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肿、痄腮、斑秃详解.ppt_第1页
腱鞘囊肿、痄腮、斑秃详解.ppt_第2页
腱鞘囊肿、痄腮、斑秃详解.ppt_第3页
腱鞘囊肿、痄腮、斑秃详解.ppt_第4页
腱鞘囊肿、痄腮、斑秃详解.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治疗学,皮外伤科病证,第 九 节 腱 鞘 囊 肿,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或腱鞘内的囊性肿物,内含有无色透明或微呈白色、淡黄色的浓稠粘液。 好发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常见于腕背和足背部。 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较多。 属中医学“筋结”、“筋瘤”的范围。 西医学认为本病多与关节或腱鞘部的慢性劳损、机械性刺激、外伤等有关。,【病因病机】,本病多因过度劳累,外伤筋脉,以致痰凝筋脉,或因经久站立、扭伤等致筋脉不和、气血运行失畅,阻滞于筋脉络道而成。,【辨证要点】,本病为经筋劳伤,气津凝滞,病位在筋,属经筋病。 (l)好发于关节和肌腱附近,青壮年多见,尤其女性较多。 (2)多见于腕背部及足背部。表现为局部发展缓慢的小肿块,呈半球形,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大者有波动感,小者只有硬韧感。 (3)一般无痛苦,仅感累赘,活动多后内压加大,感到局部酸胀无力。日久可出现酸痛。,8,类证鉴别,腱鞘囊肿与桡骨茎突腱鞘炎鉴别 共同点 不同点 腱鞘囊肿 肿腕部肿胀 腕背部不痛半球形囊 桡骨茎突腱鞘炎 腕桡侧明显压 痛肿胀可有颗 粒样突出,【治疗】,基本治疗 治法:理气散结,疏调经筋(在筋守筋)。以囊肿局部阿是穴为主。 主穴:囊肿局部阿是穴,配穴:发于手腕配外关,发于足背配解溪。 发于腕背而出现向上放射酸痛时,加曲池。 发于足背而出现向下放射疼痛时加丘墟、陷谷。,操作: 囊肿局部常规消毒,在囊肿的正中和四周各刺入1针,针尖均刺向囊肿的中心,以刺破囊壁为度,留针 2030min,并用艾条在局部温和灸,出针时尽量摇大针孔。隔日 1次,至囊肿消失止。,(1)三棱针:选取阿是穴,在囊肿局部常规消毒,医者左手掐持囊肿,右手持三棱针对准囊肿高点迅速刺人,将表层囊壁刺破,并向四周深刺,但勿透过囊壁的下层,然后摇大针孔并快速拔针,同时左手用力挤压囊肿,尽量使囊内的粘稠状物全部排出,然后常规消毒并加压包扎3-5日,一般1次即可。若囊肿未全消或复发,可于1周后再行治疗1次。,其他治疗,(2)火针:选取阿是穴。,凌华用火针治疗腱鞘囊肿42例。方法:选取用直径08mm火针,对准囊肿高处点刺12针,即可见粘性胶冻状透明液体从针孔冒出,挤净后针孔用碘酒消毒加压包扎。34天后再用直径04mm的细火针局部散刺23针。结果:治疗一次后囊肿消失者40例,占952。(凌华火针治疗腱鞘囊肿。中国针灸 1997; 17(l):56),【经验介绍】,1针灸治疗腱鞘囊肿效果甚佳。据有关14篇统计,针灸各法治疗本病804例,有效(包括治愈)789例,总有效率98。 2针刺时,一定要透过囊壁,按摩时注意要挤破囊壁,将囊液疏导至周围组织。且针刺同时配合温灸法则能提高疗效。 3治疗期间应减少腕部活动,并可配合热敷。,【附注】,腱鞘囊肿古称“腕筋瘤”,发于关节的肌腱滑动处,常以腕关节背侧为多见。 本病主要为经筋劳伤,气津凝滞,病位在筋,属经筋病。与外伤可能有关。 治疗以活血散结,疏调经筋为原则,以局部取穴为主。,【小结】,第 十 节 痄 腮,痄腮,又名“蛤蟆瘟”,是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特征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见,散发为主,亦可引起流行。好发于59岁儿童,成人发病,症状往往较儿童为重。绝大多数可获终生免疫,也有少数反复发作。,【病因病机】,本病因风热邪毒从口鼻而入,加之患儿本体痰热蕴积,热毒结于少阳、阳明经脉,郁而不散所致。,风热疫毒(口鼻) 气血壅阻腮腺肿胀 (温毒炽盛) 内陷心包 昏迷 直犯少阳 (正气不足) 引动肝风 痉厥 素体积热 邪毒郁结厥阴肝络少腹胀痛 睾丸肿痛,温毒在表轻证:仅觉耳下腮部酸痛肿胀,而无其他见症,可在数日内逐渐肿消痛止,较重者,初起有恶寒、发热等症; 温毒蕴结少阳阳明重证:发热、耳下腮部红肿热痛、咀嚼困难; 温毒内陷厥阴心肝危候:见高热烦渴,或睾丸肿痛,甚则神昏、抽搐。,【辨证要点】,【治疗】,基本治疗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以手少阳、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翳风 颊车 外关 合谷 关冲,颊车、翳风局部取穴,宣散局部气血之郁滞; 外关、合谷取手少阳络穴及手阳明经原穴,既能疏风解表,又可清热解毒; 关冲手少阳三焦之井,点刺出血利少阳气机,可奏清热消肿之功。,配穴:高热者,加大椎、商阳;睾丸肿痛配太冲、曲泉,以疏通厥阴经气,消肿止痛 ; 惊厥神昏配人中、十宣或十二井以清神定志,宣泄气营之邪热 。 操作:诸穴均针用泻法,关冲、商阳、十宣、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如患儿小,不便留针,稍强捻转后出针不留。,(1)灯火灸:选取患侧角孙穴,先将角孙穴处头发剪短,穴位常规消毒,取灯心草蘸香油点燃,迅速触点穴位,并立即提起,可闻及“叭”的一声。一般灸治1次即可,若肿势不退,次日再灸1次。 (2)耳针:选取面颊、肾上腺、耳尖、耳背静脉,中强度刺激,耳尖及耳背静脉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其他治疗,【经验介绍】,1裴良才耳穴法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50例。取耳穴:腮腺区、面颊区、耳尖、内分泌、皮质下、神门、肾上腺。耳尖三棱针点刺放血610滴,腮腺区、面颊区梅花针点刺,余穴磁珠压迫。结果:100治愈。平均治疗25天。 2何良元等少商穴放血治疗流行性腮腺炎60例。双侧少商,三棱针点刺出血约23ml,结果:放血一次治愈30例,二次治愈19例,三次治愈11例。总有效率100。,【附注】,1针灸对本病疗效显著。病情单纯者,单用针灸疗法,一般均可治愈。 2在集体单位,如幼儿园、小学等儿童比较集中的地方,当发现有腮腺炎流行趋势时,在未得病的幼儿身上每天针一次合谷穴,不留针,可起预防的作用,即使发病亦可减轻症状。 3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应积极进行综合治疗。 4发现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至腮肿消退五天左右为止,且流行期间应经常检查儿童腮部,有可疑者及时隔离观察。治疗期间应卧床休息,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多饮水。 5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腔腮腺管口继发性细菌感染,每次饭后要漱口,早晚以温盐水或1:1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洁口腔。,【小结】,痄腮是由风温邪毒引起的急性疫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其临床主要特征。 临床上有轻重之分,治拟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宜取手少阳、阳明经穴为主。除毫针刺外,灯火灸法亦有较好的疗效。 学龄前儿童多发。一般预后良好,但可并发睾丸炎、脑膜炎。,斑秃,斑秃是指头皮部毛发突然发生斑状脱落的病证,严重者头发可全部脱落。中医学称为“头风”,俗称“鬼剃头”。往往于精神过度紧张后发生,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内分泌障碍有关,感染为其诱因,有研究发现亦与自身免疫有关。,发为血之余,肾主精,其华在发,故毛发全赖精血充养而生长。本病多由肝肾不足,精血亏虚,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致血虚生风,或风邪乘虚人中毛孔,风盛血燥,发失所养;或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养发而脱落。,【病因病机】,主症:患部头风突然间成片脱落,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小如指甲,大如钱币,一个至数个不等,皮肤光滑而有光泽。少数患者可出现头发全秃,甚至眉毛、胡须、腋毛、阴毛亦脱落。 血虚风燥:兼见患部发痒,头晕,失眠,舌淡红,苔薄,脉细弱; 气滞血瘀:病程日久,面色晦暗,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辨证】,基本治疗 治法:养血祛风,活血化瘀。以督脉穴及患部阿是穴为主。 主穴:阿是穴 百会 风池 太渊 膈俞 其他治疗 艾灸法:取阿是穴,用艾条在患部熏灸,至皮肤微呈红晕时为止。,方义:头为诸阳之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