育呢?答案不是的,在“平衡”中特别提到要避免陷入虚假的二元论。二是STEM素养和工程师之间的差异,“我们中国历来重视理工科,培养了大批工程师队伍”,这里的“工程师队伍”是否就符合STEM所倡导的素养?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